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1954

剧情片其它1954

主演:安东尼·奎恩,朱丽叶塔·马西纳,理查德·贝斯哈特,阿尔多·西尔瓦尼,Marcella Rovere,利维娅·文图里尼,Pietro Ceccarelli,Giovanna Galli,Gustavo Giorgi,Yami Kamadeva,Mario Passante,Anna Primula,Goffredo Unger,Nazzareno Zamperla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播放地址

 剧照

大路1954 剧照 NO.1大路1954 剧照 NO.2大路1954 剧照 NO.3大路1954 剧照 NO.4大路1954 剧照 NO.5大路1954 剧照 NO.6大路1954 剧照 NO.13大路1954 剧照 NO.14大路1954 剧照 NO.15大路1954 剧照 NO.16大路1954 剧照 NO.17大路1954 剧照 NO.18大路1954 剧照 NO.19大路195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4

详细剧情

  由于生活所迫,母亲把女孩杰索米娜(茱莉艾塔·玛西娜 Giulietta Masina 饰)卖给了江湖艺人藏巴诺(安东尼·奎恩 Anthony Quinn 饰)。在相处中,女孩却发现这个空有一身蛮力的家伙,根本不懂得照顾女人,他买她只是为了让她做牛做马,在他演出的时候扮演小丑,平时给他做饭,陪他睡觉。这种粗暴蛮横的家伙,让她萌生逃离的念头,然而,几次出逃,均告失败。  在一次观看高空走钢丝表演的时候,杰索米娜认识了绰号“傻瓜”的马戏团艺人——玛托(理查德·贝斯哈特 Richard Basehart 饰演),并且在他的引导下学会了演奏乐器。她非常感激,对这个男人产生了依恋。然而,但是藏巴诺的出现,再次打破了她的一切幻想,毁掉了来之不易的幸福……

 长篇影评

 1 ) 《大路》:费里尼的中场战事

1954年9月6日,费得里科·费里尼执导的影片《大路》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上映,斩获第19届银狮奖最佳影片。 一年前,也是在这里,费里尼凭借《浪荡儿》揽获了导演生涯第一尊银狮奖奖杯,这一次,《大路》在银狮奖上二度开花,再次将他裹挟进国际视野之中,也卷起了更高的浪潮。

费得里科·费里尼(1920.1.20-1993.10.31)

回顾费里尼的创作生涯,可以把《大路》看成是费里尼的中场战事,它既是费里尼转向精神迷航的发轫之作,又恰逢影史与历史的转型时刻,还是“愚人”传统的再一次回归与复兴。

一 历史与影史的转型时刻:从穷街陋巷到精神世界

如果回溯当年《大路》获得银狮奖背后所蕴涵的意义,也许可以从历史和影史的两个维度去理解和考量。巧合的是,无论历史还是影史彼时都正经历着转型时刻

从历史的坐标轴上看,彼时的欧洲正面临着一个转型时刻:开始脱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残骸,脱离穷街陋巷,开启战后新生活的重建,到了50年代初期,随着生活步入正轨,渐次安定和富裕起来,人们转而把更多的目光投射到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重建之上。

而在意大利影史坐标系上,也同样面临一个转型时刻:于战后瓦砾中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及电影运动,它曾经引领这个国度追寻重建家园的梦想,是城市新生活的开拓者与风向标,此时,这个用纪实美学建立起的大众神话已逐渐走向尾声。新现实主义已完成它的时代使命,而它的美学特征,则成为一种遗产被继承下来,也是在这一时刻,费里尼带着他的影片从新现实的美学基石上出发,开始转向精神世界航行,探索复杂而幽微的人性和精神宫殿,追问人类的心灵之谜,《大路》便是这一转型时刻的标志性作品。

《大路》全片处处透露着两股力量的纠缠交融:既有来自前辈大师新现实主义美学的身影,又能看到日后成为费里尼作者性的个人独特风格(或称之为费里尼笔触)的萌芽。

《大路》的基底无疑是现实主义的,道路本身即是非常现实主义、形而下的意象。同时,真实的街景拍摄,朴素的摄影机运动,反戏剧性的情节发展,都营造出强烈的现实感和纪录片风格。在一段段时空场景的变换中,不变的永远是意大利民间风情画卷的底色,这些都是费里尼从新现实主义大师中继承的养分。而另一方面,在每一段时空中,费里尼又刻意虚化了现实,虚化了意大利的每一个具体而微、现实地理意义上的坐标。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在一次表演结束后,藏巴诺带着杰索米娜来到餐厅吃饭,杰索米娜问藏巴诺:“你老家哪里?”藏巴诺:“我家乡。”杰索米娜又问:“你在哪里出生?”藏巴诺回答:“在爸爸家。”

这又是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对话。可以说,在形而下的叙事肌理中,费里尼有意织入了形而上的主题。全片中有多次关于地点的对话,却只出现过一个具体的名字——罗马,由此反而把罗马凝聚成了颇具象征意味的符号,它成了费里尼内心深处的精神符号,也成了费里尼经由该片所传达的地理图腾。

二 影像文本的双重奏:道路与爱情

《大路》首先是一部道路主题的影片,它讲述了一段关于流浪和漂泊的旅途。在108分钟的时光里,我跟随主人公藏巴诺和杰索米娜进行了一场永远在路上的漂泊,途中还遭遇了第三位主人公,绰号“傻瓜”的江湖艺人伊尔马托。三个人在各自的大路上遭遇着不同的命运:形而下的藏巴诺当然是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的信徒,卖艺、挣钱、性交、野蛮的暴力输出,几乎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但他最终苟活了下来;形而上的杰索米娜则是与之对立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化身,她的大路却没能支撑她走下去,最后孤独凄凉地离开人世。“傻瓜”伊尔马托则是更特殊形象,影片中他接近于超现实的符号存在,他的大路则溶解在藏巴诺和杰索米娜之中。

费里尼在两位主角身上设置的理想与现实两条大路,与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主题遥相呼应,当然这组对立道路背后的母题和遭遇,也是向每个观众抛出的困惑和难题,时至今日,依然在有力地叩问着你我,叩问着每一位观看影片的人。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大路》始于漂泊,又终于漂泊,三位主人公在漂泊,马戏团在漂泊,修女也在漂泊,透过以上人物,费里尼传达了这样一种讯息和感触:人生即是一场永远在路上的漂泊和流浪。这种感触,在当下也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它与如今使人焦虑不已的围城效应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契合,后者认为人生的本质,不过是从一个囚笼过渡到另一个囚笼罢了。

其次《大路》还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这个爱情故事极富魅力之处在于: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独一无二的样本,在费里尼的镜头下,却拍出了普遍而广泛的感染力。铁肺大力士藏巴诺野蛮,粗鲁,狂暴,充满着原始的兽性和欲望;杰索米娜温柔,纯真,善良,甚至还有圣洁的气息,在她身上鼓荡着的是诗意和神性。

而这个两极,也可看成是人类或者说人性中的两极。费里尼在影片中解构了它们,巧妙又合理地安排到藏巴诺和杰索米娜身上。同时在这个爱情故事里,费里尼还安嵌了一个现代性意味的内核——孤独。两个孤独的灵魂,两座孤独的小岛,在意大利贫瘠荒凉的大地上相遇,开始了他们流浪卖艺之旅。

藏巴诺的人物形象会让我想起希腊神话中的西绪福斯,无聊透顶的莽汉一年年一次次地重复着相同的表演台词和内容。为了呈现藏巴诺的枯燥,费里尼安排他每次表演前都要完整讲一遍台词,但每次的复述又稍有不同,以此彰显真实感。

杰索米娜是全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导演选角的精准——朱丽叶塔·马西纳,她是费里尼精神缪斯的具象,也是他的妻子。朱丽叶塔对杰索米娜的成功演绎,不仅在于精湛的表演,还在于她自身与角色极为贴合的气质。我想看过《大路》的观众应该都会为朱丽叶塔而感动,这位缪斯的脸庞,犹如一座山川,蕴藏着无穷的信息量,她的面孔纯洁无暇,她的眼里星光闪耀。

杰索米娜——朱丽叶塔·马西纳 饰

杰索米娜善良、脆弱,有着柔软的内心,极为感性和共情,她从未为自己的命运哭泣,却为每一次偶然相遇分别泪流满面,她总是试图牢牢抓住微弱的爱与光,却一次次地被藏巴诺切断。全片从头到尾,铮铮铁汉藏巴诺只在结尾处的海滩上哭了一次,而且是嚎啕大哭。夜色笼罩的海边,涛声阵阵,这一刻,他卸下了所有坚硬的盔甲,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柔软,最为人性的一面袒露到每一个观众面前,藏巴诺终于领悟到,其实自己深爱的人是杰索米娜,而爱人已经逝去,一切都无法再挽回。大路茫茫,再无人陪伴他,孤独的宿命终将降临到每一个人头上。

有评论者将这个爱情故事的模型类比与《美女与野兽》,这显然是失诸妄断的。后者是典型的好莱坞产物,带有显著的类型化特征和时代性印记。如果一定要找参照物,我更愿意将《大路》和艾斯林·沃什2016年执导的影片《莫娣》相对比,两部影片在爱情故事的氛围和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倒是有一些相似的气质。不过《莫娣》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更为落地,是完全彻底的现实主义影像诗篇。

《莫娣》海报

三 文学传统的回归:“愚人”形象的影像化抟成

影片中最重要的三个角色分别是:藏巴诺、杰索米娜和绰号“傻瓜”的江湖艺人伊尔马托。除了藏巴诺,另外两个人物杰索米娜和伊尔马托,都流淌着“愚人”的血液,闪烁着“愚人文学”的光芒,是对西方古老的“愚人文学”批评传统的一次继承和回归,一次影像化的抟成与呈现。

在西方文化批评传统中,“愚人”(wisemen of Gotham)一词的原初典故就具有“理性”或“智者”的风范,是一种大智若愚,“愚人”一开始就是“理性”和“愚昧”、“智者”和“愚人”的对立统一。在《圣经》中,有关“愚⼈”的形象也很多,他们总是作为“智者”的反⾯或与“智者”的同⼀⽽存在的。

从广义上来讲,“愚人文学”和“愚人”形象的传统,一直有悠久的传承和流变,中世纪欧洲的“疯癫”文化(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另有研究专著《疯癫与文明》)、戏剧舞台上的傻剧闹剧、莎士比亚的戏剧、德国作家勃兰特的《愚人船》、美国作家凯瑟林·安·波特的《愚⼈船》、荷兰作家伊拉斯谟的《愚人颂》等,都可视为其文学土壤里长成的一个分支。

20世纪中叶在欧洲诞生的《大路》,当然也可视为“愚人”形象的一次影像化抟成。影片里两位“愚人”的形象设定和人物情节,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

江湖艺人伊尔马托的绰号是“傻瓜”,实际上他名字在意大利语中就是傻子、傻瓜的意思。伊尔马托从名字上取用了“愚人”的含义,而在具体的行为上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甚至有些超然物外,看破人世,接近于智者的气息。这是他的第一个功能属性;第二个功能属性,可以理解为救赎,从这个层面上讲,马托是做为天使的象征符号存在。比如他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导演给了一个远景仰拍,马托穿着一对天使的翅膀,聚光灯打向他,他踩在钢丝之上俯视芸芸众生。他的眼上画着泪珠,暗示了其不幸的命运。他将从天上下到人间,向罪恶的堕落者藏巴诺铺开一条救赎之路;他引领纯真的游吟诗人杰索米娜找到价值依托,并给后者的内心带来抚慰。

“愚人”伊尔马托登场镜头

“愚人”伊尔马托泪珠妆容

杰索米娜在人设有些低智、弱智,但这里的弱智是指向某种弱小,某种纯真、圣洁。应该将她放置到“愚人”文学传统继承的框架脉络中去理解,那么她的角色就带有了一种神性的光辉。由此,则引出了影片的第三重奏——救赎。如果说藏巴诺象征着人性中的兽性、堕落的人类,周身还是原始和野蛮的气息,那么“愚人”伊尔马托和杰索米娜,则是背负着救赎的任务,来到人间,救赎藏巴诺,救赎堕落的人类,给人类指引信仰的方向,寻找价值的依托。

经由《大路》,我看到有悠久传统的愚人文学在20世纪的意大利重生,更准确地说,是在费里尼的影像中焕发生机。

《大路》上映时,费里尼34岁,他想象不到的是,在一甲子后的2018年,37岁的意大利女导演爱丽丝·洛尔瓦彻将接过“愚人”的形象并高擎这把火炬,再次点燃起这古老而久远的传统。2018年5月13日,爱丽丝·洛尔瓦彻执导的影片《幸福的拉扎罗》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首映,提名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并最终获得最佳编剧奖。

《幸福的拉扎罗》海报

“愚人”杰索米娜曾经照耀过亚得里亚海明珠,这一次,“愚人”拉扎罗照亮了法兰西的天空。当然,相比于前辈大师“愚人”形象的暧昧和朦胧,拉扎罗的“愚人”形象更为明朗和直接,他就是现代的耶稣。

《大路》和《幸福的拉扎罗》在各自电影节上都遭遇了有些相似的命运:它们都与最高大奖擦肩而过。但我想,时间会证明一切,“愚人”杰索米娜和拉扎罗的光芒在影史长河中必将冲刷地愈发闪耀。

 2 ) 两个人的孤独

人生长路,这是再通常不过的比喻。对流浪艺人来说,于此应该有最真切的感受。他们无以为家,从不问乡关何处,而足迹所印的地方,便有乡愁弥漫。路在脚下延伸,永远没有停留,永远没有终点。一个人体验流浪是孤独的,所以就有了杰尔索米娜和萨帕罗的故事。当然不是想象中江湖侠侣唯美动人的浪漫传奇,男的是粗鲁的武夫,女的是纤弱的小丑,两个人在一辆破摩托上过着颠沛的卖艺生涯。也没有相濡以沫的患难经历,只有一次次的冷落与遗弃。

在杰尔索米娜刚离开家的时候,她其实带着兴奋和憧憬的表情的。年轻人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精彩也好,无奈也罢,总是新鲜的情节,总有新鲜的情感。而且带她的是一个外表威猛的男子,跟他在一起总不缺乏依靠和保护。这样闯荡天涯,该是多么美妙的人生体验。只是在萨帕罗第一次用树枝抽打她的时候,我对此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但是那个孤单无助的女孩,只能无可抱怨地忍耐,无可选择地跟随。她一次次地向萨帕罗寻求关爱和理解,但他只是居高临下地把她看作一个低下的女奴,一个赚钱的工具。她失望的出走,却像一个遗失的物品一样被捡了回来。马托告诉她,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作用。是的,她的作用就是鼓起勇气陪伴在萨帕罗的身旁,祈求有一天他能感知到她温柔的眼神和凄苦的笑容。但是她终究还是无法等到,她的善良可以使她执著地守候一个不爱他的人,她的脆弱却无法接受他人的善良被无情扼杀。我们悲哀地看到,对天真的成人来说,发疯总是唯一的结局。

最后我们也看到了萨帕罗的醉酒与痛哭,我们不能说他是完全铁石心肠的。或许他的专横、粗暴和冷漠只是出于一种生存的本能,人性的自私蒙蔽了他的头脑,生活的艰难冲淡了他的激情,世俗的冷酷麻痹了他的内心。他只是出于炫耀地宣称杰尔索米娜是他的妻子,却动物本能式地跟妓女鬼混。他行尸走肉地在城镇间奔走卖艺,像一个机器一样崩断胸口的铁链。杰尔索米娜是极端的敏感,而他是极端的麻木。只有死亡才能勉强使他有所触动,不过醒悟总是来得太晚。我不怀疑片头提到的洛莎也是这样死去的,只是生存的残酷总是使萨帕罗轻易地忘记了珍惜。

这是一出十足的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了给人看。只是有时候毫无知觉的冷漠比充满仇恨的摧毁更容易打击人们易碎的心灵。人生旅途中有了太多错过的美好和痛悔的遗失,不要再让稚嫩的灵魂独自沉睡在断壁颓垣之下了。

 3 ) 《大路》:最朴素的手法演绎最笨拙的爱情


费里尼在1953年完成的《大路》讲述了一对流浪艺人的故事。
若将这样的故事交给阿莫多瓦,必定是色彩艳丽的对比和紧扣眼球的剧情叙事;若交给安哲,必定是史诗一般的长镜和永远雾霭的追寻;若交给布烈松,必定是冷静的固定镜头和令人深思的社会影响;若交给昆汀,必定是疯狂的暴力美学盛宴。但偏偏交由于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热情浪漫于一身的费里尼。他镜头下的这个故事没有值得引起关注的技术成就——大量的固定镜头,屈指可数的摇镜,更别提推位摄影了,内容也看上去陈芝烂谷,无非是寻求不得的爱情故事。
许多论者对此不大看好,因为《大路》既不如《卡比利亚之夜》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映射,也不若《八部半》漂亮的意识流,仅是简单的古典叙事,朴素的电影剪辑,随意的场景搭建——但真如此我何苦在这里浪费口舌?
故事起于海边,哪儿都突突作响的机车带着傻姑娘,辗转反侧与各地——这和公路片有些许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寻找和离开是公路片永恒的主题,这里的赞巴诺却走着不同的路,过着循环的生活,他的开场白永远一成不变:“这个铁链有6毫米粗,生铁铸成,比钢还硬,只要我胸口一用劲,就能把它挣成两段......血管可能会破裂,鲜血飞溅,建议敏感的观众扭过脸去,可能会流血。”粗鄙的男人脑子里也仅有粗俗的蛮力。
而杰索米娜,那个看上去不太灵光,实际上也的确有些笨的姑娘相较就更为可怜。她在懵懂的时候就被母亲用1万里尔的价格卖给了野蛮人。她和其他姑娘不太一样,她有大大的眼睛和洋葱似的脑袋,她实在不聪明。她把和野蛮人一起过的一夜看作是一种仪式,熟不知“如果你和我在一起,就不要说这些傻话。”她希望有个家,希望在经过的地方播下番茄种子,熟不知“怎么,你还想在这里等到长出番茄来吗?”后来,后来她不了,她觉得“和你在一起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一个野蛮粗鄙,一个单纯痴傻,这样的组合从一开始就已既定了结局。
若是一般导演也就罢了,但我们这里说的是《大路》,费里尼的《大路》。既然是费里尼的爱情剧,定是要赚足眼泪然后在你心里狠狠树上一面旗,自此何种爱情电影都难以代替。
在这里,我想就“狗”的意象来开始对影片的解读,导演实在太狡猾,一丁点的蛛丝马迹都要藏得很深。影片开头,“狗”这个字就由赞巴诺口中说出:“放心,我连狗都教的会!”而后中期小男孩指指篱笆的另一头对杰索米娜说:“一只狗死在那儿......”刚开始我并不明白这个看似多余的男孩的突然出现究竟有何意义,直到后来,杰索米娜这么孤独地死去。傻瓜对着杰索米娜说:“他就像一条狗,见过那种明明想要说话,结果却大声吠叫的狗没?”简而言之,这就是两条狗的爱情故事,这样说出来未免太过直白,但的确如此,粗鄙的男人遇上愚蠢的傻姑娘,这样产生的爱情能不原始野性么?影片中最为深刻的话都是借由傻瓜的嘴里说出:“我没上过学,但读过一些书,你也许不相信,但世界上一切都是有用的,即使是这块石头......”这类“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话放在当下,怕是连初中生都不屑一顾,但它偏偏是杰索米娜听到的最富哲理的话,这让她相信,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和那个粗莽的大块头在一起,因为“如果我不跟他在一起谁还跟他在一起?”
谁都不知道傻瓜的真名,赞巴诺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杰索米娜更不知道,好像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带来那几句任何人都有其使用价值的话,这似乎注定了他只能以炮灰甲的姿态悲剧收场——他显得过于聪明,而我们的《大路》讲述的只是两条“狗”的爱情故事。
费里尼的象征体系不仅仅这一个,不知有没有人注意过从影片一开始到二分之一处,但凡杰索米娜经过的地方必有孩童出现,大人们总将自己失去的天真和烂漫寄予孩子,并称之为“天使”,这点在傻瓜出现时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宛若轻盈的精灵,踩着钢丝从天而降地出现在她面前,聚光灯照得他通体发亮。
再就是声音的运用,影片前二十分钟就是一部黑白喜剧,滑稽的配乐滑稽的姑娘滑稽的动作滑稽的发型和赞巴诺滑稽的表演......导演将他的浪漫天赋在一片滑稽里表现得一览无遗,以至于我认为也许就会在这一片滑稽里走向结局——然后便开始了转变,首先变化的是同期声:小号源远悠长的哀调映到杰索米娜的眼里,吹到观众耳边,穿到整个影片,留在赞巴诺心底——以至于很多年以后,他拖着疲惫的身体,木然地向观众们展示完“钢铁般的肺”,听到悠扬的小调声还是不可避免地眼睛一亮四下寻找......噢,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言犹在耳,人何止已天涯。
平凡陈陈的电影语言像一根线把一颗颗珍珠拾掇串联起来。
酒馆里的一幕,赞巴诺和杰索米娜的貌合神离被费里尼发挥到了极致——红发女人在赞巴诺身边坐下,三个人的对话景框,导演特地避开一人一个景框的手法,独将杰索米娜置于赞巴诺的镜头外,似乎被什么东西阻隔了一样,她无意识的笨拙的笑容同红发女郞还有赞巴诺显得格格不入,显然她不懂什么是调情。
与开篇始于大海遥相呼应的,片子终于大海,赞巴诺一个人倒在海滩上痛哭流涕,镜头从全景慢慢移至大全景,难以抑制的啜泣声也逐渐被海浪的声音掩埋,广阔的沙滩上只剩他一人,而唯一愿意陪伴他一生的人早已不知魂归何处。
私以《大路》为最喜欢的费里尼的影片,没有之一,若有人问为何,那便是简单,简单到了极致也就诠释到了极致。
“如果我死了,你会哭吗”
“怎么,你想死了吗,快睡觉!”

 4 ) 啊,这里不讲道理

像费里尼的《大路》所运用的电影语言,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我想已经很陌生了。现在的人,个个能言善辩,哲理汗牛充栋,即使愚笨如阿甘,也经常有讲警句的,比如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比如,我不会说爱,但我知道爱是什么……等。老少咸宜的好莱坞智慧。
但1956年,费里尼不让他的笨姑娘讲话,也不让行走江湖的粗汉讲话,那个走钢丝的活泼小伙子,他最了不起的思想在我们听来,实在是浅显不过的,而且也才出现了一次。
《大路》是古典的,它的含蓄在今天正常地成为意外。费里尼既没有心事重重地思考人性,也没有血汗俱下地拷问人类前途,他只是按时间顺序讲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这似乎不是当今电影的方式。
我一边看一边想,在今日,在我们这些疑神疑鬼的观众里,谁需要《大路》?
看剧情简介时,我原来以为自己会哭的,也许。我想它一定很沉重。但是,电影的女主角,那个年纪轻轻的傻姑娘,实在光彩夺目。她从来笑不露齿,也不怎么需要食物,她很羞涩,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爱情和对生活的欢喜。她一双大眼睛,轻轻一转,无限悲伤也会瞬间化为混沌的欢欣。屏幕顿时温暖如春。我不禁笑出声来。这就是影像的魅力,用语言是表达不出来的。
这个世界的悲伤,如果像《大路》一样单纯,好不好呢。

 5 ) 藏巴诺在海边哭泣

你知道,分手并没有发生在双方协同分开的那一刻——无论是说好互不相扰,还是严重到彻底删除联系方式。泪水也许在那刻流下,心也许沉沉痛着,但这都不及在获知对方找寻到另一半时突然袭来的创痛。在此之前,虽然已处于分离状态,内心似乎还残留着一丝复合的希望,好像浪子回头,路还在。这股念想不是分手那刻镌刻下的,而是来自于对过往共度时光的延续。

唯有等到一方寻获到新伴,爱情才真正结束。对于那位无所感之于分手之事件的人,当如晴天霹雳。真的结束了,所谓的“失恋”是在此刻发生的。他知道一切都没有希望了,两个人彻底分开,而曾经所做的错误之事在他心中翻江倒海。分开最初也许满怀怨愤,必须分手;但此刻,悔意消解了一切,往昔以金灿灿的光芒在他残弱的内心回闪。他终于了解到,爱真的逝去了,一切都无可挽回。

这就是藏巴诺蜷缩在沙滩上哭泣时,醒悟到的东西。这位行走江湖的铮铮铁汉如今失声痛哭,在夜色和涛声中接受杰索米娜给予他的“爱的教育”。这也许是藏巴诺人生中唯一一次真正知道什么是爱情,而他如何辜负了一位天真女孩对他纯情的爱。他终于饱尝到了爱之痛,这是他自找的。

并不是发生在他离开杰索米娜的时候,他像抛弃一位精神病者那样抛弃了杰索米娜;而是当风中飘来熟悉的乐曲,非自愿的记忆开始席卷他的时候,他才醒悟到曾经有个女孩爱过他,被他无情辜负了,甚至,他还造成了对方的死亡。藏巴诺表面的鲁莽与愚钝再也掩盖不了他内心深处的脆弱,他躺在海边哭了。

这是爱情真正发生的时刻。作为一起事件,它以回溯的方式教育了藏巴诺。他会变成另一个自己,因为他经历了爱。藏巴诺对杰索米娜真的没有一点爱吗?如果没有,他就不会失手杀死“傻瓜”。无论这种情感是以嫉妒还是占有为形式呈现的。藏巴诺哀悼自己的孤独,悔恨曾经有个傻女孩那么爱他却错失。

如何理解这个结尾呢?如果不是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我想我感受不到藏巴诺真正的痛苦。借助表面的“共情”所获致的情感强度无法与这种痛苦相比,前者浅淡又虚假。“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如果有,那是自欺欺人。没有在生活中实际体验,如何能理解艺术的深度?

生活在模仿艺术,而不是相反。伟大的艺术源自于杰出艺术家私密又共通的经验,越私密,越深刻,越共通。我们是在生活中的重要时刻认知到艺术展现过的瞬间魅力,就像杨绛说的“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6 ) 爱

      太久太久,久到忘记有多久,没这么因为一场电影,因为一个故事而难受了。
       
      和彩色时代眼泪与笑靥齐飞的爱不同的是,黑白年代的爱太静默了。
      开始是如此的糟糕和凌乱,一把破破旧旧堆满陈旧垃圾的老爷车,一个衣衫褴褛面容猥琐的野蛮流浪汉,带走了一位又傻又丑的笨姑娘继续在大路流浪。傻姑娘太笨了,开始怎么学都学不会,野蛮汉没耐心的大声训斥、抽打,姑娘抽抽噎噎,此刻应该恨不得回到故乡妈妈的身边。
     镜头一切,傻姑娘俨然可以开始登台表演,小丑也会获得掌声和金钱。野蛮汉带着傻姑娘下了酒馆,转身就把傻姑娘丢在路边,跟别的女人过夜。傻姑娘只会不满和嫉妒的问,“你对罗莎也这样么?”野蛮汉只会说,“跟我在一起你要学会一件事——闭嘴。”

     和阳春白雪桂冠诗人们温柔恣肆的爱不同的是,下里巴人的爱太笨拙了。
     野蛮汉太野蛮,傻姑娘逃走了。她天真的混迹在广场的人群中观看圣母玛利亚的圣像经过,胆颤的仰头观望走钢丝艺人的表演。野蛮汉抓回了广场中的傻姑娘一顿鞭打,其实,他要这么傻这么丑又不会做饭的女人有什么用呢?原因不言自明,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傻姑娘与走钢丝的他命定的相逢只是分离的开始。虽然只有他会以那样的笑关怀她,教她吹那首忧伤的旋律,并真心告诉她,她是有用的,除了她,没人会愿意留在野蛮汉的身边。看似聪明的他也不过是个大笨蛋而已,就因为这句话,让傻姑娘愿意永远的跟在野蛮汉的身边,也断送了自己和傻姑娘可能的幸福。傻姑娘太傻了,什么大爱胸怀、责任感、神圣感她都不懂的,她只有一片天真的赤子之心,只有认定了就执拗到底的一根筋。所以啊,面对他温柔的眼神,傻姑娘只会低下头去,却不会做出跟他远走高飞的决定,而宁可傻傻的等待那个除了她没有别人可以依赖的野蛮汉。警局门前,他为傻姑娘带上的自己随身的项链,一步一回头的大力挥手,都是那样的倔强和辛酸。
     我想,傻姑娘在当初与从高空下来的他隔着车窗微笑对视的时候,其实也有十分的动心。

    和高智商精英人群百转千回充满技巧的爱不同的是,傻子与野兽的爱太朴素了。
     在海边,傻姑娘傻傻的说,“我现在不那么要回家了,因为我发现有你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野蛮汉只是淡淡的说,“这是个很好的发现。”
    在修道院里,傻姑娘傻傻的问野蛮汉,“你是不是有点喜欢我?”——“闭嘴,睡觉!”;
      “如果我死了你会哭吗?”——“怎么你想死了吗?快闭嘴睡觉!”
      如果野兽能苏醒的再早一点,这何尝不是爱人间最甜蜜的对白。
      可世上大部分事情都不能按人的意志发展。野兽的兽性毁了爱过傻姑娘的人,傻姑娘由傻到疯而变得几乎失去控制,终于,野蛮人的懦弱让他抛弃了这世上唯一愿意用真心跟随他的人,他能抛弃傻姑娘这个人,却抛弃不掉那个人留给傻姑娘的那段旋律,抛弃不掉唯有傻姑娘才给的出的赤诚真情,抛弃不掉和她在连绵大路上的那些流浪,于是,也就在这抛弃的一刻,注定了他留在那片海最后的啜泣。
      爱并非越单纯就会越坚韧,并非越不浪漫就会越现实,并非越纯朴就越能无坚不摧。
      可等一切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这世上绝大部分的遗憾,皆由于此
     ——太晚了。
      

 短评

我对电影产生了睡意,对女主角的表情产生了嫌恶,对费里尼产生了排斥。

7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心臟不好的人不要看 因為會傷心

12分钟前
  • mittlivsomhund
  • 力荐

好情郎走钢丝,笑声郎朗,却脆弱不设防。坏情郎走四方,凶神恶煞,却落寞不懂爱。打鼓吹号的大眼睛天使,只会扮演自己,为他人留守。这颗星球上,无数条大路,无数条路上,澄明的灵魂遇上寂寞的心,时间才是奢侈品。

14分钟前
  • 小岩菽
  • 推荐

女演员的样子真有点后无来者

17分钟前
  • Olan
  • 还行

费里尼的片子总在是结尾的时候让人的心理防线瞬间崩溃

22分钟前
  • lahael-cabiria
  • 推荐

费里尼用最克制的镜头拍出了最幽深的感情,纵然当事人自己都没意识到。有的狗,想说什么的时候只会吠。结局一箭穿心...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这是那种会让你久久不能忘怀,泪流满面的结局。会有不少人想要拍类似的故事,想拍一个美好的结局,填补它在心中造成的黑洞,但最终还是会觉得这个让人疼痛的结局是那么美丽,那么无法释怀。你会想起那些失去的、稍纵即逝的、触手可及的,却还是遥挂在远方的美梦。

2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怎么可以不给五星!古典的戏法,当年这片火得一塌糊涂,意大利供演了一出不小的文艺复兴。P.S.在意大利电影城,每逢下班时刻,公车站牌总是大排长龙。但是公车司机却总是将车停在尼诺罗塔面前,让他先上车。每天一起等车的费里尼看不过去,就上前理论。于是,一代导演和音乐家就这样相识了。

30分钟前
  • 王贤
  • 力荐

我不知道故事结尾有着钢铁之肺的男人在海边恸哭是在悔恨错失的爱还是哀悼自己的孤独。我只知道除了那个不会做饭不会跳舞丑得像株洋蓟的傻女人,再没有人会那样爱你。大路茫茫,当你在世间颠簸流浪,再没有人陪着你。

32分钟前
  • 佛罗里达乐园
  • 力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瞧瞧热评最高赞那条说的是人话吗?合着费里尼情人无数马西娜该为自己正宫地位尤在而庆幸?这世界不能总欺负忠诚的人。

35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和我从《八部半》中认识到的费里尼完全不同。朴素而本质的爱总是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同时又无需言语去附注。戏中人相爱的方式那么笨拙乏术,却被戏外的费里尼呈现得如此浪漫悲戚。等到爱已死,才发现爱过。→20.11.28 资料馆二刷。

37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费里尼早期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那么的孤独!粗莽流浪艺人与痴傻女小丑的悲情故事;2.感情细腻真挚,费里尼妻子玛西娜的表演极富表现力,让人情不自禁同悲同笑;3.尼诺罗塔忧伤的配乐;4.贯穿费里尼全部作品的元素:马戏,小丑,海滩,天与地之间的人,游行,流浪,花心男与痴心女。(9.5/10)【2020.10.31 艺海剧院 4K修复版重温】后半程一直泪流满面,如此纯粹而深情。一块路边的小石头,也是有用的,否则,即使是星辰,也毫无意义。有的人懂得多,敢冒险,却总爱乱开玩笑。有的人仗着自己在某方面的优势便横行自傲,也不是没有头脑,只是思考终归来得太晚。有的人爱音乐,爱浪漫,重情义,却抵不住自卑与经不起刺激变故。《大路》如同一出宿命的悲剧,谁也没犯什么大过错,但却阴差阳错,造成了致命的错过。

3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费里尼的这部比八部半好看多了,傻姑娘的乐观与天真让我感动让我心碎。有些狗想说什么的时候,它们却只能吠。

42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看完电影觉得很大一部分电影史是男人把女人送上祭坛为自己换救赎的故事

45分钟前
  • Qtn
  • 推荐

“如果我死了,你会为我流泪么?”“如果我不和你在一起,那么和谁?”2020-10-22三刷,依旧为精灵般的玛西娜着迷,女神中的女神,将可怜可爱、至情至性演绎到完美,无人出其右;她是费里尼永远的女版小丑,是堕入荒凉尘世的纯良天使,她对美和良善的向往从未泯灭,那一曲伤心小号吹起就漾起无穷悲哀,她惊惶的眼神里藏着多少渴爱的诉求啊——“你有没有一点点爱我”。从戏内到戏外,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更多的是互相依赖的相濡以沫,含泪的微笑真是楚楚动人。世上万物皆有其用,微渺草芥来过一遭,如天空飘过的云彩不留痕迹。三次镜头拉远(离家、离开警局、遗弃),大路在脚下延伸,未来其去未知;对应最后一个沙滩上他徒留遗恨的倒退镜头。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噢太感人了,后来那段音乐一响起来就让人泪流满面。会爱但不会表达的人酿成的悲剧,这结局啊。。。哪怕有可以挣脱铁链的胸膛但也禁不住心碎的痛

4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费里尼一生情人无数,却从不曾离开他的妻子。那个天真善良,始终忍受着他的滥情任性与坏脾气的小个子女人。他以这部《大路》表达对她的爱与歉。尽管费里尼拥有那样华丽的盛名,但也许在他的心中,他始终不过是一个在世间颠簸的流浪艺人,而只有他的妻子,才是他在流离世间最忠诚的,唯一的旅伴。

52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流浪艺人法没谈论爱情,“爱情、理想”都是虚空的概念,只有“需要”,“他需要我”,尽管有那么多逃离的机会,她还是选择了留下,除非被抛弃。尽管他粗暴,野蛮,有种种不好,但第一次大赚一笔两人去餐厅的时候,他先问的她想吃什么,每次吃饭的时候,也都是给她拿着大碗。只有细节和生活,没有爱情。

57分钟前
  • 原麦丧丘
  • 力荐

这是爱吗,我看不出来。。。没觉得特别好,女主哭和笑永远那副表情让人有点厌。

1小时前
  • 彌張
  • 还行

他没带翅膀的背影转身走了,留给杰瑞米娜像她眼睛一样明亮的心.那个夜晚他假装坦率地调侃告诉她男主角爱上了她,其实明明他自己也爱上了她嘛,尤其当她吹起他教她的那首曲子,他告诉她自己存在的价值,让她破涕为笑,他尊重她的选择,为她戴上自己的项链留做纪念,然后又一边哼着那首小曲一边奔奔跳跳走了。

1小时前
  • 歐文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