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背叛

爱情片其它1992

主演:潘妮拉·奥古斯特,萨穆埃尔·弗洛勒,马克斯·冯·叙多夫,格茜塔·诺比,伦纳特·胡尔斯特罗姆,莫娜·马姆,莱娜·恩卓,科夫·赫杰姆,伯恩·谢尔曼,伯杰·阿斯特,汉斯·阿尔弗莱德森,莉娜·T·汉森,安尼塔·布耶尔克,伊莱亚斯·灵基斯特,恩斯特·恩特,玛丽·戈兰宗,比约恩·格拉纳特,玛丽·理查德森

导演:比利·奥古斯特

播放地址

 剧照

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2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3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4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5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6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3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4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5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6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7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8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19善意的背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2:51

详细剧情

  本片由英格玛·伯格曼编剧,剧情改编自伯格曼父母的婚姻故事。其母安娜原是富家千金,偶然认识了贫穷的哲学系学生亨利·伯格曼,执意要嫁给他,不惜违背母亲的旨意。但她前往亨利的故乡结婚之后,才发现地处穷乡僻壤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此时她才回想起母亲对她那美好的用意。

 长篇影评

 1 ) 伯格曼:爱的奏鸣曲

观看这部电影驱散了长时间翻阅电影引起精神生出的疲乏与倦怠,仿佛回到了初时与《芬妮与亚历山大》、《秋日奏鸣曲》、《呼喊与细语》相遇,内心生出的醇厚触动。重新折返,再拾起大师经典难掩心中雀跃。熟悉的体验,对生活与世界的深度思考,依然充溢着伯格曼式的人性关怀。 毫无疑问,在电影史上,伯格曼这个名字,是一座后辈难以逾越的高峰。他的作品不断激发、启蒙行业的新鲜血液,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从业者。在形式风格上,伯格曼的电影以其标志特征——戏剧性与古典性,抒写了其独具匠心与标新立异的位置。对舞台凝练的把控与生动的设计,不可谓融会贯通。凭借先锋而梦幻的笔触,运用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手法,将隐遁于生活背面的真实,制约着人的肉身与精神诸多层面的痛苦表现出来,将抽象具体化。这些无不体现了伯格曼对戏剧过渡影像这类载体的独特理解。 提及伯格曼,在一览伯格曼深度博闻的知识建设之余,同时感受到的是伯格曼敏感的内心世界。不能忽略的,是他童年的生活。一如钟摆的流动声在其作品里频繁出现,放不下的童年魔障,幼时的成长记忆对其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而出身于优渥的家庭环境,也让其与物质层面的贫穷,生存的苦难划分开来,也就使得伯格曼的视野更多的是一种贵族处境的思想意识。但最重要的,对这些终极问题的探寻,对这类人与社会等公共领域里存在的,关于现实困境的思考,将人的内心意识普遍存在的人性与信仰等问题推向大众的视野,给人类一个驻足与自省的空间,这也是伯格曼为人称颂的原因之一。 在伯格曼早期的创作中,将翻阅到繁复而沉闷的宗教情节。人在直面人间惨淡遭遇的同时,也必将求索生命灵魂的本质归属,这是每个流落人间的生命关心的信仰。同时,也归咎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出生在牧师家庭,在经验、智识甚至阅历不完善之际,面对外界一切的神秘与未知,面对充满困惑与矛盾的世界,将精神寄托到一个充满神性与庄严的事物。所以伯格曼早期的作品总在讨论宗教的存在,宗教的意义,宗教的归属,一些人类世界普遍存在的信仰问题。在后期的创作中,关于“信仰”的巩固与递进,却更具广博、深邃、凝练与人情的通达。像在《婚姻生活》《呼喊与细语》《秋日奏鸣曲》等作品中频频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孤独,个体的孤立,亲密与隔阂,仇恨与爱慕等人性孕育的极致痛苦与永恒困境。这些作品解构了真实世界无处逃避,在精神与现实之间,肉体与灵魂之间存在的矛盾处境。将爱情,婚姻,生活的本质现状裸露,真实吐露了人之于世界的残酷境遇。 伯格曼的经典对于观众们的意义,就如同质朴的箴言,它们看似素朴,而静水深流。《善意的背叛》凝聚了毕生的智慧和勇气,是伯格曼对爱情、家庭、婚姻的一次严肃的回晤与审视。我们领教了伯格曼的悲惨世界,一个被痛苦充满的创作者。当然,伯格曼并非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自然万物有因有果,福祸相依。如同他在作品里面表现出的,在经验与智慧上对这种现实与困境释放出积极的讯号。爱将是人的终极信仰,是人类的希望。驱散生活当中的不堪,大爱将构建美的世界。人之于生活中的痛苦与执着需要放弃内心过于自负的叛逆和自我中心,简单地接受这个世界,接受爱和渴望爱,现实则变的明朗。

 2 ) 生活的最里面

善意的背叛
伯格曼编剧的作品,细腻,丰满,是钻进人心里的,生活的常态,朴实无华的情境,却孕育着最为率直的感情,最为贴切的人性,这里,所谓的戏剧性内化为内心,一个个直逼内心的矛盾冲突,在时间的流淌中凝聚张力,在短暂的爆发后迅速归为平静。含蓄、内敛、释放与节制,生活不外乎如此,人生不外乎如此。

 3 ) 《善意的背叛(Den goda viljan)》:屌丝泡上白富美【第45届戛纳电影节Palme d'Or】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7/den-goda-viljan45palme-d.html

善意的背叛 Den goda viljan (1992)

本片获得1992年第45届戛纳电影节Palme d'Or。

本片获奖的是180分钟电影版,但它完整的版本是全四集的TV版,长度达到360分钟。那么该看哪个版本呢?这该是普通人要做的选择。所幸的是,两个版本我都已经看过了。因为第一次看电影版时睡得昏昏沉沉,几个月之后就忘记电影内容了。只好重新再看,所以这次我选择了四集的TV版。哎,为了看电影,我容易吗?

影片情节以完整的TV版为准。

第1集:男主角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苦日子,他自己在神学院学习,为通过考试而复习。一天男主角祖父来找男主角,希望他原谅祖母对他们母子俩的冷漠与不关心,而且只要他肯,祖父就会资助他们母子,改善他们的生活。不过,自命清高的男主角拒绝了这个提议。之后,考试时男主角没有答对老师的问题,他只得重新复习补考。晚上,男主角从已经订婚的未婚妻那里得到了慰藉。男主角的未婚妻是一个平凡的餐厅服务员。随后,男主角在朋友邀请下来参加他家中的家庭聚餐,借此机会男主角接触到上层社会,也因此认识了女主角——这个家中最小的女儿。几天后,男主角为了应付补考,他与母亲低声下气的来到姨妈家借钱。因为男女主角在聚会中一见钟情,为此男主角在女主角父母离家后,与女主角、他的哥哥一起在他们家玩闹、过夜。母亲发现后极力反对,但拗不过女主角,只好请他来家中做客。做客间,女主角父亲与男主角聊天后也不喜欢男主角。直到一天,男主角与女主角母亲面对面对话后才知道她还是反对他们交往,而且女主角母亲利用男主角未婚妻的事情威胁男主角。就这样,男主角离开,并留下纸条,告诉女主角他决定不再见她。

第2集:一段时间后,男主角心中还是放不下女主角,就经常到她家门前观望。同时,男主角未婚妻与女主角见面,希望他们能够在一起。随后,女主角患上肺结核,离开家去瑞士疗养,女主角的哥哥将这些告诉了男主角。此时,男主角已经毕业,成为一个牧师。女主角疗养期间思念男主角写信给他,可是信却被女主角父母劫获并销毁。之后,在母女两人的旅行期间女主角父亲逝世,这使得母亲伤心得将毁信的事情告诉女主角。就这样,男女主角见面和好,并订下婚约,而女主角母亲也接受了男主角。此后,男女主角还回到男主角原来的家,看望了男主角的母亲。

第3集:男女主角来到分配的教区后开始新生活,两人很快因为婚礼举行地点发生了争执。最终男主角妥协,婚礼按照女主角的想法举行。婚后男女主角过上普通的夫妻生活,但男主角与教区中颇有势力的工厂主发生了争执。一段时间后,男女主角的儿子出世,随后他们又收留了一个孤儿,两人开始过上照顾孩子的生活。

第4集:夏天到来,男主角接到女王的邀请去首都工作。于是男女主角两人很快来到首都与女王见面,可是男主角与女王话不投机,男主角决定拒绝这份优越的工作,回去继续过苦日子。女主角听后很生气,就这样男女主角两人又争吵起来。回到教区后,男主角再次工厂主发生争执,这使得他教区的人越来越少。此后,男主角母亲在看望孙子时病逝,而且收养的男孩要谋害他们的儿子。这一切让女主角决定带着儿子离开男主角回母亲家,男主角听后非常生气并打了女主角,但最终还是送走了他们母子。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男主角在过上一段艰苦的日子后,终于来到女主角家。男主角告诉女主角,他决定接受首都的工作,并希望女主角回到他身边。

哎,在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强迫自己的情况下,我终于将这部电影看完了。这部电影真可谓是“又臭又长”啊!不仅故事乏味、平淡、俗套的像肥皂剧,而且还长得将近六个多小时,有没有搞错?!关于这部电影,实在没什么可多说的,就是现实世界中我们频频遇到的、穷酸鬼与富家大小姐相爱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套用现在的俗语就屌丝与白富美的不和谐生活。多俗套啊!所以不多解释了,人人都懂嘛!

此外,片中塑造的男主角形象真是欠扁啊!自私、自大、自命不凡、自命清高等等这些词都可以用到他身上!为了面子不接受祖父的和解,为了自己的理念拒绝待遇优厚的工作以及富裕的生活,宁可过清苦的生活也不肯低头认错,种种这些行为都让我很难理解!男主角凭什么如此?仿佛全世界都欠他的,不就是自己的命运不济、没有贪上好家庭嘛?何苦要惩罚身边的人呢?尤其是对自己的老婆,一点都不懂得怜香惜玉,太不应该了。男主角这样的男人也算一朵奇葩了,屌丝都难以概括他了!通过这些可以知道,本片主线故事——男女主角不和谐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本片主题是苍白的,除了能了解一番瑞典在二十世纪初的生活与社会现实外,我是感受不到其他了。至于片中的女主角,就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传统女人,没什么特色,不提也罢。

电影拍摄方面很普通,中规中矩的表现了剧情。唯一的缺点就是太拖拉了,电影有10%的时间在探讨宗教,20%的时间在争吵,其余的时间则是主线剧情上的各种场景变化。换句话说,电影时间不短,但是实质内容很少。不过这大概也是编导想要表现的,即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时间短的话怎么能细致的表现呢?

演员方面同样普通。男主角Samuel Fröler与女主角Pernilla August尽职的演绎了相应角色,中规中矩。但是女主角Pernilla August的容颜和年龄让我很难接受!Pernilla August是1958年出生的,她拍摄本片时已经34岁!所以,在电影前半部分,这个满额头都是皱纹的34岁女人让我很难与少女联系起来,这也太坑爹了吧!此外,编导们选角为什么不选一个漂亮点的,Pernilla August长得太普通了,根本与“漂亮”不沾边啊!这不是谋杀观众的眼睛吗?总之,在这部电影六个多小时的时间里,Pernilla August那难看且苍老的脸让我很痛苦,折磨死我了!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流水账式的家庭肥皂剧,各种生活琐事一应俱全,让人很难入戏,因此可以说是一部超级难看的电影。此外,这部电影在瑞典的资料里明明是电视剧,编导们硬生生的把它剪成电影这不是糊弄观众和评委吗?犯规了吧!

截图:

善意的背叛.Den.goda.[00_12_47][20130716-202012-0]善意的背叛.Den.goda.[00_12_49][20130716-202028-1]善意的背叛.Den.goda.[00_13_00][20130716-202054-2]善意的背叛.Den.goda.[00_13_47][20130716-202147-3]善意的背叛.Den.goda.[00_13_42][20130716-202216-5]

Pernilla August

序列:1077

善意的背叛.Den.goda.viljan.AKA.Best.Intentions.1992.D5.EngSUB.MiniSD-TLF

2013-07-16

 4 ) 我们能否相互原谅

我永远都不会再回去了,我经历了怎样的痛楚与折磨,我曾感觉自己是一个背叛者,请你不要再来撕裂我的伤痕。

春天的绿林,安娜坐在长椅的这端,面对亨瑞克的请求,如是坦然,如是无奈。这就是我要的一切,温暖的阳光,家人的陪伴,简单而富足,但却正是你无法给我的。

面对这样一部优雅精致,朴素到厚重,弥漫着古典气息的电影,谢谢任何文字都是苍白的。三个小时,顺应着季节的更替,娓娓道来。其间反复响起的那只曲子,纯净简单的音符,空灵而深情。

不论曾经的爱怎样炙热真纯,终究抵不过岁月的侵袭。安娜不顾母亲的反对,嫁给亨瑞克,追随他来到北部的小镇。她以为实现了的爱情,终究退却了。瑞典的冬天真的太寒冷了,丈夫一味忠于上帝,但信仰往往是冷漠的。安娜终于再也无法承受。选择离开,回到母亲身边。

这是伯格曼写作的剧本,照例反映了父母的婚姻。或许,他在自己作品中反复提及的信仰与人性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在时时返观着父母之间的矛盾。活泼的母亲代表着俗世的温暖与欲望,而身为牧师的父亲却总要排除人性,恪守对上帝的承诺。伯格曼是困惑的,他热爱母亲,敬畏父亲,不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如何找到信仰与人性的平衡点。

耶稣曾对他的信徒说,必先抛弃父母亲人,方才能够追随我。既然你选择了信仰,就必须抛却人伦。可有几人能做到呢?这毕竟是太过严苛的考验,我们都是有罪的,罪人岂能享受亲情与欢爱?

照例是躲不开的死亡。皮瑞克的脸,苍白如幽灵,当他得知安娜执意要将自己送走后,便心生嫉恨。安娜意识到,她不可能真正爱这个男孩,不可能充当他的母亲。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继续虚伪下去?这或许标志着安娜与所谓神性的彻底决裂。皮瑞克抱着道格冲向冰河,如果不是亨瑞克及时拦住,悲剧将无法挽回。我们该同情男孩吗?还是责备安娜?

总是看不惯亨瑞克的企业家饮弹自尽,第一次,亨瑞克注视着无比真实的死亡。他会进入天堂,还是地狱?

The best intensions,究竟是谁的intension?我看不透。

 5 ) 谁和谁的妥协

    August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描绘Bergman的父母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之后的悲剧性进展一目了然——一个执拗的阴郁的意图献身上帝的男人,和一个执拗的开朗的希望享受生活的女人。这之间的矛盾存在于成长环境,性格,以及对信仰的态度。这些东西在狂热的爱情面前不值一提,因此我们才会在看到Anna于父亲死后从母亲口中得知阻拦的意图时,觉得一丝气愤和一丝宽慰。但是事实证明,父母总是看得更远一些,因为婚姻不可能只建立在愉悦的狂热之上。

    他们的爱情从相见的那一瞬便产生,可是没有什么爱情是恒久的,对于Henrik来说,苦行僧一般的信仰又是否是恒久的?

    因此,人类这个交互式的系统还是得以妥协的方法做出平衡。一次次地妥协,一次次地违背自己的意愿,直到最大的悲剧险些发生。我觉得Petrus那件事应该对身为牧师的Henrik影响更大,但Anna显然先按捺不住了。

    我不知道Bergman在写自己父母的故事时,是否还能安心地说,这是圆,是我们人必须付出的痛苦。我相信故事的场景渐渐地从灰暗的瑞典北部恶劣天气中回到明亮的颜色鲜艳的乌普萨拉,是Bergman对于他父母的温暖的感受。只是两条长椅,静静地分开,问询着我们是否能互相原谅,是多么的无奈,又多么的真诚。

    于是我想起自己的事情,我想很多观众看到这里都会想起自己的事情,这才是伟大电影朴实的地方。

    August的处理舒缓而简洁,弥漫的古典气息让这片子显得与90年代脱钩,而Bergman也显然说出了他想说的,他把自己的影子投在父亲身上,去体验他的痛苦,他把自己的影子投在母亲身上,给她关怀的拥抱。从剧本里看得出,他受父亲影响更大,但对母亲更加同情。我想,这尊金棕榈,更多的是电影界授予伯格曼先生以及他的家庭,迟来的表彰。

 6 ) 绿树林,伯格曼的源起

八十年代初,已近70高龄的伯格曼拍完了家庭史诗剧《Fanny and Alexander》,逐渐淡出电影界,集中做电视(2003年的电视电影Saraband再次秀出女神Liv Ullmann,其水准较旧作豪不逊色)。1992年的这部片子,是他写的剧本,讲的是他父母的故事,仿佛在几十年探讨宗教、孤独和欲望的导演生涯告一段落之际,他终于鼓起勇气来直面这一切的根源,以怀念纪念,以记忆告别。

丹麦导演Bille August也不简单。别的没看过,但1987年他那部Pelle The Conquer已经赢得了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印象很深的,是他将人性置于北欧自然的敏锐体察。

《善意的背叛》本该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古装melodrama,不玩弄类型,不徒求新颖,没有浓妆艳抹的情景和情绪。但伯格曼细腻深情的笔触成全了微妙的人物情感细节,导演隐忍庄重的讲述为情节注入触动人心的力量,这样的结合,达到了一种神奇的浸润式效果。节奏不拖沓,钢琴配乐稀疏得恰到好处,摄影机在室内基本处于静止,人物角色交替出现在中景、近景和特写中,油画般平衡唯美的构图。户外的镜头会多一些移动,但幅度有限,缓慢不易察觉,人物则变得偏远,让位给斯堪的纳维亚的风景,偶尔流露出塔科夫斯基式的悠远诗意。这样的对比,让气氛不致太过压抑或萧瑟,始终保持在从容的状态。薄雾、微风和雪花都俨然飘出屏幕萦绕在观者四周,人物的情绪在克制的镜头移动中更是绵延不绝,仿佛尘埃,镜头微微一抖,就洒进心里。尤其是女主角,虽然并非典型意义上的美女,但特写中每次一颦一笑时的嘴角纹真能达到男主角所感受到的那种“勾引”。影片中最有感染力的两个瞬间均来自她:其一是入夜,她将自己的儿子充满爱怜地抱回他自己的床,然后看着隔壁床上已经熟睡的村里男孩,表情顿时变成空白的深渊,我们看到一个冲破阶级束缚、努力追赶爱人神性的女人终于屈服于自己平凡的自私、恐惧和由此而生的自我仇恨;第二个场景即是影片的结尾,在柔和的绿林中,她慢慢转头,发现自己的爱人坐在一旁的长椅,抿起嘴角,眼神中有一丝爱意和不止一点的不安和犹疑,一段对话后镜头切回远景,她打开左肩,手搭在椅背上,伸向她爱的人的方向。


伯格曼与真性情的母亲有多亲近,就与严厉寡言的父亲有多疏远。就像在《Fanny and Alexander》里一样,影片对上流社会家庭的描写是温柔而充满人文关怀的,甚至都有一段节庆时节一家人手拉手边唱边跳的桥段。而作为从这个世界诞生的母亲,更是寄托着他最深远的记忆和想象。电影里伯格曼的父亲有亮丽的金黄色头发、孩童般白皙的肌肤和俊美秀气的五官,即使多年后头发已经稀疏,他的容颜依然如玉一般静止在时间中,他的美是遥不可及的,虚幻的;而母亲,黑发,雀斑,抬头纹,下眼袋,略微沙哑的嗓音,她的美来自她的率性、慈爱、勇敢和真实。这个戏剧化的故事实为伯格曼对他整个家庭存在的一次合理化探寻。

影片里有一个道理:需要爱一个人才能不那么恨自己。就像所有对立的概念一样,爱描摹恨的轮廓,定义恨的实质。在这个故事里,宗教和女人撕扯着男主角的爱,时刻考验着他调和、妥协的极限。

相比专营世界电影的DVD品牌Film Movement发行的蓝光修复版,今天看的胶片版色彩阴暗,线条模糊,声画噪点频繁,但在数码化的新时代,貌似正是这些缺陷成为了影片魅力的一部分。对于“作贱”的影迷来说,那些划痕噪点拼接处简直秀色可餐。缓慢而不沉重,浓情而不矫情,三个小时转瞬即逝,让我走在路上都觉得步伐有些轻飘,好像故事里一部分爱和悲伤悄无声息跟了出来。


据说当年虽然瑞典提交了这部影片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评审委员会因为该片的电视版已经在电视上播出过而剥夺了其评奖资格。不过金子终会发光,在同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一举拿下最佳女主角和金棕榈大奖。导演和女主角(正是导演的妻子)均是当年伯格曼钦点,可谓宝刀未老。

如果有机会很想看看5个半小时长的电视迷你剧版。虽然有人说有些累赘,但我相信,如果观者能够跳脱戏剧企图的传统思维,借鉴neo-realism的真实而无为的逻辑(当然,也要自始至终能保持电影版的水准),那么每个段落就都是故事真实的延伸,也就都是有效的——因为我只想浸在那个忧美的世界里多一会儿。

放映结束,旁边的一位大姐表示,结尾男主角说他已经向女主角希望的那样接受了更体面舒心的宗教职位,其实他是在撒谎,只是为了暂时讨好他心爱的女人,但实际上他早已决心留在那个脏乱差的小村庄,继续以牧师的身份引导当地悲惨的民众。她说他这句谎言点了本片的主题:一个人在爱和宗教之间的挣扎。

但我不以为然。既然是挣扎,那就没有哪一边有绝对优势。决心留下就意味着选择宗教而放弃爱,但男主角忍不住偷偷回城里见她,已经说明他的爱之强烈,所以妥协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如果继续往下拍,男主角也很有可能因上流阶级宗教观念中的伪善而痛苦愤懑,家庭矛盾继续酝酿发酵——是为挣扎。考虑到影片最后的绿林和温暖的光线与整部影片如此格格不入,以至于完全可能是伯格曼作为孩子的个人美好愿景,或者是另一部电影的开始。这样一来,谎言还是真心,只是电影内外的两面,都说得通。但说到底,这是伯格曼的世界,注定混杂着记忆、遗憾和憧憬,因为电影的结束正是他的开始,那个藏在绿林中女人肚子里的孩子。

 短评

服了资料馆的观众水准!!放映故障没有中文字幕,大家一起看英文字幕20多分钟,才有少数人起哄。直到工作人员反复调试也没弄好,出来说只能放英文字幕版,不看的可退场。结果多数人选择继续看英字幕版,那可是将近3小时的全靠对白推进的剧情片!1点半放映完还有不少人接着看下一场....电视版更好!

8分钟前
  • bluesquall
  • 推荐

和平 6.19 2045 / UME 6.12 2045

12分钟前
  • ZEricy
  • 力荐

关于婚姻有几个老调重弹的感想:1、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生活狠难没有矛盾,这些矛盾当爱还在时尚能抵挡,当爱消耗殆尽时,就会成为梦魇。2、父母对儿女的婚姻直觉往往是对的,因为保护下一代是所有动物的天性。3、一波三折的恋爱开始往往预示着一波三折婚姻生活,正所谓始乱终弃是也。

16分钟前
  • 汉隆剃刀
  • 力荐

世界史 恍如隔世的320分钟,片子结束,像是过完了一生。伯格曼用这部作品对自己的创作生涯进行回顾,将几十年对婚姻与宗教的思考融入剧本里,感情真挚饱满,亨利和安娜虽然打破了阶级之间的阻拦,走到一起,但是婚后发现,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打破的,那就是性格方面,双方都很强势,加上猜疑之心,足以使这段婚姻走向终结。导演精心调制的光与色,使每一帧都具备油画的质感,堪称顶级艺术品。

17分钟前
  • 波尼奈奈
  • 力荐

August他把平凡拍得太真實太深刻,深刻到電影結束仍久久不能自拔。 180分中不斷有人離場,但結束時的掌聲說明了一切。不要輕易在家嘗試挑戰這三小時,因為那種炙熱的溫存很難被理解。

22分钟前
  • 北海道の雪
  • 力荐

母女联手弹琴有《秋日奏鸣曲》的影子,家庭纠葛和阴影在作品最底色处泛光。即使我们如此相爱,我们仍要为嫉妒猜疑怨恨所折磨。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新天地UME】三个小时和最晚场造成三分之一不到的上座率,因此而没有杂音,能够静心。简单空灵的钢琴主调不断响起,如诗如画的摄影,全靠眼神和举手投足来传达的情绪转变和突然爆发的感情冲突,连那张弛的节奏都充满诗意。隽永的美,感人至深。结尾处的家庭聚会几乎跟芬妮与亚历山大开头一模一样啊

30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在资料馆发生了播放事故,但所有人都在黑暗里等待,躁动和沉默。前排的一个大姐喊,“这怎么会事啊,也不给个解释” 那一刻,那么客观地感受到自己就是鲁迅笔下那些沉默者。这无关于英文字母大家是否看得懂的问题,而是我们面对这样粗暴的商业行为是否要反抗的问题。谢谢刚才发声的人。

34分钟前
  • 竹刀穿林
  • 推荐

北影节先后因字幕有误和断胶片往返影院多次才看完。回味两天仍无法提炼个明晰主题:阶级与性格是婚姻危机的根源?爱是恒久忍耐彼此牺牲?顾全家庭搁置理想是善意的背叛?都是,但都不够,厚重而深邃的电影值得再三朝圣。PS个人道德观:苦难不值得夸耀,更不能成为一言不合就冒火打老婆的免死牌。

38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伯格曼父母的故事,看的是4集的迷你连续剧,每集90分钟,分4天看完。整体有些拖沓,不过如果剪成180分钟可能有些地方就不可能解释的很完整。还有不得不感叹,那配乐真的什么地方都可以用啊!!配乐很衬瑞典的荒野。

43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片子里的小孩不是伯格曼,伯格曼是片尾母亲肚子里怀的老二,电影讲的是伯格曼出生之前的事。结尾处理得真好,为了妻儿,亨利希妥协了,放弃在穷乡僻壤布道的理想,接受了首都的体面生活。也许每个儿子出生前,做父亲的都有过这种妥协吧。孩子眼里的父亲,也许就是父亲在做父亲前看不惯的样子。

48分钟前
  • 艾弗砷
  • 力荐

该片中的女主为了她坚信的爱情,每每的作出退让,生活中当遇见各种诱惑、试探而每每需要选择时。。。我们该如何去判断呢

50分钟前
  • 菜菜MJ
  • 推荐

电影中我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为了剧情而去虚造情绪,让人物显得虚假。这就是我讨厌这部电影的原因。

53分钟前
  • Filo
  • 较差

太凶猛了。三个小时丝毫不觉得冗长,没有一句话是废话,虽然听不懂瑞典语,但仅从翻译都能感觉到语言的优美和抑扬顿挫。架构在集体人性上的婚姻,两位母亲、两位主角惊人复杂而真实,人物厚度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看似平凡,其实质感超强,北欧有史以来最大制作。金棕榈当之无愧。

5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⒈哇,这应该是我看过的制片国家最多的电影;⒉额,中文匹配出现问题,只有英文字母可以辅助观影,仿佛有种来到英语课堂的既视感;⒊胶片放映、字幕匹配等出现问题,希望观众能谅解的同时,影院方也应在放映前做好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备,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放映;⒋资料馆,这次,我依然谅解你!……

5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3小时胶片版。剧本由伯格曼根据父母的婚姻故事而改编,却不肯亲自导演。前半是八点档狗血爱情肥皂剧,后半则是另一视角下的《芬妮与亚历山大》。除了女主爸爸之外的不少角色都由内而外散发出令人生厌的臭脸气息。尤其是男主角,简直就是一个自讨苦吃的极品奇葩矫情犯,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过苦行僧的生活。本片充分体现了门当户对在婚姻当中的重要性

1小时前
  • 汪金卫
  • 还行

男猪让我想起某个人,或说某些人。女人总是更善于让步和妥协,但那是为了爱。而且不要以为她们的妥协和宽容无止境。这部片是关于生活本身的,有过一些体验的人大概会更好地感受吧。

1小时前
  • 白·波奇塔·熊
  • 力荐

和《婚姻生活》一样,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史诗,和《芬妮与亚历山大》一样,则关注伯格曼的童年。比利·奥古斯特是拍摄史诗征服者佩尔而获得伯格曼的信任的,在这部影片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伯格曼的编剧,他把那段父母的过往理解为神话,也是部分谅解,同时间接地涉及到当时瑞典的社会主义运动、边远地区牧师的精神至上主义的生活(让人想到梵高在成为画家前的那段虔诚的经历),富贵者与贫穷者的生活方式的难以协调。伯格曼的杰出之处在于,从来不会把故事停留在“爱”,相反,通过母亲偷看女儿的信,亨利抽养儿的巴掌,年轻夫妇之间的冷战与僵局,影片不断地渴望着同时也质疑着伟大的爱,最终把它描绘为一种伯格曼式的纠结和缠绕。

1小时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想起上午放映事故的事情,我倒没觉得字幕不匹配这件事给我造成多少困扰,毕竟有原版的英文字幕可以参考,真正让人困扰的是那群在电影院里大呼小叫、因为自己一点权益受损就要破坏所有人观影体验的人。资料馆最终一定会免费重映的,这已经是一种惯例,于我而言重映更多是为了弥补这群人带来的恶劣体验。

1小时前
  • 1先森
  • 还行

如果不是在影院,我怀疑我很难看下去。于是影院的魅力就都来了,几乎一声不经意的呼喊都会让你一惊。导演很喜欢借环境引申情绪,四季的变幻。包括配乐、情绪都是很缓的渗入,让观众一点点的去感受角色的困扰并辐射自身。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