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闭岛

悬疑片美国2010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克·鲁弗洛,本·金斯利,马克斯·冯·叙多夫,米歇尔·威廉姆斯,艾米莉·莫迪默,派翠西娅·克拉克森,杰基·厄尔·哈利,泰德·拉文,约翰·卡洛·林奇,伊莱亚斯·科泰斯,罗宾·巴特利特,克里斯托弗·邓汉,约瑟夫·斯科拉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播放地址

 剧照

禁闭岛 剧照 NO.1禁闭岛 剧照 NO.2禁闭岛 剧照 NO.3禁闭岛 剧照 NO.4禁闭岛 剧照 NO.5禁闭岛 剧照 NO.6禁闭岛 剧照 NO.13禁闭岛 剧照 NO.14禁闭岛 剧照 NO.15禁闭岛 剧照 NO.16禁闭岛 剧照 NO.17禁闭岛 剧照 NO.18禁闭岛 剧照 NO.19禁闭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1:21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的同名小说改编。 1954年,联邦警官泰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和搭档查克(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 饰)乘船来到波士顿附近的禁闭岛精神病犯监狱调查一桩离奇失踪案。手刃亲生骨肉的女犯蕾切尔(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饰)从戒备森严的牢室神秘逃脱,藏匿于孤岛深处。泰迪怀疑监狱的主治精神病医师约翰·考利(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有意隐瞒内情,并向查克透露他上岛的真实目的其实是寻找当年纵火烧死他妻子德洛丽丝(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饰)的管理员,并揭露美国政府利用精神病犯人进行人体科学实验的罪行。但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真相却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长篇影评

 1 ) 禁闭岛

一般评论认为有两种结局:
1.阴谋论:解释最后一句话,是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主角是一个执法管,选择前者(怪物)是作为一个精神病存在,后者(好人)是作为一个执法官存在,他是选择错误的精神病人苟活(承认自己有精神病,但是人们再也不相信他说的,因为他有病)呢?还是与其茍活不如选择好人执法官(面临被手术实验的命运,失忆或者死亡)呢?
2.治疗论:解释最后一句话,是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说明他无法承担他曾经的故事,其实他已经正常了,是的,以治疗论观点来说结局是他康复了!但他无法承受这个事实,像一个怪物一样活着,内心无法被宽恕的罪,才选择了自己装疯,让医院以为他不能治好了对他实行手术

 2 ) 禁闭岛

什么世界是真实的?活在怎样的世界是幸福的?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是该呆在真实世界的C区监狱,还是走向彼岸世界的孤独灯塔?有答案么?没有么,究竟我们的人生是在那个世界当中?究竟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取?选取的权利是我们还是人生?   当看到泰迪被医生揭开真相时的表情,我震惊了,心被紧紧的揪住,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挤压着。挤压出心里最后的一点点东西。莱昂纳多的眼神告诉我:他的世界崩塌了,一个他辛辛苦苦营造出来的世界。多么熟悉的眼神,多么熟悉的情绪。曾几何时,我所营造出来的世界不是也和他一样的瞬然间崩塌。   当泰迪带着茫然无助的眼神说出:我就是莱迪斯。这种情绪,这种自己对自己说的语言,像什么?像不像自己每一天醒来对着镜子要告诉自己:我自己是谁,这天是新的一天。做一个怎样的自己?   当泰迪走向那个灯塔的时候,心中五味陈杂,是同情?是解脱?是羡慕?是遗憾?还是有着些许的小小感伤?泰迪释然了,理解了,走向了现实世界中的最后一站,那个耸立在海角的灯塔。真的释然了么?真的理解了么?是理解了现实中的自己,还是为了自己所营造的世界而义无反顾的抛弃现实呢?这个问题,我们都无法回答?也许只有泰迪自己心里明白。   现实的世界很真实。电影里面的现实世界是一座精神病医院。现实中呢?现实中是什么?就应是和谐平静的花园吧?也就应是催人奋进的画卷吧?还就应是真诚贴心的国度吧?更就应是正常人的天堂吧?没有麻木,没有冷漠,没有胡言乱语,更没有欺骗,也更没有虚情假意和逢场作戏。多么完美的世界,不是吗?电影里面的每一个病人在现实世界的精神病院每一天做着同样的治疗,每一天吃着同样的药品,应对着同样的人,做着同样的事情。不是很好吗?不是正和我们现实中的每一天过的是如此的相像吗?   营造的世界很虚幻。泰迪的营造世界里自己是一个检察官,妻子因为一次大火失去了生命,自己每一天活在失去妻子的伤痛之中,到禁闭岛是为了找到造成妻子死亡的元凶:莱迪斯。充满着对自己妻子的无限眷恋与爱意,充满了对自己的搭档查克的信任和依靠。多么简单的世界!正如现实中的我们,每一天夜晚的时候,一个人坐在床沿,享受着自己的每一分时光,回味着自己的每一件心事,看见记忆中的笑脸在朝自己微笑,听见记忆中的人对着自己喃喃耳语。不是很简单吗?   虚幻的终归是虚幻的!现实的毕竟是现实的!但不知为什么现实总是那么残忍,那么伤人。在想,要是泰迪不明白现实,而是一向活在他自己营造出的小小世界,那么他虽然是个病人,但是起码他会幸福,他会依然相信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他会依然在寻找着杀死妻子的凶手,心中有着梦想,有着期望。也许这样的他会看起来比任何人都正常。()同样,我们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现实,能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没有了那些欺骗,虚伪,离去,背叛,每一天都能够在梦中坚守者自己的小小理想,做着有些看起来不且实际的梦,看着记忆和梦中人的笑颜,听着他们在自己耳边轻声低语,这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呢。但是为什么现实总是要让我们一次次的应对,一次次的想去逃避,而又一次次的告诉自己自己是谁。一次次的满身伤痕的去应对。   泰迪最后仿佛大彻大悟一般的说出: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然后毅然决然的走向了灯塔。一个介乎于现实世界和营造世界边缘的东西,进去之后的结果没有人明白。也没有人明白泰迪以后究竟是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但是我明白,进入灯塔之后,现实中就再也没有泰迪这个人了,只会有一个没有记忆的行尸走肉,但这对于泰迪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毕竟现实世界是如此的残酷。但是随之而来的呢,是不是也是泰迪营造世界的崩塌。会不会连他自己心中的那一点小小的避风港湾都会随之而消失?看到那里突然有一种很想流泪的冲动,替泰迪,也替自己。不是吗?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营造世界,但是生活呢?生活正在把我们从这个世界中一点一点的抽离,让我们更加融入现实世界当中,让我们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正常人”   电影结束,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所想的点点滴滴映入脑海,我们的灯塔在哪里?能够让我们完全忘记现实的灯塔又在哪里?我们究竟是就应像一个好人一样的死去?还是就应像一个怪物一样的活着?而究竟什么是好人?什么又是怪物?是麻木的好人?还是有思想的怪物?我迷茫了。真想能找到一个那样的灯塔,让我能够永远的去解脱。但是当灯塔出现的时候我真的能够放下一切,像泰迪那样义无反顾的走进去吗?   想着想着,我麻木了,疲倦了,眼神也渐渐的模糊了。门口传来领导的声音,又要工作了。又一次把我拉回现实世界当中。突然觉得领导长得和电影里面的医生真的好像,像的让我分不清他们谁是谁。打开屏幕,茫然的对着闪烁的显示器,突然,我看见记忆中的人对我在微笑

 3 ) Andrew Laeddis的二元精神世界

       关于禁闭岛剧情的解释,一般有三种。

       一种认为是Andrew Laeddis是岛上的犯人(病人),Teddy不过是他幻想出来的人物,持这种想法的文章包括《一切都是演戏》,该文从人物名字和几处剧情细节出发做了自己的解释;《<隔离岛>原著小说和电影的对比》一文作者甚至搬出原著小说来讲解剧情,以支持第一种观点;《未能忘记的心理创伤》一文同样原因原著小说,从主角心里角度作出判断分析,支持第一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Teddy真的是在职的联邦执法官,在岛上被阴谋陷害,持这种观点的文章包括《观众要和主人公一样理智一点,就不会被搞脑子》,该文作者固执的认为相信前一种剧情的观众是被冲昏了头,当然该作者也给出了一些论据。

       第三种观点认为这是一个开放的结局,代表文章是《Shutter Island 电影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该文从两个视角对剧情做了梳理,认为两个不同的角度下,都可以说得通。

     本文首先假设接受第一种观点,从主角Andrew Laeddis心理失常的角度开始分析,剖析Andrew的二元精神世界,找到片中很多幻想片段和元素;而后本文从剧情的角度,分析岛上精神学派的两派人物的斗争出发,通过分析人物立场,解释片中很多被认为是难以理喻的细节和镜头。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运用人物精神分析,镜头隐喻分析,以细节为证据,梳理该片的脉络。

       本文并不否定第二种观点所指向的完全相反的剧情,只是从细节角度和人物形象角度观察,第一种观点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第一种观点的视角来看该片,很多原本无意义的细节都能被解释。当然不排除导演在影片当中为了让剧情更具观赏性所设定的开放的剧情。







Andrew Laeddis的二元精神世界

        Andrew Laeddis是一名二战老兵,战后做了联邦执法官。妻子Dolores Chanal 精神失常,将自家房子放火点着,一家人搬家到湖边的房子。而Andrew Laeddis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终日酗酒,对妻子的反常不理不顾。终于妻子亲手把三个孩子溺死,Andrew Laeddis无法接受事实,枪杀妻子。事后,Andrew认为都是自己的过错,本该认识到妻子的失常,及时治疗,那么孩子们也许不会丧命。他将妻子和孩子们的死都归结到自己身上,以致精神压力过大,

        Andrew无法接受自己犯下如此罪行,于是在自己脑子里,幻想了一个正义的Teddy(Edward Daniels);而原本的自己Andrew Laeddis,代表邪恶,此人干脆化身成另外一个人,不再是自己了。

        这个正义的Teddy,不喝酒,而真实的Andrew,是喝酒的,德国老头Dr. Jeremiah Naehring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说“You don’t indulge in alcohol? I’m surprised.”(你不酗酒?才怪!)。

        正义的Teddy,二战时候做了很多正义的事,当然是Teddy臆想出来的,包括让濒死的德国纳粹头子慢慢死去,包括对集中营德国卫兵的屠杀。邪恶的Andrew,不光长相邪恶(脸上一道疤痕),还是纵火杀死Teddy妻子的元凶(Andrew将妻子纵火烧掉房子的罪行也归结到自己身上,进而转到邪恶的Andrew身上)。

        假想出来的Teddy,也有一个假想出来的完美的妻子,这个妻子屡次在Teddy的幻想中出现,有其象征意义,后文会详细分析;而现实中的Andrew,也有一个现实的有精神问题的妻子,真正的妻子出现在Teddy的脑海里,是以逃走的Rachel的形象出现的,而她在Teddy脑海中的出现,要归功于Cawley老头的暗示,这是Andrew回归正常的重要一点。

        正义的Teddy,在调查过程中被两个目标所困扰,一个是为假想妻子报仇,找到Andrew Laeddis,一个是揭穿岛上手术切除病人脑页的暴行(手术的方法现实中确实存在)。

        不过,即便Andrew处在一个自我否认的状态下,他还是会对过去的某些极端行为有些情绪上的反应,比如他采访的第一个病人(划破妻子脸的小白脸)提到Rachel把自己三个孩子溺死时候,Teddy情绪过激,不停用铅笔划那张纸;又比如,护士扮演找回来的Rachel对Teddy提到她让孩子们上学,自己在湖里游泳等等Andrew妻子死前的原话时,“Teddy”几乎控制不住要涌出泪来。









几种重要元素的寓意:


唱片机的寓意:
片头Andrew回想自己的妻子时候,首先出现的镜头是那台老式唱片机,这个唱片机是真实世界中医生家里的摆设,同样的,唱片机也出现在了德国纳粹头子办公室里,而他的妻子和德国纳粹头子的一幕,都是Teddy幻想的产物。


天上向下飘东西的寓意:
凡是天上向下飘东西的场景,都是Teddy的幻想场景,当然这并不代表不飘东西的就不是幻想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比如德国纳粹头子的办公室(飘文件),Teddy和幻想妻子的家(飘树叶),堆满纳粹死尸的火车站(飘雪花),还有最重要的:悬崖底下(钻出好多老鼠)(这暗示着,从出现老鼠开始,“Teddy”开始出现幻觉,包括山洞里的“真实”Rachel形象)。


山洞里的“真实”Rachel:
        “真实”Rachel并不存在,只是Teddy的幻想。没了Chuck的陪伴,Andrew长时间没有吃药,幻想症开始恶化,不光在梦中才有幻想,白天也开始出现幻想,包括Noyce狱中的假想妻子,山洞中的“真实”Rachel,都不过是幻想。山洞里“真实”Rachel所说的,只不过是Teddy大脑中所想的自我重复印证而已,比如“真实”Rachel 所说“疯子一旦被看成疯子,所有的解释都是疯癫的写照”的悖论,这一点Teddy早就跟Chuck在小屋子里讨论过。

        对于“真实”Rachel所说的他们给病人吃药的说法,是真的。Cawley为了控制Andrew病情,不让他暴力发作,必须想各种办法给他吃药,包括药片,抽的烟,吃饭,喝的咖啡,等等。这一点,“Teddy”在以前都了解,都在他大脑深处藏着,就像他开始说见过那些围墙上的电网一样。


幻想妻子的寓意:
        幻想妻子五次出现,第一次在片头。第二次在“Teddy”到岛上的第一个晚上,第三次在“Teddy”在岛上的第二个晚上,第四次在“Teddy”试图引爆汽车之前,都在催促“Teddy”杀死邪恶的Andrew,为自己报仇。她试图阻止“Teddy”去塔楼,说“你去了就会死”。其实她是清醒的,是Andrew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告诫。因为她知道,去了之后,真相大白,“Teddy”就不复存在了。


幻想护士形象Rachel的寓意:
        护士Rachel形象在“Teddy”幻想中的出现,是Cawley老头对Andrew治疗的阶段性胜利。她代表现实中已经死去的,杀死自己三个孩子的妻子。她,以及死去的孩子,如果能战胜幻想中的妻子,真实的Andrew也就快要战胜幻想的Teddy了。而护士形象的Rachel,也真的把Teddy带回了现实中他家里后院湖边的情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胜利。不过紧接着,幻想中的妻子又来对“Teddy”说教。邪恶的Andrew Laeddis形象和正义Teddy同时出现的一幕,在影片接近一小时的部分。此处寓意Andrew正在走近真像,只是还不愿相信。这时Chuck也出现,催促他说“朋友,我们时间不多了”。


WHY ARE YOU ALL WET, BABY?
        这句话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在“Teddy”的梦里,幻想中的妻子从雨中走进屋来,“Teddy”关心的这样问。第二次出现是在“Teddy”闯进塔楼,Cawley老头为了点醒Andrew,问他了同样的句子。其实此话最早是真实的Andrew回家看见妻子在后院时候问出的。
Cawley的这一做法还是有效地,连同其它的Cawley的暗示,让Andrew回忆起了真实的自己。


Monster的寓意:
        Monster一词出现两次。德国老头碰到Andrew时说:“wounds can create monsters, when you see a monster, you must stop it.”一句话,不仅指明Andrew是受伤的Monster,还表明自己的观点,阻止所有的Monster,难怪他是老一派的代表。而此处的“monster”,又和结尾一句的monster相呼应。

        结尾处清醒的Andrew不愿做一个living monster,因此宁愿让手术一派占上风,对自己手术,进而杀死那个邪恶的Andrew,同时,幻想的正义的Teddy也会死去。这就是清醒了的Andrew面临的选择,要么偏向新一派,接受现实,做一个活着的monster,继续呆在疯人监狱;要么偏向老一派,继续装作Teddy,让他们杀死这个正义的“Teddy”,当然,剩下一个没有记忆的Andrew,“Teddy”还是死了。










禁闭岛上的两派人物:

       对待精神病人的方法,Dr. Cawley曾经说过,有两派,一派是传统学派,用手术切除方法;一派是Dr. Cawley为代表的新兴一派,认为用药物和聆听病人的方法,尊重病人,用Cawley的话说就是,“a moral fusion between law and order and clinical care”,他们认为这样同样可以达到治疗效果。

       以此为分歧,禁闭岛上同样出现了两派人物,一派是以德国老头Dr. Jeremiah Naehring和金发监狱长为代表的老一派,想用手术和暴力对付病人,一派是以秃头Cawley和副监狱长为代表的新派,Teddy刚进入Cawley办公室时候,Cawley曾评价副监狱长McPherson说“McPherson is a good man. He believes in the work we do here”,这也就是为什么整个演戏过程中,一直是副监狱长出面,而监狱长不愿参与其中的原因。

       为了坚持他的学说,为了阻止旧手段的暴行,秃老头Cawley可谓用心良苦。而此时,他的学说和理论正处在危机重重的关键时刻,或者说,该理论能否被继续接受和承认,几乎命悬一线,就是Teddy病例的成功与否。因此,在Cawley老头苦心设计的表演中,处处安排了想让Teddy清醒回来的伏笔。

        新派老派的争执,几次出现。在Cawley家里,德国老头叫“Teddy”是“man of violence”。作为新派的Dr. Sheehan听不下去了,虽然没多大底气,还瞟了一眼他的老师和领导Cawley一眼(生怕自己莽撞了对Cawley不利),这才说“that’s a hell of assumption to make”。

        新老派的分歧,主要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他们的冲撞在洪水来前的会议上就有透露。Cawley很关心的说,“如果洪水来了,病人都会淹死”,德国老头却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那要很大的洪水才行”。

        最终,清醒的Andrew却选择了走向手术台,这也标志着Dr. Caeley和Dr. Sheehan一切努力尝试的“失败”,甚至标志着这个学派的失败。最后监狱长得意的朝工作人员挥手示意对Andrew行动,而Dr. Sheehan则不得不意味深长的说;“Yeah, we are too small for them.”(我们和他们比太弱小了)。









Cawley精心设计的一场戏:

       整个故事,除了结尾灯塔部分,都是Cawley老头为了治愈Andrew,让他清醒过来,所精心安排的一场戏,这场戏里,当然没有老一派人物的配合,德国老头不会,金发监狱长不会。导演在整个过程中多次暗示,这只不过是一场戏而已。Cawley老头想通过这样的过程,打破Andrew给自己幻想的“Teddy”的假象,把事实真相展示给Andrew,让他重回现实。


暗示之一:
      在查看了Rachel的病房之后,“Teddy”要求调查所有工作人员、护士、警务人员的资料,Cawley当然觉得这样的话演戏有点过了,Cawley自己甚至没有这样的权利,因此他说“we’ll take your request under consideration.”(我会考虑你的请求)。“Teddy”坚持要看,Cawley只好说“All I can say is that I will see what I can do.”(我只能说我会尽量帮忙)。“Teddy”不依不饶,又坚持和工作人员谈话,这个要求还在可掌控范围内,Cawley这才勉强同意,又安排了一场医生们的见面。至于Teddy要看岛上所有人员资料的请求,Cawley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利,于是就出现了后来的,安排德国老头Dr. Jeremiah Naehring和“Teddy”在自己家里偶然碰面的机会,当然,老一派的德国老头不会配合Cawley来演戏,更不会答应“Teddy”,在他看来一个病人的荒唐的要求。


暗示之二:
       “Teddy”又要调查在Sheehan当晚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病人,Cawley又不得已安排了一次演出。只是这一次,因为要安排病人出演,难度比较大,还险些露了马脚。比如老大妈Ms. Kearns,他和Andrew Leddis是病友,可以推测她对Andrew不错,眼看Andrew要做手术了,这才偷偷写下一个RUN字。当Andrew问及她是否认识Andrew Laeddis时候,老大妈看Andrew病的不轻,心中难过,又不能说出真相“你就是Andrew啊”,这才含泪走开。

       老大妈对Andrew的关心,在后来Andrew失踪一晚又出现之后有两个镜头特别描写。一是她以为Andrew被带去手术焦虑的表现,一是看到Andrew回来,惊喜的笑着哭的表情。


暗示之三:
       我们的Chuck就是现实中的Dr. Sheehan,这再明显不过。
       第一:Teddy询问大夫时候,Dr. Sheehan第一次被提到,女大夫说到他的时候瞟了一眼Chuck(Dr. Sheehan),Chuck明显很不自然了一下;

       第二:Dr. Sheehan之所以不在Cawley的戏份里,是因为真正的Sheehan已经扮演了Chuck的角色;Cawley当然也不会让Teddy真的去联系到这个不可以在戏份里出现的Sheehan,所以电话员应Teddy要求打电话寻找Sheehan接不通,也是演戏的一部分;

       第三:Teddy问病人老大妈Ms. Kearns,Dr. Sheehan怎么样时,老大妈瞟了一眼Chuck,挤出一个字“nice”,Teddy又问“Sheehan大夫有没有调戏过你”,内向的Dr. Sheehan(Chuck)不免尴尬之色。


暗示之四:Teddy出现在会议上的一幕
        Andrew作为病人,竟然走进会议室,所有人,包括德国老头都很是吃惊,甚至警觉。 会议桌上一个人说了一句“the law of 4, l love that”,是一个局外人对Cawley老头精心安排的演戏的嘲讽。导演加进了这样一句话,可见Cawley在岛内高层孤立无援的境地,也是导演故意留下的一个关于Cawley设计的表演的暗示。


暗示之五:
       “Teddy”引爆Cawley老头汽车之前,走过两个工作人员,这里两人的背景对话更是直接的揭露出他们演戏的一面。“how long have you been on the c’lock?”“you know, 18 hours straight”“nice play”“你值班多久了”“连续18小时了”“伙计,演得不错。”










Cawley老头给Teddy的暗示:

       前边说到,在Cawley老头苦心设计的表演中,处处安排了想让Andrew清醒回来的伏笔。Cawley老头想通过这样的过程,打破Andrew给自己幻想的“Teddy”的假象,把事实真相展示给Andrew,让他重回现实。

伏笔之一:
       对一个原本莫须有的病人的设计以及逃走,Rachel Solando。Rachel的原型,即是很多现实中元素的整合,既有Andrew妻子的一部分,也有Andrew本人的一部分,目的就在尽可能的让“Teddy”回想起自己的原本面目来。比如说,Rachel的名字就来自Andrew死去的女儿;设计的逃走的Rachel将三个孩子在自家后院溺水杀死,把尸体摆在餐桌边吃饭,也是真实事件的影射;Rachel的丈夫,被设计成二战英雄,也是依照Andrew原型而来;至于Rachel给自己幻想假象,把周围人想象成另外的镜像,则是Andrew自己的症状;Cawley设计的场景里,Rachel的主治医师是Dr. Sheehan,而现实中Dr. Sheehan正是Andrew的主治医师;Cawley对“Teddy”说,Rachel恢复的最大障碍,就是不愿接受她所犯下的罪行,这正是Andrew本人的病症所在,此处也是对“Teddy”的暗示; Rachel的病房其实是Andrew的病房,Andrew能够轻易地找到Rachel病房里床底下地板砖的松动,正是因为这是他曾经住了两年的房间,他对此了如指掌。而Cawley老头知道这一点,故意在这里给“Teddy”留下了一点线索,希望他能自己想明白整个过程。


伏笔之二:
       Rachel病房里的纸条,上写“the rule of 4, who is 67?”。这些线索,其实是想让“Teddy”在查案过程中自己想明白,这个规则,是他自己编造人物所用的;而67号病人,则是Andrew自己。


伏笔之三:
       Rachel被找回来之后,“Teddy”对Rachel的采访,Rachel的台词,也是Cawley精心设计的。Rachel的表演成功的在“Teddy”心里植入了一个接近现实中Andrew妻子的形象:一个杀死自己孩子的,精神异常的妻子。这一形象后来几次出现在“Teddy”的梦境以及幻想中,和“Teddy”自己构想的正义美好妻子的形象相对抗,试图将“Teddy”拉回现实中来。









其它人物分析:

Cawley人物分析:
        Cawley老头对病人的尊敬,可谓无微不至,他真的是从信仰上到行动上全身心的维护这一理念,他甚至不愿在一个词上面让步,把它看成自己阵地的一部分。“Teddy”叫病人作prisoner时候,Cawley老头几次强调,不是prisoner,而是patient。

        Cawley想用聆听的办法让病人安静,其中也包括对“Teddy”的聆听,夜晚“Teddy”和Cawley分手,约好晚上家里见,“Teddy”说“我们到时候就可以聊天了”,Cawley老头意味深长的说“我们一直在聊天啊”,其实他所指的“聊天”,就是一种治疗的过程。

        Cawley老头不仅实在,而且固执,他曾对Andrew说,“人们都想用最快的方法解决问题(意指手术的办法),而我努力做的,是包括你(Andrew)在内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他还说,“I’m not going to give up without a fight.”(我不会轻易放弃),说话时烟斗指着Andrew,再明显不过,他所谓的努力,就是再次把Andrew拉回现实,就算结果Andrew还是倒退到幻想中。


监狱长人物分析:
        监狱长是二战军官,热爱暴力,并且相信上帝也热爱暴力。对此,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这就难怪他支持老一派对待病人的办法,以暴制暴。他甚至说“we’ve known each other for centries”,意在说,警察和犯人的对抗,以暴制暴,自古有之,天经地义。


George Noyce人物分析:
        George Noyce是Andrew Laeddis的病友,如Cawley所说,他同样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c)。George是所有正常人和病人中唯一相信Andrew理论的一个人,而他的相信,也可以想象,是Andrew对其屈打成招的结果。因为George叫他Andrew会挨打,叫他Teddy就不会。George一度相信Andrew的阴谋论,并企图随Andrew一起潜逃。然而并没有成功。George看透了大家给Andrew演戏的成分,却没看透Andrew的阴谋论,没有看透Andrew的病情,他相信“Teddy”,仍旧祝“Teddy”揭穿阴谋成功。他和幻想中的妻子一起,构成了“Teddy”两个奋斗目标的支持者,并相互排挤。

        Cawley根据George和Andrew的对话录音,料到Andrew会到灯塔,于是准备在那儿揭穿所有谜底。

 4 ) 赵兄托你帮我办点事

    韩寒说,有些人想做影响大众的艺术家,有些人想做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家。显然,前者的难度在于继承发扬,不比生孩子舒服多少,正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只有推陈出新,骑着前人的脖梗摘到更高的果,才有人觉得新鲜,才叫好拍巴掌,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而后者不光要继承,还需要颠覆,颠覆是件很危险的事,好比突然某人告诉你地球是囫囵个不成形的,你一定会觉得这位是傻逼,接下来保不准就要掏出张XX大法好的宣传单来唬你,小学生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嘛,你来跟我扯什么犊子,脾气不好的很容易就动手。尽管人人都知道哥白尼伽利略那点事,都觉得教皇缺心眼,但古代换到了现代,宗教换成了科学,黄道婆换成了阿玛尼,就自信了,就笃定了,就挥舞着金科玉律,就叉着小腰理直气壮不让人说话了。

    就拿《禁闭岛》这部片子来说吧,在我没看以前,就有个哥们器宇轩昂对我说,挺一般的片子,看开头就猜到结尾了,居然还有人看不懂,没劲。当时我心里就有数了,刚开场瞧见莱昂纳多这倒霉孩子往精神病院里跑,时不时闪回又头疼的,就知道肯定又要来人格分裂加欧亨利那一套了,绕来绕去肯定把自己绕进去了,看到结尾,还真照想的来了,当时一股子智商优越感油然而生,感觉多少年电影没有白看,年华没有虚度,视线所及清晰而明亮,连影评怎么写都想好了,就顺着泰克尼克三部曲的路线走,杰克没死就有了第二部《革命之路》,露丝在第二部没自杀又有了现在这部《禁闭岛》。但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敢情影片前一大半剧情就是为玩观众的?拾人牙慧还故作噱头,老马丁也忒不长进了,再往前捋,恍然大悟,闹半天您老在玩这手。

    看电影比拍电影容易,看书的比写书的容易,这从来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前些年猫扑流行一句话,赵兄托你帮我办点事,看懂了门道的惊为天人,一时间到处传颂,说穿了很简单件事,正反念都成话而已,没什么了不起,但这么多年过去也没见谁写出比这更黄更隐晦的句子,赵兄和胸罩,酷弟和底裤,podi和ipod,玩一个词很简单,但扩展到一句话,难度就增加了不止十倍,扩展到一段话,一年时间都很难完成,人类有史以来多少能人试图写出一本正反读起来都能读通的书,但事实证明根本不可能。我说这个是想说,逻辑从来都是环环推进非此即彼的单向线,将逻辑与空间结合,从线到平面,甚至成为三维立体,是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结局从来只有一个,要想得到多个结局,就必须要靠不同的选择来完成,要走向不同的城市,必须要经过路口,从来没有一条路线,可以不加停顿转折而同时通往两个方向,但这部《禁闭岛》做到了,或者说接近于做到了。

    关于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想象,两个结局还是一个结局,A还是B的争论,诸多影评和帖子已经争论得够多了,双方都拿出了值得信服的论据,来说明对方观点站不住脚,其实结局并不重要,重要是的,通往不同的结局居然是通过一条路来完成的,而没有通过选择来完成,这本身已经称得上是叙述上的创举。比起《记忆碎片》的倒叙述,《低俗小说》的伪环形结构等等革命式的叙述方式,《禁闭岛》走得更远,也更坚决,它试图让观众走进时间的迷雾中,由一条小径走向不同的可能性,你以为这条路已经将你带向了出口,其实却引入了更巨大的纠缠中。这部影片恰恰在尝试着完成博尔赫斯一直试图描述的宇宙之谜,那就是世界是一团混乱,时间是循环交叉的,空间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像走进了迷宫,既丧失了目的,也找不到出路,而在我们的常识中,我们却以为,所有叙述都应该指向一个含义,时间和空间总是在永远向前,原因总是对应着结果,所谓的谜底是我们所能相信的一切。

    请不要再向我描述影片的细节,解释你相信的那种结局,和对此外种种可能性的否定,我了解它们都有道理,但却不是我想在这部影片中希望得到的,我相信也不是马丁在这部影片中试图告诉我们的,叙述的终点在哪并不重要,叙述本身才是影片的精髓所在。我坚信,马丁的本意,是试图带给我们一条路,这条路上的所有经历天衣无缝,细节经得起推敲,而这条既没有交叉更不存在平行的直线,却能将我们引向不同的归宿,当然他没有做到极致,因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使能真的完成,我们也从来对这种东西有个敬而远之的称呼,用来概括那些依靠我们天生的智商永远无法解释的事物,叫悖论。所以在结局中他只能倾向于一边,将最合理的理由赋予其中一个,而将他尝试过的种种努力赋予另外一个,主观的介入使所有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因此,如果你问我更喜欢哪种解释,我选择其中对你来说不靠谱的那个。

    上帝总是在我们通往真相的道路上设置一道又一道的关卡,但马丁通过这部《禁闭岛》告诉我们,在冲破关卡的战斗中,当代电影人也正奋力前行。

 5 ) 一个精神病人的童话世界

 《禁闭岛》是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冷战初期,二战阴云刚刚消散,核战争危机却笼罩全球。1954年,联邦警官泰迪和搭档查克乘船来到波士顿附近的禁闭岛精神病犯监狱调查一桩失踪案,案件的调查也一步步走入到扑朔迷离的离奇地步。   实际上,这位所谓的联邦警官泰迪就是这所精神病犯监狱的重症病人,他的主治医师约翰试着让他通过扮演自己所设想的角色来逐步发现自己编造的故事的荒唐之处,并以此治愈他的精神疾病。   泰迪的真实身份叫莱迪斯,曾作为战士走入战场,在战争结束回到家乡任职警官,娶妻生子,二战的惨烈厮杀和参与解放纳粹的达豪集中营的经历给他遗留下来严重的心理阴影,使他难以完全正常地走入生活,因而难免对妻儿的关爱失之冷漠,他的妻子为此长期服用药物,逐渐导致精神疾病的爆发。一天,精神失常的妻子在自家园中的湖里亲手溺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女,莱迪斯回到家中目睹到这一切时,悲痛万分,在精神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妻子的生命,并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   巨大的创痛分裂了莱迪斯的人格,使他幻想出另一个人物、另一个故事,以使自己接受这些惨痛的现实,分裂的自我在寻找着另一个自我,他在自己臆造的世界里艰难地探索。主治医师约翰也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角色带入”的过程,让他走出自己幻想的时空,接受现实,回归正常。   看过电影,小编觉得整部电影就是主治医师约翰帮助泰迪构建他的童话世界,虽然这个童话并不美丽还充满着血腥,但是最后时,泰迪对医生说:医生,你是为我好的,是吗?在全世界都放弃我的时候你还在帮助我。医生是善良的,他不放弃自己的任何一个病人,不想通过不人道的手术方法让病人“安静”下来,成为一个个“玩偶”。可是个人觉得,医生其实也忽略了一件事,就是为什么这些病人会得病,就是我们所说的“疯了”。   男主角莱迪斯,是因为自己参加了二战,留下了战时阴影,妻子亲手溺死了自己的三个小孩,而自己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人间痛苦可以说雷迪斯都已经尝尽,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不可能承受的了如此大的打击。很多人都在猜测,最后男主角到底有没有痊愈,其实,他已经完全恢复了,记起了从前的事情,但是最后为什么他还要“装傻”呢?就是因为他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他宁愿去接受手术成为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玩偶”,用这种极端但是又无奈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的痛苦。我们理解医生的用心良苦,也理解莱迪斯最后无奈的选择。莱迪斯在两年的时间里,一直活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是正直勇敢的法官,而不是那个杀害妻子的杀人犯。   莱迪斯是病人,所以他的医生和护士们都在陪着他演戏,希望他能早日走出自己虚构的童话世界。但是作为莱迪斯,他的选择,其实对他来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从莱迪斯自己的世界里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害怕看到现实,他的童话世界十分完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他则自导自演,十分投入。如果不是莱迪斯受过训练具有攻击性,其实,他完全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至少这样他不再痛苦。 

 6 ) 【转】只有一个结局,没有所谓的开放式结局。

一部让我回味了很久的电影,似充满逻辑,又布满悬念。。。

以下来自转载:
LEONARDO所扮演的男主角,曾经是一名参加过2战的战士,他曾经亲眼目睹过纳粹集中营中,对于犹太人的种种暴行,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出来,并且他也目睹了纳粹集中营头领由于笨拙的自杀方式,导致在开枪自杀后并没有立即死去,电影中男主角看着濒死的纳粹头领在用尽一切办法想再次拿枪自刎时,选择了把手枪用脚挪开而让纳粹首领在自刎一个小时之后才死亡,并且当有一个纳粹俘虏由于紧张想要逃跑的时候,他所在的队伍毫不犹豫的将那些纳粹俘虏尽数击毙,他所经历的一切让他患上了所谓的战后精神综合症,这种症状表现为焦虑,不安,酗酒,等等,具体的可以自己去看看其他资料。
    
      再继续回到电影。其实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当年的《孤岛惊魂》(尼克.基德曼演的那部)一样。男主角其实是这个精神病院里患病最深的一个患者,因为他有着很明显的双重人格,也就是所谓的分裂的人格,这个人格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Andrew Laeddis,就是防火烧了他家,熏死他妻子和孩子的那个人;另外一个是Teddy,也就是他幻想中的那个执法官。故事的起因是,他战后回到家乡,和自己的妻子结婚,并且有了几个孩子,而他由于有着强烈的战后精神上的表现,使得自己对于他的妻子,孩子虽然很在于,但是却疏于关心爱护,这直接使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导致了他的妻子在长期服用药物的情况下精神失常,终于在某一日,她的妻子精神病爆发,亲手溺死了自己的几个孩子,而当他回家目睹这一幕的时候,由于过分的悲伤难过,在精神极度紧张,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妻子的命运,并防火烧了自己的房子。这一点从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来,有一幕是他搂着自己的妻子,在满是烟尘的房间里,他妻子的腹部在流血,这足以说明他的妻子并不是被烟熏死,或者被火烧死,而是被他枪杀。
    
      接下来,在这种精神状况下,主角出现了所谓的人格分裂,并且极度暴力。他的意识分为了两个部分,上文已经提过。他不断的站在自己善良的一面而寻找自己凶残的另一面,这样的精神状态使他自己很难分辨出来,到底什么是真相,自己所寻找的真相是什么,因为他活在了自己思维所创造出来的世界里。原因很简单,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妻子死于自己的枪下。
    
      接下来,他应该是被送往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我们知道,在80年代之前,治疗这类精神病的一般方式是利用药物和外科手术。药物一般无非是镇静剂之类,而外科手术则是前脑叶蛋白切除,这中外科手术一般目的在于让人失去记忆,失去直觉等等,简单来说就是成为一个傻子,没有痛苦,没有高兴,开心等一系列的感情意识(看过影片《飞跃疯人院》的朋友应该能了解,只是后来这种手术由于缺乏对于人的基本尊重而被废除了)。影片里所有的安委会(大概就这个意思了)成员一致认为应该让男主角进行这种手术,但是他的这家精神病医院的院长以及他的主治医师,也就是电影中男主角自己想象中的助手,来自于西雅图的那人,都极力反对,因为他们在尝试用另外一种办法治愈这种疾病,也就是角色带入法,role-play,也就是常说的角色扮演,他们希望创造一个男主角所臆想出的空间,时间,让男主角在这段幻想中逐渐情形,走出幻想,从而真正的意识到自己,于是,影片的第一幕开始了,也就是所谓的角色扮演治疗方式正式启动。
    
      男主角的幻想中,他性格中邪恶的那一面的具体指代物---Andrew Laeddis,去到了在禁闭岛上的那家医院,而他又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就是溺死自己孩子的那个母亲从医院里跑了,这样,他人格中善良的那一个人,Teddy,联邦执法官,便有了去禁闭岛调查的理由。于是,他带着幻想中的助手chuck,其实就是他的主治医师(Lester Sheehm),一起来到了禁闭岛,而从他在船上时,晕船,不喝酒,就可以看出,他的潜意识里非常的惧怕水,因为他的孩子正是被自己的妻子溺死的,并且他不喝酒,因为正是由于酗酒导致的家庭生活不如意,这点从他一到家先喝酒就能看出来。来到小岛之后,小岛上的狱警们如林大敌,而男主角却对这点嗤之以鼻,因为他认为联邦法官的到来还不至于如此,其实,狱警们这正防范的其实不是正是主角本人,因为他本身是一个退役的战士,联邦调查局的侦探,经历过人格分裂之后已经成为一个极端暴力和危险的人物。而进入医院大门之前,有一个缴枪的情节,可以看出,主角卸枪的熟练程度和他的助手是截然不同的,因为那人并不是什么可配枪的执法官,而是一名医生而已,而这个所谓的穿帮让他的“助手”用自己只是文职人员所掩饰过去了。
    
      当男主角在医院内进行自己臆想中的所谓“调查”的时候,他发现,那个溺死自己孩子的母亲“瑞秋”不见了,而在床底下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根据第四条规则,谁是第67号病人。其实这正是男主角在自己潜意识里追寻的目标,到底第67号病人是谁。其实答案很简单,正是他自己本人,这一点在后来他的“助手”在悬崖边给他一张入院档案的纸上可以看出来,他的医生希望他自己能够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男主角自己并不承认罢了。关于第四条规则,后来电影中在灯塔那里,医院的那个光头院长也给他讲述了,其实那些名字都是从他名字和他妻子的名字中重新排列字母组合而成的。电影中失踪的瑞秋,其实就是照顾他的护士,后来从他在床上躺着,而那个护士则在一边端着药盘可以看出来。
    
      之后男主角在他的世界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首先是那个用玻璃把给自己父亲看病的护士脸划破的人开始,他问那个病人是否认Andrew Laeddis的时候,那名病人显得非常害怕,紧张,不敢说话,其实那个病人是认识男主角的,也深知他的暴力程度,可是男主角却知道对方不能忍受那种用尖的物体摩擦东西的声音,却故意用笔在纸上摩擦以发出声响来激怒,恐吓对方,由此可见男主角的恐怖程度,这样的结果使得后者在极大的愤怒和恐惧之下说出了那个把自己的孩子溺死的人,应该受到极刑,甚至应该被毒气毒死,而这句话深深的刺激了男主角的潜意识,应该说也是一个让他治愈的一个开始吧。
    
      而后他“审问”的是一个典型的大妈,那个大妈可能是精神病院里,除了医生护士警卫之外精神最正常的一个人了,她只是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亲手结束了自己丈夫的姓名。她告诉男主角,那个所谓的瑞秋把医院里的每一个人病人都想象成了自己的邻居,赋予他们社会的角色,这正是想让男主句意识到其实他本人就是如此,但是当男主角把Andrew Laeddis是谁这个同样的问题抛给她时,善良的大妈知道他已经没救了,估计要被进行那种切除脑叶的外科手术时,支走了他的主治医师,在纸上给他写了一个字母“RUN”,意思让他赶紧从医院里跑出去,因为不久之后他会变成一个傻子,什么都不知道。
    
      再后来影片还有一个情节,男主角要求医院开一个什么会,讨论关于走失的瑞秋以及她本人因为放假而回家的主治医师的什么事,结果当他紧张的进来时,发现大家似乎却并没有太在意,他很生气,询问这是为什么,而大家却都觉得可笑,现在想来确实如此,一帮正常人在讨论一件没有的事,没有走失的瑞秋,而所谓瑞秋的医生其实就是他的助手,而男主角却在那里煞有介事,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啊。
    
      剧情接着发展。男主角让医院的警卫们去海边寻找瑞秋,结果那帮狱警为了配合他不得不去寻找,当他提及为什么不去灯塔那边的山上也搜寻时,警卫们的回答是那里的路不好走,而且马上要来暴风雨了,改日再说。而之后的电影给我们阐述的确实,他仅仅一个人,在没有借助任何登山工具的情况下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爬下岩石,并且还找到了一个因为不满医院对病人实施外科手术而逃跑的女医生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去那里根本不费什么力气,只是警卫们认为他所幻想的一切都是假的,根本就没有瑞秋,去那里能找到什么呢。
    
      之后,“瑞秋”找到了,她其实是一名护士,在和男主角的谈话中,不断的提及溺死的孩子,亲手杀死自己的配偶,并不断的询问他“你是谁”,就是想通过这些刺激让主角认识自己,可是依旧,没有成功。之后,男主角的医生,也就是他的助手,只有通过另外一个手段,就是让他进入他思想中所谓的“C区”,他们安排了一个假停电的情节,让C区如入无人之境,而让他相信医院能够停电的情节在之前他要求医院开集体大会的时候,那些人已经透露给他了。而后,他和他的医生来到了所谓的C区,C区是一个看管有着重度精神病患,而且极其危险的病人的地方。来到C区,医生们首先安排了一个病人,对他进行心里暗示,那个病人告诉他,他不愿意离开这里是因为他已经在这里太久,而不愿意去接受外部世界,他不知道什么是氢弹等等。。。目的就在于让他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与世隔绝,和上面的情况一样,没有效果。后来,医生借故离开他,让他自己去找那个叫George Noyce,就是他所说的大学生,试想一下,如果不是George Noyce自己告诉男主角自己放火什么的事,他又怎么能从外界得知呢。后来男主角轻易的就找到了后者,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男主角也是生活在C区的一个患者,并且是最重度,最危险的那一个。男主角和他的谈话也是围绕这Andrew Laeddis是谁而展开的,后者一直在暗示他其实那人就是他自己,告诉他其实这一切只是一个针对他的游戏,他只不过是迷宫里的白鼠,除非他意识到事情的真相,真正放下自己妻子溺死孩子,他杀害妻子的这个事,否则他将永远离不开这里,也就是永远无法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他之后问及Andrew Laeddis到底是谁的时候,后者也似乎指明了就是他,而且他脸上的那些伤也是拜主角所赐,因为后者曾当面指明过他就是自己所苦苦追寻的Andrew Laeddis,结果是主角不信,反而给他了一顿痛打。这一招失败以后,后者只能把最后的一切线索指向了主角心目中的“灯塔”。
    
      尾声。主角在灯塔里,男主角见到了他的“助手”和院长,二人最大程度的向他讲明了事实的真相,包括那些字母的组合,那些照片的来历以及他的真实经历。主角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怒不可亵,甚至准备开枪将二人打死,可是却发现,其实他的那把枪不过是一个玩具而已。。。。。。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所谓的那种非常BT的手术室,却只有区区一个警卫,并且警卫在缴械之后还问他“你该不会杀了我吧”。
    
      结局。一觉醒来,在自己所幻想的世界里走了一遭的男主角,终于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究竟是谁,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而我们也从他的口中听到了自己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已经说明他已经在这种治疗的方法下完全康复了。可是,结局的意外却将这个影片推向了高潮。在第二天的清晨,他的主治医师,也就是他的助手,坐在他的身旁,却意外的听见主角仍旧叫他查克,仍旧跟他讨论计划逃离这个岛的事,在医生和院长眼神的交汇中,可以看出,医生认为主角的意识还是不清醒的,他们的计划应该是失败了。这个所谓的计划,院长说过,就是于病人进行沟通,试着去听他们说话,试着于他们进行交流,从而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阴影,而不必接受外科手术。可是主角的这几句话,让他们彻底失望,从而不得不接受让他进行外科手术的方案。而后,男主角站起来,慢慢的走向将要带走他的几个警卫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时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Which would be worse?To live as a monster...or to die as a good man.”“哪一样更差些呢?是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个人一样死去”。当他的医生听见这句话的时候,其实知道了主角的病已经完全康复了,只是,男主角自己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他宁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宁愿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亡也不愿意背负这那样沉重的思想负担而生活着。因此他选择进行外科手术,去除掉自己的记忆,思维,感官,意识,因为康复前的他不愿意去面对,而康复之后的他却无法面对,而他的医生,则是默默的,尊重了他的选择。
    
      全剧终。
    
      其实,影片的一些思想,观点是很发人深思的。当主角最清醒的时候,其实也正是他自己最悲伤的时候,自己的妻子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进而自己又亲手结束了爱妻的生命,这样的结局,需要去承担,会对人造成多大的心里伤害呢。到底是选择在外界面对着这样的悲剧,痛苦的或者,还是在禁闭岛里,麻痹着自己,失去自我的活着。到底是做一个杀人凶手Andrew Laeddis,还是做一个善良的联邦法官Teddy,我想,主角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有的时候,人能够忘记过去,忘记一些很难忘记的事情,其实是一种幸福,既然如此,为什么人还要回到悲剧的原点而重新开始呢!

 短评

他只是厌倦了,所以将错就错,结束了自己。

4分钟前
  • 惑少大射天下受
  • 推荐

高中的时候曾和同桌讨论过。如果全班一齐撒一个谎可不可以把班主任搞到精分。

6分钟前
  • 陈允然
  • 推荐

如果现实才是恶梦,唯有一睡不醒

9分钟前
  • 菠萝
  • 力荐

所谓禁闭岛,不是因为这个岛屿被禁闭而对外失去联络,其实还是在讲内心的禁闭吧。

13分钟前
  • 橘猫爱吃鱼
  • 力荐

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按照我的口味偏好混搭出来的……

17分钟前
  • 裸踝
  • 力荐

世界不在我们之外,它就在我们之内。每个人都是精神病,整个世界都是幻觉。你愿意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那就为你自己造一个那样的世界,并且相信它,然后你就幸福了。

22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情节至1/2处结局已很明朗,我总在期待马丁能峰回路转,可我失望了.拍摄手法难以让人进入状态,跳跃幅度太大,从现实生活到幻觉的剪接、与幻想人物对话...尽管结尾主角的无奈显得能让人动容,但马丁对悬念的铺陈还是欠妥.这种开放式结局别去推敲主角是否精神病患了,否则你会和他一样抓狂...

2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没新意又无趣。马大师新不如旧啊新不如旧。DiCaprio都发福成老熊了,叫Teddy真是实至名归

31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如果只是把这个电影当作一个悬疑片看 那么看到最后你很有可能会觉得俗套并且索然无味 对于我来说 这更像一个寓言电影 充满了爱,恐惧和感伤 主角是不是病人已经不重要了 也许作者本人就是个唯心主义者

32分钟前
  • ☯️
  • 力荐

史上最倒霉精神病院院長,精心策劃的劇本殺項目失敗,還賠上了一輛百萬豪車。

34分钟前
  • 养羊飞行日记
  • 力荐

结局是开放式的,随便你怎么演绎都有理。所以大概不能断定说看到一半就猜到吧。

36分钟前
  • 卷心笋
  • 力荐

所有人都陪你玩,你好牛逼

38分钟前
  • 花非花
  • 推荐

昔日翩翩少年,今日大腹便便!

41分钟前
  • Sept
  • 还行

我打4.5星,不能得5星的原因是,电影有些长…… 故事很好,每个转折点都很清晰,故事就像《本能》一样,到最后一分钟揭晓大结局给人惊喜。说不好看的同学,大概没有注意结尾。因为谜题的揭晓,是在影片结尾莱昂纳多说的一句话里。

46分钟前
  • 冬天
  • 推荐

他到底会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会像好人一样死去呢?

4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非阴谋结局 泰迪确实病了 最后泰迪是被治好了 但他不愿活在痛苦中 因而假装自己又犯病了而去做切除手术

49分钟前
  • 我做导演不为艺术只为潜规则
  • 力荐

好吧,其实这是部*绝*对*不*能*剧*透*的电影。恩!

54分钟前
  • Farrarrah
  • 推荐

莱昂纳多饰演的泰迪是一个让人同情的角色,我为他的命运而难过。这不是死亡,但这部电影表明世界上还有比死亡更糟糕的事情。

58分钟前
  • godzilla
  • 力荐

这部片子可以成为一次精神分析讨论会的绝佳主题……至于哪些是真相哪些是幻觉 究竟哪样才是最真实最靠谱的结局 我觉得庄子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启发:方其梦也 不知其梦也 梦中又占其梦焉 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大梦也 而愚者自以为觉 窃窃然知之……

59分钟前
  • H.弗
  • 力荐

刚开始猜想对了,只是接着看下去,又改变了自己的猜想,到了最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猜对了这么多

1小时前
  • 接十分钟的吻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