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机不要停!

恐怖片日本2017

主演:滨津隆之,真鱼,主浜晴美,秋山柚稀,长屋和彰,细井学,市原洋,山崎俊太郎,大泽真一郎,竹原芳子,吉田美纪,合田纯奈,浅森咲希奈,山口友和,藤村拓矢,岩合智史,高桥恭子

导演:上田慎一郎

播放地址

 剧照

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2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3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4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5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6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3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4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5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6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7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8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19摄影机不要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2:20

详细剧情

  郊外一座废弃的工厂内,一支摄制组正在拍摄一部粗糙简陋的僵尸片。导演日暮隆之(滨津隆之 饰)不满女主角松本逢花(秋山ゆずき 饰)的演技,因此暴跳如雷,大吼大叫。在工作人员晴美(しゅはまはるみ 饰)的建议下,剧组暂时停止拍摄。休息间隙,晴美向松本以及饰演僵尸的男演员神谷和明(长屋和彰 饰)讲述了这座工厂在二战期间的恐怖旧事。就在此时,不祥的巨响突然传来,未过多久,一名工作人员化作僵尸突然出现,对其他剧组成员展开疯狂啃咬。演职员们四散而逃,而疯狂的导演却举起摄像机,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电影的拍摄。  30多分钟的血腥屠杀,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这还并不是这部恐怖电影的全部!

 长篇影评

 1 ) 这是一部日本版的《喜剧之王》,既恐怖又好笑

我很少看日韩电影,也很少看恐怖片,日韩恐怖片更是从来不看。

这跟我的观影习惯有关的,看科恩兄弟、昆丁·塔伦迪诺看得多了,就不喜欢那种小清新情感系,或者装神弄鬼无中生有的东西——江湖路远、山高水长,自当快意恩仇

不过,这两天被一个日本的小成本恐怖片《摄影机不要停!》洗脑了——已经看了两遍了,写完本文准备看第三遍。

有这么魔性?这部电影不仅恐怖,还很搞笑。要知道,这是一群业余演员,花费18万元拍成的,而他目前的票房接近2亿元(都是人民币),被它洗脑的人很多。

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

前36分钟是一个完整的丧尸片:一个独立电影剧组,正在荒山野岭一个废弃的工厂里拍摄丧尸片。拍着拍着,真正的丧尸来了,于是,剧组里一个个接连丧命。

【丧尸来了,演员仓皇逃命】

而导演呢?却拍得正起劲,“对,就是这样”,“这就是我要的表情”,“继续,摄像机不要停”。

【演员吓得要死,导演拍得正爽】

如果只是这样一个故事,那有没什么高明之处?事实上,这36分钟还挺垃圾的,画面粗糙、表演浮夸、五毛特效。

【电影前36分钟是一部闹哄哄的三流恐怖故事】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就是:这36分钟的丧尸片,采用“长镜头”的手法拍摄,意思就是:拿一部摄像机,导演走到哪儿就拍到哪儿,中间不断,也不剪辑,一镜到底。

因为是导演拿着摄像机一路跑拍长镜头,所以,在这36分钟,就有下面这种虚了的画面。

这种虚了的、摇摇晃晃的画面,增加了一些紧张感。但是,这有什么牛的?拍电影又不是为了炫技,拍那么长时间的长镜头如果没有内涵也是垃圾。就像《爱乐之城》和《路边野餐》,长镜头是他们表达内涵的一种方式,不是目的。

第37分钟,屏幕上出字幕,演员表,好像闹剧就此结束。不!精彩这才正式开始。从37分钟开始,后面这1个小时的故事,才是正片,正片赋予了前36分钟深刻内涵。

后面这一个小时,讲述的是这部丧尸电影的筹备、制作、拍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高潮部分。

电影筹备开始,剧组的每个人,包括导演、演员、化妆师、摄影师等,都拿着一本血红色封皮的剧本,《One Cut Of The Dead》(可以翻译为:一尸到底,一镜到底)。

【剧组人员集体学习剧本】

学完剧本后,剧组来到深山老林开始拍摄。而拍摄地,还流传着一个恐怖传说:表面看这里是废弃的自来水厂,其实是日本军队开展人体试验的地方,主要的实验就是复活丧尸,“以鲜血唤醒诅咒”等。

在这样的地方拍摄丧尸恐怖片,算是有诚意了。但是,完成这部丧尸片需要的不是诚意,而是胆量——不是克服对丧尸恐惧感的胆量,而是完成拍摄任务的胆量

因为:这个36分钟的丧尸片要采用“长镜头”的手法拍摄,还要在电视台直播。而剧组,没钱没人,团队成员个个难伺候。

团队刚一组建好,导演就开始头大。

小鲜肉男主演一上来就质疑剧本:丧尸会用斧头砍人合理吗?丧尸不是没有心智的吗?(一看就没玩过《植物大战僵尸》)

女主演表面可爱、漂亮,其实是个事儿B。

一会儿要求删戏,一会儿要求改戏,临到要演哭戏了,还要求剧组给自己准备眼药水。

【女主演要求删戏】

【女主演要借助眼药水演哭戏】

甚至还有女演员带着小婴儿,让整个会议室里都是哇哇哭声。

而导演是个和事佬,万事好商量(谁要自己不是大腕儿呢)。

拍摄开始前2个小时,剧组再出状况:扮演导演的演员和扮演化妆师的演员因为偷情,一起出了车祸,来不了了!

眼看着直播就要开始了,怎么办?导演本人和导演的妻子亲自上阵。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说:完了!这个剧组好不了了,这部丧尸片好不了了

令人意外的是:他们硬是把直播坚持了下来,一开始的bug,也被导演巧妙地化解,变成了后面的各种伏笔。

片中第一个被咬后变成丧尸的角色,是一个特别喜欢酗酒的配角。电影开拍的时候,他其实已经醉得不省人事。

于是,导演日暮扶着他拍完了所有的动作。

【导演扶着醉酒演员演丧尸】

【导演扶着醉酒演员演丧尸】

你别说,这种醉酒状态,还真有“丧尸范儿”。

现场的道具不够用了,剧组工作人员直接给自己腿上化了妆,走到女演员面前,其实,她上身穿戴整齐。

而临时被拉上阵、扮演化妆师的日暮导演妻子,越演越来感,越演越进入佳境,全程都用她从防身课上学习的套路,对付“丧尸”。

【最后被斧头“砍死”的女化妆师】

剧组里早已乱做了一团,而直播还得继续,日暮导演带着大家辗转腾挪,拆东墙补西墙,巧妙化解了各种危机,呈现在电视上的效果就是:好真实!

【观看直播的制作人】

而这份真实的背后,是现场工作人员的付出,是他们的不容易,这才是这部片儿要表达的东西。

电影很搞笑,但笑完也有思考:正是对电影的热爱,才使得他们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丧尸直播”,也正是凭借这份热爱,才成就了一部既搞笑又恐怖的佳片。

拍摄现场,拍完一个镜头,着急忙慌就准备下一个场景的样子格外真实。

跟着主角飞奔,结果摔倒在地的工作人员毫不在意,就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一样起身继续奔跑。

电影的最后一幕,需要电影镜头缓缓拉升,露出地上的血色五芒星作为结尾。可是,在拍摄过程中,摇臂摄影机摔坏了,怎么办?

剧组其它工作人员一边搭人墙,一边等待直播镜头到来。人墙不断搭起,倒下,又搭起来,倒下……

这样的百折不挠让观众很感动。最后关头,他们终于搭好了人墙,完成了所有的直播。

到这一刻,我才明白:导演要表达的是对电影的尊重和热爱。我们普通观众看到的一个几秒钟的镜头,觉得平平无奇,甚至有点烂,但在现场,工作人员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剧组的大腕儿演员不敬业还多事,而小演员却朴素、热血;搞笑中带着心酸,心酸中又是对电影的深深热爱……

既使困难重重,但这些小演员、小导演依然坚定地付出所有热情。

这样的一部电影,你想到了什么?对,就是《喜剧之王》。尹天仇虽然只是个跑龙套的,但他把演戏作为自己的信仰,不管多难,都要克服重重困难一直演下去。

【《喜剧之王》剧照,尹天仇正在演戏】

而生活中唯唯诺诺的小人物尹天仇,一旦到了片场,则不要命地付出,疯了一样沉迷。

看看导演上田慎一郎为了宣传这部电影是怎么做的?映前倒数一天,导演自个在ins上来了一拨土味宣传:他把自己当油漆,涂抹出了倒计时海报。

因为,《摄影机不要停!》制作成本很低,很穷酸。但越是这种穷酸,越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真诚。

事实上,好的恐怖片,似乎常常跟拍摄成本、跟有没有大腕儿没有关系。比如2016年马凯拍的那部《中邪》,多少人看完后被吓得不敢睡觉,制作成本也只有5万元,比《摄影机不要停!》还要少很多。

这其实也说明:真正的好电影,是要有一些真诚的东西在里边,怀着创作者的一颗敬畏之心的,好电影既不是资本的游戏,也不是流量的俘虏

《摄影机不要停!》值得一看,也期待更多的小成本诚意之作。

↓↓↓↓↓↓

 2 ) 别看不起烂片,它们也有尊严!

摄制组在深山的一家废弃工厂拍摄一部丧尸片时,却意外唤醒了真的丧尸...

这是[摄影机不要停!]一个俗套到有些想让人翻白眼的开头,但它后续的展开却完全惊人地偏离了人的预想。

5个多月前,当[摄影机不要停!]初次只在日本的几家艺术影院点映时,很难会有人想到它如今的火爆程度

300万日元(约合18万人民币)的成本,没有一个明星,前期几乎无宣发,上映后却口碑迅速发酵,几个月突破了百万观众数,揽下超30亿日元(约合1.839亿人民币)的高票房

不仅如果你是丧尸片、恐怖片爱好者,你不能错过它;但凡你热爱电影、热爱喜剧,你都一定不能错过它。

因为,这是一部写给电影爱好者的情书——

前37分钟丧尸短片展现出来的粗糙、怪异、令人困惑不解的地方,都在电影后半段的拍摄过程一一解开。

难怪有人说,这部片的观感大概就是[房间]和[灾难艺术家]的连映,恰当如是。

当觉得前路漫漫、为梦想很难坚持的时候,看这样一部为电影人写的笑中带泪的情书,会觉得没有人容易,尤其那些预算有限、时间可怜的B级片导演

B级片,B-movie,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种电影分级,而是从制作投入上划分出来的,低预算影片。

上世纪30年代,有声片开始出现,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扩大了观众群体,让更多人开始走进影院;

再加上当时的经济萧条期,大萧条中的美国人呐,才不管你电影院里放的是什么内容,只要能让人们暂时忘掉那困顿的现实,救济金里掏个几分钱还是很乐意的。

所以,人们也常常用“黄金时代”来形容30年代的美国电影业。

早在20世纪后半期,米高梅、派拉蒙、华纳、福克斯等大制片厂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明晰的产业结构图,高投资的A级片也能为他们取得不错的收益。

比如,华纳的有声片[爵士歌手]就以40几万的成本为他们收回了超过350万美元的票房。

©[爵士歌手]剧照

但是,另一面,随着高投入和增多雇员而来的是,很高的投资风险。

那些出身于早期5分钱镍币影院的老板们自然很明白,怎么样节省资金、物尽其用——

在拍摄A级片较长的制作周期间隙,充分利用人员和设备,顺道拍一些低廉的小片。

这样,B级片顺势而生了。

那时的影院,学的是早期歌剧院的模式,几部不同的作品接连上演,先放卡通短片、风光短片等等,差不多了才是正片。

而B级片,往往在正片结束之后放映,几十分钟但不超过一个小时。

©比如1938年的[萨德的朋友们]只有55分钟

比起那些有着大明星、大导演加身,高成本、制作精良的正片,随机附送的B级片根本无所谓题材和质感。

没有明星出演、演员演技感人,场景少,布景、特效低廉简陋,剧情俗套平庸、甚至常出现连贯错误,趣味低级等等特征,就成了B级片的标签。

要说,[摄影机不要停!]里那前37分钟的丧尸短片,就完全可以称作是B级片水准

B级片这个词,也似乎成了一个暗示着质量低廉、俗套差劲的负面词汇。

美国60年代后,虽然捆绑上映的“双片制”早已取消,但汽车影院、午夜影院的出现,开始让B级片更加兴盛起来。

©60年代的汽车影院推动了B级片的发展

它常常和暴力、恐怖、血腥和情色等剥削题材合流,吸引了当时新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观众群。

那时,甚至又出现了比B级片质量更为廉价的Z级片概念,它们也常常被毫不客气地叫做“Trash Film”

剧本更差、剪辑和灯光更差、演员更差,常常是在电影产业边缘甚至外部制作的Z级片,跟B级片一起,虽然边缘,但也成为电影本身的一部分。

虽然被绝大多数观众瞧不上,但每个时代它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小撮忠实拥蹙在。

吉田大八的[听说桐岛要退部]里,有一个手拿摄影机疯狂执着于拍丧尸片的普通少年前田。

在一次观影冢本晋也那狂暴凌厉的[铁男]之后,他和偶遇的同学激动地聊起自己如数家珍的B级片,对方却连连摇头表示不认识,然后很快走开了。

©B级片[铁男]直接出现在[听说桐岛要退部]里

这种有些伤感的孤独和落寞,大概很真实地代表了很多B级片死忠的感受,可能也是那些一生不被理解、伴随嘲笑而生的失败者导演的心声。

比如,艾德·伍德。

艾德·伍德一生写了至少47个剧本,执导了18个影视作品,监制了12部影片,但他生前,无人识得。

他去世后,被后来的影评人冠之以“历史最差导演”头衔,他的[外太空计划9]也被评为“历史最差电影”

这才激起了人们对这位从没拍过一部好片的B级片导演的兴趣。

©德普演绎的[艾德·伍德]剧照

蒂姆·波顿为他拍传记片[艾德·伍德],在电影结束前,让饱尝了无数心酸和挫折的艾德·伍德收获了人们的掌声。

但这是明显虚构的。

他拍第一部电影[忽男忽女],是在好莱坞寂寂无名混迹良久之后自己争取来的机会——

3天时间写剧本、10天拍摄,3万美元左右的预算。

到了[外太空计划9]时,他更夸张,只花了5天时间就拍摄完成。

当然,当时是无人问津,后来是声名狼藉,缘于这些片子低成本、短时间带来的“粗制滥造”感。

[外太空计划9]里,他用洗得发亮的盘子当飞碟,用纸板来做墓室。

©[外太空计划9]里的飞碟能看到线

仔细看还能看到飞碟飞过时吊的长线,而演员们偶尔还会撞到甚至撞倒那些用硬纸板做的粗糙布景。

同样一个场景,他白天时拍一次,晚上再拍一次,同样的素材在电影前后反复多次出现。

更别提那些业余演员们的尴尬演技了,像是在经常望着提词卡一样的说台词方式,对白写得也无聊又尬。

表现战争时,他更直接把以前的纪录片场景搬出来放进去,这些都让[外太空计划9]成为无可争议的烂片“神作”。

而在传记片[艾德·伍德]里,还有一段他拍[大话原子人之怪兽娶亲]时的悲催场景。

©[大话原子人之怪兽娶亲]里的章鱼怪

他电影的主角大型章鱼怪的道具是全体工作人员半夜去别的片场偷过来的,结果偷得太急还忘了拿章鱼怪的发动机。

没有音响、一晚上要拍25场戏、几乎晚上只睡一小时就接着起来拍、演员们还要泡在水里自己动假装被章鱼怪袭击。

历经这些艰辛过后的电影首映礼,迎接他们的却是观众们冲着演员、导演扔鸡蛋,甚至还差点因为愤怒砸了艾德·伍德的车。

比起令人心疼的艾德·伍德,似乎就连[摄影机不要停!]里剧组为拍摄丧尸短片所付出的一切都不算什么了。

毕竟,被自己的观众用臭鸡蛋丢这种经历,也不是每一个B级片导演都能有的。

艾德·伍德只是其中之一,历史上那些无数个为着“摄影机不要停!”梦想努力向前奔跑的人中的一个。

《纽约时报》曾经这么说过:

[大白鲨]不就是一部高成本的罗杰·科曼电影吗?

罗杰·科曼,另一位B级片之王,一生导过50多部B级片,他曾经用5天时间拍摄了[血流成河],也曾用两天一夜的恐怖效率拍出过B级片经典[恐怖小店]

©[恐怖小店]海报

他甚至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

电影只有一种拍法:飞快地拍。

为了省钱省时间,他经常让摄影师平常就去追着消防车、救护车拍,甚至拍生活中任何正在发生的动作。

因为,他会直接把素材放进电影里;为此,他甚至自己跑到火灾现场、不顾危险地拍摄大火场景。

放心,这样的大场面拍完之后,他的下部片、下下部片可能都会反复使用这同一素材,绝对不会浪费。

[马诺斯:命运之手]另一部名垂影史的神级大烂片,常年在最烂top10的榜单,导演阿罗德·沃伦却是一个心怀电影梦的化肥商人。

©[马诺斯:命运之手]海报

包括新世纪以来,烂成史诗级名作的[房间]和[群鸟:震惊和恐怖],导演托米·韦素和詹姆斯·阮也都是异常“严肃而真挚”的“电影人”。

在詹姆斯·弗兰科为托米·韦素作传拍的[灾难艺术家]里,你可以看到他是多么认真、多么真诚地想拍出一部杰作。

但也是这么用心地拍出了这部哪哪都不对、哪哪都是错的“烂片界公民凯恩”[房间]。

詹姆斯·阮这位越南籍希区柯克铁粉就更有意思,把自己上班以来攒下的1万美金全部用来拍摄[群鸟:震惊和恐怖],更花了4年时间仔细打磨。

©[群鸟:震惊和恐怖]里的特效

做后期时没钱了,就找刚毕业的特效师来做,这片的特效其实就是把鸟儿复制粘贴了一下而已。

所以啊,别看不起烂片,它们真的也有尊严!

就像[摄影机不要停!]结尾,摇臂摄影机摔坏了,剧组所有人哪怕叠罗汉也要拍出来想要的那一幕。

粗糙是可以的,糟糕也是可以的,但拍片的摄影机不能停!

参考资料:

【1】「カメラを止めるな!」上田慎一郎監督、当初の目標は動員5000人,映画.com

【2】Roger Corman,Wikipedia

【3】B-movie,Wikipedia

【4】Birdemic: Shock and Terror,Trivia,IMDB

【5】B级片历史,电影推荐网,2016.4.6

【6】Funniest B Movies of All Time,PaulDeMerritt,CheatSheet,2017.1.28

【7】他是史上最烂的导演!可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黎小墨,公众号奇遇电影,2016.6.4

【8】Ed Wood:Tim Burton’s Beautiful Ode to a Fascinating Filmmaker, From One Outsider to Another,CINEPHL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3 ) “看完之后,我终于明白影展上的掌声是献给谁的。”——如菓

大约在八月上旬的时候,《摄影机不要停!》从日本的推特上刮出一阵旋风,终于延烧至海外。

“一镜到底绝无冷场”、“神作”、“年度票房黑马”、“影史奇迹”成为这部片的头衔,然而,点开一句话也听不懂的日文预告后,粗糙的特效、浮夸的演技,以及乱七八糟的镜头都让人打从心底怀疑口碑的真实性,似乎只剩开头那些掌声如雷的观众勉强可以证明这部片的价值了……

“既然是神作就得观摩是吧?”于是抱着一颗如果不好看就当作被骗的心情踏进电影院。

令人意外的是,发行商打着“只要撑过前三十七分钟,你将见证今年最skr的电影”这个标语是对的。

三十七分钟的丧尸片看完之后,最先感受到的是“头晕”、“想吐”。

当散场字幕缓缓升起时,前方携着男伴来看片的女友忍不住大声抱怨:“真是的,浪费我的钱!”

——相信现场可以表决的话,在场的观众多半也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电影却淬不及防地开启了新的篇章。

它带领观众回到一个月前,回到这部让你看得怀疑人生的电影诞生的历程。

你才发现……

原来如此!

所有不合理的地方,所有让你看得一头雾水、莫名其妙的的部分,都源自于不能停止的摄影机。

你也是在这时候才发现,这部片的重点从来都不是僵尸,而是电影幕后的故事。

《摄影机不要停!》可以让你有三个感慨——

第一,表面上看起来再烂的片,它的背后仍旧需要那群,或是那一个对它充满热忱的人来完成。

第二,票房大片从来就没有剧本潜规则,只有无止境的再发现,以及演员偶尔的即兴演出。

最后——拍电影真的是最热血的事了!!!!!

《摄影机不要停!》的幕前如此,幕后更是如此。

主角秋山Yuzuki曾在记者会上表示在一镜到底的拍摄过程中,虽然现场充满紧张和肃穆感,但最令她感动的是,当天即便没有出现在镜头里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全都团结一致地到现场帮忙。

尽管片中的演员很多都不是专业的,有的甚至在戏外只是平凡的大学生,或从事记者等八杆子打不着的行业,但正是因为这群单纯有爱的人,才能创造出成本三百万日币,票房二十一亿的奇迹。

而带领大家实现这些不可能的导演,本身也是怀着对电影的热爱,抱着想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东西的决心,才成就出这部令人出乎意料,却又愿者上钩的电影。所以我们才会在电影结束之后恍然大悟,然后将我们唯一能作为回报的掌声,毫不保留地献给这些让我们看到何谓“电影初心”的贡献者。

但除了幕后工作人员的努力之外,这部片之所以神,是因为连观众也和制作团队站在同一阵线,一起守护这部电影。所有看过的人都非常有默契的不剧透,不论是在网上,或是想要推荐给朋友,也只是说“就当作被我骗了,你去看看也好”,如此可爱又真诚的心意,相信每个热爱电影的狂热者都能感同身受,然后为之感动。

说真的,作为一位对影视产业怀抱憧憬与热情的菜鸟,我是非常羡慕能够参与这部电影的工作人员的,因为他们追逐的从来就不是票房或数字,而是好好完成一部作品的坚定与决心,但这却恰恰是最珍贵也最容易被遗忘的初衷……

愿有朝一日,我能拥有这样的团队,然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属于所有人共有的作品,那绝对死而无憾了!

以此相片记录当天第一个进入放映厅的我。

全文By 《跟着角色学人生》编剧如菓

 4 ) 然而破绽百出,才是它最大的闪光点

1.

这部独立电影的票房奇迹无疑是它现阶段最大的卖点:300万(折合人民币20万不到)拍摄成本的独立小成本电影,没有一位知名演员,最早仅在日本一家仅有86个席位的影院播放,上映后口碑惊人,影票连日售空,观众纷纷要求扩大上映规模。

仅靠着过于出色的口碑,这部原本将目标观众数定为5000人的小众电影,在上映三个月之后突破百万观众数,打入全国票房前十,奇迹色彩之浓,如同日本特有的少年漫画。

我在新宿东宝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即使是工作日,影票也在一天前几乎全部售空,当天500个席位座无虚席,散场后满耳听到的皆是赞赏之声,其中不乏计划再次观看的观众。

日本电影市场早已习惯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IP够热,自然皇帝的女儿不愁嫁,2017年国产票房前十的电影中竟全被各类动画剧场版和原著改编作包揽,可见日本电影市场的一昧追求票房保险,而原创性日益颓废。《不要停止拍摄!》的异军突起,靠的却仅仅是作品本身,不是站在谁的肩膀上,更不含着金汤勺,它是靠着实打实的口碑徒步攀登票房高峰的草根英雄。

2.

日本人在向别人推荐作品时,总爱说“当做是被骗了也好,去看看吧”,而我从未见过哪部作品,比这部《不要停止拍摄!》更合适这段话。

难怪自发水军的日本网友形容这部电影:“最适合怀着被骗的心情去看”。

读到这篇文章的人们或许早已看过这部作品,但我仍要不合时宜地说:

在日本的朋友们请迅速前往电影院,哪怕带着被骗的心情也好,请一定要看到最后!

不在日本的朋友请在DVD发行后麻利地去看,并且最好是与家人朋友一起看!不要随便按下暂停键!请一口气看到最后!

喜爱恐怖片B级片cult片的朋友们尽可以怀着见老朋友的亲切心情去看,而对上述类型不感兴趣的朋友也请毫无顾虑地观看,因为名作从不受限于它的类型,并无大众小众之分。

3.

在普通电影尽想着藏拙的时候,《不要停止拍摄!》却反其道而行之地选择了露拙。然而虚构总有极限,谁能不说破绽本身才是虚构之所以为幻想的最好证明?

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因为它恰恰展现了被普通电影所抹杀的“虚构性”和“架空性”,它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我们就是假的,但即使是虚造,我们偏偏可以用这一虚造打动你。

这部剧中剧的剧中剧,真正地从零开始,从动机开始,如同见证孩子怎样经过艰难的十月怀胎而诞生,很难说观众在影院里的感动是否出于这种“看着这个孩子生出来”的偏爱,自己生出来的孩子,就算不完美漂亮,也总是格外亲切可爱,毕竟尝过了怀胎十月的小心翼翼、辛苦劳累,而这种甜美的过程,却正如人生的缩影,更是文艺创作的缩影,但能肯定的唯有一点,这部作品的奇迹之处在于,看到最后才知,不论在现实还是,它的拙稚、它的粗制劣造,居然全都是它真正的闪光点。

所谓文艺作品,总是有着能讲述那些异常、畸形、不成器,并且将这些“不入流”讲得扣人心弦,打动人心的特权。

而创作的艰辛与热情,还有那些上不了台的狼狈无奈也被这部电影全盘叙尽,当电影结束,一部完全的作品居然融化,摊开,如溪如河地流入现实,甚至是如雨,沁入人心,它亲切地去理解创作人在现实夹缝中的无奈,而这种亲切性居然也驱动了我写下这篇千疮百孔的稚嫩影评,当我绞尽脑汁从贫瘠的词库中挑选表达时,我便更加理解电影中众人的种种狼狈。

但最终它又是大胆的,冒险的,孤注一掷的,就仿佛我决心为这部电影写下这么词不达意的一篇,哪怕我对电影的赞赏之情能传递出百分之五十,也算値回。

有一种好电影是,人能以其为镜,照见自己的人生。

4.

更加巧妙的是,这部电影在扩大到全国上映后的最大卖点无疑是它的小成本以及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票房奇迹,然而这种卖点,居然奇迹般地与电影最大的主体相契合:这个被精心制作出来的廉价丑娃娃。

它利用了观众对这类小成本草根电影的自作聪明和自作宽容,在前30分钟内让人误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误以为导演的那些疯癫举止和演员的丑态百出的就是小众电影特有的自作多情和走捷径卖情怀,误以为过度廉价粗劣的画面就是电影的本身。如此浑然天成的陷阱。

走出电影院时听见两个女孩的对话,一个人说:“开场30分钟后,坐我身边的人就走了”,另一个说:“那真是太可惜了”。

 5 ) 「摄影机不要停!」的盗作疑云

前几天看到影院推特转推了一则导演的澄清文,大意是“影片受剧团PEACE的舞台剧「GHOST IN THE BOX!」的启发,但个人还是认为影片是自己的纯原创作品,希望和剧团的冲突能得到完美解决”。

于是去查了一下,原来是剧团PEACE的主理人上杂志指控影片并非原创。经过查看多方的报道和相关人士的博客,整理时间线:

2011年,舞台剧「GHOST IN THE BOX!」首次上演。

2013年,舞台剧二次上演。其中一场,「摄影机不要停!」影片导演作为观众观看了本剧。

2014年,剧团PEACE解散。

2015年,「摄影机不要停!」影片导演和之前早已熟络的剧团成员B开始了舞台剧电影化的企划。后邀请舞台剧编剧之一的A,撰写电影版剧本。然而之后企划不幸夭折。

2016年,在新制作人的加持下,企划由导演一人为主导再开。导演只向和舞台剧版本实际并无所有权关联的B表达了“想继续做电影版「GHOST」”的意向。(B大概是“同意”了)

2017年,电影制作完成。完成后,导演才向舞台剧编剧之一的A表达了“加上署名了”。然而A表示,在剧本被重写到实际拍成电影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为获取许可的联络。实际电影上映,A和B署名的位置在“企划开发协助”一栏中。

2018年7月下旬,剧团主理人观看完电影后,联系电影方想要得到署名,得到的回复是“虽然一开始和A、B一起创作,但企划夭折后,最终做出来的是完全‘另一个东西’,所以没办法列入「原作」。假如作为参考的作品都要署名的话,三谷幸喜的作品也有必要加入「原作」的行列”。后来,主理人又和电影制作人为代表的电影方进行了面对面对话。适逢电影宣布扩大上映,电影方以当日不得不说定署名问题为由,最终提议以「原案」而非「原作」署名作为第一步,后期再判断是否为「原作」。结果是,扩大上映版时的片尾,加上了“原案:剧团PEACE「GHOST IN THE BOX!」(编剧:A 导演:和田亮一)”的署名,并在特别感谢一栏,加入了剧团主理人和田亮一的名字。电影方之后联络说,最终整理判断的结果只能是「原案」,并发来一份“原案利用契约书”,其中规定剧团主理人将不再拥有对自己创作的原版舞台剧进行电影化、再舞台化等再制作的权利。

2018年8月21日,剧团主理人实名接受周刊杂志「FLASH」采访的报道公开,关于「摄影机不要停!」非原创的指控正式浮于公众面前。问题的关键也明确到,究竟是“原作”还是“原案”的选择中。

从这儿开始到最后均为深度剧透,后果自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现在已经是不太可能看到原始舞台剧了,但原舞台剧的大致情节设定、形式构成等等都能通过舞台剧评分网站的评价窥见一二:

在一幢废弃建筑的2层,突然一名年轻女性被杀害。然而马上揭晓,其实这是某大学的电影兴趣小组在进行电影的拍摄。此时,加入了生物学研究员、废弃建筑摄影爱好者、小说家。生物学研究员说起了,这儿曾经被用做人体实验的场所。紧接着,就发生了各种诡异的杀人事件,其中很多是不符合事实逻辑的杀人手法,直到杀到最后揭晓了元凶。前半的恐怖推理剧结束。

舞台重新布置,场所改成了这幢废弃建筑的3层,各种刚才出现过的人物、没出现的人物进进出出,原来刚刚的带着恐怖色彩推理剧是真正的电影摄影中的一个镜头。在不同的场景下,把刚刚发生过的一切从头再现了一遍。然后就解释了恐怖的怪声是怎么来的,又发生了哪些突发状况,以及对应的工作人员、演员的即兴发挥,还有那些不符合事实逻辑的杀人手法的揭晓。后半喜剧风格,全剧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废墟,传言曾进行过人体实验,剧中剧,前半成品后半解密,前半恐怖后半喜剧。据剧团主理人所言,还有一些台词,标题的这句“摄影机不要停”也是舞台剧的台词中有的。最开头女演员大喊“求求你,不要不要”导演喊“cut”,来说明背景是电影拍摄的桥段,也是重合的。

如果若干设定上的相似还可以勉强忽略不计,那构造上的相似度之高,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其实如果只是剧中剧,在影视作品中也很常见,但连剧中剧的呈现形式、内容也都是电影拍摄中发生事件,这剧中剧的重合度也未免太高。

不同的是,把推理剧改成僵尸剧,成品的电影改成直播节目,多添加了家庭成员的励志背景。改成直播的形式,倒是可以说借鉴了三谷幸喜的「广播时间」,当然广播是不够冲击性,于是就有了电视直播节目。

电影最有趣的,莫过于影片构造,相信也不太会有人最喜欢的是僵尸、励志元素。影片中非常多的“状况”,应该也都是原创居多,但这些原创的部分并不能印证作品整体的原创性。还有一部分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呈现出了影像的魅力,但可能正因为是电影而非舞台剧,所以才带来了舞台剧无法很好呈现的更多重的影像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事件曝光,当天导演和制作方就发文否认。从开始交涉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主张无非是,“只是受启发,并非照搬”“最后的电影和原舞台剧是完全不同的”“这算原作的话,三谷幸喜的作品也要算(潜台词大概是三谷都没找我,你也够资格来找我?)”“我导演、编剧、剪辑,是我纯原创作品”。电影粉丝也纷纷指责剧团主理人碰瓷、眼红、想钱,并翻出他的黑历史来洗白电影方的盗作疑云。

说到底,是不是算、能不能算「原作」,和电影作品好不好没关系,和是不是你导演、编剧、剪辑没关系,和维权方的初衷和过去更没关系,还是要各维度比较两者的相似度。是不是算,可能只有导演自己心里清楚。能不能算,还要看接下来可能进入进一步协商,甚至诉讼的结果。(媒体的主流倾向还是比较难界定,不看好维权成功)

作为观众,我想在初步地比较两者后,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答案。但不得不说,导演自始至终“纯原创”的说辞显然已经不太能站得住脚了。对于导演的下一部作品的期待值,通过这次事件也只能下降好几个档次了。

 6 ) 映画の力をなめるな

制作成本不到300万日元(约18万人民币)培训机构出品的众筹作品,《摄影机》6月份在都内2馆限定公开,一个多月后全国150馆上映打进周票房Top10。不管最终能不能达到媒体吹的10亿日元票房,这部破收益率纪录的独立邦画已经注定被载入日影史册。

丧尸元素和废柴男主的元素难免让人想拿吉田大八的《桐岛》来作比较,但看完后我更多联想到的是同样属于B级以下小制作的内田英治《下众之爱》。

高中毕业开始自学编导,写过搞笑剧本子的上田导演显然交出了一个可爱讨喜得多的作品。相较于《下众之爱》里内田不留余力地展现底层电影工作者夹缝中生存的阴郁以及专属于cult片的各种fetish元素相比,《摄影机》是从接地气的学校workshop项目开始,一心作个好懂好玩好拍好演的作品。上田导演在剧本设计初期就融入了舞台喜剧的经验,把故事分成层层叠加的三等分,每一部分都赋予明确的定位。第一部分的铺梗,第二部分的背景说明和第三部分的升华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硬件条件的依赖,而用心打磨了剧本内容。最受恶评的第一部分虽然确实会因为粗糙的镜头和表演吓退部分观众,我倒觉得小制作和话剧风的特点反而让长达37分钟的一镜到底长镜头噱头十足却没有炫技感,这部分的尬演也有种“破次元壁”的真实和诙谐。相反更可以展现导演叙事能力的第二部分背景说明全程功能性的白描,当然也有受限于片长的因素,但粗糙的节奏还是让人会有点担心导演实际的剧情片叙事功底如何。第三部分的升华则是高潮迭起,丢搞笑包袱的节奏驾轻就熟,结尾的升华也是非常聪明,密度极大笑中带泪的观影体验就个人而言算是在日本最酣畅淋漓的几次之一。

日本人永远爱热血励志的理想主义,上田导演没有像大多数独立电影人避开这种迎合大众趣味的类型,而是相反用极度贫乏的物质条件把这种理想主义刻画得更加壮烈。电影最后几幕对“映画爱”和“不忘初心”的呐喊把电影里的虚构与现实中拍摄条件同样艰苦的《摄影机》剧组联系在一起,让全片最后爆发的情感力度暴增几个量级。

就像上田导演在TOHO日比谷的感谢登坛说的“映画の力を信じて本当良かった”,《摄影机》让观众久违地感受到拍电影、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梦想和快乐是可以多简单纯粹。如果《摄影机》能让被委员会和垃圾漫改拖得死气沉沉的日本影像行业重新反思“映画の力”那真的是功德无限了。

(最大的遗憾是上田导演本人不会演戏,要是会演自己直接上男主角那情怀加成肯定再多1个亿票房吧!!)

 短评

为了一部真正的好片而拍摄了一部真正的烂片。

8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后半部分有趣,最后甚至有些感动,写给电影的情书有那么多封,大概只有这一封最淳朴最古怪,也最“怡情”,不过,看完全片后还是觉得这不太像一部电影,而更像是满足观众好奇心的午夜档解密节目,正如电影开拍前制片人向导演阐述其即将执导电影的两个“卖点”,同样适用于本片,因为它胜就胜在牢牢抓住了影迷的猎奇心(丧尸、一镜到底),《摄影机不要停》的观众定位相当准确,只要你爱看电影、爱看丧尸片、对一镜到底怀有好奇、对电影幕后花絮怀有好奇,那么你就会是本片的潜在拥趸,与此同时,当你被前半段的“失误”弄得一头雾水时,导演又以一种合理且戏谑的方式一一予以解释。娱乐至死的年代绝大部分人当然会欢迎这类作品,但很难说嬉笑过后本片会为观众留下什么。以及,说句题外话:再一次为伍迪·哈里森去年那部无人问津的《迷失伦敦》感到惋惜。

13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挺好笑的。看开场一镜到底的烂僵尸片,与NG42遍一样难熬,确实要冒出来诸多问题:台词是接不下去了该找手机了;导演怎么中二般闪现大叫又消失;包贝尔为什么坐在门口状况外;摄影机怎么拌蒜栽地上了;为何突然变成了手持推拉的廉价大特写;匪夷所思的抢戏女二;突然冒出来的一截大腿……《摄影机不要停!》美化了电影制作本身的乐趣,但事实上,在类型片的现场,内容本身并不会有太廉价的感觉,倒是真的跳到开始筹备过程,低成本的感觉更明显。说到底,再烂的电影,都有一个灾难的、大型车祸现场的拍摄过程,可观众只会(需要)看到成片结果。许多去过现场的,也都会觉得烂片有心血有苦劳的,那不如看看别人是怎么玩的,把拍烂片的过程还原 review 一遍。

1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这部必火!必须火!!!p.s.500一本的场刊里导演把剧本全给印上了,推荐购买

18分钟前
  • 意义不明
  • 力荐

前半个小时:好烂哦。中间半个小时:(._.)无聊到看表。最后半个小时:我的妈呀原来是这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1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拍个av版吧,日本姜文自己演。

26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推荐有条件的、以后出源了都看一下:将会载入cult电影史/迷影影史的电影,这一部就能让人对日影重新燃起信心。比吉田大八的《桐岛》更加彻底地用丧尸片表达出了对电影的爱。具体不剧透了。

30分钟前
  • 离净语
  • 力荐

前30分钟比《小时代》还烂,结果最后30分钟比奥斯卡最佳影片还精彩,瞬间把一星烂片扭转为五星佳作。想象力天马行空,创意简直无敌,恶搞指数爆棚,诙谐程度无以复加,让人笑到癫狂,整部电影牛逼到无法用言语形容。为什么突然聊防身术,演员为什么突然想出去,摄影机为什么掉在地上不动了,三位演员为什么突然看向门外,为什么丧尸发现女主却不咬她,男主为什么一会儿走一会儿停……原来一切不对劲的镜头都是有原因的。毕志飞、郭敬明都应该好好学习,要是借鉴《摄影机不要停》的思路在电影后半部分加上拍摄花絮,《逐梦演艺圈》和《小时代》能成9分神作。

35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还好身边的朋友都比较仁慈,没有给我具体的剧透,没想到结构变了三次是这样的,经提醒之后,有意在留意第一部分里那些突兀的点,没想到了最后一部分都成了临场的笑点,也成了凸显电影人精神的部分。互文下来之后颇有当下影视大环境下娱乐至死的速食作风,拍的烂有时候也是一再妥协下迫不得已的烂,再烂的片子背后也会有一些用心的地方,只是这一次导演先看了烂片,再让你看烂片背后闪着光的用心。这要是搁在平时,大家连烂片都懒得看,背后的闪光更是没人会看得到了。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谨以此片向李安从家里搬来被摔碎的餐桌,小津从家里拿来的红色暖水壶,抓走张艺谋的UFO,赶着杜可风摄影机跑的重庆大厦保安,被集体抓嫖载入县志的东邪西毒剧组,胡金铨写的书法对联,片场喝的醉醺醺的玛丽莲梦露,黑泽明等来的云致敬~电影是一场奇遇,摄影机不要停~

4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正常來說,30幾分鐘的長鏡頭應該是足以名留影史的炫技大師之作,但那AV級演技、稀爛鬼劇情、粗製濫造、純粹血漿與女體的賣弄的殭屍短片實在是……看到End Credit跑出來,只覺得我天還好結束了。但立刻被拉回來,不對啊才30分鐘而已怎麼就End Credit了?才發現自己原來被拉進了一場後設的狂歡喜劇當中,一般的plot twist只會用結尾5分鐘來搞「真相大白」,這裡給足滿滿的60分鐘的「真相大白」,才發現前面的所有不對勁都有跡可尋,就是放送事故豪華大禮包,能錯的全都錯上了。但看著他們用盡全力搶救這部電影,沒有人願意直接喊卡,居然也慢慢覺得開頭那東西爛雖爛,可是如果反過頭來看電影後面,願意一層一層的剝開攝影機,你在爆笑之餘,可能會發現自己也有點鼻酸,有些想落淚

43分钟前
  • 化學超爛男子
  • 力荐

是,我们拍的是假的,我们还告诉你为什么拍的假,甚至告诉你的这个过程都是假的。开头的一镜需要勇气,不然很容易十分钟弃。

45分钟前
  • 闪电标
  • 推荐

D+ / 还是觉得更像是迷影向的一期综艺节目。虽然试图用并不新鲜的“虚假”嵌套来论证“真实”的意义,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嵌套同样是封闭的,影片最终的层次还是停留在致敬电影工作者,反而没有向“真实”敞开裂缝——这也是影片最薄弱最矛盾的一点。冷静下来还是三星,若若说得很对,这是一部《房间+灾难艺术家》,显然我依然很不喜欢《灾难艺术家》的部分。

4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今年日本院线电影里观影体验最酣畅淋漓的一次,后半段全场一起笑到昏厥,真的好久没有看一部电影这么愉快了!挑战观众的开头一镜到底37分钟,如万花筒般层叠镶嵌的剧中剧,糅合多种要素的创意构思……迷影之情溢出屏幕。感觉演员、导演以及所有参与制作的人都乐在其中,看到最后一定会被感动到。

49分钟前
  • 晴蘭
  • 力荐

开场前30分钟的那段长镜头,我看了10分钟就坚持不下去了……一路跳着看完的……然后等我看完后半段,又把开头的30分钟认真看了一遍,边笑边哭!

52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4.5 一部难得的、毫无吹水感的“真·神作”,效果宛如《房间》+《灾难艺术家》连映,被彻底控制大脑、抓住笑穴。

5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4.5,你们要知道,烂片也是剧组上下几十口人拼了命才拍出来的

5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看前半小时真怀疑如此好的口碑究竟怎么得来的,原来“正片”之后的“花絮”才是重点,视点不同的互文揭示低成本电影是如何拍成的——一个状况百出的团队,艺术要求不高的资方,在捉襟见肘的人手调动下,发挥种种即兴表演和临场应对的能力,大家通力合作完成拍摄。“揭秘”过程令人爆笑,又不无艰辛,之前对“正片”中出现的第三方摄影机机位存疑,此刻才恍然。形式的创新,内容的丰富,以及充分利用电视台媒介的功能,都让人耳目一新。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等了大半年,可能预期太高吧,非常失望。《糊涂戏班》的结构+对一镜到底的迷恋+新人导演+脱力丧尸+日式煽情,全都是意料之中的拼凑所得。除了喜剧效果,切换视点对电影中”失误“的解谜,跟听上映后导演大谈拍摄时的遗憾有什么区别呢?而且为什么一定要说这是献给电影的血浆情书?电视台、直播、流量小生、完成任务、会议间里的观众,每一个片中提到的设定都规避了电影,倒不如说是电影人的自我解嘲。

59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哭不出来可以滴药水,背不出来可以配台词,在一个不专业的剧组,敷衍会像丧尸感染每一个演员。虽然一镜到底拍出的还是烂片,但男演员不再傲慢,去充当人梯,女演员不再矫情,肯被呕吐一脸。业余场务表演了什么是投入,临时导演喊出了心声。你的烂片是我的作品,你的敷衍是我的人生,我不要这样的人生。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