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传

剧情片美国1959

主演:奥黛丽·赫本  彼得·芬奇  伊迪斯·伊万斯  

导演:弗雷德·金尼曼

播放地址

 剧照

修女传 剧照 NO.1修女传 剧照 NO.2修女传 剧照 NO.3修女传 剧照 NO.4修女传 剧照 NO.5修女传 剧照 NO.6修女传 剧照 NO.13修女传 剧照 NO.14修女传 剧照 NO.15修女传 剧照 NO.16修女传 剧照 NO.17修女传 剧照 NO.18修女传 剧照 NO.19修女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4:21

详细剧情

《修女传》由四度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弗雷德·金尼曼执导,是奥黛莉·赫本的代表作之一,曾荣膺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八项提名。\r女主角嘉比雅(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饰)投身修道院,学习教会的戒律变成璐克修女。其后被送到医学院学习当护士,毕业后派到非洲的比属刚果服务。在那儿她认识了无神论的医生福图纳提,引起了她对宗教信仰的质疑。不久璐克生病,病后被送回比利时,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医院旁炮声隆隆,修女们却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工作。比利时沦陷后,璐克参加了敌后工作,爱心使她无法保持修道者的沉默和自制。当她听到父亲被杀害的消息时,撤去了她修女的誓愿,请求还俗退出了修道院。

 长篇影评

 1 ) 奥黛丽赫本的《修女传》为何成为经典:当灵魂从驯服中挣脱

相信很多人是奥黛丽赫本的粉丝。奥黛丽最特别的作品,应该算是她的《修女传》。

《修女传》因为赫本传神的演绎,获得八项奥斯卡提名,成为其代表作。也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被称为史上最美修女。

首映时,好莱坞排起了空前的长队。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能在奥黛丽的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打破她的偶像设定,奠定她的演技派演员地位?

让赫本成功转型的《修女传》

《修女传》中奥黛丽成功转型,一改往日纯真甜美的少女形象,饰演了一名立志忘我献身宗教,却历经辗转最后毅然还俗的修女路加。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和志向的叩问。故事的进行写实而不失情感的波澜,剧情画面丝丝入扣。

嘉比雅本是名医的女儿,从小精通医术,她以投身宗教,献身救人为自己的志向和信仰。

初初踏入修道院的嘉比雅,是如此坚决,近乎严苛的践行修道院的一切清规戒律。一手塑造她的父亲,在身边挽留她到最后一刻,妹妹和弟弟恋恋不舍,甚至拒绝送别,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她的心意。

但修女生涯中,消灭个人意志的绝对服从,成了她永远无法跨越的障碍。盲目的服从,割断了她与病人的链接,压抑了她为善的心意,导致她万分痛苦。而她内心,始终无法割舍自己对事物保留的那一份思考,判断和意愿。

最后,因为哥哥的军中来信,和父亲的身亡,已经牺牲了个人一切的路加,重新审视自己的志向和现实,毅然选择了放弃修女之路,从修道院的门中走回世界,拾回她的个人意志和人生之路。

灵魂的永恒,是在于它永恒的灵敏,它能感知当下的方向

有人说,人天生有一个灵魂,知道自己要向何处去。我不置可否。生命就好像是流水,上善若水,我们始终要听从的,是自己的内心。但内心并不是一块顽石,而是一个雷达,世间万物瞬息万变,目标和方向也决非一成不变。真理在我们的天性之中,它是具有永恒的灵性,但它的永恒,是在于它永恒的灵敏,它能感知当下的方向。

很多人对志向的理解并非如此。总觉得立完志向后,只有坚持才是正确。在既定目标和内心感受中,武断地认为唯有选择前者。而事实上,倾听当下内心的声音,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说小鸟飞到树枝上的时候,不是直线路径,而是每一瞬间都在调整自己的方向。这才能保证它不会被很多障碍物和干扰影响飞行的精确性。目标其实是存在于每一个瞬间。

而周围所有的信息,都会让我们的目标需要微调。

我有位朋友一直是职场女强人,她的目标是成为老了还能叱咤风云的职场女精英。她的偶像也一向是这样的一些女强人,觉得她们的样子特别美。然而最近她因为旅行的缘故,结识了各式各样和她不一样的人,有研修佛法,修养身心的,也有闲云野鹤般从事自由职业的,还有以公益事业为人生目标的。她们不同的价值观,使她原来坚定的目标发生了松动。

一次周末加班开会后,她诉说了自己的感受。她第一次在这样激烈的职场高层会议中选择了旁观,发现对权利和名利的过度在意,使一些职场精英变得狭隘自私,争权夺利,偏离了发挥自身价值的轨道。而淡泊名利,互惠合作的价值观,才更贴合她内心一直以来对于世界的美好愿景。

其实,是职场打拼还是从事公益,本身都只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观的平台。在任何平台上,有益的价值观都能产生价值。但是如果我们把目标锁定在窄小的范围内,就无法让心灵自由成长,最后就限制了我们自身的高度。

志向一旦脱离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就变成了捆绑心灵的美丽绳索

嘉比雅在修道院修行的前几年,强迫自己去严格遵守修道院所有的清规戒律,包括抛弃自己的思想,回忆,问题,不和任何人私聊,若非必要绝不开口,不照镜子,把所有违反教规的小事情随时记下来,并每日进行严苛的忏悔受罚。

为了自己的志向,她对于修道院的所有指令,不加分辨的加以服从,比如医学考试要故意不通过来表示谦卑,考试通过了也不让她去自己梦想要去的刚果行医,而是要去精神病医院服务,去刚果后不让她为当地人看病,而是只能去白人医院,被安排回比利时后又让她在修道院教化新人,不让她再回刚果。

但是在刚果行医期间,一位尽职尽责的无神论者医生对她直言不讳的建议和提醒,警醒了她。在她心中埋下了对无条件服从教规这件事的质疑。对她自己不顾一切盲目追求所谓志向的做法也开始产生了疑虑。

回到比利时的嘉比雅所要服从的教规,是对敌对友一视同仁,并不能倾向于自己的士兵。这严重挑战了嘉比雅的道德准则。这时她收到噩耗,从小一直鼓励她独立思考,一直不赞成她做修女的父亲,已中弹身亡。再也等不到她自我意识觉醒,还俗的那天。

这才让嘉比雅如梦初醒。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自己的心里早有判断。只是为什么,没有人提醒,就一直在矛盾挣扎中看不到真相。

貌似美好的志向,一旦脱离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就变成了一条捆绑住我们心灵的美丽绳索。即使是宗教,也会切断我们和真正的神明的对话。

嘉比雅片中的最后一次祈祷中,她对上帝说:上帝,我再也不能欺骗你。从此以后,我选择的行为,就是你我之间的秘密。

只需怀着一颗真正的谦卑之心,距真理永远只有一步之遥

所谓的谦卑,是对真理的谦卑。是真正的摒弃一切自以为是,和对外界的盲信盲从。

真正的志向和天平,永远只会在我们自己心中。我们只需怀着一颗真正的谦卑之心,距它就只有一步之遥。

几位办理出院手续的修女,一脸严厉的问嘉比雅:“你出去后,有地方去吗?”这威胁不了自我意识已经醒来的嘉比雅,她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有地方去。” 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不依赖于团体和外界的规则。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中说的“体制内的人,渐渐的再也离不开体制”。修女也认为她经过了多年的驯服,已经丧失了独立的能力,无处可去。但是她们错了,一个自由的灵魂,永远有独立生存的力量。

嘉比雅走出修道院,带着修道院中打磨出来的特别的姿势,但是她坚定的向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编辑稿件删除稿件稿件信息作者:小卿创建时间:2021年 09月07日 15:38

 2 ) 臀部决定态度——白袍的背面

  (本来想写成“屁股决定大脑”的,可是,前几天才说了以后要淑女的,就改成现在这样了。)

  说的是这部电影:修女传。奥黛丽赫本完美刻画了比利时一个虔诚的女子,从出家到还俗的矛盾心路。女主角嘉比立志服务非洲的穷苦黑人,传播上帝的福音。在影片的上半部,她努力遵从教会的严格戒律,以绝对的信仰、服从来接受各种严苛到近乎不合情理的考验。终于如愿被教会派到刚果。然而在医院的工作中,全心为病患服务的热情却越来越与天主教会繁冗的会规发生冲突——甚至在手术进行中,她必须摘下口罩,跪在手术室门口做弥撒领圣体。在无神论者福图纳提医生的影响下,她开始质疑教会的规定。二战爆发后,她的父亲在行医中被德军杀害。嘉比再也无法保持教义所要求的克制、宽恕,决定请求还俗。

  影片中女主角的虔诚固然可敬。然而如果注意到这部影片的背景,对她的同情与尊敬就不能不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嘉比一心向往的刚果是比利时在非洲的殖民地。从1879年开始,利奥波德二世强制刚果人开采橡胶,并屠杀了大量刚果人。于此同时,天主教会派出大量的修士修女传教,“感化”蛮荒落后、偶像崇拜的黑人土著。

  然而在这部电影中,却看不到任何关于殖民压迫的描述。相反,观众看到了在风景优美而蛮荒的非洲大陆,无私的修士修女为刚果土著而做出的奉献:修女们为孩子们打针,给土著妇女治病;一位被称为“白圣人”的传教士与被遗弃的麻风病人住在一起,最终自己也感染了病毒;一位虔诚的修女甚至被一个迷信的黑人用棍棒活活打死,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那帮黑人会得到白人统治者的严酷惩罚吧。然而在影片中,修女们用宽恕与爱感化了身边的黑人,使得他们在耶诞夜皈依基督教。

  皈依之后呢?南非大主教图图说道,“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黑人手里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于是我们闭目祈祷。可是当我们睁开眼睛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我们手里有了《圣经》,而他们手里有了土地。”无论作为个体的某位修士或修女,在主观上怎样怀有对黑人的无私博爱,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他们同他们的祖国一样,手上沾染了黑人的血。

  美国人在1959年拍摄这部电影,那时的刚果还在比利时治下,要等到一年后才获得独立。自然我们可以料到这部白人视野的宗教电影,在刚果人及其他黑人眼中是怎样的伪善了。也许正因为这样的“政治不正确”,这部集名导名角于一身的电影,并不如奥黛丽赫本其它的影片那样广为人知。

  另外有意思的一点是,影片对宗教的反思与认定,完全是美国式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带着浓厚的新教色彩:注重个人心灵对宗教的理解,摈弃繁冗的刻板的教义。。。影片开始时,女主角似乎是因为一段失败的情感而决定出家。然而,在如比利时这样的天主教国家,对于基督教的看法是同清教的美国人完全不一样的。一般的修女大都出生在宗教氛围浓郁的家庭,从小在教会学校长大,熟习戒律并视之为崇高的责任与幸福——自古以来,对贵族家庭的女子来说,进入修道院都是非常体面的人生选择。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培养出如嘉比那样充满质疑精神的美国式教徒。应该说,电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教对天主教的潜意识的道德优越。

  扯了太多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似乎太远了。不过,单从电影本身来说,还是可以一看的。赫本依然是天使般的清丽圣洁。单单为了她,也值得花上这两三小时。再加上对于天主教各种仪式及修女的进修历程,电影做了忠实详尽的描绘。对神秘而华丽的天主教感兴趣的人,更是一定不可错过这部影片。

 3 ) 让人感觉到压抑,但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挺喜欢这部电影的,来分享一下看到的内容。 人如果想要尽可能减少遗憾和悔恨,甚至于期望获得幸福,就一定要learn to know ourselves. 因为我们并不是我们所以为自己是的人,我们也并不一定能够成为自己标定为榜样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limit,有行善的心是好的,但在行善的时候,要尽力地小心避免作出自己本无法承受的牺牲。 至于落实到具体行动,我想,我们能够做的是认真地对待所有内心的声音,因为它才是帮助我们发现“何为真正想要”的钥匙。无视这些声音并不会让它真的停止,它只会提高音量在心中回旋,直到我们被逼到不得不直视它为止。 当然也有想不明白的地方,Sister Luke对遵循戒律与救助病人无法兼得感到痛苦,如果ta在两者冲突的时候按照内心做出选择,比如选择打破戒律帮助人,其实也并不需要离开教会——只要做出选择承担打破戒律的后果就好了,好像也并不是什么很重的惩罚。 真正让ta感到痛苦的好像还是无法做到完全的宽恕,平等的爱人,凡事尽善尽美,不受惩罚… 成为一个完人。 但是,留在教会里的其他修女都是完人了吗?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点,是在Sister Luke即将离去之前,ta和那个想要加入教会的女生Lisa(这姑娘在一腔热血地偷偷支援地下反抗军)之间的对话: “You’re not entering because of any personal feeling or admiration you might have on any of the sisters?” “No, not really. I don’t think so.” “I just want to know Lisa, because I’m going out.” “I felt you are going to.” “I’m glad you coming in.” 我们想要努力变得更好,好让我们深爱的人可以以我们为荣。我们总希望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事情来回报他们对我们的深爱。 然而,我们深爱的人,并不要求我们有多努力,更不要求我们做得有多好。他们爱我们,仅仅是因为他们单纯地爱着我们,而不是因为希望从我们身上得到回报才来爱我们。 我深深感动于那无私而伟大的爱。 无条件的爱往往最动人。 这样的爱,让想到最近看的电影《你好,李焕英》里的贾小玲的妈妈李焕英表现出来对女儿贾小玲的爱一样,她默默地付出,只希望女儿可以健康快乐。 以及,想到,我的爸爸妈妈收养我,并且抚养我长大这件事。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学习没有任何要求,一路上只默默地赚钱养我,供我读书。而并没有希望我可以回报他们,只希望我可以好好地活着。But I always want to try my best to make them happy. And that's why I was deeply moved by Hepburns's father's love for her.

 4 ) 答案即是爱神。。。

经上记着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第一最大的戒命。

割舍包括回忆在内的世俗一切而献身侍奉神的修道生活,即使在那些最不在乎天主教修行方式的新教徒看来也会极为可贵吧。因为所谓的割舍不是很容易的事:即使是嘉贝尔这样并不是因某种负面事件的存在而主动决志出家的人,临走之时也忍不住带上了一支她所钟爱的,也许凝聚着某些回忆的钢笔。而当听到大修女说,请大家交出一切会使你回忆起世俗生活的物品,她不由地低头看了一眼那支笔。

以嘉贝尔的人物设定来推测,她一定交出了那支笔。她是这样想成为一个好修女,如同我们每一个人,在决志信主之时都想成为一个圣洁的基督徒。然而事实上,就戒命而言,成为一个好修女和成为一个好信徒没有太大的区别。修道人诚然要遵守更多的形式上的规则,对于平信徒,经上不是记着,叫我们舍弃一切跟随基督么?我们受洗后,增加了一个基督徒的头衔,增加了读经祷告的功课,然后我们究竟舍弃了什么呢?

修女袍代表了圣洁,谦卑和顺服。若没有从心发出对神的爱,这是万难做到的。且修女袍这事当然地让我想到自己的圣衣:在礼拜中诗班穿着圣衣,难道仅仅是为了统一服饰好看么?当然同样是代表圣洁,谦卑和顺服。唱诗是以歌声献上为祭, 如若心内没有对神的爱, 岂能献祭。而号称爱神,号称满有心灵诚实之敬畏,行为上却懈怠甚至轻浮,那么又何以见得分别为圣呢?修道院的服饰,建筑,以及各样苛刻规则,是不断地以外在的符号去影响和督促修持内心的圣洁。基于主张人人皆祭司的新教思想,时刻追求圣洁是合理的逻辑吧。因此,我穿上圣衣像不像一个圣徒?我脱下圣衣又像不像一个圣徒?

她的圣名是路加,多么美好的圣名。我推测这个圣名也预示着投射在她心底的对自己真正的角色定位。路加修女的某一些争战,在新教徒看来应该是很容易过去的吧:比方说护理工作与晚祷时间的冲突,手术进行与按时领圣体的冲突等等。因为擅长唯独圣经的我们会举出基督在安息日治病的经文来解释和辩护这样的行为。但是应该结合修女的立场和心态来看待这样的事:修道生活的规则,每一点滴,都不是那些先贤拍脑门想出来的(恰恰现在的人们才更擅长拍脑门就想出一件事来)规则往往是对顺服的操练。大修女提醒路加:你是修女,不是护士。这是在强调作为修女不可推卸的修道义务。修道看似太过出世,而护理工作这种行为又入世又得人心从而似乎更被世人所重视。但是,如果一个修女护士的行为模式和一个普通天主教徒护士的行为模式没有区别的话,那么还要修道院干什么呢?

放弃修女身份,离开修道生活的时候,那种痛苦恐怕是很难想像的。因为要违悖与神约定的盟誓。修道人之所以要发贞洁之愿,也是因为在信仰的角度上他们都已奉献自己成为基督的新妇,与主结合。因此修女们在回答刚果土著人关于丈夫的问题时她们说,我们是同一个人的妻子,这并非仅仅是比喻之言。此刻要放弃这一身份,当然不是令人愉快的决定。尽管她有她的原因和选择。 有趣的是,正当她要离开时,有一位护士表示想成为修女。于是路加提醒她:你想做修女,不会是因为某种私人的仰慕之情,或是爱戴某位修女吧?同样的问题适用于任何教会内的服侍:我加入诗班,不会是因为中意圣台献唱的光鲜,或是仅仅是喜欢唱歌,为满足自己的喜好吧?

所以,当谨记经上记着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第一最大的戒命。

 5 ) 难以中和的信仰虔诚与现实责任

钟声清澈,神圣而悠远,扩散在比海洋更宽广的天空中。它穿透尘凡的喧嚣与纷扰,叩击着我们多愁善感的复杂心灵。波光摇曳,恬静而沉稳,倒映着河水旁边修道院的尖顶。微风轻拂,载有十字倒影的水面宛若旌旗在飘扬,用无声的倾诉召唤着我们的灵魂:Give to the poor and come follow me.

深沉而凝重的乐曲在耳畔响起,周围迅速充盈着虔诚和感动,Sister Luke的故事就这样随着钟声和波光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寻求心灵绝对宁静的虔诚和希望让更多人获得幸福的责任似乎就这样和谐地统一在了主人公进入修道院的决定中。

然而,不久以后,我们就会明白,这样的统一将短暂而脆弱,虔诚和责任的冲突毕竟无法在对自己要求苛刻的心灵中得到平衡,离开修道院也注定将成为Sister Luke最终的选择。

To be a nun or to be a nurse?——That is a problem.

[记忆中残存的电影剪辑]
剪辑一:影片开始的时候,在深沉而富有宗教氛围的音乐烘托中,Sister Luke开始了内心独白;那种肃穆的虔诚令我佩服与感动,使我明白Sister Luke的抉择基于两个目的:Give to the poor and follow me (the God).
剪辑二:Luke在医学院里成绩优异,天生的聪颖和名医父亲的耳濡目染,使她轻松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大夫夸奖了她,并希望她帮助其他修女学习。
剪辑三:返回修道院的Luke向院长忏悔,希望宽恕自己无法帮助宝林,院长却建议她在考试中故意通不过,把机会让给宝林,忍受屈辱和挫折,证明自己的谦卑,使灵魂真正得救。
剪辑四:院长告诉Luke,要想成为一名Nurse,首先必须成为一个Nun。
剪辑五:在刚果的医院里,Luke打电话给当地的修道院长,为自己需要照顾病人而无法返回修道院作弥撒再次请假。
剪辑五:Sister Luke离开修道院前向主教忏悔,主教说:You are too hard to yourself.

[头脑中凌乱的思绪片断]
片断一:或许有人会认为Sister Luke之所以选择进入修道院的,是因为最终想成为一名护士;当然,这与修道院长和她所代表的经典基督教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后者显然将无条件的虔诚和无保留的皈依作为评判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唯一价值信条。如果对于Luke来说,to be a nun不过是to be a nurse的手段或者程序,那么从进入修道院那一刻起,Luke就不得不面对一条并不适合她的道路,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 我不太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to be a nurse是不是首先必须要to be a nun;但是影片中刚果的医院里出现了没有皈依基督教的黑人护理士,因此假设影片反映的是当时真实的历史,我认为Luke完全可以直接to be a nurse而不必首先to be a nun,更何况Luke的父亲是有名的医生呢?
即使像影片中表现的布鲁塞尔精神病院一样,当时的风俗要求只有修女才能成为护士,我也不认为Luke会像我们将并不喜欢的某些必修课看作取得学士学位的前提而强迫自己去接受那样,把to be a nun仅仅看作to be a nurse的一个手段。如果是那样,所有的教规和戒律对于她来说,都将只是行动的约束而非心灵的准则,都将只是一种外加的规范而非发自内心的自觉需要。
而当一个人有十分明确的目的地时,她通常便不会介意通往目的地的道路是否完全适合自己的行走习惯;连寓言中的狐狸都可以为了穿过窄洞吃到葡萄而三天不吃不喝,为了心中崇高的理想,人自然可以做出牺牲。因此,如果Luke单纯地把to be a nun看作to be a nurse的手段,我想她就不会主动要求院长宽恕自己在医学课上的出色表现,就不会在无人监管的刚果仅仅因为宗教观点的争论就拒绝那位医治好她肺结核的绅士医生的送行,也就不会为自己内心深处不禁流露出的自我实现感而一次次地祈祷忏悔;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Sister Luke贯穿整个影片的心灵挣扎,归根到底在于对nun和nurse这两个职业、这两重身份谁为第一、谁为根本的两难判断:To be a nun or to be a nurse——That is a problem.

片断二:当然,成为修女还是成为护士,并不只是简单的职业选择——事实上从单纯的职业表现来看,在几乎整个影片中,Sister Luke都很好地统一了这两重身份:不论是在布鲁塞尔精神病院、在刚果的白人诊所,还是在比利时硝烟弥漫的战地医院,Luke都同时是一名虔诚而优秀的修女和一名敬业而出色的护士。可是正如影片中修道院长对修女们的经典告诫:You can cheat your sisters, but you can never cheat yourself and the God,我想,在Luke的心中,她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修女,这大概就是她不断面临心灵挣扎,最终选择回归世俗的原因之一。
成为一名修女,就意味着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上帝,遵守上帝的教诲和劝诫,克制自己的一切欲望,永远保持谦卑和沉默,使自己爱的情感超然于尘世之外。在西方基督教的思想体系里,人生而有罪,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用善行向上帝赎罪,取得主的怜悯,最终获得宽恕。既然人生而有罪,这种“原罪”就如同人灵魂的水印,既不能转嫁给他人,也不能让他人替自己求赎。因此,修女和教士除了可以用虔诚和善行拯救自己的灵魂外,似乎就只能引导“迷途的羔羊”走上正轨;他们的使命和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只能劝导人们从善,告诉人们如何通过行善减轻自己的罪恶,却不能直接帮助人们脱离尘世走向天堂——因为那是上帝的工作。
而成为一名护士,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病榻上忍受痛苦的病人,并不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或痛苦,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主动帮助那些正遭受伤病煎熬的人们脱离痛苦。护士不能永远沉默,她要用自己亲切的语言和灿烂的笑容驱除病人心头的阴霾;护士不能永远谦卑,她的病人需要她在紧急的情况下站出来,用自己高超的医学技术和护理手段赶走病魔的侵袭。护士直接帮助病人,将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而护士从病人处得到的最宝贵的回馈,大概也正是救死扶伤后那种充实的骄傲和满足。
这样看来,Luke或许从形式上完全可以同时成为一名虔诚的修女和一位敬业的护士,但实际上,她永远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优秀的修女和优秀的护士需要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因为出世与入世、谦卑与勇敢、沉默与外向、消极与积极,这两组迥异的人格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美地统一于一个凡人身上,即使她比任何同伴都更伟大。

片断三:影片中导致Luke最终离开修道院的原因,似乎直接在于她无法宽恕杀害父亲的敌人。我觉得的确如此,但不仅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我没有接触过真正的神父或修女,但我与正在中国佛学院学习的一位僧人进行过深入的交谈。我想,尽管他和Luke的信仰体系和宗教制度完全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解读。
佛教强调绝对消除情感与欲望,按照这种要求,真正虔诚的僧人应该做到“不食人间烟火”,俗世的喜怒哀乐不会进入他们的心灵。可是我所了解的那位僧人,尽管在佛学院中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但当他面对发生在身边的贪污腐败与玩忽职守时,依然不能熟视无睹。可是在我看来,他并不认为这种现实的责任感违背了自己心中的信仰,也没有像影片中Sister Luke那样始终在信仰的虔诚与现实的责任间倍受煎熬。
同样拥有沉默平静的信仰要求,同样拥有强烈的现实责任感,为什么Sister Luke始终面临着心灵的挣扎而我所熟悉的那位僧人却生活得充实而逍遥呢?我想,这大概在于Luke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感吧。
Luke美丽、聪颖而富有责任心,她力求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极致,她要求自己在最大限度上帮助那些身陷于病痛折磨中的人们,同时也要求自己成为完整意义上的虔诚修女。而我们已经论证过,这种苛刻的要求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它在凡人身上是难以实现的。
事实上,这种两难选择的悖论在逻辑上似乎是难以超越的,如果希望在这样的角色冲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只有像我所熟悉的那位僧人一样做到“难得糊涂”。可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者Luke,不会允许自己故意忘记上帝的教条,于是,她也就难以享受“难得糊涂”所带来的轻松惬意和自得其所;当她认为自己不可能再履行真正意义上修女的义务时,就果断地换下了修女服,回到了凡人的世界中。
也许在我的僧人朋友看来,只要把信仰留在心中就是最大的真诚,不懂得“糊涂”的人,注定无法在虔诚的信仰和现实的责任间找到平衡,也就注定要承受灵魂的挣扎和心灵的煎熬。可是那种基于“糊涂”的轻松和快乐,真的不会减少我们信仰的纯粹和虔诚吗?基于忘记教条和忽视那些难以被监督的宗教要求的自在惬意,真的不会减少他们和上帝或佛祖之间的距离吗?这种轻松,到底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还是欺骗自己心灵的廉价麻醉剂呢——That is a problem.

片断四:真的神正在地狱拯救迷茫的魂灵,而非在天堂歆享众生的膜拜。
我承认自己是凡夫俗子,不能从现实中窥见上帝和天堂的存在,我的智慧和精力实在有限,尚不能领会彼岸世界的幸福美好;所以我赞成Luke的抉择。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更愿意将自己有限的智慧和精力,贡献给“让更多人过上更好生活”的实际行动中。
耳机里又传出修道院清亮的钟声,那钟声似乎就叩击着我的心扉,使我联想起在某个天主教堂度过的那个早上。当全身心地沉浸在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时,我几乎真的感受到了那种超然于世的震撼和感动;可是当我把目光从圣坛上的十字架上收回,当我看到身旁衣着褴褛的虔诚信徒时,却发现那种完全服务现实的责任和使命依然占据着自己的心灵。
与Luke一样,对此岸世界与生俱来的责任和对彼岸世界超然生活的向往也时常同时出现在我的心中,但比她幸运的是,我的信仰和我的理想都统一在“使更多人过上更好生活”的现世要求下,而避免了那种徘徊于信仰的虔诚和现实的责任之间的心灵挣扎。
在钟声的叩问下,把右手放在胸口,摸着自己的良心,我愿意为以下的思考承担责任:我想如果超然的上帝真正存在,他只会觉得这种为现世谋利益的想法幼稚,但不会觉得它低俗;既然一切宗教都归结于使更多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那就没有必要压制别人以证明自己的神圣。如果真的有一个神,或存在神的世界,我相信神会赞赏那些虽然怀疑他的存在却愿意为了同样理想而奋斗的人,也会鄙薄那些为了证明他的伟大而剥夺自己同伴幸福和自由的人。因为前者充其量只是无知,像善良而单纯的小孩子值得同情,他们不懂得效用函数,可有着善良的动机;而后者却没有那么崇高,尽管也许他们说得很对。

 6 ) 摘录

女主角嘉比雅·范德玛的父亲是20世纪初期比利时一位著名的医生,她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医学,并且表现出了在这一方面的天赋。但是,善良而有主见的她还是选择了进入修道院,因为在她看来,没有比通过做一名修女去刚果帮助那里的人们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尽管她的父亲很是不舍,他还是陪同嘉比雅来到了修道院。在向修道院缴纳了一笔费用作为入会费后,他离开了,告诉女儿:“如果你不喜欢,可以回来,这不是丢脸的事。”可是,决心去刚果成为父亲骄傲的嘉比雅,用自己接下来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坚定。
和嘉比雅一同进入修道院的还有几十个和她年龄相仿、同样天真烂漫的女孩,她们和父母一一道别后,就迎来了修行生活。作为同龄人,我深知她们做出的是怎样的决定:明明拥有美丽的面庞、玲珑的身段,却不能作为资本骄傲地展示,只因为成为修女——“不久你们就会适应即使不用镜子也能把头巾整理好”。20岁的女子,已经不是女孩,但还未沉稳如一个真正的女人,但是修道院的要求使她们提早在行为上变得成熟:为显示谦卑,要不出声地靠着墙边走路。钱钟书在《围城》中说:“有年轻女人的地方,笑多”,但修道院不是:为保证和天主对话的通道,她们要需要学会保持静默,外在和内心的静默。以上就是初入修道院的嘉比雅需要完成的第一课,五天之后,她正式成为了保守生。
作为保守生,每日需要检视自己两次,并将所有不符合记下来,在晚间进行忏悔。很快,保守生的6个月过去,嘉比雅终于成为了初学生,接受圣袍,得修女名——路加修女。面容姣好的路加修女,在受到医院病人们的称赞和鲜花时娇羞地红了脸,她的朋友帕斯卡于是和她交谈了几句。这对于常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已经足以要她在夜间向修女忏悔,因为这被认为没有做到控制情感,缺少应有的谦卑的美德。作为告罪,她被要求去吻年长修女的脚趾。这是修女必须有的经历,因为只有把内心的骄傲消除,才能真正达到谦卑。而谦卑,和神贫、守贞和服从,是一位修女要达到自我完美的恒久美德。
终于,路加修女的朋友帕斯卡不堪忍受修道院的清规戒律,决定离开。她在临走前想和路加修女握手道别,也被拒绝了,因为修道院的修女是不许有身体接触。对做一名修女的坚定和执着植入到路加修女的内心,成为她留下来的强大动力。
对于修女,还有一项要求就是“自我牺牲”:舍弃物质,舍弃对世俗生活的一切记忆。路加修女在努力要求自己真正成为一名修女,不再是嘉比雅。一年的初学期满后,她做到了:在正式宣告她成为修女的仪式上,她的家人却并没有出现欣喜的表情,而是远远地看着她;她也一定知道此时家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可是她没有迎上去,只是低着头,迈着修女的步伐,离开。
接着,路加修女和其他修女被送到医学院学习热带医学。由于有跟随父亲学习的经历,她拥有良好的基础,表现十分突出。但是这让已经在刚果工作过七年的宝琳修女很有危机感,她认为路加修女的优秀可能会使自己不能重返刚果。修道院年长的修女于是向路加修女提出,希望她能放弃考试通过的机会,因为能够接受羞辱本身,就是谦卑,但是路加修女在挣扎后还是选择了通过考试。
一心想去刚果的路加修女最终做出的决定是让人意外的。在这之前,就有年长的修女告诉她,她的医学知识足够她去刚果服务,但是她的宗教资历不够(因为刚果是比利时的传教区),所以可能她并不能去那里。虽然电影没有表现,但是我可以想象,在玛斯勒修女向她提出放弃考试的建议时,她一定有过痛苦的挣扎:一方面是做一名真正的修女,那将意味着放弃刚果之行;另一方面就是可以在刚果服务,那可能会使她不能算作一位完美的修女,因为这才是她进入修道院的理由。最后她选择了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但是由于认为她不够谦卑,不符合一名真正修女的要求,修道院决定让她去精神疗养院的护理小组。
在精神疗养院她违反了规定,在没有其它修女在场的情况下,她打开了一个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的病人的门,差点出了意外。通过这件事路加修女终于理解并懂得了服从:“当服从成为自然,挣扎就会结束”。修道院认为她终于克服了自己的傲慢,同意接受她为耶稣基督的净配(the bride of God)。女人最美丽的时候就是身着婚纱的时候,卢克修女将这一刻献给了上帝,她终于真正成为了上帝的新娘,将准备好自我牺牲,以同天主结合,圣洁地结合。
(二)我是谁
终于,路加修女可以如愿以偿地来到刚果。她在刚果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那里的人民用鼓声表达了对她美貌的热情称赞。当被告知她不能留下来照顾刚果本地人,而是需要到一个白人医院做陪护工作的时候,她感到很失望,虽然失望,就像接待她的那位修女说的,也是一名修女必须要接受的磨练。为了做一名合格的修女,她还是选择了服从,来到了外科医生福图纳提身边做他的助手。
福图纳提医生是一个年轻而且充满活力的单身汉,并且,他还是一个无神论者,对于路加修女的信仰深不以为然。福图纳提医生的出现使路加修女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他是第一个明明白白指出路加修女内心挣扎的人。是他告诉路加修女,她永远不能成为修道院期待她成为的那种修女,因为她坚持自己的理念,她更是一名护士,一个“入世”的修女。后来,路加修女以身患肺结核为由要返回比利时,又是福图纳提医生告诉她,真正让她不能坚持的不是肺结核,而是她内心的挣扎和纠结。在福图纳提医生一次次近乎“挑衅”的说辞下,路加修女逐渐明白,她想要做的只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像自己的父亲那样,拯救生命,使人们免于痛苦和死亡,可是修道院对她的期许则是让她成为上帝的忠实信徒,她做的这一切事情只是让自己与天主更近的途径。夹在这中间,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加剧了她的挣扎。一个刚果的本地居民闯进了医院,毫无征兆地把一位和路加修女朝夕相处的修女活活打死,仅仅是因为他相信,只有杀了一个白人女性他才能够摆脱他亡妻的灵魂。当地的刚果人感到羞愧万分,按照当地的习俗会把杀人者剁碎了喂鱼,但是作为基督徒的修女们宽恕了他,要用教导来帮助他。基督徒修女们的大爱是信奉巫术的刚果土著民大受触动,渐渐放弃巫术的信仰。
修女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结合体:她们被要求要怀有博爱之心,她们不远万里地来到气候和生存环境都很差的刚果,为当地人们提供免费的医疗和卫生服务,但是,她们却不允许有自己的情感,不可以有任何自己的意愿和欲望,能做的只是服从。处在这样的夹缝中,路加修女的挣扎也就成为了必然。还未等她找到平衡点,她就被赋予新的任务——护送一个重要的教会人士安格贝回到比利时,她被迫离开了刚果。
(三)是父亲的女儿
返回到比利时的路加修女被要求在修道院安静地度过几个月,以恢复作为一名修女的精神生活。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就蔓延到了比利时,一时间,德军的铁蹄将比利时践踏得面目全非。比利时成立许多地下的反抗军,反抗法西斯的入侵。但是,修道院里则是另一番景象:修女们仍被要求要善待每一个人,要代表上帝使每一个人都沐浴博爱,对待敌人也是如此。
然而,在修道院里,不是所有的修女都能够服从这一点。一位叫丽莎的初学生的频频告假引起了路加修女的注意。在路加修女的追问下,丽莎终于道出了实情:她是在为一个反抗军组织藏匿比利时的军人,以便日后转移到英格兰。尽管修女们是不允许参加任何反抗军组织的,但是路加修女感到自己无法认同,于是,她让丽莎离开了。她在刚果时就已经萌发的内心挣扎此时愈发强烈,面对毁坏家园的德军,她难以做到博爱。
终于,路加修女收到的一封信使她彻底改变。这封信是她的弟弟皮耶尔写给她的,告诉她亲爱的父亲在救护伤员时被炸死的消息。挣扎已久的路加修女再也不能控制自己,放声痛哭后,她决定离开。也许她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将要一辈子留在修道院,但是这战争带来的诸多变故使她彻底动摇了。她带着从刚果就已经产生了的怀疑和压力,重新面对各种惨状。就像她告诉主教的那样,她不能依旧怀着友善和博爱的心去救护一个德国的伤员,她感到自己无法再像一名修女那样服从,她的生活中开始出现恨意,她的信仰生活也变得虚伪。
有主见的嘉比雅不顾家人的挽留选择了到修道院做一名修女,现在没能学会服从的路加修女决定离开修道院做一名用良知反抗敌人的普通女人。修道院的后门低调冷清,直对着的是一条逼仄的小路,已经不再是路加修女的嘉比雅,以她数年来已经习惯的修女的走姿走上了这条她曾经并不向往的路。我原本以为她会在一半的时候回头,回望她曾经的梦想,回望她过去的十年,可是她没有,她一直走,一直走,直到电影结束。
路加修女的故事既可以视为她个人的前半生的传记,但是也同样可以作为基督教教义与人类情感出现冲突的一个典型例证。她进入修道院,放弃了舒适,选择了清贫;放弃了情感,选择了隐忍,她可以接受没有美丽的服饰,没有心心相印的伴侣,可以容忍刚果恶劣的生活环境,甚至对夺去她每天相伴的修女的生命的人她也能给予原谅,只是因为她是一名修女,神贫、谦卑、守贞、宽容和博爱是她必须的品质。但是,当战火蔓延至故土,夺去她父亲的生命时,她内心的纠结和挣扎终于爆发,信仰和情感,该如何抉择?终极一生,我之于我,究竟是上帝的新娘,还是父亲的女儿?
路加修女选择了后者,我也会。

 短评

是修女,也还是美女

6分钟前
  • kingfish
  • 力荐

从事宗教事务算是一种什么心态?上帝的妻子们。到底也没多少关于信仰。或者更多的是自我挑战?

7分钟前
  • 一"一
  • 还行

前面越克制到了结尾后劲就更足。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在于这是一个没有偏见的故事,storytelling没有故意引导观众去相信什么是对的or批判什么是错的。

10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力荐

Audrey Hepburn最最感人的一次演出,将路加修女的内心挣扎演绎得相当动人。

14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呵呵,一部模仿Robert Bresson 罪恶天使的奥黛丽赫本宣传片。

17分钟前
  • xi hu
  • 较差

“……尽管本片并不反天主教,但它对教会的描绘,迥异于当时绝大多数好莱坞电影,既非友善亲切的温情喜剧,也没有闪烁着虔诚光辉。它无惧于黑暗面的揭示,却摒弃了权威形象的刻板俗套。”

1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虽然奥黛丽有很多电影不错,但这部真的不行,勉强给2星已经是上限了。我不懂给5星4星的什么心态,难道因为是明星就该给那么多星?!!这部电影她的表现太一般了!!

23分钟前
  • junzijian
  • 较差

所谓信仰只是要人无限服从。故事有原型,一位不想嫁人想要实现个人理想的女人,其理想竟然只有通过做修女才能实现。手术做一半还要去祷告,这不合时宜的古代仪式活该被摈弃。最后一分钟我真想为主角的决定大声鼓掌!电影强调了个人挣扎,顺便说了这些比利时修女在刚果做的善事。怎么不再顺便提一下他们国王当年在刚果干的“好”事呢?

26分钟前
  • 一颗大豆
  • 推荐

说AH不会演戏的,看的片少也不用到处炫耀……

29分钟前
  • \t^h/
  • 力荐

赫本惨白的一张脸,好憔悴。她的声音可真的好独特,女星里独一无二

31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还行

有时候觉得宗教挺虚伪的,人真的能面对自己的心灵吗?或许只有信仰,才能理解。 看这个片感觉挺压抑的,一个未完的故事,虽然人生也可能就在这种迷茫中,结束。

36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主题上多端寡要,自由派的宣传片

41分钟前
  • Horace
  • 还行

1.长的要死。。特别是作为一部独角戏。。2.艳尼传~~~~如果指的是她内心艳丽,至少不能和修女外表的朴素达成一致,那么说明这个翻片名的还挺有想法的。。。3.港译(或者台译)在电影片名翻译上的贡献不在于一直没有放弃意译,而在于一直没有放弃古典式的意译。。

44分钟前
  • 铁扇公主
  • 还行

奥黛丽演的不错,就是片子有点闷

46分钟前
  • wowh
  • 还行

没有比赫本更美的修女了银幕上除了安德鲁斯演的玛利亚。be a good nun then a good nurse境界是高啊。唤作我是宁死也不会剪掉长发的。pride & disobedience 这么有主见这么有质疑精神怎么好出家。战争带来的痛苦让她终于明白再不还俗就是自欺欺人cheat God。彼得芬奇精益求精的大夫能在刚果遇见真好。

49分钟前
  • vivien
  • 推荐

早该结束了,拖拖拉拉。

53分钟前
  • 歆然
  • 还行

每种信仰每种生存方式都自有其意义和违和之处。宗教何尝又不是一种体制,只为适合的人准备。巫毒或神圣,痛苦或满足,请跟随你内心的方向。

55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整整两个小时讲她如何经历各种考验,结果她终于成为一个被爱戴的修女后,却决定放弃。但想想其实是非常合理的,只有那些真正全身心的去追求过的人,放弃时才更无怨无悔。拿不起的人何谈放得下。就像曾经听过一句话,说两个相爱的人分手时,曾经毫无保留付出的那个人,反倒是走得更干脆的那一个。

58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洛克修女的病症是对信仰的质疑而肺结核只是一个衍生物.

1小时前
  • 树木夕凉
  • 力荐

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在自我约束与自我解放之间寻求平衡

1小时前
  • keta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