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

剧情片法国2015

主演:凯瑟琳·弗洛,克丽丝塔·特瑞特,安德烈·马尔孔,米歇尔·富

导演:泽维尔·吉亚诺利

 剧照

玛格丽特 剧照 NO.1玛格丽特 剧照 NO.2玛格丽特 剧照 NO.3玛格丽特 剧照 NO.4玛格丽特 剧照 NO.5玛格丽特 剧照 NO.6玛格丽特 剧照 NO.13玛格丽特 剧照 NO.14玛格丽特 剧照 NO.15玛格丽特 剧照 NO.16玛格丽特 剧照 NO.17玛格丽特 剧照 NO.18玛格丽特 剧照 NO.19玛格丽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0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21年,玛格丽特(凯瑟琳·弗洛 饰)是一位热爱音乐却唱歌走音的女人,她拥有着这一座邻近巴黎的大城堡,也有着一小群观众在城堡里听她歌唱,可这些伪善的观众却在玛格丽特背后偷偷嘲笑她。一位年轻的记者写了一篇关于她表演的文章,玛格丽特深信自己的音乐才能,想要做一次公共演出。根据美国女高音Florence Foster Jenkins的故事改编而成,她因为糟糕的歌唱技巧而在上世纪30-40年代走红。

 长篇影评

 1 )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绝妙的小电影

(我自话自语,别浪费你的时间)
    
    八十分钟的电影对我来说真像一小块巧克力蛋糕,午后就着一杯柚子茶,摞起五十公分高的靠垫,无所顾忌地躺在地板上,走进另一个光影世界,轻轻松松地度过一天中最让人留恋的午后。

  选择法国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是多么明智啊。真不愿想象自己若错过了这样一部电影,在我不觉之外会留下怎样的遗憾,即便这遗憾无足轻重。总之是百分百的推荐,因为一种美妙的感觉,那就像跳跳糖在舌尖上弹奏的“欢乐颂”,冲抵了身外的一切烦扰。

   我几乎是在影片开场的两分钟内喜欢上了这部电影,又在它演绎至三十分钟时,产生了记录它的强烈情感,而在电影结束时,似乎仍有意犹未尽的期待,直到目送过察兹与玛格丽特在路影中淡墨,我才想起有急事要办,急匆匆地提着裤子往卫生间跑。

   杰拉尔.德帕迪约不愧为法国国宝级演员。没有什么角色是他不能驾驭的,何况法国的电影多离不开生活的支架,即便依赖想象,也绝不偏离现实的可信度,这样便更容易看出演员的实力。《掏出你的手帕》《基督山伯爵》《你丫闭嘴》《杜布》等等电影中,德帕迪约塑造的人物性格几乎不重样,女有千面女郎,他这也算是百变金刚了。

   在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中,他则悄无声息地带来了十二分的惊喜。他饰演了那样一位极其平凡的普通男人。他叫察兹,看来五十多岁,有一个漂亮善良的巴士司机女朋友,还有一个与他“八字不合”的老母亲,大半生因“阅读障碍”悲喜交加,不过绝对是生活的“强者”,打三四个零工,偶尔做老板去市场卖自己种的果蔬。人缘极好,甘心做别人的开心果,也无偿为朋友排忧解难。

   这样说,多少还缺点立体的效果,似乎只说了人物的轮廓。内在的是他幽默、单纯的性格,‘无所谓’包裹下的胆怯与自卑,成长经历留下的伤害与缺失,及貌似糊涂其实心里门清的淡然。当然,最着重刻画的是他善良的灵魂。通过遇见一位同样善良且异常优雅博学的老妇人玛格丽特,电影让察兹悬浮的生命找到了“回归精神殿堂”的轨道。
 
   不如想象一下德帕迪约那张生动的脸,凸起的啤酒肚藏在牛仔工装裤的肚兜里,飘逸的蘑菇头偶尔自然地掖在脑后,这么一个可爱的老顽童,但愿已经在你的印象里立起来了。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舞台。还有一位同样给人以惊艳的角色——95岁的玛格丽特,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带着阳光的绚烂。与优雅灵动睿智的老人结缘,真是一种幸运,可以感悟到人生的不同,虽然生命无法绕过迟暮的季节,但精神却像开花结果的种子,一切只有新的开始,永无结束。

   想来,电影开场的诱饵效果做得很好,回头重看,觉得察兹背着管理员,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名字偷偷写在英雄纪念碑上,这段异常精彩。似乎紧扣主题,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是唯一的,都是存在的英雄。不只这一处,他还在小公园里数鸽子,给它们起名字,每天都来核实鸽子的数目,了解离去的,确认新来的。直到最后收留他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玛格丽特,察兹的行为无不表现了他在乎那些被人冷落抛弃的事物的博爱,也在平凡中折射出了不凡的与众不同。

   不得不强调我的个人感受,玛格丽特与察兹在公园读书的悠然时光,是我异常迷恋这部剧的所在。这部电影真好,因为它让我从影像中更加坚定了读书的信仰。读书是最美的,虽然它在引你从无知进入思想时,会带给你彷徨无措、灰心失望的痛苦,但它终究会把你带入没有黑暗的光明世界,让你的自我变得谦和、强大,充满了魅力。就如察兹第一次放弃查字典,认为不会阅读,“快乐”或许更多一样。他的放弃,会在第二次的重拾中变成一次蜕变进步的自然过程。

   说了这么多,我总觉得法国的很多电影就像一个万花筒,精彩的细节愈讲愈多,各种隐喻,各种哲理。《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也不例外,其实内涵更丰富,毕竟是改编自小说。对我而言,最严肃的寓意在于传递平等与爱。如果说,察兹因为童年缺失了父母的关爱,因阅读障碍被歧视而错失了亲近世界的渠道,他是我们中的一员,那么玛格丽特就是帮助我们发现自我、并接受自我的书的使者。

   事实上,我认为这是一部导演用影像注释加缪的《局外人》及《鼠疫》的电影作品,如果暂不考虑《与玛格丽特的午后》原著小说的形式。《局外人》是故事的框,《鼠疫》白描的里厄医生的精神世界则是挪用至电影中“先抑后扬”的哲理内核。

   不仅可以从玛格丽特与察兹阅读的文字中明明白白地了解这两部作品。人物的设计,显然也是搭建在《局外人》的基石上的。默而索(局外人)对死在养老院的母亲的无动于衷,及他作为无障碍于社交的热心人,这两点都用另一种存在的方式体现在了察兹与他母亲的关系上,当然有一部分转移到了玛格丽特身上。而围绕在默而索身边的人,在法庭上以默而索朋友的身份出庭的人,他们仿佛又与电影中察兹身旁的友人似曾相识。

   细节处的引用,就更多了。《局外人》开篇写道《今天,妈妈死了……我向老板请了两天假,有这样的理由,他不能拒绝我。不过,他似乎不大高兴。我甚至跟他说:“这可不是我的错。”他没理我。》,提笔便进入了状态。回到电影中,《与玛格丽特的午后》恰在接近结尾时,也用了死亡的话题,把察兹的母亲独自死在了阁楼里的桥段,作为了结束前的祷词。情感上呢,察兹对待他的母亲,虽然没有默而索那么冷漠无所谓,但也别指望他在母亲辞世前与她和平相处。

  《局外人》中玛丽想要与默而索结婚,默而索无所谓,结或不结都无所谓,全然一个局外人,当玛丽说很愿意认识巴黎时,她问默而索巴黎怎么样,默而索令人扫兴地答道:“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而回到电影中,察兹则把这些改装了,有察兹身影的巴黎看起来温暖闲适,有十九只鸽子活得有名有价值,种满果蔬的院子充满生活的情趣。很工整的对接。

  另一处,《局外人》里,养老院看门人老萨拉玛诺与他丢失的那条老狗,他们之间的情谊,如罗曼夫人所言“我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的情感转移,在《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也用察兹与那只陪他一起读书的猫,延续上了一种可交流的共识。还有默而索把母亲送到养老院,再也不管了,甚至母亲的年纪他都不清楚。察兹对自己的母亲虽然“麻木不仁”却始终留守在母亲身旁,而且清楚地了解老妇人玛格丽特的年纪是95岁。这种反向的关联很有意思,说起来,又没完了,可能是我故作聪明,但这样联想,仿佛在解读别人的感悟,感觉也不错。

   就此多说几句《局外人》,在加缪以此篇成为荒诞派文学的倡导者,奠定“荒诞世界”的文字风格,其深层的用意还是在揭露加缪眼中冷漠荒唐的社会。他塑造的“这些人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种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做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受这种思想支配的人到了二十一世纪依然存在,察兹对玛格丽特说自己并不是爱的结晶,而是一次意外的产物,又是一个延续。

    当然,我只是试图关联起它们内在的精神,我个人以为《与玛格丽特的午后》是对加缪哲学的致敬。为了另辟蹊径,逆向而行,不触碰战争政治,不沉迷荒诞抑或绝望,是用更贴近现代人心理的态度,温和地刻画了脱离社会感的“局外人”状态。而整个主题是乐观向上的,这也就设置了电影仰望文学大师的视角,绝没有颠覆或类比的奢望。

 2 ) Margueritte是妈妈没有表现的内心

       也许,她总对他恶言相向,但她可能只是不知道怎么面对他;
    也许,她还会抱怨甚至责打,但她绝不允许别人碰他一根手指;
    也许,她在他眼里只是一个大烟鬼,但他也绝不答应别人说她的坏话;
    也许,她嘴上恨了他一辈子,但他们彼此毫不知情地深爱着对方。
    她是他的妈妈,他是她的儿子,血缘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即使有再多的缺陷,哪怕是苟延残喘,也抹杀不掉羁绊的牵连。
    Margueritte的存在,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即温柔又活泼,虽然年老却依旧优雅。经历过许多的人总能够更加宽容地与别人相处,遇到了Germain,即是巧合也是幸运。
    “倾听本身也是一种阅读”。书是交流的契机,也是打开Germian心结的要是。
    Margueritte其实是妈妈没有表现出来的另一面。在作为Germian的母亲之前,她是个女人。
    如果她遇到的是一个能够令她幸福的男人,如果她能在一个正常家庭里扮演着妻子的角色,她一定也希望用尽所有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
    母亲死了,留给他一栋一直以为是租来的房子,她在乎他,只是没法表达,于是选择了另一个极端去释放压抑的情感。
    Germain最终找到了搬家后的Margueritte,把她接来与自己和女友一起生活,还有未出世的孩子。
    或许这是上天为了安抚孤寂了一辈子的妈妈,或许是上天听到了母亲的对孩子祝愿的心声,在她死后,给了Geimain一个完整的家。
    爱情故事里,不止有爱情。这样的故事,爱才更深刻。

 3 )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人生至美的情感

(芷宁写于2013年10月7日)
    在影片《与玛格丽特的午后(La tête en friche)》里,和大鼻子杰拉尔·德帕迪约演对手戏的老太太吉赛勒·卡扎德絮在出演这部影片时,已经几乎一百岁了,在此,不得不为她那如水过无痕般的精彩表演喝彩。而她饰演的孤独老人玛格丽特的出现,则像是上天给予从没得到过母爱和家庭温暖的老实人热尔曼一个补偿。片尾,因为费用问题,已经转到一家便宜而简陋的养老院的玛格丽特,被热尔曼偷偷带了出来,而热尔曼想要照顾如祖母般的玛格丽特的愿望,则让影片闪烁着美好的人性光辉。
可以说,这是一部散发温暖与温情的电影,而这种温暖不是突兀的出现,而是静谧地流淌在影片中的,仿佛润物无声的丝丝小雨,带着美好的气息,有着最单纯的愿望,不刻意做作,安静地到来,悄悄地抚慰着人心。而影片的景物色彩也带着令人舒服的暖意,很多场景虽然设置简单却温馨暖人,特别是供人休息的公园长椅,显得朴实无华毫不起眼,却在午后的暖意下,令人观感良好,一如片中的人物和故事。
菲利普·拉金说过:“你的父母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这也许不是他们的本意,可结局注定如此,他们不但把自己的过错传承给你,还会为你专门加上几项。”片中的热尔曼有着不幸的出生和成长期,即便在长大成人后,依旧生活在他那简单粗暴的母亲的阴影和控制之下,在他粗劣单调的人生中,遇到像玛格丽特这样文雅多识的老人,仿佛是最美好的善缘,无关其他复杂的内容,只关乎人类最基本的关心和爱心。
午后公园石椅边的偶遇后,玛格丽特便定时给大老粗热尔曼读书,如加缪的《鼠疫》,将文明之光一点点输给热尔曼那还没来得及开发就已经荒废了的心脑。玛格丽特仿佛是开启热尔曼人生另一扇窗的使者,她让热尔曼有了发现自我、并接受自我的认知和勇气。玛格丽特还有着丰富的阅历和善感的心灵,她仿佛一个低调的哲人,总说出贴合心境的话语,如“衰老,尤其对他人而言,是种负担,不过,岁数大的好处在于,即使烦恼,也持续不了太多的日子了。”再如,得知热尔曼的不幸遭遇后,玛格丽特宽慰道:“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没得到足够的爱,一切都还等着被他发现。”也体谅道:“漠不关心是最糟糕的了,尤其作为母亲。”
可以说热尔曼的人生有很多不幸,不知所踪的父亲、怨气冲天的母亲、总嘲笑挖苦他的小学老师,而且他因为阅读障碍被众人歧视继而失去了接近人类精神财富的机会。所幸,天性善良的他在陌生人那里得到了久违的慰藉,有时候的确可以“期待陌生人的善意”(语自《欲望号街车》)。何况他还有个善解人意的女友,虽然他的开智进行得晚,但进行得好。
杰拉尔·德帕迪约饰演的热尔曼,有着一种蠢蠢的可爱,反衬出老奶奶玛格丽特充满睿智的可爱。首先,热尔曼在外形上就给人醒目的感觉,和娇小的玛格丽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德帕迪约还演出了这个几乎文盲的可怜人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以及良善淳朴。在片中,德帕迪约的眼神是单纯的,在和玛格丽特接触、接受到文学的逐渐熏陶时,他眼中又闪着隐约的快乐,在自己能力不及无法使用字典时,又表现出孩子气的一面,当得知玛格丽特的眼睛将失明时,他难过惋惜,而当自己决定为玛格丽特读书时,表情又是那样笨笨的可爱。
片中,默默无闻的热尔曼总偷偷在英雄纪念碑上刻下自己名字,让观众对他这种想要获得认同感和存在感的内心渴求感到疼惜,而玛格丽特则是让热尔曼的内心充实、获得存在感的引导者。片尾,热尔曼开着车带玛格丽特回家时的旁白令人感动——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除了爱与温情,没有其他的形容词,她以花为名,活着文字中,在缠绕的形容词中,在草长莺飞的动词中,有些人以刚挣脱,她却以柔胜出,穿透我身,直至我心……关于爱的故事里,并不只有爱情,有时候甚至没有一句“我爱你”,然而我们相亲相爱。
在爱的故事里,并不只有爱情,然而我们相亲相爱,这是一种至美的情感。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9886648_d.html

 4 ) 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

一直以来看法国电影都像在看童话一样,爱与温情是延绵不断的主题,人物细腻的表达和镜头缓慢的推进都像极了童话里散射的阳光,轻柔的诉说。拿这部电影来说,查尔曼和玛格丽特在午后氤氲的阳光里数鸽子,坐在长椅上阅读,仿佛回到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喂鸽子,谷粒洒满小院,散布各处的鸽子就全部回到地面,看着它们优雅的进食,我自言自语它们也叽叽咕咕,吃饱了大多一哄而散,也有留在地面散步的,可是基本都是昂首挺胸地玩自己的,与人无涉,偶尔它们也会踱步到我面前,或者我蹲着一步一挪地走到它们面前,低头看他们捡着剩下的零星谷粒,时间长了它们也真不怕我呢,有时候甚至我在院子里看书睡着了,想来时它们就在旁边看着我,透亮的眼睛不停地转啊转啊转。扯得有些远了,不过我实在太爱法国电影里这样和谐静谧的镜头,像《刺猬的优雅》里门房太太看书时和猫咪的共处,还有《漫长的婚约》里最后花园阳光下等待的干净背影,这部电影里查尔曼对猫咪玛格丽特读书的样子。 阅读大概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事情了,一直以来对自己最真实的期待就是to be a reader,a listener and a story-teller。我之所以成为我,很大部分是因为阅读,这是我对自己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是我的出发点也是我这些年唯一持之以恒在做的事情,从小到大梦想换过千千万万遍,可是那些或多或少有各自的原因,而有理由支撑的东西都是可以舍弃的,直到看到唐诺在《阅读的故事》说“我是一个职业读书人”,瞬间才领悟自己这么多年的追逐与辗转不过是希望做一个职业读书人,因为只有阅读是我生命里在做的唯一一件没有理由的事,如果一定需要一个理由,那么只能用查尔曼的话来说了“读书对她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所以,看电影的时候也会常常被安静的专注于阅读的镜头感动:看《生死朗读》最喜欢他们相偎在床上一个认真的读一个专注的听的场景;看《刺猬的优雅》最喜欢门房太太在灯光下对着猫咪读《战争与和平》;看这部电影最喜欢玛格丽特和查尔曼在公园长椅上读书,在养老院的小房间读书。其实我能想到的最好的两个人相处的方式就是这样,两个人可是一起阅读,可以一起在午后慵懒的阳光里靠着窗户相对读书,可以窗外草坪上一个读一个听,可以在下雪的晚上坐在壁炉前喝着自酿的松子酒阅读,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静静地看着对方,时不时地说话,彼此讲故事。 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这好像是我看法国电影最经常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关于爱情,亲情,友情还是玛格丽特和查尔曼这样的温情。陪伴啊,大概就是查尔曼和玛格丽特每个午后相约读书、喂鸽子,就是查尔曼会每天出现在安妮特公交班车的不同站点等待,就是查尔曼和妈妈尽管一句话都不说但是彼此不容许对方受到一点点来自外界的伤害,哪怕是侮辱性的言语都不可以,尽管要离开还是就在院子里的房车住下。玛格丽特在给查尔曼读书的时候说: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没能得到足够的爱,一切都还在等着被他发现。所以最后的查尔曼在母亲离开后发现了一切,“我们最终都会在母亲的坟前,像被抛弃的狗一样哀嚎”,爱其实是需要发现与领悟的。这一年来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体验,人生在世是活生生地体验,是需要融入其中地生活着的,一切都应该是体验的,爱恨悲喜,鸡毛蒜皮,体验于其中,无大小之分,无多少之别,只是浸入。 最后想说的是,查尔曼在阅读罗马法语字典之后的懊恼与尴尬大概是我们最经常遇到的困境了,就像他对玛格丽特描述的一样“就像给近视眼配上了眼镜,突然一下,能看的太过清楚,于是就能看到一切的瑕疵和漏洞,看清了自己,让我觉得很难过。我更喜欢以前的自己,一切都很模糊,却也很简单”,我常常羡慕不思考的人,并深深怀念原始的混沌,一切都足够简单清晰,我喜欢澄澈的世界,尽管我不喜欢黑色,偏爱灰色,可是我最爱的永远是白色。

 5 ) 愛的世界裡,並非只有愛情。

一個人的童年到底有多重要?這幾乎是無法預估的影響。
有時生活的重壓會讓孩子以為自己是被忽略的吧?其實只不過是因為父母本身失敗的人生,才導致了這些暴戾、冷漠和瘋狂的行為。

杰爾曼就是如此長大了。所幸他並沒有成長為一個冷漠暴戾瘋狂的男人,相當令人驚奇的是,他敏感、熱情、善良而有愛。做不同的工作養活自己,有親密的女友,種各種食物花朵,有一班常常喝小酒的老友,最快樂的事是公園裡喂鴿子,並分別給它們以名字。他唯一的缺陷是,識字不多。然而人生憂患識字始,這樣反而更好,他得以過著一種簡單滿足的生活。

童年的陰影無處不在,是以仍然感到孤單。渴望母愛。

當他在公園裡遇見九十五歲的瑪格麗特時。人生開始變得不一樣了。當他對瑪格麗特說,認為自己的母親並不愛自己,甚至從不正眼看他一眼時。智慧的老人說,正是因為並未擁有,所以才給了你發現并且期待的機會。如中梵咒。

她開始教會他閱讀。這是一種有別於「生死朗讀」和「枕邊的男人」、「奧斯丁讀書會」完全不同的朗讀記。這次讓我們記起的是加謬的小說「鼠疫」。在瑪格麗特的閱讀中,杰爾曼如同敲開想象的思維,開始走入文學與閱讀的新世界。請相信,一篇雋永優秀的文字被朗讀出來與默讀在心間真是會讓人產生極其不同的感覺。

何用字字相識呢,其實傾聽的同時也已經是閱讀。文字如同有著翅膀的小小天使,會在我們的腦海中進駐長存。

如此安靜美好。

然你要知曉,瑪格麗特的原意是河流。我們總不會永遠沉於河底靜享好時光,而這條河流不管流經哪裡,亦有變化。她的眼睛因為年邁頻臨失明,家人付不起昂貴的費用也令她不得不離開療養院。她曾經開啟了他的閱讀之旅,這一次,他成為她的眼睛,他在愛人的鼓勵下學會自主閱讀,并且將這種朗讀回饋到瑪格麗特身上。瑪格麗特開始閉起雙眼靜靜傾聽,想像著杰爾曼朗讀中的小說世界。

電影最溫情的並非是瑪格麗特與杰爾曼的朗讀時間,亦不是他把她當母親般侍奉終老。而是杰爾曼在母親瘁然去世後的最終晾解。那個倔強癲狂的女人,如此細心地保留著杰爾曼出生時的一切,並留給他一生中最安穩無憂的所在。要彌補的愛已經來不及,可是也從未消失過。它一直靜靜地安放在那裡,等待著發現,原宥,釋懷。

看膩了所有為愛情而生為愛情而死的故事過後,Jean Becker 說,在愛的世界裡,並非只有愛情。深以為然。有些感情,或不如愛情般驚心動魄刻骨銘心撕心裂肺,可是卻永比愛情來得溫柔、長久,教人眷念依戀。

 6 ) 学会爱需要读多少书

一个老的只剩下一把骨头的老太婆,瘦的像只水晶做的小鹿,又像一只披着羽毛的鸽子。一个肥胖的被嘲笑的,从小就觉得自己智力低下,爹不亲娘不爱,只能做着最底下的劳动的男人,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自己读了上完大学读完博士都一辈子没念过的加缪吧。我们以为自己就这样了,母亲不疼爱,也从来没有受到过关注,被人骗,被嘲笑,肥胖,生活总是波澜不惊,可是事情从在公园里遇见那个老太婆的时候就开始变了。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得不到母亲的爱,我们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爱的结晶,有些人只是一时痛快的恶果,我们知道女朋友的名字是茴香的意思,并且开始感受到作者写的那个孤独的小女孩的孤独感。我们开始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变化是好还是坏,我们开始说,原来的自己迷迷糊糊,蠢蠢笨笨,不用想太多,也很好这样的话,我们还回去字典,开始与这样变化了的自己对抗,可是,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朋友们,都更喜欢变化之后的我啊。那个读了一辈子书的老太婆,总是笑着宽容的看着我,她竟然笑着跟我说自己要瞎了,就快看不见了,也没办法给我念书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她要是看不见了怎么办,她是世界上最需要眼睛的人啊。
法国人的电影都是这样平淡却叫人欲罢不能,基本上靠对话撑起来的电影,要做到什么样才能叫人毫不停歇的看下去呢。又怎么会看不下去呢,当男主人公嘟嘟囔囔的自说自话,当老太婆狡黠的眨着眼,即使他们说的是西红柿的三种品类也叫人停不下来啊。学会爱需要读多少本书呢?很多很多,就像那个老太婆,一本都不用读完,就像大胖子,他们是同一种人,同种类的人最终会找到彼此并且相爱,不管他是不是念不下一个完整的句子,也不管她是不是95岁。

 短评

她教会他阅读,他给了她一个家。有时候,这种柔情超越爱情而存在。

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结局的绑架太可爱。

9分钟前
  • 琦殿
  • 推荐

这个老太太的演员真的95岁了……

10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一部典型的女性电影。女性电影讲的是女性的童话,因为几本书改变了男人的生命,完成了救赎,所以重新有个家就是这份救赎的回馈。比较起《刺猬的优雅》里面的门房老太,我更喜欢玛格丽特,不抱怨不忿恨,平静接受一切变化,享受阅读和生命。我想像她那样精神丰满。就连法国农夫都说得出极富诗意的句子

11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阅读让世界柔软,生命变无知为智慧。最后的五分钟,决定看完不删了。

13分钟前
  • Sarcophagus
  • 力荐

你甚至可以在电影中爱上阅读

14分钟前
  • 颜良
  • 力荐

家庭教育很奇怪,此男没有成变态,还是个好大叔

15分钟前
  • xao
  • 力荐

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只是一个和爱有关的故事,关于两颗孤独的心彼此倾听,相见恨晚。老龄文艺女青年总是特别有爱,或者像李沧东的【诗】里那样让人伤不起,或者像法国人这般可爱迷人。导演在家长里短中不经意间就放大了那种法国人特有的幽默和细腻情感,感情便氤氲开来,一切是那样美好温馨。★★★★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非常好看,关于阅读关于文字也关于温情,清新美好。电影中仅有的三段音乐,一段是男主角母亲去世,证明了亲情;一段是男主的女友怀孕证明了爱情;一段就是最后男主和玛格丽特重聚,证明了人间温情。

19分钟前
  • 左宜右有Haak
  • 力荐

是书让人发现爱,是爱让人找到书。

2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她的名字是玛格丽特,意思是雏菊,父亲不识字,写错了,写了两个t,母亲决定不改了,他们都喜欢这个名字。她送了一本字典给他。他想查迷宫没找到,接着他查了玛格丽特、安妮特(他女友的名字)和日耳曼(他的名字),以及番茄。他种的番茄有好多种,牛排番茄、黑克里姆番茄、马尔芒德番茄、圣皮埃尔番茄、钟星番茄。字典上只有椭圆番茄。他还给公园里19只鸽子取了名字。玛格丽特给日耳曼读了加缪的《鼠疫》和罗曼•加里的《童年的许诺》。日耳曼给玛格丽特读了苏佩维埃尔(不知道是哪本)。日耳曼在文字里领悟了爱。关于爱的故事,并不只有爱情。

28分钟前
  • 闲WIND
  • 力荐

真美好啊,在那么零碎短暂的阅读午后延伸出的友情。法国人多可爱啊,突然想到大鼻子中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但塑造的角色永远那么乐观热爱生命

33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在82分钟的电影里,还能把大段大段的时间让渡给书本,这就是法国人的奢侈。

36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看哭了…… 想读很多书,想治愈童年,想真挚地爱,想优雅地老去。

41分钟前
  • O
  • 力荐

你的三明治看上去总是很好吃。你想试试嘛?这一次我想尝尝

44分钟前
  • 梦幻彩云飘
  • 力荐

在文字中相愛

48分钟前
  • Sunday
  • 力荐

“总有一天会在母亲的坟前像被一条抛弃的野狗般哀嚎” 这部分太戳泪点了。Gisèle Casadesus真是一个美丽温柔的老太太。

51分钟前
  • vivi
  • 力荐

“这不是典型的爱情故事,但爱和温情都在那儿。她以花为名,一生都在文字中徜徉。形容词环绕于周,动词像野草一样疯长,有些令您不快,但她却温柔地植入了我这块硬邦邦的土地和我的心。”

54分钟前
  • jumbu
  • 力荐

最不靠谱又最浪漫温情的典型法国片

55分钟前
  • 红烧肉日记
  • 力荐

其实最伟大的是“茴香女士”!是他包容了日耳曼的“蠢”,是他爱上内心纯良柔软的他!

58分钟前
  • 中午吃什么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