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战争片日本1959

主演:仲代达矢,新珠三千代,淡岛千景,有马稻子,佐田启二,山村聪,石浜朗,南原宏治,宫口精二,安部彻,三岛雅夫,小泽荣太郎,三井弘次,河野秋武,中村伸郎,山茶花究,东野英治郎,小杉义男,芦田伸介,小林俊子,殿山泰司,北龙二,谷晃,平田昭彦,岸辉子,佐佐木孝丸,矶野秋雄,大友纯,织本顺吉,小松方正,杉山德子,三户部须惠,高木信夫

导演:小林正树

播放地址

 剧照

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2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3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4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5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6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3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4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5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6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7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8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19人间的条件(第一、二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1:43

详细剧情

  取材于五味川纯平的原著《人间的条件》。是反映日本在中国东北(满洲)日本殖民者的电影,导演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战争给双方的影响做了反思,本片的故事背景是一九四三年的满洲,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 男主角尾,在满洲为其人道主义立场努力终生的故事。  第一部:纯爱编 <纯爱篇>  第二部:激怒编<激怒篇>  第三部:望乡编<望郷篇>  第四部:战云编<戦云篇>  第五部:死的脱出编<死の脱出>  第六部:旷野的彷徨编<矿野の彷徨>  本片的故事背景是一九四三年的满洲,讲述太平洋战争时,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男主角梶,在满洲为其人道主义恶战苦斗终生的故事。共分六部,约长九小时。电影一、二部主角以人道改革方针对待中国工人而遭失败的经过,并探讨殖民者的良心问题。三、四部描述男主角梶在军队中亲闻被迫参战同胞的悲惨境遇。五、六部内容讲述已成为北满洲逃兵的梶,因抗争而致死的经过。  第一二集  1943年,满洲。梶在矿山公司调查部工作。他站在调查员的立场上对日美矿业生产的实力进行了比较,认识到日本将来必将战败。他在向公司提出的报告中,批判了在矿山现场对中国工人的非人道的榨取。这份报告被公司认可,因此他被派往现场。梶和美千子结婚后就上任了。梶得到前任冲岛的协助,用人道的方针进行劳务管理的改革试验。日本管理人员反对梶的改革,不断发生罢工事件。他碰到了不是他们所能解决的问题。军队把在中国抗日的农民抓来,随意地当作俘虏虐待,把他们称作特殊工人强制在矿山劳动。梶按照宪兵队命令不得不对他们进行管理。在被允许的范围内极力地人道主义对待他们。这样更增加了日本现场管理人员和宪兵队他们的憎恶。特殊工人们纷纷逃亡。于是宪兵们把不想逃走的工人抓来斩首杀鸡给猴看。当宪兵杀到第三个人时,梶终于忍不住向宪兵抗议了。当宪兵向梶挥刀时,过去他看守过的数百名特殊工人的领袖老王站出来威胁宪兵。宪兵因而中止了杀人。但不久后,梶被逮捕了,不仅受到拷问,还被赶出公司。并且立即从军。  第三四集  时值隆冬,梶被派到北满洲守备队。连日强行训练已经筋疲力尽,还得忍受老兵的作弄。但是无论从体力还是射击技巧上都是数一数二的,立刻成了队里的重要士兵,他还站在袒护小士兵的立场上。梶保护的朋友们又因哥哥是左翼思想犯,自己也被当作赤色分子的新城一等兵。又因妻子来信骂他是家庭的愚痴而动摇被老兵痛斥的小原二等兵。还有40岁被征来的老兵。梶帮助新城逃往苏联,小原在厕所中自杀。梶的妻子不远万里来部队见梶。两人得到特别许可在工具仓库过了一夜。后来因苏联参战,梶的部队被苏联坦克部队全部歼灭。只有梶等少数几个人活下来。  第五六集  北满洲,梶等残败兵一个劲儿地向南逃。途中遇到逃难的男女老少,虽然帮助他们,但因饥饿疲劳一个个相继死去。梶历尽艰辛来到还残留着日本老人和女人的开拓村,他准备在这里和苏军作战,但是日本女人高喊“别在这里打仗了!”之后,他们开始了俘虏收容所的生活。梶对收容所里桐原这个卑劣小人,恨之入骨。之后,他又被诬告,被罚作苦役。在森林中忍受苦役后,回到了收容所。当得知自己保护过的弱兵被桐原杀了后,且没被问罪,梶绝望了。他杀了桐原,然后逃出了收容所。他在大雪漫漫的荒原中流浪,念叨着妻子的美好,渐渐地冻僵了。  影片的评价  一个站在人性角度反思人类过责的导演是伟大的,战争双方首先都是人,人的内心都有邪恶(撒旦)和人道(信仰救赎)的两部分,作为战争个体的梶的自觉反战是人性升华和看见惨烈之后的人性转向,它不是单边主义的狭隘立场,它是人性在战争状态下被扭曲后的良知反思,促使观者对人道善意与屈服邪恶的矛盾问题留下重审空间。  幕后制作 编辑  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与时下有的国家甚至不把自己的人民当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

 长篇影评

 1 ) 何以为人?-人间的条件(1959)

这部总长达到9个小时38分钟的电影,取材于五味川纯平的原著《人间的条件》,由日本著名导演兼编剧小林正树导演,由仲代达矢、新珠三千代、佐田启二、山村聪、田中邦卫(《追捕》中的横路进二)等等演员共同演绎的,通过战争期间人类的道德选择对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

小林正树,1941年早稻田大学哲学系毕业,就职松竹电影公司任副导演,同年征召入伍,先后在满洲和冲绳服役,战败后被俘,在战俘营从事劳动 。1946年回松竹复职, 1953年根据在巢鸭监狱服役的、乙丙级战犯手记拍摄的“厚壁房间”,在揭露日本军队“不负责任的体质”的同时,也对占领政策做出了批判,结果此片被封存三年,到1956年才 得以上映,小林由此被归入反战导演之列。1959年开始,用3年时间制作而成的六集“人间的条件”,深刻描写了战争扼杀人性的不合理性,被誉为反战电影的最高杰作。

这部影片的导演曾经亲历过战争,并对战争做了深刻的反思,这也是日本人自己拍的“抗日神剧”,并且这部大作完全不只是着眼于战争,而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生存、机会、挣扎与毁灭之路,一部站在人性角度反思人类过责的作品是伟大的,作为战争的双方都是人,人的内心都有撒旦和耶稣的配分。作为影片中战争主体的梶,他的自觉反战是人性的升华和痛定思痛之后的人性转向,他不是单边主义的狭隘立场,他持有的是人性在战争状态下被扭曲后的反思,促使观影者对人道善意和屈服邪恶的矛盾问题留下审慎空间。也反映了当时参战的日本人的沉重心情,行动与他们内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诸如“比起爱国我更爱我的妻子”,“你准备好去死了吗,我还没有”。同时也讲述了那个时代(不止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与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尽可能的像个人样的活下去的复杂心理,他们时而反抗,时而屈从,时而带着痛苦伸张人道主义。

另外,这部电影相比“生之欲”的伟大之处在于不限于在无意义的人生中需求意义,高度在于再退一步,思考在极限条件下何以为人,作为一个人类的条件是什么?“我们正在深渊里,我们要努力向上爬”,在五、六部中也出现了短暂的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互助合作,但终究梶还是对人性表示绝望,他杀了卑劣小人桐原后在大雪漫漫的荒原中流浪,念叨着妻子的美好,渐渐地冻僵了。

对于这个结局,感觉导演一定是看过红楼梦,“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个人对这个结尾存疑,实际并没有回答何以为人?估计导演也是让大家观影结束后继续思考吧?

 2 ) 日本最佳二战片:《做人的条件》


    无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很少有一部二战片,能像《做人的条件》这样,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毒害审视得如此之深刻,即便后来同样批判法西斯的日本红色经典《战争与人》,也没能办到这般彻底、如此的“无人性也是一种人性”。

    不过作为冷门佳作,本片在网上难寻踪迹,能够找到的版本也大多翻译得很差劲,迅雷上有带字幕的MKV版,片名译作《何以为人》(日文原名是“人間の條件”),尽管最后一集漏译了十多分钟(其他版本也没有译出这一段),但总的来说是目前最好的版本了。

    如果你要以好莱坞大片的标准问我这片好看不,我只能回答它“不好看”,但拍得很出色。因为本片主要以反战为主,所以没有任何激情的内容,沉闷的对话占据了大部分篇幅,气氛压抑得让人闯不过气。

    如果要用一个简短的字眼来概括主题的话,那就是:人间地狱。

    影片对法西斯制度,并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口头谴责”,而是把所有人还原为“普通人”加以审视(“普通人”不等于“好人”),以更为冷静而真实的手法去表现其毒害性,以更为人性化的角度去反思战争,不像同期的很多日本二战片那样暧昧不清,反映战争“残酷”的同时也强调自身很“可怜”。它也不像《南京南京》那样自作多情、自以为是。

    一味的口头谴责并不是审视法西斯的最好方式,它等于直接否认了法西斯是“由个体组成”的,也等于否定了“个体有成长过程”,仿佛有些人天生生下来注定成为大圣人、有些人天生生下来就注定成为大恶棍,除此之外没有第二种可能、没有一个演化过程。

    不妨套用《西线无战事》开头的那段话来形容本片:

    “这不是一次谴责,也不是表达内心的忏悔,更不是在描述一场冒险,对于那些经历过生死的人来说,战争绝不仅仅是冒险。”

    是的,《做人的条件》里所讲述的,并非一场“冒险”,很多战争片如《拯救大兵瑞恩》虽然意在突出战争的“惨烈”,却无形中将战争浪漫化、冒险化、英雄化。

    故事后期讲述主角一行人逃亡的场景,也没有拍成“虎口脱险”,而是极力地营造一种恐怖的气氛,让人畏惧战争的后果、还有被人忽略的角落,深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此时考验主角一行人生死存亡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敌人的追击”,而是大自然的残酷(这点和《从海底出击》很相似),此时什么国家、民族、文明、政治、战争、君主……之类,都已经显得不值一提,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所有人都被打回了原始状态。
    众人空着肚子,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仅存的几个人终于找到了一个被日军占领的村庄,可迎接他们的日军头头,却顶着肚子指责他们是懦夫,不够“爱国”。


    我并不反对拍以日军为主角的片子,相反,我觉得换个视角看待战争是件有意义的事。

    《做人的条件》和《南京南京》的主人公都是心存良知的日本士兵,然而在处理这个人物方面,两部影片却有天差地别,《南南》的格调是“日军中也有好人”,《人》则是“好人只能被时代绑架”。

    军国主义说白了只有一句宗旨:为主子献身是最光荣的,主子的命令与荣誉高于一切。

    在这种反动思想的倡导下,人类在“大局”前只是单位,个人的思考能力被剥夺,人性被灭绝,它极力地泯灭人性中卑怯的一面,要求所有人必须“英勇善战”(所以要了解军国主义的片子是怎样的,其实不必特意去看日本影片,我国就不乏《上X岭》、《董X瑞》这样的军国大作)。

    《做人的条件》主角梶是一个被时代所绑架的卑微人物,在这部长达九小时的影片里,他始终是独立的个体,无法溶入和改变这个无情的时代。

    梶本人并不好战,可他身边的人都是军国份子,都以“报效祖国”为荣。在腐败的军国主义面前,他只是一个无力的存在,个人对集体的反抗是多么的苍白、多么的无足称道。

    作为官僚时,他以俯视的角度,主张善待中国劳工,却换来了所有人的不理解。劳工营是没有尊严的。
    被服兵役时,他以平视的角度,主张平等对待每一个士兵,却换来了同行的羞辱。军营是没有人性的。
    成为战俘时,他以仰视的角度,主张为俘虏们争取基本的权利,但这只是“笑话”。战俘营是残酷的。

    梶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他无法像《南京南京》里的角川那样拯救别人,他连自己也拯救不了。

    他因为替中国劳工说了几句话,就被视为“叛国份子”,进了牢狱,之后被强行充军。
    他和护士聊了一下天,就“害”得对方被送上战场(这就是法西斯的毫无人性之处)。
    他请求战俘营的管理头头(日本人)宽待他的朋友,等到的却是朋友被虐待至死的惨剧……
    
    在这个毫无人性的时代,梶根本没有做人的权利。身为时代的弃儿,他是没有发言权的。

    故事后期,日本战败,士兵们四处逃窜,有的为非作歹杀害弱者,有的漠视同胞的痛苦,有的趁机向苏军拍马,有的大吹时事幻想等国共爆发内战再杀个“回马枪”……只有梶一人,他已经受不了这些扯淡,温暖的家庭是他唯一的渴求。

    妻子的拥抱,对梶而言,一开始,是“生活”,接着,变成“期待”,到了最后,成了“梦想”。

    无情的时代绑架了梶,然后无情地摧残了他,再将他无情地抛弃。梶只不过是军国主义这颗大毒瘤的“无关痛痒”的受害者罢,他的反抗、他的正直、他的逃亡、他的生死都对“大局”没有影响。

    时代永远保护那些有权有势者。

    搞南京大屠杀的朝香鸠彦,成了“高尔夫球会会长”。
    搞731人体实验的石井四郎,成了受人膜拜的“军神”。
    日本天皇虽然被“拉下马”,却依然高高在上。
    东条英机被判了极刑,却被供奉在“英灵”之位上。
    诸多日本战犯虽然入了牢,却在几年后纷纷出狱(有的还当了政客)。
    诸多杀人如麻的日本老兵,在战后享受着国家的福利(远非中国老兵能比)。
    ……

    只有梶这种可悲的渺小之人,才被惩罚得最深。

    天下虽大,却无处为家,也许对梶而言,只有那片冰冷的雪原,才是他的解脱之地……


    本片不知是否受到《西线无战事》的影响,感觉很多场景颇为相像,比如第三部(第5集)开头,主角为了逃命捅死了一个苏联士兵,最初对他而言只是战术需要迫不得已,可等到成功逃生后回过头来,那个苏联士兵中刀时的表情一直浮现在主角的脑海里。尽管战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但主角始终不能原谅自己,称自己为“杀人犯”。

    作为一部优秀的反战片,剧中自然少不了震撼人心的镜头。

    梶的一个朋友同样不好战争,他入伍完全是因为“世俗观念”,即男人不参军枉男人、不效忠于政府就是不爱国,在这种成见和队友吉田整日的嘲弄下,他最终选择了自杀。梶气愤地说凶手其实不只是吉田,还有死者的家人、朋友、和有罪的军队,是他们“联手”起来把死者逼上了绝路。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场景,冲绳岛被美军攻下后,某日本军官慷慨激昂地说“士兵要无畏地死”,旁边的战友听了后讽刺道:“口才好的都不是最勇敢的。”

    当然,还有以下的这段对话,最能折射出当时日本军部的情况:

    “如果日本战败了……”
    “日本怎么可能战败?!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不爱国的!”
    “虽说不爱国,可大家都在这样想……”

    而下边主角与苏联军官的这番谈话,更是在诸多日本二战片难以看到的:

    “你承认日军迫害了我们俄国的战士?”
    “是的……”
    “你承认日军迫害了中国人的战士?”
    “是的……”

    如今日本拍的二战片,可有多少部作品能够如此直面历史问题?

    本片难得的地方是对日军的批判并不止于口头上的谴责,第一部就有中国共产党带领劳工起来反抗日军的场景,还有一个抗日战士被处决后情妇大骂日军是“日本鬼子”的情节。


    除了《做人的条件》,我觉得还有三部作品是很出色的,这就是熊井启早期拍过三部二战片:《帝银事件》、《日本列岛》和《望乡》。

    这三部作品,全部都是改编自真实事件。

    《帝银事件》所讲述的,是发生在二战结束几年后的一起银行抢劫案,凶手利用毒药杀害了银行工作人员后趁机抢走了存款,然而这起重案的不寻常之处,就是凶手所使用的毒药疑似来源于731部队,而美军和日本政府都对731提供了庇护。影片的主题之尖锐可见一斑。导演还认为当时被判刑的犯人并非真正的凶手,而是被政府抬出来充当替死鬼的无辜之人。

    《日本列岛》的女主角是一名中国少女,她的父亲在二战爆发后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从此生死不明。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位老侦探为这名中国少女寻找其父的过程,然而因为事件牵涉到过多的敏感问题,最终酿成了悲剧。

    《望乡》曾经被我国引入,由上译配音。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战前夕,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了筹集资金,允许日本妇女出国卖淫(但其实大多是被迫的),可当她们把白花花的钞票寄回国内改善日本社会后,日本民众全都翻脸不认人了,还对其投以鄙视的目光,影片的主人公阿崎就是这样一个可悲的“南洋姐”,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熊井启的这几部经典之作,都是从平民的角度来看待战争。以军人为主角的作品,日本拍过不少相关影片,但大多暧昧不清,明确反法西斯的片子,大概只有《做人的条件》和《战争与人》了。而比较客观的作品则有《虎虎虎》和《没有出口的海》等等。

    我在这里重点批评一下《硫磺岛来信》,我对它不能谅解的程度,完全不亚于《萤火虫之墓》。

    在日本比《硫磺岛》更能正视历史问题的作品多的是,特别是与《做人的条件》相比的时候,无论真实、客观、价值体现,《硫磺岛》都显得不值一提。

    很多人说意大利不也拍了部《血战阿拉曼》、德国不也拍了部《帝国的毁灭》,凭什么日本不能拍《硫磺岛来信》。

    首先我要澄清的是,我从来没有说过半句日本人不能拍以日军为主角的电影,你们去翻一下我的留言记录,何时说过?而“记忆”好点的同志大概还记得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话,就不啰嗦了。

    《帝国的毁灭》折射出来的是“冷静的疯狂”,它对纳粹正视而不辩护,《硫磺岛来信》更多的则是强调“日军也是人”,多少有怜悯的成分,它不像《帝国》那样,是以一种反思的形态去审视战争,而是一种虚伪的“人道主义”。

    我一再称赞过《帝国》里的经典场景“温柔的母亲把毒药塞进孩子们的嘴中”、“和蔼的父亲炸死自己的家人”、“亲切的希特勒说平民的生命不重要”、年老的琼格路过索菲朔尔的墓碑后方知“年轻不是借口”……

    以上这些场景,《硫磺岛》哪里有了?它凭什么跟《帝国》相比?

    再说了,《硫磺岛》虽然是日本电影(日美合拍),但它首先是由美国人导演,很大程度上它反映的是美国导演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日本的。

    我并不反对对日军给予人性化的描述,但“人性化”并不等于“美化”,所谓“有人性”也不等于“善良”。对杀戮感到麻木也是人性,一边卖白粉一边照顾妻子小孩也是人性,在南京大屠杀中搞了“百人斩”回到日本后变成“好好丈夫”也是人性。

    《军阀》以东条英机为主角,但并不美化其人,影片结尾处不断地在东条的漂亮口号和战争的惨烈画面之间来回切换,颇有反战色彩。可是同样讲述东条的右翼片《自尊》,则是我无法容忍的。

    《帝国的毁灭》中并不避讳纳粹党的暴行,希特勒一句话就要了赫了曼的命,再一句话就要了一群老百姓的命,至于拿“爱国”这个廉价的商品,煽动年轻人到战场上去送死更是可耻之极,还有皮特的父母最后也被纳粹害死了。

    《硫磺岛》虽然有主角“被逼上战场”的情节,但总的来说隔鞭骚痒,对战争的反思远不如《帝国》,更多的是刻画日军兵士之间的人性光辉。

    我不反对这样的故事主题,但这是所有战争的共同话题,它没有必要拍成硫磺岛战役。

    还有,我并不反对拍反映法西斯一方人民苦难的片子,但是,造成自身苦难的原因要交待清楚,《赤足小子》讲述的是核爆,但它也批判了军国主义,《极地重生》讲述的是德军战俘逃离苏联,但不避讳纳粹给犹太人带来的伤害,《德累斯顿的悲剧》讲述的是盟军对德国城市的轰炸,虽然影片本身是水准一般的肥皂剧,但纳粹的不义却是交待得清清楚楚的,相比之下《再见萤火虫》和《硫磺岛来信》都很片面地强调自身的“不幸”,丝毫没有对受害国的愧疚,这也是我能接受前三者,却无法接受后两者的原因。

    上边提到的《军阀》,有个情节是我认为很有意义的,战争后期,日本陷入不利局面,军国政府打算隐瞒事实,新井记者决意告诉国民战争的真相,正当人们为新井的义举所感动时,却有人跑出来这样斥责他:“新闻记者,战争初期你们讲过些什么?!什么‘皇军无敌’啊,什么‘圣战’啊、‘万岁’啊,什么消灭美英鬼子……说这些话的是哪些家伙?促使日本好战正是你们这帮家伙!打了胜仗,你们就歌颂东条,又吹又捧;打了败仗,就把罪责都往东条身上推,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吗?!你们在报上写:‘打不胜的仗就应该停下来’,看你们说得多好听哪!那么,打得胜的仗,就应该打吗?你们号召‘圣战,圣战……’把日本搞得支离破碎……所有认为战争该打的人,全都应处以死刑!死刑!!”

    《没有出口的海》一片本身不带明显的政治倾向,属于“述而不评”的类型,导演只不过用平静的镜头说明了那个时代发生了那些事,而没去论辩论其中的是非,对日军的行为既不鼓吹,也不辩护,正如主人公父亲所问的:“国家是什么?”。士兵们出征前常唱为国效力的歌曲,出征后却常唱想念故乡的歌曲,而热爱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后所说的那段话富有反思色彩:“你见到过敌人的样子吗?我们老说‘敌人、敌人’,可是,就算是美国的水兵也是喜欢打棒球的,有家庭和恋人的人,也大有人在。撞沉敌舰,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啊……”主人公临终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谓的“为国尽忠”,而是大自然的美丽。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则有大量迫害中国人的画面,影片在日本公映后还获了奖。不过导演佐藤纯弥却在二十多年后执导了《男人的大和》。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大和》好看,即便扣除掉意识形态,我也实在受不了剧情的做作。而影片多面讨好的暧昧格调也是我所厌烦的,还不如那些给军国份子擦粉的右翼片呢,至少人家还像条汉子。

    我非常讨厌陆川正雄的《南京南京》,它的自作多情让人作呕!我以前经常批判这部大烂片,现在连骂都觉得懒了,浪费生命,浪费时间。

    某些脑残说《辛德勒名单》里也有纳粹好人辛德勒,《钢琴师》里也有善良的德国军官威廉,凭什么《南京南京》就不能塑造一个日军好人?

    切!拿孙武和孙悟空相比较就那么有趣是不?辛德勒和威廉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陆川正雄”又是何方神圣?

    我并不反对拍“日本好人”的片子,但为什么不拍“绿川英子”?为什么不拍“原清志”?为什么要一厢情愿地杜撰一个不存在的“良知”,却污蔑真正的良知拉贝?!

    当然,有另一些反《南南》的脑残也很可笑,我并不因为讨厌《南南》而偏袒他们。这些人说什么纳粹屠犹不如日军的暴行来得残忍,所以西方可以拍《辛德勒》而中国人不能拍《南南》。弱智到这种地步,我也懒得说什么了。

    如果在《做人的条件》面前,《硫磺岛来信》是烂片、《男人的大和》是垃圾的话,那么《南京南京》连垃圾都不如!

    陆川和同样恶心的屎原慎太郎,会永远地成为我最厌恶的两个烂货!


    我并不反对由中国人来拍日军视角的片子,比如姜文的《鬼子来了》就是一部有意义的佳作,它和《做人的条件》颇为相似,只是换了一个角度,但在反映本国人民扭曲的一面上,却是相同的,而这两部影片的主角马大三和梶,都是被时代摧残的渺小之人。


    关于其他日本二战作品,动漫方面,可参考一下个人在豆瓣上的拙作《日本动漫里的二战》(http://www.douban.com/note/149181129/)。
    小说方面,个人强烈推荐森村诚一的《新人性的证明》、以及松谷美代子的《阁楼的秘密》,这两本书都与731部队有关。


    最后推荐一篇我喜欢的影评:

    《个人史诗,犀利反思》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932005/

 3 ) 关于满洲——我的童年记忆

我的故乡在东北一座默默无名的小城——吉林省辽源市。 我的童年是在东城的姥姥家度过的,这里有一座矿工墓,是18路公交车的终点站。而住在那里的我们更常叫它另一个名字:方家坟。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自己的童年和东北的近代史一直交织着。那些儿时的游戏,现在想来逐渐清晰地打上了历史的印记。 方家坟的历史,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做过彻底的调查和了解,据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的,这座煤矿曾经是一个姓方的人家的产业,日本人侵占东三省,这座煤矿也被没收了,其中有个名叫蔡九龄的中国人成了日本人的狗腿子。 在我的想象中,这个蔡九龄大概是个翻译官,也许手里还会常常挥舞着鞭子,看见手脚迟钝的矿工就狠狠的抽上去,他大概不曾想过那劳碌的正是他的同胞们。也许也想过?有过挣扎?但也被所剩无几的良知忽略了。 解放前夕,日本人为了掩盖罪行屠杀了大批矿工,据说也有几十万。我对南京大屠杀的概念,最先想到矿工墓。 蔡九龄提早把子女后代送到香港,连同他攒下的万贯家财。他本人却不知怎的没跑掉,被老百姓抓到审判,最后判了枪毙。 他被塑了铜像,双手背后,身上负着铁锁,呈现跪姿。他浑圆的肚皮,光溜溜的大脑袋,的确是抗日剧中汉奸的典型形象。他就这样跪着,一直跪到现在。 据说他的后代在香港,后来又去了美国,更发达了。子孙们拿着大把钞票想换走他们先祖的铜像,但我们当地的政府却没有答应。 我听说了很自豪,世间不是所有事都能靠钱来抹掉的,所以蔡九龄仍然跪在那里。尽管东城的平房全部推平,周围建起了新的高层住宅区,就连矿工墓也几次翻修,现在成了矿工墓陈列馆,蔡九龄还是要跪在那里。 我小时候,矿工墓是孩子们游戏玩乐的地方,就像现在的森林公园。纪念碑前面有很大一片空地,我在那里骑滑板车、放风筝、捉迷藏…… 我和小伙伴还常常骑在蔡九龄的脖子上玩,拍打他肥厚的脑袋,下来还要冲他的脸吐上两口吐沫。骂上几句大汉奸。并没有谁教我们这样做,也许抗日剧的影响多一些? 但除了那片空地,我们很少再往里面走,因为里面有一座座小房子,正面是一层玻璃,可以清清楚楚看见里面的一具具白骨。旁边有一段小字,讲述日本人对我们同胞犯下的累累罪行。 我小时候很怕这些森森白骨,每次不听话,姥姥就说小心方家坟的骷髅半夜来找你!还有一次做梦,梦见方家坟的骷髅们摇摇晃晃站起来,拿着兵器,简直像埃及法老的骷髅兵! 后来长大了,知道那些都是遇难的同胞,他们报仇也会去找日本鬼子,不会来残害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 小学时发过一本画册,里面有一节介绍矿工墓,可惜这门课的老师什么也不讲,只是叫我们自己看书,我记得我还绘声绘色给同学讲过我和小伙伴是怎么报复蔡九龄的。 后来上初中,姥姥家从东城平房搬到了市政府附近的龙山新城小区,那带着民族记忆的童年也消逝了。 直到我大二那年,东城动迁的回迁房下来,姥姥和舅舅家分开单过。姥姥和姥爷又回到了东城,只不过这里有了新的名字:幸福家园小区。 那年冬天,我的大学朋友跟我来东北玩,她是湖南人,很少见雪,我和妈妈带她去参观了矿工墓,矿工墓后面的山上有一大片皑皑的白雪,我们玩的很开心,后来却不知怎的失散了。 我最后一次去矿工墓,是20年的5月1日,我和姥爷弟弟去那散步,那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文字: 「三代寻访·我们二十多年前的家 那条火车道不见了,舅舅曾在火车道下带我放风筝。那片湖干涸了,只剩下几个小水坑。姥姥姥爷像陈列馆前的火车变旧老去。 蔡九龄还在那里跪着,铁脑袋上好像还有小时候被我们用砖头砸下的印记,很久以前我喜欢骑在他脖子上,因为他是罪恶滔天的坏人。 纪念碑静静立着,小时候看到那些骨头吓得做噩梦(受难旷工遗骨),小李晚上不睡觉姥姥就会拿这些骨头吓唬他。 我们曾放过风筝的广场,带着小李滑滑板。风吹过,好像翻过矿工墓顺着那条小路就能回到姥姥家…… 这是姥姥姥爷妈妈舅舅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是我和小李的童年。 “姥爷,回家吧?” “嗯,姥姥刚种完花,正等我们吃晚饭。”」 这些记忆原本埋葬在我的心底,却因为小林正树的史诗电影《人间的条件》再次浮上我心头。 我用了几天,终于看完了这漫长的九个多小时。电影取材于五味川纯平的原著,讲述日本在中国东北(满洲)殖民的故事。 导演小林正树,1941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哲学系,就职松竹电影公司任副导演,同年征召入伍,先后在满洲和冲绳服役。战败后被俘,在战俘营从事劳动。 1946年回松竹复职,首部导演作品是1952年的《儿子的青春》。1953年根据在巢鸭监狱服役的、乙丙级战犯手记拍摄的《厚壁房间》,在揭露日本军队“不负责任的体质”的同时,也对占领政策做出了批判,结果此片被封存三年,到1956年才得以上映,小林由此被归入反战导演之列。 1959年开始,用3年时间制作而成的六集《人间的条件》,长达9小时38分钟,深刻描写了战争扼杀人性的不合理性,被誉为反战电影的最高杰作。 电影由仲代达矢主演,第一次对仲代达矢有印象,还是看黑泽明的电影,但几乎全是一代枭雄晚年的模样。在《人间的条件》中,仲代达矢是这样年轻。 故事的背景是1943年的中国东北,也是日本人所称的满洲,日本青年梶在矿山公司调查部工作,他对日美矿业实力进行比较,认为日本必将战败。同时,他还批判矿山管理层对于中国矿工非人道的榨取,提出要改善工人生活环境,提高工人待遇。 而此时,恋人美千子希望同梶结婚,但他怕自己一旦接到征兵令无法活着归来。正好公司认可了他的报告,并把他派去矿山工作,梶因此逃过征兵令,与美千子结婚赴任。 梶在矿山,看到日本管理者随意鞭打井下矿工,军队把中国农民抓来称他们是抗日战俘,并当作特殊工人进行压榨。 他的日本同事满心想的都是搜刮钱财,中饱私囊。观影时,我常常想,蔡九龄当年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这就是我热爱的东北的过去。 中国助手虽然知道梶和其他日本人不一样,但出于同情同胞的心理,他还是偷偷帮助中国农民逃跑。 梶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希望平等对待中国工人,双方建立友好信任关系。但他太天真了,中日两国的战争,从根本就决定了他的想法只是天真的想象。梦想破灭的梶无助的对妻子说,“我是日本人并非我的错,却成了我最深重的罪孽!” 隔着电网,梶与中国工人的领头老王谈话,面对梶的痛苦迷茫,老王说,“真正的人,终究会找到他的同类。” 中国农民的逃亡,激怒了宪兵队。宪兵队开始杀鸡儆猴,他们抽出武士刀,先沾了点水,说这样防止刀钝,再砍向矿工,然后一脚揣进前面挖的大坑里。一个接一个,梶终于无法忍受上前阻止。 公司利用完梶,随即抛弃,梶收到征兵令入伍。在军队里,他勤奋刻苦遵守纪律,号称神枪手。被领导层认为是好兵的苗子,并被列入晋升名单里,还是靠前的位置。 他的战友小原高度近视、身体瘦弱,家里的老婆和母亲时常争吵,高强度的训练也使他吃不消。无法完成定量训练的小原,遭到了老兵的羞辱,他们让小原扮演拉客的妓女。 小原半夜带着枪偷偷跑到厕所,打算自杀,但一次两次扳机都没有成功拉下,小原以为自己命不该绝,正打算出去,枪却响了。小原结束了自己悲苦又可笑的生命。 老兵没有任何处罚,小原却成为军队的耻辱。 另一个老兵新城与梶还能聊一些,但新城的哥哥是共产党,他受牵连也被怀疑是赤色分子,在军队中受到监视,入伍多年仍然是士兵。 梶阻止宪兵队杀中国矿工,他自己也成了有前科的赤色分子。后来发生了意外的大火,新城冒着浓烟火海逃跑了。 梶拼命的追赶,远离军队后,他向新城大喊,“快逃!快逃!” 周围的老兵百般欺凌新兵,小原和新城的遭遇,这些都让梶意识到了军队的实质:军队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梶追赶中掉进沼泽陷入昏迷,清醒后他发现自己身在军队医院。由于他的部队已经走了,他只能留在医院帮忙。 在这里他认识了崇尚社会主义的丹下和年轻护士。丹下为人温和,他说意大利和德国都投降了,日本也快战败了,战争马上就结束了。 但好景不长,丹下回归部队离开医院。离别前,丹下说,“只要我们都活着,迟早会再见面的。” 一直照顾梶的年轻护士被冷漠的护士长嘲讽在和梶约会,护士也被惩罚去了前线。 新的部队到来,梶加入,被影山少尉赏识,成了新兵的教练。周围的老兵总想欺负新兵,并不断合伙羞辱梶。影山少尉虽然开明却无法真正做到改革,他毕竟也只是体制中的一员。 梶一直保护着新兵,梶告诉他们要努力活下去,不要无意义的死。 其中有一个新兵叫寺田,他的父亲是军官,他受着军国主义思想长大,今年才十几岁。他对梶的说法不屑一顾,梶说他是傻瓜,以后就会明白了。 他们一起冲上前线,结果被苏联红军的坦克部队消灭殆尽,只剩下几个人。梶想活下去,可一个战友绝望中大声呼喊向苏联红军冲上去。 情急之下,梶抓住他掐住了他的脖子,战友就这样被掐死了。 梶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他被战争摧毁了,他失去了人性的道德! 战败后的梶带着几个士兵东躲西藏,沿路看到精疲力尽的日本难民、被苏联大兵强暴的日本女人、跋扈自我不愿分食物给他们的日本军官…… 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梶和同伴们在山上看到山下一大群日本难民。迎面开来一辆苏联军用车,汽车横冲直撞,吓得日本难民连连尖叫躲开。车子驶过这群人,丢下一个被强暴致死的日本女人。 难民中的一个老年人说,“他们不会伤害一般的日本人,只会伤害日本女人,战败国的女人只有悲惨的命运。” 最后穷途末路的梶和同伴被苏联红军俘虏进了战俘营,寺田跟梶说,自己终于明白了他之前说他是傻瓜,不要无意义的死,他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未来还很美好。 日本军官成了翻译、管理层,他们对苏联军官俯首称臣,对自己的同胞却任意损毁,少分量的食物、任意的鞭打侮辱。 梶对战俘营不合理机制的申诉,换来的是自己更繁重的苦役和寺田的死讯。 观影时,我闪过这样的念头,导演小林正树也许就是寺田。可惜寺田终究还是死在了战俘营,死在这场无意义的战争里,死在恶毒的日本同胞桐原手中。 而寺田的死,让梶意识到,苏联红军的社会主义并没有他理想中的光明。 他最终还是选择逃离,在逃离前,他用锁链报复桐原,将他鞭打致死,并抛尸在粪池里。那正是桐原打死寺田的地方。 梶心中一直坚守的是爱,与妻子的约定:一定要活下去!梶在风雪里行走,饥寒交迫中,他仿佛听到了美千子的温柔话语,他就这样冻死在荒原大雪里。 电影并没有正面表现美千子的结局,但在梶逃亡路上的想象中:美千子被中国人团团围住,大喊她是日本鬼子的老婆,是罪犯的老婆!美千子痛苦的哀嚎着。 如果美千子留在南满等待梶,这个想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在军队仓库重逢的那晚,他们曾相互发誓一定要活着再见。 如果美千子回到日本,在我曾经看过的一篇关于日本满洲难民回国后的遭遇,日本战败后,黑市横行,物价飞涨,满洲日本难民的回归不仅没有受到祖国人民的欢迎,受到的反而是排挤。多了人口,就意味着多了食物的竞争者。她回到日本,也会是艰难度日苦守梶的归来。 在观影过程中,我的心理动态是复杂的。梶在满洲矿山,于我而言是东北方家坟那段历史的重现。梶在军队,我是冷眼旁观,日本人对自己人都如此,何况对我们。 梶绝望的逃亡,乃至被中国人唾骂,在风雪中死去,我同情忍不住流泪,但随即我又会谴责自我:好像同情他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不忠。日本那一时期真正有良心的人有多少?又有多少人死去? 而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可是花了十四年抗战,死去难以估计的同胞!于我们而言,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我没有资格代替我的先烈们去原谅,我能做到的只是铭记历史!警惕法西斯力量崛起!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中国人永远不再仰人鼻息! ——慕容清嘉2022年4月13日 于下午雨后鸟鸣悦耳的滁州

 4 ) 《人间的条件》:战争的真相与人性的消亡

 《人间的条件》:战争的真相与人性的消亡
文/盒饭君


【一】

历史是一段具有欺骗性的故事,正如那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那些记录过去的文字中仍带有强烈的主观偏向。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任何国家,都逃不脱这样一种现象。就像战争中,军队总得找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那冠冕堂皇之下总隐藏了一些意识形态的“阴谋”。利比亚人民反对暴政统治的卡扎菲,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伊朗等国的“制裁”,不管是为了“自由”还是清扫“恐怖分子”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都是一个看起来伟大的理由。

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事件”日军称中国毁坏铁路或者士兵失踪等诸多理由,掀起了一场对华战争,这场战争也披挂着“东亚共荣”的外衣。这亦是一个看似堂而皇之的理由。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于中国人来说,在民族主义的熏陶和渲染之下,对这场战争可能再熟悉不过,甚至因为人教版多年的历史课本,在世人心中都种下了仇恨的情绪。然这种悄无声息的仇恨,也是中国民族主义隐藏的目的。不管怎样,毕竟日本引发太平洋战争和侵华战争,终究错误在他们,所以也很少有中国人去深究,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对于日本的全面否定,对国人惨状的描述,对这些台面上的大是大非都不做深究,哪怕细节上某些日本人揣着人性的善,仍然不能磨灭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所产生的仇恨。

因了民族主义情绪,因了历史书写者的意识形态差异,所以战争没有绝对的真相。所谓的真相,也只有经历了那场“末日劫难”的人们能够零散地拼凑出一星半点,但亦很难做到真正的中立态度去看那些细节中的人性光辉。

小林正树,日本导演,生于1916年。1941年早稻田大学哲学系毕业,就职松竹电影公司任副导演,同年征召入伍,先后在满洲和冲绳服役。战败后被俘,在战俘营从事劳动。1946年回松竹复职,入著名导演木下惠介门下,专职从事电影事业。小林正树与黑泽明、木下惠介、市川昆,并称日本影坛四骑士。

就是这样一位导演,经历了那场战争的导演,拍出了一系列战后反思电影。他的哲学思维,让他更加独立中立的去看待那场战争带来的苦痛——不管是给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对于那场战争的反思,给世界电影史带来了无数佳作,中国人在反思,日本人在反思,所有参战国都在反思。纪录片、剧情片,无疑好一段时间的作品都围绕着那段不堪的历史展开叙事。

1959年,小林正树拍下了《人间的条件》(有译名:《何以为人》),这部制作长达三年的三部曲(6集,片长9小时38分钟)被誉为“反战电影的最高杰作”,它“深刻描写了战争扼杀人性的不合理性”,作为一个参战日本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去剖析那场不义之战给中日普通民众带来的苦痛。

电影一直围绕主角梶在战前、战时、战后的一些悲惨遭遇而展开。战争让法律、道德、秩序陷入混乱时,他用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感化身边人,以人的姿态和命运做出对抗,终究一直支持着他活下去的信念(过一个普普通通人的生活),没有把他带出死亡的宿命。

看罢9个多小时的电影,再反观中国人拍的那些抗战电影,总觉得少了一种大气。中国人并不缺少大气的精神,只是中国人的大气体现出来的则是电影《东京审判》里面梅汝璈在国际军事法庭中对座位排序的抗争,亦或者曾经热血一时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对待日本人的那种嫉恶如仇。中国电影喜欢站在一个束之高阁,超越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待,而把仇恨或者伟大种植在人们心中。当《南京!南京!》出现时,一部没有真正主角的群像电影,开始看到那场战争中不一样的人性光芒时,那种看似有意为之的角色安排,都成了绝响。

当然,在此笔者亦不是想全面否定中国的电影事业,亦或者对那场战争的认识,在《人间的条件》里,电影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中国人的刻画,显得单调而模式化;9个小时看一个人的悲剧,在情节上越看到后面越会觉得单调等。但这些仍不能磨灭一部具有人性光辉的电影,导演小林正树拍出《人间的条件》亦需要承担的巨大舆论压力。小林对于自己国家错误的反思,最终电影得到公映这一点,却是一个值得提倡的现象。尤其中国关于自身问题的电影,太多都成为禁片,不免让人觉得一个国家不能正视自身错误和缺点又怎可能真正把前路走得更加辉煌?文艺中的自我反省,仍需要电影审查机构有一个大肚能容的心态。这也是在看完韩国电影《假日》之后,我发出的一阵感叹,这一点在中国文艺事业中还有长足的发展空间,这个坎让电影成禁片,让书成禁书,却也让人们对审查机构的狭隘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容易产生“敌意的反抗”。


【二】

黑白电影,看着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古旧的亲切感。《人间的条件》,有译名《何以为人》。怎样才能称其为人?人性则是小林正树在这部耗时3年片长9个小时的电影中极力诠释的,这部影片塑造了梶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他的悲剧某种程度上因其对战争的真相看得太透,同时又无法逃脱一个普通人的软弱,所以注定在这种不平衡中难以追求其内心的向往。神性的向往与人性的身躯,妻子美千子在梶心中成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亦是一种平淡安宁生活的具象表征。“活下去,回到妻子身边”这一精神信念,最终仍然没能支撑他疲倦病患的身体撑到那一刻。

梶:王,你终于没看的黎明就死了,但是你的同胞,肯定会再黎明的曙光中,安葬你。在误以为自己袒护的战俘王亨立已死时他如是说道,可经历太多的苦痛与折磨,梶他自己亦没有等来天明的那一刻,便被冻死在皑皑白雪之中。

在第一二部当中,梶和妻子美千子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理想主义,在战争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一直期望自己能够免于兵役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这种生活却被梶心中的人道主义给打破了,他无法做到折磨那些人,便注定不能和管理战俘的人同流合污,也因而显得阻力重重。

梶终究还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文化人。他因为一篇《殖民地劳务管理问题》的报告而被指派到满洲负责劳务工作,改善劳工环境。他的软弱和理想主义,让他极力想和那些战俘们成为朋友。然这群中国战俘,事实上很多只是日本兵抓来的普通民众,在他们心中自然对这些日本人有着一种本能的仇恨,又怎么可能以朋友相称。逃亡,是他们可以免于沉重的劳动和严酷工作环境的唯一方法。

在这两部电影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形象:慰安妇、“汉奸”小陈、战俘。

慰安妇在侵华战争中,日本至今都不愿意承认的问题,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出现了。电影中似乎还暗指了日本慰安妇的形象,在最后一部里,一个村落里面活着一群日本妇女,他们靠和苏联士兵发生性行为得以存活下来,同时还“接待”日本兵。而另外一个镜头,则是一群流亡的妇女小孩走在一条大道上,一辆苏联军车丢下一个奄奄一息的被强奸的日本女人,从其他人口中梶得知,他们是在日本“艺妓”帮助下来到这里,而这些艺妓都被苏联军队抓走了。

而慰安妇与战俘老高的爱情也是这两部电影中一个很特别的场景,同样遭受日本人的欺辱,最后惺惺相惜,可最后因为老高逃跑,而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这段难得的爱情也因此陨灭,片子最后,那个慰安妇一直追着梶和美千子的背后,拿石头扔他们,并不时喊着“日本鬼子,不得好死!”

影片里的小陈,是一个软弱善良的人,他知道梶对他的好,也明白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初尝男女之欢的他,在慰安妇的怂恿之下,帮助那些战俘逃跑。可他又不得不面对梶对他的好,以及与梶作对的日本人对他的威胁,最终无法面对这多方面的压力,小陈奔向电网陨灭于此。

梶:要是仅仅因为我是日本人,就攻击我的话是不对的,你们就要失掉这里唯一的朋友。

电影中,梶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一直忽略了战争这个前提,仅仅是希望在战俘营和他们成为朋友,以人性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可也因了他的这种性格为他后来被迫招进军队埋下了伏笔。

而在电影2小时45分左右,关于拯救那几个被误以为逃亡的中国战俘,梶在和王亨立谈话中,王的那番话更强化了他最后的悲剧。他是实实在在的站在战俘和更多受难的中国人这边的,但深受日本人带来灾难的中国人却很难把日本人当做朋友,这也是最后梶落得日本人不相信他,中国人亦不相信他的结局:

王亨立:如果在这个时刻你失败了,没有人再出于人的角度相信你,你自己也不会再相信自己。你既然自己明白,为什么无所作为呢?
王亨立:小的过失或者软弱,你会犯,我也会犯。但是只要更正就可以被原谅,但是在关键时刻的过失和软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原谅的犯罪。
王亨立:那个瞬间是,抑或成为军国主义的同党,抑或成为美好的人的分水岭。

在战乱的年代里,梶的人性光辉与努力,最终在影片结束时,被慰安妇的“日本鬼子,不得好死”的呼喊声中送上了征兵的路上。


 【三】

梶:我不只是控告吉田一个人,在这个控告里,我可以把它归结为军队的荒谬,因为它的荒谬行为,小原的死不是因为家庭原因:真正的罪人,是军队!

梶的性格,有时候会让人生起“烂好人”的评价,对待身边人都有一种保护的欲望,不管他们是弱者,亦或者朋友。第三四部影片里,梶以一名出色的军人身份进入到军队,他具有较好的素质,不管是射击还是行军,但是他并没有很轻松的度过上前线的那段艰苦岁月。

征兵入伍的日本人,他们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父亲、儿子、丈夫,但是进入军营,等待他们的是军事化的训练,与磨灭人性的杀戮。电影中小原的自杀控诉了军队中不合理的制度,老兵欺负新兵,对新兵的欺辱已经超越了体罚而进行精神上的折磨。抹去中日战争中谁对谁错的疑问,在日本军营内部,这种老兵对新兵的欺辱更像敌我矛盾,动则打至吐血。

小原军事素质不好,家庭环境不畅,战友的欺辱,以至于最终让他选择自戕。“死了的军人不能再站起来,他死于维护一个人的尊严。”在小原经受不住训练与战友非人的折磨,选择自杀的那个画面,不免让人想起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式的荒谬与讽刺。“我们都得死,迟早的事。”小原犹豫着多次用步枪对准自己开枪,没有得逞,每次开枪使观众的心跟着一次次被抓紧,当他恍然明白,“是命运的先兆么?不过,为什么要那么急着去死?”却不小心,枪走火了。

然在军营中,梶还邂逅了真助、丹下和自己战前大义参军获中尉军衔的景山。他们都是一群并不愿意参与战争杀戮的人,只是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命运,尽管主动参军的景山,也并不是嗜杀之徒。景山的软弱心性,尽管是一个军官,他也没有站出来和那些老顽固兵对峙来保护新兵,同时,他对自己的故友梶的保护也显得那么软弱。景山作为一个军官,他亦相信日本战败是不可逆转的情状:“不用再揣测所谓的机会了。部队从这倒那分开,不管对国家的期望,这就是现实!”

真助和丹下某种程度上是同样的人,不希望打仗的他们一个选择逃亡,一个选择向苏联投降。在真助逃亡之前,他和梶进行过一次谈话,在真助的认识中,进入军队,对于多数人来说不管胜败都很难战争结束之后回到过去的样子,精神和肉体都很难回归:

真助:你选什么?一个人们自由的信念之地,或者一个能找到你妻子的地方?
梶:我跟她保证会跟她再开始的。
真助:你认为,我们还能回去么?
梶:不知道。我想!

战争终究是一个无情的环境,而军队背后所谓的国家精神与意志需要的是泯灭人性,让人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就像梶第一次杀人之后,他心中想的是,他杀人了,美千子会原谅他么?梶和很多的士兵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心中也并没有埋下一个杀人机器。而这不是军队所期望看到的:

军官:军人的命运本应明确的,指明他们家人不应该干涉军政的,那军队的解决方法又是什么?

小原:通过对祖国的吸收而得来荣誉。

军官:感到害怕的军人比共党更危险,共产党人起码能勇敢的战斗,可是你,却在战斗面前哆嗦!

梶在这样一个抹杀人性的环境里,他不能选择逃亡,不能选择自杀,他唯一可以选择的是,在真助逃亡前借助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一把。他以软弱甚至懦弱的方式去保护自己的部下,他希望的是自己能够活着回去,希望自己的部下能够跟着他一起活着回去,哪怕以懦弱的方式,但他亦不得不带着自己的队伍上前线面对生和死的考验。

他的软弱,也因了他对寺田所言:

“不考虑你母亲眼泪的白痴!当她知道你的死,死在战场,就是白死。你有一天会明白的。”

三四部结束时,梶带着自己的部队与苏联坦克开始了一场生死的对战,然他无法保护自己的每一个部下,寺田就成了他唯一的希望。他终究还是知道,寺田如果一直跟着自己,便不会从一个新兵长大……在战场上,为了活下来,梶杀死了一个自己的发疯的战友,若不杀死他,可能招来苏联兵,可杀死他之后,这个软弱的善者又无限的迷惘!

梶:我是个怪物!但是我要活着!


【 四】

逃兵,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一种“可耻”的人。但是人的生存都不存在,又何谈耻辱。活着,终究是前提,如果想活着也是可耻的,想过上和家人在一起团聚的生活也是不应该的,那社会将陷入永久浑浊。我们会觉得逃兵可耻,我们会觉得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什么样的耻辱是可以忍受的?是为了伟大的目标,亦或者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过普通的生活?

作为一个想活着的逃兵,作为一个有人性的逃兵,梶一路上不断的救助各种普通民众,面对未来他自己都不确定的时候,心中仍然想着能够和美千子过上美好的生活。可面对自己身处的满洲国,他自己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处身之处,脑中想着的是自己老婆被人欺辱,自己曾拼死保护的战俘被杀的画面:

梶:男满洲这个地方,就像日本人的坟墓,日本人还有一个可以居住的地方吗?

途中遇到的一个女人,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梶一直坚持的核心:“我开始羡慕一家人一起生活的美好!”梶心中响起美千子的声音,“家是一个如此美好的保护自己抵御外来事物的场所!”然而为了这个目的,不管是他还是其他士兵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于他们而言他们并不想如此:

丹下:可能我们正在为一种毫无价值的自由付出昂贵的代价!

梶:这是个虚幻的幸福,我们所分享的所有欢乐,是以中国人的牺牲为代价,为了生活我现在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我要杀人、抢劫,因为我必须战斗!

其实某种程度上,梶并没有站在真正的人性的高度,他的人道主义和软弱有时难以区别开来,但电影的巧妙之处,梶、丹下以及路上救助的一个女人,他们行经一个村庄时,日本女人被中国自卫队的士兵打死,梶说他要埋葬了这个女人再走,而丹下说,“如果你埋葬那个女孩,你同样也应该埋葬那些满洲人!我来替你做这个!”这句话让丹下这样一个配角的角色体现出了别样的光辉,点醒了在人道主义和软弱之间徘徊的梶。

“即使在红军中也有流氓,几即使只有几百个当中的几个。”丹下因为苏联军队强奸日本女人时所想。然也相反衬出他们几个日本并是千千万万残暴的日本兵中例外的几个,然梶却从这件事中看出了这种互相杀戮欺辱的真相:“红军应该不同于日本和美国的军队。这是一段无足轻重的历史,可是对于个人来说,却是极其重要的!这将使个从所未有的不可磨灭的伤疤,仇恨的血液将在伤口中继续流淌,人和人之间传达着滋长不可磨灭的怀疑!如何向人类解释,这个不可弥补的耻辱!”

现如今这种耻辱还在每个深受其害的人身上流淌,直到今天,仍然活着的中国慰安妇仍然在向那些没有认识到这个“不可弥补的耻辱”的日本人讨回他们的尊严。电影不仅涉及到慰安妇等问题,还暗指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战时中、日、俄三方复杂的政治利益关系。

士兵A:我们真的迷路了,这个神圣的运动把我们带远了,关东军的部队得把我们带离那!
丹下:是的,他们应该要这样!不过他们的领帅被留在或者是回到了日本,
寺田:如果我们输了,即便是日本……
士兵B:日本旧要开往美国!
丹下:是的,那么苏联就会代替满洲国统治中国了!
士兵B:由蒋介石统治。
丹下:这我不知道,反正是中国人途中被捕又能怎样?苏联不需要他,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中国的解放,中国真的能被解放吗?
士兵C:这么说来苏联喜欢没有目的的军事活动。
梶:这个解放,以怎样的手段才能够实现?
丹下:中国共产党,已经做好了革命的准备。
梶:国内战争。

然而电影的末端,使梶一行人走向战俘以至于最终给他带来致命伤害的竟然是一个手无寸铁的慰安妇村。作为普通的民众,他们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这群普通的日本女人,和更多的普通中国人一样,他们对战争亦是深恶痛绝,为了阻止在村中爆发的战斗,一个女人打乱了梶的计划。剧情在这里,梶有两个选择,殊死一斗或者缴械投降。他的人道主义或者说软弱,让他选择了后者。为了保护村中的女人,他带着自己的部下选择了战俘的生活。

电影到此处,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前后照应。一如电影开始,梶作为一个劳工管理者,极力为自己管理的战俘争取利益,但到了末端,他却以战俘的方式出现,而那些当初他所反对的那些严酷管理环境依旧存在。成为苏联战俘的他们却忍受着日本人翻译皆川和日本管理者野毛的虐待。悲哀的是梶极力保护的寺田也被野毛害死,梶的嫉恶如仇,让他最后一次发泄了心中的不快——打死了野毛。

经历了千辛万苦,等待梶的应该是柳暗花明,但电影到此处并没有给梶一个圆满的大结局。这场战争对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是一场灾难,于更多普通日本人来说,亦是如此。尽管心中不断响起美千子的话语,仍没有让他活着回到原来的生活。正如之前逃亡的真助所言,无法回到过去,一语成谶的命运悲剧因为战争而必然地降临在梶身上。

“真正的罪人,是军队!”


【五】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是经典,一半的评分给了剧情的大胆,对人性的思考,对战争贻害的表现;另一半还得给导演小林正树。在现今日本演员矢野浩二因在中国出演不少战时的电影,回到日本都会被一些激进分子打,我们又怎么来看待小林正树拍摄《人间的条件》那个时候所面临的压力。1959年,二战日本宣布投降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个军国主义思想仍然占据人们心灵一角的力量,必然给小林带来巨大的压力。但小林正树做到了!

很多战后反思电影,都不及此片来得深刻直接。《泥之河》,导演小栗康平在影片中以小孩的视角,亦对战争之后的影响进行了反思,但那种反思在多年之后的1981年,亦是点到为止。而且在《泥之河》里,影片几乎重心全放在了战争对日本人的影响之上。

而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起来,对于那段战争历史的表现,更多的是民族主义的情绪宣泄,却很少有被称作“反思”的电影,或陆川的《南京!南京!》算得一例。《南京!南京!》中的角川作为一个日本兵,终究出于一个人的姿态对中国弱者表现出一种扶助和不忍心。然并非在众多国人影片批判日本民族之时出来说说日本的人性美就是反思。从中国的角度,笔者认为,所谓的反思,我们亦要考虑为何在那样一个时代里,曾经自诩为泱泱大国、天朝上国,却无法抵御一个岛国的侵略?政治、经济、文化,或者思想上的偏见等等,中国的电影事业,或者很多方面都有待更进一步的发展。《地雷战》《地道战》《血战台儿庄》《太行山上》《紫日》《小兵张嘎》《鸡毛信》,如此我们耳熟能详的战后电影太多,可都几乎如出一辙,在电影中除了弱智化日本人,则是残暴化日本人,或许中国的电影需要另一种声音。

当然中国导演们亦需要有足够强大的抗压精神,以至于在电影审查机构的“删减裁”之下能够出一些真正受民众喜欢的电影,或有一天,中国的电影事业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而电影审查机构的狭隘,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阻力才能看清文化亦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才能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 ) 人类的良知

我们一直很在乎日本人对战争的认识,好像日相如果能在南京下跪,就能平复。而作者的视野更深远,战争是以国家的名义最邪恶的行径,几千年来从没有停止过。何以为人?70年过去,述求不断变,可问题一直存在:何以为人!被鞭挞的不是主人公的脊背,是作者的灵魂,是人类的良知!也许良知才是人间的条件。 偶然想到《金陵十三钗》,除了时空的阻隔,我们的三观也大有问题呵。

 6 ) 做人的条件

心髒受到撞擊,對靈魂的拷問要比對肉體的折磨殘酷的多,做人的條件太難太難,難到要出賣靈魂,放棄自尊,豁出生命,與魔鬼做交易才行。身處人間卻遭受陰靈的待遇。鞭打,勞役,賣笑,恐懼,泥潭,道義,底線,人性與獸性,個人與時代的衝撞,個人英雄主義,人本主義,本該潔白無暇的愛情卻帶著肮髒,染上血水,無論你怎麼正直不屈,大義炳然,也難免被人唾棄,遭人詰難。 不知變通的英雄,設法拯救水深火熱中受奴役的人們,卻如同螳臂當車,無能為力,在國家運命麵前,少數的一類人必定十分艱辛。 惺惺作態,裝模作樣,奴颜婢膝,這屬于多數人的面孔,做人太難,做好人難上加難。 陳由懦弱怕事,懵懂無知到頓然覺醒,付出了高昂的生命的代價。 高さん百折不屈,自負執拗,忠于愛情的同時也堅守着自己的原則(不順從、屈服于自己的淫欲隨意糟蹋女人,即使是笑売女たち,也許我說的不對),也難免淪為刀下亡魂。 香蘭是一個天真盲目又剛烈的女人,她臉上的那顆黑痣醒目又幽怨,仿佛無聲又攝人蝕骨地恨意,令人不寒而栗。如果不是戰爭她可能就是一位給丈夫生兒育女的幸福的,嬌豔的無知村婦,可惜在家仇國恨面前她是如此微小無助。 張亨立,有點超人,他的一番話雖然有點過於言之凿凿,但確是整部電影的中心思想,如果你要做英雄就得徹底,不然你連你所鄙視的人都不如,給了人家希望就得負責任。

 短评

补课系列,一直等到要见仲代。how to justify the innate false?

5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一部伟大的反战电影,必然是站在人性高度反思人之过错的。电影中的梶和囚犯头子隔着电网平等的交流——“真正的人,终究会找到他的同类”。小林正树之伟大也正在于此,他大胆的摒弃了角色的国籍、身份、地位,不矫饰,不煽情,一切的视角都对准“人”这一个体,人之好坏与其他都无关。

7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泥萌,嗦的种果画,喔系姨菊也挺布东,人物刻画,矛盾描写的很不错,老高死的太惨了。日本能拍出一个反战反军国的人性片真是着实不易啊

9分钟前
  • 腐花儿
  • 力荐

黑白摄影非常精致,日本反思侵华战争的严肃作品,有些乏味

12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宽银幕】第1部《純愛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一、二部主角以人道改革方针对待中国工人而遭失败的经过,并探讨殖民者的良心问题。

13分钟前
  • Vini_Kazma
  • 推荐

切入点很多,这次只想引用:“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其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有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几个烈女,仿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

1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由于条件所限,所有人的中文都不太好,没有英文字幕还会有很多不懂的。撇开历史背景的真实性(虽然我也无意去考证),无论是中国角色还是日本角色,其功能都只是为了把冲突集中在仲代达矢一个人身上。简而言之,虽然你是好人,还是要谴责你。以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就太emotional

20分钟前
  • Nakadai
  • 推荐

以个人血肉之躯对抗人间地狱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一个导演拍一部惊世之作很难,但小林正树的每部作品都很震撼我。这种震撼是黑泽明没给我带来过的。

23分钟前
  • 爱德华大夫
  • 力荐

"人之所以为人,大概是因为人有人的同类吧."

24分钟前
  • Kat
  • 推荐

小林正树是唯一令我肃然起敬的日本导演

29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力荐

小林正树把史诗片拍出了哲学高度,仲代达矢把“圣人”演成了“人”。影片中的日本演员说国语确实挺别扭的,但无伤大雅。

31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这部里日本人扮演的的中国人角色其实口音不是大问题毕竟我可以脑补,但是台词里的形象描写是一种日式的伟光正,这违和感太强烈了让我有点噎不下去……虽说都是为了男主的成长服务,但是对日本人配角的描摹明显就比较自然。我最喜欢的是导演在看似explicit的主题下利用各种微妙的对比传达出的暗讽,比如开头“太平南门”的城门门匾慢慢转到一列巡逻的日本兵,比如中间男主把三十名慰安妇送到六百人的特殊集中营之后镜头突然一黑倏忽转到了他温暖的家中老婆平静喜悦的脸庞,再比如中国人头子老王在三个士兵被杀男主终于受不了开始反抗的时候才领头发出呐喊,还有最后拿失去爱人的春兰追着男主夫妇这对重逢的爱侣扔石头作为本部的终结画面,太多地方让人脊背发凉。

32分钟前
  • 皮皮兔
  • 推荐

举世皆浊,男主独清,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疯狂的、暴力的、机械的世界。纵使代价很大,也要登上人本主义的列车,真的伟大了,堪比辛德拉的名单。铁网内外的对话,饿殍遍野的夺食场面,共同发声的反抗意识,残酷生活中的些许爱情,都足够震撼。力道千钧,振聋发聩。从电影制作上来说,光是很努力地让日本演员说中文,中国观众听起来确实有些别扭,但是其用心之处可见一斑。

36分钟前
  • 余小岛
  • 力荐

1、2部合并3小时26分钟,也只是整个系列的三分之一,看了一天真累。这种超长篇一定要看完全部也会有整体评价的,不然只能纠结于拖沓了。仲代达矢在里面是作为一个反思的良知者,宫口精二饰演中国老劳工:人是可以无限坚强起来的,片中的中国人都是日本演员操中文表演。为劳工找慰安妇的情节有点假

37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人道主义直面极权的悲歌,群体意识出售英雄的丑剧。【9】

38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个人豆瓣第800部电影。小林正树6部10小时的鸿篇巨制。第1、2部讲述男主角身为满洲国看管中国劳工的日本理想主义青年,与军国主义、殖民主义体制斗争,为中国劳工谋求权益,却最终幻灭的悲壮故事。没有战争场面,人性的美好与懦弱,残忍与阴暗却暴露无遗,震撼人心真挚动人。比国产抗战题材片伟大百倍!

4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我是日本人并非我的错…却成了我最深重的罪孽!”男主背对妻子说这句话时,矿山污黑巨大占据整个背景,只留一线天空。他对俘虏说你到现在都不相信我时,镜头中仿佛被囚困住的是他自己。这确实是部伟大的电影,身为日本人的小林正树拍出此片比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拍出《辛德勒名单》更值得尊敬。

44分钟前
  • DR邬梦雨
  • 力荐

目前为止日本对侵华战争反思最为深刻的电影,第二部的砍头部分,王恒利鼓动中国劳工喊杀人,尤为感人。男主角的妻子更是妻子的典范,相濡以沫,支持理解,不多问问题。爱,生死,仇恨,自由,战争片的典范。

47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

作為一個裝逼小青年。這種經典電影是必須看那麼一點的。我能很裝逼的說我喜歡小林正樹多於黑澤明么?

48分钟前
  • MsLion0731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