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2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3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4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5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6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3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4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5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6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7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8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19直到世界尽头199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5 23:12

详细剧情

  1999年世纪末,一颗印度的核子卫星即将坠地,地球上一片恐慌,视之为世界末日的到临。住在巴黎的女子克蕾儿(Solveig Dommartin饰)在一次离开男友尤金(Sam Neill饰)的浪游中,认识疑为工业间谍的崔佛(William Hurt饰),并且深深为之着迷。一 次车祸意外中,克蕾儿认识二名抢匪,受托运送大批赃款,克蕾儿开始出发去寻找迷一样的人物崔佛。他们的足迹遍布四大洲:从尼斯、巴黎、柏林、里斯本、莫斯科、北京、东京、追逐到旧金山、雪梨,最后到达澳洲中部荒芜的库柏培地原住民生活区。过程中,克蕾儿终于知道崔佛的本名是山姆法柏。他不是工业间谍,而是一位科学家的儿子。许多私家侦探追逐他的原因是老法柏(Max von Sydow饰)制造了一个可以让盲人看见的摄影机。为的是要让山姆目盲的母亲(Jeanne Moreau饰)可以看见她的亲人。就在一群人汇集澳洲峡谷的时候,核子卫星被美国打下,核磁波干扰了所的电器设备,一切都恢复原始的状态。外头的世界不知是生是死?这群人在地下实验室里开始了一连串超越人类科技的实验,数字摄影转换成脑波、再转换成影像的实验成功,终于让山姆的母亲看见家人,不久终因体力不胜负荷而去世。临死前,他母亲说:「看不见反而更好,这世界竟变得如此丑陋。」温德斯的微言大义,在此作了深刻的呈现。之后,包括老法柏、山姆和克蕾儿都陷入对梦境的痴迷中。他们把梦境转成视觉,让人可以读梦(老法柏一直想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山姆和父亲的冲突矛盾、克蕾儿对童年之梦的偏执,像一层层的牢笼,将他们紧紧网住。使每一个人都陷入偏执的迷失当中。只有陈述此事件的尤金是清醒的。他知道世界并没有毁灭(只是时受核磁脉冲影响),只是这群人陷在不可自拔的梦境追寻中。于是一切如尤里西斯的漫游遂都有了反映与解答。

 长篇影评

 1 ) 直到世界尽头

    无所事事的一周,总算是看完了文德斯无比漫长的《直到世界尽头》三部曲。其间数次睡着,并夹杂着《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桥上的女孩》、《Balthazar》以及无数大小港台综艺节目。然而这部电影必须如此漫长,甚至必须情节缓慢不紧张不刺激使人目光游移,因为它关于迷失和追随,因为它遍布于四海然而仅在我们内心。

      女主角克莱尔的长相完全不符合我的审美观,然而她的声音和神情一贯地如泣如诉,与其在《柏林苍穹下》中的形象相差不大。故事发生在众人恐慌的世纪末,印度核卫星失控,漫游在臭氧层中,没有人知道它会降落在哪里。克莱尔离开作家男友尤金,一路追踪途中偶遇的男人山姆,最终在东京找到已经失明的山姆,一同坐上驶往不知名地方的火车,至此第一部结束。克莱尔很满足,她找到了他的男人,并且他需要她,不再抗拒她的关心,尽管他们对彼此一无所知。第二部的开始克莱尔和山姆在日本箱根遇到了恬淡生活的老夫妻,他们治好了山姆的眼睛,山姆也说出他漫游世界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实验。在这一部中尤金追踪着克莱尔,最后所有人到达了山姆的父亲位于澳大利亚荒原中的实验室,这是一处桃园般与世隔绝的胜地,然而实验陷入瓶颈,第二部结束。第三部中克莱尔协助完成了实验,世纪之交众人用各种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旋律。山姆的父亲转而研究对人的梦境的纪录,山姆与克莱尔都溺于对自己梦境的迷恋,最后尤金唤醒克莱尔,带走了她,山姆与克莱尔再没见过彼此。

      事实上对影片情节的描述毫无意义,如果电影能够由文字替代也就不复为电影了。所以尽管影片的结尾尤金祈祷“文字中的真理能平伏天空中野鸟的惊叫”,并且他确实籍由文字的力量唤醒了克莱尔,然而图像仍不可避免地侵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在与感知、记忆、潜意识的交织中导致浮躁和骚动。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简直是惊人地先知,在1991年影像传媒远不如今天这么铺天盖地无所不在的时候,文德斯就表达了即将到来的影像生存时代所产生的惶恐与迷失。山姆遍行全球为失明的母亲拍摄亲友的现状,而母亲却在终于看到这些影像时发觉真实的世界远没有想象中的世界来得明媚,“在黑暗的时候总是会有美好的东西”,再具体生动的图像都无法代替思想的丰富性和自由度......

      我不能再写下去了,叙述得越多只会离影片本身越远,在观看时不断与我的想法相碰撞的那些对白、情景、神态、音乐以及光线和色彩,一旦在我的脑海中投射出意象,就完全背离了它们的本质,而这部电影承载了太多思辩,也根本不是单纯的评说可以讲得清楚的。我必须承认无法完全理解文德斯,甚至是完全无法理解。如果把观看影片这一过程还原到仅仅是单纯的感受,那么我的感受也仅是关于我个人,以上所有的叙述可以完全地delete。“语言是一切误会的根源”,既不可能指望叙述可以完全地表达内心,也不可能指望看客们能完全理解,但也许可以通过观察、感受和表达来传达一些东西,影响一些东西。在这一点上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作家、导演、建筑师、歌手、舞者、雕塑师、画家、摄影师......不同的只是传达的方式,和影响的范围和强度而已。

      我希望可以如片中的作家尤金,他的旁观、投身其中以及拯救,正是我所期望的“风日洒然”。

写于2005.11.07

 2 ) 公路电影的背后不是浪漫,而是孤独与迷失

大荧幕看的。公路电影代表作,画面震撼,音乐一流,视觉先锋,4.5,因为直到最后一部分作家拯救女主后长篇独白才认为值五星。”连载小说体”电影,故事场景不停切换,连贯的只有不变的主人公。把第一部分与最后一部分放一起,你绝对猜不到这是同一部电影。公路电影没错,但彻底到如同漫无目的在公路上奔驰,散记沿途故事,没有统一核心。同时,每一章回单剪出来,完美。

最爱作家这个人物,他一开始就看透了女主,看透了她的自毁、她的爱的虚幻、她的狂热,但他什么都不讲,只适时说Come back,她不come back就帮助她做她想做的事,最后拯救了她,却清醒知道他不是女主爱的人。最后那篇独白,我深深感慨这种思想高度才是人类经历灾难的意义啊。

女主无法爱上他,是因为她有disturbing和self- destructive的soul ,完美避开所有安全美好有意义的人,不断投身漩涡与自我牺牲,而这一切,作家都明白。看透你,依旧爱你,他是真爱。作家说:有时深爱一个人,爱的是你的projection,因为你爱的只是你自己。无法超越自恋,无法拥有爱。文德斯偏爱公路电影,也许他执着认为人的自我在不断追逐中,不断追寻不断上路,灵魂不息,探索不止。

文德斯作为导演,他认为真正能拯救迷失灵魂的却是文字,也就是文学。影像让人沉迷,文字却是power。我觉得这跟文德斯的风格有关系,他从不试图在电影中寻找深刻,是电影界的Andy Warhol。我猜,这话伯格曼不会同意。

但至于我,的确认为读书比看电影更快乐一点,原因是,读书比看电影过程中思考更主动。但这也恰恰因为电影不仅仅有思想,还有艺术。给我同样的时间,我愿意看到更多美的可能性。

 3 ) FIFF11丨DAY2《直到世界尽头》:在无尽的世界里奔跑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直到世界尽头》,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孤独人类们广阔辽远的评价了!
注:本电影字幕由法罗岛字幕组独家翻译

不是兔槽:

科幻片是最容易过时的,很不幸文德斯把浪迹天涯拍得如此像廉价水果拼盘……

格系艺人:

各种类型各种文化通过镜头充分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前半段的寻找爱人甚是有趣,后半段的议论部分更是导演的自我表达。1991年导演写下了一首献给电影献给人类的散文诗。

果树:

感恩法罗岛的特供字幕,让我有机会观赏这部四个半小时巨制,闪光点自然很多,许多桥段都很优秀。然而无法忽视主线单薄无法支撑起走遍世界的野心这个大问题,这是公路电影的高级形态吗?我不觉得。

Pincent:

那强烈的、漂泼的孤独感,我们都是沉溺过去的、想看梦的人。仿佛模拟人类历史进程,最终我们将回归原始。在这个过程中爱情显得飘渺不定,只有在那段显然是致敬小津的日本深山段落才显得真实确凿。

Sparrow:

长达5小时的影像,具有预言性质的末日景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穿越世界的寻求布满了迷离忧伤的情调,梦境的追索反思人类文明的幻境,Wenders所构的世界宏大而渺小,复杂而神秘,平凡而特别,是没有终点的尽头。

蹦擦擦:

更喜欢上半段,漫无目的的追随,无处不在的音乐,诡异复古的城市化装潢。下半段开始变得深刻,在世界的终点终于找寻到自己的意义,既不是追随也不是某个目的,而是无意间传播音乐,传播文字,传播文明和智慧。好喜欢粗粝的马赛克式DV镜头,回想自己的梦境也是如此模糊,真实又梦幻。同样喜欢的是片子里的各种配乐,尤其是最后的大合唱,黑人在这方面真的有种族天赋,我爱了。结尾蛮有意思的,我在屏幕上看里面的人看屏幕,景观社会实况播报。btw,在21c20s看这种将近五个小时的电影,还是有点折磨的。

费了木:

近五个小时的体量,是文德斯用摄影机自来水笔完成的长篇写作。以作家的视角展开叙事,是很古典的叙事方式。开篇埋下了核爆的线索。Teil1观众跟着主角环游世界,铺陈了一条没有目的地的旅途。Teil2前半部分,电磁风暴停摆电子产品,营造了一个只有原始文明的孤岛。如果世界终将走向末日,音乐、文学和爱将是永恒——给这次旅途赋予了意义,昭示了人生旅途的意义在于Reality。最后男女主角陷入梦境和影像营造的自恋深渊不可自拔,是对景观社会一个绝妙的寓言。尾声,作者让男女主回归现实,或许是作者对人类善良的祝愿吧。

Bob_Chow:

唐诺说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看一遍就足够的小说,因为它不过是写尽了一切小说的可能性。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说普鲁斯特不是将生活写进小说,而是把生活成为小说。所以在我看来,长达五个小时的本片也是如此,文德斯对于创作和书写做了一份史诗级答卷。世纪末的末世不过是幌子,世界尽头处在灵魂中央。对于影像和“看”的畏惧,对于书写的崇拜。克莱尔用特殊的相机看着的亲戚,身穿黄衣头戴蓝丝带,正如几百年前维米尔通过暗箱看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走出东京的小巷是否致敬小津?飞机和荒漠,是辉煌的西部好莱坞。最后纷争的影像何尝不是太空漫游2001。绘画,数字成像,从实体视觉到梦境视觉,这是对未来视觉艺术和艺术史的指南和赞歌,这是一切影像和一切表达的调和,是艺术家最自觉的梦。不是科幻,而是博尔赫斯般的作者论。

子夜无人:

“你有一双悲伤的眼睛。”—“但我却不是一个悲伤的人。”

“所有的伟人都会受到迫害,然后100年过去他们会被印在邮票上。”

“如果他不能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来让故事一直焕发生机,这个故事就会消亡,而他也会死。”

“我继续写着我的小说,宛若一个疯子般。我写下我们的恐惧,也写下我们的希望。我写下当地的土著人,当然也写下我自己。我笔耕不辍写下一切东西,为了让我们所遭遇的一切事情都不会被遗忘。”

将近5个小时里,所有的国度、所有的人群、所有世界的城市、荒原和角落,以为它们值得被看见,看见的人却失望地闭上眼。你一路踏破足迹、走到天涯海角,从一开始只有起点是迷失的,到后来过程都陆续迷失掉,直到最后连你一直以为是终极执念的目标也已不再重要。如果所要找到的人已经无法拥抱,那就让我抱着自己虚无的梦想守到天荒地老。

#FIFF11#DAY2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孤独的时候我们看电影——wim wenders《直到世界尽头》

 昨晚我一个人在家。外面一直在下雨。我就找出Wim Wenders的Bis ans Ende der Welt,中译名为《直到世界尽头》。
    无法形容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惊喜。如果说the million dollar hotel让我爱上wenders的话,那么对于这部影片,我只有用欣喜若狂来形容。
    评论上说这部拍摄于1991年的电影体现了wenders对电影的更大的野心。长达280分钟的导演版展现给观众更为辽阔的灵魂描述。那是一部关于寻找、关于孤独、关于真正的自我解读的影片。
    Claire有着独特的发型和装束,有着梦境呓语一般的声音,在那样的声音里,你必须时刻问自己这一切是否发生在梦境中。Claire带你走进一个恍惚而又孤独的旅程。我把第一张碟片放在dvd机中,看了两遍,舍不得去看下一张,每一句对白和每一个镜头都值得珍藏和反复咀嚼。其中Claire在酒店等待她爱的人的一幕非常有表现力,Claire靠在酒店大厅的廊柱上,另一面是一个大提琴手在演奏一只空灵的曲子,整个画面呈淡蓝色,那支乐曲也是蓝色的,这个镜头着重描述的就是,等待。
    音乐又一次在你的感官中留下极深的印象。在the million dollar hotel中,U2的配乐成为影片不可分割的组成,成为那部电影的构成灵魂的部分。在本片中,音乐总是在某些时刻将情绪和表现突然升起,成为一个又一个符号,如同我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用笔划出的令人心醉神迷的段落或者语句。在这部电影中,音乐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色彩,是脱离了色彩原有含义的因素,就像光芒,使得色彩变得更加鲜艳和逼真。中间Claire在酒店的吧台,一个忧伤的男人突然出现,“等到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请记住此刻我的脸”,“我愿意在下一个时刻就爱上你”“世界即将毁灭,但是无知的人们还在这里狂欢痛饮,他们不知道世界就要毁灭了”。在这些对白出现的同时,背景音乐突然变得空灵,但是却一下下震动着你的心,来自天外的女声在唱着什么,我猜想这一定是来自4AD或者projekt旗下的某个乐队的作品,他们在歌唱一种情绪。
    威尼斯、巴黎、柏林、莫斯科、北京、东京……Claire沿着这样的路途追随着那个陌生的男人,并且在这种毫无目的的追随中爱上他,哪怕他欺骗她、偷窃她、掠夺她,她一心只想着爱与跟随,在他需要的时候陪伴他。旅途,更多的时候是属于Claire自己的,哪怕侦探或者是她的前男友在她的左右,她始终是一个人在追随,沿着另一个人的足迹走向下一个未知的地方。

 5 ) 世界盡頭的文德斯

看的導演剪輯版。一部龐大、複雜、多元,難以被定義的電影。幾乎是從登峰造極的文德斯公路電影毫無過渡地跳到赫爾佐格式的存在主義影片,唯一的聯結即片中的人物。 無意否認後半段的深刻,但我還是更喜歡節奏感更強,可看性更佳的前半段。這部分幾乎是文德斯式瀟灑的典範。星星點點的幽默點綴宏偉壯麗的傷感和唯美,即使是一首首插曲也足以做成一個高質量的歌集。 從澳洲中部的定居點開始,改變是全方位的:敘事節奏、故事內容、表現方式,甚至是鏡頭語言和人物性格。區別如此巨大,難免使人有斷層之感。但文德斯想表達的東西是清晰的,所以——至少從這個導演剪輯版看——我覺得某種程度上這也是部很「私人」的電影。導演的對象是自己(self)和世界(beings),而不是狹義上的「觀眾」和影評人。影片的後半段沒有了作秀式的光影鏡頭和「致敬」類型片的橋段。導演轉而將鏡頭對準了自己,他在觀察,他在反思,他在理解,他在質問。

在這部文德斯拍過的最長的電影中,他像一個站在世界盡頭的山頂哲人,俯瞰腳下的人間,心中充滿悲憫。作為電影導演,他曾無數次試圖表達這樣的視角,這也許是他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P.S. 作為科幻電影,本片製作頗為精細。幾乎沒有肉眼可見的穿幫,還提前30年寓言了Zoom 的世界。將澳洲設為人類最後的保留地,讓人想起《三體》。後者或許從這部片中得到了不少靈感。

 6 ) 很爱这部电影

故事本身,服装设计,室内设计,色彩,配乐,甚至女主角说话的嗓音。。。。我统统都爱。

非常非常爱。。心爱的电影。

 短评

五个小时如体验了整个人类历史一般。文德斯在70年代就有了构思雏形,当时千禧年似乎还很远。等到拍摄完成却已进入90年代,一切都变得太快——所以里面的电脑、网络的设定,看起来才会有点怪。但电影给这五个小时以外的想象太多了,从都市犯罪片,到沙漠人文片,它包罗万象,原创性独一无二

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较之对爱情的执着,克莱尔的旅途反而是漫无目的的追随,也许来自于屈弗斯,也许来自于童年。当梦魇幻化为图像之时,克莱尔仿佛寻到了真我,触及了灵魂,却被末日收了回去,在澳洲沙漠中留下绝望。一望无际的荒野再一次被文德斯用来寄托极端的孤独和绝望。这是世界最后的尽头,人们只能依托脑电波来传送图像,因为互联是唯一可以证明作为人的存在,这一电磁切断无疑是对末世的重彩描摹。世纪末的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即便末日来临,“寻找”是永恒的主题。

10分钟前
  • 小宁波
  • 力荐

~In Stock~(环游世界型公路电影,装饰艺术及前卫服装博览,布鲁斯及衍生音乐大赏,导演灯光、配色及取景教学片,绿帽侠必备指导手册.Part1中废土场景-开篇公寓、里昂集市、巴黎站台,现代场景-柏林玻璃房、北京长安街、东京胶囊休息舱;Part2中日式和风配澳大利亚荒漠,西部小镇佐cult实验室的场景真的看湿了,加之导演"动感"不失凝练的技法,"干净"不失丝滑的剪辑,以及里斯本电车错行、手铐国标舞,避难所奇想乐队《Days》的即兴等等,太精彩了.本想着结尾以"rock&roll"拯救世界作结,但没想到竟探讨起科幻片中永恒的"梦"的主题了,那句"In the end, there were only images"让总是辍笔的我顿时恛惶无措,当然,若是实验影像部分再先锋一点就更完美了)

15分钟前
  • 塔斯鲁波的痰盂
  • 力荐

1.文德斯集大成之作,可与[柏林苍穹下][咫尺天涯][德州巴黎][美国朋友]相提并论。2.长达4.5小时的末世科幻公路片,恍若一场无尽的旅程,从尼斯到柏林,从莫斯科到北京(陈凯歌协助拍摄),从东京到旧金山,及至澳洲空丽荒野中的原始部落(原始vs未来科技),犯罪公路片也成了诡异迷离的梦境启示录。3.色彩运用帧帧迷人,原声配乐曲曲动人。4.摄影、图像与梦境作为母题:可视电话+粗粝失真的DV+迷幻暧昧的梦境图景,对沉沦、迷失于黑夜之梦与图像序列的警世恒言——“太初有道(言),末世唯有图像”。5.以山姆·尼尔旁白贯穿首尾,还有他永远在打字或弹钢琴的身影,以文字/文本与音乐来对抗图片/影像。6.文德斯的电影中,大都市与大自然的二元对立头一回如此昭彰可见,而他最爱的“地平线上的曙光/晚霞”图景亦不断复现。7.“科学里总有明天。”(9.5/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9.4/10 唐诺说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看一遍就足够的小说,因为它不过是写尽了一切小说的可能性。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说普鲁斯特不是将生活写进小说,而是把生活成为小说。所以在我看来,长达五个小时的本片也是如此,文德斯对于创作和书写做了一份史诗级答卷。世纪末的末世不过是幌子,世界尽头处在灵魂中央。对于影像和“看”的畏惧,对于书写的崇拜。克莱尔用特殊的相机看着的亲戚,身穿黄衣头戴蓝丝带,正如几百年前维米尔通过暗箱看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走出东京的小巷是否致敬小津?飞机和荒漠,是辉煌的西部好莱坞。最后纷争的影像何尝不是太空漫游2001。绘画,数字成像,从实体视觉到梦境视觉,这是对未来视觉艺术和艺术史的指南和赞歌,这是一切影像和一切表达的调和,是艺术家最自觉的梦。不是科幻,而是博尔赫斯般的作者论。

18分钟前
  • 鲍勃粥
  • 力荐

1999年,世纪末,印度核卫星失控,没人知道它会坠落在何处,它在地球的臭氧层上滑翔,地上的人被恐惧笼罩。有人说,这个世界到了尽头。人们开始四散逃离,只有她不在乎,随意行驶,像是在寻找什么。而寻找,则是文德斯电影里的主要命题。随后,某种可触达的科技感开始渗入镜头。偏僻,边缘,撞毁,损坏,废弃,遗失,无法联系...这些关键词屡屡被写下。但是在中段之后,重复性过高的问题开始出现,只是取景地不停改变,人心却没有什么进展,使人无法不问这样的问题:尽头究竟在哪儿?作为观众,我只发现世界之圆是没有边界的。直至电影后段开始,我才明白,原来我的尽头就是这个世界的尽头。我的尽头情结原来是死亡情结。意识到这点之后,我突然松了一口气,原来世界一直在我手中啊。

21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力荐

看得自称三部曲的27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闷死了,想掐死文德斯;也许有故事,也许有意境,但剪短些好

26分钟前
  • boks
  • 很差

试图捕捉梦境的 不是奇才就是惶惶不可终日者; 3部 前后看了好几年

29分钟前
  • qia|有痣青年
  • 还行

各种类型各种文化通过镜头充分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前半段的寻找爱人甚是有趣,后半段的议论部分更是导演的自我表达。1991年导演写下了一首献给电影献给人类的散文诗

34分钟前
  • 大美毯子
  • 力荐

4.5;五小时体量够磅礴,如人类简史缩影——空间维度,历经世界各地,直至升上太空;时间维度,以源自土地的原生文明抵挡工业化/核武器的侵蚀,以牺牲现实存在的鲜活达成科技发展;文化维度,从以语言记录历史到沉溺于记忆/梦境影像化,直至最终仍为文字书写而拯救。探索伦理禁区的危险,创造自毁怪物,核武与脑波影像生成是其内外呈现手段。延续承接一贯主题与表现手法,多种影像介质调和,日本段如《寻找小津》,澳洲段如《德州巴黎》,摄影美得惊心动魄,尤其后半部分的梦境具象生成,迷幻得晕眩,契如遁入自恋虚无的深渊;配乐品味一如既往的好。以世纪末为前提谱写的末日焦虑之歌,以作家旁白为切入视角并贯穿始终,因而拥有“虚构”文本的意味,具有被上帝书写的隐喻。前后略割裂,更偏爱后半迷失在灵魂迷宫段落,甚至隐有赫尔佐格之感。

3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部电影,三部普通电影的体量。没有字幕,但不影响观影。这本就是一部不需要太多语言,甚至是跨越语言藩篱的末世预言。一段因缘际会在未知的灾难下横跨经纬,人类文明暂时回归太虚,人类羁绊仍依然牵连。一直喜欢“直到世界尽头”这个title,因为世界是圆圈,但生命有终点。线段,圆圈,妙不可言

3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每个导演一生都在拍一部电影,文德斯的每部电影都是一段奇妙忧伤,没有终点的旅程

40分钟前
  • 猪老三
  • 推荐

“世界”这个带着终极色彩的词包含了空间与时间两层意义,而文德斯这部所谓终极的公路片最后却因为体量过大而成了一盘空洞浅薄的大杂烩,最终原因在于他把旅行这个时空性地动作人为地分割为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入手。影片前半段跨越大半个地球的追逐里令人惊讶地缺少了时间影像,女主角的追逐好像移形换影,只能看到一堆瑰丽的山河画面,却没有其中的精神。后半段他走入时间的探讨里,旅行与历史都走到了尽头,于是他继续起克里斯马克的思考来,讨论起记忆和梦的话题。文德斯关于文字与画面的思考再度出现,似乎在说,画面只能反映当下或者记载过去,未来还是要靠文字书写,因此作家的叙事经常先于画面一步。这里是这部冗长的作品里最有趣的地方,只可惜没能展开。

45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不敢妄言这是公路片的终极形态,但至少可以肯定这是一部集合了所有可能要素的完整公路片。文德斯自始至终都是孤独的,独自越过千山万水只为捕捉瞬时的美丽;而文德斯终归又是浪漫的,所以他才赋予了人物如此强烈的毁灭性倾向,温柔地试探着义无反顾的边界。文德斯正是借助这样具有缺陷的人物的存在本身来表明当代乃至未来人类感情无法持久以及个体终将回归孤独的事实。初生有道,而末世只有影像,在这个意义上整部电影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微观缩影,文字与影像作为贯穿其中的两种信息传播媒介时刻处在相互博弈的状态,而这场承载着时间厚度的战斗注定没有赢家,文德斯能够做到的唯有给予我们一窥时间隧道的幻境,最终又只能狠心将其戳破,因为他深知时间的不可逆性,靠得太近便会深陷记忆的泥沼成为现实中隔绝人世的黑洞,而艺术家的使命必然面向未来。

49分钟前
  • 不朽浩克
  • 力荐

文文啊文文,你为何把片子拍的那么长,啊?私以为3小时处可作为一个截点,前半部为文德斯标志性的公路片,由西方至东方由汽车至飞机,时间与空间的倒换,一种错乱感及美到无以自拔的画面构图;后半部涉及主题,未来末日下何去何从,亲情的矛盾,梦境的沉溺,核爆炸下的现代文明是否还存在......清醒者仅作家一人。影片置于科幻背景下,营造的气息却是现代与未来的结合,尤其电子设备有种古旧落后而又迷幻超前的味道。最为喜爱梦境的表现形式,缤纷的马赛克以高饱和的颜色拼凑,模糊而又清晰,一秒一秒的卡屏抖动,再配以吊诡的音乐,一幅幅画面奔涌而来,不禁起鸡皮疙瘩,可是这想象力太绝了!ps:62岁冯叙多与63岁珍摩露,即使老了依旧魅力十足。还有87岁的笠智众,啊!我真的又兴奋又感伤,爷爷当时真的好大年纪了,呜呜。

50分钟前
  • 豆友135537595
  • 推荐

28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目前看过的最长的电影。Wenders的终极公路之旅,足迹遍布全世界。虚拟的科幻末世设置下的梦境探索迷幻又忧伤,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渗出灰暗与绝望,但Wenders始终是温暖的,他让飞蛾扑火的热烈成长为勇敢的自爱,也让结局如此迷人。

52分钟前
  • 全声波频道D
  • 推荐

表现中国的部分用了强烈的摇晃镜头 痛心

57分钟前
  • 啸如
  • 力荐

8.81,4.5个钟头,恢宏的叙事,美丽的风景,任性的激情,深奥的哲学,但还是觉得少了些什么,我不知道是什么,就感觉有些美中不足。2,作为科幻电影放现在看,科幻感较低。按理说,越长的电影越能俘获我的芳心,当年贝纳尔多·贝托鲁奇5个钟头的《一九零零》就霸占了我的年度最佳。3,空虚(绝对意义)背后还是空虚(绝对的空虚),人类顽固的去追寻的一些东西,所谓自由浪漫的爱情、一生的愿望或理想、流芳百世的伟大头衔等等,在天地宇宙间都似梦幻泡影,转眼即逝。然而人类不对意义和永恒有所追寻,那又要该去追寻什么?这种存在的荒诞性文德斯经常用二元对立展现出来,比如他在《事物的状态》里用死亡来表达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对立和隔绝。而文德斯认为世上只有一个故事,而其他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重复“二元对立”这个荒诞的故事

1小时前
  • 花慕狼
  • 推荐

导演剪辑版三部曲,将近五个小时,没有中文字幕,还好对白比较慢比较少,靠着英文字幕啃了下来。故事背景为设想中的千禧年世界末日,第一部非常迷人,一个女人追寻一个男人直到世界尽头;第二部第三部稍显凌乱,主要是科幻上的内容维姆·文德斯把握不好。但整体而言真的野心非常大,摄影、音乐极好。

1小时前
  • 余小岛
  • 推荐

280分钟,Wenders的末日浮世绘。一路从西方到东方,从现代到原始,从城市到荒野,他们于轻歌曼舞中穿越世界,跨越风情万种的影像,伴随着打字声走向完结的小说,还有一首接一首迷幻的音乐,哀伤和激情在迷离的追寻中弥漫。全部感官掠过绝美的世界,直到尽头,只为爱情的幻觉。失明的人可以重见光明,却只是丑陋的影像,失却的梦可以召回,却让人迷失其间。在被梦境捕获之后,Clair和Sam都凝滞在了自我的幻境中。关于自我的幻觉消除了关于爱情的幻觉,而对自我故事的叙说也消除了关于自我的幻觉,于是虚构的世界和生活的世界迎来截然不同的结局。Present will look after itself, but it's our duty to realize the future without imagination. 历尽千帆,寻回自我。

1小时前
  • 热带素描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