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亚街区

喜剧片法国2021

主演:张润黎,马基塔·桑巴,诺米·梅兰特,珍妮·贝丝,Camille Léon-Fucien,Oceane Cairaty,Anaïde Rozam,Pol White,Rong-Ying Yang,Geneviève Doang,Xing Xing Cheng,Fabienne Galula,Lilian Nze Nong,Ornella Nzingoula,Tony Zola,拉斐尔·奎纳德,朱尔·本谢特里,让娜·蒂森,伊夫·阎,Carl Malapa,帕特里克·格利诺,索玛耶·博库姆,斯蒂芬·马纳斯

导演:雅克·欧迪亚

播放地址

 剧照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2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3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4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5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6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3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4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5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6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7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8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9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2

详细剧情

  巴黎13区的四位年轻的成年人Emilie、Camille、Nora、Amber,他们是好友,有时也是恋人,并且经常两者结是。四位主演分别为露西·张/Lucie Zhang、马吉塔·桑巴/Makita Samba([贵族动物])、珍妮·贝丝([不可能的爱])、诺米·梅兰特。  影片改编自《纽约客》漫画家Adrian Tomine的图文短片小说集《杀戮与死亡(Killing and Dying)》,欧迪亚与[艾娃]导演蕾雅·梅西斯、[燃烧女子的肖像]导演瑟琳·席安玛共同撰写了本片剧本。幕后团队包括:摄影师保罗·圭哈姆([艾娃])、音乐总监Pierre-Marie Dru([我失去了身体]、[安妮特])。  Playtime负责影片国际销售,Memento负责该片法国发行。影片目前已进入到拍摄第二周,计划最早于2021年春季发行。

 长篇影评

 1 ) What's the love?

本文首发于“幕味儿”公众号 #迷影栏目第106期。未经授权,请勿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进入4月,本年度戛纳电影节公布片单,其中仍不乏一些熟悉的面孔,例如年初凭借《双刃剑》拿下银熊的克莱尔·德尼、亚洲熟面孔朴赞郁和是枝裕和等等。而就在不久前,由法国名导雅克·欧迪亚执导、入围去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奥林匹亚街区》刚刚释出中文片源,相比过去一段时间里被更加广泛地讨论的《钛》、《驾驶我的车》等获奖影片,这位曾经欧洲电影节常客的新作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曝光。自1994年首次担纲导演以来,欧迪亚保持着每3~4年一部的长片产出,其此前的作品所涉风格类型多样而富于变化,长于剧本改编,摄影和剪辑精致考究。《奥林匹亚街区》是他的第九部长片,在延续了对特定题材、特殊群体的关注同时,亦传递出一位具有世界声誉且活力仍强的成熟导演对于当下电影创作的新思路与新想法。

从影20多年,欧迪亚的作品所涉题材不可谓不丰富,他的视野涵盖了社会边缘群体、种族关系、难民问题等等现实切面。虽然故事形态和人物塑造五花八门,但他的作品中往往有两个重要因素出没:暴力与情感关系。这在历来被看作导演最优秀作品的《锈与骨》中有很好的体现。

新片《奥林匹亚街区》大方向上毫无疑问在讲述情感故事,而这几乎也是欧迪亚在长片创作中首次做出比较明显的简化,摄影机长时间地跟随四位主演,一切情节的推进与展开均基于角色的外在行动、内心活动。可导演想说的绝不仅于此,人物间的情感关系互动过程中折射了不同个体身上所携带的成长轨迹和创痛经验,看似彻头彻尾的小命题“个体如何同文化枷锁斗争,又是如何从沉重的阴影中走出”仍不失深层思辨。

奥林匹亚街区即巴黎13区——法国最著名的华裔华人聚居区,巴黎唐人街就在该区域内,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发展延续至今人口近20万。因而在法国广泛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你在法国想要了解中国和东方,那13区就是最好的地方”,该区域也一度被视作巴黎外来移民融入的典范代表。《奥林匹亚街区》的讲述重心就安在放4个主要人物身上,片头揭示了影片的整个经过类似一种前置叙事,个体记忆的回溯将从居住、工作在奥林匹亚街区的华裔女孩艾米丽与寻求合租的黑人青年卡米耶的相遇开始,其间由于诺拉和卡米耶的相识又引出了诺拉与安柏的情感关系线,在影片的第31分钟诺拉与卡米耶在同一镜头的纵深中交汇暗示了人物间即将发生的碰撞。

在这个意义上,分别来谈几位主角的背景与她们所面临的问题较之故事情节或许更为重要,其中几位主人公的经历中还都显示了个体成长主题(而这也是此前的作品中欧迪亚多次关注过的,《锈与骨》通过父亲角色的找回完成了主人公男性主体的重建、《预言者》中青年马利克通过“弑父”意识成长为黑帮老大):

华裔女孩艾米丽在巴黎独自生活,这个看似潇洒生活在异国都市、身无挂碍的年轻女孩,父母远在英国,在法国唯一的亲人就是在养老院已经接近痴呆的外祖母,而她显然厌烦于母亲的问候和叮嘱,更不愿去看望年迈的老人。坚持“性爱一体”不接受所谓性伴侣的身份,这事实上提示了她背后的东方文化传统:对于情感有着“灵肉合一”的要求,这是即便身处异国他乡仍不会被轻易抹除的族群价值观念。而在与卡米耶意外开始的恋爱关系发展中,因观念不和而分手给了她重新思考自己“根脉”与“来处”的机会——正像长辈的离世让孩子一夜间长大,付出了与外祖母永远天人两隔的代价后,艾米丽正在唤醒、确认潜藏在血缘之中的文化自我认同。

卡米耶作为非洲裔法国人的代表,在他的身上存在两个困难:一方面在感情上起初他所持观点是开放式的,这一点从他两次更换性伴侣可以看出;另一方面他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张,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和理解。因而,卡米耶在影片叙事过程里事实上处理了两重矛盾,在与艾米丽、诺拉的前后两段相处中逐渐自己所需的“被爱”,在了解被爱以后学习如何正确地“爱人”,与妹妹之间矛盾关系的缓解标志着他正弥合与家人之间的隔阂与裂隙。

诺拉是以传统欧洲白人女性的面目出现在银幕上的。“被误认成名为安柏的成人电影演员”作为诺拉故事线中的激励事件,引出了她与卡米耶的相遇,并在这段关系的行进中逐渐打开心结,试图治愈童年创伤并发掘接受了les 这一真实自我。安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诺拉的一种镜像存在:相似的成长经验、都携带着深埋心底的旧日创伤,当诺拉带上发套凝视笔记本屏幕中的安柏时,仿佛看到的就是另一个自己。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安柏形象,她在“银幕的银幕”——影片中的视频网站页面里更多地作为被凝视的对象,而经由诺拉事件后,安柏从“银幕的银幕”走出并揭示自身les属性的行动,显然迥异于个体原有的社会性别位置,传达出影片努力为其附上“酷儿化”特征。

片头的摄影机在空中摇摄,俯瞰夜幕降临后的整个街区,灯火填满高楼的窗格,个体空间与社群、城市深入融合。《奥林匹亚街区》将表层讲述的个人问题类推到街区的问题、群体的问题,甚至延伸到对社会与时代症候的考察中去。

“在彩色电影时代使用黑白影像”在早些年常被看作一种较为极端的影像尝试,即使出现过《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名作,但仍属小众思路。然而近些年,这似乎形成了一股潮流,从《罗马》到《法兰西特派》《贝尔法斯特》、国内的《兰心大剧院》等等,甚至有越来越多的老派电影人也开始进行这种试验。费里尼曾说:观众在观看一部黑白电影时, 并没有感觉到画面是黑白的 , 影片让观众体验到画面里事物各有适合自身的色彩, 观众用自己的感情为影片着色。从彩色向黑白转变,最直观的影响事实上是对于电影接受者的——观众可以更好更集中地把注意力放在人物、情节和叙事层面上。这种极强烈的视觉效果常可以传递特殊的情感色彩,《罗马》《贝尔法斯特》用以回顾富于抒情性个人记忆,《辛德勒的名单》《法兰西特派》和《兰心大剧院》则展示了其再现历史质感和烘托类型叙事氛围的能力。

《奥林匹亚街区》将黑白色彩与柔光照明结合,使得画面呈现出朦胧、浪漫的质感;音乐的加入还强化了某些段落的广告片调性,平衡了黑白影像的沉闷;整体偏高的曝光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画面呈现内容存在的残缺,还有多处全景摇摄帮助影片空间达成横向延伸的效果。影像调教与表演亦在片中有着较出色的搭配,欧迪亚在曾在关于《流浪的迪潘》的访谈中说:“我从来不擅长指导演员。”在拿下戛纳金棕榈的《流浪的迪潘》中欧迪亚甚至选择启用非职业演员,《奥林匹亚街区》也在做着类似的工作,表演细节上保留的粗粝与原始感,近生活流的对白和形体控制,试图达到一种回忆自然流动而出的状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奥林匹亚街区》和欧迪亚以前的作品一样,致力于将类型外壳和作者风格杂糅。一个“滥俗”的多角爱情故事——影片中艾米丽与卡米耶起初因合租而生情且发生关系,艾米丽想谈感情而卡米耶更多的只想作为性伴侣,两人不欢而散。后来卡米耶因深造费用不足,找到了被误认为成人视频演员而陷入窘境的诺拉作为生意合伙人,两人一度暗生情愫,但诺拉却始终不能解开心结,与安柏的真正了解使诺拉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卡米耶也发现自己其实爱的是艾米丽,遂与艾米丽重新来过。在通俗情节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俗套+作者性”的交融,雅克·欧迪亚很好地利用人物弧光反映了特定个体的动态心理性,“人们来了又走,只有城市依旧,而你我从不依旧。”

 2 ) 爱情关于取悦自己,或是先爱对方

性不能随便说,他如隐晦的诗歌,但人是不隐晦的,人是坦诚的。

黑白的整体画面让我有过短暂的不适应,但不完全由于画面,而是通过它的“直接”。露西张塑造的华人形象女主角在几个很直接的镜头面前的表现让我一个保留几分传统观念的中国男人突感不适,但我给自己的暗示让我在后面也完全接受了这个设定,“独在异乡为异客”虽然她土生土长在法国,可通过只言片语还仍然能感受到亚洲人身上的温情,虽然通过降租来“招募”一个照顾外婆的女租客,但大家都能看得出来她内心里还仍然是痛苦和烧灼的。“我通过灵肉的愉悦麻痹自己,逃离现实的苦楚”。最后的一通和母亲的电话,她说“别说了”,“你不要再说了”我不是你理解的那样,但我不想辩解。“我虽然想摆脱传统,完全成为欧洲文化的一份子,但骨子里的基因仍然使我十分矛盾,十分纠结”。我说“我干了他再看看”,我不喜欢你和我按照约定好的时间区做爱,我不能忍受别人和我分享你,但我可以去做取悦自己的事情,我可以去夜店嗑药和陌生人疯狂,我从巴黎政治学院毕业去做一名电话销售,我可以在不爽时和客户争论并含沙射影,我可以用软件约会陌生男,但我希望你知道,我内心里仍然是爱你的,我只用多巴胺摆烂自己,格挡掉想我逼来的 难捱的现实 。影片中的女主在每一次身体得到放松后都会有一段放飞的镜头,不管是翩翩起舞,还是雨中狂奔,都是用镜头语言表现出的她对于“愉悦自己”的态度,也是隐藏在我和我们这个社会背景下大部分年轻人心里的真实写照。敢问你们,没有过逃离的诉求么?没有过毁灭的渴望么?没有过先干了他再试试的想法么?

如果上升到爱情观的层面,我不清楚导演是引导还是批判,也不知道选择华人脸庞的用意为何,暂且不以恶意去揣测别人,仅仅相信是因为她长了一张拍文艺片的脸罢了。和朋友讨论到爱情与性的话题上,在我们的观念里,性是一个隐晦的话题,多少带着一些邪恶和不干净,最好用纯洁的爱情去净化它,并取一个新词去描述他,大胆去谈的多半会被定义为不正经。所以此刻我也为我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想电影说一个抱歉,是我的普通且自信一直挟持我在思想上去要求“女性”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准则,这份“普信”的源头是不自信所致,文化的开放与多元并没有带给我更多进步的思想,我也没在其中感受到我们宣扬的那份“自信”,我还沉浸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沉溺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里,忘记了百年后回溯此时,文化的沙弥,依旧毫无建树可言。今年的“诺文奖”马上要揭晓了,会有新的东方作家能给我会心一击么?

来找我,离我近点 来触碰我的指间 来尝尝我唇的味道 来潜入遗忘和梦想 跟我说话 告诉我关于爱 我想要天鹅绒之吻

 3 ) 70岁的时髦作品

近年法语影片加剧标榜自由包容以和好莱坞及英语电影竞争,特别涉少数裔题材,如《悲惨世界》《同义词》《贩肤走卒》等。雅克欧迪亚70岁,也位列大师行列吧,很难避免与美国高龄同行一样拍摄流行样式的影片,如80岁雷德利斯科特的《古驰家族》,80岁阿德里安莱恩的《深水》。初观本片不禁联想2016年一部波兰影片《爱情合众国》,编导当时36岁。前者西方自由之巅巴黎,后者位于柏林墙刚倒下的波兰,同样讲述性爱释放,禁锢下的释放更有力量。虽然波兰电影美学更多师从法国,但在此,70岁法国人并不占优。(感谢字幕组)

 4 ) 《奥林匹亚的街区》最终皆归于分享欲

这是一部关于心理疗愈过程的电影。

主角仅4人,但讲述的皆是红尘中的你我。

突然想到陈丹青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他永恒的话题:木心先生。他说木心生前跟他很重要的一次谈话中,木心回答说:“最终起作用的还是爱······”

我想说,回看电影两对恋人能走到一起,最终起作用的是爱,爱也源于分享欲。

虽然电影当中两对恋人各自经历爱恨纠缠,但不变的是与对方不曾中断的分享,这该死的分享欲。

正如男主卡米耶与艾米丽无时无刻的分享,卡米耶一句:“我陪你去好么?”;诺拉与镜头对面的她,视频到入睡的对方一句:“别挂断好么?我不想早上起床的时候还是一个人”。

PS(镜头转向我和我爹锁碎的家庭纠纷):

昨晚十点多从成都飞到哈尔滨的家,今天下午我爹就开始骂我,开始各种嫌弃,打破了好不过三天定律。我在恼怒的同时,不同于以往的厌恶,开始思考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到底源于什么?等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竟然这样想的时候,不禁感叹:宝宝,你又成熟了一点点~

起因:

今儿下午我在洗被罩,洗衣机在转动,两点钟到了我的午睡时间,困意已起。于是我跟老高说:“我先睡会觉啊,一会移动维修网络的来,你先跟他整,等我起来再收拾”,于是等我刚躺下没到两分钟,他在小屋开始骂起:“草你个妈的,你特么到底洗不洗,不洗我要洗碗了,你特么一回来家里就皮片儿的,造的可哪都是。”

于是我开始了思考:

结论:源于每个人应该都有一条隐形的边界线,可能有的人边界不太清晰,有的人则很明确(联想到了最近在学中医外科辨证中的实证),而我恰恰就是那个极其明确边界线的人,我执着且舒适的躺在我的安全边界线界内,同时习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我想不只是我,可能其他恋爱中的人们或者已结婚的人们中,普遍吵架的原因,大多源于此。

比如一方执着于另一方就应该这样那样去做的思维中,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设定去生活,而另一方因为在自己的边界线内有节奏的生活,却因对方的“要求”而被迫打破时,而显露出一系列的抗拒或不满情绪。

所以你就能理解婚姻中妻子抱怨丈夫不愿意帮自己分担家务而整日外出“应酬”;丈夫则因为每每跟妻子分享时,妻子则将话题最终回到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中去,最后绕回总结:你连碗都不洗,村头的老王在家做饭洗碗样样都干!

所以人们习惯性总结于: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跟谁过最后都一样”

“我跟我父母有逾越不过的鸿沟”

“我儿子永远不会听我的”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种我“悟了”的自豪感,天啊,我简直发现了“宇宙发展规律”哈哈哈······

当然,有时我也会疑惑于在“阿斯伯格”与“极度自我自私”中,到底该如何平衡或界定?

嗯,大概这就像生命不息,修行不止一样吧。总之就是今天进步一小步,就可以层层剥茧距远方的“本我”更进一步。

对了,写到这里给看到本文的你问一句:“此刻的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与谁分享呢?”

分享一首我在记录本文时,听的歌曲《Georg Friedrich Handel》。也许人生不只是

愿所有人都能够找到填满内心空洞的那个人,然后用心经营。

 5 ) 属于我们时代的都市寓言

奥林匹亚街区可能描写了都市的跨文化生态,可能是关于当代的亲密关系,也可能是关于一些本质性的事情,它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电影:塞满各种显而易见的设定,巴黎移民,轻率的性,不停换工作和恋人,搬来搬去,孤独,cam girl,dating app……最后异常温暖的结局,像一个寓言童话。它呈现许多解读的面相,使用的方式却如此轻巧。

奥林匹亚街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背景(或主线,毕竟这是片名),它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社区,有十几座建筑、步行街、chinatown。其中几座主建筑以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命名,安特卫普、雅典、赫尔辛基、伦敦、墨西哥、札幌和东京。

几乎没人能忽视三个主角的选择,黑人、白人、亚裔,虽然用黑白拍摄,外貌反而更显著。但放进奥林匹亚街区,和这个充满机缘巧合的故事里,他们之间出现一种强烈的共鸣和亲密。先不说奥运会本身就是放大种族差异的场合,充斥着对种族偏见的强化、对平等的争议(性别、性取向、各种政治身份)。这一切在电影里似乎无需交代,不同、相同、冲突、和谐,它在这个社区里自然地存在。只要走进去一会儿你就能接受,几个人物非常轻巧地成立、交集、相互作用,即使他们的身世都挺复杂的。电影关于浪漫的描述,就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一样水到渠成,不过奥斯陆可能比这个街区单纯的多。

当然,你也可以把他们放在别的城市,比如把Émilie放在纽约,我想也是成立的,关于移民(跨城市、跨文化)、千禧一代、超大型都市,亲人疏离,而你又根本不知道怎么和人建立亲密关系,为什么要建立,或者到底这关系是什么样。你手里有个可以轻易建立速食关系的APP,“先干再问”,就像Chinatown的食物,先吃再说。

Camille可以对妹妹说些好话,他也许常跟学生们说、跟女朋友说,但学生们毕业后去刷墙,女友一个接一个甩了他。Émilie跟外婆鸡同鸭讲,跟妈妈互相推卸责任,什么事都跟姐姐吐槽,讽刺客户能手,她基本没说过一句好话,但Camille却可以轻易看出她已经爱上他了。Camille的妹妹恐惧说话,却可以讲一个完美的笑话,精明且有效。Nora“经营”着网恋,一种只有不断来回对话才能成长的感情。每个人在用不同方式使用语言,也以不同的方式接收语言。虽然你根本不知道怎么用它,但这是你手边唯一的工具。就像Émilie为房产中介做翻译,不知道何时该停下small talk,你总是拿不准说多少才合适,但你就是忍不住想说。

当然,除了语言,你还有第二个工具,就是身体。有人先干再问,有人先问再干。租房广告、社交app、色情视讯、春假派对、职场勾搭…总之这两种一样方便(不过介于三个主角都外貌出众,对于你我可能没这么方便)。关于身体沟通的镜头,电影处理的非常直白,可以清晰看出每个人的感情,因为这件事本身就很直白。

尤其是Nora的试性探索,她必需在叔叔的阴影下重建对性的信任,或在Amber这个“很有职业责任感”的专家身上重建对欲望的认知,她的角色承载了悖德性侵、荡妇羞辱、职场骚扰,(也许是女性主义者的)Camille在床上说“你这么漂亮,一定很辛苦吧?”,她说“我想跟你说件事,就只是想谢谢你”,最后她对Camille的利用也毫不掩饰。巧妙的是,此时Amber也完成了她的“复仇”,由被消费/使用的性替身,转变为被幻想的对象本身。嗯……我也想谢谢Camille。

最后,我想还有一种我们搞不清的工具,就是这个社区自己创造的光晕。要说撞见彼此是巧合,你也知道这社区并不大,能撞见的总能撞见,这也许已经是一种都市生活经验。Camille和Émilie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一个边干中介边考博,连妈妈的轮椅也不会用,一个边收房租边打工,雇了个路人去看外婆,一边约炮一边找真爱,迟早要约上(想想你和姐妹有几个相同的tinderdate吧);Nora反复经历着“漂亮诅咒”,而正是在面对诅咒的时候遇到了Amber。

这种光晕在她们相遇的一幕闪现,这不是电影最后一幕,但给予了足够的关怀。镜头非常耐心地跟着 Nora,一个平凡的周日,她走进公园等待Amber,整个街区的人也许都在这里交汇。她找不到熟悉的工具,语言、身体也都不需要,只是一个巧合,Nora摔倒了,Amber靠近她询问,这距离已足够近。

 6 ) 震碎三观的情,躁动不安的欲

巴黎十三区的居民因为以华人居多的关系,在当地素有华人区之称。导演雅克·欧迪亚(《流浪的迪潘》)并没有在新作中像《悲惨世界》(2019)一样表达对特定社区的见解,反而讲了个”碎三观“的爱情故事。

电影海报上不难看出导演致敬《祖与占》的用意,影片反映了一段特殊的三角恋,新片更像是这种关系的继承,只不过视角更偏女性。

居住该区的华裔女子——翁,虽然有高材学历,毕业后却在一家公司干起了售后客服。她本来打算找一个女室友合租,不过卡米耶的到来让她改了主意,仅仅一晚的时间,二人就发生了实质性关系。

二人并不打算将这段关系复杂化,他们只追求单纯的肉体需求。就和很多陷入这类关系的男女一样,激情带来的快感让人无法抗拒,他们总是在一次又一次交媾过后,试探对方对自己的真实心意。

翁看起来是更在意这一点的人。鱼水之欢过后,她会故意拿言语刺激对方,要卡米耶表态,但卡米耶显然不吃这套,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情种,他甚至在两人合租的房间里带进来另一个女人。

眼看对方如此的绝情,翁只能选择用舞池和毒品麻醉自己。情场失意只是她生活的缩影,事业上的落魄,亲情上的疏远,几乎每一样东西都被翁过成了反面。

相较翁,卡米耶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为人古板的他,出于职业病使然——同时也是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的训练副作用,让他对待家人总是显得过分刻板毒舌。

课业上,博士学位乍一听很光鲜,但体制内的诸多弊端都让他一度想过放弃。而博士的低薪现状,又让他不得不勤工俭学。

如此落魄的一个人,艳福却不浅。

和翁发生关系不久,卡米耶又和女同事诺拉裹到一起,且自认为对方就是自己的天命真女。可就在这段关系开始以前,他才刚刚被自己在学校结识的女伴甩掉。原本,那也应该是他的Miss right。

这种2个小时内混杂大量肉体关系的描写,很容易被传统保守派视作是一种情感上的背叛和道德上蓄意制造的混乱,甚至容易让翁的角色因为肤色原因,陷入到一种容易被过度解读的政治不正确当中。

不过,法国电影区别于美国好莱坞的最大特色,应该就来自于其题材的绝对自由和不受限制之中。正像《阿娜伊斯爱情》一样,女主既可以和前任男友撕逼,又可以在爱上一个老头的同时,与另一个女人擦出火花。

虽然形式上看,如此drama的设计令到电影本身自带狗血属性,但不难看出法国人天生对于自由的追逐和表达的强烈渴望。

之于《奥林匹亚街区》,这样的创作观念同样深入到故事里的每一个场景,人物总是不按照特定教条行事,而是依照自由意志自主决定该和谁深度发展,又和其他人仅行床笫之欢。

看似自由的表面之下,也深藏放纵后的代价。在结束了和诺亚的关系过后,卡米耶曾形容,对方在他心中占有的位置从未真正填补内心的空虚。

这一描述几乎是当代人的群体心理画像。

网络时代,大家可以任意选择理想的室友和同事,假如你情我愿,大家又可以发展为性伴侣。可每一轮快餐式循环并为丰富大家对爱情的理解,反而让他们在持续的肉体沉沦中逐渐迷失。

卡米耶后期的崩溃,来源于他在爱情中找不到情感的着陆点。也许肉体关系带来过短暂的欢愉,却换不来宝贵的精神高潮,而这方面,他的同事诺拉堪称”反面“教材。

如不是因意外和成人女星建立起来的联结,诺拉此后的人生,恐怕大部分时间应该都活在性冷淡的阴影之下。

从她和卡米耶的互动来看,除了与表亲通奸的历史(这是另一个碎三观的部分,诺拉竟然和表亲睡了10年!),她此后再无法和别的男人获得任何意义上的性快感。她甚至一度对卡米耶坦言,自己已经很久没做过了。

成人女星解放了她对爱情的想象,让她找到了获得爱情的新途径,那诡谲的短暂昏厥与其说是意外,倒不如说是幸福忽然而至的一种过激反应。而这样的精神高潮,是再多肉体行为都无法取代的。

导致诺拉幸福晕厥的背后原因,并不是那些让人兴奋的激情瞬间,反倒来自和女星的隐私分享与开诚布公,这让我想起德国片《伟大的自由》中对自由的描写。

影片片名取自电影里的一家酒馆,这是一个专门服务于同志群体的场所,然而就在德国宣布同性恋合法化之前,电影里的男主曾因为自己的性取向,遭遇过秘密警察的逮捕,并经历了不必要的牢狱之灾。

释放出来的男主重获肉身自由,却不得不面临和狱中爱人分割的现实。最终,他选择了再次违法重回监狱。

男主的抉择让自由的意义变得矛盾而清晰,爱成为了搭载自由的真实载体,高墙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阻拦。真正的自由并不关乎形式,而更注重精神。

“我爱你”三个字看似简单,却升华了原始冲动的肤浅和转瞬即逝。人不能永远活在冲动之下,正像生活,永远都是细水长流居多。

爱情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给了人们在一种精神慰藉,让彼此支撑对方走下去。一轮复杂而混乱的关系过后,翁和卡米耶终于发现,原来真爱就在身边。

撰文 / Zed

策划 / 轻年力量

 短评

Lucie Zhang表现很出色啊,她好美!国际电影里这种Chinese girl形象太少见也太珍贵了。故事本身也还蛮喜,摄影也喜。有少量中文部分台词略生硬,不像母语者写出来的感觉。

7分钟前
  • 塔布篱的苔丝
  • 推荐

把握主动权的女性们

12分钟前
  • 顗礼
  • 力荐

华人女主在银幕里的性解放令人眼目一新,黑白画面视觉上非常舒服,如果彩色(的现实十三区)肯定没有那么吸引人…

16分钟前
  • matchappuccino
  • 还行

比眼泪之盐好一整个13区

19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力荐

属于欧迪亚的玩票之作,亮点是终于在欧美主流电影里看到了一个不附带任何标签,单纯享受性追求爱的华裔女孩角色,但爱情戏拍的糟糕,爱情不是性爱加句我爱你就完事了的。糯米演的好,但依然在被导演消费肉体,太可惜了。

21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还行

刚开始看得莫名其妙,尤其是糯米出来之前,想说一直喜欢的欧迪亚到底在干嘛?除了啪啪啪就是啪啪啪,毫无剧情可言。真想骂人了,结果后面越来越好,到最后简直神了。欧迪亚也拍出了法国最松弛的影像,一下就让人想到了侯孝贤的咖啡时光,太妙了,还是我欣赏的那个欧迪亚,虽然这次确实完全不太一样的风格。不过,这是一个完全érotisme涩情版的“咖啡时光”。欧迪亚导演,席安玛编剧,糯米主演,以及大概是第一部由中国人(中文流利无比)担任主角的法国电影,也算个王炸组合。顺便,配乐Rone的电子风也很带感。

25分钟前
  • 夜郁
  • 力荐

轻盈工致的爱情电影。1.角色塑造。四位主角性格各不相同。用事件反映性格,而非用情绪表达性格,真实且立体;2.剔除刻板印象。露西·张所饰演的华人女性角色,我们在她的身上基本看不见西方人固有的偏见与陈旧想象,她洒脱、肆意、善良而直率。对待性的表达更是直言不讳,大胆追求,很现代、很真实也很难得;3.黑白色调。全片黑白色调很有格调,去除颜色的表达,把交织的情感隔着一层薄雾呈现出来,十分贴合影片中对待爱情与友情间模糊暧昧的主题;4.摄影与分屏,镜头流动,跟随镜头,轻轻摇晃,人们擦肩而过,以人为主,带出街区背景,流畅自然。大量分屏,使用得精准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分屏使用的教科书式呈现,更加有效地凸显了影片的清新质感。私以为本片比同届的现代爱情题材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和《六号车厢》都要好。

27分钟前
  • 野凡
  • 推荐

捕捉到了一些当代爱情的样子。被击中了无数个瞬间。开场太棒了。

32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这么说似乎有简化和局限老席的嫌疑,但Nora et Amber的戏份真的很像出自她手,也是全片唯一打动我的。

35分钟前
  • Lanita
  • 还行

切勿带着文化和移民的角度看这片,它是日常的、起伏的、普通的。非常轻松顺畅的爱情故事,两段小品串联在一起,熟悉的街区就是爱情的天堂。

38分钟前
  • 蓝詹
  • 力荐

我要很多的爱,如果没有,那就去做很多爱。

4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唯一诟病是中文翻译太烂了

44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超爱这部片!虽然是黑白,但讲的绝对是非常现代的故事,无论是主角身份的多元性模糊性和流动性都是其现代性的核心啊。你不是去看一个亚洲女孩或黑人男孩的故事,而是去看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现代超大城市里年轻普通人的故事,只不过在法国巴黎,他们带着自己和家族的过去都可以在这个街区汇合和相遇。归根结底,三个词就是,human, modern and existentiel。

46分钟前
  • 七日狐狸
  • 力荐

4.5 欧迪亚放弃了人文关怀和宏大的格局,不再审视街区里的美好与罪恶,或试图唤起人心的悲悯与自强,而是摈弃一切高谈阔论和社会问题,单纯地讲述一个寻找爱情的故事。黑白画面如白描速写,把爱情的纯粹凸显出来,还原在爱情里角力的你我真实的模样。它无关种族,无关性向,无关时代,甚至无关奥林匹亚或十三区。它只关乎爱本身这一母题,以及在爱中不失自我的自己。

5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落脚于巴黎13区,却未标识过多种族或移民符号,而是穿行在当代都市青年若即若离的情欲交通中,一窥坠入社交网络里的迷失与笃定,探觅性爱关系起点终点的变化转移。偶烛施明的主题配乐仿佛能敲开每个寂寥内心的房门。Lucie Zhang酷似春夏~

54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几乎是刻意地回避掉了所有可以发展的议题,而这两组爱情故事又干瘪得撑不起任何东西,于是只能以无害小品的面目示人。我没去过巴黎十三区,但我至少知道那里肯定不像这部电影里所呈现的一样小资且真空……

55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比“流浪的迪潘”好太多了,看到了爱情的流体力学。露西张塑造的这个华人女孩形象应该载入史册~(某个关于人种歧视的短评把我给气笑了,性解放任重道远)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在巴黎最早住的一个街区,日后即便住到别的区,也总是会回Olympiad街区买菜,也因此主人公来来往往的街区显得那么熟悉。它之于其他区的意义,显然在于,它是个多元文化杂糅,各个肤色人种杂居的,中产偏下的街区。在这种条件下,这样的故事确实是有在这个街区里生根发芽的特定与特点,毕竟土壤如此,结出花的故事也就那么日常与寻常。法国电影里永恒的主题,爱与性,性或爱,黑人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两位女主的性探索之旅。纠结与放浪,没有什么好与不好,无非都是人生篇章而已。不过,结局倒是浪漫与美好叠加的俗套。在上海的疫情当下,看着电影里自由自在又熟悉的巴黎,焦虑与迷茫被影像渐渐替换成了美好。

58分钟前
  • Danny
  • 力荐

在感情中那些躲闪的又执着的,肆意的又自我的,困扰的又释然的,情感碎片拼接起流动的认知,在黑白影像的魔力下凝聚起被抽离的渴望。

1小时前
  • Captain_C
  • 推荐

# 74 Cannes# 虽然故事发生地就是我住了快六年的街区附近,然而却并没有觉得有共鸣感,描述的人物并不一定是住在奥林匹亚街区而是任何地方都可以

1小时前
  • 耐观影-Xavier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