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六季

综艺大陆2021

主演:许知远,黄灯,鲁白,何多苓,高圆圆,杨扬,宁浩,葛兆光,吕燕,钟叔河,姜逸磊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3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4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5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22

详细剧情

  犹如尝试一种新的口味,或者接纳一种新的声音。可能带来新的触感,但态度不变。《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

 长篇影评

 1 )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葛兆光观看笔记

自然灾害要比人祸好对付得多(节目开始不久的这一句,歪打正着,放在目前的情势下,真是太让人唏嘘了。此时,葛老师也被封控在上海家中将近一个月了,据他自己说,只能翻看以前去美国、日本和欧洲瞎逛的照片,假装在旅行——摘录者按)。 任何预言对于我们搞历史的人来说,都不大靠得住。 形势比人强,思想总是无力的。我们能做的是把它往远处推一下,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坐标里去看。 过去太多人强调中国和日本,好像同文同种,一衣带水。其实我觉得,现在更应该强调的是中国和日本它有什么结构性差异,导致了后来的路径不同。如果你太多的强调一样,你没法解释中国和日本为什么在后来现代化的道路,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日本呢,它跟中国的差异其实并不来自于思想的差异,而是来自它背后语境,也就是政治和社会的差异性决定了思想的不同。所以我们一直就讲思想史并不完全是只是单纯的就思想谈思想,它实际上是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特别大。 宋代以前基本上知识分子是认为说要得君行道,然后我们把我们的理想实现出来,可是到了王阳明就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变,叫做“觉民行道”。 警惕后见之明。很多原本简单的道理,没有那么玄乎,后来人总把它们越讲越深刻,加上了很多自己的体会,甚至完全离题,和现实离了八丈远。 朱熹:“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盛世是平庸的,因为才学都用在写诗歌上头,没有那个吃过苦,没有流放过,没有产生危机感,没有一个思想深刻的,嗯所以我还特意在前面写方法论的时候,写了一段叫做“无画处有画”。 我们能不能写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史?所谓‘没有思想’是说,没有精英的思想,没有特别天才的思想,关注的是下层民众。我写思想史时,心中有一个搏斗的目标——那些具有笼罩性的思维定式和陈词滥调。 我们说跟大学生讲历史,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就是跟大学生脑袋里面(灌输)的历史搏斗。 你说我们心里面有没有什么阴影啊(上山下乡),这肯定有。但是有些事情你得过去了,别一天到晚本事难受。过去有什么好,我们是因为现在你可以面对了。他老讲他这个怎么苦呢,那苦难就变成一个勋章,挂在你的胸口上。反正我不太愿意回来(下乡的地方),是这道理。所以我不觉得,苦难都是正面的。有些人也曾经在苦水里面泡过,也许他会反过来想,你们都应该受一受那样的苦,那怎么办? 什么是爱国主义?一种是走向民族主义或者孤立主义的爱国主义,一种是对国家负责任的爱国主义,你让这个国家更好,对这个国家负有责任。这个是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的话,单纯的去抽离出来去谈爱国主义,它就变成会走向是非常狭隘的民族主义。可是过去因为没有分清楚区别,听不得人家批评你这个国家,听不得人任何的非议,但是你总得听人家是不是善意的,是不是真的为你好,对不对? 思想史跟知识史是不一样的,知识是可以进化的,他在不断的积累积累积累就上升了,对不对?可是思想是有时候是不断的重复,有时候想想,其实是蛮悲哀的。 国内历史书写从长时间自己想象自己,到西方的他者目光,再到第三个阶段,自周边国家去打量细部。 你如果把那些地方(周围其他民族)说成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其实是对那些地方不尊重。自古以来……可能反而是成见,要跳出立场框架,将历史放之于更大的背景之下。学着用对方的眼睛进行反观,树立全球眼光,以大家都能接受的价值观与历史认识方式去书写历史、讲述历史。 抗战激起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让一代人习惯用中国的史料、立场和逻辑去看问题。我们都不否认中国有特殊性,但你要不要共享一些普遍价值,比如说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现存的国际秩序,你是融入,还是另起炉灶?你认为你的特殊性是地方性文化,还是普世性文明?过于强调特殊性,就没有一体,只有多元。 我们传统的历史书写是不融于现代史学的,第一是常把中原王朝当作叙述的主线,第二是围绕政治,也就是王朝的更替、君臣的事迹,第三它基本上是以精英人物为主的,不涉及社会底层。 1895~1925年这个是作为转型时代嗯出现了很多新东西,我们仍然认为是从1895以后到1898,戊戌变法,中国已经出现三个路上了:第一个就是按照英美这样的人,我想第二个就是社会主义,还有一个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不仅包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包含了一个拯救自强的这么一个,其实这三个方向哪一个方向强一点。就出现一个事件有五四,就是这样开始是民族主义或者爱国主义,但是很快,转让新文化运动。到了一九二几年,中国文化大讨论保守主义、传统主义或者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比这个跟自由主义的辩论?但到了1930年代那就是社会主义来了,其实就这三个东西在那不断的交错着。 问:新一代的这些哲学家,你怎么看呢他们的研究? 答:他们做的题目都很小,太碎了。他们不太关怀中国说跟大的政治命运有什么关系,好像他们只是一个专业,一个技术。我都不跟他们谈起来,这个很有意思。他们会批评我们,你选那么大的书干什么样,你写了那么大的宏观的问题能解决吗?有时候我想,就是说我们还把研究学术不仅当做一种就是我们的好像整个生命都在里面,同时我们非常自觉的说,我们做这个题目它到底能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批评的意义…… 历史学家是诊断病源的医生,不是开刀动手术,不开处方的医生,我们是给你诊断病人,你(政治家)听不听由你。

 2 ) 宁浩,一个怀疑论者

《切片计划》对本集的评论,让我有了看这集的冲动。

意外的很喜欢,对宁浩几乎所有的发言都感觉认同。

这集其实亮点很多,宁浩对于二战后“人,人道”被供上神坛的怀疑,许知远和宁浩对于艺术发展史的辩论,都很有趣。

许知远的很多问题都有被回避,但是我不觉得其中有不真诚,而是宁浩提供更多的解读性,用完全不同的视角去阐述同样问题背后更多的可能性。

许知远纠结于大环境对人的”规划“,而宁浩更愿意理解为”人“渺小下的用力求生存,在这个层面,意义和一切的东西都被消解了。这个和宁浩一直以来作品中的荒诞是完全契合的。

正是这份,渺小和无意义,才诞生了无限创造的可能性。

 3 ) 第7期 对话葛兆光摘录

《回望香炉,我的苗疆生活》?片首

1、中国和日本差别太大了。为什么大正Democracy会走向战争。更应该强调日本和中国的结构性差异,最后导致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2、日本从来不是中国的朝贡圈,一直有疏离意识。中国人合法性一直认为是以德配之,承认汤武革命。日本是天皇万世一系,对国家没有严丝合缝的控制,反而是封建制。所以中国总是颠覆,整体性的颠覆,revolution。

日本能保留它的很多的文化的象征物。日本思想史的主轴是王权对神佛。中国的王权和神佛不是对立的是垂直一体的。

3、日本跟中国的差异并不来自思想的差异,而是来自背后的语境,政治和社会的差异。所以研究思想史不要仅仅就思想而谈,而要关注背后的政治、社会。

4、中国是有整体主义来接受外来知识,它特别需要一个道理。我现在特别想知道元宇宙是什么?

5、古代讲流刑,有这种对远离故土的心里恐惧,人们把它来作为惩罚。

6、搞历史的人容易犯后见之明的错误。比如龙场之于王阳明造就的意义、转折点。

7、所谓的原理是很简单的,原来孔子是没那么复杂,后人加上了很多自己的理解。

8、朱熹:“埋却书册无了日,不如抛去去寻春。就像胡塞尔说的我直接面对现象,有那么玄乎吗?

9、写思想史要重建它的生活环境,想象其当时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如何待人接物。

10、中国的近代史不该开始于鸦片战争,1895巨大的耻辱才根本的想问题,思考变革。

11、盛世的思想是平庸的,你没有危机感,没有底层生活经历,都用在写诗、歌功颂德去了。

12、他们不喜欢我们,因为我们要分他们的粮食。你们又不会干活。

13、中国现在有一个问题,曾经长期自己想象自己,后来西方来了用西方打量中国。我们能否用更细的镜子去看中国,从中国的周边国家看中国。

14、如何跳出中国的框架,反过来看中国。就中国看中国是谈不了,我们需要从更大的视角去看中国,周边对中国有一个蝴蝶效应。

15、一定要有一个全球的历史眼光,和大家都能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和历史认识的方式。

16、我不觉得苦难都是正面的。也许有人就是觉得我受过哭了,你们都得受这个苦,拉低他们的底线。

17、黄金十年:很多法律、制度国家性的建设开始,包括我们这一样。时间缩短、空间扩大、(满蒙回藏、史料增多、问题复杂,中国学术进入世界主流,世界很重视中国学术的成就。一方面是日本侵略打乱中国的现代化,二是救亡压倒启蒙,迅速改变了整个中国。因为抗战时期,民主主义、中国特殊、爱国主义迅速崛起,如钱穆的《国史大纲》(它背后的情感其实是依托于抗战时期,有现实的语境)。这种以民族主义、中国特殊论、中国文化优越的模式来解释中国历史的模式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思想。

18、我们都不否任中国有一些特殊性,但你要不要共享一些普遍的价值?现存的国际秩序你是融入还是另起炉灶?你认为你哪个特殊性是地方性文化还是普适性文明?

特殊性不能强调地过头,否则的话呢你就等于是说没有一体,只有多元。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文化都不能沟通了,那怎么能行呢?!

19、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界限辨析。

20、思想史和知识史是不一样的。思想史经常重复。比如希腊人一直在讨论being(存在)。我们还是在梁启超原来的位置上。。而知识史可以不断地进步。

21、我们走歪路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走在正路上。。。

22、我们的史学传统:一、中原王朝为叙述主线。二、王朝更替为核心。三、以精英人物为核心,而非社会底层。

23、历史学家是诊断病原的医生,不是开刀动手术、开处方的医生。听不听由你。。

参考资料:

1、//new.qq.com/omn/20220414/20220414A06PJV00.html

2、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2058.html,葛兆光:非青非红

 4 ) 对话鐘叔河

虽然说是八十多岁的老先生,讲话一点都不会晦涩难懂,读万卷书然后只用最简单通俗的话来表达,就是好的编辑,好的学者。

老先生引用,何为才学识,才是才能,学是学问,识是见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即为学问,作家诗人才华横溢即为诗篇,公共知识分子如编辑记者宣传者最重要的是见识和以此形成的社会使命感。

老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正因为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民族自我复制的基因太强大,正因如此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变革的脚步才会走的非常缓慢,这不是一两代人能轻易实现的事,所以,急不得。

老先生说,按常识和情理办事,事就能少了很多折腾。除四害如果能有一半的人认识到这个运动的问题,不去做,那么荒谬就不会继续下去。

老先生说,书还是要尽可能多读一些,保持质疑探索求真的勇气,自由的阅读,自由的思考,不拘束于眼前。

最后老先生说,他的一生,只为尽可能出一些启蒙的书,尽力做一些正确的事,讲一些真话,如此,人生就没什么好遗憾的。

PS这一期许老师采访时眼神中的崇敬和在图书馆翻看古籍讲到张德彝时那种兴奋也很动人

 5 ) 《十三邀》:从群嘲访谈到文化节目顶流

从2016年5月首播到现在,《十三邀》已更新到第六季,虽然每次都会迟到,但没有缺席。它的片头曲和旁白依旧好听,广告插入自然巧妙,主持人许知远还是一头卷发,穿着长袖白衬衫和紧身牛仔裤,没什么变化,单是胖了些。

相比其他文化访谈节目,《十三邀》在内容选题上与《圆桌派》趣味相近,话题偏向于人文社科类,邀请的嘉宾集中在文艺界和商界,上一季圆桌请了尹烨聊生命科学,这季十三邀采访鲁白关于神经科学,只不过圆桌攒一群人把话题聊透,十三邀则是由一个人提出许多问题。

在节目构成上,《十三邀》与《奇遇人生》、《仅三天可见》属于同类项。从采访风格来看,许知远和柴静一样,都是看情况发挥的感性型记者。

第一季《十三邀》以许知远的尬聊出圈,作为主持人不占主导地位,比嘉宾还感到不自在,于是变成被审视的客体。中年精英知识分子的不合时宜与自以为是一起袒露在公众面前,掀起了一波群嘲的狂欢。

六季走来,许知远的采访水平是否提高未知,但观众的接受度明显宽容了。对采访时短暂的冷场不再焦虑,对主持人的外貌不再攻击,转而变成了赞美和欣赏。

当许知远与同频的人聊天时,像采访项飙、罗翔、唐诺、黄灯等人,这些学者一方面提供了当代语境下思考问题的新颖角度,一方面又流露出现实受限的无力感,刚好与他合拍,因此整个访谈非常流畅。

当许知远与同频不同向的人聊天时,比如马东、罗振宇,他们共贴着文化和商业双重标签,拥抱市场的姿态有深有浅,互相伤害又互相理解,呈现出一场各自为阵的唇枪舌战。

如果嘉宾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历经沧桑睿智通透,像历史学家许倬云、画家何多苓、导演赖声川,许知远通常会追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一说一的专业见解,让观众有种获得感。

如果嘉宾是演艺圈人士,他们频繁被采,其实很难呈现出新意来。所以,《十三邀》张艺谋那期主要展现的是他的工作状态,因为本人不多话;毕赣那期是去贵州凯里转了一圈,边走边回忆;贾樟柯那期没谈现实主义,谈到了宇宙科幻;姜文特别能说,就坐窗边聊了一整期。

当然也有一无所获的时候。采访冯小刚时,双方明显兴致不高;五条人那期,仁科的散漫让许知远感到莫名烦躁;采访木村拓哉、黑木瞳,也许是他们太客气了,也许是语言沟通障碍,整期节目没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

有时看《十三邀》的弹幕,发现有的观众有一条嘉宾鄙视链。在最底层的是演员,尤其是女演员。其实她们优秀又善良,经常在许知远忘词的时候主动接话解围,其他人就没有这个意识。

最新一期嘉宾是高圆圆。简而言之,看完这期,你会觉得:“真正的圆圆比她的角色更有魅力。”

四十而不惑。在表演方面,她曾经怀着成为朱丽叶·比诺什那种演员的梦想,但拍《南京,南京》时,即使每天特别用功地沉浸在《魏特琳日记》里,她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她承认自己天赋有限,沮丧之后继续努力,结果还是做不到。

当高圆圆说自己有一段时间讨厌别人关注她的容貌,后来她克服了虚荣和伤害时,弹幕上飘过一句:别矫情,除了容貌你真没什么别的。关于外貌、演技、生活,她的表达清醒有内涵,但是仍有很多人停留在美女的刻板印象上。

高圆圆希望自己放肆一点,可她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她31岁去香港拍《单身男女》,心想如果自己20岁来到这座城市求学求职,可能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这也让出身背景相似的许知远很赞同:莽撞、窘境中会激发出我们更多的可能性,我心里很大的遗憾,就是更年轻的时候没有去真正地生活。

在该投入的时候选择了审视,在该释放的年纪自我压抑,后来感叹青春里满是白月光和遗憾。

什么是真正地去生活?是变色龙似的扎进世俗现实里,忘记书本文字的禁锢?还是挑战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一败涂地后经历痛苦和成长?

没有答案。

但起码在《十三邀》里,可以看到相似的焦灼和困惑以及没有放弃寻问的努力。

 6 ) 终于有人吐槽许知远的穿搭了

看到这里的我笑出了声。

他好像不怎么穿人字拖了这季。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短评

这一季的第一集可以看出,其实老许的语言体系是很难切入到现实主义中的,注定是个很难链接的对话,更多的像是倾听受访者的声音,相比于在理想国度去不断发问,在现实题材中用智识去寻求答案反而显得尤为艰难且无力。

9分钟前
  • 菲林
  • 推荐

刚看十三邀,内心受到震动继而全身发麻,在无序混乱的城中村中有个年轻人在追求秩序的美

10分钟前
  • 世界呢分钟
  • 力荐

好看是好看,但总感觉许知远就像是一个冰箱空了的人,从始至终提着同一个篮子的菜,去换各种东西回来。有时候换来的菜好一些,有时候什么都换不回来。不变的还是他自己:抱着一份早已形成、无法改变的偏见,把开放性、可能性挂在嘴边,却怎么都做不到。

11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十三邀第六季了,就没有人想听听许知远的故事吗?你看,他开始准备讨论一些了

13分钟前
  • 林展
  • 力荐

或精进 或退守,唯有对自我的掌控,才能赋予生活以安定感。在这个单项度的社会,以前那个暧昧的多样性被牺牲掉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太焦虑了,丢掉了中国传统的智慧,太争斗了,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重新树立思想的尊严。

14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被“工业废水”四个字狠狠击中……

19分钟前
  • 连翘
  • 推荐

刚刚看了黄灯老师的这一期,很喜欢, 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她在讲述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做她的学生是件幸福的事情吧!节目涉及了很多重要的话题:留守儿童,教育,成长,大学,写作...

22分钟前
  • 面条超人
  • 推荐

给第一期五星,从中段哭到结束

26分钟前
  • 楚雨蕁
  • 力荐

黄灯真的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她在这个被社达思想荼毒的时代中重新唤起了一个悲悯的视角,让我们看见并能够体认到这份弥漫在社会中但常常被莫名其妙遮蔽的巨大的沉重感。也提醒我们去反思自己所处位置的正当性。“该如何面对他人的不幸?”这是不能逃避的问题

28分钟前
  • Shoreline
  • 力荐

走了六年的路,许知远越来越知道《十三邀》做不成一本实用的「答案」书。所以只好去做一本被现代人贴上各种现代性标签的「问题」书: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提供答案。毕竟,所谓「问题」颠来倒去,无非「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那么几个,而所谓「答案」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千奇百怪的——但,很多时候,知「食」分子抛出的问题越宏大,得到的答案越具体,越唯一。一个模糊不清的边界在于,我们不知该把这个节目定义为一部以知识生产为内容的「广告」片,还是把它归为一档以卖书带货为主的「脱口」秀。从第一期来看,作家老师们像是在说:喝这个吧,你看,所谓「二本学生」也可以从「工业废水」变成《诗人》和「知食」分子。让知识带领一个人脱离「应试教育」秩序很容易,但引导一个人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切实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谈何容易。

31分钟前
  • Muto
  • 还行

“书还是要读的,笑还是要笑的,让我们死是万万不会去死的”

33分钟前
  • 挂甲人
  • 力荐

第六集首期基本上是系列最爱了。以往的节目是透过许知远与嘉宾的交谈与碰撞,去展露珍贵的经历、阅历和真知灼见,这一期已经超越了常规访谈的层次,完全可以视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了。它不仅描摹出了黄灯这样独善其人进而兼济天下的老师形象,点出了理想主义者唯有贴近现实、关注具体的人才足以绽放光芒;同时它也以黄灯收集的学生作文为线索,去触达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以及更广泛的教育问题与现代年轻人的生存困境。黄灯,是真如明灯般的良善之人。她对大学生的描述是:“空心人,带着塑料味和电子产品的气味”,一针见血。许知远的访谈节目俨然自成一格了,希望能一直做下去。

34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书生气在生命科学的大拿面前就变成了一关心生死二是绝对敬佩了,窦文涛是,许知远亦如是

39分钟前
  • 青春只有钱能买
  • 力荐

钟书河这期 真的看到暴哭 太动人了 即便费劲心力才从泥沼深渊中存活下来 依然向往未来 深信一点点火炬就可以传递下去 在漫长的时光里 人这一生算什么 又何谈挫败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样纯粹、磅礴、又清醒的生命力更动人的东西

44分钟前
  • 黑牙刷藍毛衣
  • 力荐

我对于许知远作为一个明明在他各种著作里表现出强烈的反时代意识的并且带着明显旧时代风度的知识分子感到了震撼和欣喜,在如此一个时代之下竟仍旧在坚持不懈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着这个时代的问题。他貌似在之后也不再取巧性的去向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求解,而是落入一道道泥泞之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询问着,探索着。

48分钟前
  • yiyi
  • 力荐

凭第一期的选题就可以打五星。

49分钟前
  • 小烨
  • 力荐

是这样的,像我这样的人,能读到现在,是一个很小概率发生的事情,初中的大部分同学,大都早早步入了社会,有的在做厨师,有的在修车,有的赋闲在家,有的甚至还在蹲监狱。事实上,苦难离我很近,而生活的幸福对我来说是一种遥远的幻觉,我很庆幸,能够如黄灯老师所言,在生命的某一刻,领悟到读书才是阶级跃迁的唯一出路。我们这一辈,还没有被历史所书写,被文字所发现,但我们的感受是如此真实,我们的分离是如此痛苦,我们的孤独是如此深刻,我们的生存路径是如此的单调。所以我们值得被书写,被发现,黄灯老师告诉我们,要用书写去对抗生活的沉沦,觉察世界的参差,思考命运的起伏,但很多时候,书写仅仅只是书写,它改变不了什么。我们普遍地生活在一种无力感当中,时时刻刻在被裹挟着前进,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祈求眼下的苟且与安乐。

50分钟前
  • 三仛
  • 推荐

十三邀基本上越做越好了,真是难以想象,与现实同频共振与大众相抵共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了,第一集“黄灯”就看得我百感交集。许知远大概是在以一种他自己也无意识的状态,留守住了当代中国主流新媒体唯一的一块“思想的绿洲”。

52分钟前
  • 楚门
  • 力荐

黄灯这一集的社会意义能顶好几集,呈现了许多现实中的普通人状态,每一分钟都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可惜时长还是短了些,有些敏感问题看起来是不好详细谈,赶紧去读《我的二本学生》吧。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课堂上曾想考北电的男生坦言生长在城市有房子所以有安全感,爆粗怒批土地红利不创造价值,房价几年就翻几番,这确实让自己都有点…许知远下意识插话:罪恶感?男生连忙否认:不是罪恶感,这玩意儿你说我一个人能承担吗?可见,许知远包括黄灯仍然是少有的带有知识分子使命感的人,而大多数人意识到了社会问题但不会归咎于自己,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启蒙者的位置。其实我所拥有的一切也是运气使然,我时刻有挥之不去的罪恶感,而心理承受不住,只能逃避到同温层。

57分钟前
  • Jacques
  • 力荐

这节目上过很多大神,大都是感觉他们很厉害,但黄灯是让我喜欢的,感觉她的温度可以熨帖内心,想去跟她说点事情。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底层生活,只有升学找工作的人大概很难理解这种普遍性的失落从何而来,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之前看和刘擎的番外篇,怀疑我们所做的坚持是不是只停留在行动而缺乏更深的探索,也许向内沉淀才是更好的出路;但其实和有质量的人相处也是一件乐事,这种质量倒不是说条件有多好,,更多的是一种本真。许知远好像也变得更加关注众生了,生活就是这样,成天那么严肃,会累。

60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