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月映花都

剧情片法国1984

主演:帕斯卡·欧吉尔  切基·卡尤  法布莱斯·鲁奇尼  维尔日妮·泰弗内  克里斯蒂昂·瓦迪姆  拉斯洛·绍博  Lisa Garneri  Anne-Séverine Liotard  埃莉·梅黛洛斯  

导演:埃里克·侯麦

播放地址

 剧照

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2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3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4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5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6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3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4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5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6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7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8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19圆月映花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4

详细剧情

  和导演埃里克·侯麦往常的影片一样,该片讲述了一个女孩徘徊在多个男人之间企图寻找自我的故事,通过人物之间的大量对话细腻而又真实的展现了男人和女人之间充满了变数的感情世界,虽为喜剧,亦展现了情感的无奈和多变,发人深思。  路易斯(帕斯卡·欧吉尔 Pascale Ogier 饰)天性活泼善变,从艺术院校毕业之后,她同对她忠心耿耿的男友订了婚。然而,平静的感情生活让喜欢追求刺激的路易斯感到十分空虚,拥有着姣好面容的她深信自己在异性之中的魅力不减,因此,她义无反顾的决定结束和未婚夫的同居生活,返回巴黎。在那里,珍娜先后邂逅了数个不同的男人,在一连串的矛盾和波折面前,她终于领悟到了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长篇影评

 1 ) 圆月与……

<圆月映花都>——侯麦 2020. 08.29 笔记(仅作推测,要推翻):

房间的内核——孤独,或自己,其实都不是 巴黎与城郊的距离——人与人的距离 Party——人与人的群聚狂欢 性——身体的交流 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门——还是距离 一个全景式的横摇,路过的城际火车,在公寓楼下作了一下正中构图的定焦,“几乎”以为让人看清了生活,其实差不多两三秒,再次移动往上,首先是男友雷米穿的随意在做力量训练,再是女主路易斯穿着精致地打电话,他们俩那种略显刻意的阶级划分,有故意的成分,会让人觉得这是常规这样情侣的分手方式,而忽略了女主本身的特殊性,她惯常把一点点不可抓摸的情绪或动作下定义,抽离出普通的范畴来体现某种特殊性,把巴黎的房间比作她自己或自己的孤独(她自己形容的,为一过的冲动命名),说自己有幽闭恐惧症(再次抽象,为情绪划出定义),无论是对雷米,好友,还是乐队成员的爱(为某种感情)抽象化,甚至房间里的神庙柱子,墙上点状灯泡的装饰品,书桌上的日常摆设也很刻意,她不能接受与任何一个男人住在一起,甚至与搞乐队的男的性也省略掉,太物质吗?她的哭泣也很不真实——表现形式很戏剧化。从整体看她的每一次爱必将重复前一次,“同样的需要、同样的欲望与喜悦、同样的诱惑,不断地干着同样愚不可及之事,重遇着相同的境遇,然而,它却永远是一种新的游戏——它永远令人感到美丽、危险与兴奋!”,她始终忠于自己的理想——将生活爱情抽象化,“我对你充满爱”是个名词,“我不爱你,但想吻你”是个动词,这样的分离是因为忠实而坦诚地将自己的内心告诉别人,即使被背叛她并不痛苦,造成苦恼与愧疚不是对背叛,而是对结果的不和谐。 圆月映花都,是因为圆月可以一直在花都,而不是郊外,城际列车轰鸣经过,黑人经过,也是漫画家说的,唉,“大概都弄成了这样的印象,仿佛这天我回家就会吵醒妻子,所以我不回家”(忘了具体的意思),圆月一直在这些巴黎人抽象的心里,不需要看到有没有圆月,毕竟世界中心嘛。而在路易斯心中,她的“圆月”也一直在(幻想中的爱),她那种热烈而又疏离的爱也一直在,这种仿佛蒙德里安的画里的音乐性,包含两种音调(浓烈的大色块,直角的线条)而“两种之间互通互辅互对互限,但彼此之间却有一种最深切的相互关系与交互效果,从每一种音调里能看懂并听出它的反调——它的兄弟,敌人,对极”(自黑塞)。她的爱里也同样有欢愉有悲哀,有空虚有充实,不断前进的对比,她听从自己内心无视道德,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正是她生命力最为动人的一面。希望tbc

 2 ) 爱与孤独

侯麦最有哲学味道的一部电影

孤独的人,相比了解别人更渴望了解自己,所以对孤独才是认真的,男友只不过都是过客

又是一个喜欢保持距离的女性

这就如没有女性会相信一个男性对不同的女性抱有的是真正的爱情,也没有男性会相信一个女性很不同的喜欢的男性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的原因是因为享受孤独

“正因为爱雷米,所以才会被别的男人吸引”

路易斯的话有点费解,似乎说的是坦然的探索?

但是和奥库塔夫的自我表述却成了绝配

“如果得到你爱我的证据,我就不再在乎你和别的男人交往了”这是精神的索求

又回到那个现代问题:“女性到底更宁愿接受肉体出轨还是精神出轨?”

看起来有点搞笑:

真正的男朋友雷米,要拴着的是路易斯的身体重于灵魂;而只能当路易斯朋友的奥库塔夫却更宁愿路易斯的灵魂,虽然他肯定认为最好是两者兼得

什么是幸福的婚姻?婚姻需要soulmate吗?或者说能兼容吗?

无论如何从另一面看,似乎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了喜欢和爱的不同了

因为雷米的容忍和妥协,所以愧疚,所以同情,所以想补偿,所以爱就不再纯粹。要抑制爱中不纯的同情,唯有和别的男人做爱,以唤回爱的感觉。这是路易斯的逻辑

对路易斯来说,爱人,朋友,欣赏的玩伴是可以兼容的,前提就是他们都能让自己孤独

只是,当雷米承认爱别人胜于她时路易斯就不能接受了。路易斯的孤独是不纯粹的,她一直都需要爱的后盾,在爱的眼中,其他调剂品都是浮云

路易斯的行为相当自私,总以别人的感受触发自己的孤独,这好像是女性社会的共同桎梏

联想一下在天朝,你试试把性别角色对调一下看看,保准能马上造出一个人民的唾沫海洋把你淹死

睡不着的理由有万千,拿月圆说事都知道是个借口。一个婚姻,另一个自我,能随意转换当然是人生赢家

法国的哲学精髓在于,他们把性的疑惑辨析得如此透切之后,关于人生的大事他们就可以从容认真的花大把时间去探索了

 3 ) 月满则亏

露易丝是个把自由和自己摆在第一位的姑娘。劳资就是要出去玩,你不跟我玩也行,你回去吃屎吧,老娘自己玩的开些。玩着玩着就勾搭上了别人,但这时候突然觉得,还是家里那个更可爱些。

空虚的巴黎圆月

但是,没有永远必须爱你的爱人,也没有永远照耀巴黎的圆月,圆月是最完满的寂寞空虚。月满则亏,意味着过了最好的那一刻,之后就是下坡路了。对露易丝来说,没想到这个下坡路段如此陡峭,一不小心就滚到了谷底,只能找那个万年备胎一诉衷肠了。

万年备胎的翻身

片头写到:“有两个妻子的人没有灵魂,有两个家的人没有理智”。

此话不假!露易丝靠出轨来压抑对男友的同情,然而出轨会让男友显得更可怜,从而加重这种同情,果然有两个家的人没有理智。

有两个家的人的胡言乱语1
有两个家的人的胡言乱语2

而“有两个妻子的人没有灵魂”,这句话要从男友雷米身上破题了,曾经爱的水深火热却在短短两个月移情他人,这事实上是一种自我否定,又何尝不是没有灵魂的一种体现呢?与露易丝分手后,他就只有一个妻子,从而他也找回了他的灵魂。

没有灵魂的人
有灵魂的人

以下是一些有趣的对照:

主动的和被动的
伤害的和被伤害的
无情的和甜蜜的

像这样的互文片子里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截取了,侯麦真是戏剧大师。

 4 ) 《圆月映花都》与《冬天的故事》

1981年剧本已经成型。 “拥有两个女人便会失去灵魂,拥有两座房屋便会失去理智。”露易丝和《冬天的故事》里的菲丽西一样,都在几个男人身边徘徊。喜欢在外面玩的露易丝和喜欢宅家的男友合不来,为了保证自己的自由和男友的休息,她在巴黎租了单人公寓,每周五晚去住,周六下午回郊区的家。起初男友不同意,但也慢慢接受了,这让露易丝对男友产生了更多基于同情和歉疚的爱。但她又觉得这种同情之爱不是真爱,于是放肆地追求自己喜欢的速度与激情,不过仍然因为心中有愧半夜离开新找的炮友回家,想给男友一个惊喜,却发现男友不在家。原来他昨晚也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并打算和她一起生活。更巧的是,这个女人是露易丝朋友的朋友,露易丝的一位男性朋友奥库塔夫曾在咖啡馆撞见他,而露易丝也同时在那家咖啡馆撞见自己的男友。想象力丰富的奥库塔夫开始编故事,认为那两人早有预谋,在露易丝和男友吵架之前就已经在一起,不过想顺水推舟让露易丝在吵架中先说出“如果遇到更合适的女人,可以和她在一起”这种话。露易丝当时是开玩笑的,但是事情的结局竟然和奥库塔夫猜得差不多,更让露易丝没脾气的是,自己默许甚至亲手将男友推给别的女人。而将《冬天的故事》因为有着宗教般的奇迹而简单地多。菲丽西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如神启般的目标——夏尔,和其他两人的交往都不合适,而奇迹最终也降临在她头上。

《圆月映花都》是非常契合年轻人时代风气的一部作品,年逾六旬的侯麦为了了解年轻人的喜好,和剧组出入夜店、舞会,甚至拍舞会场景时群演多到让场面罕见的失控。

 5 ) 一个女文青的结局

好几个月前看了侯麦的电影《圆月映花都》(1984),写了几句观后感,现在凭记忆乱写补完了。

就如片名一样,满月让人难以入睡,预示着少女躁动不安的心。结局不如中文译名那样美好,女文青徘徊于多个男人之间却终究孑然一身。尽量不带成见的描述一下女主的生活状态。

首先是固执的自我。对于一个具有艺术背景,涉世未深的少女,怀有对确定性的怀疑也许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对她来说,成熟稳重的男友,一成不变的生活,也许都是人生的束缚;相反,现在的心情,当下的这份情感比之长远的未来,将要更加重要。然后还有,强烈的自信。“他绝不会不爱我” “如果他不再爱我,我也不会爱他”。天生丽质的她,小有才华的她,未经生活打磨的她,对自己,对自己所相信的事情,不抱怀疑。

对乏味生活的恐惧和过度的自信,让她对自身情感绝对的忠实,她反复无常,多情且善变,而结局也注定是具有悲剧色彩的。结尾时,在男人们之间游移不定的她,已经把自己搞的头破血流,生活已残破不堪,也就在此时,她仿佛领悟到了某种生活的真意。

这是一个自我追寻的故事。突然感觉,这个80年代的法国片所表现的文艺女青年形象,好像也蛮符合当下我们对女文青的刻板印象。如果信仰的破碎是文艺青年所必经的磨难,那么之后将会如何呢?文艺青年的结局,我想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假如故事在此时并未结束,我想她将继续在生活中兜兜转转,经历磨砺。也许她终将学会妥协与权衡,择一人相伴终老。也许,她得到爱情,又失去爱情,发现生活不过如此,于是不再执着,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平静。不论哪种,都不失为一个好的结局。

真实的生活往往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略带悲剧性的结局也更加令人感到深刻,令人惋惜的是,饰演女主角的年轻演员在影片上映后不久就去世了。在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想即使是本片的作者侯麦,这个法国新浪潮运动中叱诧风云的老将,用节制的美学和散淡的手法描绘现代人情感和生活状态的中老年导演,那如老松般沉静的心中,也会泛起某种对生活中那些突如其来的变故的,无可奈何的哀叹吧...

 6 ) 自由与爱

虽然结局很意外,很多人得出珍惜眼前人的感概,但女主始终忠于自己,勇于寻找自我的精神值得赞许,自由和爱孰轻孰重是永恒的话题。也许此时你感叹失去了至爱,然而谁知道下一秒你也许碰到惊喜,生命太短,我们还是诚实做自己。

侯麦太细腻,值得细嚼慢咽

Btw 女主的发型服饰包包又潮又没有年代感,比同期美国电影强太多

 短评

不见一丝道德批判,把偷腥、出轨描述得平淡如水,仿佛这就是顺理成章、俯拾皆是的事情。但现实难道不是吗?可能只是成年人都比较擅长伪装而已。25分钟处的一场舞会,揭示所有,对侯麦作品轻车熟路的我,早已看穿一切。

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女性版《午后之爱》,开篇的箴言“拥有两个妻子的人,会丧失灵魂;拥有两个家的人,会失去分辨能力”,刚好就是对两部影片的分别点题。但《圆月映花都》比《午后之爱》更深刻的地方是,侯麦不止探讨两性关系,他还呈现了一个开起来更加活泼开放的法国当代热闹背后的注定的孤独,于是这个有着最多舞会的侯麦影片基调却是灰色的,而影片上映后受到的广泛欢迎也证明了侯麦概括的精准。侯麦还在情爱的双重生活之外,挖掘了与之相连的另一个问题:巴黎和近郊这种空间上的双重生活。当一对年轻人,一个居于城内,一个居于城郊,两个人的关系如何维系。这个问题在今天仍然疼痛鲜活。

11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可惜了女主角,同年就挂了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和一个占有欲强的男人生活在一起。我尝试着替自己争取一点点自由。开始他会抗拒,逐渐变得能够理解,甚至超越我的预期,这让我颇为感动,我开始更在意他而不是自己,我会对他的孤单感到抱歉,但又不想演变为怜悯之爱,于是劈腿其他一些男人,但昨晚我恢复理智,对他产生了一种无比强烈的需要!”……侯麦必须要让女主在外遇忧伤离家后去一趟酒吧,才能与邻座涂鸦人夫聊起心路历程思维脉络,否则观众实在无法自行领悟这种法式浪漫背后所蕴含的超前卫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动机!

16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女人心里的那点弯弯绕真是怎么看都看不够啊,够无赖,也很可爱。如果我有个女儿,我会在她的青春期给她看侯麦,教她爱是宽容,自由不束缚,但相对的也会有寂寞,悔恨伤离别需要承担,儿子就算了,侯麦镜头底下的男人都挺倒霉,也挺混蛋的。。。

19分钟前
  • 张熊熊
  • 推荐

赞同灌饼的评论,且男女关系栖身于城乡关系之中:人们习惯在郊区敞开心扉,奈何城郊荒无人烟;在世界之中心巴黎,人们却更多地封闭自己,哪怕渴求的世界就在眼前。月圆之夜即是城与郊的天涯共此时,城郊的入城幽会,城市中幽会的奔郊区而去,这时对,那时错。

24分钟前
  • 喂饭
  • 推荐

知识分子热衷诉说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境深重的隔阂,侯麦的世界里这种困惑似乎从不曾存在。无论年纪相距的幼齿中年旅途相碰的青年男女甚至月圆夜深毫不相识邻座陌生人,所有的交往交谈都是那么自然和倾心,零心机毫无做作。我喜欢侯麦的这种非典型人际关系与他那总是令人乍舌到吐血却回味无穷的结尾

26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力荐

不是最好的侯麦电影,但仍没有人能像侯麦一样,用日常的细节和偶然如此真实的表现出二三十岁男女之间,关于情感的道德背叛忠贞纠葛和那些可能自己也搞不清的暧昧(帕斯卡·欧吉尔的猝死成就了本片

27分钟前
  • 荒也
  • 还行

侯麦一贯的风格 关于两性关系中道德问题的探讨。依然是贯穿全片的对话 但这次却将场景全部移到了室内 加剧矛盾冲突。结尾神转折 由此得到的启示是 女生千万不要太作哪怕长得好看哪怕男朋友很喜欢 以及最重要的 三观不合的人千万不要在一起呀。

29分钟前
  • 松枝清顕
  • 推荐

她1984随身携带的蓝色塑料提篮,在2009的后街日杂小店有卖。她两个女朋友的时髦装束依然是2009的款式。刚刚装修完一个人的小屋,她躺在床上的睡衣和床单、房间的灰黑色调,在时光中不会褪色。

34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这电影唯一的用处是提醒我那过瘦的女友吃饭,时年26岁的女主太瘦了,一双死羊眼,面皮松弛,身材像根棍儿,上唇好像还有胡子,整个人看上去就非常疲且老,拍完这部片子就死球了。剧情就讲她弄了俩房子,分别跟好几个男人磨叽,这些男人还有家室,她每次就欲拒还迎、拿没主题的胡乱聊天当前戏,聊完了也没下文,有些绿茶的意思。这女的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侯麦可能也没想明白这片子拍出来是为了个什么意思,台词写的也不好,这些男男女女都是进一退三,看着又别扭又无趣。女主最后裸了一会儿,除了这几秒,全片也没啥好看的了

3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很差

我们所有人的爱恋都是矫枉过正,时过境迁。侯麦这一部开得简洁,刹得漂亮。补记:Pascale Ogier,曾凭此片拿下戛纳最佳女主角。同年在26岁生日前夕死于心脏病。可惜了。Jarmush的《法外之徒》据说也是为了纪念她。

44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不要高估自己的感觉” ,侯麦的剧本好在,双方是同步的,而他只记录一方,观众以为那就是典型的偷情一方,殊不知,你在偷情,我已在偷情回来的路上。

48分钟前
  • Dorr
  • 力荐

候麦的片子都是这样大片的对白,某一段的时间,直接切入不会交代那么多繁复的东西,仅仅是把此刻的所想所感所期盼用台词展现出来。每次看候麦的片子都想回到没有手机电脑的时代,那种慢节奏还有人与人的交往显得尤为重要。

52分钟前
  • AMY
  • 推荐

看的过程有个错误预判,即第四部分出现的九月究竟是十一月之前,还是一月之后。没想到侯麦在末尾发力,咖啡馆里以“心理暗示”圆回标题,又将最早班车锁扣住此前不断提及的末班车。在叙事上又非常友善,创造了一个叙述的缺口,末尾空房间会面的时候,将激烈的场面/原因作了延后呈现。

55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依然侯麦式女主和三个男人的侯麦式男女关系情感剧,三男分别为控制狂男友、未上床备胎和一夜情男孩。开头的通勤火车明示了路易斯的尴尬处境,即便市区有房也一直在装修,趴体趴不完就得赶末班车,也隐喻了她对感情现状的不满:稳定的太过安逸,刺激的又太过折腾。月圆之夜没有狼人变身,却终将生活搞成一片狼藉。她哭泣的样子真的很动容,不管你把房子买在巴黎还是上海郊区,谁肚子里没有一堆委屈呢,只是这一切真的不是潮汐引力的锅。

6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女主角其实潜意识里完全明了自己行动的理由,明了自己一定会迎来的结果,这才是这部片的最最惆怅之处。没有不会变心的爱人,没有永远舒适的居家环境,没有永远照耀巴黎的圆月,于是只能抱着必失吾爱的灰心念头不停奔走,于是最后失去了也就是失去了。就好像她从头提到尾的那个篮子,捞不起水里的月亮。

1小时前
  • SaturnianAir
  • 力荐

明明心猿意马,偏说是要享受孤独。按捺了一小时的反转,终于如约而至。希望永远有人围绕着自己转也不是错,错在天体运动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女主不仅参与道具设置,也展示了穿搭、室内设计和家具陈列的才华。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侯麦最美女主。侯麦的好处是精准抓住情绪中细微的变化,又不只是情绪,情绪呈现欲望,欲望呈现哲学观。事隔十三年,终于可以坦诚爱侯麦即爱法国。完全就是当年的每日日常。

1小时前
  • 闻人林
  • 还行

一个死宅,一个瞎折腾。后来死宅受影响出去浪了,果真遇到了觉得心灵相通的新对象,而瞎折腾折到最后竟然想回到死宅的怀抱,但是已经把原有的退路给折腾没了… 咖啡馆里的男人说圆月是会影响人的,意思是月满则亏。

1小时前
  • 宇宙少女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