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

剧情片韩国2015

主演:徐英姬,权素贤,金英民,高瑞熙,卞耀汉

导演:申秀媛

 剧照

圣母 剧照 NO.1圣母 剧照 NO.2圣母 剧照 NO.3圣母 剧照 NO.4圣母 剧照 NO.5圣母 剧照 NO.6圣母 剧照 NO.13圣母 剧照 NO.14圣母 剧照 NO.15圣母 剧照 NO.16圣母 剧照 NO.17圣母 剧照 NO.18圣母 剧照 NO.19圣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9 12:24

详细剧情

讲述的是别名是“圣母”的医院护士慧琳和医生担任无意识患者哲武的看护,哲武的儿子尚宇为了继承父亲的财产而动用一切手段要尽可能延长哲武的生命,甚至找到慧琳的家人逼迫他们签下了器官捐赠同意书,并向慧琳提出了危险的提议。慧琳无奈之下只能接受,而她令人意想不到的过去也慢慢浮出水面…

 长篇影评

 1 ) 自在的疯癫与信仰的重构《圣母》用极致理性的疯癫对抗整个世界!

(本文章在我的 B站 和 Youtube「小玄儿的深夜聊碟」可观看视频版,欢迎点击)

如果你也看了保罗·范霍文的新片《圣母》,让我们来聊聊这部名叫《贝内黛塔》的电影。

影片的名字是用女主角的名字命名的,代表着导演和这部影片的态度:看见个体,即对个体的尊重。即便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是难以评价的,复杂的,甚至是些许疯癫的。

整部影片就像是一场疯癫与理性的对话

而且进行的是一场极具讽刺意味的对话

保罗·范霍文通过娴熟的影像技巧,让我们在电影的开篇就沉浸在,不知道是真是假的贝内黛塔的“神迹”里。看完全片,你甚至也可以脑洞,影片的第一场戏就是贝内黛塔的幻象也不为过。

露骨的台词,处处揭示着教会就是「钱与权」的合谋,直白得甚至有那么一点喜剧效果。

电影中一场又一场戏剧和闹剧,让观众可以有对比的去品味其中的奥秘。有教会演给贫民的,也有贝内黛塔演给教会的,以及她演给所有人的。

本质上教会与贝内黛塔行为的区别到底是什么?亦或者跟本没有区别。

如果手段没有区别,那么教会与贝内黛塔的本质或目的相同吗?——我认为是不同的。

如果要探讨贝内黛塔的目的,我们必须先要讨论一下,她到底疯了没有?

这就必须回到影片中,以贝内黛塔为核心的三个女性角色和她们的转变。

院长费利西塔作为体制的代表和权力的执行者

她到底是不是一个耶稣的信徒?

我个人的看法是,很大几率上她是不信的。

但是,她知道教会与信仰可以带来的好处——她和女儿的栖身之所。

这里也为她在女儿自杀后,彻底反扑特使,埋下来了伏笔。

贝内黛塔在最后,应该并不是用神迹和谎言说服前院长倒戈。

因为只要费利西塔还没有老糊涂,她应该清楚地知道,

是什么样的体制和男性的权力,让她得以一直委曲求全地活着。

当她看透了权力与生命的虚无,投火自尽了断生命的苦难,而不是等着神的救赎。

贫民修女巴托洛梅亚

她也不是个教徒,出身贫寒的她只是本能地追求活下去。如果信仰和谎言对生存无益,那么就没有相信和撒谎的必要。

所以当逃出教会后,她再一次要求贝内黛塔承认自己的谎言。贫民的欲望和恐惧都是极具功利性的,保佑自己的就是圣母,传染疾病的就是恶魔。即便是特使也可以被拉下神坛,即便是骗子也可以被奉为圣母。

巴托洛梅亚告诉贝内黛塔,今天第一个支持你的人,明天也会第一个送你下地狱。她深谙其中的道理,因为她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对贝内黛塔也是这么做的。

最后来说贝内黛塔

某种程度上,她的颅内高潮和耶稣幻象,其实是演给她自己的。

毕竟要骗过他人,得先骗过自己。

个人觉得她是个疯子的机率不大,但是她可以让自己有理智的疯癫。

影片多次交代了她的背景,贵族出身,为母亲管账,也可以教人识字算数。修女还警告过小贝内黛塔,不要显得太过聪明。

贝内黛塔作为精英一代,她从小就深陷对耶稣的笃信之中,可以理解为一个小女孩对童话故事的单纯与天真。父亲说小时候的疾病差点把贝内黛塔带走,是耶稣救了她。也许在病重的时候她就看见过幻象,从小就在自己编造的谎言里活了下来。

当她成年后,开始有了自我,有了知觉与身体感受,甚至是情感。她从聆听耶稣,转到聆听自己的过程中,耶稣成为了媒介,她从而信仰了自己。所以最后,她不会对修女承认这一切都是假的,因为她需要自己相信一切都是真的。

通过耶稣爱一切,爱一切就是爱耶稣,爱这个世界。她的信仰没有崩塌,而是自我重构。

她一次一次的升迁与危机,都是靠着一次又一次「耶稣的旨意」,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如果我是为耶稣的,那么耶稣就是为我的,所以我为自己争取利益,通过「耶稣之手」获得,也是天经地义的。

作为贵族的孩子,伯纳黛塔和巴托洛梅亚不同,她不仅仅是要活下去,更是要体面的,有特权地活下去。

圣母贝内黛塔并不是反宗教的,而是沉迷于宗教的,宗教是她唯一的生存通道。没有宗教就没有她和她的幻想,也无法完成她的自我实现。

贝内黛塔最终争夺的,其实是对宗教的阐释权。她反抗的是修女在那个年代,只能聆听神父的布道,圣经和神迹有只有唯一的解释。

她争取的是自己身体的自由,内心欲望的释放,以及终极的享受性爱愉悦的权力。

影片中大量的细节来展现宗教对人,身体的规训和内心的控制,还有侮辱性极强的「看不见的惩罚」。

比如身体就是你最大的敌人,衣服的材质故意让人不舒服,神父说只有感受痛苦才能赎罪,愉悦和满足只有耶稣才能赋予。

私人物品的没收,私域空间的丧失,所有对身体的规训,最终都是为了内化。

修女们不仅仅时刻都要被监视,还要参与相互监视,同时不断地忏悔自己,自我审查。这样同样的机制后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工厂和办公室里也都有承袭。

贝内黛塔这么聪明,她很可能在餐桌上,早就看破了修道院和教堂的运行机制。一群以上帝为名,只为自己的利益和特权斗争的人,宗教的谎言就是他们获得特权的保障。

贝内黛塔在这样的环境下,并没有厌弃自己的身体,也没有自我阉割。而是通过与自己幻想的耶稣,合理化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她的手段看起来是疯癫的,但是她的目的和其他人不同,是极为私人的。她没有抛弃信仰,而是有自己的另一种阐释。如果体制和人是她的阻碍,她就用疯癫来对抗和破坏。

在福柯对疯癫的阐释里提到

“疯癫是激进地选择了完全拒斥人性和人类社会/选择了一种纯粹(非人性的)动物性的生活。疯子的动物性在其受控于激情这一现象中得到体现,激情的操控使得他们精神错乱,误把虚幻当成现实。”

“疯癫与理性相对,是人类存在的另一种模式,它不是对理性简单的拒斥”

“疯癫(即使遭到蔑视与憎恨)是对理性有意义的挑战。它能与理性进行具有讽刺意味的对话。”

“对疯癫的有价值的认识,终止于17世纪中期左右,也就是影片真实故事发生的年代。”

正因为“心灵是身体的牢笼。”贝内黛塔一切的外在行为,都是在心灵自由的基础之上。

强大的、无处不在的规训与贝内黛塔强烈的欲望不断的碰撞,她急需寻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口。实现了福柯的「自我的伦理构建」。

贝内黛塔的「极致理性的疯癫」也是一面镜子,她演绎的神迹,检验出这场集体的谎言。

没有人相信她的神迹,因为没有人相信耶稣,上帝早已死去,上帝的说辞,只是特权阶级手段的华丽外衣。

掌管权力的男性借以上帝之手,惩罚女性和边缘群体,对穷人苦难视而不见。贝内黛塔用同样的方式去对抗,并且抓住了体制的虚伪和弱点并加以利用。

影片最后,她再一次朝着教堂走去,竟然让人看到了也许「耶稣」的影子。

这种力量感也是影片最终传递给我们的,是她在那个观念极度狭隘的社会里,在对主体快感极度排斥的教会里,贝内黛塔坚守对性,快感和同性之爱的权利。

她不是一个反基督者,在她的世界里耶稣永远是爱她的。她并不畏惧,因为她随时可以陷入疯癫,来对抗那个已经腐朽的,荒谬的社会和体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作为男人的财产,不是服侍男性,就是服侍耶稣。如果在服侍的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或者只是单纯的被厌弃,都会被界定为疯了,或者被惩罚然后疯了。生存空间之狭小,是难以想象的。

贝内黛塔自主的疯癫,是一种非被动的,自主性的选择,在对自我的主体性保护的同时,成为了对抗外界的武器和手段。

她没有成为待宰的羔羊,也没有自我阉割

她的神圣意味,穿越几个世纪,至今耐人寻味

除了外界的环境和声音,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己,并且与自己相处

贝内黛塔的方式是神圣的还是疯癫的,你怎么看?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你的观点!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2021年11月13日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北美新片测评

《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韦斯·安德森奥斯卡提名预定

《绿衣骑士》从本雅明谈讲故事的人,到故事被重述的意义

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

蓝光碟收藏|双峰剧集+电影套装|大卫·林奇的影像世界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

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2 ) 保罗范霍文绝对不是女权主义者

这个标题的动机来自于《最后的决斗》宣传期间,记者问编剧兼主演之一大本,他是不是女权主义者,大本说他当然是女权主义者,然后聊起《最后的决斗》在女权方面的表达,决斗我还没看,从剧透猜测JODIE COMER扮演的妻子是一位坚韧忠诚又漂亮的女人的正面形象,由此我想到保罗范霍文的电影女主角们,我才说

他绝对不是女权主义者

女权主义者在男权社会里是一个不具讨好的头衔,有很多女性创作者(包括作家,导演,演员)被问你是女权主义者吗?(但极少有男性会被问到,除非他们拍摄女性题材的电影,而更多时候男性被排除在女权主义的批判中,虽然他们才是罪魁祸首,始作俑者,但因为无所不在,遮天蔽日的男性力量,这一部分的批判被人为无视)

有些人会说不是,有些人会说我是,但……通常情况下总是需要词义上的转折来缓解女权主义头衔上的重量,为什么呢?这大概是,一旦被定义为女权主义者,就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神圣标杆,一个圣母,一个符合道德不易迟疑的女人,女权主义不接受矛盾,不接受冲突,不接受只是10%或者20%的女权主义,必须是正向的光明的绝不掺杂自我的无私的百分之一百的女人(对男人没要求)所以我不批判那些否认和但是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不是反对女权主义,她们只是反对成为女圣人。也许看到这里有些人试图否认,我们这样去定义女权主义者了吗?

当然不会有一本书,上面罗列着女权主义者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事,这样的书不需要被出版,因为我们所有人已经给女权主义者制定了如何绑住四肢的操作手册,以确保其寸步难行,无路可走,给她冠上头衔是为了最终连皮带肉剥下的那天。

今天为你欢呼的人,明天就会把你推上火刑架——《圣母》

在范霍文的电影里,没有圣女人,没有那种自我奉献自我感动自我高潮自己给自己发一块牌坊,上书我是一个好女人或者女人不伤害女人,想要看这类女人的话,范霍文的电影会极大地刺痛你的眼睛,把你的道德外衣扒地一干二净。

因为在这里,每个女人都特别放肆疯狂,只为自己而活,简直可以用不守妇道来形容(当我需要使用不守妇道这个词的时候,不禁想问不守的是谁规定的妇道?)

透明人里面男主讲的一个笑话,很能概括范霍文对两性的态度,如下:

有一天男超人在天上到处飞行搜索猎物,他看到楼顶上的女超人正赤身裸体地躺着,他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他要对她发射一记闪电攻击,以闪电的速度操她,再以闪电的速度离开,她根本不知道发生什么。轰地一声过后,女超人问发生什么事了,透明人抬起头来说,我不知道,但我的屁眼好痛。

说到《透明人》不知道是否有致敬琳达汉密尔顿的嫌疑,本片的女主琳达应该是范霍文电影里少数可能唯一正确的女性,行动果敢智商在线,每一步都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衬托着其他男性像巨婴,最后女主和透明人单挑,完全就是卡麦隆式的英雄主义

(关于女英雄的主义,派蒂·杰金斯和卡麦隆有过一次隔空争论,在此不多赘述,有兴趣可以搜索来看,是极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之间的碰撞)

在我们讨论何为女性角色的时候,最终必须落实到何为人性的概念里,不然就是一次失败的讨论。

从70年代开始范霍文把镜头对准女人,就致力于糟蹋大众眼中的良家妇女,从凯蒂到风靡全球的本能,把底层到高智商女性全“毁”了一遍,这些女人在今天看来仍然另类,凯蒂遭受着所有女性能遇到的所有陷阱,被侮辱被贫穷被抛弃,生活在虚幻的粉色泡沫中, 但是她一转身大步上街加入了革命队伍,迎接更猛烈的炮火,这种无畏放肆和前面陷入爱情的是同一个她,这种复杂多变不拘于性别的形象很难把她归类,仔细想起来和30年后于佩尔的她,其实是同一种女人,什么样的女人?她们的某部分行为剥离了女性历史,不需要铺垫动机和原因,只是一个人的普通行为。

当其他导演还沉迷于女男之间的青涩元素时,范霍文已经对女女之间在男权社会下的对抗产生了多维描述,他不是简单让两位女性相爱或者相恨,而是把她们置身于更复杂的情感纬度中,社会意识和自身本能带来的冲突,各自归属的利益需求,在艳舞女郎里面真正做到了性别之下又超越性别的主体表达,给雌竞安排了最好的归宿,相比较本能的类型化大成功,艳舞女郎饱受低估,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等那部分只想看女性肉体的男人死了,还有那部分看到女性脱衣服就大呼男凝的女人死了,这片会浮出水面,像主角一样纵情热舞!

范霍文的电影一向擅长融合青涩血腥在表达的主题里,手法娴熟高超,镜头语言沉稳伶俐,再复杂的故事也不失活色生香大胆咋舌,艳舞女郎的暂时失败反而促成他脱离B级片的路子,往更适合发挥的主流题材上去靠拢,黑皮书和她是近十年反类型片的先锋,这两部的内容体量极其庞大丰富,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倒是导演糟蹋的手法更精进更人性化了,黑皮书的女主角卡里斯·范·侯登演完电影回去做了一个月的噩梦,可见其残酷程度,于佩尔60多岁演过多少优雅俏皮的角色,哪吃过这种亏,在大荧幕上正面吃拳头,被揍的鼻青脸肿,但是导演没有在情节上给她怜悯的空间,自然也不是让观众去散发同情,从主角的视角去看这种同情是麻木且无用的,并不能代替和消除伤害,有时候溢出的同情反而会模糊了伤害的本质,使得罪行的负面影响被抵消。

在把良家妇女的形象毁灭踩碎以后,又把新时代的女性胖揍一顿,两个女人之间的那层窗户纸也捅破,终于成功练就了《圣母》一个为了达到权力巅峰,满口谎言的神棍。

范导在折磨女人这点上一直是很可以的,所以起初我有点失落,圣母的尺度相比较之前的风格,不和原著描写的内容比,太过温柔,以至于有些人归类为爽片,也不无毛病,女主全程妆容完整,被囚禁上刑场,脸上干净的没有半点污迹,好似刚做过护肤,女2就更离谱,四肢被固定住衣服被扒光,明明是震慑观众的场面,但她的身体光滑舒展地像在泰式按摩,导演把砍头和遍体鳞伤的镜头都放在了男性角色的身上,两位女主真就圣光护体,一边骗人一边快活,虽然没有达到以前那种极致地灿烂和崩溃的境界,但是结合圣母的主题,倒增添了更多地荒诞黑色的氛围,某种程度上,这是范霍文式的喜剧片,摒弃了苦大仇深,反抗性别压迫的基调,肉体被折磨的功能性在情节上已经不那么重要,不需要再用这一招来强调女性身份在两性中的境遇。

修道院女院长的角色,从唯利是图到烈火焚身,女2野蛮任性在背叛女主以后又拯救她,女主贝妮迪塔被修道院质疑囚禁最后又义无反顾回到那里,她们每个人都走完了一个人在人性上的起承转合,因为修道院的性质,男相对女性别的作用在这里尽可能的被忽略了。

电影里,所有角色做得是一场无实物的表演,但她们坚信各自的立场,从不动摇自身的逻辑和动机,然而在电影外,对于一部分女性观众来说,她们身上的女人性很难和电影里行动的人性融合在一起,无法共情与理解。

我们说何为女人的最终问题必须回到何为人的概念上来,但是女人到人,没有过程,直接诞生的话,就会有一种疏离不现实,像爽文一样,但实际上我们知道,男人一直都是这么爽的,他们不需要经历性别斗争的历史,女性的矛盾之处在于我们既要脱离性别上的苦难,但同时又做不到无视这部分仍旧存在的困境。

如我前面所说,圣母已经尽最大可能去缩短女人到人这个过程, 但她所带来的对电影的影响,微妙且不易估量,也很难描述,结果就是她被粗暴的归类为爽片。

我看到一个评论问,想知道女权主义者怎么看待这个电影?

而我更想问,女权主义者怎么看待《爱尔兰人》《好家伙》《绅士们》《两杆大烟枪》《让子弹飞》《肖恩克的救赎》《拯救大兵瑞恩》《1917》《800》《芝加哥7个人》《海上钢琴师》《教父》《死亡诗社》太多了,写不下。

男导演拍摄女主角的电影,总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男性凝视,所以用男主角的话可以大概率避免这个问题,或者纯男性角色,万无一失。

李安为什么要在断背山里面加女配角,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学王家卫只拍两个男人的故事,纯真爱情不好吗?只要没有女人,就不会有批评。

 3 ) 让我们在上帝的脚边做爱

「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

当阳光放下它傲岸的姿态,缓缓地移至教堂的顶端,我们能看到它曾威严的目光,仿佛被镶镌在浮雕壁画石墙的彩色花窗稀释了般,带着一丝哀婉的怜悯渗透进寒气冰冷的残垣。在被它的慈悲披散着的神像之下,无数的信徒们怀着自己信以为真的虔诚默念着,祈祷着,不顾藏匿在黑袍下潜动的灵魂,在对立着的圣洁面前暴露得一览无余……

这无疑是继《安妮特》与《钛》之后,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最振奋人心的电影了(后者在某种意义上确实让我们对金棕榈这一奖项刮目相看),个人认为甚至可以和卡拉克斯并夺最佳导演奖。我们在范霍文这位类型片之神的带领下,秉持着尽量抛弃主观情绪引领的原则,走向17世纪的意大利,走向那渺小的修道院,走向那对燃起爱火的女子。

比起同题材作品中所带的“情欲阻碍”元素(《小姐》中的政治敌对、《燃烧女子的肖像》中的世俗伦理等),《圣母》中的“宗教”似乎是一种更加强硬的因素,它直接承载着千百年来的传统普世观念,甚至这种阻碍可以看作是个人主观对于自身的束缚,它对角色为情感追求所付诸的行为动机的困难附加了一层厚重感,当然,对作为观众的我们来说,也在观影的旅程中增添了更多的惊险咋舌。我们深知贝妮迪塔对于圣灵的虔敬无比,所以当看到她被坍塌的石像压倒后吸吮它的乳房,甚至在与Bartolomea做爱时选择使用那个以圣母像制成的性器时感到诧异无比,以至于后来她借助圣痕继任修道院长,成为城中百姓的拥戴者,并被院中的修女陷害这一系列情节让剧本在难移的信仰与反叛的情欲间不断游移。在这两者之间,宗教所扮演的角色虽然让贝妮迪塔对对方的情感产生了波折,但毫无疑问的是,它确实让后者走向了权力的高峰,直到最后一刻,它也化身为一种精神控制的力量,帮助她得以逃离一死。我们是否可以把世俗所信仰的与贝妮迪塔所信仰的(看似是同一种的)剥离开来呢?前者是传统宗教意味上的把世界当作美丽梦幻来欣赏的超脱精神追求,后者则是具有狄俄尼索斯式悲剧性陶醉的叛乱,将个人的悲难与毁灭同世界的创生和崩裂相融合,交织着痛苦与狂欢,而她将这种复杂的癫狂状态受囊于她的爱人——耶稣的名义下,这很好地体现在她的幻想中,那不断救赎她的神之子,或揭开面具后进行杀戮的恶人。

真实与谎言、本相与欺诈,如何鉴定?那朴素得如同帕索里尼《马太福音》里的景别,是对真实的忠贞,但张开血盆大口的毒蛇与耶稣降临时的圣光,又将这样的真诚湮灭。我们在幽深的城堡、忙碌的百姓与贪婪的教皇代理人之间寻求的代入感,也往往被那一瞬鲜血浸染的双手和红色彗星划过的静夜所侵袭,是神秘所带来的恶意,把感官拖着往做派伪善的那一面影像方面靠近,然而其中欢呼的人群与混沌的暴乱又将可怜的、被折磨的双眼拉回到就在上一秒还陌生的现实,布努埃尔式的小把戏成功地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横跳,在现实的墙壁上粉饰一层人为virtualize的颜料。我们被诱入被镜面环绕的镜头之中,犹如套入在佩夏城中的贝妮迪塔般,被死亡,被重生。

直到最后我们都无法走入贝妮迪塔的真实内心,她的亲吻、尖叫、祷告......平面式的流动铺满了屏幕间,我们想通过什么来立体化这位被操控的提线木偶式的角色呢?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的头颅得以免遭腐败的支配,大可不必追究其中她在一些细节上所展现的“行为偏差”触及到了某种冒犯性的凝视,即使在为符号化走向而设置的角色模式下的行为动机会对影片进行过程的完美度造成一定意义上的反噬,但我们无法否认,当她,当她们,在被烈火焚烧中声嘶力竭,在被权力的压制下奋力反抗之时,我们能感受到那份生机的人性,那份赋予她们神之子的灵魂的触动,仿佛她们就是基督本身。


夕阳褪去,她们熄灭最后一盏蜡烛,在这之前祷告的所有言语化为人群涌散后对视着双方的两人吞咽下的唾液。理性不配被记录,纠缠的爱嗜只需阿佛洛狄忒的轻轻一吻便能化解成片,那忧郁的、被紧绑的耶稣像注视着一切,好像她们即将踏上的旅程要驶入世间最为恶孽深重的狴狱般。这时候,再神通广大的神祇也只能假装漠视地沦为被动的旁观者,任由脚边渺小的她们肆意地进行高尚的探索

 4 ) 保罗范霍文绝了

震撼。整个电影的体量和对节奏的把控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最大的irony在于 女主作为一个整个电影唯一虔诚相信上帝的人,is also playing the trick。她相信自己是真的背负着神的旨意的。所以对她来说一切的trick都是合理的,也是她的trick最后推翻了当地愚弄人民的宗教政权统治。

女二在接受审判的时候说过,她对女主是love。从女二被自己的爸爸和羊追时被女主拯救开始,女主对她来说就是god本身。并且,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看清楚,但当女主和自己梦境里的Jesus赤裸相见的时候,Jesus是没有男性的性器官的,(包括女主第一次在演戏的时候和母亲说见到了god,那个Jesus是个女孩扮演的)是否也再次印证了影片里女主真的是相信自己就是神本身。

老太太这个角色塑造的太好了。她象征着一个本性不坏只是想明哲保身的掌权者。因为自己女儿的死,走上了报复女主的道路。最后(可能)是意识到,逼死她女儿的不光是自己女主,也是她自己,是这个愚弄人心的宗教统治的本身。她最后走向fire,是对自己带来的黑死病的救赎,也是对自己人性的救赎。当然她女儿也是一个有趣的角色。虽然也是权力的附庸者,我相信她是相信上帝存在的,至少,是尊重游戏规则的人。所以她的死是歇斯底里地失望,对自己信仰的失望,母亲的失望。是反叛,令人唏嘘。

 5 ) 伪神与真人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在中世纪的欧洲,什么是真理?

显而易见,真理就是上帝之语,主的话写在《圣经》之中,信徒或异教徒,男人或女人,教皇或乞丐.......其中的笃信之人、想信之人、亦或不信之人都是读了就是读了,或许可以指导生活,或许可以慰藉心灵,或许可以换取钱财,但这些都并不是直接经验了神迹。信仰层面,真理求真之目的与神迹的经验无关,如同五饼二鱼救了五千聆听传教之人是一个言之凿凿被记载下来的故事,布道之时的叙述,与求真无涉,而是非常存粹的动机论,旨在说明信念之去处与信仰之道路。

生活是去实践,神迹如果真的会发生,一定是在现世中可经验地被目睹,所以很容易知道,生活会是神迹的范围,人的动机在其中没有位置。生活的视域下,习惯的理性与神迹的存粹关系不大,就像每天起床、吃饭、劳作、祷告等并不需要信念与信仰的至高启示,向善亦或向恶动机的好坏无法对生活的经验作出判断,信仰与信念只不过是一些与庸常的混吃等死相比起来,还算好的想法而已。

好的想法摆在人的面前,其实很容易被用来证明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坏,那些无道的沦丧,世人的无信,天谴的惩罚都是不遵守那些好想法的后果,所以无疑需要神或者它的使徒来拯救,好比和平年代人人爱平等又安居乐业的罗马,面对大军压境、破城亡国之时,一致推举了凯撒来挽狂澜于既倒。可以想见,获得权力,需要丰功伟绩的传承或者神迹的“截胡”,前者需要大量主动或被动的规范和反思判断,后者在彼时的环境中,则是作为信仰的某种“实证经验”基础证明一般,被很多显露过神迹的人验证,从而封装在一个系统之中,可以随时取用。

面对神迹,人们主观相信,那些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验,就是那个现存的人类之中,即便没有至今活着的人见过,也曾经存在过的不可思议的事件真实发生过。不过对这句话的真认识其实是:面对无人的神迹,我们其实不知道!因为“存在”、“不可思议”和“真实”等等,都是人的认识,脱离了人的认识,我们已“存在”、“不可思议”、“真实”等等来构造的神迹 都 不 再 有

那么《圣经》中神迹白纸黑字的记载被教徒们相信是有启示的,耶稣遭遇背叛并受难被相信是高尚的,上帝宽恕世人的罪引导人们走向天堂被相信是光明的......真善美或许可以被称作为是主的目的。对于可能是性觉醒带来权力欲望觉醒的贝内黛塔,其混杂着福德感召、灵魂煎熬、性向悖常而“夺取”或“继承”权力之路,也要首先来自她的目的。面对信仰的吊诡,其实在于不能确定上帝存在与否,就像主不确定真善美在他的独子牺牲自己后,是否可以达成一样,也就是说,只有在目的为先导的前提下,一切有道理和可相信的诉说才存在意义。

所以当信徒确信牺牲的残忍与暴虐为拯救的崇高之时,如同说服自己“吃亏是福”、“性的愉悦是罪恶的”、“出现圣痕与警告的话语是神谕”一般,是反思之后的判断,而这种判断之前,肯定有着鲜为人知又不能忽视的无目的的前提,其一方面可以引人救赎,或最起码劝己向善,而另一方面,当然也有着权力一体共谋的彼端,亦如镜头里隐形的叙事者;范霍文作为导演意志的加持;各种虚假表演虚构出来的信仰求真;流畅叙事调度带来的构建;宗教故事虚假式的未来寓言;和回望现实坚实有力的反讽等等......无不夹杂着各种各样蕴含目的却看似无目的框架。

但目的,并非是否定众多宝贵价值永恒性的奥卡姆剃刀,甚至否认历史自身的发展,把历史看成完全人造的结果,成为一种从属并服务与经济利益和既得利益者的工具,和认为我们现在可以去重估过去的一切价值且一切观念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历史主义叙事。特别是当所谓靠继承所谓“正统血脉”,获得权力的“神迹”愈加不断地需要“丰功伟绩”的验证来保护和加冕其谎言的脆弱之时,媾和的结局,可以是对贝内黛塔毅然出世再入世,勇敢坚持信念与终成真人的称赞,也可以是对 他 一步步走向封闭、昏聩,觉得自己可以成神并欣然接受他手下的人造神,且相信自己最终定将成功的伪神盲信。对于前者,良好生活无论是否可能,都是一种信仰飞跃般的尝试。而对于后者,不要指望会有真正神迹的发生,因为神迹的目的并不会分享给伪神,来实现其现实世界中,觉得人定胜天,自己可以一直不断地从一个伟大胜利走向的另一个伟大胜利的种种野望与狂想,特别是当这位伪神,还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低学历低智能特别偏执又喜欢逞凶斗狠的昏庸独裁者的时候。

 6 ) 这场不轨之恋,能成功摘得金棕榈吗?

保罗·范霍文的新作《圣母》在吊足观众多年胃口之后,终于在本届戛纳首映。有史可查的修女禁忌之恋,以及上映两年前已传遍整个法国电影圈的大尺度情欲戏,都有着巨大吸引力。

《圣母》

影片《圣母》讲述了自愿侍奉上帝的贵族女孩贝内黛塔,在修道院里幻视自己成为了耶稣之妻,并与另一位修女巴尔托洛梅娅成为伴侣的故事。

因为贝内黛塔能够通灵接触耶稣并带来神谕,身上也有类似耶稣受难时所留下的伤痕,后来便被任命为修道院的院长。

然而,由于她的受难无法被证实来自于神,甚有威望的前院长菲丽西塔修女向佛罗伦萨指控,贝内黛塔以伪神力欺瞒教众并与同性媾和,教会便开始了对贝内黛塔与巴尔托洛梅娅的查审和迫害。

这个故事来自美国历史学家朱迪丝·布朗的妇女史著作《不轨之举》,讲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叫贝内黛塔的修女与教会中其他修女发生性关系的故事。

此书不仅详述并分析了史料中关于贝内黛塔与其他修女不伦关系的记录,也展现了贝内黛塔从贵族弃女到修女、并因通灵而掌权、后又因此被查审的过程。

影片《圣母》并没有完全照搬历史,在情节上做了不少改动。

首先,在原著中,做修女并非贝内黛塔的热望。中世纪的欧洲修道院其实是弃女之所,修女并非什么真正了不起的身份。但在影片中,贝内黛塔从一出生就对奉神有着强烈的追求。

历史上贝内黛塔是有夫之妇,电影则完全去掉了贝内黛塔的妻子身份,没有从婚内不伦角度来叙述贝内黛塔的同性之爱。

影片为了全面地呈现这位修女的传奇经历,尽可能从多方面探讨她的故事。前三分之一讲述贝内黛塔所遭受的压抑。在她进入教会的第一天,就被给她换粗布衣服的修女告诫:“你的身体就是你的敌人。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聪慧是危险的。”

珍惜怜爱自己的身体,并利用它引诱别人是可耻的行为,也是需要被惩戒的罪,而聪慧被理解为心思活络不受控制。对于保守的教会来说,身体与精神的自由都是必须要警惕的。

然而,贝内黛塔在身体与精神上的解放并非她故意而为。作为从小就显露出随时召唤庇佑能力的女子,贝内黛塔的虔诚与其他修女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是在信仰中寻求自由,有了耶稣她便拥有了一切。电影以“虔诚”来解释“有求必应”,给了贝内黛塔自幼就展示出的神力一个在宗教角度不可辩驳的理由。

电影的中间部分铺开了叙事。一方面,贝内黛塔多次梦见耶稣保护她,并邀请她一同受难的场景,在被巴尔托洛梅娅照顾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她,两人发展成爱侣。另一方面,贝内黛塔展示出的强大灵能受人忌惮,受到来自菲丽西塔与其女克里斯蒂娜的针对。

从这个敌对关系来看,菲丽西塔修女和她的女儿克里斯蒂娜对掌控修道院有执念,两人对权力的渴望的不同,昭示着她们命运的转折的不同。

克里斯蒂娜为将贝内黛塔拉下权位,背叛信仰公开作伪证,最终受到惩罚饮恨自尽。而一心只想做耶稣之妻的贝内黛塔,即便在现实里与修女媾和,神力也在不断加强。

影片的最后将重点放在教会与民众的冲突上。菲丽西塔为了报复,从佛罗伦萨请来了教廷的特使,而同时也将那里的黑死病带了进来。特使对巴尔托洛梅娅严刑逼供,使巴尔托洛梅娅背叛贝内黛塔并且主动交出了媾和的物证,将贝内黛塔送上了刑场。然而,整个城市的民众都相信贝内黛塔的强大灵能,不愿意让她被处死,对教会进行了反抗。

就结局来看,没有像贝内黛塔一心向神的人最终都获得严重惩罚。宗教所鼓吹的对精神与肉体的压抑发生在其他人身上,转化成了对其他事物的欲望。比如菲丽西塔和克里斯蒂娜,她们完全被权欲吞噬,做出一个又一个害人害己的决定。而贝内黛塔的虔诚则如同一张免死金牌,既拯救了她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和她站在一边的人。

而从大众比较熟悉的逻辑来解释这个剧本,影片《圣母》则无疑是一篇爽文,以神来对标“男权”这个中心,而依附在其上的便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然而因为神是无实体的存在,所以贝内黛塔成为了真正有能和有权者。

唯有真正相信神的人才能得道;而觊觎其力量的人,若不经受苦难的方式,便不配得到神的偏爱。

影片中用了大量宗教与非宗教的符号来加强这一点。比如贝内黛塔做的第一个有耶稣来拯救她的梦,是被群蛇围困的梦。根据《圣经》记载,蛇是诱惑夏娃吃下禁果获得智慧的邪灵,它最终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失去手足并以腹贴地爬行。

这个场景意味着,贝内黛塔内心知道自己正在被诱惑。但在现实里,当时的她还没有和巴尔托洛梅娅发展成同性伴侣,而是处在要不要接受对方的挣扎当中。

再比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裸露的前胸。无论是人身上的,还是雕像身上的,袒露的前胸意味着自由,而这自由也是一种力量来源,性行为也是如此。这些符号都站在了压抑的反面,引向力量的释放。

根据作者朱迪丝·布朗的说法,当时的欧洲人难以接受妇女之间具有吸引力的事实。他们对于人类性关系的看法是男性中心主义,即妇女会被男人所吸引,男人也会被男人所吸引,但是妇女之间不会对彼此有长时间的情欲。

因此,妇女之间的性关系被忽略,并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观念中消失了。所以贝内黛塔的故事既耸人听闻又贻笑大方,在当时的语境下是一件荒唐又滑稽的事,这样的女人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殉道者。

今日的欧洲对于女性之间的吸引已不再忌讳。《圣母》用大胆的情绪戏,将女性之间自发的互相吸引拍得非常明了:巴尔托洛梅娅自进入教会就对贝内黛塔有所引诱,两人之间的互相吸引显而易见。而推动贝内黛塔冲破桎梏和巴尔托洛梅娅发展成伴侣关系,后者的主动姿态是不可忽略的推动力。

然而,《圣母》想要囊括的东西太多了。表面上,这是用古代故事为衣装点现代内核的故事,但它的内里还是唯神论的。

如果电影强调贝内黛塔作为修女的牺牲,这可以说是一部传记作品;如果贝内黛塔对巴尔托洛梅娅的感情出于纯粹情欲,那这是一部女权主义作品;如果电影聚焦在教会强权不得人心这点上,那这就是一部讽刺权力的作品。

但《圣母》显然将这三个角度都囊括了,且在这三个角度上的叙事分配比较均衡。这使电影缺乏一个讲故事的主要角度,更像戏说历史,但没有把故事讲好。

贝内黛塔的同性之爱,比起冲破性别与教规的束缚,更像是以神为名大行其道,和女伴随意玩乐。她对神的信仰的奉献给到她近乎魔幻的能力,但这能力所招来的觊觎以及后来引发的灾祸巨大,贝内黛塔也没能保护城中百姓免于黑死病的蔓延。

其他人物的动机和决策则不停在摇摆。巴尔托洛梅娅对贝内黛塔有引诱也有拒绝,受刑招供背叛了对方,但转而就立刻请求原谅;菲丽西塔对贝内黛塔的针对也时有时无,人物行为的动机都不够明确。在叙事不清时,硬要推进情节的进展会让故事变得僵硬,逻辑也不够顺畅。

唯一明晰的一点是,《圣母》的同性之爱其实是一个噱头,给我们突破女权主义的幻觉。范霍文利用了历史故事的耸动,将这个冲破束缚的故事讲成了保守派的说教:寻求神的人获得自由在世上横行,不寻求神的便都是罪人。

但真正造成突破的并不是影像,是历史上的那个贝内黛塔。范霍文的《圣母》技艺再精巧、影像再精彩,也依然在拍古代沉疴,缺乏现代对爱与自由的追求。

作者| 蓝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短评

疯狂的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用两个小时的篇幅描绘了这样一个罕见的女性形象——修女贝黛塔。她是狂热的信徒,高超的操控家,是宗教史上唯一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女同性恋。更重要的是,她是权力的拥有者!

7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不知道是不是我,总之virginie efira的表演不是很有说服力

12分钟前
  • matchappuccino
  • 还行

由雀屎造就的「神蹟」開始,已無法嚴肅態度看待戲中神聖事物,聖母像變假狗,戰神耶穌和你談情說愛,可笑得如港產片一樣的神蹟展示方法(還有不理細節都要被迫接受的速度感),這無關信仰也不具寓意與批判性,而是滑向了可笑與道德暫停的境地,看Verhoeven 有如看Stand-up的快感,意想不到的段子接種而來,無法深究故事意識,各種與觀眾之間暗合形成而來對俗套的期望,也借此將意義一直消解的過程,有時候他成功的讓事物曖昧起他,但也教人煩躁,上一場定下來的規則到下一場完全消失,電影粗糙得無法細嚼人物心理變化,Virginie Efira 無法發揮係Justine Triet 電影中的真假能力,電影亦導向了平庸的奇情與真正的陳腔濫調方向。一直認為他的誇張與癲狂,令他成為最具港產片氣色的歐洲導演,問題也在當遠離荷里活那濫觴的創作環境後,還可以發揮幾多。

13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在一部好电影中忘记时间的流逝、忘记身在何处,被牢牢钉在座位上不想动弹,且看完后只想激动地满世界宣布“好看!”时至今日范霍文依然能交出这么一部混合着生猛与柔情并存、奇观与讽刺兼具的作品,堪称创作力惊人;剧本走向的控制几乎不受观影经验影响,尽可以在叙事的酣畅淋漓和飞速转折中享受失控的快感。部分情节想起赫胥黎之《卢丹的恶魔》,尤其在表现(集体)谵妄症状、对教会的嘲讽方面以及大众易受权力和狂热情绪煽动的盲从感;benedetta不仅从上帝的“妻”(附属)演变为其化身(因此还隐含了性别议题),更是创作者操纵观众的指挥棒——他根本无意落实所谓真假,而是藉由神权的人间代言人之祛魅,表达人性的多维棱镜和电影多义性/丰富性的留白魅力。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你也搞不清楚,她坚定远去的背影究竟是奔赴理想信念,还是为了混口饭吃

19分钟前
  • lost star
  • 还行

一部必须标为18+限制级的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出现的新电影!它根据三百多年前意大利的一位因“亵渎神灵”而囚禁35年后死去的教会修女的史实而创作;83岁的荷兰老导演范霍文宝刀不老,犀利地探研了神性与人性、情欲及权利的复杂存在,可谓光彩与争议杂呈。“食色,性也”,对于人性中的食欲,以“舌尖上的中国”为首的众多影视表现,一直霸屏于我国,可是表现和研究人性中的“情欲、性欲”,则永远被视为洪水猛兽、禁区,这实为怪事。我们的文化管理及创作人员看看这部电影,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着一些应该改进的某些区别吧!

2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对范霍文来说太轻松了,几乎所有的镜头都剥除了任何的装饰性——电影与宗教,这两种生来就令人犹疑又给予着我们的骗局,所有令它们生存下来的仪式性,在范霍文的注视下荡然无存,他并不在乎掌权者是谁,更不再需要花笔触去做任何的讽刺和夸大,但我们当然相信贝内黛塔——一个纯粹电影的角色,经由她的注视:她注视我们,我们又看着她的脸庞,我们只好相信她,骗局下最后的栖身之地,永恒的电影主题。

22分钟前
  • TWY
  • 推荐

年度十佳。不拿奖只能说明评委会集体瞎了。那些说什么,好乱,没有重点,什么都想拍又没拍清楚的短评,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没看懂这片,理解能力有问题还怪在导演身上。

23分钟前
  • Prévoir
  • 力荐

如果她是个同性恋圣人,那就没必要搞啥权谋,没必要为自己的正确而遮遮掩掩甚至怂恿他人行不义之事;如果她是个权谋同性恋也未尝不可,那就别从头到尾一次次显圣,最后又抛弃自己的情人,好不容易挣来的合法性在最后一刻瓦解;如果她是个权谋圣人也行,那同性未免称为绊脚石,讲到最后感觉成了一条多余线索。三者同时存在免不了要素过多,各个侧面想使劲揉捏在一起奈何相互矛盾,尽管视听完美但仍有致命遗憾,绝非完美之作。至于看完就大呼牛逼的,我只能说两个人坐在这里挠头思考了一个小时,也没有办法自圆其说。

2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一惊一乍得让我想到教堂静静。男的究竟哪来的勇气以为木棍插到女的下面会舒服的 ? 我一边思考这个一边走进女厕所 听见隔壁的女生说:这无疑是男的想象的女人之间如何have sex 有时候恶趣味并不恶在趣味而在出于自大的愚蠢(vice versa) This greedy, sadism yet messy storytelling only made my mind more unfuckable

29分钟前
  • 在少女们身旁
  • 还行

有点惊喜,以为又是“可歌可泣”的同性恋故事,结果展现的是愚昧和相互残害的活灵活现的人。(我身边坐的老太太好几次或讥笑或哈哈大笑,也是个活灵活现的观众。)想要看感人至深同性恋情和神秘中世纪的人都会深深失望,而我挺喜欢这种打破幻想的感觉。人类社会tmd就是一场闹剧,哪个时代都如此。此片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对中世纪的视觉想象,女主角长得就很像达芬奇笔下的人物,修女们演圣剧的服装给出了墨绿,深红和藏青色,不难想起《最后的晚餐》。

32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保罗·范霍文这样的导演太厉害了,毫无用力的痕迹,每一个镜头的节奏却都是如此的丝滑,简洁准确有力的交代信息量,真正的做到了电影的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统一!在细节的不断积累中,真与假变得扑所迷离,当你开始怀疑真假的时候,一切就不言而喻了,它在批判的同时,主人公却选择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当女童Benedetta以圣母之名吓退路匪的一刻,她初尝权力二字的甜头,也见识了其威力,从此被开了童蒙。当圣母像倒在她身上,而她毫发无损的一刻,她对自己是天选之人的坚信更得到了巩固。上帝不止派来耶稣,还派来疯子。进入修道院、教会,这个靠谎言搭建和日常养护的权力系统,她天资聪颖,迅速悟透了游戏要领,善用谎言,在这套系统里玩得上下通吃、如鱼得水,到了人戏不分的境界。耶稣,是这个系统里的权力符号,是图腾。以处女之身产子的圣母,是代行耶稣意志的经纪人,是权力分舵,同时也化为“一柄阳具”,替耶稣把修女Benedetta操得欲仙欲死,而修女Benedetta又把世人操得欲仙欲死。宗教对Benedetta来说哪里是枷锁啊,简直是一辆驾驶权力任意驰骋的拉风超跑,是苦难人间的游乐园。

3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范霍文真的很敢,如果说圣像作性具还是在消解和猎奇,那么扯掉耶稣腰间布,露出非男非女的私处,绝对挑战基督教文化的伦理底线。很满意他没有把这个题材处理成一个什么用情欲反抗宗教权威/男权的俗套叙事。其实很对啊,情欲和权欲一样,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承担那么多旁的使命。为什么贝内黛塔最接近上帝?因为她最了解宗教的本质就是谎言,哪有什么上帝让你做的,都是你自己想做的。而老院长死到临头才终于承认这一点。所以其实贝内黛塔是最虔诚的信徒,这世界就这么荒谬。本质是谎言的,又何止宗教?

37分钟前
  • 易晟
  • 推荐

不如说这是视觉上毫无建树,故事上又陈腔滥调的老白男对女同性恋一如即往的“AV式”的幻想。几段梦的构建无非只是凭添了一种荷兰新教徒对天主教解构的恶趣味。对Benedetta的嘲讽也是一种无情式的机械性化的简单展现,对宗教与狂热信徒亦是如此,并没有深度挖掘性欲(歇斯底里症)与癔症(幻想基督)的关系,或者群体性癔症,而是全然以一种儿戏,甚至都到达不到荒诞的水平。如果全然要走修女剥削片,也请剥削得彻底一些。换一个香港班底,基本也就是香港古装三级喜剧片的水平,可能荒诞不经都未必及。

39分钟前
  • Danny
  • 较差

大开眼界,原来不是感天动地的姬情故事,而是尔虞我诈的权欲斗争。Benedetta的形象如此复杂,一面她虚伪自私自欺欺人,以致于她自己都笃信自己是天选之人,另一面也正是源于自私与自信,她才能做到反抗宗教体制,某种程度来说,她是另一个与虎谋皮的武则天,是男权与宗教体制下一个不完美的反抗者。

44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你要神迹,我给你神迹;你要爱情,我给你爱情;你要我,不好意思,我只属于我自己。

4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Benedetta的形象如此模棱两可,在圣母与骗子、天堂与地狱的两极间摇摆不定,就像所有那些饱受争议的圣名(如贞德)一样,圣人还是女巫仅民意的一纸之隔。 在亲历那些矛盾的片段(切实的大难不死奇迹与火刑柱下带血的碎瓷片)之后,观众体验到如同Pescia城那些修女们一样的两难境地,很难看清Benedetta究竟在像玩弄提线木偶一样操控着她们,还是她自己即是那傀儡;抑或一切都是狂热的信仰与压抑的欲望结合产生的幻觉;而我们终会在生命的最后放弃判断挥舞着双臂求助一切可能;宗教的复杂性在此展开。范霍文的作品总借大胆的题材在刻奇的边缘游走,历史剧也被强烈的当代感标记,精心设计的转折与奇观带来饱满的视听,刺激精彩又时时让人感到冒犯。最后,若我做创作者,兰普林永远是我最想合作的演员。@PathéOrléans

50分钟前
  • 阿茶
  • 推荐

# 74 Cannes# 有亮点,对宗教的各种直接讽刺能博得现场一次次影评人的掌声,但是不足也很明显,里面每个支线人物的态度转变都太生硬,没有经过思考和过度,会让观众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

55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还行

背景设定注定了叙事大多数时候是由角色的面孔所驱动,愤怒的、恐惧的、“神性”的、情欲的;唯有当宗教枷锁褪去,身体动作才会占据主导,把角色、氛围和叙事推向一个个情节高潮。127分钟的每一秒都是范霍文的“全盘托出”,情色、暴力血腥、悬疑惊悚以及讽刺幽默,范霍文如同女主,不断大胆冒犯、挑衅和反抗的同时又用不着痕迹的“技巧/自导自演”和“奇观/神迹”让观众/信众陷入自我怀疑从而绝对服从,因此整部片也可以看作是关于“虚构”的创作和电影本身。

5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