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物语

动画片捷克/捷克斯洛伐克2018

主演:扬·布达尔,伊里·拉布斯,加罗米尔·杜拉瓦

导演:杨·史云梅耶

播放地址

 剧照

昆虫物语 剧照 NO.1昆虫物语 剧照 NO.2昆虫物语 剧照 NO.3昆虫物语 剧照 NO.4昆虫物语 剧照 NO.5昆虫物语 剧照 NO.6昆虫物语 剧照 NO.13昆虫物语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8-16 01:08

详细剧情

捷克超现实主义大师杨·史云梅耶的最新作品,记录了一个业余剧团把恰佩克兄弟1924年的剧本《昆虫生活图鉴》搬上舞台的过程。作为一部低成本的众筹长片,观赏性、艺术性都很不错。原剧本有意把人比作昆虫,充满讽刺意味。

 长篇影评

 1 ) 杨·史云梅耶无憾,看不懂才是你的遗憾!——解读昆虫物语:不过是一场木偶戏

我能用木偶演尽世间的不公平,纠正它们,报复它们。木偶陪伴我度过了我的整个人生。也许我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木偶戏。 ——杨·史云梅耶

Jan Svankmajer

杨·史云梅耶曾说:“看我的电影不需要说明书,我的作品有不少意义,我宁愿观众用自己主动的象征主义去解读。就好像心理分析那样,人总有私自的秘密。没有这秘密,就没有艺术。”

然而,在他最后一部长片《昆虫物语》中,史云梅耶一改常态,为自己的电影写起了“说明书”:做序言、插入拍摄花絮和演员采访,将它整成一出综艺样式的伪纪录片,近乎毁灭性地破坏了他原本引以为傲的“象征主义”,把《昆虫物语》变成了一个“四不像”。

对一般人来说,观看这样一部“四不像”电影只会感到极端的无聊和巨大的恶心,对粉丝则是“失望”,失望来自于它看起来是何等的捉襟见肘,竟如此敷衍地提交这部众筹来的饱含着多少人期盼的作品?!还自以为是地玩这种让·吕克·戈达尔的早就玩腻了的把戏——简直是可笑!最后大叹一声:什么几把玩意儿!江郎才尽了!

但是,这些明面上都看得出来的东西,自然是不值得讨论的。在此我看来,比较有意义的探讨是:杨·史云梅耶,一代捷克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为什么要用这种肉眼可见的“拙劣”方式去完成他的遗作?对得起爱他的观众吗?对得起自己吗?

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取了一个略微哗众取宠的、很公众平台的标题来表达最基本的立场:杨·史云梅耶无憾,看不懂才是你的遗憾。

这个时候就轮到我窘迫了,我对特别喜欢的、觉得特别好的电影总是语塞,尽管《昆虫物语》不属于此,可我能感知到史云梅耶究竟在做什么,而要把这写出来,传达给别人,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要理解史云梅耶的“无憾”,就得去剖析他的动机,动机也很简单,导演已经对着镜头阐述过了,他想要一种程序化的表演,一如他曾经说过的:

我能用木偶演尽世间的不公平,纠正它们,报复它们。木偶陪伴我度过了我的整个人生。也许我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木偶戏。

自画像

电影是造梦机器,史云梅耶则是造梦人;《昆虫物语》是一场木偶戏,史云梅耶便是木偶戏的操控者。

在《昆虫物语》这一出“戏中戏中戏”里,能非常明显的看到扮演昆虫的演员形同皮影戏、木偶戏般好似被操控了的僵硬表演,这是最表面一层。

而中间这层,展现了一个剧组为排练《昆虫物语》的过程,则是史云梅耶作为创作者来操作“演员”成为不可或缺的道具,使“人”成为“木偶”,去成就他一贯的超现实主义大片。

昆虫物语

最里面的一层就是关键了,为什么搞成了这个样子?为什么非要把拍摄花絮加进去?前一秒刚看到一个惊悚可怖镜头,后一面强行给你看“其实我们就是这样拍的,你别激动。”

多数人的解读是片长不够花絮来凑——那是你把史云梅耶当傻子!他难道会不知道吗?需要机智的你来“戳穿”他?可是他愿意,他就是要告诉你“我是这样拍电影的”,所有你看到的这一切都是被操控的一场木偶戏。

他一定是认同以这样所谓“拙劣”的方式来间离,而这,反而使得这部原本不完整的电影上升到了对电影自身的现实批判层次,以此赋予《昆虫物语》新的高度。

于是他在开头说道:

“但我们的电影不讲这个,那么它讲什么呢?我不知道,剧本是一气呵成的,信手拈来,不受理性和道德的控制。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大艺术家的济世情怀,想革新人类,想改善现状,想警示世人,想去芜存菁。没用的,读读弗洛伊德。

正如一位捷克颓废派诗人所说:对抗残酷人生的唯一有效方式是对想象力的轻蔑。

他又强行地给这样一个荒诞的悲剧基调的故事安排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结局,为和恰佩克兄弟一样避免“不合时宜的悲观主义”,为剧本写一个完美结局。

而显然,所谓的“完满”,并不是完满,否则史云梅耶的所有荒诞童话都将沦为庸常。而正是这刻意的“避免”成就了影片的现实批判意义,同时为史云梅耶本人增添了可爱可亲的趣味。

如此,当看到“完满”结局,观众可以在心底大骂“操,这是什么shit!”的时候,镜头从戏中戏的剧组摇到了室内的导演:

这,“我早告诉过你了。”杨·史云梅耶说道。

这一个摇镜头也充分说明,《昆虫物语》的故事从来都是一体的。它不是一出再现恰佩克兄弟的超现实主义大戏,也不单单是一出反映如何拍电影的“元电影”现实之作。

你若能从中看到史云梅耶真的有在认真慎重地在为他一生的作品画上句号,并且确实是有点“放弃治疗”地将自己袒露,他直白地让你看他的人、他的想法、他的制作方式……他破坏他骄傲的象征主义,对自己无敌的想象力报以轻蔑,同时打破所谓的第四堵墙,面对面跟你说话,回报你的众筹你的喜爱,如此真诚!如此可爱!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作为粉丝的你,又怎么好意思说他“不行了”?

如果,你真能感受到这些,才能真正进入史云梅耶的内心世界,还能从这部差强人意的《昆虫物语》中看出乐趣来。否则,就是伪粉嘛。

因得不到快感而痛骂,或因失望而站在你观众的制高点去批判——这是没有爱的。贪婪的观众总是在向电影索求,和拜佛求荣的人无异,这也是宗教之所以堕落、电影院沦为约会场所的悲剧所在。

别说你曾多么喜欢他!他没有对不起你。

别再说人家大师才尽了,有问题的人是你啊。

 2 ) 不是影评

好久以前写的期末作业,流水帐式分析杨大爷的生平和作品,放在封山之作这里纪念一下。 谢谢这53年间留下的一切,退休生活愉快,永远不要离开这个世界。

即使是在使用符号的时候,一个人也无法简单地舍弃掉自我的片段。我生于布拉格……这一点在深处构成了我。我所生活并受之影响的是一个特殊的布拉格——那是鲁道夫二世的布拉格。我相信鲁道夫的个人特质在布拉格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印记。[1] ——[捷]杨·史云梅耶

在欧洲历史上,捷克一直是个饱受侵略和压迫的多难之邦,自十一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肇始,经历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再到近现代史上的德国和前苏联,领土和主权不断被侵犯的冷酷事实令中欧小国捷克带有一种天然的悲怆气质。

与此同时,数种文明曾在这里交融碰撞,复杂璀璨的艺术文化与动荡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而作为浓缩了捷克文明之精髓的欧洲文化重镇布拉格,在杨·史云梅耶(又译杨·斯凡克梅耶)的自述中,布拉格独特的城市气质,在他的作品乃至人生中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十六世纪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在1583年时将官邸从维也纳迁往布拉格,正如史云梅耶所言,醉心于艺术收藏和玄学知识的鲁道夫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承袭至今的魔幻气息和宽泛视域。苦难的现实与超脱苦难的非现实相融,构成了一种奇异的讽喻感和荒谬性,这亦逐渐成为捷克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条脉络。

史云梅耶不仅吸纳了鲁道夫所推崇的矫饰主义艺术,也继承了他对于收藏博物的迷恋。在史云梅耶的早期作品《石头的游戏》、《棺材与天竺鼠》、《自然史》中,他对于拼贴手法的运用、夸张又巧妙的呈现,和对感受表达的忠实带有明显的矫饰主义风格,影片中出现的离奇古怪的道具物件,则大多出自他自己的私人收藏。

鲁道夫的宫廷画师阿尔钦博托同样对史云梅耶影响颇大,蔬菜、花卉及其他现实物品变化组合而成的人物肖像,直接成为了《花神》、《对话的维度》的视觉表现形式。而史云梅耶将物代替人来使用,并以定格动画的形式让这些“人物”腐烂、彼此倾轧、趋同,可谓是物被人化,人被物化,但他所追求的并不是对人体的模仿,而是“某种感觉”的抽象且精准,人生荒诞和宿命论的哲思追索从物体本身的那种空无性中表现出来。

在史云梅耶的观念里,扬言自身至高的理性总是可笑的,于是在理性力所不及的疆域里,无数和现实逻辑相悖的怪异段落和骇人奇思不断涌现,这种超现实的幻想不仅是他回溯童年期的自我治疗,更是他对于这个社会真实状态的纯感官描绘。“幻想作品里最绝妙的东西,就是那里面并没有任何幻想的东西,因为那里只有现实。”[2]

在这里借用拉康的两个概念:“真实”与“真相”,来阐释史云梅耶作品与现实的关联,“真实”是自行呈现在那里的东西,是一个固定的物象,也即世界不被观看时的物理性存在,而“真相”则是人们所解读出来的东西,这包含着主体活动过程,是主观视野中的世界形态。

超现实一词中的“现实”如同拉康的“真实”,史云梅耶的作品文本则是拉康的“真相”。[3] 因而他的作品发端于真实,但不止于真实,史云梅耶所运用的语言——定格、木偶、真人、粘土、日常物件、拼贴、触觉感知,与他的声音——对人生真相的冷酷洞察和悲观宿命论,精确而巧妙地相互自动渗透,乃至填满了理性真实受自身原则的局限而不得不留下的亏空。

譬如史云梅耶作品的两大主题:食欲和情(性)欲,它们源自童年和梦境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语境中的演绎和再生,他对欲望(或者说潜意识的欲望)的诠释贯穿在整个创作生涯中,然而,“在整个文明的层面上,‘欲望’从来都只是一种理性秩序的负面幻想。” [4]这种展示了理性真实悖谬之处的张狂与准确,恰是史云梅耶动画的迷人之处。

史云梅耶仿照真实又超越真实的创作理念还体现在材质和媒介的选择上,他自称对动画工艺的技术层面感兴趣,是因为这与他想表达的东西本身相关,也即仿照模拟现实的动画可以超越现实的固定性

此外,他的作品中对混合媒材的持续运用,也是对突破观念、去除自我设限的强调。再落实到具体影片,那些生肉、粘土、木偶、日常物件……观众对这些生活中的常见之物本有着熟悉的亲身体验(更妙的是它们自身携带了与人类部分的相似性),但史云梅耶赋予它们全然陌生的特性和动态,这种“质感与材质的奇妙结合,当它与潜意识的心里倾向相吻合的时候,就具备了极普遍的有效性。” [5]

他异化了那些司空见惯的物件甚至生命,这又贴近了同样在布拉格成长的作家卡夫卡的情感体验。史云梅耶通过赋予真实物体以其“自有潜在”的生命,令人们惯常见到的接触方式和物态突然间获得了一个不同的维度——这就使得现实展现出怀疑性。

再联系到史云梅耶的创作书写,他的绝大部分长片都有原始文本作为映照,《爱丽丝》改编自路易斯·卡罗尔的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浮士德》来源是歌德的同名长篇诗剧,《贪吃树》内贯穿了一则与影片情节相同的捷克民间童话,《梦魇疯人院》的灵感和构架则来自于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过早埋葬》和《焦油博士和羽毛教授的疗法》,另有短片《唐璜》、《莱昂纳多的日记》、《奥特兰多城堡》、《厄舍古厦的倒塌》和《深坑、钟摆和希望》都各有电影之外的原始文本。

对于这一系列文本(一个固定物象)的仿照演绎以及拆解变质,似乎也能一窥史云梅耶对“超现实”准则在不同维度上的坚持与固执。

在如前所述的创作思想引领下,史云梅耶用一部部看似荒诞不羁的动画作品反映着捷克斯洛伐克真切的动荡不安,他自述自己所有的电影都与政治密切相关,譬如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改革开始的光明之火与苏联镇压的黑暗重临,在《花园》和《与Weissmann一起野餐》中有着直白的展现,《花园》中将极权主义对人性的物化辛辣地表现为“活人围墙”,花园主人(苏联)对老友(捷克斯洛伐克)洗脑后也令他成为围墙一员。《与Weissmann一起野餐》则诗意地描绘了一件衣服在春日的下午享受了一切美好之后,衣服的主人被丢入土坑活埋,无生命的家具和铲子绑架了本该自我支配的人类。

史云梅耶以无比直白尖刻的隐喻,零碎纷乱的意象书写着自己对政治和国家的态度,在其后的所有片子里,都可以找到这些似像非像的政治比喻句。也因此,史云梅耶对于所谓真实社会的锥心拷问显然不会为求谋安定的统治阶层所容。

1973年《莱昂纳多的日记》触怒当局后,史云梅耶被迫息影七年,在这段时间中,他开始了触觉实验,这为他后来的影片创作带来一种令人悚然一惊的极强表现力。解禁后他连接拍摄了哥特小说家霍勒斯·沃波尔和爱伦·坡的小说为蓝本的短片作品,对死亡美学的风格化演绎亦为他对生命真相的感受在作品中的体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1989年天鹅绒革命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终于结束了共产党的一党专政,史云梅耶拍摄了《黑暗 光明 黑暗》、《斯大林主义在波西米亚的终结》,在对光明的短暂庆贺之后,他仍将结尾收在了黑暗与新噩梦的开启,这归结于他对文明社会鞭辟入里的洞察:无论外在如何粉饰,政治甚至文明运作的本质始终不变,而结局必然走向古往今来从未停息的吞噬与死亡(可直白见于《自然史》)

史云梅耶怀疑命运,怀疑和解,怀疑自由(即便他说过有关自由的主题,是仍坚持艺术创作的唯一理由。然而他眼中的自由始终缺乏热情,却带着深入骨髓的旁观者的冷漠),他认为一切都将归于消亡,循环和死亡是他影片常见的两大类结局,他用形象创造了人们对消亡的想象,也就不可思议地物化了这横亘在文明史上从未终结的无限。

他用象征和仿真的方式,“终结真实,消解真实,同时也就消解了真实与想像的对立。” [6]于是在他的动画世界里,我们唯一可以依赖的,只剩下那些被赤裸裸呈现出来的超现实“真相”。

最后想引爱伦·坡短篇小说《过早埋葬》中的一段话:“在降临到芸芸众生身上的终极灾难中,被人活埋可谓最恐怖的一种。能思考的人几乎都不会否认,活埋人的事一直频频发生。隔开生与死的边界线,是含混而模糊的。谁能说出生命在哪里终结、死亡又在哪里开始?”

——爱伦·坡是史云梅耶所钟爱的作家,活埋亦在他的影片中多次出场,我想,这或许也是史云梅耶眼中“降临到芸芸众生身上的终极灾难”:在生命尚还鲜活的时候,便已预知了必然被粉碎消亡的结局,这种消亡不只是肉体,而是精神与灵魂的碾灭和压抑

“没有任何经历像活埋那样,能使灵与肉的不幸达到极点。”然而,从抽象的政治变革到真实的生活琐屑,这样的活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这更印证了世界的荒诞本质,史云梅耶则用天马行空的材料语言,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演绎着这早就定好的结局。因此在杨·史云梅耶的动画世界里,在如此怪诞又逼真的符号碎片中,我们能获得些许最贴近人生本相的冰冷纾解,然后继续负重前行。

2016.6

[1] Jan Svankmajer:"Even when one uses symbols, one cannot simply discard a part of oneself. I was born in Prague...and it is deeply encoded in me. I live in a special kind of Prague by which I am influenced - It is the Prague of RudolfⅡ. I believe Rudolf's personality left a very strong mark on Prague." -- The Animator of Prague (documentary). James Marsh (Director). 1990. U.K.

[2] [法]安德烈•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宣言》,袁俊生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脚注。

[3] 此段阐释化用自《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一文中,作者张祎星对罗兰·巴特的作品和文本概念的解读。

[4]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94页。

[5] 邱志杰:《自由的有限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6]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87页。

 3 ) 實在無法堅持下去

第一次看捷克超現實大師斯凡克梅耶的作品《昆蟲物語》 被一開始逼真的昆蟲動畫給打趴,果然撐不到30分鐘就換片了。 這位以偶戲著稱,結合舞台劇手法的超現實主義大師,只要談捷克電影就必須聊到他,他在捷克電影圈可是占著舉足輕重地位,但《昆蟲物語》我真的看不下去啊~也許下回來找找他的成名作之一《浮士德》來瞧瞧。 #說到捷克就離不開偶戲

 4 ) 依然是熟悉的荒诞幽默

杨·史云梅耶自己宣布,《昆虫物语》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

目前,这部作品亮相于北京电影节,此前,《昆虫物语》只在鹿特丹电影节和捷克、斯洛伐克放映过,北京电影节是该片第一次的亚洲放映。然而,对于无数史云梅耶的老粉来说,《昆虫物语》作为一代动画大师的“封镜之作”却可能并没有达到他们极高的期望值,原因无非是——动画在电影中的比例太小了,不够过瘾!

本部影片改编自恰佩克兄弟的《昆虫生活》,强烈建议密集恐惧症观众谨慎观看,一帧昆虫一帧人类的镜头,让影院的一小部分妹子都惊呼了下。

影片开头和《幸存的生命》一样,还是导演自己本色。不同的是除真人与动画结合之外还添加了场记,颇有些纪录片的味道。导演说:“这只是少年的厌世主义”。

故事结构也很简单,一群小人物热衷课下加入表演培训班释放自己的演员天赋。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打毛衣,偷偷装入火柴盒的屎壳郎和小粪球,伪装成怀孕肚子的坐垫。当你正在纳闷导演的含义时,下一秒就关联到被粪球追,演员生小孩,这些滑稽的小人物扮的小昆虫似乎很随意,但下一秒镜头就提到被导演不断要求忘记自己会表演,释放出来最最不会演戏的状态。越往后看越发现导演的黑色幽默真的一点都不幽默。因为你刚要入戏的时候,下一秒导演就把拍摄过程放上,时时刻刻提醒你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

剧情中,排练的时候就排练念台词,讲完台词下来后就织自己的毛衣,调自己的情,吃自己的食物。小昆虫们就是应该这样生活的,而人类呢?

我们追逐着,患得患失着,勾心斗角着,不开心着。我想我是被我自己钉在生活那块案板上的,我不自知,还是扑腾着,以为生活就是那样的。

这部影片拍的很松弛,这个杖朝之年的老人并没有刻意评论这些现代人的活法,说出残酷的真相。

排练结束后大家出门,阳光正好,孩提欢笑。

正如导演所说:“我告诉过你的”.

END

有兴趣的小伙伴,关注微信公众号:终极电影网 (id: btdygod )

 5 ) 封笔,再见【出自李宗衡影评】

史云梅耶可以不拍了,不是说他弹尽粮绝,他是对电影已经没有任何好奇心了。虽说封笔之作拍得真够松动的,不停间离引发的电影与制作的幕后、梦与现实等引申可以说有那么点老顽童的轻快瘪趣味,但筹资制作等电影制作的实际问题确实展现得沉重无比,让人心酸。他本不是一位电影长片的适合者,他壮年时的所有短片都精彩绝伦,堪称神作,但所有电影长片都不乏笨拙臃肿,最佳的要数《疯狂疗养院》,不知那是否因为得了萨德的仙气。《昆虫物语》被很多没看过他短片杰作的观众所熟知基本都源于他的艰苦众筹。他并不是个老顽童,他是个极端尖锐的浪漫主义者,尖锐的浪漫主义者也会落幕的,米洛斯·福尔曼不也在今天去世了。电影艺术最具原初能量的时代一点点远去了。 6分/10

 6 ) 史大爷抢电影编辑饭碗的玩票之作

我不看电影幕后,还配当影迷吗?

我是怎么敢给史云梅耶这样的大师打三星的?

讲良心话吧,大师出手,虽然是玩票之作,也是值四星的。

但谁叫他抢了电影编辑的活。

众所周知,我们这些编辑,主要是靠幕后活着的。

一般来说,我们这个行业呢,是这个模式——

导演拍了个片,观众一看,嚯,这个厉害。

我们呢,提前就去问导演,你这个太厉害了呢,是咋拍的呢?

导演半推半就:

哎呀其实还是观众自己体会最重要啦,不要剧透了啦,我拍这场戏呢,其实是这样这样想的,出了那样那样的岔子,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能让观众感受到就太好了。

然后我们这些有趣的灵魂,就把这一切写进公众号里。

影迷一看,我就说这个厉害吧。

由此完成了电影产业链的大和谐。

重要的是小编能吃上包子了

所以你要问,不看电影幕后还配当影迷吗?我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只能昧着良心说不配。

我给[昆虫物语]打五分,也是一个道理。

[昆虫物语],讲的是一个蹩脚剧团,重演捷克著名作家恰佩克兄弟的《昆虫物语》。

这没啥。

但史云梅耶,总是讲着讲着这个故事,又突然跳出来了,告诉你刚才那段画面,我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怎么拍的。

也就是一边放电影,一边放电影幕后。

是的,就是这样

我颤抖了,大佬都要跟我抢饭吃了

导演半推半就才是一个健康的电影圈生态啊!如果都自己下场爆幕后,缺乏中间渠道,吃相就难看了对不对【露出虚伪的笑容。

所以,出于对电影大师的尊重,[昆虫物语]的正片部分我打满分;出于小编我自私丑陋的人性,幕后部分我得打零分。

大佬比小编萌,我要回家喝西北风

[昆虫物语]的正片部分,依然很史云梅耶。

比如,他小时候得过厌食症,在疗养院的经历,给他带来了阴影。

于是,他的作品里,就总把食物和嘴无限放大,让人生理不适。

而[昆虫物语]中,史云梅耶刚说完长长的“序言”,镜头就转到剧团团长蠕动的嘴。

油腻腻的感觉

食物也很恶心。

啤酒里有虫

咖啡粉突然变成虫

但其实,也很不史云梅耶。

至少,大多数影迷心中,史云梅耶电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定格动画,而且是利用一切手边就有的素材,创造你意想不到的定格。

比如他最鬼斧神工的短片,[对话的维度]。

其中一段,主角是文具组成的人、食物组成的人、餐具组成的人。

他们互相吞噬、消化后再吐出来

最终成为最像人形的现代人

日常用品,展现了一出残酷的进化史。

或是另一段,两个人,互相吐出各种日常用品。

开始还能匹配。

牙刷配牙膏

皮鞋配鞋带

到后来,就完全成了鸡同鸭讲。

面包穿鞋带

牙膏刷皮鞋

依然是最常见的事物,却绝望地呈现了交流的难以为继。

而在[昆虫物语]中,定格动画却没有几分钟。几乎都是真人演员演绎。

这样的设定,有趣是很有趣,真人场景中突然出现几帧定格动画,荒诞感迎面扑来。

往桌底一看,人的腿成了蹬啊蹬的虫脚

开窗一看,巨大的屎壳郎欢快推着粪球

但冲着动画来的观众,还是会觉得导演人设崩了。

非也。

史云梅耶在电影中做出了说明:

这次,真人是我的木偶,而我还是木偶大师

你看,史云梅耶大爷对动画的理解已经突破了物理和类型的限制。

可他还是要跟我抢饭吃。

这忍得了吗?

比如正片中,啤酒里出现了蟑螂。

角色正在疯狂的尖叫

幕后突然强势插入,亲切的史云梅耶大爷手里逮着蟑螂,吆喝着让工作人员快点拿啤酒来。

酒再不来,蟑螂要不新鲜了噜

还吐了个槽:你们那么为蟑螂着想做什么

依然是正片:

角色看着蟑螂恶心地想吐

正片还没吐出来呢,幕后先吐了。

史大爷还贴心让女演员吃一点(心疼食物脸)

还预告了将吐出一只背面着地的蟑螂

谢谢导演,接下来正片的呕吐,都恶心不起来了呢。

大师跟小编抢饭吃已经不可原谅了。大师连剧透都比小编萌。

同行们,天台再见。

大佬无形装逼,我躲在角落瑟瑟发抖

我相信史大爷不是有意的,他只是要表现两种戏剧理论。

这才是大师风范对不对。

我强行研究了一下,觉得正片中剧团导演和花絮中的史云梅耶,两个“导演”,就正好对应这两种方法论。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也就是常说的体验派,完全相信自己就是这个角色,进而合二为一。

在正片中,剧团演员们越来越像自己扮演的虫子。

比如蟋蟀先生和太太,正繁衍后代;而演员们也发了嫉妒和轻佻的病症。

台上,蟋蟀先生强调传宗接代,完全是个直男癌。

当然啦,物竞天择的虫子不直男癌才奇怪

而太太演员,在台下,同另个演员调情。

宛若蟋蟀求偶

而先生演员,也是导演,越来越不高兴,打发那个男演员收拾道具。

像雄蟋蟀在宣告所有权

更明显的是屎壳郎的扮演者。

他没背熟台词,因为老婆让他收拾花园

可想而知,陷入了日复一日枯燥的劳动。

而整出正片,他就在跟一只大粪球斗争

2.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

斯坦尼斯让演员入戏,最终是为了让观众入戏,让观众体验一个故事,而不计较它是电影,是虚构。

而布莱希特,强调间离,要让观众打破“第四面墙”,迫使他们把电影当作一部电影来思考。

不过现在,间离效果也不一定要故作高深了。

最大众向的当然是[死侍]。

无时无刻不打破第四面墙

提醒你正观看一部小成本X战警电影。

[昆虫物语],拍一小段就由导演为你讲述拍摄的秘辛,明显是间离效果了。

然我装逼了半天,这两种理论还是对应了两种观众。

一种,是浸入式的,看故事乐在其中,幕后啥的关我什么事。

一种,是研究式的,看个电影要把自己抽离出来,再结合幕后条分缕析,将人生升华到新境界。

So,我们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不爱看幕后的影迷是好影迷吗?

大佬云淡风轻,我只是个努力保住饭碗的小编

史云梅耶在[昆虫物语]的开头,来了个“序言”:

但我们的电影不讲这个,那它讲什么呢?我不知道。

也就是说,连他自己,都没打算理解什么电影的中心思想,或是理解自己。

他的正片中,一如往常,充满令人困惑的意象。

比如一名演员把另一名吃了,分不清剧里剧外

看了心里犯嘀咕:这里大概是想说点啥的吧?想说啥呢?

逼着你抽离出来去思考。

可是真正作为间离元素而存在的幕后,却异常轻松。

比如你正看着插刀的画面,血溅三尺,吓得要命。

立刻告诉你插刀的声源是插一只死鸡

想到这只不幸的鸡,立刻放弃思考剧情,容我先笑一分钟。

史大爷摆出了一副架势:观众一思考,我就要他们发笑。

别想了别想了。

史大爷一直也是这个态度:我的电影,观众自行体会。

看我的电影不需要说明书,我的作品有不少意义,我宁愿观众用自己主动的象征主义去解读。

事实上,很多创作者们都是在摇摆的。

一会儿觉得,你们自己去看,知道幕后太多,破坏了电影的美感。

一会儿又觉得,这场戏的幕后曲折,不说出来太亏了。

然而其实他们说了都不算。

观众自有答案。

[昆虫物语],如果和史云梅耶从前的[对话的维度]、[食物]等旷世杰作比,当然算不得惊人。

人家本来也是众筹玩票之作。

但依然有趣。

想思考电影的,自然可以去分析正片中令人眼花缭乱又迷惑不已的意象。

想轻松点,体验电影的,也可以被史老爷子的诙谐幕后逗得哈哈大笑。

如果你处在这两个极端,大概也要给这片打五分,毕竟,只爽到一半嘛。

但如果你问我,不看幕后,配当影迷吗?

难道,我不说写这篇推送喝了十杯水,上了八次厕所,啃了半小时指甲,就不配写这篇推送了吗?【这么艰难我说什么了吗!

我冒着失业的风险告诉你,如果有人言语之间流露,不看幕后就不配当影迷,八成是个阴险的电影小编或影评人。

导演爱说不说,观众爱看不看,哪种能从电影获得乐趣,你就选哪种。

-

文:姜不停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短评

我好喜欢这种混乱感。我十分相信剧本是一气呵成的,行云流水般的剪辑。戏剧,怎么拍戏剧,电影,电影拍摄花絮。好想看电影拍摄花絮的拍摄花絮。电影里的戏剧导演在追求艺术真实,而史云梅耶一次又一次在这部电影里剥离真实感。啊,我真的好喜欢。又被大师教育: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拍。

8分钟前
  • 林文
  • 力荐

4.14 BIFF 陌生化。拒斥概念。4.15 读了原作,是戏剧 making of 嵌套进了电影的 making of 里,且只表述了第二幕和落幕,流浪汉一带而过,原作的讽刺性已经非常不明显,概念几近消失

10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3.5 怎么讲,感觉还是很值的,正片和the making of一锅炖了,史云梅耶还实力卖萌,比较遗憾的是期待很高的动画部分占比过低,未免有点坑。

13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屎壳郎被自己囤积的屎球财富所追逐亦或跳出窗口追逐屎球;独占空巢的蟋蟀夫妇的电影死亡与舞台死亡;寄生虫控诉着黄蜂占有了剩余价值而断其后代美其名曰追求绝对平等;绿灯里的小人出走了,他只能永恒地等待在斑马线前……戏中戏中戏的层层互文与梦境叙述,史云梅耶的《八部半》

1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大师建构一生,最后以解构谢幕。大师通过这部封笔之作告诉我们:超现实主义电影像梦,不受理性和道德的控制,但会受到资金的限制。

1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改编自Čapek兄弟的剧作,robot这个词就是他们兄弟俩发明的。弟弟Josef Čapek可以说是20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七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20s的剧本R.U.R是"机器人”这个概念的始祖爷爷。史云梅耶的封山之作致敬他们也是很圆满了。

20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动画大师以讽喻名著为题材,遗憾动画和昆虫都只是惊鸿一瞥,粪球变大变小、昆虫标本复活等超现实桥段还挺一惊一乍。《昆虫物语》的故事简言之就是”看史云梅耶如何拍摄话剧团排练《昆虫物语》”,自我指涉做得还算有趣,尤其对道具师拟音师的暴露在同类型套层结构中较为罕见。

25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2.5 明明是《昆虫物语拍摄花絮精选》,反阐释的前言没错,故事没错,手法没错,部分对白还引用莎士比亚《李尔王》,但没想到还真的炖成了大杂烩,各有各的味,就是下不了口。

27分钟前
  • ChrisKirk
  • 较差

演员们应该是深入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式表演技巧,每个人都跟磕了药一样,很“飞”,主要就是把自己幻想成为戏剧中扮演的昆虫,命运和臆想也像实拍和动画部分一样,杂糅到了一起。镜头多为中近景搭配特写镜头,中间无缝穿插拍摄花絮和老爷子的访谈,如果区分开来,影片观感痛苦,花絮部分轻松。

28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BJIFF#配乐牛逼,依然是熟悉的荒诞幽默,玩的挺嗨,史大爷借弗洛伊德的理论拍出了自己的《变形计》

29分钟前
  • 尘埃眠于光年
  • 推荐

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杨老爷子,太感动!不过最期待的动画部分确实略缩水,心酸。

34分钟前
  • strongman
  • 力荐

关于一次糟糕的小剧场排练的元影片。导演讲话与制作现场的插入,令人焦躁的音效设计,坚持不休的民族乐派交响名曲,时间的蒙太奇。不断的分心是合谋,不讨好观众不意外。“顽劣”,是对讽刺使用得当的最高赞美。史云梅耶真是个帅老头,昆虫物语让我想到布鲁诺舒尔茨。

36分钟前
  • 12
  • 力荐

表演太多,动画体量不够,太不过瘾。。。一个文本,三重叙事结构,将纪录片剪入故事中,穿插梦的解析,坚定的超现实主义者。还曝光了动画制作技法,镜子中昆虫变形记动画,居然是多层拍摄台做的!总体感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动画太少!不够史云梅耶的成色!

41分钟前
  • 卫卫卫
  • 推荐

老爷子的退休之作,老爷子玩的非常开心,偶动画,舞台剧,纪录片 ,肆意杂糅。如老爷子片头所说,作品为什么要承担使这个世界更好的使命,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作品变得好,或者变得坏。作品是无意义的,没有任何义务。媒介,剧本,观念,精神性,意义,规则,在这个片子里都是那微不足道的蟑螂腿。

43分钟前
  • Mr.no
  • 力荐

有听谣言说是史云梅耶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他老人家拼了命在自己电影里卖萌刷存在感

48分钟前
  • 蘑菇张
  • 推荐

超级有趣啊!和纪录片穿插加入了一些幕后花絮,就更有趣了!本以为杨史云梅耶是冷峻拧巴褂的,没想到这么可爱啊!!!

49分钟前
  • 虚清
  • 力荐

对于史大师的影片,我毫不犹豫的给五星,为啥,你们给烂到极致的片子都能看在娱乐的份上给两星,这点是长久以来就是豆瓣的耻辱

53分钟前
  • Palesaint49
  • 力荐

和这个粪球世界没必要说再见了。“I TOLD YOU SO” 剩下的就是想要极力压抑的感动吧(泪)。

58分钟前
  • voidance
  • 推荐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一个傍晚,杨.史云梅耶从颤抖的电影中走出来,告诫众人这里外里都是一场梦。

5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北影节第三部,能抢到票真的很开心,一直是史梅云耶的粉,能在电影里看到他本人拆解电影太棒了!众筹拍的这部电影,说是最后一部,但还是希望他能一直拍下去!

1小时前
  • 蔡粘粘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