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爸爸

剧情片中国大陆2003

主演:叶大鹰,徐静蕾,张元,姜文,张亚东,苏小明

导演:徐静蕾

播放地址

 剧照

我和爸爸 剧照 NO.1我和爸爸 剧照 NO.2我和爸爸 剧照 NO.3我和爸爸 剧照 NO.4我和爸爸 剧照 NO.5我和爸爸 剧照 NO.6我和爸爸 剧照 NO.13我和爸爸 剧照 NO.14我和爸爸 剧照 NO.15我和爸爸 剧照 NO.16我和爸爸 剧照 NO.17我和爸爸 剧照 NO.18我和爸爸 剧照 NO.19我和爸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6 16:24

详细剧情

小鱼(徐静蕾 饰)一直跟妈妈生活在一起,直到高中时母亲意外去世,她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老于(叶大鹰 饰)并和他生活在一起。老于是个典型的北京油子,经常夜不归宿,小鱼十分没有安全感,但倔强的她照顾自己的生活,也不张嘴跟父亲抱怨。小鱼长大了,谈恋爱了,和男朋友结婚了,带回家吃饭。饭桌上老于毫不留情面地看不上小鱼丈夫,小鱼爆发了,把多年来对父亲不关心自己的积怨和伤痛骂了出来。老于让小鱼离婚后直接回家,不要留恋。小鱼忍无可忍,拉起丈夫就走了。一年后,抱着小小鱼的小鱼回来了。为了不让女儿这么辛苦,老于去打麻将想给女儿挣点钱,但世道和以前不一样了,已经不是当年老于叱咤风云的时代了,这天老于打麻将时被喊抓赌的人吓着,成痴呆了。小鱼把父亲接回家,像小时候那样照顾他。   女儿和爸爸的爱,是血浓于水,恩恩怨怨也不能磨灭的。

 长篇影评

 1 ) 杨晓林-新生代电影的常规之变——《我和爸爸》对社会另类和边缘人的另一种描述

原载:《电影文学》2004年第9期。

《我和爸爸》获2003年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影片获此殊荣的原因之一,是它既表现出新生代电影非常个人化的“作者电影”的鲜明特色,又在寻求着常规之变,塑造了一个中国电影史上没有先例的另类父亲

集出品、制片、编剧、导演和女主角于一身的徐静蕾说:“以前我们一说亲情的片子就一定是哭啊,然后呕心沥血,父母都是严父慈母什么的。其实父亲也是人,也是十分丰富的一个人·····但被好多艺术作品给概念化了,所以我要拍一个很丰富的父亲,他的优点特别突出,他的缺点也特别突出。” 影片中的父亲既不同于第五代电影中“被弑”的父亲:专制、暴戾、腐朽,往往将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子辈的痛苦之上。也不同于李安“父亲三部曲”和新生代电影如张扬的《洗澡》中那个代表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可敬父亲,那个“父亲”在中国的惯性语境中,总是以一个性格匮乏的“背影”(如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一样)式形象出现,含辛茹苦,严厉而慈爱。而在《我和爸爸》中,一个女儿心中没什么概念的“爸爸”从天而降,又突然消失,在即将淡忘他的时候,他又闯入女儿小鱼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爸爸当然没办法成为小鱼的生活支柱,更不能让小鱼情感上有温暖的慰藉,既可鄙可怜又可爱可敬,这是一个被完全颠覆了的非传统的父亲形象。

《我和爸爸》作为新生代电影的又一个常例

在题材选择上,如果说第五代导演选择了历史的边缘,那么新生代(第六代)导演则选择了现实的边缘,他们的很多作品涉及到当代社会的边缘人:如摇滚乐手(管虎《头发乱了》、娄烨《周末情人》)、无所事事的闲逛者(张元《北京杂种》)、吸毒者(张扬《昨天》)、妓女(王超《安阳婴儿》)、小偷(贾樟柯《小武》)、行为艺术家(王小帅《极度寒冷》)、黑社会老大和混混(王超《安阳婴儿》)、同性恋者(《东宫西宫》)、哭丧婆(刘冰鉴《哭泣女人》)、打工仔(王小帅《十七岁单车》)等,他们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拒斥正统的文化秩序和道德规范、漂泊无依。孤独苦闷、情感混乱迷茫。这些人曾在中国电影中多次出现过,但是过去的作品在将正面的、主流人物美化的同时,也将这些人简单化和脸谱化了。

80、90年代的第五代导演作品中,虽然对边缘人人性的复杂性做出过一些剖析,但这种努力远没有新生代做得这么深刻、尖锐和彻底,新生代以悲天悯人的现世情怀对这些为主流所不容的人的境遇进行了展示,这是别一种眼光和审美观照。他们从正面的客观角度,对其人性的复杂和生存的困惑给与了深深的同情和人文主义的审视,以一种民间的姿态彰显了中国人当下生活中被主流意识形态遮蔽的弱势群体的本真状态。

《我和爸爸》中的父亲老鱼显然是一个新生代导演们着力表现的角色——边缘人。父亲在与母亲离婚后就从小鱼的记忆中淡出,母亲已把小鱼养大时却突然丧命于一场车祸中,然后陌生的父亲就进入了小鱼的生活中。小鱼对他开始时就很生疏和冷漠,读高三了心中还没有整体的父亲形象,只是一些模糊的记忆残片。小鱼的小姨对老鱼也不十分友善,要小鱼跟她去学,怕在老鱼的影响下考不上大学,即使未来的女婿也对他没有起码的尊重。老鱼和人合伙开酒吧,以容留妇女卖淫罪被监禁三年……通过赌博得到大笔的钱……他之所以在小鱼读中学了还对他很陌生,甚至一见到小鱼就赶忙走开,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问题爸爸”,痛恨其生活方式,而离异的妻子又不让他和女儿接触。

新生代导演将目光转向另类人的生存,在他们的作品中,这些人身上千夫所指,人人得而唾之甚至诛之的罪恶和毒素被解构和颠覆了。如果说第五代导演使原先二元对立的敌我关系变得模糊和不再径渭分明(如《一个和八个》中的土匪和共产党员等),那么在新生代导演的作品中,二元对立黑白分明的好坏关系被彻底瓦解了(如《小武》中的小偷和警察等)。这反映了新生代对世界的看法更为宽容和通达,对生活的理解也更为多元,对上一辈人无法容忍的价值观开始以见怪不惊的态度去承受和容纳。老鱼为主流社会所不齿,他老犯事儿,使父女关系总处于动荡中,从而给女儿带来了莫大的烦恼。小鱼对爸爸这么说:“我不要你有钱,你一有钱就要出事儿。我不要你有钱,我只要你安生地呆在家里,一直在,天天在,这才是家,你懂吗?”老鱼最终为了让女儿和外孙女过上舒坦的日子而选择了依靠赌博来赚点钱的方式,而使自己再次陷入“麻烦”中。但这个“问题爸爸”乐观、开朗、豁达并且热爱女儿,显然在女儿和观众的眼里不是一个大奸或大恶之人,不但让人同情和怜悯,在某种程度上还显得特别可爱和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另一方面,在电影的美学风格上,新生代电影背离了第五代的宏大叙事和对民族寓言的讲述,着力于用纪实的手法、启用非职业演员、以个人体验和倾诉的方式再现当下生活的残酷性和原生态的本真面。《我和爸爸》是一场非常典型的来自徐静蕾个人的倾诉,她在电影里表达了她向往的父女关系、她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情的认识。“我和爸爸”这个极其普通的命名,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电影的全部内容:普通人的温情、非戏剧性的平庸而真实生活。

徐静蕾故意使用了特别陈旧和老实的方法来搞这部电影。如果没有外景里北京的高楼大厦,那么陈旧的屋子、老式的家具等等,则会使这部影片看上去毫无2003年出品应该具有的时代气息。

影片的人物关系也非常简单,宣传上的姜文、张元等当红大碗完全是噱头,两人分别出场不超过5分钟,比花瓶还花瓶。真正的主角只有徐静蕾和叶大鹰。那么,为什么要挑叶大鹰来演父亲呢?对此,徐静蕾解释说:“选一个非职业演员来演,是因为他有一种游离状态,而职业演员对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得很明确,但是有时候人的感情又不是很明确的,即便是在哭,也会有很多别的感觉在里面,而叶大鹰的这种感觉就很丰富,很多东西会自然流露出来。”

影片走的是切近生活有着纪实风格的路子,叙述方式不温不火。没有速度和画面跳转等现代技法带来的刺激感,也没有大幅度的曲折情节和情感起伏,它波澜不惊,只慢条斯理地保持自己的叙述节奏,处处体现着徐静蕾作为一个成熟女性的细腻和平静。

导演的摄影机离生活非常之近,无论是徐静蕾的蓬头垢面,自然的光效,还是大量的内景拍摄。这样的与生活的近距离接触,带来的烟火气使得影片具有一种平实的质地,没有女人自我怜惜的脂粉气,也没有处女作经常会有的急于自我表现的戾气。徐静蕾对于生活的善意和真诚具有新生代导演鲜明的印记。

常规之变

尽管题材和美学风格上与许多新生代电影一样显示出“代”的记号,但《我和爸爸》却在这些题材和特征中追求常规之变,新生代极为先锋和前卫的姿态被不动声色地用一层女性温情的“轻纱”遮盖起来了。

首先,新生代的许多导演的视角要么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客观视角,如贾樟柯的《站台》等,要么就用边缘人的视角去关照边缘人,如娄烨的《苏州河》等。与其不同的是,徐静蕾对边缘人的观察和描述是从女儿——这个属于主流群体的主观角度去切入的,把边缘人的生活的另一个纬度:属于常人主流情感进行了精雕细刻,从而把其边缘生存方式给简化掉了。如姜文所言:“那是个有点不着调的父亲,但是他同时又是非常疼爱女儿的……” 甚至有网友将其评为“叶大鹰扮演的这个混混老爹,一条眉毛高一条眉毛低,秃脑壳,腆着脸跟闺女套近乎,是目前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形象,近乎后现代。”在女儿的眼里,开酒吧的爸爸、人贩子爸爸被“很小男人”、穷酸、清高的男友当面斥为“人渣”的爸爸虽然怪异,但是也渴望和乐于享受属于正常人的天伦之乐,希望有个让他疼的女儿和孙子,为女儿做饭和照料外孙女时体现出的细心周到,对女儿爱情选择的错误以及婚姻失败时所体现出的宽容和溺爱,这些属于人伦天性的感情以压倒性的优势掩盖甚至消解和洗去了其作为社会中的不法分子时的“罪”和“恶’。由于“容留妇女卖淫”、做不法生意、在黑道上混、坐监狱的场面和情节并未出现在观众的视城中,都是通过女儿的内心独白和画外音交代出来的,由于叙述视角的限制,女儿没有看到的,观众也就看不到,只能跟着小鱼去揣侧,这种角度不但可以为尊者讳,而且还可以通过不在场的虚写,把那些实际上很暴力和很残酷的属于父亲“恶”的一面给弱化了,呈现在观众眼中的是内心虽然很痛苦和无奈,但却显得平静、坦然和睿智的一个慈爱的父亲形象,加之由于在父亲的叙述中他小时候学习比母亲学习优秀,由于被视为异端,为妻子、亲戚、女儿、女婿的鄙视和排斥,特别是被等察捉拿后摁倒在桌子上的可怜场面以及后来由于赌博受惊吓成为一个白痴后不治而终的可悲结局,这个本来应该是社会“垃圾”和边缘人的父亲就被里换成为了一个被侮辱和受伤害的角色,在加上其对爱情、婚姻、人生富有哲理的洞察以及后来的事实对他的预言的验证,父亲俨然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智者。父亲既可恨可怜又可爱可敬:晃着脖子走路、黑暗中无声抽泣、大口大口吸烟、夸张地扭曲地哭、那种中年男人特有的孩子气……叶大鹰这位非职业演员用很本色的表演将其拿捏得丝丝入扣,恰到好处。

年轻的徐静蕾就这样通过虚写“恶”,实写“善”,简笔带过父亲另类的一面,浓墨重彩的渲染和涂写其善良、爱心、智慧、豁达主流的一面,从而成功的完成了一个可鄙、可怜、可敬的“圆形”的父亲形象。

其次,许多新生代电影在表现边缘人的生活时往往设置一些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常常制造一些非常有强度的视觉冲击。《我和爸爸》却化浓烈为平淡,竭力回避着年长的先锋导演们玩的很老道的这些手法。她所讲的这个故率,有种记人散文的味道,让许多被情节跌宕起伏和大开大合的电影培养出口味的观众,觉得整个影片情节设计实在是平淡无奇,而且用力平均,搭配起来没有亮点,毫无新意,似乎情节没有,细节没有,音乐没有,表演没有,摄影没有,一切都在常规中进行。但是这恰是徐静蕾的自觉迫求,她说:“我喜欢那种电影,用很平静的叙事方法、镜头语言去讲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很多很残酷很无奈的东西,它不一定是一个剧情片。我看过一个影片,有个镜头是一个新鲜的苹果,刚咬过一口,吃苹果的人从旁边走过,你感觉她会去拿一件什么东西,但她拿了一把枪,然后就自杀了。我觉得这种感情是非常强烈的,虽然表面上很平静,但整个效果特别强烈,要比大喊大叫的悲痛要有力得多。”影片悲天悯人,却又歧路丛生,在导演不露声色的调度下,以女性主义和民间主义的双重视角颠覆了中国传统叙事文本和影像中对“父亲”形象的固有描绘。

关注、理解和宽容:对边缘人的态度

年轻的徐静蓄和生于70年代前后的新生代导演一样,对爱情、婚姻、家庭、死亡这些组成生活和生命的基本元素感受是一致的。新生代中完成作品稍早的导演如章明、姜文、张元、王超、娄烨、王小帅、贾樟柯等以先锋和激进的姿态对边缘人——其中大多数其实就是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了强烈的关注,他们美学追求挑战着中国的审查制度也挑战着普通观众的接受力。他们固执地表达着自我,由于个体体验和自我意识特别强烈,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自恋的,一种拒绝进入交流而疏远大众的艺术。虽然在国外艺术电影节获奖无数,在国内却常常会成为曲高和寡的被搁置的艺术片。近年来,随着上海电影人对“新主流电影”的提出,张元的《十七岁单车》、《绿茶》、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张扬的《洗澡》等在追求个人化的同时,对观众的口味和市场也给予了关注,赢得了一片喝彩。《卡拉是条狗》表达的是一个底层人物老二寻找人之为人的尊严的主题,而《我和爸爸》表达的是一个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寻找人之为人的天伦之乐的主题(老鱼多次表达了对家的留恋),严格地讲他们都是被侮辱和被伤害的人。在表层传达的理解和宽容的主题中,包裹着深层的边缘人和弱势群体被侮辱这么一个内核。显然,对现实生活的残酷性的深刻描述已经被表层的和解小心翼翼的遮掩起来了。

《我和爸爸》看似讲述了一个温情默默的父女离合的故事,但实际上说的是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对丈夫失望甚至对男人失望的要强的离婚妈妈,失去母亲又在精神上为另类父亲担惊受怕的女儿,失去家庭又渴望天伦之乐的父亲,人人都在自己的困境和问题中忍受着残酷生活的折磨。而父女相聚时的欢乐往往是那么的短暂,时刻隐藏着危机。生本少乐,父母先离异后又不可期的先后死亡,离婚生了小孩的小鱼最后得到了工作也重又组成了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似乎她应该苦尽甜来,但是,这个看似喜庆的结尾显然是导演为了安慰观众有意加上去的亮色,生活果真就会这么顺着幸福的轨道运行下去吗?如网上评论的那样:“这部貌似现实主义的表现主义电影,与其说是一部温情脉脉的世俗亲情的伦理作业,还不如说它是一部由貌似乖乖女的叛逆女艺术青年对企图揭开人伦真相的全部努力和挣扎。正因为这样,所以这注定是一部要被世人误读的电影,它的秘密无处不在,看客却注定视而不见。”

在新生代导演的眼里,这个世界上似乎不再有十恶不赦的让人无法理喻的人和事了,边缘人和另类人的生活首先是生存方式的不同,应该受到我们这些所谓主流人的同情和理解,其实贯穿在他们作品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努力就是呼唤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特别是对逸出常规生活之外的边缘人的尊重和理解。在他们貌似冷酷的写实主义的处理中,实际上隐蔽着对人的生存困境和焦虑的一副热心肠。

结语

徐静蕾的《我和爸爸》与新生代众多作品一样,表达着个体的生命体验,关注着边缘人的生存,与正在向新主流电影转型的第六代导演和一开始就自觉地迫求与主流同步的许多年轻导演一样,她在用温情包装着残酷,用主流眼光审视着边缘人的生存。用观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人文情怀,有意无意间,她塑造了一个电影史上没有先例的父亲形象,在第六代的美学追求和新主流电影的艺术主张中找到了一个最佳契合点。

注释:文中引文均来自网上有关《我和爸爸》的介绍性文章。

杨晓林,苏州大学文学院2002级博士生。

 2 ) 润物细无声

本周主打电影,来自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我和爸爸》,很早的电影了,现在才看。
看完电影我只想说,我对徐静蕾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事业女性,她是成功的。无论这种成功来自多少人的帮助,终究还是靠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得来。这一点毋庸置疑。
徐静蕾的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女性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女人的人生观,女人面对情感时的细腻、执着、坚强、隐忍。
不经意与刻意间表现出女性的另一面的独立自我,比如在爱情面前,很多时候,我爱你,却与你无关。
《我和爸爸》是个难得的父女题材,对于爸爸的爱,我真正体会到是最近这些年。小时候总是爱妈妈多一些,认为从妈妈那里得到的爱要比爸爸多,可是当再长大一点,发现其实爸爸在我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温和内敛的角色。连关爱和责备都是温温和和。不像妈妈那样事无巨细,却精炼通达。
润物细无声,爸爸,就是有这种功力。

 3 ) 真味是淡,至人是常

  
  

(严重剧透,观者自酌)
 
 
 
不讳言,看这部影片我落泪了。
 
这段时间特别关注反映家庭的影片。从李安家庭三部曲,到《男人四十》、《女人四十》,再到这部《我和爸爸》。虽然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来说影响有其局限性,但是毫不夸张地说,我认为《我和爸爸》、《饮食男女》、《女人四十》与我最喜欢的女演员凯瑟琳赫本的《金色池塘》具有同样的艺术高度。
 
《我和爸爸》反映了底层小市民的平淡生活,独自抚养女主到中学的母亲因交通意外走了,女主回到混球父亲身边,父亲入狱后独自生活,幼稚同居,婚后挺着大肚子回到自己的家,祖孙三代三个人相依为命,为生活所迫父亲重操旧业而突发脑溢血,女主照顾瘫父直到离去。父亲母亲生前不能同室,但是有幸死后同穴。没有轰轰烈烈的光辉事迹,但是平淡中也反映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浓浓的父女情。人生大舞台上人人都是哲学家,就看你怎么去悟,能不能悟得出来。
 
著名导演叶大鹰的演技自然不必说,全剧最出彩之处。老徐的演绎也很细腻到位,孕妇用手挺腰、托腹这种小小的细节都非常生活化。老徐的导演处女作,虽然并非没有缺憾,比如说在人物的心理世界刻画的薄弱了点儿,但是,我仍然给她满分。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经典台词:
 
小时候,妈老说,将来你一定要结婚,有孩子,让他陪着你。
 
你出去一下吧,我给你妈换衣服。(这句话居然是十几年没在一起生活的父亲说的)
 
酒吧怎么啦?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呗,何必强求呢?
我要把孩子交给你,我对不起我死去的姐姐。
 
干嘛呢?
书上说,女人爱闻的味儿就是父亲的味儿。
我什么味儿啊?
你啊,葱味儿。
 
你将来结婚了,带我一起过吗?
嗯,带吧。
给我一张床就行,我给你们当老妈子。
过年过节的时候赏点酒钱就行。
 
(刚出狱)你真准备一辈子不理我了?
(点头)
真的吗?
(点头)
(抽泣)
不许哭!
那你怎么又理我了呢?
我还有可能不理你?
 
他是想在中国当思想家吗?
你能别这么说他吗?
我们在一起好了三年,除了我妈,我就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长。是,他没钱,挺穷的,人长得也一般,可是他对我好,我需要他在的时候他都在,我们才是亲人呢,你懂吗!
 
你妈就是这时候结的婚,可是最后呢。
我结婚不为了什么,我没觉得结了就好了,也没觉得结了就糟了。
这我就放心了,其实这世上谁都靠不住,最后只能靠自己。感情最后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你知道吧?
 
你相信有不变的感情吗?
我相信。
行,你这年龄应该相信点东西。早结早离,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就趁早。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可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数这种看起来老实的人最可怕最吃不起亏了,你将来要是跟他吹的话,会有麻烦的,你得慎重点,他要什么就都给他,他要是跟你吹问题倒不大。
 
你走吧。最后,但愿我说的全都是错的,你是个例外。请你姨和你姥姥吃顿饭吧,她们还没见过这孩子了吧。到了人家礼多,既然去了就坚持到底,见了人家老人,嘴也甜点,眼里有点活,不会干的事呢也别强努着,再给自己闪着。哎,真舍不得你给人家当媳妇儿。
 
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点题之语)
 
答应我一件事,最没辙的时候,还想着你有个爸爸,我会为你做任何事儿。
记住了。你也一样,好好活着。少喝点酒,你要是再出什么事儿的话,我会恨你一辈子的。
 
大小便以后啊,一定要多抹点儿护臀霜,别再把孩子给淹着了。大便的颜色啊,一定要像嫩蛋黄一样,那才叫最好呢。尝一尝,嗯,这温度合适。我跟你说,试奶啊,一定要用嘴试,要不然,该试不准了,再把孩子给烫着了。哎你把这头要。。。要高点儿,你看这样抬着,免得她呛着,知道吗?喝完奶以后啊,一定要轻轻地拍她的后背,这样的话听她打俩嗝儿,这就没事儿了,知道了吗?
 
我琢磨着,你还是应该母乳喂养,这样对孩子有好处,不得病,再说也不会影响你什么体型。
 
他们不要你,那是他们傻冒,咱不跟傻子斗气儿。咱们多精啊,所以咱们要大方点儿,让他们先活。这个社会啊,一个萝卜一个坑,咱们就让着他们点儿,因为咱们怎么都好活。
 
我不要你的钱,我要你人在,天天在,我每天回来能看见你。你是我爸,这个家要有你才像个家呢,你懂吗?

 4 ) 我和爸爸?

03年的老片子了,从图书馆里借出来主要是想看看“人淡如菊”的徐静蕾同学的演技。我们这种小学校为数不多成分奇特的中文DVD收藏中居然有本片,可见它还是比较受认可的。

我对这部片子的期待就是,这是一部正常的生活片,不是那种想让人云里雾里的文艺片。可是很不幸,它没有达到我的期待。它没有生活片该有的,不经意间打动人心的细节;没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一个拧巴的女儿和一个其实很正常的老爸,以及还算有趣,但是跟整体氛围很不符的老爸语录。它想表达一种“非典型父女关系”。这一点上老徐倒是做到了:片子里的父女怎么看怎么像情人,女儿的爱答不理、嗔怪、出言不逊,就像是在跟年长男友撒娇。我后来发现,叶大鹰的扮相,跟王朔在网上流传的某张相片很像。

徐的表演嘛,看不出是在表演。这不是说她的表演功力已臻化境,而是她的表演给人以一种太过随便,随便的不像在表演的感觉。她在将爱情进行到底中的扮相确实清纯。也许她确实适合偶尔玩票演一把,但是把演戏作为职业?她不适合。

 5 ) 五星

“说实在的吧,一般在学校谈的恋爱吧,都不太靠谱。”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最没辙的时候,想着你还有个爸爸,会为你做任何事的。”

拍得实在是好,叶大鹰简直让人大喜过望,演得太好了。
郁闷的是,在当年的华语电影传媒奖上,《我的爸爸》拿下的唯一一个表演奖居然是那个看起来比张元还业余、长一张欠抽的脸的胡坤。

 6 ) 观后感

看完以后很久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心情,感动、感慨、或是感伤

老于是一个对家没有责任感的男人,常年在外面和别的女人混,挣钱也没有给家里,家只是一个符号,可是害苦了他的老婆,拉扯着一个小女儿,期望着一个不回家的男人。可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却被车子撞死了,丢下一个不知所措的女儿。

他回家里带着女儿,看着长大的女儿,估计他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可能还有忽然升起的父亲的自豪感,女儿选择和他一起生活。他带着女儿去他常去的酒吧,在女人面前逞能,而女儿就在一旁写家庭作业。。他不停的换女人,有钱的时候挥金如土,没钱的时候到处钻营。渐渐的老了,身边的女人像潮水一样退下去,只有一个女人一直对他不离不弃,无论他有钱还没有钱,而他,没钱的时候才会最想起她。老去的他对她有了一种依恋,于是他们在一起生活,可是他却明确的说我不想结婚的,他永远不会安定在一个女人的身边,即使是现在老而无钱。

最后,她离去了,找了一个安稳的老头,过上平常人的生活,因为她不是圣人,她有着一般女人对家的渴望,而她也理解他无法给她。

女儿长大了,有点恨他的爸爸,恨他对她的不管不问,高兴的时候带她一起去玩,不高兴的时候几天都不回家,像以前妈妈在的时候一样,永远来无影去无踪。大学时她谈恋爱了,是一个乡村里的小伙子,两个人在她家的小屋里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过着平常的家庭生活,虽然平凡,但应该是她从小就期望已久的。所以她爱的义无返顾。

记忆最深刻的是女儿请他吃饭,这是一个争吵的戏份,女儿把他请回来吃饭,告诉他要和一个学历史的湖南小子结婚了。他们发生激烈的争吵,女儿说出来一直无法喧泄的恨,说你什么时候真正的关心过我,管过我,那个时候我最需要你管的时候你哪里去了,现在来管是不是太晚了。而男生的戏份不是太多,但他产的话中,看出他是一个阴鹜的人,他在他们争吵中,不时的加进去几句,阿姨说这是人家的家事,你一个外人不要说的太多好不好了。他急了,说你们从我家出去,阿姨又说,这是人家的家,什么时候成你的家了。他恼羞成怒,对她发火,说看看他们都是些什么人。他看似老实,其实自私,小气,大男子主义,自鸣得意,自以为是,看似忠厚其实什么都输不起。

所以临走的时候老于告诉他女儿,他不是一个男人,如果她要和他离婚,他要什么就给什么。如果他要离婚,那就是她的福气,到时候不要留恋直接回来找老爸好了。真是精到。后来果然被他说中了,一年后,她带着刚出生的女儿从南方回到了北京,身边的那个他已经不知去向。

老油子,这是女儿给他的评价。但是他又是那么可爱。对女儿对外孙女的爱是那么热烈,女儿回来后,他就哪儿也不去,守在家里带外孙女,女儿上班,就他一个人在家照顾小孩,他做的不错,把他一辈子的父爱都集中在这时候给他的女儿,外孙女。他后悔年青时的挥攉,说那个时候只要稍省下一点点,现在女儿也不用去上班,他完全可以让她们过的很好。

看着女儿辛苦,他心又开始朝赚钱上面想了,做什么呢,当然是赌博最快来钱了,于是他偷偷的半夜起来,找到麻将场,为了她们他打的很专心,赚了好多钱,看着他专注的样子,其实看的心里很难受,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而且他为了女儿的生活,直想着要给她们多一点钱,那种奋力一搏,还有因为衰老而别无选择,无法东山再起用其他的方式来赚钱的无奈,英雄末路。很难受,也很感动,虽然知道赌博不好,他女儿甚至因此又对他产生了恨意,说我只要你在家里,我不想再体会到被你抛弃的感觉。

他输不起所以他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常是他赢的。但是最后因为全神贯注做牌,有人在外面大叫一声抓赌,他吓成了痴呆。

于是他的女儿不仅要照顾女儿还要照顾一个痴呆的爸爸。
 
  这样的爸爸,不好说是好还是坏。但是很感人。

 短评

叶大鹰完美表演 徐博母演的不行 拍的不错

5分钟前
  • 老卢R
  • 推荐

徐静蕾导演唯一两部好电影: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不疾不徐将一段寻常又特别的父女情娓娓道来。想起王朔书中写过关于他对女儿的爱,它大概是这样写的:我迎着阳光眯起眼睛,喃喃自语,"真想为了扣子跟谁拼了。"

7分钟前
  • 花多有时
  • 还行

我能把这片子里的叶大鹰看成王朔么?前半部分很别扭,后半部徐静蕾演回自己了,好点!

11分钟前
  • 哈卡
  • 推荐

怎么看都是风情多,亲情少。明明有私情却硬要装不熟,偏偏语调啊神情什么的又搂不住暧昧。会这么感觉一定是因为我太不纯洁了。

14分钟前
  • yoyomygirl
  • 还行

拍电影这事儿,读电影学院硕士没用,多搞几个文青男朋友才是正经。这话送给赵薇。

1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不错,比“来信”好太多了。上次听谁说女儿是父亲的情人,还挺靠谱。

19分钟前
  • 萝拉
  • 推荐

怎么觉得演的这么恶心呀,台词表情眼神儿我都当情侣看的

21分钟前
  • 李和百万幽魂
  • 较差

不管怎么说我敬佩徐静蕾.

26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还行

还是有突发事件的,虽然是现实题材,但是转折的地方的桥段,都是老套路,像父母离婚,爸爸生病什么的,总之不是特别平淡无聊,但是也没有对生活的新发现。不过总体还是好的。

30分钟前
  • 潘地曼尼南
  • 推荐

从来不喜欢煽情的悲哀,即使要残酷,一定得是润物细无声,作温和状,老鱼实现了我对生活的完美态度的期望。一个想得开,看得透,放得下的男人。游走在情感和现实之间。不用情。不纵情。很明白通达地活着,没有怨言和愤世,悠游自在

33分钟前
  • 曳尾于涂
  • 推荐

叶大鹰演的好 台词也精彩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吧就不花!”

35分钟前
  • Mathilda
  • 推荐

这剧本肯定是王朔写的。很成功的将流氓父亲与平凡女儿的关系衍变作了反戏剧化处理。

37分钟前
  • LOOK
  • 推荐

叶大鹰的老鱼塑造的好,身上那股世故劲油劲人情味浓厚劲,老徐那时候还不像现在这么令人倒胃口。

39分钟前
  • 孙道德
  • 还行

虽然短暂又有那么多不尽人意,却是让我羡慕的父女关系。他的玩世不恭造就了她倔强刚毅的性格,他的简单直接也给了她有一说一的豪爽,我们谁也逃不开命运的轮回,却可以选择重新接受一份无害的爱。电影结构很好,每个转折都是适时到位的,叶大鹰演技超群,带着老徐都演得有模有样。是正经人社会人的情书

42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推荐

不一样的老徐、这样的一个爸爸确实很好。

45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导演处女作,从此以后就有了才女的人设,也是中国娱乐圈比较早凹人设的明星。京圈全明星幕后班底,甚至叶大鹰都直接当了主演。影片整体不错,故事很完整,很好看的温情片。但是父女二位主角的大部分对手戏对话都没有父女的感觉,更像一对情人,这一点让我感觉非常出戏,总感觉父亲这个角色像个老流氓在泡年轻妹妹。而且徐静蕾是素颜出镜吗?前半段演高中生也太老了,知道你是摇滚果出身,玩邋遢范,但拍戏怎么也得拾掇一下,化化妆还能显小点。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吧就不花!”本片最佳台词。前男友太像刘强东了!老徐在本片中编导演三个重要职务中编剧做的是最好的,也不知道王朔帮了多少忙,尤其父亲这个角色,跟王朔太像了,而且王朔也有个闺女。整体看老徐这个导演处女作还是挺成功的,虽然有众多大咖帮忙。7分。

48分钟前
  • 木木三又二
  • 还行

还不错,演员演得好。爸爸的化妆应该再老一些,免得后面的有些情节看起来象情侣。还有就是,前男友那个演员太像刘强东了!2333

53分钟前
  • Cynosure
  • 推荐

徐静蕾唯一一部我喜欢的片子,导致看了她后来导演的片子我都觉得《我和爸爸》是别人帮她拍的。也可能是配角们太亮了,苏小明演的好,以至于我有点当真了

56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从少女演到少妇,老徐的演技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儿。人物年龄的变化不是换换服装发型就能到位的,主要是眼神儿啊,亲

58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拍摄手法和电影质感别具一格,选角出色,姜文龙套跑得够亮,老徐的处女作很惊艳。这部作品的惊喜其实不在艳丽上,而是在这种出乎意料的扎实和成熟上。对话虽然多,频率虽然高,节奏虽然快,但却很柔滑,就像自上而下流出的水,没有一丝阻尼,而且跟真实生活锲合又非常自然,把一切困境都处理和呈现得非常简单,冲突都用戏谑或嬉笑化解,这些是非常难得的。但短板也比较明显,善于描写却不擅长叙事,对于家庭亲情的探讨和特定场景的展现也有些圆滑过头了。叶大鹰表演很出色了,不过老徐自带的是那种世故和老成的气质,怎么总愿意给自己设定一些青春小女生的角色呢?

1小时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