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玩家

大陆剧内地2019

主演:田雷 逯子 杨天琪

导演:杨人华

 剧照

超级玩家 剧照 NO.1超级玩家 剧照 NO.2超级玩家 剧照 NO.3超级玩家 剧照 NO.4超级玩家 剧照 NO.5超级玩家 剧照 NO.6超级玩家 剧照 NO.13超级玩家 剧照 NO.14超级玩家 剧照 NO.15超级玩家 剧照 NO.16超级玩家 剧照 NO.17超级玩家 剧照 NO.18超级玩家 剧照 NO.19超级玩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0 16:27

详细剧情

本剧是以中国古代为背景,以主题公园的沉浸式体验为核心,不一样的角色,不相同的情境.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我不喜欢《头号玩家》?

理论上我有每一个理由喜欢《头号玩家》。

从品位来说,我几乎可以算作一个美国宅:

科幻迷,超过20年的游戏历史(主机,PC皆通),认真听过上世纪欧美摇滚,库布里克死忠粉,Monty Python迷弟——可以说这部片子里包含的一百万个彩蛋我都可以很轻松的识别出来,并且报以会心一笑。

更不用说我现在在VR行业工作,日常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策划VR体验,里面的那些VR行业的技术元素基本上就是我每一天工作需要接触到的东西。

如果你想要问诸如“《头号玩家》里的那些VR技术能不能实现”这种问题,大概全中国也找不到几个比我更加内行的家伙。

但是我还是不喜欢这部电影。

为什么?我想那些赞扬这部电影的影评已经将电影的优点阐述差不多详尽了。这部电影的最打动观众的地方,按照我所看过的很多评论,是这样的:

「《头号玩家》对我们这些玩了这么多年游戏、看了这么多年电影,或者总的来说,享受了流行文化的这一代中国观众是一个承认——我们这么多年来的“玩物丧志”,并不是空虚徒劳的。」

它承认了我们的娱乐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

对于从小到大背负着“玩物丧志”名号的中国中青年观众来说,这种承认简直是一阵清流,吹拂进了人的心里。因为中国的青年太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种承认了。

我想我不喜欢的核心,实际上就来自于这种承认本身。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导演通过这140分钟的电影所塑造出来的这种承认本身,是站不住脚的。

让我们回到这部电影(也是原著)的剧情设定上来:

天才的游戏设计师好乐迪(Halliday)创造了一个虚拟游戏世界“绿洲”,并且变成了世界首富。他死后在游戏中留下了三个彩蛋,找到这三个彩蛋就能够继承他的所有财富,和“绿洲”的管理员权限。
于是全世界的所有人都投入到了对于他的研究之中。而研究的对象,就是他所留下的一切痕迹:
他的日常生活,他的过往历史,他所热爱的80年代流行文化,他玩过的游戏,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所有这些。而邪恶的开发外设的公司IOI也通过组织的力量聘请了一大批这方面的专家来做这种研究,希望最后能够以此获得绿洲的控制权。

在原著小说里,作者毫无疑问是将自己代入到了这个首富天才设计师的身份之中了。我几乎可以看得出来,他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脑袋里所转悠的狂热想法:

有朝一日我成为了世界首富,我要如何如何——我要大家都听我的!大家都喜欢我所喜欢的东西!让大家都认同我!

你难道不觉得,这种想法有一种无可比拟的傲慢吗?

我们之所以热爱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最大的原因恰恰在于它在本质上的“无价值”。

我们玩游戏是因为游戏有趣,我们也有很讨厌的游戏类型,那不去玩它就是了;我们看电影是因为电影好看,不好看的电影就不要去碰。

我们去做这些我们心甘情愿去做的事情,就在于这些事情是不产生价值的,它是消费的一部分。而一旦消费变成了生产,那么游戏立刻就变质了。

万一我就是不喜欢《闪灵》呢?

万一我就是觉得Atari2600上的游戏古板无聊呢?(说实话我并不相信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玩家会真心觉得那些古旧游戏有趣)

你拿一个5000亿美元的胡萝卜在我头上悬着,逼着我去钻研这些东西,这不就是最最原教旨的资本主义吗?

天才设计师好乐迪在做这件事的时候难道不会想到,IOI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而且实际上是他的同路人呢?

将游戏从消遣变成生产,这就是最最原教旨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将人变成机器的过程,马克思将其称之为“异化”(Entfremdung)。

5000亿美元实际上就摧毁了这个游戏的一切意义,让它变成了机器生产的过程。

我们作为玩家会去嘲笑那些“只要充钱就能赢”的游戏,或者“你打到一个神奇戒指可以拿去换钱”的《贪玩蓝月》之类的页游,或者魔兽里的打金工作室(在《头号玩家》里的IOI就是这么一个组织),那把它改头换面成“游戏彩蛋”,怎么你就看不出来了?

从这个层面讲,好乐迪摧毁的不光是彩蛋游戏,他摧毁的另一件非常宝贵的东西,就是他自己赖以成功的创新精神。

我其实很难想象一个2045年的未来,在一个理应最有创造力的虚拟世界里,最流行的东西居然是上世纪80年代的!拜托,这已经过了60多年了。我们可以援引用宝树改编自道格拉斯·亚当斯的流行文化三大定律:

a.大多数我出生时已经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陈旧老土不值一提的
b.大多数在我10-30岁之间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
c.大多数在我30岁之后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愚蠢肤浅,幼稚可笑的

当然这是人类的共通心理(大概是进化论的结果)。但是毫无疑问我们看到的是有个人把它当真了,而且还根据这三条定律写了一篇小说出来。这篇小说就是《头号玩家》。

如上所述,这5000亿美元的巨型胡萝卜,不但是摧毁了游戏,也摧毁了创新精神。所有人为了这个巨型胡萝卜在80年代流行文化的圈子里打转,那还有人会去创作出新的东西吗?

更重要的是,创新本身就是游戏精神的结果——探索未知,并且打开全新的领域。创新和游戏本质上是一回事。

但是,为了琢磨好乐迪的内心,你看一千遍Monty Python或者只听有可能让你拿到5000亿美元的Duran Duran,这会让你做出任何新的东西吗?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任何的创作者都是在前代作品的基础之上成长起来的。冈田斗司夫在他的御宅文化论中,说过他们当年的科幻爱好者有一种“贵族的责任”(Noblesse Oblige),要去努力去吸收去钻研,去真正将作品融会贯通。然后他们做出了《飞跃巅峰》,《蓝宝石之谜》和《王立宇宙军》。对于前代作品的热爱的最顶级的方式,正是带着自己的趣味和偏好去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将这种趣味和偏好传递下去。

而好乐迪作为创作者本人,传达自己趣味和偏好的办法,却是5000亿美元——好乐迪亲手杀死了他自己。

从电影的层面,这也是同样的:电影里的彩蛋越多,实际上就越危险。因为它仅仅是将过往的经典形象回收重新再利用,而不是创造出自己的全新视觉形象。

纵观好莱坞的历史,这些年来出现了一大批好莱坞的80年代“致敬”“怀旧”电影,比如《极盗车神》和《爱乐之城》,再比如《银河护卫队》《水形物语》。这实际上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好莱坞(特别是科幻的那部分)已经很久没有推出原创的、辨识度高的视觉形象了。

《黑客帝国》有什么梗和彩蛋?《银翼杀手》有什么梗和彩蛋?《终结者》呢?

他们不需要致敬和梗。他们就是被致敬的对象,梗的来源。他们都能带来崭新的原创形象和突破的视觉风格,而近10年来的好莱坞,能做到这一点的科幻电影,可以说已经消失了(《银翼杀手2049》勉强可以算半个)。

而从电影里对于这些过往视觉形象的利用方法而言,也可以看得出,导演毕竟还是电影人,而不是游戏人。毫无疑问,完成度最高、也是最经典的桥段是对《闪灵》的致敬。导演抓住了《闪灵》的关键元素和桥段,这一段的致敬真的稳、准、狠。

个人觉得,可能除了斯皮尔伯格,没有其他导演可以完成(另一角度,就算有导演能够完成了,我觉得更可能会被喷到生活不能自理)。但是游戏的彩蛋部分,就只能用浮皮潦草来形容了——可以说其中几乎全部的游戏梗,都只是一个皮肤的问题而已。

从这种角度,诛心而言,《头号玩家》的“1XX个彩蛋”,实际上可以算作是精心算计的,对于尽可能广阔的受众群做的一种收割。

电影中有很多迷影梗,这毫无疑问能够照顾到迷影群体;游戏梗,也照顾到了游戏群体。而电影剧情最后让大家回到现实之中,又确立了一个很轻巧的,很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结尾。于是,所有人都皆大欢喜了。

《头号玩家》就是这样一个“所有人都皆大欢喜”的作品。它不是科幻,而是一个童话——这也是斯皮尔伯格所擅长的类型。《ET》和《AI》都是这样的在科幻设定下的童话故事。

它是一个轻盈的仿佛梦幻的故事,正好与它所致敬的80年代电影相同。

所以,这是一场梦。梦醒了,大家也就结束了吧。

 2 ) 再塑乌托邦

这是我在电影院里面哭的最厉害的一次,然后我哭着下了电梯,哭着走进星巴克,现在我写这篇影评,我还在哭。

一切将这部电影当作亚文化狂欢或一种消费符号堆砌的人,都是对这部电影的亵渎,我诅咒一切以彩蛋或考据的方式解读这部电影的人。

这部电影是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如何重新塑造乌托邦的最美好的祝愿与期待。

1 乌托邦的需要

现实世界确实已经千疮百孔了,对虚拟世界的需要其意义在于我们已经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任何的意义。从不知道什么时代开始,也不为我们所知的缘由,宗教的期待结束,新教的期待结束,科学的期待结束,现代社会的期待结束。我们不得不面对仅仅余下消费与快感的一地鸡毛。这就是为什么对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们依然只能做消费化的解读。

找到里面的所有彩蛋的表象,却无法读出里面的任何意义。

如果人类还有一次机会,能够建立起我们的乌托邦,那就是在一个统一而博大的虚拟世界之中了。因此这部电影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2 乌托邦的所有精神

这部电影完美的展现了这个乌托邦再造的所有要素和过程。

- 一个天才的想法(霍勒迪的初代绿洲)

- 英雄主义(绿洲五强)

- 无私(主角将权力分享给五强)

- 精英精神(五强每个人的牺牲和里面另一个高级玩家的自私)

- 对资本主义的脱离(对IOI的对抗)

- 共同意志(所有人的参与)

- 不断的克服我们曾经错误的勇气(霍勒迪的彩蛋的意义和另一位创始人的出现)

- 对真实的尊重(保留真实世界)

这部电影完美的还原了这个乌托邦建立的所有要素和细节,这里面的每一个其实在我们的真实世界都已经失去了。

天才早早的被现实的名利或自尊心腐蚀,普通人丝毫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成为英雄,仅仅能够无力的苟延残喘自己破碎的生活,在我们有机会的时候,用法律的框架彼此限制和干预,还以为这是最伟大的发明,不仅自己否定成为卓越的可能,还以犬儒的方式嘲弄一切成为卓越的尝试,一头扎进资本主义文化,要么拥抱消费,要么拥抱金钱的游戏。然后回到网上互相攻击和谴责,以他人的苦难和不利的境遇为乐,将所有的错误归咎于他人而不是我们自己,接受网上一切将他人描绘的愚蠢或背德的描述,逃离真实的压力和重量,在互联网上寻找一些轻巧的娱乐。

因此当这些伟大的精神被恰如其分的展现在一部电影中的时候,这个展示本身才显得如此动人,这种感动本身蕴含着对逝去的珍惜和感怀。向一切美好都丧失之时,人们于夜里围坐在废墟与营火前,想起往日的荣耀和美好,没有人能忍住哭泣。

3 一部完美的电影,也许不那么完美

这是我看过的又一部完美的电影,在融合商业电影与理想主义上,这部电影已经做到了极致。商业的部分节奏把握非常精确,理想的部分塑造的完整,立意很高,在电影院中丝毫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看完之后又有持续的触动和思索。

但不那么完美的部分,就是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理想主义,里面的正面角色完美无暇,而其他人也异常的无私,让这部电影丧失了不少的真实的深度。

不过如果理想主义最完美的形态,不考虑其真实性的形态,确实也需要一种表达,历史上很多戏剧和文化作品,也都在做这样的描述,在对理想的全面刻画上,这部电影已经做到了几乎完美。

4 重回现实

现在我坐在这个星巴克,电影中的理念世界在我头脑中一点点消退,现实残酷的真实感再次袭来。我四周是懦弱又短视的人群,目力所及之处全是消费的符号和价格标签,若有人许诺对于这个花花世界的掌控,怕是很少的人能够抵御这样的诱惑。

但是,但是,乌托邦确实就要建造于这样的世界上,包含了对我现在看到所有人的改变,和我看到的所有事物的改变。

我们将要付出比电影中可能多出百倍千倍的努力,并花上更长久的时间,才能哪怕仅仅是拖缓这个世界坠落的速度。而我们可能要再花上再有千倍的时间和力量,才会让乌托邦真的降临。

在这千万里苦路之上,有这样的电影聊以慰籍,并让我们一睹乌托邦的光芒和美好,无数次提醒我们这一切值得期待,并为之无数次重新出发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部电影也就够了。

继续征程吧。

 3 ) VR世界:一次从电竞到科幻的改编

看了电影后,不出所料发现电影相对于书做了很多改编。虽然整个框架没变,但结构细节人设都做了精心调整。在我看来最大的不同点是,小说的科幻感挺弱的,更像是游戏或者电竞题材,电影则变成了真正的科幻片。 首先,电影虽然大量减少了原作中的老游戏电影音乐小说,代之以较少和更加流行的元素,但电影用独特的视觉风格,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复古未来感。很多科幻电影游戏中的复古未来风格都是源于五六十年代,火箭起飞铁幕降临的时代,对未来的想象充斥着机器人、太空梦和深空恐惧。头号玩家则像是八十年代的人们幻想的未来,那时虽然没有网络出现,但电子游戏业爆发,在电子虚拟娱乐世界中爽翻天是那年代的科技献给人类的全新梦想,实际上,头戴式显示器也差不多是那时诞生的。把八十年代的 8-bit 电子音导入虫洞,穿越三四十年,接上2018年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放大失真,在未来的 VR 眼镜中播放,这就是头号玩家的调调。跳着迈克尔杰克逊的颤栗,开着回到未来的跑车,奔腾的全是八十年代的幻想血液。 比风格更重要的是,原作小说中,VR 眼镜这种介质基本上只是作为进入虚拟世界的工具存在,而电影中对于两个世界如何联结和互动,人在其中的角色,VR 眼镜在其中的角色,有十分逼真的展现。尤其是对于现实世界被 VR 所改变后的景象,描绘之精彩令人叫绝。千星之城中 VR 大市场的场景我印象十分深刻,视觉上有极强的未来感和浓烈的浪漫气息,只不过离我们所处的现实相当远。头号玩家里面那种既现实又诡异又复古的 VR 生活,也许才是离我们最近的未来。星际旅行时空穿越、人工智能的觉醒、脑后插管的黑客帝国,似乎都遥不可期,戴着笨重眼镜的 VR 世界却正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正借着不可阻挡的娱乐资本浪潮,开足马力向那个世界奔去。 比未来世界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世界的反思,这是科幻的核心,类似于以史为鉴的反面。人的意义是指向未来的,没有愿景就难以建构生存的意义,而未来世界正是意义的实现和终结,这是原教旨科幻的价值所在,至少对很多人来说是这样。原著小说的科幻性弱,因为它主要就是讲宅男如何通过超熟宅文化打倒资本家登上人生巅峰,虽然有生动刺激的游戏细节和打怪通关高潮,也很精彩,但主题简单,流行文化是正方,资本巨鳄是反方,打怪升级到最后,游戏封神,妹子到手,现实中一举暴富。而电影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微妙的改编,不是一边倒地安利游戏电影流行元素,而是在用各种彩蛋刺激观众的流行神经的同时,加入了一些复杂性。 比如反派,原作中的反派行为比较简单,而电影中的诺兰会根据宅男参谋的建议,装模作样地说“我虽然看上去是个企业高管傻逼白领,但我内心热爱流行文化”,流行二字竟成了高大上的标志,其中的反讽意味是不言而喻的。他做的事情也更为聪明和可信,甚至是十分符合商业社会价值观的(除了真人pk的部分)。 原书中,主角的宅性更加可怕,形象更为霸气中二,在小说最后成了游戏中的神。而电影里面,主角对于未来是比较迷茫的,对怎么使用奖金也不太确定,充满了不自信。最强烈的信仰也只是“绝不能把绿洲交给IOI”而已。与原作不同,最后的那条命是绿洲公司的另一个前高管所赐,而他也被主角所招募,这留下一些余味可供咀嚼。原书中有更多的篇幅是交代男女主角从猜忌到恋爱,电影里这个过程很快就搞定了,接下来把大量冲突都放在了玩家和公司的价值观层面上,更多地去观察社会问题。小说的最后,主角受哈利迪的影响,说平生第一次不想登录绿洲了,但看起来也没有太多反省的意味,因为他已经身家几千亿抱得美人归了。相比之下,电影中的主角形象会更现实一些。 宅男大神哈利迪,在原书中像是一个看透一切的智慧老人,永远存在于光环之中,直到最后他恢复真身,跟主角讲了一些跟全书都没有什么关系的大道理之后飘然远去,如同圣贤。而在电影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一个说话磕磕碰碰,眼神既神秘又迷茫的老人。 哈利迪的迷茫不只是来自没有向女孩表白的遗憾,更多的是来自对自身事业的反思,用电影里的话来说:对自己所创造之物的厌恶。这是一种复杂的领悟,交织着懊悔、幻灭和毁灭的情绪。他想简简单单地做好玩的游戏,他想回到过去。这个当世天才经过一生的思索,大概是发现真的回不去了,世界已不受他掌控,最后只好赌上一切,搞了个终极游戏,但这个游戏的奖励却是一个数千亿的大红包,恐怕也是背离了做一个好游戏的初心。更不要提游戏性的问题,社会影响的问题,以及重金引来的彩蛋猎手是否靠谱。不过哈利迪已经不在乎了,他甚至做了一个毁灭一切的按钮。这个荒诞的游戏本身也是很讽刺的一件事。 电影里,诺兰向哈利迪建议,根据玩家充值来决定黄金白银青铜等级,哈利迪痛苦地扭过了脸。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旁边的某直播app产品经理一拍大腿,特么我天天都在做这个!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再怎么缅怀过去,也是回不去了。互联网的青春期是精英主义的革命,他们倾其所能把网络推向生活,但生活的网络化却粉碎了精英主义,平民生活把网络同化到了平凡的现实世界中,虚拟世界被吞噬了,消失在市井之中。而网络进一步演化之后,终将回过头来,把现实世界吞噬到虚拟之中。新的革命发生了,新的经典和恶俗、新的理想主义桃源和资本主义利润机器的战争,承载着争夺新人类的新世界观的历史使命,在全新的竞技场里展开,这就是 VR 的世界。 优秀的科幻展示未来的科学技术,伟大的科幻讨论未来的伦理和价值观。当现实像头号玩家里的破败城市一样,一天天变得肮脏狼狈和虚无,娱乐化和资本主义的浪潮合二为一,最后又乘上虚拟现实的大船,一切会开向何方?人会变成什么样?玩家真的会为了什么价值观跟大公司打上一仗吗?你们拒绝把绿洲交给IOI,那你们想要什么样的绿洲?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没有给出答案。 斯皮尔伯格只是告诉你们,如果有这样一个虚拟世界,把你们喜欢的这些流行文化都囊括在内,它必将扛起重建意义的大旗,拯救你们这些除了娱乐别无他求的当代人类,从现实的虚无沙漠里撤退,不顾一切地逃向 VR 眼镜里面那个狂飙酷炫的绿洲。

 4 ) 历数《头号玩家》十大设定硬伤!

用一句话总结,不懂游戏的人看不懂,真懂游戏的人看不了。

本来以为这片子会是一场游戏人的盛宴,结果只是披着游戏外皮的大众狂欢而已。说实在的,这片子属于老斯的中下水平!真的没有想象中的好看,而且充斥着各种的硬伤设定,我初步总结了一下至少有六大硬伤( 后经网友指点和思考增加为十大硬伤,并修正了一些原有的错误)。

发现很多人不能理解我,在这插播一段吧。我们先说一个情节,IOI派兵去舞厅攻击男主的桥段,被攻击的男女主九死一生,几乎被逼进绝境。不知道这个时候观影的各位脑子里是怎么想的?很多人可能会很紧张,怕男主受伤对吧?但我当时却在想,“我草,傻逼啊?!打个毛?!赶紧下线啊!下线人物不就消失了吗?!~~~~我草!你他妈怎么还不下线?~~~~我草,我草~~~还打!?~~~~我草,扔你妈逼魔方啊?傻逼啊?!浪费啊!!!~~~下线啊!我日!~~~哎哟我去,这是拍了个啥啊!?~~~~”唉!现在大家知道什么叫“懂游戏的人看不了这片子了吧?”!当然肯定有人会说,下线后人物有可能会和王者荣耀里一样变成“电脑”人,依然会被击杀。但这个游戏里下线会消失是电影明显交代过的,而且稍有游戏常识的人就能看出来,那个舞厅一定是安全区。否则主角一出现就会被人挑战和击杀。你想想,一个没有工会背景的角色拿到了游戏里的最值钱道具,难道除了ioi就没有人要抢吗?这绝不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游戏里的人会这么友好(我看电影的时候,自打主角拿到了第一把钥匙,他走到哪我都担心他被人杀)。所以那里肯定是安全区,而ioi能来安全区打他,基本都是用了外挂才能办到,这种纯属单方面强开团,相当于主角没有战斗协议,他当然可以强行退出。而男主死活不下线,也只是为了推动剧情强行设定的。我们再来屡一下这个桥段观影者的这心态变化的过程。主角一进舞厅,作为一个常年玩游戏的人直觉,就会立刻判定那里是安全区,否则一定有人会攻击他。当你心理预期这里是安全区的时候突然又有人来攻击他,那你的世界观就会出现撕裂,你就不去看电影了,转而开始想为啥在安全区能攻击他?等你想到可能是外挂,并接受了这个设定以后,你就在想,既然是外挂发起的,你们之间就没有战斗协议,没有战斗协议那你为啥不退出?基本上就是这么个逻辑。游戏人会全篇都在想各种不合理的设定,难以进入好的观影状态。

硬伤一:

电影中游戏的操作设定。主角一会要依靠“万向跑步机”移动,一会突然又不需要了,就算有手柄和体感两种模式,但不管哪一种我都不认为能实现两个人隔空失重热舞,太魔幻了。这种只有黑客帝国类的神经链接能实现,但电影对操作的描述非常敷衍,即使是反派boss的“高级按摩椅”上也没有看到精神链接的装置,boss还是靠简单的摘下眼镜来进入现实。而且电影中有些人需要吊起来,有些人却能拿自家沙发当游戏里的障碍物。我家里是有VR设备的,我负责任地说,这是绝对不合理的,你带着VR跳沙发一定会摔个半死。片中描述的现实与游戏的结合方式完全是模糊的,是纯粹违反物理学的异想天开(试想,如果一个玩家的沙发在游戏里以ar的形式存在,那别人是如何去感知这个沙发的存在呢?这毕竟不是单机游戏。这样的描述非常不严谨,其实是导演的随意性决定的,他可能是想讽刺下玩家的沉溺,但是并不合适,如果是个魔幻片里各种巫师用各种奇葩姿势施法还差不多,毕竟那不涉及基本的物理规则。你是一个科幻片,如果一辆汽车飞在天上,那你必须让观众知道他到底是靠喷气还是涡轮,或者是反重力发动机。你不能毫无征兆的让一辆普通汽车突兀的飞起来,那是荒诞魔幻片。)。而且片中甚至还有大量在大街上玩VR的人。我再次负责任地说,在大街上玩VR绝对是帅不过三秒的,必然会被车撞死,小朋友千万不要模仿啊!人类绝不可能兼顾虚拟与现实两个世界的。另外,作为一个20多年游戏龄的老玩家,我再再再次负责任地说,在大街上玩游戏绝壁不是什么好的游戏体验,即使是现在比VR玩起来更方便的手游,也没有几个二货会在大街上边走边玩,难不成未来的人都是傻子?这设定真的很中二,看得我直接跳戏。

硬伤二:

《绿洲》作为世界第一游戏,在行业有着无可撼动的垄断地位为。但就是这么一个牛逼闪闪到不行的游戏霸主,却对另一个想要侵吞自己财产,并且公然招募全职水军,刷副本,用外挂,在游戏里各种欺负普通玩家的“同行”熟视无睹!这可能吗?(全服这么多高等级玩家,却只有ioi有能直接进入副本核心地带的“传送门”,其他玩家一个都没有,这不就是一种外挂吗?你见过哪个游戏里有能直接把新手送进最终副本boss区的传送门?而且电影里也明确说了那个99级神器大球本身就不是装备商店里买的。那是从黑市骷髅脸那里买的,这不明摆着就是在描述花钱买的外挂的过程吗?这还不够明显吗?再说一下影响平衡性的事,一个工会用外挂罩住了整个游戏的最终副本不让别人进去玩,这还不是影响游戏平衡性?如果有工会在魔兽里这么玩,你要是普通玩家你会怎么想?)说到这,试想难道腾讯会允许网易组团在他的游戏里各种浪吗?这不是搞笑吗?而且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游戏如果失去了公平性(例如充值无敌、外挂横行),那这个游戏很快就会广大被玩家遗弃。而电影中的《绿洲》不但充值就能有核弹,而且明显是挂逼泛滥,甚至大量的组团开挂。这种游戏还能火遍全世界本来就是不符合基本逻辑的。所以,不管是企业经营方面看说,还是现实游戏规律来说,电影的设定都是非常不合理的。

硬伤三:

游戏中IOI里的游戏“民工”们,死了以后可以通过更换设备来重新登录一个新账号,继续刷副本。换设备才能再登陆,这本身就是脱裤子放屁的设定(我们换个账号登录QQ还需要换个电脑吗?)。网友指出,这里可以理解为导演为了表现反派的愚蠢而设定的,我想说这种设定只适合无厘头喜剧片。

硬伤四:

反派BOSS的全身感应装备。说道全身感应装备,专业一点应该叫“全身全方位力回馈设备”,这种设备是每一个游戏玩家的梦想,甚至刘慈欣的《三体1》也是依靠科幻出了这种设备才合理的推进了故事发展。但是要知道这个设备是用来“享受”游戏的,为的是让大家能身历其境。这玩意绝对不是用来竞技的,竞技的话它只会拖你后腿。特别是电影中这种“无监管、无规则”的竞技。鬼才要穿上一个能让自己疼痛的装备去和别人决斗啊!?不穿明明也是可以上线的啊!神经病啊!!!然而不幸的是,电影里真有这么一群神经病。特别是作为一个流氓公司,一个最大利益为唯一追求的流氓集团的大BOSS。他老人家不顾自己弱鸡的身体,在参与最终战役的时候,毅然穿上这么一套会让自己“受伤”的装备走上了战场!WHAT F……!!!参与决战啊大哥!!!你穿上这种装备明摆着是要去千里送人头啊大哥!!!老哥,玩游戏你是认真的!这种耿直的BOSS,我是好久没见过了!不过,不要以为这样就完了,更为惊人的是,他穿的装备竟然还专门有一块“丁丁”感应区,直接导致了老大和他老二一起被主角虐爆的悲剧。我就想问,这是谁给老板设计的?这玩意真有存在的意义吗?为的就是让老板被人爆鸡鸡吗?这个设计师一定本片最大卧底啊!

硬伤五:

游戏中的人死了会变金币。那为啥最后时刻主角扔出那个手雷,爆了一片兵之后地上一个金币都没有?我很期待看到满地金币的好吗?应该是主角走过去满屏的金币往他身上飞好吗?做为一个游戏控,看到这种场景会高潮的知道吗?只能说老斯还是不够懂游戏玩家啊!(这里很多人说那些是新兵所以没有金币。是新兵我同意,但一是总不能这么巧一个老兵都没有吧?二是,这些人虽然是新兵,但绝不是普通的新人,他们可是拿着高端定制武器和全套定制盔甲的新人。既然他们死后我们没有看到遍地可以捡拾的武器和盔甲,那他们一定应该以金币的形式出现不是吗?)

硬伤六:

整个影片的设定,是人们过度沉溺于游戏的未来世界。因为现实很破败,而游戏里什么都有,有香车美女有灯红酒绿,因此人们大多无法自拔,甚至会为游戏而死。但是影片也交代了,普通玩家大多是没有全身感应装备的,而且电影中VR的设定和目前现实中的差不多,并没有看到明显的“神经连接”之类的设定,因此作为一个有专业VR设备的老玩家来说,我再再再再次负责任地说,VR这东西如果没有全感应装备绝比就是“过个眼瘾”而已,美女什么的都是浮云,只能看不能摸,更不能像现实里一样“那啥”,你想想,这TM有什么好沉溺的?!所以,这游戏似乎根本就不至于让人沉溺到这种程度嘛,这样看,是不是还感觉有一点点无聊了呢…….话说,如果电影设定是前两年布鲁斯威利斯的《未来战警》那样完全的精神转移控制,那还是说得过去的,我们还是脑补一下吧。

硬伤七:

第一关,赛车解谜。赛车解谜啊,这根本就不算是解谜好吗?难道除了主角就没有人怀疑过吗?解谜开始了好几年了,一帮人天天去闯关,真的觉得就是应该硬闯过去吗?这么明显的障眼法,难道全世界的各路高玩们就没一个怀疑的吗?就知道傻傻去拼命,没一个有脑子的,都是愣头青啊!?另外,既然游戏里道具和人物都真的只有一条命,死了就清零,那绝对不可能随便哪一天开赛,都还有那么多高等级玩家开着巨拉风的道具来参赛的。参看传奇设定,我们可以想象,出现的场景必然是一堆光着腚的大光头,开着跑跑卡丁车或骑着摩拜来参赛,这才是符合常理的不是吗?说到赛车关卡这里,其实还有个更硬的bug,那就是一个一生热爱游戏的设计者,在自己设计的最后、最重要的一套关卡中,怎么可能设计一个让玩家去找到关卡中存在的“bug”来通关的设定?这是对游戏侮辱,这是热爱游戏的开发者绝对不可能去干的事情。这个点充分说明了导演完全不懂游戏,不懂这些人的心理。他的团中也没有一个真正的游戏开发者。要知道好的电影作品,主创团队里一定是有相关的资深人士参与,才能真正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也说明老斯他们对待这部作品的态度是很随意的,觉得反正是拍给青少年看的,热闹有彩蛋就行,别的不重要。

硬伤八:(感谢网友谢阿面 提出)

为什么大家都是同城小伙伴?这个游戏显然是屏蔽地址信息的,要不IOI早就找到主角了。那为什么主角五个玩家全部同城,世界那么小么?蝙蝠侠的哥谭宇宙吗?就算4个队友早就认识,知道大家是一个城市,那为啥女主角也是同城的呢?试问,你在魔兽里遇到一个心爱的女孩,而她还是你邻居的几率有多低?更何况《绿洲》是全世界同服,全世界同服啊!什么概念?!比魔兽遇到同城人的难度大1000倍不止吧?!!更有甚者,IOI总部和主角也是一个城市,看来只有一种解释了,就是真的世界末日了,全世界就剩这么一个城市了。另外,主角一个游戏死宅,居然需要黑姐姐提醒才想到女装大佬的问题。。这个不是玩mmorpg的人最清楚而且第一个想到的吗。。。。

硬伤九:(继续感谢网友谢阿面 提出)

时间问题。游戏中主角们相约十点去舞厅跳舞的时候没考虑过各自所在地可能有时差吗?就算是这里的十点说的是游戏统一时间十点,那最开始主角去查那个记忆博物馆的时候居然会空无一人,就算美国是凌晨,亚洲这边是白天吧。。。而且就算是全球都凌晨(什么鬼),这么高额的奖励,一个充满资料的图书馆居然不会坐满肝帝/游戏工作室民工。。。

硬伤十:(继续感谢网友Prime_Yoga 提出)

绿洲到底反不反氪金?开头介绍中明显说过游戏创作者是反氪金的,那电影里出现那么多破坏游戏平衡性的强力道具,甚至有钱连核弹都能买到。谁来告诉我,这哪里反氪金了?试想,几万人在拼命打副本,我有钱,我高兴了随手扔个核弹,你们就全体都死了,这游戏还有法玩吗?这都没人管吗? 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游戏中只要是有游戏币能买东西的设定,一定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与现实钱币兑换。这是最基本的现实状况。真正反氪金的游戏就不会设计影响游戏平衡性的可购买道具。比如英雄联盟,基本上能买的到皮肤什么的只是为了好看、拉风,其属性加成非常少。如果一旦加入了一个皮肤的附带属性是开大秒全场满血的人,那这皮肤再贵也会有人买,不管用什么币、什么水晶都会有。因为可以花钱买游戏币,而且英雄联盟这个游戏也就完蛋了,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再补充一条:(感谢网友 比克多alien 指点)

探讨一下游戏的安全区设定,论题是这游戏到底有没有安全区的概念。以电影给出的情况来看,应该是没有的。例如,男女主在舞厅会被IOI攻击;男主在图书馆会被化妆的女主一定程度上“攻击”。但如果假设游戏没有安全区,那么在一个击败对手可以爆钱和装备的游戏里,玩家们绝不会如此温良恭俭让的,男主大摇大摆地拿着巨款和稀宝在游戏里乱晃还能被奉为偶像,这游戏玩家的素质简直神奇。真实的情况应该是男主拿到秘宝从副本出来的下一秒就会被人打成筛子。所以得出的结论又变成了应该是有安全区的。那如果有的话,舞厅就肯定是安全区,否则男主一出现必然被人抢劫。既然是安全区,那为啥IOI能来攻击男主呢???这是什么逻辑呢?我们知道有的游戏是有安全区挑战协议的,但片中IOI显然是突袭,并没有向男主发起挑战协议。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到了一定等级的高玩或者高等工会可以无视安全区,有权限在安全区内杀人,这样可以解释这种行为。但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只有IOI有这权限呢?男主已经在舞厅、大街、图书馆闲逛很久了,为啥没有其他工会或者高玩攻击他?不合理啊!这就又有了两种解释,一、IOI级别超高,全世界可能只有他们有这权限。二,ioi使用了外挂,开挂能办到一切,这也能解释。但不管是哪条,这都又变成“硬伤二”里说的问题,IOI已经影响了游戏平衡性,而且非常明显。

以上这些BUG,让我仿佛看到了又一个《重回地球》般的大漏!有点失望。好在整个片子节奏还不错,特效一点不含糊,大场面也带感,特别是高达大战哥斯拉是本片最燃的地方,可惜高达浪了一波之后,似乎什么作用都没起到就领便当了。这个故事再次证明了,打野去切肉,绝对是坑逼!!!

仔细看下来,斯老爷子真的是老来如小孩了,竟然放弃了一贯的严谨逻辑,他当年很多偏向儿童化的电影(如ET)都还是追求基本的严谨的。但这次他真的是“老顽童”了,影片中众多BUG设定让我这个科幻控十分出戏。而且整部影片年龄定位明显偏低了,夸张点说,基本是拍给青少年看得,不适合我这个科幻老鸟了。这点和新的《环太平洋2》非常相似,《环2》也让我非常失望,完全丢失第一部的核心--“燃”,同样变成活泼系科幻儿童片。试问,不惨烈,如何燃?不够燃,怎直男?

总结下,这个片子还是近年来流行的“回忆杀”,里面埋了大量各种游戏、电影和二次元的梗,表面看是未来科幻片,实际上卖的还是新老游戏混杂的各种情怀,可以看作是前两年超好看的《无敌破坏王》的真人高配版。但是很不幸的是,老斯还是不够懂游戏玩家。整部影片的严谨性甚至还不如这部动画片。这么好的题材,实现成这个样子实在是遗憾。

用一句话总结,不懂游戏的人看不懂,真懂游戏的人看不了。

最后说一下,电影中的《绿洲》设定为MMORPG类角色扮演游戏,先不说这种游戏流行的时代早就结束了(想想古老的魔兽),即使依靠虚拟现实能让这个类型再次火爆,也能看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斯老爷子真的已经是今非昔比了,他的想法不再是超前的了,无法在引领时代了。换做巅峰时期的他,我相信一定能想出一个超前、超屌的点子来,可惜再也不可能了。回过头看看老爷子最近的作品,再看看和他同时代的那些大师们最近的作品,只能说好莱坞整体在下滑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电影文化也到了强弩之末。如今我们国人身边的移动支付的早已非常普及,再看看欧美,很多地方连4G信号还都不覆盖,他们在慢慢的落后是不可避免的了。伤感的是,伴我们长大的好莱坞电影大师时代也就要随之落幕了。

写在最后,我承认我的逻辑也不是牢不可破的,但能让人找出如此多的“硬伤”,也足以反应出电影真的存在很多不足。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随时给我留言,我很愿意跟大家共同探讨。

 5 ) 彩蛋背后是斯皮尔伯格更重要的游戏哲学:你是要赢?还是要玩?

现在头号玩家好像被评论捧成了一个“彩蛋电影”或者“情怀电影”,真的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斯皮尔伯格只是把这个电影拍得很轻松,但这份轻松,可完全不和“简单”划等号的。

关于斯皮尔伯格,最重要的一个评价是:“斯皮尔伯格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导演,因为他喜欢的东西,全世界都喜欢。”所以他拍电影常常呈现出一种天真的“顽童感”,看起来就是释放了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可是他内心的这个纯真顽童,恰好是全世界观众口味的公约数,讨人喜欢又不用拧巴自己。

但这次真正令人感到惊愕的是,拍游戏主题(却又不是游戏改编IP)这么难的主题,他还是做成了。在主流视野里,讨好亚文化,小圈子,可以说是最最困难的一件事。小圈子里的鄙视链,可以陡峭过珠穆朗玛峰。

圈子内经常撕来撕去的是:我比你核心,我比你正宗,我比你进圈早。

然后圈子里的人再一致对外:你不是我们圈的,你拍这个东西不伦不类,不要扭曲和代表我们。

如果我们把游戏玩家分成:核心玩家(各种大作都玩,游戏主机一堆);轻度玩家(喜欢的游戏会玩一玩,但瘾不重);非玩家(几乎从来不玩游戏)三个细分群体的话,头号玩家这次做到了成功征服核心玩家和轻度玩家,并让非玩家觉得这电影没这么神,但片子还是不错的。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讨好非玩家群体反而是容易的,因为他们不怎么玩游戏,也对游戏不太感兴趣,所以他们的游戏观很容易塑型。对他们而言,进电影院是看了一部合格的好莱坞大片。最差的意见也不过是“我对这个主题不感冒,现在评分这么高是不是过誉啊?”

而搞定现在给电影最多好评的轻度玩家和核心玩家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轻度玩家数量巨大,是本片最大的目标群体。如果电影讲的宽而浅,核心玩家会觉得无聊;如果电影讲的窄而深,又会变成小圈子的狂欢。

斯皮尔伯格是怎么搞定的呢?

重头戏在游戏的三个关卡上。这三个关卡代表了非常重要的三种游戏类型:赛车竞技,冒险解谜,动作角色扮演(也可以看成无双或者大乱斗)。

斯皮尔伯格用了他擅长的体验式的电影拍法,呈现了一场豪华版的“我在电影院看游戏直播”。他跳过了“玩家的操作水平”这一门槛,直接把游戏最精华的乐趣打包呈献给观众。

第一关,赛车游戏。赛车游戏的精华是分秒必争的紧迫感,路边绚丽景色呼啸而过的畅快,以及躲避路障和吃金币和道具之间的权衡。在这个炫目的开场里,他把这三个要素都顾及到了,所以不管是经常玩游戏的人还是偶尔玩游戏的人,对这个观影体验都无话可说,只有赞叹“这个游戏味做得正!”

第二关,冒险解谜游戏。第二关借由闪灵这个恐怖故事的壳子,但实际上是把恐怖电影改装成了寂静岭,古墓丽影一类的带有恐怖氛围的冒险解谜游戏。这类游戏的核心是惊悚的恐怖氛围,带有些许温情的结局真相,想破头皮也想不出来,却在阴差阳错间破解关键的障碍谜题。

斯皮尔伯格再一次,check√,check√,check√。就问你,拍得这么像游戏的电影,服不服?

第三关,多人在线角色扮演(大乱斗)。第三关的游戏是一个大杂烩。队友间的配合像魔兽世界,两军对垒疯狂斩杀像三国无双,不同时空下的IP角色同时出现像大乱斗。这一段的高潮点当然是高达的出现,高达的出现很像两军对垒的焦灼状态下我方后方队友憋了一个逆转战局的大招。为什么高达的出现让很多人泪目?一方面固然是熟悉的IP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引人入胜的战局早已把观众的神经崩得紧紧的。高达的出现融合了队友的友情,对游戏奇观的赞叹和逆袭的畅快淋漓。这不正是游戏的魅力吗?

所以斯皮尔伯格拍游戏令人叹服,绝对不是仅仅凭借100多个彩蛋而已。他是一个真正了解游戏魅力的人,并且借助电影手段,把游戏的精华和感官刺激,加倍放大呈现在了大银幕上。

但是,除了游戏在感官上的刺激,他对于游戏也是有自己的哲学思考的。虽然他为了拍出更好玩更轻松的商业片,没有想把这些挖得很深,但是他对于“游戏”这个产品的定位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游戏”这一人工精神消费品的态度,都埋在了三个关卡解谜线索里。


仅仅把游戏拍得炫目就够了吗?显然不是。家长,孩子,玩家,非玩家,几波人到电影院去,电影对于游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经得起各个角度的检验。

斯皮尔伯格的游戏哲学到底是怎样的?

首先,电影最大的主线,通关赢奖这件事,本质上只是一次夺宝奇兵吗?创造了绿洲的游戏之神哈利迪设计的这些关卡只是在考验挑战者对他的生活八卦的了解程度吗?

当然不是,这三重关卡是在帮他筛选继承人。而这个继承人继承的不仅仅是他的财富,还有绿洲的未来,所以反派诺兰即使投入了再多人力物力,他也还是赢不了。哈利迪安排的游戏关卡注定要把他不认同的游戏观念筛掉。

第一关的线索是: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规则,应该是不同的,甚至可以相反的。游戏世界不应该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还原。

这一点往小了说,是游戏设计的想象力。游戏的很大一部分乐趣来源于它对我们想象力的刺激,以及我们对于游戏制作者伟大想象力的惊叹和追随。如果连游戏这么本应天马星空的世界都像现实世界一样中规中矩,还要游戏做什么?现在的游戏机机能越来越强,越做越拟真,但我们玩家想要的是一个好玩的游戏,而不是翻版的现实。

往大一点说,游戏世界的想象力和反常的规则,定义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把现实的真,和游戏的假,做了切割。电影中间一幕,主角一行人黑了反派诺兰的设备,模拟了他的现实环境,让他身处游戏中,却以为身在现实。这说明以电影发生的时代的技术,模仿以假乱真的现实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绿洲的画面依然是我们看到的炫目的超现实感。这是哈利迪的选择。任何玩家,一眼就能看出来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游戏。

第二关的线索是:虽然虚拟的游戏世界很爽,我们要正视现实世界,因为那才是真实。

哈利迪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呼风唤雨,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巨大的遗憾。他此生挚爱是他唯一约会过的女生,他因为自己的怯弱没有迈出关键一步。

他把这个遗憾埋在了游戏里。只有懂得这个遗憾的人,才能度过这一关,而玩家过了这一关,就一定会受到灵魂触动,重新反思自己看到的游戏世界。这一点与尾声处,童年的哈利迪走出游戏的房间是呼应的。

那不是一个普通的防沉迷系统,哈利迪希望未来“绿洲”的管理者明白,游戏世界是假的,虽然它给玩家带来了高度提纯的快乐,但那只是一颗糖,糖不能当饭吃。游戏世界不能替代现实世界,我们依然要投身真实的喜怒哀乐。因为在生命的最后,游戏世界里的所有成就,都不能弥补现实生活中的遗憾。哪怕生活它并不完美,但它真实。真实,要比游戏里的快乐,更有重量。游戏世界再炫目,它只是现实世界的补充而非替代。

这一点和骇客帝国的价值观非常相似,但是它被讲述的方式是糖果味的,它不像骇客帝国那样黑暗和沉重,而是被包装成青少年式的,易于消化的版本。

第三关的线索是:游戏的核心价值,是“赢”还是“玩”。

第三关讲的是最重要的一点,电影的正反两派到底在争什么?

如果只是简单在争哈利迪的财富,那么两方的立场应该都是中性。可为什么在电影里面,主角们一方是有正义光环的?反派们看起来如此邪恶?

因为他们有一个核心分歧——游戏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赢”还是“玩”。

如果游戏的价值取向是“赢”,游戏世界会变成现实世界的残酷加强版。游戏中的玩家碾压,会加倍释放出参与者的恶念。反派诺兰的IOI都做了些什么呢?“氪金玩家”主宰世界,非氪金玩家沦为IOI里穿着一样,行为一样,彻底丧失个性的牲畜玩家,在现实生活中财富平平的玩家为了氪金深陷债务,为了赢取胜利,不惜出卖队友等等……

也就是说,如果技术被不好的价值观所统领,它非但不能为我们生活带来好的改变,相反的,技术进步反而会加速释放人性的恶,让剥削和压迫更加沉重。

为什么女主角带领的一群人叫“反抗军”?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旦游戏世界被IOI的价值观统领,更多的玩家参与者将落入深渊。

而哈利迪和斯皮尔伯格心目中的完美游戏世界不应该是这样,所以他们选择了把游戏的核心定义为“玩”的一群人成为最后接班人。因为以“玩”为目的游戏,激发了他们心中的善,让他们往人性更好的一面前进。孤独的孩子有了朋友,孤僻的宅男有了恋人,生活中不如意的loser有了快乐。最后的大乱斗里,每个玩家都拥有自己丰富的游戏形象,千人千面,而没有朝着单一的“强”的方向去进化。每个人都能从游戏的世界里分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因为价值是“玩”,就有了多样性,有了多样性,就有了个性化的幸福体验,这样的世界,才能惠及最多的人。

千人千面的游戏世界

现实生活已经让人筋疲力尽了,如果游戏的世界里还不能喘口气,还要去争一个“赢”字,那还要游戏的世界做什么?

所以IOI,诺兰是一定不会在绿洲里胜利的。哈利迪也好,斯皮尔伯格也好,他们心中的游戏哲学就结尾:

“谢谢你玩我的游戏。”而不是“谢谢你赢了我的游戏。”

在电影的结尾,男主角的那一滴泪,也应该奉献给每一个游戏人:谢谢你们带给我快乐,而不是压迫我,榨取我,利用我,鄙夷我。在一个快乐的游戏里,我们的关系理应像这两位赤子,惺惺相惜,山高水长。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6 ) 这是一个老爷爷对造梦孩子们的真诚理解与祝福啊

这部电影的剧情并不重要——“被虚拟世界控制的人类通过反思寻找秘诀脱出重围反控制”,各色科幻小说里都演过了;论深度与思辨,《黑客帝国》三部曲早就玩够了。

这部电影的主旨也不重要——老爷子说出政治正确的“现实生活是唯一真实的”,主角说出政治正确的“人需要经常过现实世界的生活”,都只类似于归纳中心思想;毕竟大家都看到了,虚拟世界在电影里如此奇幻瑰丽,现实世界一塌糊涂,回到现实世界简直是忆苦思甜。

对未来世界的刻画很深刻,但类似的乌托邦传奇,《饥饿游戏》之类也有。

令二次元爱好者狂热的彩蛋挺重要,但不是最重要:那些是内容的一部分,是招口碑的生意口,是让二次元爱好者快乐的细节,但重要的是形式,一种寄托着斯皮尔伯格态度的形式。

一种真诚的、理解的、欣赏的态度。


看过电影的朋友,基本有两类反应。

本身是二次元爱好者的,自然志得意满:数着梗,挺着腰,如数家珍——有点像看完《星际穿越》后,忙着跟朋友们解释梗的科幻爱好者——大概是:“终于有人懂我们了!”

非二次元爱好者的,纷纷来找前一类人拍肩:原来游戏这么好玩?我也要玩游戏!

身为一个此时此刻家里摆着四台PS系列主机(其中PS1是在巴黎某个老店里掏的)和两台xbox、steam上装满老游戏、电脑里装满模拟器、每天用psVR影院模式打游戏看视频、没事喜欢在海拉尔大陆烤苹果+蘑菇+用盾反收拾哥布林的家伙,看这电影时,除了看到梗的感动外,更多的是在想:

“终于有电影人准确掌握游戏·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了——终于有电影人理解我们了。”

而且不是来自一个年轻的宅男导演,而是一个快72岁的老爷爷。


对大多数非游戏爱好者而言,你说句“我爱打游戏”,经常会招来“啊,在app store叫什么呀,我搜搜”、“哪里下载啊,我用电脑下。”

——我也试图跟人解释说,现在的好游戏不再是那么回事了。红白机时代,游戏提供的,普遍是一个简化的世界:需要的是眼明手快、迅疾的简单操作;许多现在的手机游戏,依然如此。世嘉机和超任时代,已经有许多游戏试图提供一种拟真体验了。PS和PS2时代,许多伟大的游戏制作者利用多媒体,开始描绘世界。之后,从《GTA》到《荒野大镖客》到《神秘海域》到《巫师3》,都在卖体验,确切点说,沉浸式体验。

——好电影应该有的东西——美工、剧情、分镜、叙述、视角、文本——好游戏也应有尽有。伟大游戏到最后,与伟大电影的目的是类似的:造梦。

——但我说到这里时,他人已经听得意兴阑珊。我也只好缄口不言。我明白,要让朋友们知道游戏有多好,只能让他们自己玩。实际上,每个来我家玩游戏的朋友,我一句话都不说,给他们看一段《战神3》如何打波塞冬,看一段《神海3》的大沙漠,套上VR头盔来一段《厨房》,他们就都服气了,也懂了。

毕竟,游戏依然算是亚文化。各色游戏改编电影,成功的并不多——毕竟,大多数好游戏是按着电影路数制作的,而电影导演们也就顺着做。

但《头号玩家》不同。


这部电影的剧情与主旨不重要;梗的意义在于显示诚意;而华丽多变的虚拟世界这种表现形式,才是一切。

换言之,形式比内容重要。

电影里《闪灵》那段尤其明显。如果按主线叙事,那段可以大幅度删减,但电影保留了足足的长度:是为了致敬?还是斯皮尔伯格爷爷终于过了一把瘾?——“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这么玩啦”!

斯皮尔伯格爷爷,快72岁了,做了一辈子电影。他很深刻,很有人文关怀(《辛德勒的名单》);但他最大的乐趣,一向是,找到一个题材,好借此展现一种卓越的,幻觉般的奇观

《大白鲨》、《ET》、《印第安纳琼斯》、《侏罗纪公园》、《丁丁历险记》;他监制了《变形金刚》系列,他一辈子都在竭力展现幻觉般的奇观。

他导《丁丁历险记》这部动画片的时候,都65岁了。

他是个执着的造梦人。《神秘海域》系列游戏无数细节都在向他致敬。

几乎可以想象,这个故事到手后,他的乐趣在于:终于可以给他一个题材,让他肆意展现画面与梦境了——毕竟在未来虚拟世界里,怎么夸张怎么玩都不过分。

于是我们看到了《头号玩家》。


虽然电影提示我们“现实更重要”,但斯皮尔伯格用如此灿烂辉煌的方式展现虚拟世界,这种灿烂的狂欢,这种形式上的斑斓华丽,是电影这种门类的艺术大师,向游戏这项艺术门类进行的致敬,或者祝福——就像一个画家在向摄影艺术致敬似的,一个72岁的老爷爷,用自己浸淫一生的艺术,向另一个艺术门类说:未来是你的。

电影结尾,哈利迪老爷子说了句“感谢你玩我的游戏”,然后关门而去;那一瞬间,我险些哭出来。这句话,也可以是斯皮尔伯格说的;“感谢你看我的电影”;他与游戏设计师老爷子的类似之处是,他们都是真诚的造梦者;所以斯皮尔伯格想说的,其实也差不多是这种意思:

“感谢你玩我的游戏——感谢你来经历我制造的梦。”

这句对白,带着一种清醒的温柔,一种心胸开阔的,对观众,以及未来造梦艺术的诚恳祝福。

就像一个老爷爷蹲下来,真心诚意地陪一个小孙子玩一盘游戏似的,而且真心欣赏地说:“游戏确实很好玩啊!”

 短评

希望豆瓣也出VR版吧,然后我们懒洋洋傻乎乎躺在精神病角落,在豆瓣电影top250撕逼,在无人问津的9点自说自话,阿尔法城说不定还有幽灵出没。小豆不能换钱,紫豆用户是传说,该电影无法访问是恶势力的封锁,大蛋和阿北是彩蛋。嗯,谢谢你,这些年玩过的豆瓣。

5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公民凯恩串起了闪灵、鬼娃、高达、哥斯拉、亚基拉、街霸、铁巨人、金刚、龟波气功……,加上迪斯科音乐和各种游戏卡,简直是是一部全球世纪流行文化编年史。感谢撕皮儿剥壳,把我们这些大孩子一把拉回追看《回到未来》和《夺宝奇兵》的神奇年代,跟着逼真的特技和癫狂的想象去重温我们的“玫瑰花蕾“。

10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就像第一次玩俄罗斯方块,那个竖条降落的时候的感觉。我没办法给出更高的评价了。

12分钟前
  • 姨妈的鸭
  • 力荐

斯皮尔伯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他早就无须用作品证明这点,但一不小心,这部电影又给大家证明了一次!我都不记得上次在电影里目不转睛的看完一部电影,对导演的想象力佩服的五体投地是什么时候了,无论是影迷和游戏迷都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满满的爱,无处不在的彩蛋又时刻在唤醒我们心底的这份爱。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斯皮尔伯格把他对电影的梦想、热心、爱与情怀,浓缩到这部片子,通过极具年代感的经典电影和角色,又并茂高科技的现代游戏闯关,他拿手的、专注的、想诉说的都在这里给影迷情倾盆呈现,并在最后一句“谢谢你玩我的游戏”推向高潮,就像在银幕前看着他对我们说“谢谢你看我的电影”…泪奔

1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游戏宅和影迷的春药!还原《闪灵》那场戏看到要爆炸了!值得去电影院刷十遍!

23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9。我爱这部电影,就好像我的梦想是能进入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看罗伯特德尼罗枪杀嫖客和鸡头,营救朱迪·福斯特。所以,我爱这部电影。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大开眼界!对我这个只玩过斗地主的电脑游戏盲来说,《头号玩家》的内容确是匪夷所思。年轻观众欢呼雀跃的无数“彩蛋”我常常无从辨识,一头雾水,但是观影体验仍然痛快、满足。比我小四岁的老导演斯皮尔伯格,如此旺盛的艺术想象力和娴熟才华,让人佩服不已。后半部渐显落套,也无可苛求。

2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好想在有生之年玩一场全民大战马化腾

30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恕我直言,比老斯会拍爆米花电影的人还没出生吧?玩梗玩的贼6,金刚、侏罗纪、异形、哥斯拉......闪灵那段更是惊艳到爆炸,惊喜一个接一个的来!还有能不能轻虐我们钢铁巨人啊,心疼死了~

31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力荐

走马观花的IP大赏,剧情人物基本不通,鸡汤也撒得不知所云。适合跟塑料姐妹们一起假嗨

34分钟前
  • 还行

太好看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真的全在里面了,2045年你们要是建不出这样的虚拟世界,新年钟声敲响的一刻我立马举枪自杀

38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要哭了,每个友邻都是五星好评,而我羞愧地半路睡着了……就感觉故事蛮老套的,那些让人嗨的点,心里只是“哦”了一下。

42分钟前
  • 邓安庆
  • 还行

堪比“黑客帝国”的虚拟与现实切换,但没有苦大仇深的哲学思考,而是带着娱乐至死的精神,把影视游戏各种流行文化致敬了个遍。和当初的E.T.一样,童心未泯的斯皮尔伯格不经意就开启了电影的未来。宅男宅女们,欢迎来到VR纪元!(最后还不忘勿沉迷的忠告,赞赞赞~)

4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其它都挺好。但是你拍了一部片,讲述了一个在游戏里找到挚友,搞到真爱,还一夜暴富成为人生赢家的故事,最后告诉我只有现实是唯一的真实,不觉得结论太苍白了吗?强行政治正确吧。

45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全场喊牛逼!没啥是斯皮尔伯格做不到的了,在一个商业片中把所有的特效情怀和爱结合得完整而彻底,让影迷乐迷游戏迷接二连三地高潮,即使都不是也能看得花枝乱颤,这样应该算是完美了吧。而最后也竟然默默抹了把眼泪…Reality is the only thing that is real.

46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力荐

看完之后,完全没感觉到这个电影有140分钟……时间过得好快……

51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这片讲述了“绿洲五人组”寻找终极彩蛋之旅:第一关告诉你,有时退一步,就是海阔天空;第二关告诉你,人生很短暂,关键的一步一定要迈对;第三关告诉你,不以输赢论英雄,找到乐趣、享受人生;最终关告诉你,别沉迷,活在当下。片中各种游戏、动漫、影视彩蛋信息量太大,必须多刷!

55分钟前
  • 天蝎小猪
  • 力荐

斯皮尔伯格就是那个头号玩家。

60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众里寻蛋千百度,玫瑰花蕾却在灯火阑珊处。“谢谢你玩我的游戏。”——谢谢你拍这样的电影。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