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情片中国香港2008

主演:鲍起静,陈丽云,梁进龙,陈玉莲,高志森,陈丽卿

导演:许鞍华

播放地址

 剧照

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2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3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4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5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6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3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4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5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6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7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8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19天水围的日与夜粤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15:53

详细剧情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原是一条小围村,1980年代末被港英政府发展成为以住宅为主的新市镇,但今天它的30万居民多为底层劳工(其中有诸多新移民及大陆新娘)。由于天水围发生过多起震惊港媒的伦常惨案,该地被视作“悲情市镇”,可是其中多数居民平日其实过着与其他港人并无差异的生活,相依为命的贵(鲍起静)与张家安(梁进龙)母子便是如此。   年纪轻轻便守寡的贵14岁出来做工,先后供两个弟弟念完大学,如今他们做成富贵人,她依旧是超市女工一名,但是她并不觉上天待她刻薄,每日生活都很乐观。张家安是乖乖仔,会考完毕没找暑期工做的他多数时候会呆在家里睡觉或看电视,外出见朋友、参加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母子一起坐下吃晚饭聊天时,说的也是该买哪家报纸一类再平常不过的话。   与他们住在同一栋楼里的阿婆梁欢(陈丽云)是新搬来的住户,她每日过着郁郁寡欢、斤斤计较的孤独生活。凭着曾在市区...

 长篇影评

 1 ) 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少有人走的路》



看完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是午夜时分,周围的世界一片静谧。我的心,因为电影里流淌出来的温情浸润,清澈,纯净,温暖。
站在阳台上看窗外,灯火渐暗,心里想,山脚下不远处的海,该也是在渐渐安眠?

天水围是最早是香港元朗的围村,上个世纪末董建华担任特首时,推建租屋计划,人口激增,30多万的人口,大多是低收入者和新增移民,因为出了几件伦常案件和凶杀事件,被媒体称为悲情社区,开始出现几部反映该地区悲情的电影。
影片中,鲍起静扮演的中年妇女贵姐,丈夫去世,自己一个在住家附近的超市做水果档,她和一个正在暑期等待会考成绩的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这样一个单亲家庭,在香港社会,很普遍。新搬来的邻居阿婆,因为以前做过菜档,也在贵姐打工的超市找到工作,成了贵姐的同事。两个人渐渐了解,在生活中互相帮衬。
贵姐14岁出来打工养家,送两个弟弟出去读书,他们后来都成家立业,成了富人,走动很少,但彼此并不是没有感情。阿婆唯一的女儿去世,女婿带着外孙又婚,和老人联系少,但彼此之间也不是路人,依然有淡淡的伦常感情在牵连,维系。
贵姐的儿子张家安,因为单亲家庭的缘故,和母亲交流较少,内向,讷言,但在家庭亲情的温暖下,渐渐开朗。
三个人,三代人,许鞍华用淡淡的笔触,轻轻勾勒了香港社会平实真实的一面。影片中,没有什么人是坏人,或者矛盾对立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影片就在一片氤氲着的淡淡的人间温情笼罩下,讲述着人间百姓故事。万家灯火,日出日落,平平淡淡,人间烟火,不怨不尤,

许鞍华的电影,看过几部,印象较深的是《女人四十》。在网上搜索,有文字这样评价她:
作为导演,许鞍华在香港影坛上有着其特立独行的地位。她对类型片技巧的圆浑掌握,令她无论拍摄惊悚片、伦理片、武侠片以至纪录片,都挥洒自如。难得是在商业市场的考虑下,她的多部作品仍渗透着浓浓而共通的作者信息:对过去历史的执迷、对飘泊人间的关怀怜惜、对个人与城市变迁的重视,使她的作品成为香港影坛上,罕有能平衡个人言志与类型取向的极佳示范。无论是借倾城传奇抒发末世感性,还是罕有地以基层运作故事背景,甚至以重现经典去写民族情,或是淡然低回地作自传,都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透过回顾其重要作品,我们在感受许鞍华的电影风格与独特感性之余,亦可细细体味香港人在这幻变年代的百般滋味。
年轻时的照片,很清秀,眼睛很大,很亮,有点像台湾女作家朱天文。可是后来很男性化。齐耳短发,皮肤粗糙而眼神凌厉。她由学院派走上导演的道路,拍片很多而类型各异,是有商业能力,而不忘艺术追求的导演。她关注女性命运:《女人四十》、《阿金》、《客途秋恨》;她关注社会现实、政治运动:《投奔怒海》、《千言万语》;她用记录的语言拍出《去日苦多》寄托家国情怀,又尝试古装武侠片《戈壁恩仇录》、《江南书剑情》;甚至鬼片。她获奖无数,同徐克并列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或许,许多的青春岁月就这样流逝在她用电影来做梦的深度睡眠中,女人的温柔在这个残酷的行业中被不知不觉的洗去。
一直不知道她的爱情故事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影片中的爱情十分枯涩,“她的大部分作品中甚至没有一个完美的爱情,相对男子的始乱终弃、懦弱、背叛是多次出现的。”现在的她说,“不再去拍爱情的电影了,都这么大的年纪了”,是不是《女人,四十》中,她那么深刻而真实的探讨着中年女性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如喜如悲的生活,是她自己做为一个女人一直思考甚至恐惧的问题,毕竟,她是始终没有结婚的。“始乱终弃”终归是怨女、才女的文学话语,而现实生活琐碎而点滴的幸福,作为女人的许鞍华又得到多少失去多少呢?
又知道许鞍华是如男人般的大口大口的吸烟的,烟雾缭绕的她,显得有点寂寞。再去看许鞍华的照片,又觉得她的大眼睛中她的无光的脸上透着些许沧海桑田的味道,或许许多的人生她已经在电影中经历过了,在人们的眼中,在她自己的心目中,生活和电影,有时已经分不清楚,许多事业中的女性,不也有着许鞍华那同样的痛快和苦楚么?

扮演贵姐的鲍起静,出身于电影世家,父亲鲍方。看过她扮演的几部电影,感觉不温不火,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人物行为的拿捏,都非常自然老道。
儿子家安的扮演着,是许鞍华从几百个孩子中选出来的,几经波折,才答应演电影,虽然略带青涩,但很真实,自然。
影片没有回避悲情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淡漠,交流的隔阂,父母兄妹儿女之间的隔阂,孤身老人的漫漫长夜,万家灯火下城市的逼仄,人如蝼蚁般的被压抑,都在影片中出现,但在底子里,总有一股温暖,温情,对人的关心,对人的真诚,对人的尊重,是这部电影打动人的根本原因。

曾经在香港小住过几日,除了像一般的大陆客流连市井之外,还通过朋友的介绍,深入访问过香港两个平凡真实的家庭。一个是香港大学附近坚尼地城的一户人家,居住的环境那个,几乎和电影里阿婆住的完全一样,我至今不能忘记当时看见一家那么多人挤住在一起的内心的震惊。另一户是黄大仙的殷实的中产家庭。两户人家的比较,让我看到了香港普通人在怎样坚韧勤奋地生活着。
联想最近一直在追着看的电视剧《珠光宝气》,我就想,这是香港社会的两面,一面是珠光宝气,一面是平凡的坚韧和温情。

 2 ) 我们不过只是需要安静和认真的生活

有些事是需要等到别人来提醒的:
比如,那些小小的得失和悲喜,其实什么都不是。
比如,求不得、爱不到,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这个世界有那么多快乐和精彩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体验,
但我们却习惯把自己画在圈圈里面,画地为牢,多么可笑。

有一些人,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持着最大的温暖和柔软在生活,
有一些人,也永远在对这个世界的其他人怀着最大的善意。
不用上升到人性的崇高、或者什么乐观精神,
其实他们不过是安静的在认真生活而已。
坦然的承受、接受、付出。
不愤怒、不大悲大喜、不颓废、更不迷茫。
一切爱恨嗔痴在他们面前都只是显得矫情,
然而他们又不是冷漠,
相反,却时时让你感觉温暖、温情无限。
不狗血,也不煽情。
不深刻,也不说教,更不哭叫呐喊。

然后你就在他们上班、下班、起床、吃饭、睡觉、打扫房间的某个瞬间,发现了自己的歇斯底里和那么多永无止截的欲望和不甘心。
最后领悟我们不过只是需要安静和认真的生活。

 3 ) 你们这些不问家事的独生子女,由我来向你们解释一下《天水围》这部片子吧!

  请把以下内容粘帖进帖子
  直达电梯:
  第1页: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981231/?start=0
  第2页: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981231/?start=100#last
  by Douban Helper

今天写博客的任务有好几个。装逼偶得是最后一个。首先我要品评一下《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电影。作为装逼学员,我就算早在金像奖前就看过两遍,也还是要在金像奖之后评,好像其实我是因为金像奖才知道这部电影但又想装学术写点山寨影评的那些傻逼似的。现我尝试着继续装逼:

我觉得《天》这部电影应该要住在香港天水围带才能看得全面(例如本人)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我看一遍哭,24小时内再看一遍还哭的电影。套用一句装逼句式就是:那一刻,偶内牛满面!
好装逼啊!搞得我都没心情评论了!

天水围主要是一些屋村,但也有一个叫“嘉湖山庄”较“高尚”的小区,里面住的人当然就有钱些。电影里贵姐的有钱佬弟弟整天说叫她们去“匡湖居”玩,其实几乎说白了就是映射“嘉湖山庄”的,因为“嘉湖山庄”的小区都是叫什么“乐湖居”“丽湖居”之类的,虽然没有一个叫“匡湖居”,但住天水围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电影里,贵姐和张家安从寿宴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巴士总站,有很多K车。有很多K车是可以从轻铁免费直驳到香港市区的。轻铁也是天水围一带的特色,香港只有那一带有轻铁,只是电影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展现几秒钟轻铁的镜头。看这部电影,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就是电影里的事情就发生在我的周围,尽管我不是住屋村,是住丽湖居,x湖居之一。

除了认为必须住在天水围才能看出味道来之外,我还认为必须熟悉家庭,关心家事的人,才会看出味来。妈妈是怎样的,儿子是怎样的,买菜、做菜是怎样的,邻里人情又是怎样的。这些东西,在理想主义的导演操作下,竟那么无懈可击地真实。就这一点,已经把我的情绪提到哭的边缘。

从电影的开头,作为家庭支柱的贵姐早早起床去超市上班,上完班顺便买菜,大袋小袋地回到家,张家安从沙发上出来,直接就进厨房,也没帮姐姐拎东西——一个不太懂事又非常自然的儿子,同样为人儿子的我,感觉真实。短短几分钟,这个家就定义好了——无非一个支柱,一个希望。一个努力的支柱,一个还需等待的希望。

获得最佳女配角的陈丽云扮演的阿婆,开头给她的镜头,就充满了门道。我觉得我一个男生,如果不是从小陪妈妈和婆婆上市场买菜,是不会被这几个平凡无奇的镜头打动的。我婆婆喜欢一个人住,因此她大部分时间是跟电影里的阿婆一样的“独居老人”。一个老人,一顿饭一个人吃,能做多少菜?“买十蚊牛肉”,跟青菜炒在一块儿作午饭,吃剩的晚饭的时候再热一下就行了。炒菜细节也没有问题——先炒肉后炒菜。

我之所以要复述这些细节,是因为在我来说,开头的这些镜头很有说服力,令人认同。如果在这些生活常识中犯下错误(现在的青春少女基本上不清楚),又怎么能作为一个“反映生活”的电影而让人信服呢?反而会让人觉得装平淡,装逼。整部电影,就是首先让任何人都无法指责其“装逼”的基础上,才有进一步切实打动人的可能。总之,这些镜头表明,这部电影是“懂事”的,真诚的,诚实的,professional的。

这部电影,有两个人物,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的。一个是张家安,阿婆是其中一个。一开头,阿婆是阴郁的,冷漠的。面对贵姐的友善她也是点到即止,不理不睬。但到了后面,明显不是这样。这一转变,是从贵姐叫张家安帮阿婆搬电视开始。张家安帮阿婆搬了电视,还帮她换了灯泡。阿婆心暖,第二天从柜子里拿出一包靓冬菇送给了贵姐。

其实,在搬电视之前,贵姐就已经帮阿婆“搭便车”买油。阿婆作为独居老人,目前超市里流行的“家庭装”家用品对她来说都是一种困扰。她身边没有什么朋友,多亏素昧萍生的贵姐主动同她搭车,才买到折扣价的油,贵姐还不要阿婆钱。独居老人的孤独的心能不暖吗?家里没有独居老人的话,也许只会觉得这是贵姐的一个举手之劳罢了,对背后的情意是体会不到的。

同时我认为,只有关心家事的人,才知道什么叫靓冬菇,才知道识货的妈妈们送“靓冬菇”给人家的情意一点也不比你送“黄金搭当”差。如果你没有一个能干、精明又勤劳的妈妈,那你也就不知道冬菇有什么好——你的妈妈不懂煲汤,或者不懂买冬菇,买的都是烂冬菇回来煲汤。你看,贵姐用阿婆送的冬菇做了菜,平时没什么脸色给妈妈看的张家安显得特别滋味,你看贵姐多满足!如果平时不关心家事,不陪妈妈买东西,你是不会知道冬菇有什么特别,只会觉得那些干货店都又臭又闷,逃都来不及逃,除只会在吃饭的时候享受冬菇之外。殊不知就为了你吃冬菇的那个滋味的样子,做妈妈的觉得跑干货点比跑Fashion店更有乐趣。你要庆幸你有一个跑干货店的土妈妈而不是一个逛中环的时尚妈妈!懂不?

另一个发生微妙变化的就是张家安。不过我觉得他也可以说没变化,因为他本来是从小听话的孩子。是贵姐自己的行为给他做了榜样。妈妈是怎样做人的,他都看在眼里。根本不用说话的。我就觉得好像是在讲我。我妈虽然整天口口声声地在口头上对我灌输精英主义,但她根本就是劳动人民出身,平时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因此我现在在环卫工人、超市工作等面前无论如何都没办法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能用他们所熟悉的市民语气,谈他们所在乎的鸡毛蒜皮。只要你关心生活,你就懂得正是这些让你无比鄙视你妈妈的鸡毛蒜皮,支撑起了你这个大学生。也许在打饭阿姨的斤斤计较背后,也有一个像你一样的大学生呢!

贵姐要帮阿婆搬电脑,一个电话,不用理由,就把儿子叫下来。叫他搬,就搬。叫他换电灯泡,就换。不要看他“踢一踢动一动”,乖的儿子才会这样的。如果是皮的孩子,你使唤得了他?这些助人为乐的事情,我妈平时从来不会在他的“精英主义”说教中包含,但她真遇到的时候又总是叫我做这种事情,让我相信,“精英主义”其实是假的,帮老人拿东西修电脑才是真的。读大学之后,洪伯伯整天叫我帮他看电脑,我妈经常说“自己有儿子,叫人家儿子帮你搞电脑,神经病!”这些话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因为我妈也经常帮那些“自己有女儿”的人做女儿做的事情,那又怎么说呢?贵姐老公死了,她没家婆。阿婆女婿改娶了,她没“新抱”。贵姐自己妈妈住院,她迟迟不去探,反倒关心阿婆,陪阿婆去荃湾看孙子,难道能说“自己有‘新抱’,叫人家女儿陪你看孙子,有病!”吗?!这些事,张家安都看在了眼里。张家安是个乖儿子,阿婆看在眼里,心里也会疼爱,因为他自己的孙子可望不可及。两个破碎家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全都隐藏在默默的行动中。不懂事的观众,能看出来么?!我是一个对装逼行为鄙视到简直以调侃装逼为乐的人。除了装逼之外,如果说还有什么理由给老人让座,扶老人过马路,帮老人修电脑的话,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了。这是我妈用她的行为教我的。

张家安说“D冬菇好正!”贵姐后来就又夹了一块到他碗里。安仔只是无意地喃喃了一句“唔该”,贵姐就甜蜜地停了好几秒。你们都注意到了吗?你们也明白贵姐为什么停了几秒吗?有哪个导演能这样拍?这样拍,多少观众能看出来?如果整个电影除了这些小细节之外,没有任何大肆煽情之处,指望谁看了有好评?因为现在的观众都很肤浅很幼稚。

电影里有一段是在殡仪馆。我也去过,我去送别我的阿姨,我妈的妹妹,我婆婆的小女儿。去完殡仪馆,我们亲戚们也是出去吃饭的,这顿饭是叫“解秽酒”,说是出入过死人的地方,吃顿饭去除不好的东西。

有很多女生不喜欢“师奶”,例如罗璇。这是我为什么这么讨厌她的原因。因为她明明不是不了解师奶,却仍然讨厌。电影里面,阿婆和贵姐关系亲密了,在一起买鸡蛋的时候,阿婆说:“喂,你上次先买咗着哦!咁快又买?”其实,在师奶之间,如果大家不是很熟的话,是很忌讳问这种事情的,否则显得很三八,或者显得有敌意。其潜台词就是:“你理人地咁多做咩啫?人地买多几只蛋关你咩事啫?你咁八嘅?”如果连“系啊,我买多几只蛋,炒咩都得啊嘛”这种秘笈都交流,说明这两个师奶是很相熟的。阿婆从答应个招呼都点到即止,到主动问人家这类问题,不是很大变化么?以前是孤独老人,买十蚊牛肉都被人欺负不敢抗议。现在有个“哎呀新抱”一起落街市,万事都有商量,这难道不是幸福吗?你们这些不懂师奶鄙视师奶的人,能体会到此刻阿婆的幸福咩?所以我迫不及待地和罗璇分手。她令人生厌!

张家安有一个比较敬爱的老师叫Miss Cheu(徐?),也许是他平时提得多,除了他的同学知道,他妈妈也知道。吃饭的时候,她妈妈装作顺便问下,看看儿子今天有没有看到他想见到的人,又问“佢靓唔靓架?”我觉得这情形简直跟我妈一模一样。后来,安仔在超市碰到Miss徐了,安仔去挑苹果,Miss徐问:“你钟意食苹果啊?”安仔说,是他阿嫲钟意食。原来不是他自己喜欢吃才买,是阿嫲喜欢吃。Miss徐马上面带微笑帮安仔撕来一个保鲜袋!

最后我讲讲我看到电影的哪个地方哭。第一次,是阿婆打电话给她女婿的时候。之前阿婆在跟贵姐聊天的时候,已经暗示了她不方便自己问候孙子。我以为只是她老人家有点内向罢了。晚上,她打起勇气,正襟危坐,带上老花镜,翻开电话本。电话打通了,是“罗太”接电话,她说:“我系罗生以前嘅外母啊。”我的眼泪就迸出来了。这句简明的、一笑而过的自我介绍,包含着老人多少绵长的愁怅啊!放下电话之后,阿婆失落地坐在原处,我强烈地认为,她其实早已尝受过很多次这样电话后的失落了。我之所以至于要哭,是因为电影里阿婆打电话的那种慌张的礼貌,生怕打扰到人的语气,同我婆婆打电话的口气如出一辙。看到她的失落,就如看到我自己外婆的失落一样心酸。

第二个哭的地方,是阿婆去沙田看完孙子(其实看不见孙子,甚至想送给孙子的礼物都送不出去)之后,向陪她一起的贵姐悲愤地说:“我做鬼都会保佑安仔读书叻,生生性性。”什么叫做“生生性性”,你们都知道吗?以前我以为我知道,看了这电影里这么多角色的嘴脸,我才知道一点。什么是“不生性”,什么才是“生生性性”。

张家安是贵姐的儿子,住屋村的,不是那些整天去New York,住“匡湖居”的儿子。但大家都赞安仔“生性”。他舅舅也表明要供他出国。这虽然不过是他舅舅那种人所能想到的人生实惠,但也是出于真心。张家安是乖仔,放假在家不下楼,是有点不对。妈妈说他不下楼买报纸,他经过楼下就真记得买份报纸。说他买报纸买贵了,没纸巾送,他也没说话,下次又真记得到OK店买有纸巾送的报纸。阿嫲喜欢吃苹果他记得,中秋节要送月饼给阿爷阿嫲都记得。这么多记得,就是生性。我自问,我又记得多少事情呢?我虽然勉强算做“读书叻”,但远不属于“生生性性”。看过电影,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电话回家,让妈妈在这平凡的一天内多发生一件事情,那就是“个仔夜晚打咗个电话番来”。

电影里几乎每一分钟对我来讲都大有乾坤,意义非凡,我讲都讲不完。不过,基本上都是以上所说的类似事情。影片的最后,没孙没女儿的阿婆,跟没丈夫没岳母的师奶,还有一个生性听话的儿子,在静悄悄的家里过中秋,又香又厚的靓冬菇、差点忘了买的月饼、挑选成功、又甜又多汁的柚子,有纸巾和胶袋送的报纸,生性的儿子,孝顺的“新抱”,真是比在外面的花花世界过节好几千倍。

《天水围》这部电影参加金马奖,我原本并不看好。因为我觉得那些做评委的肤浅“精英”们是看不见以上这些东西的,但《天水围》获得这么多奖之后,我又衷心觉得是实至名归,毫无悬念。

最后,知道这部戏的编剧是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女生(吕筱华)之后,我没办法压制心中对她的爱意……

 4 ) 闲扯《天水围的日与夜》:来源于生活,却没有一丁点高于生活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99.9%的机会你会成为一个俗人。这很不酷,但是现实。你能做的是自我欺骗或者在这个世界上撞得头破血流之后再自我欺骗,要么听天由命地想还有这么多同伴然后就不觉得孤单,但你那颗浪漫的心却并不是完全僵死的,所以我们看电影,看徐克的《黄飞鸿》,好像你也变成了那个能屹立在历史浪头的牛B英雄,看《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在那种阴冷颓废的调调中,你似乎也体验到了那些挑战禁忌去毁灭一切的荷尔蒙的冲动。看《霸王别姬》,你心里纠得紧紧的对自己说程蝶衣才是理想高于一切的神人,看《活着》,看福贵蝼蚁般的命运怎样被戏弄,看他怎样从苦痛中爬出来,最终他获得了平静、麻木而透彻的笑容。
绝大多数电影,给我们的是一个让你仰视或者俯视的世界,他们的目地,就是让你离开现实,离开日复一日的工作,离开每天都好像能把你挤成相片的地铁车厢,离开加薪调职、离开金融海啸,离开小三劈腿宅男腐女攻与受,离开一切繁杂混沌无聊却又无法离去的生活。
主流电影干什么的,它把人生变得看似不是那么混沌,它让浪漫这么夺目,温柔这么销魂,痛苦是那么彻骨,而恶心肮脏也那么有力。王小波说,真实就是无法醒来,电影,给我们一个醒来的假象。
 

但《天水围》不一样。它没有试图提纯或者戏剧化现实的任何企图,它完全来源于生活,却没有一丁儿高出生活。但它拍出了被庸碌重重遮盖下的生活的醇美,说得简单一点,它让现实变得值得去生活,它让俗气也拥有了价值,它是一首让你心有戚戚的平民生活赞美诗。
这是一部真正平视的作品,与许鞍华的上一部作品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完全不一样,那部李樯风格浓烈的电影,也是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却在视角上俯瞰的,它是悲悯的,但那种悲悯是站在上海高档公寓的露台上看着脚下如蛛网般的弄堂众生时微皱眉头的悲悯,但在《天水围》里,许鞍华回到了她的正道上,这是延自《女人四十》《男人四十》的血脉,那是一种行走在居民区的邻居的目光,是一个过来人宽厚而宠辱不惊的目光,它清醒而又不高高在上,它洞彻生活却又不责备生活。
 

客观地讲,影片基本上没故事,大概讲了是贵姐与张家安两母子,与邻家孤僻老太太之间的几件琐事,这些事,也无非是吃饭,上班,一起买鸡蛋,为了节省送货费帮忙搬一搬电视机……
但影片对生活的观察却有着一种简单却直达本质的魅力。
影片开头是张家安与他妈贵姐的一组平行镜头,寥寥几个镜头,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质感扑面而来,特别是穿插其间的张家安的几个镜头。开始是他躺在沙发上按电视遥控器;过了一会儿,他走出画面拿了个枕头继续睡觉;等再次出现他的画面,他跑去刷牙;然后一天过去,贵姐下班回家,他还在沙发睡着……这一段,应该是百无聊赖日常生活最为简约却又精到的描述。
那个孤僻老太太刚一出场是去买肉,店老板不要她那枚脏的硬币,她不情愿地换了一枚,然后微斜着头狠盯了一眼店老板,那种事儿多的模样,绝对不是在书斋里能空想出来的,那是湿漉漉的真实生活,只能去观察临摹,不能创造。
还有贵姐的妈妈,那个胖胖的老太太,因为儿女们给她祝寿却跑去打麻将而心生不满,不停唠叨;生病了吃着鱼片粥,却嫌儿女们不给她做燕窝粥;等吃到燕窝粥,却又因想起了贵姐年轻时怎样帮衬弟弟们而落泪,那种近似儿童的老人心态让人失笑。
 
 

在这些小到别的导演也许会羞于上银幕的事情中,许鞍华发掘出了中国人独有的人情之美,它属于亲人之间,亲戚之间,以及偶然相识的朋友间。
比如贵姐与老太太之间的关系:
老太太因为几毛钱差价,为买一桶还是三桶油而苦恼,但买三桶,她又怕吃不完,贵姐看见了,说我们俩合买吧。善良往往是不经意间流露的。
贵姐在超市挑鸡蛋,一向显得惜字如金的老太太指着另一盒说,这个比较大唉。知恩图报表达得如此隐讳。
后来,两人熟稔了,走在街上,看到有抽奖的,那个平常看起来阴沉的老太太,居然高兴地让贵姐去抽奖,当然,她们没有中。那种快乐,是稀薄的,但她俩是在分享,友情是可以这样沉默的。
影片中的情感表达克制隐忍,有着淡然的含蓄之美。许鞍华在整部影片中显示了这样的能力,她只是拍出了冰山的一角,但又自然地毫无压迫感地让你感受到了水面之下的体积与重量。
去过团契的张家安,和平常一样,对母亲并没有显得格外亲热,对她的回答始终是一句“哦”,但他摆在桌上的报纸会是在OK店买的,因为那家会赠送一包餐巾纸,他精打细算的妈妈以前每次都是在那儿买的。不知不觉间,一个男孩开始懂得去关心自己的亲人。
贵姐的弟弟一直对姐姐一家显得不咸不淡,但在与侄子张家安一起下楼时说,如果你考不上大学,我送你去外国读大学。真实的亲人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吧,不需要任何客套,但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几句话,却是不会掺假的关怀,一点支持,那是实实在在的心意。
因为张家安穿不了,贵姐扔掉她去世老公的衣服,丢到垃圾桶里了,却又拿出来,仔细地叠好。在那无人过道,阴冷的灯光下,她安静地站着。只有在这时候,在无人看见的暗处,她才会忍不住放肆一下她心底埋藏太久的悲伤。
老太太在去看看孙子遭冷遇,在回来的车上,她把想给女婿外孙的金饰给了贵姐,还给了她另外一份,原来老太太早就给贵姐和家安也买了一份。贵姐默默地拽住老太太的手,很久,路在银幕上伸展着,伸展着……一种深情就这样让你猝不及防。


这部电影是很难评论的,因为这不是那种身上挂满了符号伸到别人眼皮底下急盼解读的巨作,相反,这是一部彻彻底底做减法的小片子。在商业社会里,它显然卖相不佳,因为它所做的,是去掉一切让影片看起来虚假而轻浮的技巧,去掉那些一切能够引起观众热议的社会话题,去掉一切能让观众心肺翻江倒海的情节剧套路,尽力地让故事进行得自然而不引人注意,让剧情不受任何噱头的侵扰,然后剥掉现代社会时尚芜杂的外表,静静地呈现出中国人琐碎市井生活背后的温暖的人伦基础,它如此不起眼,却支撑着全体华人的精神世界。
影片看起来很散,它对叙事看起来好像毫无经营,但这种舍弃戏剧性的讲述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级更精细的叙事技巧。我最尊敬的杨德昌导演曾说:年轻的时候不自信,所以要用慢镜特写来强调自己所表达的内容,等到成熟有了自信,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呈现出来就行了(大意)。这部影片从另一种角度证明了这一观点:人生真正的戏剧是不需要编造的,没有自信,就需要用强烈却不自然的情节剧去表达人生的故事,而等有驾驭力,你只需要曾现出生活的原生态就可以了,因为生活里潜藏的暗流已经足够动人,生活自有它精密的逻辑。
真正的杰作大都是这样的,它警惕着任何技巧,因为任何技巧都会成为表达的阻碍,它只是尽力将导演看到的搬上银幕。可问题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人能够真正的看到?有几人能有这样纯粹的目光?

 5 ) 女人六十 ——《天水围的日与夜》

只有阅尽世事,铅华尽去的人才能拍出“天水围”这样的电影,如此透彻而真实,温暖却不煽情,这是一个60岁的老人把自己的一生感悟凝聚而成的电影,在我看来这不仅是2008年最好的华语电影之一,也是许鞍华最好的一部电影。

周作人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他曾经评价的自己的为人和文章“少年爱绮丽,壮年爱豪放,中年爱简炼,老年爱淡远”。电影“天水围”风格上很像周作人年纪大些时候的散文,平淡至极而韵味悠长,他用最平实的语言,不着痕迹的技巧写着故乡的野菜,院子里的树与友人喝茶等琐屑却饱含生活趣味的题材,字里行间有着说不出的味道吸引着你。但天水围又与周作人的散文有着很大区别,周作人的冲和淡远中自有一份极高的境界,依旧是文化精英式的,而天水围则完全是草根的平民的视角。

许鞍华就像与贵姐和老婆婆住在一栋公屋里的邻居,她熟知她们的生活却与他们并无深交,她总是在温情脉脉的注视着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却不强求介入,她在心底是希望他们都过好的,但不管发生什么她都不会也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改变些什么。他们好的时候,她会替他们高兴,他们悲伤的时候她也在随着落泪。这就是一个老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从容随意,善良平和。

在这部看似零叙事零技巧的电影里,许鞍华却把这么多年来所有的人生情怀与电影才华奉献了出来,真的有点像武侠小说里说的“得招而后忘招”的境界,如果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与感悟,根本不可能奉献出那么多真实准确动人的细节和人情味,如果没有足够好的电影才华,这部电影不会有如此小桥流水般自然流畅的节奏感。

电影里面有几场戏太出色了,最让我感动的是贵姐出去扔死去多年的老公的牛仔裤,先是扔进垃圾筒,想想也许有人捡到能穿,于是拿出,叠好,可一瞬间在平淡而忙碌生活里大概已经淡忘了许久的对亡夫的思念锥子一样刺穿了生活包裹的厚壳,即疼痛又弥足珍贵,于是她对着牛仔裤不知该拿起还是放下,就想对亡夫的思念一样,最终,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于是转身离去。看到这,我哭了。

婆婆与贵姐在看外孙未如愿回来的巴士那场戏辛酸的揪心,婆婆的表情让我不忍看。公路看起来那么漫长,也许还有很长一段路,也许终点就在不远的前方,谁知道呢?生已无所图,死亦无可悲,这样的悲凉有谁能体会?看得心里太难受了!

有一个细节特别能让我感动,当年贵姐辍学工作供养两个弟弟上学,高志森扮演的贵姐的大弟弟家境不错,他与外甥一起出去,跟他说如果考不好,他和小舅舅一起供他出国留学。看得出,那份感恩的心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他心里,但既没有居高临下的把姐姐接出天水围这个穷人区,也没有予以小利来求得心里平衡。这里面有姐姐的自尊也有弟弟的真情。

天水围里面这样简单却能打动人心,耐人回味的细节还有许多,正是这些细节,让这部电影如此出色。
 
电影里多次出现了天水围万家灯火的空镜头,那一间间亮着灯的公屋里,住着的也许是另一个贵姐或是另一个婆婆,每个人,每个家都有着自己苦乐掺杂,悲喜交集的生活,那生活平静、平淡、平凡,就像普通人好难中到奖一样,没有太多的大喜大悲。

影片的结尾,贵姐家安和婆婆一起过中秋,天水围的人们聚在广场上点蜡烛,赏月,温暖的让人想哭,虽然生活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但总还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不管生活怎样,心存温暖和美好,一定会让我们活得开心些。


 6 ) 家常便饭的暖人光辉

■片名:《天水围的日与夜》

■导演:许鞍华

■上映日期:2008年7月14日(中国香港)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天水围并非充斥着无处诉说的悲苦与哀愁,跟香港其他地方乃至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相比,那里的人们没有什么不同。

天水围的负面信息之多,可以从刘国昌的《围。城》里窥见痕迹。旁人便是对社会报道了解无多,也能通过电影明白得七八分。有反必有正,许鞍华这部新片就是从波澜不惊的生活场景入手,讲述同住一幢居民楼里的两个残缺家庭由陌生到亲近,共同走过那个与往年一样的夏天。两个家庭一是贵姐和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她平时在超市工作。另一边的阿婆是独居老人,女儿离去后与女婿外甥的关系疏远。

如果足够细心去留意回顾,你会发现《天水围的日与夜》从一个夏日清晨开始,到一个明月夜结束,日与夜恰好就是形式上的一天。片头是没有开发前的天水围,黑白色调的泥滩鱼塘,画外有着阵阵的鸟叫潮骚。就在这片土地上,几十层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几十万人口在此聚集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时间起止没有任何明示,直到故事过了大半程,观众才明白影片开始于暑期某天,结束于中秋节。类似隔离空间、屏障视线的手法在片中反复运用,就比方开场外婆的寿宴酒席,中间贵姐和家安与舅舅们在外吃饭,如何大快朵颐都被直接略去,不留任何枝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贵姐家里饭桌上总摆放一蛋一菜,母子二人正坐着吃饭,不时发几句评价或者扯点家常。阿婆与他们家有着近似情景,加上买菜、做菜、吃饭等段落,通俗上可以称为“吃”的内容占去影片很大篇幅。沙田之旅是为数不多有出现在外吃饭的场景,阿婆女婿拒绝了她的好意,在尴尬和匆忙中结束了饭局。归来的车上,阿婆送礼,平素节俭的她是先拿出两样东西,再掏出三件东西,叫观众体味出世间的冷暖滋味。

一包贮存的冬菇,从撕去价格标签到送人时的你推我让,做成简单菜肴吃了还不只一顿,后面还有再次挑选冬菇的场景。小地方上影片可以说是巨细靡遗,冬菇之缘算是有始有终,买报、徐老师等内容也不例外。伴随电影还有着许多大小悬念,比如初看这少年怎么成天无所事事宅家里睡懒觉,习惯性回答“哦”是不是母子关系不佳,催着开席吃饭、打麻将的客气劲是不是家族关系暗藏玄机。导演有意留下一系列问号,再通过不经意的答案点提来解开,观众得以恍然大悟。

强调天水围不仅是来自标题的突出,假设是表现普通香港人酱醋油盐的生活,那叫《日与夜》都无妨。但有着天水围的假设前提,两个家庭的一切都要跟有意出现的空镜头挂钩,镜头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天水围住宅区建筑的昼夜景象。越到了后半程,观众才恍然大悟,麻将桌上的情况原来可以看做贵姐一直让着弟妹,外婆这位从小看到大的老人也看在眼里,所以催着赶紧吃饭。她们关系没有不和,相反是母女同心。受过帮助的弟弟们没有忘记姐姐的恩情,小到月饼大到家安听到的那些话,确实能够叫人释然。《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多数人物无一例外都散发着一名叫人情味的东西,唯一不那么搭调的阿婆女婿一家恰恰不住在天水围。

母子亲情、家族关系更是电影要表现的重中之重,其中贵姐的牺牲无疑是有代表性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尝试了大胆地插入黑白老照片的部分,由外婆病床上的感慨勾起一段伤心往事,参加亲戚丧礼也有跳出戏外的内容。贵姐的昨天与今天,进而是家庭与家族,最后是一整个天水围的过去与现在,由单一个体上升到时代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层次的变化对比。

贵姐对生活没有多余的埋怨,却不是三缄其口的忍耐型。她保持着平凡底层对待生活的坦然顺命,再多苦难也真放得下,默默付出亦是值得。对儿子、对亲人、对阿婆,宽容与善心尤其难能可贵。由贵姐自身所触发的过去记忆,更表明许鞍华的目光从天水围放到了整个香港。明月千里寄相思,人生但求皎月般圆满,如有残缺破损,也是常事。自当迎难而上,寻得豁然达观。

 短评

安仔好乖好靓仔啊!(感觉是gay

7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讲述倔强和孤独的淡淡的片子。不过隐约在安身上有基督教教化的意思在,团契也还是有作用的,当初总认为两位老人会死,最后也没事:相反当年姐供弟读书,现在两个弟弟又反过来要供姐姐的小孩——哪怕只是表达一下客气吧,最后毕竟中秋夜,影片在悲戚的淡淡中,最后又向上了。温情的片子。

12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这是一杯微温的白开水,浸润着柔软你的内心。

14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沉静的美,默然的温暖,无声的感动。

1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6/10。叙事散漫实则暗中推动,阿婆开头为何孤身一人又在等谁电话,为看望外孙和女儿早逝的事件留伏笔,儿子无所事事的样子逐渐令观众改变其印象(深受老师喜欢,不打麻将不妒忌出国学习的亲戚),母子讨论便利店报纸开支、吃月饼(舅舅的关心)榴莲(家人的分享)袖子(邻里的陪伴),话语和生活场景还原准确。

2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一般般

22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日子一天天过,张家安亦从母亲身上、几件平常事中了解到生活的多面,舅舅们并没在心理上疏远他们母子,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他做好了若是会考成绩不理想,便出来做事的准备

23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像溪流一样润物细无声

27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我一直在等待电影中的突变,觉得应该会有类似贵姐一家和大家庭不和睦,又或者外婆暴病住院甚至死去这样的转折。可是电影至始至终都没有这样的情节,看完之后才发现其实真实的生活是很少有那样的东西的,生活就是琐碎的。

31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许鞍华迈向大师级别的作品

32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许鞍华喜欢拍小人物,拍的也出彩,生活的平淡与酸甜都有,但这部不好说列....温情有许多

37分钟前
  • Dyingpluto
  • 推荐

很温馨

41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1、日复一日,平平淡淡,一餐两菜,这就是生活。2、鲍起静演得好好,难怪不得拿影后。3、梁进龙演的阿安好乖仔。4、善良的妈妈,善良的儿子。5、原来香港人过中秋节如此温馨热闹。

43分钟前
  • 叽里呱啦
  • 力荐

09年看的时候,我活得像张家安;16年重看,我已经活得像阿婆;愿多年后再重温,我会活得像贵姐。

47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看完以后我突然觉得我要嫁一个张家安那样的人。。。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48分钟前
  • la vie en rose
  • 还行

鮑起靜真是冇得頂…

49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现在已经看不进去这种文艺片了

53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市井生活,寫實風格。難得一見的香港電影類型。許鞍華的細膩。

56分钟前
  • 眠空御守
  • 还行

这样平心静气的作品不多见。

59分钟前
  • 能工巧匠沙门哥
  • 推荐

《天水围的日与夜》展现了主流港片之外的一抹清新, “琐碎便是生活”阐述的克制又不失温情,是近五年来最细腻动人的香港文艺电影。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