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

剧情片英国1984

主演:朱迪·戴维斯  维克多·班纳杰  佩吉·阿什克罗福特  詹姆斯·福克斯  亚历克·吉尼斯  奈杰尔·哈弗斯  迈克尔·卡尔佛  萨伊德·杰弗瑞  

导演:大卫·里恩

 剧照

印度之行 剧照 NO.1印度之行 剧照 NO.2印度之行 剧照 NO.3印度之行 剧照 NO.4印度之行 剧照 NO.5印度之行 剧照 NO.6印度之行 剧照 NO.13印度之行 剧照 NO.14印度之行 剧照 NO.15印度之行 剧照 NO.16印度之行 剧照 NO.17印度之行 剧照 NO.18印度之行 剧照 NO.19印度之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6 20:22

详细剧情

  英国女子艾德娜(Judy Davis 饰)与未来的婆婆摩尔夫人远赴印度,此行既为了探望艾德娜在印度做地方法官的未婚夫朗尼,亦可同时拓展视野。艾德娜的心思不在白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而是更渴望了解印度的异域风情,并因此与当地医生艾斯结识,艾斯对英国人充满纯洁的敬佩之情,虽然偶有失望,但他仍然为摩尔太太的优雅气质赞叹、时常帮助白人解围不惜让自己陷入尴尬。好心的艾斯为了满足艾德娜的愿望,担任向导带领艾德娜与摩尔太太参观郊外的马拉巴山洞,岂料两名女士在山洞中倍感不适,艾德娜更是浑身伤痕的跑出了山洞……此行引起轩然大波,英方认为艾斯对艾德娜欲行不轨,将其监禁。艾斯的命运,此刻掌握在了艾德娜的手中。  本片根据E.M. Forster小说改编,获1985年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奖等十余项专业褒奖。

 长篇影评

 1 ) 旅行的秘密命题


    打开电影就像是打开一本国家地理杂志。翻动它,视线的指尖停在一些留连过的地方。《情人》里,是西贡的湄公河、渡船、隔了岸的黑色小汽车。《非洲之行》是热带广袤的原野,突如其来的狮子、带着体温的指南针。至于那些熙攘往来的风情小集镇,可能是伊朗,也可能是越南。而这一次,是印度,大卫.里恩的印度岩洞。
    
    大卫.里恩的印度,也是福斯特的印度。我要这么说,因为在这一部电影里我没有觉察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个印度有着大卫.里恩的异国情调,也有着福斯特的风俗化格致。有着大卫.里恩的宏大叙事,也有福斯特长达十三年的思辩长跋。有大卫.里恩的精细考究,也有着福斯特的体面和缓慢。这一场印度之行啊。
    
    但凡有一点旅行经验的人想来都具备一个常识,那就是,对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景观是需要特别准备一些专门的随身行李的。这可能直接关系到旅行的质量和行程的顺利。比如,要去王家卫的吴哥窟,或许是需要带上一点心事的。要去意大利邮差那个清凉的小岛,则要带上一本聂鲁达的诗集。而对于印度,这样的一个印度,恐怕要带上一定份量的——理解。

    昆斯特小姐和摩尔夫人就这样一起前往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原本他们所带的装备是足以应付人种和信仰落差的。事实上,他们已经和小心翼翼循规蹈矩的印度医生阿齐斯交上了朋友。照理说,他们可以在印度走得更远更深入的,但是天气太热,谁想得到呢?每个人的额头上都浮着细汗。俱乐部里的气压太低,清真寺里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的树叶隐藏着信任的危机。那深蓝色幽遂的大河上重叠着缠满了荒草的欢喜佛,神秘而肃杀的气息共同预谋着,构成一个嗡嗡作响的感情与理智的岩洞。而真正的岩洞里却又回荡着太多内心的杂音。于是,摩尔夫人就真的中暑了,失去了监护的昆斯特小姐只好和阿齐斯医生一起进入黑漆漆的洞穴,这时候,幻觉乘虚而入,并且在炎热的印度掀起波澜。
    
    听起来,这是一个荒谬不经旅行手记,没有一点真实可言。但是真实又是什么呢?对福斯特而言,真实从来不是简化了的映象观照和文字直取。你看,《霍华德别墅》里,保守思想与自由精神的象征对立结构到两个家庭的生活态度上,十足像一首回旋反复的赋格曲。而大卫.里恩,就更加前卫,简直可以成为流行的解构主义理论的套马人。《桂河桥》与《阿拉伯的劳伦斯》,新历史主义的车马装载的是影像与事实文本中的意义嬉戏和文化再造。从气质上,福斯特与大卫里恩实在很接近,不管他们做着怎样的旅行,都只有一个目的地——通过心灵探索,到达对人性与情感的道德重建。
    
    幻觉,再回来说幻觉。在岩洞里,昆斯特小姐为什么会出现被阿齐斯侵犯的幻觉?福斯特说,因为昆斯特小姐在潜意识里喜欢上了阿齐斯医生。这话当不得真。至少我就不当真。福斯特自己喜欢印度男人,就要让昆斯特小姐也喜欢上印度男人。可是大部分的时候,作者支配不了自己的人物。除了创造,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往回看,旅行者从陡峭的山路向岩洞攀援,友善的阿齐斯向昆斯特小姐伸出手,昆斯特小姐也坦然地握住阿齐斯的手。这里有着福斯特本人一以贯之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其说是潜意识里的爱恋,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对于人种,地域,阶级,国家和个人情感上一种尊重与理解的暗示。是昆斯特小姐对于阿齐斯的一种有限度的信任,一个西方人对印度和东方文化的有限度的理解,一个女人对于个人感情的有限度的理解。
    
    理解,完全的理解,是有难度的。我清楚地记得劳伦斯对于"理解"的一句言说:"对我们而言,理解是一种克服"。克服。在湍急的暗流中,要克服恐惧。在衰败的雾嶂中,要克服迷茫,在充满变数而又无法辨认出口的,杂音的困扰中,在印度的岩洞中,昆斯特小姐要克服的,是理智的局限。在这场旅行的最后,观光客和主人一起站在最终的法庭审判中,昆斯特小姐想必是最为困难的一个,她要克服的东西比任何人更多:意志的虚弱、阶级的压力、观念的差异、名誉的伪善、爱情的虚假……还要克服同情、克服偏执、克服悖逆的另一个自己。
    
    其实我敬佩昆斯特小姐。毕竟这样高难度的克服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做到。不是每个人都可能最终到达理解,并且最终以理解的方式体面地离开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旅行中的秘密命题。英国学者西利尔.康纳利对《印度之行》有过一句精彩的评论:"《印度之行》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优雅地离开印度。而我们,也的确是这样向印度告别了。"是的,看来是这样的。昆斯特小姐是这样离开的,摩尔夫人也是这样离开的。(摩尔夫人被福斯特和大卫.里恩塑造成一个更为理想化的人,一个先知。她对文化与世界的理解方式是广阔而超越的。她在大海上的终极归宿,用生命去理解自然和人群的,带有佛学色彩。她是一个精神符号。)而阿齐斯,许多年之后,当他也克服了心理的怨恨和文化的隔阂,克服了记忆的负重,面带一个东方人特有的热烈而诚挚的眼神,写下一个信头"亲爱的昆斯特小姐……"他,也同样完成了优雅的送别。
    
    印度是晴朗的。虽然天气热,但是却不粘稠。去过了印度的大卫.里恩和福斯特也都是整肃透明的。那些明亮的光线像硬水一样倾泻在印度丛林里。所有这些都提示着我,这是一场不狭隘的旅行。而我们,必然要做一个不狭隘的旅行者。

 2 ) 一记三十年

我的记忆里有一部电影,三十年前看过且印象深刻,连观影的场景,我都记得。这是——《印度之行》。

可能年纪大了就爱回忆,时间允许的话还会追逐记忆中的过去。两年前,我就在线上重温了这部影片,当时肯定是迁就了怀旧之心,但没有太认真去看,自然就没有新的感受。上个月读梁永安教授的《文学七日谈》,书中谈到七部文学名著,诞生于一百年前的《印度之行》即为其一。这几天读完了这部小说的电子版,并又一次看了同名电影。

我都奇怪,到底是什么,让我把一个好印象保持了三十多年?这次,我试图找出答案,它不在电影里,就在书里。

是小说/电影的主题自带电流吗?应该不是。梁老师概括它的主题,是“在探讨一个印度人和一个英国人是否可以成为朋友”,反映的是文化隔膜、种族冲突,还带有殖民时期的政治色彩,富于批判精神。我以为,这样的题材并不比那些高扬人性的,更能打动人。

有一个答案是无法否定的,那就是,当时年过七旬的史诗片导演大卫·里恩,用镜头和配乐呈现了小说中那些具有神性的描述。电影大师诠释文学大师,对色彩、视觉等细节吹毛求疵,才给人以视觉享受和情感传递,使那些具有神性的场景,嵌入人心,久久不忘。例如:

“此时已是白昼的最后一抹余晖,当他凝望着马拉巴尔山的群峰之时,它们宛如一位女王,仪态万方地向他缓步走来,山色与天光刹那间融为了一体。群峰在消失的瞬间又似乎无处不在,夜晚凉爽的祝福降落人间,繁星闪烁,整个宇宙就是一座峰峦。”

“当大象朝山上走去时,一种全新的特质骤然降临,那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上的静寂,不但是之于听觉,而且全面侵入了其他的各种感官内核。生活仍一如既往地继续,但却丧失了所有的重要性,不再有任何结果,也就是说,所有的声音都不再有回声,而所有的思想也都停止了发展。”

如果有人说,是女演员漂亮,才让我记住了这部电影,我大概不会否认,不管朱迪·戴维斯算不算真的美女。现在发现,她的样子,与小说里瘦小、一脸雀斑、既学究气又懵懂的少女,相去甚远。

或者,上面的答案都不完整。

五年前,从尼泊尔回来,我入手了一本叫《印度北部》旅行指南,开始琢磨景点、线路和交通,还花掉很多精力来熟悉印度的历史、种族、复杂的宗教,以及印度建筑、艺术、市集、美食等,力求有一个通俗的了解。虽然最终并未成行,但自己对于南亚次大陆那一片土地的好奇之心并没有消退。

我不确定,是这种好奇源自于《印度之行》?还是因为更早萌生的种子,让我记住了《印度之行》?

 3 ) 隔阂从何而来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最大的疑问就是为什么印度人和英国人之间的误解和隔阂会那么深?最直接的答案应该是缺少交流。但是就算相互之间没有太多交流,也不应该存在那么多的歧视与仇视。

艾斯是电影中刻画得最细致的一个印度人。他热情,真诚,对待摩尔太太和葛丝小姐近乎谄媚(毫无贬义)。在他受到诬告之后,他也没表现出对英国人的仇视。反而当葛丝小姐自己撤销所有控告之后,他开始不能原谅葛丝小姐,甚至不想和菲尔丁先生有任何联系。我把这看做是他对尊严的捍卫,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所受的无力控告的气愤。当他对菲尔丁先生表现得那么无礼的时候,我是挺生气的,这个人呢怎么这么固执。没想到后来他就原谅了菲尔丁先生,仅仅是因为得知菲尔丁先生没有和葛丝小姐结婚,而是和摩尔太太的女儿,斯黛拉。他还一脸欣喜地对菲尔丁说他终于有后了。这个人真的挺淳朴的,只能这么说。在他没有想通之前,固执的要命,撕毁菲尔丁先生的来信,不原谅葛丝小姐。当他想通之后,他又回复到之前的那种“谄媚”状态,对菲尔丁笑得一脸诚恳灿烂。而且又和葛丝小姐写了信,表达了自己的歉意。挺好的一个印度人。

对于摩尔太太,虽说年纪大了,但思想并不保守。她对印度人是持平等态度的,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她对艾斯的信任很让人感动。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她这么开放的心态。当她被送回英国不久前,她和儿子进行了一次谈话,中间儿子说他们俩从没了解过对方。这让我顿时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凉。不知道他们之前经历过什么,还是因为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一对母子竟然说从没相互了解,还是缺少交流沟通吧。多少悲剧是由缺少了解造成的。

葛丝小姐是挺有个性,也特别有勇气。她和婆婆来印度不仅是来看未婚夫,也是一种探险。她发现自己不爱未婚夫时,提出了要解除婚约。但当她一次探险遇到猴子受到惊吓后,竟然又选择了要和未婚夫结婚。不知道为什么。难道是感到自己一个人很无助?当她再次意识到自己不爱未婚夫时,她问了艾斯,后来又在法庭上说了出来,勇气可嘉。很多人由于面子可以勉强自己和不爱的人在一起,然后不幸福地生活一辈子。葛丝小姐不愿不对自己负责,所以她宁愿被排斥也不愿欺骗自己。她在法庭上几乎崩溃,当还是说出了事实,从而自己受到了英侨会的抵制与排斥。

菲尔丁校长是少有的能够坚持正义的人。他也不歧视印度人,反而为了正义而支持艾斯,从而与离开了英侨会,和会长翻脸。这些人是真的猛士啊!他一直很清醒,善解人意(应该是犀利)。他知道葛丝小姐的不易,体会到了她的勇气。在受到艾斯一次次的拒绝后,仍然坚持给艾斯写信,后来带着自己的妻子不辞老远地去找艾斯,从而化解了多年的误解与隔阂。

其他人就不想说了。英国人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好像自己比印度人高贵不少。甚至有个律师在法庭上说印度人天生会被英国人吸引。多么可笑啊!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优越感。仅仅是因为他们是来统治印度人的么?殖民统治真是害人。就算能给当地带来利益,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当地人的发展,特别是自信。

整部剧最戏剧的是卡伦太太帮葛丝小姐控告艾斯。当时我还不知道这是葛丝小姐自己记错了的缘故。只觉得种族歧视已经到了荒谬的地步。后来看到葛丝小姐来作证,我真的要疯了。这女人是脑袋被驴踢了么?幸亏后来她想起了真相。那个时候真的是往所有英国人脸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尽管其他人也不了解真相,但好像每个人都很支持这场控告,仿佛他们知道真相一样。他们坚持着所谓的正义,结果证明只是诬告。真是场不折不扣的闹剧。但这闹剧背后反映的东西不得不让人深思。

电影选景很不错,非常多富有印度色彩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洞穴。其实看着摩尔太太和葛丝小姐晒得满脸是汗时,我就觉得这场旅行不会愉快。那种灼热的阳光,干燥的空气真的会让人心神不宁,很不舒服。女主演得也超好,各种晕眩崩溃处理的很有感染力。很值得看的一部电影。

 4 ) 一点关于剧情的想法

(很多年前看过)记得艾斯是想和英国人做朋友,但他近乎谄媚,诚惶诚恐,自动把自己置于过低的位置,生怕得罪了他们,过于不自尊,即使充满善意别人的观感恐怕也并非如此。与此同时,他对待同胞的态度却并不如何尊重,有些暴躁。

菲丁待他倒是发自真心的友善,可惜他因此变得像个热心的七大姑八大姨,瞬间把人的耐心耗尽了😅,但菲丁还是自始至终都相信他。当然还有摩尔太太,不过我不确定摩尔太太说喜欢他到底是喜欢的什么。毕竟在风波起后,她决定置身事外。(印度人都喜欢摩尔太太,也不过因为他们一厢情愿认为她是被送走的,而不是主动要离开。)

而艾德娜,从她第一天到达以为男友会进房间但他没有后露出的失落,到看雕像后回去就收回了不结婚的宣言,以及夜晚睡在床上仍旧在想那雕像,她的情欲难以言说,恐怕这就是她后来指控别人企图强奸她的理由。

几个主角之间,我认为是不牵涉种族的,他们都只是各自被自己的问题所困,尤其艾德娜。余下的英国人则个个刻画得傲慢无礼,自视高人一等,也因此不关心真相。「有色人种总是被白人吸引,反之则不然」这实在是我听过极之荒谬的言论了。

爬坡时艾德娜和艾斯的对话,及之后艾斯主动伸手拉着她爬坡,两个人想必都生起了些微情愫,以致于艾斯需要去旁边抽根烟冷静冷静,而艾德娜在法庭上回想起这一幕仍感到心慌意乱。

看了一篇影评,ta的看法是艾斯不喜欢英国人,但因奴性导致了他的种种行为。我保留原来的想法,他想和他们交朋友,不论因为他们是掌权者,他想和当权者搞好关系的拜高踩低,还是既因为这个,又因为他们来自于另一种文明,他想亲近或是其它原因(全片看完,还是觉得他也没那么不堪)。

一遍过没有去细细观看留意细节,不算是影评,只是短评写不下,于是挪到这里。

 5 ) 碰撞与交织

碰撞与交织,构建了整部电影甚至是印度旅行的全程,印度和英国外来文化的碰撞,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融合,不同立场间观念的碰撞和不同人种为了统一信念下意志的交织。正如那延绵不绝的回声,带来持久深远的眩晕。

爱或不爱?信或不信?欢迎和仰慕会沦为游行与反抗。误会与困惑也同样会被大雨浇注。大象与汽车,花园与泥塘,这一切就如在悬崖轨道上起舞的阿齐兹,那一个个伸出车外的把手,就是专属于印度的风姿。

 6 ) 精彩旅行

影片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统治阶级和殖民地的不平等,一方是趾高气扬乘着汽车呼啸而过的英国人,一方是避之不及摔得灰头土脸的印度人,要想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出友谊之花,就如同海市蜃楼一样不靠谱。可惜了艾斯医生对的英国人抱着一种谦卑的敬慕之情,当他遇上友善的摩尔太太和正直的菲汀校长之后,这种海市蜃楼越发地真实到似乎触手可及,终于变成一场劫难。

本片场面宏大,服装、美工、布景等做得很用心,我觉得这是一部通俗的影片,我看到开头就大概能猜到结尾,至少是很大一部分,不过还是有意外,我没想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居然是那样的,片子大概后40分钟的发展让我觉得这个片子内容真丰富,看得挺开心。

很喜欢片中演员的表演:女主奎斯特是一个天性自由烂漫的新派女性,不迂腐,乐于接触、了解异域文化,接受新鲜事物的女性,她跟随自己的愿望,她接收内心真正的向导。最后她也许是想逼婚或者其他什么的,或者脑子突然短路之类,用了一个蠢办法制造医生试图强暴她的假象,她事后应该后悔,或者在装逃跑的过程中就后悔,她以为这样能得到艾斯医生。所以影片那个法庭审判场景,我觉得女主很勇敢,她制造假象,但她也及时制止了事情的恶化,原本站在她身边的那些人最后全抛弃她了,她为了心安说出了事实。尽管艾德拉小姐是这场劫难的始作俑者,却没人能责怪她,因为她的勇气。无论是在与执法官的婚约上还是在法庭上,她表示出来的勇气都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她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心,不爱就是不爱,错了就是错了(这种认错无疑是背叛了她所属的那个阶层)。就这样一位善良的印度医生,一位勇敢的英国女士,他们善意的相遇也无法沟通民族的差异,而演变成两两受伤。

摩尔太太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善良、正义的人,跟他的儿子不同,她礼貌,对待不公道、不正义的事总会指出,处事充满人情味。她总是带着礼貌与相互尊重的原则待人,几乎不带任何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不发达地区的人民,厌恶那些仅仅只是为了炫耀财富而举办的宴会,尝试着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别国,而她的孩子和大多数英国人从没有融入当地,他们身居此地仅仅只是为了统治和管理。摩尔太太希望她的儿子是善良、正义与尊重他人的,而不是官僚、陷入自大与迂腐。她对女主角不跟自己的孩子结婚也抱着开放尊重的态度,我非常欣赏这个人物,脸上也透着慈祥与安详。

菲尔丁校长,他也没有像其他英国人只是纯粹地来当地进行管理和统治,而是抱着深入交流的态度与当地人相处,他有自己的原则和处事方式,有时严肃、有时宽容大度,客观,他在医生是否试图强暴女主的事上表现出睿智醒目与客观,我觉得他也很棒,形象和表演都很好!

艾斯医生是一个非常友好、热情、单纯善良的印度人,甚至有点自我感觉卑微,他的美好品质跟他不足的地方融在一块儿。那种急于示好得近乎谄媚的笑容,那种浑身长嘴也说不清洗不白红着眼的惶恐,这场无妄之灾是如此戏剧化的降临又如此戏剧化的结束,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戏剧化后面承受的是什么?改变的又是什么?

戈德博尔利的扮演者是亚利克·基尼斯,这种变色龙级别的演技真是让我见识到了这位“影坛千面人”的称号绝非一般的溢美之词。

现在有许多电影都在探索不一样的电影语言,但这部电影没有那么做,我觉得导演只是平铺直叙地将一个通俗的故事讲得生动与好看,同时也传递出导演对民族之间无法调和的对立和人性观察描写。

 短评

山洞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阿齐兹无法辩白,葛丝小姐说不清楚,向导不知所云。没有人知道真相,甚至,可能E·M·福斯特和大卫·里恩也不知道——因此,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真相。摩尔太太和菲汀先生坚持以人品推断事件,其他英国人坚持以偏见判断事件,印度群众以愤怒诠释事件,印度教授哥博利则置身事外,隔岸观火——他才是洞悉一切的智者?鳏夫阿齐兹紧紧拉住葛丝小姐的手,那一刻,是他们的“肌肤之亲”,也是葛丝小姐重新审视她和朗尼之间的关系的时刻。这是影片中最暧昧的段落,眼神、光线甚至他们脸颊的汗,都散发出暧昧的光与气味。接下来的洞穴之中,是眩晕?是幻觉?还是欲说还休?而葛丝小姐的受伤与情绪失控,更加神秘。真相在洞穴中已经被吞噬,人性同样在黑洞中迷失,难以捉摸。

4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9分作品,又是一部让人看得很舒服的电影。本片的前一个多小时让我误以为本片是一部印度旅游观光片,但影片最后一小时剧情突变,所有的铺垫都转化为了戏剧冲突,充满张力。结局也结的很不错。整个故事配合导演的镜头让本片的观影体验非常良好,大卫里恩总能将自己的电影包装的像个艺术品但又不缺乏戏剧性,非常厉害的导演。只是前半部分还是有点点长了,稍微缩减一下可能会更好。本片的群戏也是非常精彩,最出彩的当属佩吉奶奶的表演,虽然出场不多但将这个善良的角色演的非常到位。其次就是朱迪戴维斯的表演,前半段虽然发挥不是特别大,还有点被抢戏,但后半段法庭戏份的发挥确实值得一个提名。印度人的扮演者表现也十分不错,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表情也太丰富了,显得很不自然。非汀的扮演者正脸总让我想到纳达尔老了以后的样子所以很出戏😂

9分钟前
  • 罚款时间y
  • 力荐

大概符合老派英国太平绅士的胃口。

14分钟前
  • 蓝sir
  • 较差

提琴是好东西,特别适合异域风情的电影配乐先是传票特写,再是人物中景,在是人物特写。挂画勾勒出对印度的想象。朱迪戴维斯可真好看,是那种异于西方的好看之前在说恒河上的浮尸,音乐响起,前个镜头所有人肃穆,后个镜头河水在月光下泛起涟漪。镜头本身的冲突,反差蒙太奇,形成召唤错位感与联想,完成召唤结构。47分钟后,第一矛盾冲突告一段落,主题配乐再次响起猴子的那个镜头段落很有趣,人与猴子始终也未在同一个镜头中影片的节奏实在太慢了,今天应该不会再有人能花这样的代价去拍电影了,于是今天也不会有大卫.里恩了有机会看完吧

19分钟前
  • 公园最冷的一天
  • 推荐

约翰布尔曼与大卫里恩交往甚密。他回忆说有一次里恩告诉他,“我这一生的悲剧就是总与想要我的女人在一起,而从没勇气去追求我想要的女人。”里恩总共有过六位妻子。额度追平亨利八世。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97990700/

22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大概人始终无法面对自己的孤独,就像长于文明,却向往神秘,而涉足“荒野”被感到敬畏的同时又会感到陌生与无助,最终无所遁形的退回文明,自然会迫于屈服中寻求依靠,从而获得短暂的平静与安慰;导演画面语言的衔接真是出神入化真可谓“晚节渐于诗律细”功力随随便便就化境了,值得回味,佳作

26分钟前
  • 一脸横肉张小晒
  • 力荐

原本只是普通人的普通旅行,一些杂乱的个人情感与人际关系琐事,却偏偏被纳入了「殖民体系」中的意识形态冲突中而身不由己,当然最后大卫李恩还是显露出老牌殖民主义者的「文化自信」中,而影片中限于时代的对印度人「反殖民」的表现依旧是充满愚昧和荒谬的,群体象征刻板而无序,唯有个体可以在时过境迁后恢复理智讨论与调和,也是一种旧时绅士观。

28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人性之光电影。Mrs Moore仁慈智慧风趣有原则,简直宝藏老太太啊。她儿子真是完全不随她啊。Adela有个性有想法,关键是勇气啊,是连教授都佩服的勇气,这也是为啥老太太特喜欢她。Fielding教授,智慧平和公正,急公近义,坚持原则。Godbole神神叨叨,就是变化无常神秘莫测的命运啊。Aziz医生热情莽撞,善良,小心翼翼,愤怒,犯错,诚心诚意,认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33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力荐

神秘现象制造诡异而暧昧的氛围,和福斯特的文字很一致,也延续了大卫·里恩一贯的影像基调;若干个人物、一个事件串起两个民族的碰撞,门不当户不对的宗教和文化,满怀虚假的交好,最终仍要揭开温情面纱;至于解释山洞之谜,我倒觉得庭戏结束时女主茫然看着屋顶上方的片刻失神,最能阐述其变化。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给人以震撼的电影。我爱E. M. Foster的小说。 我爱Judy Davis!

40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力荐

大卫里恩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中间一段有些暧昧不清,但整体把控很好。其实E.M. Forster写的几本书的内容从今天的角度看无一不是肥皂剧最爱,但其间那种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气息还是让人欲罢不能。

43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1. 真是没有想到,到后面一个小时,片子就越来越深刻了,了不起的导演。普通的故事能弄成这样的巨作,功力太深了。

44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男主一开始是英国人的极端舔狗,受到冤枉后民族意识觉醒,开始讨厌英国人,连昔日好友也避而不见,几年后故人来访,时过境迁,男主终于大彻大悟,回归理性,摆脱了盲目的媚外思想和民族偏见,有了自己的主见,也让他能够理解当年英国小姐在民族偏见下的艰难处境与改正错误的勇气。当人性受到强烈的文化差异,民族偏见,社会环境的考验后,还能不能坚持一份理性的思考和一份冲破各种外界枷锁的勇气?大卫利恩的宏大画面下总是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这使他的电影能够超越时空,经久不衰,当得起艺术二字。

45分钟前
  • 被杜撰的雨
  • 推荐

无原著在前,只能评价大卫里恩的电影。在几百年的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长河中,两种文化在统治与被统治的不平等中体现了小到个人大到种族冲突和矛盾,但我仍可以看到的它普世的价值,比如你如何坚守内心的行为标准,即使没有神在看,没有绝处逢生的反省,没有法官的拷问,这也是这部电影影响至今的魅力。

47分钟前
  • 全面回忆
  • 力荐

N年前观此片时,仅记得一女子修长的脖颈,面上的悲戚混杂着决裂望着上方,似在听从某种召唤。她是被幻觉强奸的;而幻觉来自于内心。

48分钟前
  • Juneau
  • 力荐

在David Lean最后这部影片里,看到了一个大师对种族的巨大关怀和对人性的拷问

50分钟前
  • 蘭女
  • 力荐

英国人怀着无限的眷恋体面的离开了,一个民族主义的印度(医生?)虽然独立但还是捐弃前嫌加入了英联邦。亚力克·吉尼斯再次让我没认出来

52分钟前
  • 上林苑
  • 推荐

「身處印度令人面對真我」大衛·裏恩爵士將一個一無所有的山洞以宏大敍事扎扎實實地鋪陳出又一個毫不流俗的英國人在異域的故事 且影片多次運用「阿拉伯的勞倫斯」所賴以成名的鏡頭剪切 轉切大象洗澡水那一刹那真是妙不可言啊!!!

53分钟前
  • 暴力卡車
  • 力荐

观感超越了所谓的文化和宗教的差异,体验到了个体之间的信任和勇气,人人平等的价值。首次去到印度的英国白左贵族女人,看不惯英殖民者对印度人的歧视和粗暴,在同样看不惯此类行为的同胞帮助下,结识友善自卑的印度医生,因为一场误会,友善和信任受到考验。壮美的风景内,人与人之间没有尊卑的情感,格外引人注目,包含了对自我和归属的认知。

58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应该是个人最爱的一部大卫里恩作品了。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简单粗暴却表现精致的文化冲突故事(在那个年代当然称不上俗套),就把非常容易走向乏味的旅行片变得精彩起来。而被现在回首可以认为”怀旧“的色调,感觉直接被詹姆斯伊沃里继承到随后的作品,并拉开了1980年代帝国往事的哀怨色彩。

1小时前
  • seamous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