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自行车

剧情片韩国2015

主演:崔宗元,朴民尚,朴相勉

导演:文熙勇

播放地址

 剧照

老自行车 剧照 NO.1老自行车 剧照 NO.2老自行车 剧照 NO.3老自行车 剧照 NO.4老自行车 剧照 NO.5老自行车 剧照 NO.6老自行车 剧照 NO.13老自行车 剧照 NO.14老自行车 剧照 NO.15老自行车 剧照 NO.16老自行车 剧照 NO.17老自行车 剧照 NO.18老自行车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8

详细剧情

丰岛(朴民尚)和爷爷生活在一起,以前爷爷经常带着丰岛骑着老自行车,为了寻找那份感情,丰岛决定以后带着爷爷骑着单车,巡回记忆中的那份感觉。

 长篇影评

 1 ) 王小帅的青春

我只看过王小帅的两部电影:大学刚开始看的《青红》和大学要结束时看的《十七岁的单车》,女主角都是高圆圆。内容看起来很不同,但电影的风格很容易让人猜到出自同一导演之手,母题都是青春。

《十七岁的单车》快要结尾时,电影的气氛骤变,男主角之一的高中生愤怒地拿起砖头,准备砸向翘自己墙脚的“小混混”。我马上想起《青红》相应的时间,男主角忍不住情欲准备强奸自己的女朋友。这就是我们的青春么?也许,这里的“我们”只能特指男生,王小帅的电影似乎没有给青春的女性更多表现的余地。

可能刚读大学的我对电影还很陌生,总觉得后来拍的《青红》比不上《十七岁的单车》。《青红》设置的知青背景过于遥远,要成功地再现并打动观众一点都不容易。《单车》则很有生活的气息,北京高中生的习性虽然不为我这个南方人所喜,但镜头里的他们总让我亲切地想起我的北京室友——抽烟,言必称哥们儿,新潮,说脏话乃至思维的调调……

然而,什么是青春?《单车》开始有一幕,高圆圆饰演的女高中生把自己喜欢的男生带到树林里,闭上眼睛作等待状。男生也心领神会:他应该去牵手、拥抱或者吻她。可是,青春特有的慌乱和拘谨让主角犹豫再三之后放弃了。我又想起初中时对校园恋爱的想象,它其实源自作文选里的一篇文章。我们都读过不少作文选里的范文,但我当时记忆很深刻,居然有一篇讲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慕。范文的结局当然是女生“狡猾”地叫男生等,等到我们长大后也许能够在一起……

青春自然是青涩的,是欲望开始萌发的状态。譬如,《单车》的另一男主角,一个来自农村的快递男孩,透过墙洞凝视周迅。这种凝视便是青春欲望的凝视,它瞬间让一个男生开始梦想一个对他完全陌生的女性。青春的无力在这个农村男孩表现得特别深,因为他说话只会重复:“这部单车是我的”,“这部单车原本是我的”,“我不是来洗澡的”,“不关我事”,然后就是沉默,哭喊。周迅每次出现在他面前,他更是没敢吭一声。

青春也是好胜要面子的,譬如说,是男生就得会抽烟。高中生的哥们儿跟农村男孩谈判时给他塞了支烟,第一次吸烟让男孩出尽洋相,惹来一阵哄笑。耐人寻味的是,高中生自己也没抽烟(他是个学习优秀的好学生)。当那个很刁的小混混走过来要火时,身上根本没有火的高中生胡乱找了一通,丢脸地承认自己没有火。小混混就充满蔑视地把自己吸过的烟塞到高中生口里,明目张胆地带走高圆圆。后来高中生砸了那个小混混,跟农村男孩说车他以后都不需要了——他随手拿出一包烟,示意要给男孩一支烟,男孩拒绝后他自己抽起来,动作看起来很生硬。大概,他现在已经沦落到只能在一个比他更弱的农村男孩面前装B了……

青春自然也是无力的,尽管它经常戴着残酷暴力的面具。《青红》中的男生无力留住自己喜欢的女生,只能诉诸暴力来得到她的肉体,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单车》的高中生等父亲买车等了很久,最后还是要偷自己家的钱去二手市场买了一部偷来的车。女生一句“车没了再买过一部呗”惹恼了男生敏感的自尊心,很不友善地拒绝女生的邀请。等到女生转投其他人怀抱时,他又吃醋又愤怒,一句“操你妈的”就将砖头砸过去。可怜的不仅是他后来遭到报复,还把那个彻底无辜的农村男孩卷进漩涡——从农村来到城市备受剥削的男孩至今彻底地无力和绝望了。看到自己心爱的单车遭人肆意摧毁,无力的他也拿起砖头砸过去……
 单车是青春的隐喻。单车是不同青春少男梦想、渴望、游戏、收藏、爱护的对象。它不是难以得到,就是易碎的。周迅扮演的角色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却也是个成功的形象。它很好地表现青春女性对漂亮衣服的爱慕,爱美的心理在现实如何破碎。就像农村男孩和老乡带着欲望凝视周迅,周迅也是带着欲望来凝视装着主人衣服的自己(她是个保姆)。这里的微妙在于,农村男人以为周迅是个遥远的城市女性,不料她也只是个农村进城的女保姆,是跟自己一样的人——那么她还有凝视的价值么?她还能唤醒他们潜藏的欲望么?凝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对象是他者,无法得到但又无法忘却。单车、衣服、性的身体,跟城里人追逐的金钱一样,都是物神崇拜。青春的无辜不在它不去欲望,而只在于它欲望的单纯和具体。如果一位少男少女欲望金钱这样的抽象物,我们无法承认这是令人缅怀的青春。但是,如果他/她欲望爱情、牵手初吻等亲密动作、竞技耍酷的单车、漂亮的衣服或者带来成就感的战利品,我们会怀念地说:我的青春也曾是如此……

 由此大概可以想到,青春背后其实是城乡的分裂,抽象与具体的挣扎,贫富之间的对立。为什么我们要长大,要接受成人世界的虚伪冷漠?为什么我们要进城,要接受城市人恶毒的剥削蔑视?为什么我们要赚钱,要接受商品经济残酷的就业竞争?这三个问题不是同一个问题么?《青红》里的土生土长的农村男孩无力留住城市知青家庭背景的高圆圆,《单车》中的城市男孩因为贫穷不敢接受家境良好的高圆圆的爱,更不用说农村男孩那沉默的欲望和欲望的最终破碎(“原来她只是个保姆”、“她跑了”)。无论电影发生的地点是收音机接受节目都艰难的边疆农村,还是先进的首都北京(更不用说奥运会之后的新北京了,单车不再是它的风景,如何解决汽车赌塞倒成了重大问题),背后推动情节发展的逻辑都是一致的。

于是,最大的残酷不是青春遭到扼杀,梦想遭到破灭,单纯被邪恶强暴,而是青春、梦想、单纯本质上也是我们原罪的一部分。它之所以无力,只是因为它被更大的恶所摧毁。我们之所以怀念,只是因为自己身处更大的恶却无力挣脱,只好虚构一个纯洁无罪的青春权当慰藉。我们之所以采用暴力对抗,只是因为自己濒临绝望的深渊,破罐子破摔。

 2 ) 拉片——十七岁的单车

   拉片——十七岁的单车
  这里有40个关于《十七岁的单车》的评析,可以给各位参考一下。全部都是按顺序写的,你们可以边影片边进行对照,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欢迎指出。
  1,以别人的回答,来引出小贵的身份。
  2,在开头,注意观察,其他人处于画面右侧,而小贵作为主人公位于画面中央突出主题地位。
  3,在问到叫什么的时候,只有小贵回答了,再次突出主人公。
  4,蓝色字幕,与影片主题切合,代表着忧郁。此时的音乐是主题音乐。
  5,3个飞达快递特写镜头交代,人物所处环境。
  6,在经理训话时,画面主体仍为小贵,镜头并没有完全离开他,导演别有用心的留了一个角给他,主要是看他的反映。
  7,经理说单车是高级山地车,并给了3个车的特写,一是看小贵的反映,二是说明车的高级。这样说明这部车就给了小贵一种压力,也成了他融为这个城市的工具。
  8,在小贵骑车的时候,人物的音乐是十分轻快的,体现了人物的情绪。在影片中,当小贵骑着单车时,总会出现这种音乐。
  9,回老乡那儿的时候,先给了一个大景别,交代环境,再切车的特写,再从老乡的话中再次突出了车的高级性。
10,在小贵与老乡透过墙洞看周迅扮演的红琴时候,主观镜头。
11,在周迅坐在窗边的时候,她是处在一个房子的倒影中的,房子代表着城市,表明她和小贵他们一样渴望融如这个城市,只是他们的方法不同而已。
12,在进行到8分22秒的时候,小贵在第一次骑车送快递的时候,他到达的时候,导演再次别有用心的用一个仰镜头派楼房,再次说明他想融如这个城市。
13,当小贵画上第一个正字的第一笔的时候,到将近一个月后,中间穿插了5个他骑车的镜头,一代替时间的流逝。
14,周迅出现的时候的高跟鞋的声音。小贵出现的时候的小景别。
15,在与刘姐对话的时候,并每哟出现刘姐的正面。
16,刘姐说了一句,“你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拗啊?”
17,老乡刷牙的时候,老乡属于强势,小贵属于弱势,小贵打的光明显比较暗。
18,小贵进去找张先生的时候,发现找错了人之后,那种尴尬的处境,导演以房间其他全是运动的,而他是景致的来体现。
19,在他向服务员解释的时候,构图十分有特点,服务员身下打了一个光,让人看不清服务员的脸,在前面有个迷糊的花瓶作为前景,造成视觉压迫去看主体。
20,在看到 没有给经理的脸给显现出来,只是看小贵的反映。
21,鼓声代表他的内心,用鼓声来代替他的情绪。
22,在他跑去送迟送的快递的时候,灯光是昏暗的,切到锁的时候,是用呼吸声结束的。
23,经理从从右走到座位上,拍小贵的时候是用经理的主观镜头,拍经理的时候是用的客观镜头,说明接下来的内容十分重要。
24,“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拗啊?”
25,找车的时候的音乐和小贵的西经是相符合的。
26,小坚出现的时候,用的是大景别。与小贵的小景别形成对比,也说明两个人的地位不同。
27,萧萧出场的时候,有小段的音乐,独特的出现方式,从下面上来。
28,在爸爸修拖把的时候,前景是妹妹,镜头中包含着一家四口人,却只有主体爸爸和小坚可以看见正面。
29,在送萧萧回去的时候,萧萧说,”你的车挺好的。“再次突出这个车的高级。
30,半夜骑车,特意安排白光,孤寂,切和了他在家里的处境。
31,老乡走可,他还在那个丢失了车的地方等待,再次说明他很拗。
32,追车的时候,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拍小贵,拍车,拍小贵,拍车,拍小贵,拍车,再拍小贵。
33,小坚出来的时候,戏曲锣声,小坚穿过巷子的时候,交代了复杂的环境,
34,小坚和朋友打架,一个甩镜头切成了小坚的主观镜头。
35,小坚骑车回家门口,妹妹,爸爸,小坚,同学都在,但镜头中同时包含了小坚小贵,爸爸,妹妹,人物的存在都与接下来的情节相符合。
36,在教师,周围的同学都围着他,形成一个中心,一小坚为主体,”等你一句话。“
37,叠化,换车,代表时间的流失。
38,穿蓝色衣服进来的周迅,在被揭穿的时候的女主人穿的是红色衣服,与之前她穿红衣服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意味。
39,他去找萧萧,下着雨,切和了当时的情绪。
40,在胡同,一些老人在一边下棋,打太及,却对孩子的事情置若罔闻,放大了成年人的漠视。冷漠造成的悲剧。为什么这部影片叫十七岁的单车,而不是十八岁的单车呢?十八岁以及功能是成年人了,导演正是要头过这个影片来引发人们的深思。
41,最后一个砖头,小贵拍了下去,那是他对这个城市的最后的挣扎。

  许多的东西都没有我的老师讲的那么的全面,这些全都是我凭记忆写下来的,如果你们觉得有些东西确实还是分析的号炮,让你们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了,你们可以和我联系,我可以介绍你们认识一下我的老师。

 3 ) 北京单车

这个片子的胶片用的满好,色彩出来的非常正。
光线感拍的特别好。
有很多镜头,光线强烈到刺眼的地步,是大日头晃晃下的嗓子冒烟的青春。

刘杰简直已经成了王小帅的御用摄影师,一如杜可风之于王家卫,没了他这片子简直就褪色不少。

配乐也不错。某人说,你看它里面那个提琴拉的,争争上阵的感觉,总让人觉得马上后面就会有段旋律跟上来,但就是没有,生是通篇就一个前奏。

自行车成为青春,生活的一种象征符号,在这个片子里又一次浓墨重彩了一把。
总觉得这种中国式的青春残酷物语类片子中,似乎女性角色都把握的狠差。没灵魂。只是出于带动少年之间关系的目的而存在的。
她们无一例外的面目呆板,姿态造作,全出乎于少年男性的臆想和拟定。
这也许是因为少年时期的男性之间本来就不关女人的事,一切恐惧来自他们本身的内心。
关于性,假如投射在成熟女人的身上还能显出生气来。
那是一种海市蜃楼的幻象,雄性荷尔蒙发作出来的,同类间相互撕扯的,无法抑制的动物凶猛。
同样的,什么时候少女的角色能突现出来?只有和成熟男子相关的戏份,才可以忽然回魂,变成结合孩童和女人的双生花。妩媚而有杀伤力。
因为出于男性视角,所以,无论是米兰或者是高圆圆或者周讯,全成了面目苍白的橡皮人。

很难不把17岁的单车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相比较,但看起来似乎60年代的少年和90年代的少年别无二致。冲动依旧。
不同的是17岁的单车更纯粹,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则镶上了一些政治符号。姜文在电影里加设的抹杀原著中随心所欲自然感的放大器,十足败笔。
关于巷战,胡同单车和拍砖充分发挥了最能体现北方少年虚张声势式勇武的优势。
内心恐惧和表面冲动的完美结合。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巷战是夜里,看了狠不过瘾。但用光狠好,能拍出堵的慌的感觉。
这次换了白天。
几场追逐的确拍的狠有张力。青天白日下少年溅血,更突出了残酷感。
而我觉得最好的妙处在于,没打死人,没有矛盾冲突到的极致。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总显得过了,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这样。但考虑到那是特殊年代,这样的处理可能更符合当时的背景吧。

总之,最后两个被打的狠惨的少年挣扎起来,然后再继续各干各的的感觉非常好。
生活是继续慢跑下去的。
恐惧爆发后,其实什么也没发生,一切归于平静。
少年们身上最后的孩子气消亡了,青春的尾巴象闪电的最后一击。

李滨在这个片子里的表现极好,比在《卡拉是条狗》里演的要出色。特别是完成那种瞬间成长的转换,眼神表情无一不十足到位。赞!
还有一个人,演崔林哥哥的那个人,演的也非常松弛,非常好。他戏份不多,但细节设计的都狠好。可能角色本身设定的不足吧,让他发挥的还不够。
其他人就都麻麻。

最后要说,特别受不了那种镜头,就是在人山人海(或者是车山车海)中等红灯,然后隔着街万箭齐发。趁着一张张沉默的大多数的脸孔,而那个人(是他是你是随便的每一个个体)就这样在他们当中忽现,就象——
张爱玲说的,隔着那灰灰的,嗡嗡的,蠢蠢动着的人海。
张楚说的,面对我前面的人群,我要穿过而且潇洒。
C教主说的,我穿过一个有人生活着的城市,它显得如此陌生。

那种感觉特别有平实中的悲哀的杀伤力。也许因为每个城市都是悲哀的集合体吧。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人(是他或者是你)就悄无声息的泯灭了。


 4 ) BEIJING BICYCLE

   一笔一划算正字的小郭,他眼看着自己和梦慢慢靠近,就在一个转身的距离,他将它丢了,于是好像恶梦开始,所有的一切都逼着他放弃,还好,他是个很轴的孩子,于是有了这个故事。
高圆圆和周迅,高的角色是一个符号意义的人物,作为小坚的十七岁所应该在意的一种元素存在着,唯一的亮点大概是和小坚在河边,等小坚吻她一下时闭着眼睛的笑容,淡的,带一些些少女特有的自得的,一点点心计的,但还是没有办法的纯和美的笑。可是校服裙下的黑丝袜和粗跟高跟鞋是败笔。
周的角色承袭一贯风格,有一点神经质,客串性质的匆匆来去,以一个有钱人的形象出现,再以小保母的身份消失,与小郭一样是身在城市却不不属于城市的人,周迅演来应是信手拈来,但在整部电影中的意义和位置梢有点不到位,反而有些多余。
印象深刻的是那个砸那辆单车砸的很没有道理很莫名很颠狂的背影,已经纯粹成为一种发泄,一种那个年纪骨子里的毁灭欲,暴力的没有道理,他可以找寻这样一个契机发泄,可是靠那辆单车吃饭的小郭不行,他的所有的叛逆和躁动几乎都被贫瘠的生活所压迫,磨折,当然,只是几乎。当他紧紧抱着那辆单车放声尖叫时,他的控诉和反抗都这样不成为具象的表达着,所以同样十七岁的要拿回单车的小坚等人傻了,只能看着他小兽一般嚎叫。
小坚可以为了单车偷家里的钱,和伙伴们殴打想拿回自己车的小郭,和爸爸大吵;而小郭一遍遍的寻找,面对黑压压的自行车阵,连我都要感到无力,可是这个很“轴”的孩子不肯放弃。
北京单车,小坚骑着车不扶把,张开双臂,感受着风,感受着速度,嘴角是年轻的笑,他以一个拥抱全世界的姿势开始,却以头破血流的跌坐在地上结束,这就是十七。
两个人一人骑一天,这是一个属于十七岁的约定。最后,小坚说,他不需要这辆车了。他的十七岁的符号在一个一个远离,当单车所代表的东西远离的时候,单车也就不能代表什么了。
小郭还是要带着单车,尽管伤痕累累,他也不会放掉,他的十七岁,太少太少,而单车,太多太多
单车已经不再是单车,单车是所有的十七岁,是所有的十七岁的善和恶,是十七岁的无奈,是十七岁的苍白,是十七岁的梦,是偏执,是荒凉的一整个世界。
十七岁的时候,世界不是我们的,而我们的梦里有全世界。结尾的时候,小郭带着满身的伤穿过等待绿灯的自行车阵,他的身后是骑着单车的人们,而他,只能把单车抗在肩头
音乐超乎我想象的好,有一点花样年华的味道,出现的次数不多,可是很让人享受。
后来的王小帅拍了《我十九》(《青红》),用了几乎原班人马。

 5 ) 為我們永恆的女神

重看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Beijing Bicycle)才發現原來 是《單車竊賊》和《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混合版,其獨特之處在於真是記錄了農民工進城初期的中國,並將它定格。

這部電影拍的從容不迫,可謂找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戲劇性--這樣的作品往往會成為經典。

隨著跳動的音樂節奏,我們看到灰暗的北京天空,總是塵土飛揚的大街,破舊、雜亂但溫暖的北京胡同,看到北京底層市民的生活,起碼我們可以知道,北京不是今天才變成『霾都』的,在我生活經驗裡,北方的春秋之際,的確是多風沙塵土的,冬天如果不下雪也很可怕。王小帥鏡頭下的北京是真實的,不像其它電影,只去拍高樓大廈,一塵不染的寫字樓、商場。拍那些不接地氣的狗血故事。

王小帥用鏡頭留住的,除了真實的北京街道和胡同,還有背景聲裡姜昆的『健康相聲』,大街上數万計的自行車,以及破舊的普桑。兩個男主角生活的地方,宛如香港的『九龍城寨』,我們看到狹窄的胡同,天台屋,還有寫滿所有牆壁的『拆』字。這樣的電影才真正的記錄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城市的一面。以吃做比,這就是地道的風味美食。而那些所謂花巨資打造的都市電影,就是快餐連鎖店。


在這樣的天地中,農民工小櫃成了一名光榮的快遞員,並擁有了一輛漂亮的山地車--在當時的北京,對於另一個十七歲的職高生小堅而言,它就是一部泡妞利器,不下於富二代的奔馳寶馬保時捷。擁有一輛從二手市場裡買來的山地車,他很快就有了可愛的女友,而隨著失去單車,他也失去了女友--儘管原因不僅僅是單車。

兩個青春期少年,一個為了謀生,一個為了虛榮,在這輛自行車的爭奪戰中,由敵人變成朋友,各自度過自己充滿苦澀與躁動的人生歲月、戰鬥青春。

穿著破舊毛背心的農村孩子小貴,在羞怯於恐懼中,為了自己的謀生工具,和城裡這些儘管處於底層,依然養尊處優的孩子執拗的鬥爭。在鬥爭中,陰差陽錯的,他學會了抽煙。甚至,拍出了他在北京這個一線城市站穩腳跟的第一磚。本質上,他們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青春期的少年,我黨強硬的把人分成『城裡人』,『農村人』,其實骨子裡他們一樣都是攜帶中國基因的中國小孩兒,不同的,只是外表。

這就是為何電影中安插了另一個女神周迅演出的無名無姓的小保姆,她衣著時尚,像是個大城市裡,達官貴人家裡的金絲雀,春閨怨婦,在塵土飛揚的小胡同里,她到小賣部打醬油都風情萬鍾,被自行車撞倒,摔都摔的那麼帥氣。這個形象就是『北京』本身--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其實是個沒有尊嚴的小保姆。被人拆穿,只好倉皇離去。

電影對白非常有人情味兒,以至於那些黑色幽默、苦澀的笑料令這部本來沉重的電影,變得稍微輕鬆。它的真實難能可貴,小孩之間的互相看不起是真實的,殘忍是真實的,妥協並惺惺相惜也是真實的。

這是十多年前我看過的電影,現在需要重看,十多年前,我也正青春年少,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我們永恆的女神高OO,我以為她永不會變老,永遠是我們學生時代,踩著單車,一身校服,眼神清澈,笑容純真,羞怯、欲言又止的地下女友。

 6 ) 踏上十七岁的单车开始回忆……

只是为了一辆几百块钱的自行车,一个失去了生活来源,一个失去了心爱的女孩;这似乎是一个隐喻:小贵失去的是吃饭的机会,是“食”,小坚失去的是自己的初恋女友,是“色”;这真是莫大的悲伤,因为这个结果触动甚至毁灭了人类本性中最原始的最初的需求。

在小贵的幸福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开来的时候,他的车子丢了;这成就了另一青春少年小坚的梦想,可是当小坚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完美展示的时候,车子也丢了。

作为中国人最普通的交通工具,这辆显得有些过分漂亮的自行车不仅联络起了整部戏,而且成为了两位男生追求身份认同的象征,是影片计算到位的一笔。而两人那两身显眼的制服(快递员服和校服),更易让人理解两人处境的殊途同归。

或者青春本身就是一场血腥得让人笑不可支的闹剧,他们的愿望和坚持如此脆弱,徘徊在成年的门外,被突如其来的粗暴推倒,磕在了门槛上,马上跌得粉碎。在没有退路的失望和绝望中,小坚和小贵分别在不同的时刻举起了板砖,给予了最后一击。但一切已然不能挽回。小坚遍体鳞伤躺在原地,小贵扛着彻底坏掉的自行车走出了镜头,他们曾经交叉的命运走向了分岔路,没有人知道那条路通向什么地方。

小坚的美女朋友放在片中的一群女高中生里怎么都显得太出众了,她怎么喜欢上灰不溜秋的小坚就是个问题,后来又怎么跟上了一个有点混混味的大欢就更莫名其妙了。小贵朦胧中的小保姆一方面是导演设置的城市农村人的一个符号,一方面预示着小贵对爱情的感觉。但怎么看怎么让人感觉她成了一个道具而不是一个配角。远远望见周迅饰演的小保姆时没有说出来的萌动,那些被删去的段落里留下的情感的痕迹,残留在阿贵和周迅眼神交汇的一刹那(我观看的即是108分钟的删节版)。

仅仅有一个理由去为这部电影的失衡辩护:青春本来就是失衡而不着边际的,而我们在面对青春与年少的时候,都会象王小帅一样的沉不住气。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应该被原谅的,因为我们的青春,已经过去了;因为我们的初衷,总是在改变的;因为记忆与记忆中的女人,都仅仅是美丽的。

王小帅数度运用远景去表现情节,最有张力的一段莫过于镜头在胡同里远远望着小坚拦住已经移情别恋的女孩,他既没有站在同情的立场上看待影片中的人物,也没有意图让观众对人物产生任何情感。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是平视和稍有仰视的,王小帅的视点也是以旁观者的视点出现,一共两次特写,其他时候都是处在局外,没有什么太大的感情色彩,两场打人的高潮戏都显得冷漠和克制。

我一直不解的一个问题,板砖在皇城根胡同底下长大的孩子来说真的是青春期的一个象征吗?无论是姜文1970年代的北京、还是路学长1980年代的北京、或者王小帅1990年代的北京里,板砖都在青春期里有着一种不可取代的地位。这至少是我的青春期里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只是敲核桃用得着。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都像那辆自行车,充满了气,激昂的期待每一次出发;然而当生活打烂了它的骨架,砸扁了它的轮胎,青春就和那自行车一样彻底报废了,再也无力前行。最后,除了成熟,我们别无选择。

青春,只为了这两个字,就构成了热泪盈眶的理由。我怎么能忘记那些尖叫,那些因为一再被掠夺而惊惶愤怒的面孔。我想起我曾经目击的那些少年,以及我正在消极消耗永不复返的青春,一切只为了证明:远方除了远方,一无所有。我不能从这一秒开始倒退行走,倒回过去,回到我仓皇流离、目光迷惘的十七岁,我们只能和我们的主角一起,按照正常时序跌进成年的门槛,被剥夺一空;弦断了,歌停了,轮子折了,车毁了,开始疯狂成长。

本片为台湾著名电影学者、影评人焦雄屏经营的吉光电影公司出品的“三城记”系列电影之一。“三城记”系列电影结合两岸三地新锐导演,共同拍摄六部影片,希望为21世纪华人新社会树立新形象,以别于上一代华人电影注重悲情及历史回顾。另五部影片为台湾导演林正盛的《爱你爱我》、易智言的《蓝色大门》、徐小明的《流浪到淡水》、以及国内导演贾樟柯的《上海宝贝》和香港导演余力为的《人民找换》。

王小帅用灵巧的笔法描述了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状态,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里,永远都有关于身份认同的追逐和焦虑,他把镜头对准了这群被这个城市遗忘的人们,轻易获得了与青春期无关的认同。王小帅告别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冲突,开始试图进入平民的核心。

片子的配乐只有两段,不多而显得简洁又恰到好处。头尾用了一段长笛。片中在奔跑和飙车时总会出现另一段有鼓点的音乐。处理方式类似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乡间骑士》。

片子台词里一次出现了“张艺谋”、一次出现了“秋菊打官司”。不知王对张的态度是个啥样。还有北京人把bicycle叫自行车,片子里也通篇用的是这个词,片名却用了单车,用意是什么?或者仅仅为了一个噱头?

小坚初吻来临前树叶间隙里洒下的阳光那幕让人激荡,小坚向小贵伸出手互赠姓名那幕让人释怀。小贵那最后一击,包含了太多。

这是一个好片子,一个用纪实手法导出来的一个还算真实的故事。

PS:小贵的车被小偷偷了,小偷把它卖给了二手商(他不一定知道是偷来的赃车),二手商把它卖给了小坚,小贵想要回被小坚买下的车。我倒是很想从法律的角度去解读这个车到底该怎么处理?尤其是在小偷找不到的情况下。显然导演是用的一种相对客观的手法记录了车的一种理所当然的处理方式,而且这车从法理上到底归谁也不是本片的主题,本片的道德尺度不在于此,但我就是想明白一下这个理。

【注】这篇评论初稿完成于2005年寒假,这个关于青春的故事无疑太沉重了。而当时的我大概还是没有能力写出同样深刻的评论的,这篇评论的不少语句直接来自当时读到的几篇不错的评论中,经我添油加醋再揉成一块儿的。在此向几位原作者致谢!

 短评

新时代的《骆驼祥子》,少年版《偷自行车的人》,宿敌变基友的《小鞋子》。你小时候偷过家里的钱吗?

8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我们青春的闹剧,我们开始成长。

12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你还记得以前的时光吗?就和影片里的一样。我哭了。

15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疼啊,青春将永远付之一去,那些属于躁动,不安,暗涌的岁月,有谁还记得年少时的小小理想与执拗,父亲说你考了全班第五就给你买车,可是你考了全校第五父亲还是没能给你买

18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过审了,又过十七年,第一次公映,三十四岁的单车。好残酷

2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一部看了很压抑的片子。当小坚大声反驳父亲的质问时,很心痛。还有就是不明白最后那个砸车的男孩为什么一直不走~~

26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很北京的片子。青涩倔强的爱总是很深刻却没有办法KEEP。

28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结尾跟《小武》的结尾对照来看很有意思,这种差别可能正是贾樟柯和王小帅的差别

29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我没有看完,觉得不好看。

33分钟前
  • 2013
  • 还行

相同的倔强,相同的17岁,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因为一辆单车,也许他们永远也不会发生交集。新千年后“阳光灿烂的日子”,只是少了一点柔和的情怀,但仍甩出现在的国产电影几条街。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有过相同的经历,那画面就仿佛在诉说我的故事,淡淡的琐事但是那么饶人心弦

37分钟前
  • 器官坏死
  • 还行

其实这片子是脱胎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帮派互斗不说,甚至主角长得都跟张震有八分相似,一看就是个好少年,可惜时不我与。没钱的青春,连女朋友都要跟强者跑掉,一片微缩的丛林。有趣的是小帅哥把自行车当作载体,同时把一群弱势群体连结在一起,颇有了一种“小史诗”气质。

39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昨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把这个列为同志电影?真的是这样吗????我完全没有感觉。。。晕了

44分钟前
  • 比远方更远
  • 推荐

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这是个事实,就像我爱你至死的事实一样

49分钟前
  • Little Punk
  • 还行

符号感痕迹感过重。

50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关于梦想,你坚持了多久。

55分钟前
  • 贾小妞又青春了
  • 还行

学习长大的十七岁,发现全世界的痛苦与快乐都来自一部自行车

60分钟前
  • 肉卷卷又称肉卷
  • 力荐

一个自私虚荣的少年和一个倒霉催的木头窝囊孩子,看着想打人。

1小时前
  • 单线程青年
  • 推荐

偷自行车的中国人的青春残酷物语片

1小时前
  • 马文才
  • 还行

城市三部曲1。周迅又一次出色的跑龙套,其实她的角色在电影里还是有很重要的隐喻意义。

1小时前
  • Song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