周恩来

剧情片中国大陆1992

主演:王铁成,郑小娟,张云立,陈惠良,蓝天野,王卫国,张艳丽,卢奇,顾岚,林艺,刘怀正,高长利,郭法曾,于是之,赵箭,李维新,王庚,李雪红,苏政,王希钟,黎继明,辛静,刘群,王慧源,郑振瑶,刘锡田,张安安,吴若甫

导演:丁荫楠

 剧照

周恩来 剧照 NO.1周恩来 剧照 NO.2周恩来 剧照 NO.3周恩来 剧照 NO.4周恩来 剧照 NO.5周恩来 剧照 NO.6周恩来 剧照 NO.13周恩来 剧照 NO.14周恩来 剧照 NO.15周恩来 剧照 NO.16周恩来 剧照 NO.17周恩来 剧照 NO.18周恩来 剧照 NO.19周恩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4

详细剧情

红卫兵在全国掀起的极左运动令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王铁成 饰)忧心忡忡,周恩来在国家危局中挺身而出,维护贺龙、陈毅等老同志、老战友。为了保证国家建设周恩来力促鞍钢恢复生产。1966年邢台地震,他赶赴一线督促重建。七十年代中美开始了多个层面的接触,周恩来会见基辛格,在接见美乒代表队时笑谈嬉皮士,促进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1971年,周恩来着力粉碎了林彪团伙颠覆国家的阴谋。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令周恩来身体每况愈下,体内查出了癌细胞。周恩来带病回到老区延安探访,当地民众贫穷的生活令他无法释怀,指派北京专家帮助延安脱贫。四人帮的活动日益猖獗,周恩来力主邓小平、叶剑英回到重要岗位,与四人帮继续周旋斗争……

 长篇影评

 1 ) 我以为我不会哭

  周一一早就看到新闻,说紫光影城举办“丁荫楠电影周”,丁导和王伯伯都慧去参加开幕式,下午还要放映《周恩来》,很高兴。其实原本也没想去看,因为要上班,但新闻上说,虽然是重映,但他还是在乎票房。忽然觉得他这个大导演颇有些理想主义,因为我感觉,只依靠市场的话,对票房是不能有奢望的。但出于对理想主义的敬礼和悼念,我决定前去捧场。

  因为不到时间,放映厅不开门,我们于是坐在门口等。一位衣着较为褴褛的老人也坐在那里,据永辉他们早来的人说,他比我们来的还早。一直只有我们五个人和那位老人,我们开玩笑的说:不会是我们的包场吧!虽然在意料之中,但还是难免有些失望。
  快到一点钟了,门终于开了,我们五个和那位老人进去坐下,随后又来了一位老太太,一个年轻女子,一个年轻男子,一对夫妻或者情侣,还有三个结伴来的男人,一共十四个人,虽然不多,但在这个四五十座的小厅里看着也不甚寥落。放映前大家都在说话聊天,放映开始,就安静下来。

  这是我第二次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片子,上次还是十四年前她刚拍出来时,由学校组织去看的。那会儿我上小学四年级,看完片子写观后感时写了一句“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周总理又完整无缺的出现在国庆招待会上”……这个“完整无缺”至今仍是我的笑柄。
  那以后,我虽然没有再在电影院里看过这部片子,但我先是用录音机录下了电视上播出时的声音,然后买到了电影光盘,再然后买到了较少剪辑的六集电视剧。反反复复的听过、看过不知道有多少遍,电影里总理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镜头都在我心里铭记。
  开演了,影像质量很差,银幕上很多老片子才会有的斑点和划痕,声音很大,大得有些刺耳,我们三个女孩不由自主地抬手堵住了耳朵——我们坐在第四排,所有观众里最靠前的一排。

  熟悉的影像一幕幕播过,文革的街巷、幽静的西山、无奈的送走贺帅、挺身保护陈老总、劝说鞍钢的造反派恢复生产、养女孙维世被迫害致死……还有就是邢台地震。
  据说这个地震的场面是拍电影时造出来的,然而我不得不说,真是太逼真了——镜头缓缓滑过,断壁残垣、狼藉满目,满身灰土、抄手挎着包袱、神情悲戚惊恐的老乡……一架小小的直升飞机从天而降,卷着巨大的沙尘,轰鸣着停在废墟环围的一片小空场上,直升机没有停稳,机舱门放下的小梯子上走出的竟是总理——周总理!刚被巨大灾难突袭的人们潮水一样涌向总理……这场景,便应该是落入汪洋大海的人,见到救援船的情形吧……我甚至觉得那些灾区的人们是如此幸福,虽然屋塌了家毁了,但他们却不是覆巢下的卵,因为他们仍在大鸾羽翼的庇护之下。而如今呢,鸾鸟已经飞逝,谁还能迎着寒风带领我们振臂高呼: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谁还能?

  瞬间,泪下。

  我以为我不会哭。真的,我以为我不会再哭了,这片子我看了那么多次,台词都可以跟着一起念了,熟得不能再熟,怎么还会哭?可是眼泪就这么掉下来,止不住地掉下来。眼睁睁的看着他苦苦的支持,苦苦的煎熬,熬到老了,熬到瘦了,熬到病了——住进了305医院。
  他在北海边念老舍,胶片突然出了问题,没有声音了。全场哑静,等了足足几分钟,依然没有声音。我让靠过道坐着的小任去叫服务员,服务员赶紧到放映室去修,观众厅里活跃起来,我们几个说话,后面几个同来的男人也在说话。过了一会儿,片子修好了,刚好演到卫士小高给总理熨烫衣服的情节,后面有个男人说:“他(指小高)还什么都干啊!”后来大兮说她听到的是“这也自己干啊!”
  当时厅内已经很安静了,大家都又开始看片子,只有那个男人说话,我心里不满,忍不住回头说了一句:哪来那么多话?片子继续演,演到总理接过小高递来的衣服,穿上后扎腰带,那男人又说了一句:这腰还挺细!我更生气了,提高声音加重语气回头又说了一遍:哪儿来那么多话啊?!
  安静了。

  七哭贺龙,那表情,绝对只有大师级的演员才能演得出来。你看着他,看着他的泪,看着他的抖,看着他溢着苦楚的眸……真恨不得把自己碾成灰碾成尘去换他,可是不能,他的痛你一分一毫也缓解不了,他的苦你一丝一缕也分担不了,只能这么看着,看着他一天一天被折磨,看着他一点一点被熬干……
  对着贺龙的遗孀,他说:看来,我的日子,也不多了……
  心窝子里的痛,不是一下一下针刺的痛,是四面八方压进来的痛,心被攥着的痛,痛到闷,闷到窒息。
  屏幕充盈着我的视野,我不断的想把身子往前一点,再往前一点,直到趴在了前排的椅背上。尽管我已经是最前一排,尽管我知道前面仅仅是个银幕,仅仅是个幻影,而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靠近他,近一点,再近一点……

  四届人大,病弱的他缓缓地登上了飞往长沙的飞机。主席半靠在床上,刚刚手术之后的总理坐在一把椅子上,字幕告诉我们,“两位伟人彻夜长谈”。我却不想去看。
  国庆二十五周年,干校那一段是我认为演得很好的。总理致祝酒辞时,阿姨打来电话,我说:“嘘——”然后举起手机对着银幕,总理正在说:“贵宾们,朋友们,同志们……”等总理说完那段,我才拿回手机,阿姨在电话那端感慨说:真好……
  我知道她会喜欢,因为她曾说过,这部片子是所有演晚年总理里最像的。

  没想到自己还会哭,但既然哭了,就哭吧。本来我就是爱哭的人,而对总理我更无需吝惜自己的眼泪。不要看、看不得的最后一吻,不要看、看不得的十里长街……我心疼,我难过,我痛!冷气过分充足的放映厅里,我一边瑟瑟发抖,一边由着自己痛哭流涕,由着自己哭到胃疼,由着自己在人都走光了之后开始嚎啕……
  我以为我不会哭,结果却哭得如此一榻糊涂。

鸾飞凤舞 记于2006.6

 2 ) 我们所不知道的周恩来

18/06/2005 《周恩来》
可能,在很多的中国人甚至是世界上很多的人的心里,完人几乎是很少的;在我的心里,唯一能称之完人的只要一个,那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即使总理是很大,但是总理 也是有任选的。这个时代有李总理,几年过后就是朱总理,可是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周总理却是独一无二的。

今后几十年的历史怎么评价我不去说,诸往已。时代在变,历史也是任人涂抹的,但是最周总理的敬爱就像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一样,或者说,他已经变成了这个日益显示丑陋的世界中唯一值得一说再说的传奇。

历史政治翻云覆雨,互相勾结。无数的人从祭坛上重重的跌下来。毛主席的功与过,邓小平的得与失,一切都是在不断的争论之中。无数人难逃文革劫难,可是只有周总理身处漩涡之中却又游离之外。斗,实际上不过都是政治利益的争斗。人,一旦又私心,总是逃不出是非利害。于是有了很多的兴衰荣辱。刘少奇、贺龙、陈毅……这些人都是曾经无比的荣光,最后却是难逃劫难。以后会有很多的事实翻来覆去,这些我们可能知道的机会很小。到底是什么回事,也不是我等人可以一一清算的。

可是,在兽行的人们,武斗的人们,发泄着他们的私恨和人性中变态的恶,他们失去理智的践踏着人性和尊严,可是有谁有勇气去动总理呢。他是那么的完美,再恶的人都找不到一丝瑕疵。君子坦荡荡的总理,心底无私才可以坦然面对疯狂的红卫兵,说下义正词严。一心为国,对人真正怀有挚爱之心和博爱之心,才可以为贺龙之死内疚,才会拖着重病之身去昆明湖为老舍鞠一把清泪。情之所至,岂不是天地动容?

在现在这样迷失于欲望的年代,让我们记住周总理吧,记住还有崇高,无私,完美,理想这样的宏大词语吧。人,为什么不能眼光远一点呢。为什么就要死死纠缠于自我的小世界呢。是的,每天都有很多的人在发泄,在运用网络的虚拟要做着道德规范之外的事情。每天都有人挖掘出更深的人性,把那一些与兽性相距无几的欲望赤裸裸的袒露出来,大声慨叹着长吁短叹的自己的不自由……可是有没有人想过,这一些所谓的解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吗?是啊,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们,不值得我们去奉献。可是,超越的东西真正不需要了吗?不是的!这样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出自己的一份力气,去身体力行的拯救,去以身作则的教化,去全力以赴的澄清。

欲望不是越多越好,越能满足越好的。当我们的欲望一一满足后,短暂的快乐之后是更长久的无助和无聊。为什么不能清心寡欲一点?使得自己有所不能得,有所禁忌,有神秘感。只有这样才有一种追求的勇气,才有距离之美,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否则,我们最后剩下的就只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种轻,比重更难承担,而一旦无法解决,人们陷入茫然,就真的是没有归路了。

 3 ) 精神永存

许久没看老电影了,没有字幕,那些有年代感的表达有些费解。

影片的历史情节总体上看还是较为真实的,尽管将时间架构在文革如火如荼的阶段,但为了尽量全面地表现总理形象,仍然特意使用了插叙手法,将巴黎求学、南昌起义、鞍钢生产、邢台大地震、中美建交等片段穿插其中,个人命运与历史的波澜壮阔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总理传奇而操劳的一生。

和当下戏剧影视表演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主义”为主不同,那个年代的表演更像是布莱希特的“表现派”,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具有很强的“镜头感”,人物的表演痕迹很重。比如为了表现总理在思考,一定要让总理突然扭过头去,眉头一皱,这种人物心理外化型的表演虽然有“脸谱化”的嫌疑,但在历史剧中,确实无可指摘。

原以为影片中会避免直接出现主席的形象,但总归来说,主席的几次出现确实是情节脉络所必不可少的。

其中有个镜头甚为有趣。

主席在火车上请众干部“喝茶”

主席在火车上请众干部“喝茶”这个镜头,莫名令人联想到《让子弹飞》开头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主席前脚说:我就不相信我们的军队能造反。后脚镜头一转,黑魆魆的山洞里几个人围着沙盘密谋炸掉主席的车列。(谋害主席可还行?!)

主席的台词也有些令人忍俊不禁,比如“有的人说我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屁话,一句就是一句。其实他一句都没听进去。”再如“你们不要搞‘’四人帮’,四个人搞在一起,不好。”…

影片快要结束时,泪眼朦胧中,忽然想起小学时的一个男生,在全班面前朗诵《十里长街送总理》这首诗,读完后哭倒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了。

最近,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在怀念那个风云际会、枭雄争霸的年代,但我想,也许我们真正怀念的,是那个人人都怀抱着开创基业的豪情壮志的年代,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之下,流淌着的是真实的青春、真正的热情。这种精神是跨越时代,也无关国别的,具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使一个九零后的小男孩也会为伟大的消逝而痛哭失声。

“但是台湾的回归,总是有这么一天的吧?”

会的,会有这么一天的。

 4 ) 周恩来的一生

早期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中期坚决拥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后期爱民如子的好总理。他的一生充满了睿智、果敢、英勇、慈祥!他,生为人民,在离去的那一刻,心中牵挂的还是人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荡了多少代的中国人奋勇前进。他的一生是光荣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所以,我们要向周总理学习,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高贵的品格。

 5 ) 周总理语录

 周恩来经典语录   1、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上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   2、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   3、我们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   4、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   5、周恩来周总理是大家所敬爱的人,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好国家领导人!所以对周总理的经典语录也是颇为看重,西西品味,西西领悟!   6、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7、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暴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8、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是老实人才能经得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9、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10、我们的下一代、总是要把自己摆在劳苦大众一起、要能够吃得起苦。因为我们的革命精神、就是从吃苦中得来的。   1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12、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zf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   13、青年人没有不栽几个跟头的、没有不碰几个钉子的。碰了钉子以后、不要气馁。   14、今天的现实是不够美满的、但是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   15、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6、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www.lz13.cn)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17、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18、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遮掩错误就是躲避真理!   19、外国记者问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20、一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   21、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

 6 ) 晚了多年的评论——兼杠一下道具工作

1994年的一个夏天,村里来了电影放映队。大队早就在大喇叭里通知了,放映电影《周恩来》。天黑后马上要开演了,碰巧又停电了。放映队也不慌张,立即架上发电机。就着旁边柴油机的声音,我模模糊糊地对着银幕看起来电影。

片头

画面不断晃动,音箱出来的声音也听不清楚,似乎是“打到敬东” 。看了五分钟突然电影停了,原来是来电了。我再没耐心等待换好电源,跑掉了。

造反、打倒贺龙的人在满街跑

第二天,爷爷跟我说起这事:“你看完了没有?挺好看的”。我还问爷爷:“开头喊的是什么?”

再次观看已是十多年后,拜网络所赐,下载了此片,一口气看完。

其实我平时对党史书籍也翻看很多,一些剧情也知晓,但观看的时候还是被剧情深深吸引。

许多场景都是实地拍摄,演员也是现场录制的声音。还有很多镜头里用中远景表现一套生活的完整动作过程,以及大礼堂中大批红卫兵震天动地的吼叫,都给人一种纪录片似的真实感。

江青接见红卫兵
批判陈毅的大会,手举红宝书的动作非常一致
有人高举红旗,要陈毅低头认罪,周总理站出来力阻

邢台地震后老乡的悲痛,延安地委领导的壮志,和总理面对薛明时的无奈,一次次戳中泪点。

邢台地震中,周总理慰问受灾老乡
周总理与延安地委的领导约定,要让延安粮食翻一番。

应该说,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庞大场面的控制。躁动的造反人群,中央机关所用的车辆,都已堪称绝响。现在已经没有群演能表现这种镜头了,也没有可能去大会堂新华门实际取景拍摄了。

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这大场面
延安人民抬周总理的吉普车
毛主席南巡讲话
毛主席返回北京,副主席已经慌了吧......
中间是一排的大红旗,看着真壮观

电影,我这么多年反复看了十几遍,看到一些地方觉得还是不够完美。

第一,剪辑过于生硬。段落分割有些突兀,甚至有些镜头还没交代清楚就没了;

第二是技术条件所限,有部分夜间取景偏黑,对比也不强,看起来有点吃力;

第三有点意思。本片大概是国内仅有的,动用了民航的“三叉戟”飞机进行拍摄的影片。也许拍摄时间过长,协调困难(?)片子里林彪把“三叉戟”调到山海关机场,降落的镜头,那其实是一架苏联进口的图-154客机。

林彪(其实应该是林办)调动的256号专机降落在山海关机场。其实这是一架苏联的图-154,从两侧主起落架上的大鼓包就可以识别出来,而且这个拍摄地点,极有可能是北京南苑机场。
林彪(其实应该是林办)调动的256号专机降落在山海关机场。苏联图-154,甚至包括图波列夫一些其他的军机民机,主起落架都是带有大鼓包的,术语叫“起落架短舱”。

两机外观很相似,都是尾吊三发发动机。但是细节不同之处在于,图-154的主起落架位于机翼下方的独立短舱内,术语叫“起落架短舱”,主起落架向后折叠收起。从外观上看,机翼这里多了一个豆荚形状的大鼓包。而“三叉戟”的主起落架虽然也在机翼下方,却没有起落架短舱。它向内折叠收起,整个机翼看起来很干净。另外图-154的垂直尾翼前面顶端安装有一个明显突出的尖锥,而“三叉戟”这一部件并不明显突出,虽然也是有一点尖的。

下面贴几个这两种客机的照片。

这是一架图-154客机,主翼有起落架短舱,垂尾顶端有一明显突出的尖锥

这是一架图-154客机的后视图,也可看到主翼有起落架短舱

这是中国民航使用的“三叉戟”2E,主翼下没有起落架短舱。垂尾上方尖锥不很大。

这是一架“三叉戟”的前视图,主翼下没有起落架短舱。

其实这两种客机在中国民航都是使用过的。外观上不注意细节的话,也确实会混淆成一种。

以下继续谈论电影。

电影里,转过头,林彪乘坐256号专机要强行起飞了。这时的飞机才是真正的“三叉戟”。注意,垂直尾翼前面顶端没有很明显的向前突出的尖椎。

电影表现林彪座机强行起飞时,那真正是“三叉戟”在滑行。可是马上一转,飞机起飞的正面镜头,清晰可见翼下各有一台发动机。这既不是“三叉戟”也不是图-154了......片尾鸣谢了国航公司,这有可能是国航的一架波音757。因为当时国航引进的737,它的发动机短舱直径是没有这么大的。

仍然是真正的“三叉戟”,准备起飞。刚刚上面表现专机降落山海关机场的镜头,跟这个不一样,这个飞机没有“起落架短舱”。
256号专机起飞爬升。妈呀这翼下的俩大发动机......结合拍摄当时时间看,这应该是一架国航的波音757。不过@北京自在人对我说,当时只有南航引进了757,也许是借用了吧。

如果说摄制组可以协调使用,或说准许拍摄“三叉戟”了。道具组也应该是了解这个情况的,可事实却不是这样。表现林彪座机飞行中和迫降时的模型,十足是照着图-154来制作的。

到了表现256号专机迫降失败而爆炸的时候,用的是模型。注意垂尾顶端明显突出的尖椎,这是图-154的标志。道具组究竟是参照什么飞机制作的模型,我已然是不能想象了。莫非九一三事件在中国极为轰动,妇孺皆知,就只是给大家普及了一个地名“温都尔汗”?
爆炸瞬间,草有点稀

(我的订正:尖锥其实并不明显尖锐,应该确实是“三叉戟”样式的尖锥。但机身确实是图-154机型,比“三叉戟”要显得长一些)

(我的订正:“三叉戟”的尖锥。是我错了...........)

但是,电影中后来周恩来去长沙,所登专机是“三叉戟”,真正起飞的也是“三叉戟”,甚至远景里展现爬升的都是“三叉戟”。

周总理准备去长沙,真正的专机再次出动。
“三叉戟”并不高,那个时候的民航客机普遍都不高。
“三叉戟”在爬升。我觉得导演可能是想把“三叉戟”最出彩的镜头,留给正面人物。

既然摄制组可以接触到处于适航状态的“三叉戟”,那么对于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进行区别对待,我觉得导演可能是想把“三叉戟”最出彩的镜头,留给正面人物。我宁愿相信导演是这么想的。

实际上,在2001年夏季至2002年,仍然有至少一架“三叉戟”在北京房山地区反复进行飞行,且高度很低,这是我朋友亲眼所见的。

关于飞机,还有两处。周总理乘坐空军直升机到邢台地震灾区视察,实际上是坐的直-5。因为空军早已退役,没有可飞的了。电影里用了从苏联进口的米-8。

而林立果传达手令的镜头,原因也同此。

还要多说一个跑题的话。早些年有一部电影《冰河死亡线》,讲述黄河凌汛期一艘渔船载着四十多人被困在冰面上,空军出动直升机进行救援的故事。当年空军动用的也是直-5,在电影拍摄时使用了米-8。

周总理乘空军直升机降落在邢台。原型是直-5,大圆鼻子。因为早已退役,没有在航的飞机了,改成苏联进口的米-8。多说一句,汶川地震时期,米-8的飞行身影很是深入人心的。
林立果的手令传达,拍摄时也是米-8。

真实照片,周总理在邢台地震后前去视察。

直-5直升机

当然,每部电影都有很多问题。但是瑕不掩瑜,至少,那些驰骋的大红旗,个个都是真家伙,也许不是防弹型的,但却是国车里的巅峰出演。

雨中的专车群,这些方头家伙。
周总理乘坐大红旗轿车来到西郊机场,准备登机去长沙。
大红旗的标志,向前!向前!
周总理和陈毅的大红旗专车。
周总理乘坐专车参加贺龙元帅的骨灰安放仪式,专车驶进八宝山革命公墓
周总理乘坐专车参加贺龙元帅的骨灰安放仪式,专车驶进八宝山革命公墓

扯了这么多角落里的细节,其实每当提起这部电影,脑海中自然出现的首先是总理的人格魅力。他的精神永远感染着每个人,每个人观影时都有极强的代入感。拍摄者如是,观看者也是。

延安人民抬周总理的吉普车
周总理出席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
周总理乘坐专车参加贺龙元帅的骨灰安放仪式
1975年1月,周总理主持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关于这些看到的道具小问题,丝毫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瑕不掩瑜。

也曾经从各个方面了解到许多批评的声音。对于周恩来,对于毛泽东,以及整个执政党。我觉得,治大国如烹小鲜,分寸把握是很要技艺的。周总理的领导艺术,电影里表现出来了一些,但是还远远不够。波罗申科倒是一个“西方典范”式的人物,可他的国家成了什么样子。继任的是个喜剧演员,现在整个乌克兰都是个喜剧……此话不再细说。往往,有些人觉得外国的月亮圆,自家的菜地长糟糠,这种心态,成不了气候。我不觉得我们国家非常完美,她还需要不断依靠大家努力,发奋图强。我同样不觉得大洋彼岸就是什么“天堂”。2020年了,一场疫情过来,西方都暴露了吧。

在1994年,我尽管只看了五六分钟这部电影,随后,却已经在一个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最喜爱的人——周恩来”。

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离总理这种伟大人格差得很远很远,很远很远。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喜爱他。

 短评

当周去世后,妻子邓亲吻他的嘴唇做遗体告别时我痛哭流涕~

8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十三四岁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一度哭到感冒,周总理是我整个少年时代最敬佩与爱戴的人之一 (另外还有鲁迅,杜甫和岳飞,不得不说小时候真的很刚)

9分钟前
  • ez jn
  • 力荐

(7/10)当年的经典片子,也就那个时代氛围允许拍了。

12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虽然被剪辑的七零八落,但对比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时的创作勇气仍是石破天惊

16分钟前
  • L
  • 力荐

建国60多年来,国际战略方向一直没有脱离他设立的框架。

20分钟前
  • 朔风
  • 推荐

在豆瓣目前对主旋律电影莫名的普遍低分的情况下,这部92年的旧作上8分可能说明了两点,一是片子确实拍的好,二是早年的豆瓣们打分还比较中肯。150分钟片长里有着太多的内容,烈士遗孤总理义女孙维世的惨死,对贺老总“待到平稳我去西山接你”,对延安地委干部“五年粮食产量翻一翻,只要我不死就回来看你们”,太平湖边问随从“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老舍先生投湖的忌日”。来不及,做不完,办不成,可还是心甘情愿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质朴和克制的表演,就如总理在贺老总骨灰前那将哭未哭,强忍嘴角抽泣一样,蕴含了深情,汹涌着历史的磅礴。一部遗珠,在学习强国等你。

21分钟前
  • 赵卫峰
  • 力荐

这电影严肃悲愤到了境界,好像在啼哭,中国传记片翘楚。

25分钟前
  • bird
  • 推荐

1、就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来说,根本就还没到拼智商的时候。同样的,就目前国内电影的质量,大多数导演根本还没有抱怨制度的水平或资历。2、至少从这片子的尺度来看,国内导演抱怨的审查问题基本都是个人水平问题,制度成了失败的借口。

29分钟前
  • 西四小二
  • 推荐

虽然手法很老,但是细节很赞,也看得出是平心静气不取巧的作品。拍者用心,观者自然也尊敬。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更多党内斗争的片子……

34分钟前
  • 劲草
  • 力荐

太像了……太像了……到了一种甚至无法分清是电影还是纪录片的地步……王铁成的演技真的是震撼,一举一动、容貌神态举止语气步伐气度,没有一丝不是周总理本人,哭得撕心裂肺……

36分钟前
  • 那时花开
  • 力荐

周总理呀周总理,你可知道,你的人民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38分钟前
  • 悟空&憨豆
  • 力荐

无论怎么黑总理,无论别人说什么,他对他的国家和民族对得起这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学习……请您安息吧

39分钟前
  • 对儿勾
  • 力荐

看这部片子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史料哪些是再拍...

43分钟前
  • Lcy
  • 推荐

我小时候看过这部电影,非常震撼,片头音乐沉重,悲怆而压抑,影片一开始就是在那疯狂的年代,周总理就像一艘满是窟窿的破船上的大副,心力交瘁硬撑着。这样的片子,2018年是拍不了了!

46分钟前
  • 海扬尘
  • 力荐

一朝开济老臣心,十里长街送总理

4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拍摄于90年代初,主旨理所当然是反对dongluan,听说当时树上某只鸟给予了方便,未尝没有拿周自比之意。片子极有诚意,大量真人真物件出镜,特型演员发挥了得,纪录片气质爆棚。另,实诚到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保留下了,前面说延安困难是因为政策,后面却又指出农业条件、农田水利等现实问题,还提了一嘴翻一番在全国也偏低,让人不禁想到“春风”之后贫富差距更甚。

53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文革中的周恩来。开场三分钟妙极,从车子里看见的局部,恰好暗示了本片的结构。写人仍是从二三事原则,以小见大的典型报告文学路子;段落大都点到为止,闪回较多,感性而破碎。当然这种片子今天无论如何也审不过了,反派们戏份真的不少。视觉结构上很强调门窗台阶的权力空间,颇有看[雍正]的感觉

5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我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完全忘记了是在看故事片,身心完全置入到情境当中。特别是王铁成扮演的周总理,浑然天成,达到了神与魂的一致,所有观众被深深感染,人民的好总理的形象成功地再现。我记得整个影院里一片悲声。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再现领袖人物最为成功的故事片,我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55分钟前
  • small脉望
  • 力荐

加里.奥德曼的"丘吉尔",在王铁成的"周恩来"面前,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了。丁荫楠擅长人物传记片,他将故事范围缩小至总理的最后十年,由不同时空推进,主题与事件即可独立成章,也能根据人物视点串成一条脉络。好的传记电影正是这么做的,找到人物生命中的一个或两个时刻(两个可以辩证看),而不是全部。王铁成也运用他多年的修炼,掌握好了所有节拍、动作跟腔调,化妆亦功不可没,先有形似,再追求神似。这片其实还有一版250分钟六集电视版,方可见全貌。

5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学校组织的,当时老师们都哭了

1小时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