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国语

剧情片英国1982

主演:本·金斯利,坎迪斯·伯根,爱德华·福克斯,约翰·吉尔古德,约翰·米尔斯,马丁·辛,丹尼尔·戴-刘易斯

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

播放地址

 剧照

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2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3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4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5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6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3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4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5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6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7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8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19甘地传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5 23:46

详细剧情

  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31年赴伦敦参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本片获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最佳男演员(本•金斯利),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剪辑共八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化妆,最佳电影音乐和最佳音效三项提名。

 长篇影评

 1 ) 马马雅虎

今天是马丁路德金日,是美国一公共假日。明天,马丁路德金的一个梦想将成为现实:黑人奥巴马将宣誓担任总统。

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是跟印度甘地学的,甘地呢,是跟梭罗学的。甘地在南非期间被逮捕,在法庭上念的就是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On the Duty of Civil Disobedience)。说梭罗这一篇文章,促成了印度的独立,奥巴马的上台,也不算多夸张的事。所以我们说:笔胜过剑。顾炎武说过一句话:易降猛兽,难服寸心。利用极其暴力的手段制服一个人,是不具有长期效果的。甘地在解释他为什么要用非暴力手段对付英国殖民者的时候,他说他是用他的非暴力,衬托出敌手的残忍,显出他们的不义来。在一个丛林法则的社会,义与不义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从历史上看,即便是打战,大家也讲究个“师出有名”,因为人心向背,决定着仗是胜仗是败仗。强大和专横不是纵横四海的好理由。

但无法让人心服口服的时候,一些暴君就去惩罚人的皮肉。“他们奈何不了我,便打定主意惩罚我的身躯。就像群顽童,无法惩罚他们憎恨的人,就冲他的狗撒野。”(梭罗)可是惩罚人们的皮肉,你能得到的,最多只是一具尸体,一不小心还会造就一个“烈士”。

梭罗、甘地、马丁路德金这三个人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崇尚非暴力,二是不合作,三是他们都是强驴,执拗得让人无可奈何那种,梭罗拒不向不废除奴隶制的政府纳税,乃至入狱。甘地拒不使用南非政府的良民证,“打死了你得到的是我的死尸,不是我的服从”。历史是一些倔强的人写的。对了,我忘了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关注社会正义。这个社会正义超出了法律。就如同甘地到了印度(当时是英国殖民地)后一样,有些法律是恶法。在恶法面前,很多人的选择是胳膊拗不过大腿,顺从罢了,可是也有一些人,像甘地一样,当着警察的面,忍着敌手殴打,将一张张做顺民的证件扔进火里。

《甘地传》的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甘地领着一群人游行的时候,一个矿区老板派来大批骑兵要向人群冲来。这时甘地的一个伙伴叫大家全部卧倒,卧倒之后,马就原地踏步,不来践踏了。后来的英国将军,对一群手无寸铁的集会群众开展大屠杀。两相对比,想来人连马都不如啊,因为马尚且不去践踏已经卧倒在地的人。《格列佛游记》里头说的马是一种文明、高尚的动物,人都是Yahoo. “雅虎”这个翻译方法挺好,人看上去挺雅挺美,心里是老虎野兽。《军火大王》(Lord of Wars)电影里,军火大王(尼古拉斯-凯奇)的弟弟在厨房贴了一招牌: 谨防恶狗。军火大王问:你这里没狗啊?弟弟说:我觉得我心里有只恶狗。

形形色色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些运动的倡导者叫人去驯服心里的恶狗,让外在的那些恶狗自证,故而在道义上胜利了。一旦在道义上胜利,在人性上胜利,践踏者就已经败了一大半了。

人何必相互践踏呢?甘地有次走在路上,和狭路相逢的白人种族主义者拦住,甘地说了句话: There is room for us all. 是啊,以天下之大,容得了你也容得下别人,本是同根生,相践何太急呢?不能比《甘地传》里的马还没有人性吧?

 2 ) Winners don't punish

    "You have heard that it was said,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But I tell you, do not resist an evil person. If someone strikes you on the right cheek, turn to him the other also. And if someone wants to sue you and take your tunic, let him have your cloak as well. If someone forces you to go one mile, go with him two miles. Give to the one who asks you, and do not turn away from the one who wants to borrow from you."
    —Matthew 5:38-42, NIV

周末在礼堂看了《甘地传》,三个小时的片子,稀稀拉拉十几个人,看完了呆坐在椅子上好半天。脑子里一个问题在回响:“Winners don't punish, but why?”

Winners don't punish ——

这是上个月Nowak小组发表在Nature上一篇文章。我认为此文的结论有些问题,这是后话且不谈。本文的关键亮点在于首次将报复与反报复的机制放置于实验当中,结果确实很震撼。Milinski在同期发表的评论中将Gandhi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我认为这个例子极好。

作恶之人有何惩罚不得?Gandhi有一句名言:“An eye for an eye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我想它就是来自于《马太福音》中的那一段话,虽然他是一个印度教信徒。这世上真正的执意作恶之人并不多,所犯错事多半属无意之举或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此类行为如缺乏宽容之心而严加处罚,往往会触发报复心理并使之蒙蔽心智。世间之绵绵战乱纷争大多起于此,如家族之世仇、民族之矛盾、国家之冲突、宗教之纠葛。

有人作恶,却惩罚不得,该当如何是好?耶稣说:转过另一边的脸给他打。这很愚蠢吗?不,至少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很聪明。因为人类,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并不是纯粹自私的经济动物,他们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叫做“感动”,所以亚当斯密才要同时写两本书:《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无论是乞丐还是君王,发觉自己做了亏心事以后都不免“内疚”,这乃是人之常情。转过脸去给他打,正是为了唤起对方的愧疚,至少是尴尬。而若从耶稣那里算起,人们明白这个道理也至少有两千年了。不知道其他动物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动现象,如果没有,那么人类的这种本能又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然,书本上的道理和实践中的运用是两回事情,不然的话,孔夫子当年也就不必四处流落了。感化往往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候要付出不菲的代价,所以人们本能地更倾向于简单粗暴的方法。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原则而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这个人大概就可算圣人了(比如耶稣、孔子和甘地)。如果想要暂时的太平,则尽可以倚重残酷严苛的法律,将违法乱纪者一律关押、流放甚至处死,从汉代的文景之治到现代的新加坡大概都是如此。但如果想要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感化就要比惩罚有效得多,动辄叫嚣武力威胁或是给人扣上一个反党叛国、阴谋破坏之类的大帽子,逞一时口舌之快,都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只能加深误解与敌意。

可惜,圣人太少,而我们都是无可救药的近视眼。

 3 ) 信念的力量

大概4年了,最近又重新看了一遍,领悟更深。

不过,在二次看这个电影之间,我阅读了几本关于甘地的书,自己对于非暴力,对于佛教的理解比以前深刻多了,于是看这个电影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片子的开头,甘地能言善道,我觉得和甘地的性格有冲突,甘地不那么能说的。当然了,这是电影需要,瑕不掩疵。

甘地通过在南非的经历,尤其是反抗的权利,建立了他对于非暴力的信念,而他敢于运用非暴力,不但是因为他的宗教情结,更是因为他了解英国的法律,虽然英国是个殖民国,但是他也清楚英国是法制国家。

所以,对于信仰和法制的信念,他坚信非暴力可以取得胜利。

整个电影,都可以看到甘地非常沉静,执着,乐观,仁爱,这些都是来自与他的信仰和信念。对于这些价值的坚持,使得他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信仰者---不仅仅是念经,而是深信并身体力行。

此外,他采取的策略也非常高明:抵制英国产品。---非暴力是军事和政治斗争,而抵制英国产品,则是发动了经济斗争。这三点加在一起,给了英国殖民者最重的打击,从而不得不抛弃虚伪,去面对甘地并做出让步,最终退出印度。

甘地本人,生活非常简朴,经常深入群众一线去和贫苦穷人打成一片。他的人格魅力无疑也是帮助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喜欢他朴素,一个人把自己关在豪华住宅里,远离群众是无法赢得人心的。

其实,这也是我们发展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如果我们高高在上,不和群众打成一片,怎么能指望你能发动群众呢?如果你用钱去诱使群众做事,等钱用完了,你和群众的关系也到头了。

社会发展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就是人的工作,人的工作就是希望你和他是一条心,成为朋友,互相信任,才能同舟共济。

给我冲的人永远都战胜不了跟我冲的人。


同时法制建设非常重要,当人们相信法律可以解决问题,就不会用暴力了。因为他相信法律--不是人治,需要通关系--是正义公平的,他会接受法律处理的结果。

看这个电影,也加深了我对于公民社会的信念,也加深我对这个工作的信心。因为我和他一样,都看到蕴涵在人内心深处的善。

 4 ) 理想主义的脆弱与强大

一、一种成功的理想

大多数革命者的思路是,我们受够了奴役和凌辱,我们要拿起武器消灭你们,血债血偿。
甘地的思路是,我们不能忍受被奴役被侮辱的生活,你们必须离开,你可以消灭我们,但你不能迫使我们接受这种生活。
这是一种伟大的理想,它在为自己的权益的抗争试图唤醒对方的人性和良知。这种思路有一个非常人道的假设:对方也是有血有肉有可能被打动的人;但它并不依赖于这个前提,因为我们要求的一切并不是靠乞求或是对方良心发现得来,而是靠抗争,我们的抗争并不是通过伤害你们、而是通过采取一切不合作的方式让你们不能再继续伤害我们。
甘地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身体力行着一种坚定的、高尚的信念并矢志不渝。而这种天方夜谭般理想化的信念,显示出理想主义真正强大的一面:坚持和隐忍的力量,这种强大最终争取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An eye for an eye, then the world is blind.

二、理想主义者的悲哀

理想主义者是悲哀的,他们不是放弃,就是失败。
于一切革命者或者理想主义者来说,最可怕和最讽刺的不是死于与之抗争的事物,而是死于为之抗争的事物。但综观历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是死于前者,就是死于后者。
无暴力抵抗运动为印度人民争取到了自由和独立,但甘地伟大信念的核心却无法打动国内的极端宗教分子,他必须通过绝食来试图制止国内宗教分子的暴力对抗,我想他一定觉得自己是失败的。他没有被物质、名气、权力诱惑,坚持最初的高尚信念并为之奋斗了一生,但这种信念并没有传递到他的信徒心中。而最终,他没有死在敌人手里,而是死在了他为之奋斗、坐监、绝食的印度教民手中。
文明和高尚在野蛮和暴力面前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这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哀,也是所有文明的悲哀。
但我想,甘地没有失败。他的精神的火苗已然永垂不朽。
他用他的一生告诉人们,除了暴力流血之外,是可以有别的抗争方式的,一种人道的不让自己双手沾满鲜血、心灵蒙上污点的抗争方式的,他的成功让我们相信尽管会有牺牲,但这种人性化的抗争方式是有可能成功的。

三、一种好的信念

这个世界是一个不够好的世界。我们的社会也是一个不够好的社会。甚至我们的生活也是不够好的生活。
我们总是试图抗争,为我们应得而没有得的,为我们该做而不能做的。
很多人头破血流然后心灰意冷,很多人看到别人的失败而学会妥协,很多人大声疾呼然而回音甚少而愤世嫉俗。
我想没有人是错的,只要他不是从心底里冷然漠视别人的流血牺牲或是从心底里认同丛林法则。只是,我们需要一种好的信念。
一种好的信念,不是让每个人都变成理想主义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也未必是件好事,而是试图令大多数人不盲目——既不被眼前的微小利益蒙蔽也不被愤怒蒙蔽,令大多数人相信我们身边那些不够好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努力和抗争而变得更好的。而一种有意义的抗争,不是因为愤怒而抗争,而是为了改变而抗争。

 5 ) 哦,羅摩

甘地死时果然说的不是oh, my god;而是hai, rama. 意思是“哦,羅摩”*。

西方主旋律电影拍起外邦的故事,总让人有一种隔靴挠痒的感觉。首先声明,我不排斥西方主旋律电影,看过很多奥斯卡得奖的没得奖的那些,我也从来不反好莱坞。但是比如《追风筝的人》这样的片子,明明讲的是中东的孩子,你看到最后就觉得怎么这讲故事的方法以及故事内涵里的那点意思跟你常看的那些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中产阶级白人故事差不多呢?以此类推,这种片子看起来制作精良,价值观精英,世界观广阔,但仔细一想你就发现它们完全是按自己的意思组织材料,它们完全没有那个意图去用中东人自己的眼光看待那片土地。

异域的地理和文化只是一种猎奇,但是政治不能不正确,更不许讲些西方观众不太明白的事情。阿富汗的故事也好,印度的故事也好,最后其实只是讨好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里的那同一个故事。

我喜欢甘地这部片子,对我有很多启发,至少点开了我脑袋上的几个穴,让我想去了解关于这个人和那个年代印度的事情。但是这也不妨碍我带着防备之心去看这个电影。比如上面链接里的那篇文章,我就觉得说到了很多点子上。

为什么电影里,甘地老人家要喊oh god呢?因为大部分西方电影观众不会知道rama是啥意思那个年代也不会去wikipedia一下。就算人家查大英百科全书知道了,有几个人会去学习印度教知识傻瓜指南,就为了搞懂电影里一句台词?所以编剧就算是要让一位印度圣雄不知所云地在临死前喊上帝,也不会让没有文化背景的西方观众看到他喊羅摩。文章里还嘲笑了看什么都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有人说那rama不就是印度教里的god吗 -- 那您的意思是印度教是基督教底下的旁枝?

抛开这个细节问题,看看电影主题。
电影着重渲染反种族歧视,反殖民主义,反暴力这三个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的主题。纵观好莱坞大片,往往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核心价值观打转转。别误会我的意思,这些价值观本身很崇高,问题在于事情往往不会简单到可以一清二白地放到这些目录底下。现实世界中往往没有那么脸谱式的正义或邪恶,往往没有那么明显的对和错。而艺术作品对待世界总是问那么几个相同的问题,得到那么几个相同的答案,总是局限在单一的价值判断里,看久了让人难免觉得老套。

回到甘地本身,重要的是把甘地当作一个“人”来看。我们看这样一个电影,崇敬一个人的智慧,以及他对世界的判断和反应;但是,传奇化,过分英雄化这个人,把他当作神来崇拜,只会让我们自己失去对世界的判断。


*查证出处:(一篇长文,关于电影形象和真实甘地之间的差距:)http://history.eserver.org/ghandi-nobody-knows.txt

 6 ) 如果上帝曾经来过

   如果上帝曾经来过,那么他在1948年1月30日就失望的离开了。
   在加尔各答的甘地,他像上帝一样俯视着楼下愤怒的人群。全世界都疯了,就因为你是穆斯林,我是印度教。而当时,似乎只有他看见了这种愤怒的可笑,转而验证了人类的可悲。可以想象他当时是怎样一种落寞和无奈。
   记得《凤凰劫》里有一句很有道理:Belief unifies people, while religion seperates people.
   的确,Belief is one thing, religion is quite another.
   面对困难面对折磨甚至面对侵略,相信任何一个“理智”的“有骨气”的人都会选择“an eye for eye".所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所谓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谓此仇不报非君子。可是,到头来呢?难道就没有折磨,没有失败了吗?
   
   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是用木棍和石头作战的。同样很可爱的老头,和远在东方的甘地“琴瑟和鸣”。战争永远是最愚蠢的解决方式,甚至从根本上说,冲突都是愚蠢的。
   The only devils in the world are those running around our hearts.没有什么更透亮的道理了。再明白不过,只可惜全世界都在为了所谓的“区别”操刀相向。用一句很古老的中国话:冤冤相报何时了。更何况,如果我们不要在区别上大做文章,就连“冤”都不知从何说起,何来报?
   上帝曾经来过,他借着甘地的眼睛,看了这个疯狂的世界。于是,上帝也疯狂。

   最近觉得“疯狂”这个词越来越好用,什么都可以修饰。

   可是,甘地终归是走了,仅仅因为某个疯狂的刽子手不知道出于什么疯狂的念头,做了那样一个疯狂的举动。一命呜呼。于是上帝也会去了。

   所谓好花不常有,好景不常在。上帝终究是要走的,人类终究是要疯狂的。纷争永远是热门话题,火药永远是最终的止疼药。可是,我还是想说一句:罢了,看在上帝的面子上。

 短评

即使考虑到这部片子里的无数政治正确,它还是部优秀的电影。本金斯利是个一流的演员

5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作为20岁以下的小孩子,崇拜明星、军事家或者优秀的统治者之类的情有可原,但是随着你慢慢步入成年,会逐渐意识到某些高尚的人格力量,才是人类真正值得宝贵的东西。

8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力荐

非暴力倡议者最终被暴力终结了,可终结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明白,肉体而已。他说如果放下屠刀是为了他这个小老头不死,那就太傻了,可见意外被杀的事实,象征他对人的愚昧程度还是有所低估。他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成功,他的付出没有落空,只是修得正果的时候,要俯瞰才能见证了。

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其实他一生最大的胜利并不是那些政治上的成就,而是曾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着人们走出疯狂。这才是最难最难的。

14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三小时的片长,恐怕仍忽略了诸多细节和背景。然而人物和故事原型本身实在太富张力。任何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运动,往往容易失控,更不用说涉及种族和宗教的矛盾重重。甘地既有直面死亡的决绝,又能时刻保持隐忍、克制和冷静。虽然或许也只是历史大潮中,顺势成就的事业和功绩,但确实无怪乎是一代伟人。

16分钟前
  • Syc
  • 力荐

这才叫沾了题材的光,即使流水账般的汇报甘地生平,也不会差不到哪里去。用他在南非的经历铺垫其个性宗教,记录了从“大英帝国”的律师到支持印度独立的精神领袖的转变过程。遗憾是对于南非和印度人民追随他的原因没有做更深的探讨,而局限在英雄的个人见地与魅力。82年大概是需要这样登高一呼的气氛吧

19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绝对经典!30年前的大片现在看来也一点不老气,宛若今天。甘地,必杀技绝食,一把盐打败日不落帝国;伟大的灵魂,让对手也肃然起敬;只是国父看着儿子分家,还是无可奈何。非暴力不合作犹如神迹,在没有信仰的中国不会显灵。而印度独立33年后英国能够拍摄出这样的电影,同样让人钦佩。

23分钟前
  • 歌辞
  • 力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27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英雄无数但圣雄惟一,上帝无言而众生平等。

31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本金斯利的演技出神入化几可乱真;3个多小时,让我明白一件事:以非暴力不合作、绝食抗议达到民族国家独立,那是有前提的,人须有信仰、须有敬畏、文明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秀才遇到兵,我们老祖宗早就预言过了。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相对于甘地这样一个直杀灵魂底线的人,这片子的水准是有愧的

38分钟前
  • 嘴客
  • 推荐

本质而言,剧情片没有忠于现实的义务,也没有树立道德价值标准的必要。但是剧情片肯定会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倾向,也肯定会与现实产生关联,尤其传记电影,关联会更紧密。39岁的金斯利演活了甘地,整部影片在技术和表达上面也趋近完美,大结构上很有想法,是一部无死角的杰作。而现实中的甘地争议非常大。许多人认为他成为了帝国主义延长殖民统治的工具,许多人念念不忘甘地曾建议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感化希特勒,曾告诉蒋介石不要开战,如果日本人杀了两亿中国人,那么剩下的两亿也决不会屈服,到时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奴隶。许多人也清晰地记得甘地晚年的“禁欲实验”,与自己的侄女等同床裸睡。还有祝福准备攻击巴基斯坦的印度战斗机,打了自己非暴力理念的耳光。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他的局限性,也明了他的闪光点,并清楚地知道未来不会再有第二个甘地。

42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我感觉很羡慕印度人,他们曾经有甘地这样的人,唤醒并改变他们的心灵。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他相信love and truth always win, and tyrants and murderers will always fail no matter how invincible they appear. 不知道现在的人类还能不能有这样的信仰,以及对和平的信仰和对暴力深深的不喜?不同的人之间的猜疑、争夺和仇恨也似乎永远难以消除。我最喜欢尼赫鲁和爱因斯坦对他的悼词。

44分钟前
  • Adieudusk
  • 力荐

一个问题:甘地在知乎,会不会被形容成白左?

45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一次火车之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电影最让我最震撼的地方是借他的朋友说出的一句话,甘地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能让疯狂的人平静下来。这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向你展现信念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49分钟前
  • xjc_jovi
  • 力荐

85/100 伟大的人告诉人们众生平等,然后身体力行成为众生。虚伪的政治骗子也会告诉别人工作不分贵贱,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心甘情愿的替他们卖命。

52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8/10。甘地是把身体痛楚推广为新闻干政的先驱,利用警棍、子弹、绝食与身体的极端对立坚守不屈:广场屠杀中千发子弹呼啸/深井血痕,民众一批批走向盐厂大门/妇女扶起受袭人群救助;升旗仪式的喧嚣和空旗杆下的静场交融象征圣人独自承受印巴独立带来的分裂苦果,干柴烈火洒向恒河的骨灰找到了信仰归宿。

5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如果不是遇到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圣雄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只能是孤掌难鸣。

58分钟前
  • 羅北山
  • 力荐

甘地是伟大的,然而非暴力不合作能成功的前提是,如他在南非初登场就高举的标语:WE ARE CITIZENS OF THE EMPIRE!甘地是可以说服一个法制民权的绅士把善分享给更多子民,却绝不可能让一个信暴力的恶棍不开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同时恶的方法又无法产生善的结果,故某已注定被神所抛弃。

60分钟前
  • 大师
  • 力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得胜利,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1小时前
  • therealra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