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皮埃罗

剧情片法国1965

主演:让-保罗·贝尔蒙多,安娜·卡里娜,贾泽拉·加瓦尼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播放地址

 剧照

狂人皮埃罗 剧照 NO.1狂人皮埃罗 剧照 NO.2狂人皮埃罗 剧照 NO.3狂人皮埃罗 剧照 NO.4狂人皮埃罗 剧照 NO.5狂人皮埃罗 剧照 NO.6狂人皮埃罗 剧照 NO.13狂人皮埃罗 剧照 NO.14狂人皮埃罗 剧照 NO.15狂人皮埃罗 剧照 NO.16狂人皮埃罗 剧照 NO.17狂人皮埃罗 剧照 NO.18狂人皮埃罗 剧照 NO.19狂人皮埃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0

详细剧情

  费迪南德(让-保罗·贝尔蒙多 Jean Paul Belmondo 饰)经受着一段糟糕的婚姻,又不幸被公司开除。他在一个无趣的聚会上遇见前女友玛丽安娜(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 饰),重燃旧情。厌烦一切的他决定抛妻弃子同她一起逃离。他跟着玛丽安娜去了她的公寓 ,发现一具尸体,接着很快发现她正在被黑帮追杀。在相处期间,玛丽安娜给费迪南德取了个昵称:皮埃罗。他们开车奔向南方,一路上疯狂抢杀。当他们到了法国,两人关系开始紧张。皮埃罗不再读书、思考、写日记,玛丽安娜也厌倦了这种生活,坚持要回城里。他们在一个夜店里遇到黑帮,混乱中两人失散了。皮埃罗疯狂寻找玛丽安娜,两人最终重聚。玛丽安娜利用皮埃罗得到一箱钱,之后逃走去找自己真正的男友——之前她多次提到的哥哥。皮埃罗开枪打死玛丽安娜和她的男友,将自己的脸涂成蓝色,身上绑上炸药。最后一秒,他后悔了,试图摁灭导火索,但是失败了,炸药砰地一声爆炸了。  本片获得1965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狂人皮埃罗:不明飞行体

    戈达尔嘲笑斯皮尔伯格:“假如他碰到一个不明飞行体(UFO)时,他一定会吓得哑口无言,所以我说他不够勇敢。而我呢,我则有一箩筐的话要对不明飞行体说,因为我自己就是不明飞行体嘛。”
    不明飞行体。这五个字的意象就是这部电影——《狂人皮埃罗》。它懒懒地飘,忽东忽西,风和引力都不是它的限制。它轻飘飘地,没被任何责任累赘。它浮在天上,轻浮地近乎透明。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大张着嘴,眼神天真得茫然。
    如果就在我写前面几句话时,窗外的天上突然飘过来一个不明飞行体,我会立即叫住它:“HEY!无所事事的不明飞行体!”它肯定会惊讶地回头看,因为它从吃过早饭后就在天上滑行,一直没人理它,当然更没有人说它无所事事。它木在那里等我接下去的话。我组织了下语言:“你没有壳,也不吃饭,还不背背包。你能载得动爱吗?”它会有一会儿迟钝的反应时间——因为没有人问过类似问题呵,然后像动画片里的兔八哥似的,尴尬地意识到地球的引力和自己的重量,斜斜栽下来,带着重力加速度。这时我就趁着那道倾斜的滑行线还未消失的时候,赶紧许个愿——其实我的目的就是这个。
    哈哈。我许的愿望是,到电影里去找安娜·卡里娜。像皮埃罗一样,我要跟她度过一段浑浑噩噩的时光,我们漫无目的地游荡,唱歌,把敞篷车开到海里去,在海滩上把皮肤晒的黝黑,然后,她会在我的手上死去。到那时,我引爆自己重新回到现实世界。
    这是在说梦话么?皮埃罗说:“可能是我在做白日梦吧……我们到了双面人的时代,我们不需要镜子就可以跟自己对话。我们都是由梦拼合起来的,我们又构成了梦。”有什么?我喜欢这个梦。
    
    看这个电影前的那几天,我几乎不能摆脱睡眠中迷蒙的状态,精神十分萎靡,什么都不想干(后来证明这是被蚊香熏的。。。)。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于是我就看了《狂人皮埃罗》,我看的是CC版的DVD,除了电影,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花絮,外加让·伯纳德·鲍依的评论音轨。我看了一遍又重来一遍,从中午一直看到晚上,窗外灼热的太阳慢慢谢幕,转场成漫天的星星和绸缎似的夜。操场上传来篮球击打地面的声音,和它们的回声。一声一声之间,好像隔着苍茫的年月。恍恍惚惚,似乎就是在梦里似的。
    这是一个由红色和湖蓝色组成的故事——片中的字幕和布景上零零碎碎都是这两种颜色。红和蓝在法国国旗中分别意味着自由和爱。这个电影是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诗,诗里是皮埃罗和玛丽安的感情。那是爱吗?或许不是的。影片大致上是在讲:厌烦了自己贫乏生活的皮埃罗(他总是自称叫费迪南)一天晚上从岳父母家那烦心的上流人士聚会回到家,发现请来照看小孩的玛丽安是旧识。于是他抛弃一切和玛丽安开始了一场疯狂、浪漫又无所事事的旅程,他们的旅程天真而刺激,时间在他们那里仿佛不存在。玛丽安像蹦蹦哒哒的小雀儿飞过一个个墙头,脚轻点着地。没有什么能让她静静地看细水长流。皮埃罗也不是安分筑巢的鸟儿,但他还有他的自私。他希望玛丽安是触手可及的,他不想有笼子,但也不想玛丽安冲破他自私的红线。而玛丽安还是飞过一个个墙头,脚轻点着地……最终,他把玛丽安射杀了,玛丽安落下来,落在他臂弯里,他觉得玛丽安还是重的,他的臂膀觉得沉。他后悔。他嘴硬。他对玛丽安说:“你不该这样。”
    
    电影在我的叙述下仿佛带有了情节性。我应该意识到,戈达尔从来就不是一个说故事的人:“其他人都叙述一个开端,再来是中段情节,然后是结局……我对这种事觉得很不自在,我从未成功地从头到尾说完一则完整的故事。”
    我感到我上面的叙述破坏了这部电影。我它篡改了——其实这部电影只是一堆片段的组合,电影里支离破碎的片段无拘无束,没有被情节的线索束缚住。它的目的是平面的,平面的目的,意味着没有方向性,它没有朝向某个方向运动的趋势(不管这是时间前进的方向还是地理上的方向)。重要的事情被掠过,镜头没有浪费在事物之间的联系上,这部电影不是由上一个镜头指向下一个镜头,而是各自平等地存在着,各自享有着浑浑噩噩的自由。没有方向的自由是浑浑噩噩的,无拘无束是它的表象,它的骨子里是无所事事。放弃了正常的叙事,打乱了时间,戈达尔从生活中拣出因果关系和一切时间或事件上的联系,随手扔掉,于是存留在这部电影里的,便只有灵光乍现的短诗和波澜不惊的生活之湖。——诗必须是短的,以使它没有时间上的历险;湖必定是波澜不惊的,因为戈达尔把能吊起观众紧张情绪的蒙太奇全都去掉了。
    戈达尔刻意的避免反打镜头,也避免相互联系的蒙太奇运动。在他的电影里,摄影机的视角不是全能的上帝视角,而是切切实实的观众视角(尽管他的观众其实挺少的-_-|||)。他抵制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以降利用剪接对观众情感进行控制的规矩,他不玩扩展时间和压缩时间的把戏。戈达尔的电影不在时间里,准确的说,是不在投影布之外的现实时间里。“电影时间比实际时间更具伸展性,电影人可以有自己的主观性,这就是电影的构想。”关灯以后,也关掉了放映厅里的时间,关掉了现实世界中的时间。电影里的一切发生在漆黑的时间断口和放映机的楔形光束里,它在循规蹈矩的现实中逃离了。因此,它是自由的。
    我自认为还是个年轻人,并不抵制片中为所欲为的无政府主义自由观。我经常想起片中皮埃罗的那句台词:“幸亏我不喜欢吃菠菜,否则我就得吃菠菜了。”——喜欢和行动之间没有任何障碍,这种天地任逍遥的语气把我击中了。可这竟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玛丽安就说:“就是这个令我悲伤:生活永远不像书里写的那样。明晰、富有逻辑和条理。偏不是那样。”
    
    那时,刚步入电影的新浪潮的年轻人身上都满溢着这种自由。他们年少轻狂,标新立异。特吕弗的《枪击钢琴家》和《祖与占》、戈达尔的《法外之徒》和《女人就是女人》,他们的自由飞驰着轻盈地划过碧空。老年的戈达尔回忆他的主人公时说:“这些人都代表某种理想的自由形象,也就是说,在不受干扰下为所欲为的自由的化身,实际上也就是什么事也不做的自由。既然我们处处都受到限制,我们也看不清左右我们一切的总体制,所以干脆什么也不做。而别人批评我的正是这种纯属个人主义色彩的作风,其他人则指责我是一个无道德观的人,因为我的态度一向就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一径做脑中闪过的事。”
    戈达尔这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混沌,与当时法国思想界的精神状况有关。法国在二战中"不光彩"的胜利,使传统的自由主义备受打击;马歇尔计划对自由主义的宣传,反倒让本身就爱唱反调的知识青年更倾向于与之相对立的左派。在一些著名大学,如戈达尔就读的巴黎大学(索邦)、巴黎高师里,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德国思想竞相涌入。各种思想的冲撞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杂交品种,南桔北枳,让年轻的知识分子应接不暇。法国的新潮思想总是以其"片面的深刻"惊世骇俗。戈达尔承认:“我一直就活在两个国度之间,每个国度的历史对我都稍有影响。”面对着纷繁的思想,“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混沌态度,虽然是迷茫的,但确实是合乎情理的。
    在思想的碰撞和交战中,新潮必须标新立异,争奇斗艳,并且大有睥睨一切之势,方能压倒和排挤旧潮。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产生,也与这些奇异绚烂的思潮脱不了干系。
  
    《狂人皮埃罗》里嫁接了歌舞片、黑帮片、公路电影等元素,戈达尔把委拉斯凯兹、兰波、福克纳等元素生硬地拼接进他的电影里,在这部电影里他还向自己的上一部片子《女人就是女人》致敬。50年代,波普艺术在美国兴起,并由于其易操作性和易于流水线生产的特点,在欧洲迅速流行。“拼接”和“复制”风靡了当时的艺术圈。用复制品取代原作的地位、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这些波普艺术的特点原封不动地在戈达尔的作品中显露出来:“我经常拿一些不是自己构想的点子来拍片,我自己是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点子的……至少可以拿别人的东西做个大纲。现在我则试着拿一些别人拍过的影像,前前后后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影像,如此就成了我的电影。”
    
    戈达尔的电影或许就是个大杂烩。吃惯了细腻清淡的淮扬菜,或鲜嫩滑爽的粤菜,你可能一时不会适应过来。但细细品来,粗粝的外表下清淡咸鲜、汁稠色艳的感觉可是一样都不少了。杂烩自有杂烩的妙处,所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戈达尔也知道解人难得,他多次谈到自己的观众少得可怜,还为此极尽挖苦之能事来贬损斯皮尔伯格和特吕弗。他曾自嘲,“《狂人皮埃罗》花了两亿五千万旧法郎,从未捞回血本……我怎么会出名呢?”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如今艺术电影过时了,有自我意识的电影过时了,测试电影限度的电影过时了,戈达尔的影迷也渐渐老了。他的影迷并不多,也许像他说的只有十五个,但我相信,这十五个人在看他的电影时,内中的喜悦是无法言说的。

 

 2 ) 这些对白不诗意不精彩呀?!

玛利安:皮耶罗的妻子
皮耶罗:我不在乎
玛利安:事情没那么简单
皮耶罗:我已经说过了,我不在乎。

玛利安:玛利安说
皮耶罗:费迪南
玛利安:一个故事
皮耶罗:变复杂了
玛利安:我认识一些人
皮耶罗:就像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
玛利安:我能够说明这一切
皮耶罗:从一个恶梦里逃脱

皮耶罗:弗兰克有钥匙吗?
玛利安:我能够说明这一切
皮耶罗:你恋爱过吗?
玛利安:我能够说明这一切
皮耶罗:他吻过你吗?
玛利安:我能够说明这一切

玛利安:一个故事
皮耶罗:变复杂了
玛利安:急匆匆离开
皮耶罗:从一个恶梦里逃走
玛利安:我认识一些人
皮耶罗:政治上的
玛利安:一个组织
皮耶罗:快逃
玛利安:军火走私
皮耶罗:沉默着、沉默着、沉默着

玛利安:是我,玛利安
皮耶罗:他吻过你吗?
玛利安:一个故事
皮耶罗:变复杂了
玛利安:我认识一些人
皮耶罗:你恋爱了嘛?
玛利安:用我的公寓
皮耶罗:阿尔及利亚战争
玛利安:我的哥哥
皮耶罗:从一个恶梦里逃脱
玛利安:急匆匆的离开
皮耶罗:回答
玛利安:击倒他
皮耶罗:争论
玛利安:汽车间
皮耶罗:是谁?
玛利安:朝南走
皮耶罗:快逃
玛利安:没钱

皮耶罗:现在是逃避这个堕落的社会的时候了
玛利安:我们从一条单行线上离开了巴黎
皮耶罗:承认了他的两个孩子,自由女神向我们致意

玛利安:总的来说
皮耶罗:这是一部冒险片
玛利安:项链上的血
皮耶罗:总的来说
玛利安:月色温柔
皮耶罗:这是个爱情故事
玛利安:这是个爱情故事
皮耶罗:月色温柔
玛利安:这是个爱情故事

玛利安:我们发现标志车
皮耶罗:进入了法国中心的一个小镇
玛利安:而油箱
皮耶罗:几乎要空了
玛利安:玛利安
皮耶罗:和费迪南
玛利安:停在一个酒吧
皮耶罗:要了些喝得
玛利安:思考着
皮耶罗:怎么样付帐
玛利安:无线电通信已经描述了他们的模样
皮耶罗:人们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们
玛利安:他们的模样
皮耶罗:人们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们

皮耶罗:第八章
玛利安:在地狱的一个章节
皮耶罗:第八章
玛利安:我们穿越了法国
皮耶罗:就像是影子
玛利安:穿过了一面镜子

皮耶罗:就像是影子
玛利安:穿过了一面镜子
皮耶罗:我看见了那件小餐馆,那间凡高决定割下自己的耳朵的小餐馆
玛利安:你撒谎,你到底都看见了些什么
皮耶罗:我看见了

皮耶罗:风景线慢慢展现在我们眼前
玛利安:无数个世纪飞向远方,就像无情的暴风雨一样

皮耶罗:第八章
玛利安:在地狱的一个季节
皮耶罗:爱情需要时常更新
玛利安:真正的生活不是这样的,数不尽的世纪飞向远方就像无数的暴风雨一样
皮耶罗:我把她搂的紧紧的却开始哭喊
玛利安:这是我们第一个也是唯一个梦想

皮耶罗:我不喜欢吃菠菜,这可真是件好事,因为如果我做了,我就得把它吃掉,但我却忍受不了,你们也一样,只是形式不一样而已,这就像麦克尔.西蒙拍的电影,他被这个女孩子吸引
玛利安:你曾想过要结束生命
皮耶罗:我那时不想活的太无聊
玛利安:你说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生命的尽头
皮耶罗:是的……到了这天晚上

玛利安:第七章
皮耶罗:有个诗人叫勒菲尔非
玛利安:罗伯特.布朗宁
皮耶罗:逃离了
玛利安:永远
皮耶罗:爱人
玛利安:只要我是我
皮耶罗:你是你
玛利安:只要万物就在我们身边
皮耶罗:我,爱你的人
玛利安:你,拒绝我的人
皮耶罗:只要我们想逃命
玛利安:这就是命运

玛利安:为什么你忧伤?
皮耶罗:你用语言,我用眼睛

玛利安:接下来我们发现费迪南到达了
皮耶罗:士伦
玛利安:他在码头徘徊
皮耶罗:他住在利特尔宫殿旅馆
玛利安:他找我
皮耶罗:玛利安
玛利安:却找不到,日子一天天过去,有时真个下午他都会在全天电影馆待着,他任写笔记
皮耶罗:因为语言可以减轻负担
玛利安:那些围绕在他们身边
皮耶罗:甚至是恨堕落的生活
玛利安:语言只保存纯洁的那一部分

皮耶罗:跟你在一起,事情总会变得更糟
玛利安:不,所有事情都非常简单
皮耶罗:一下子发生了太多事
玛利安:不
皮耶罗:一个小海港,就像康拉得的小说
玛利安:一艘船,就像罗伯特.路易斯.史地温森的小说
皮耶罗:一个哥哥就像弗克纳的小说
玛利安:一个暴发户就像杰克.伦敦的小说

皮耶罗:跟你在一起事情总会变得很复杂
玛利安:所有的事都很简单
皮耶罗:一下子发生了太多事
玛利安:不
皮耶罗:有两个人欺骗了我,就像雷蒙德.钱德勒的小说
玛利安:你、我、他看看多简单
皮耶罗:我完全不明白

玛利安:他们想
皮耶罗:买那艘船
玛利安:那个老人
皮耶罗:是法国人
玛利安:我哥哥
皮耶罗:去收钱
玛利安:其他人
皮耶罗:不知道
玛利安:他们会
皮耶罗:非常生气
玛利安:他们会跟着弗锐德,我们要甩掉他们
皮耶罗:然后那
玛利安:照他们说的办

皮耶罗:我抱紧她开始大哭
玛利安:那是我们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梦

玛利安:又是我们的了
皮耶罗:什么?
玛利安:永生
皮耶罗:不,那只是海和太阳。


我抱紧她开始大哭,这是我们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梦,又是我们的了,什么?永生。不,那只是海和太阳~

故事看得心碎,随一声巨响,泪流满面。

 3 ) 来不及后悔

《Pierrot le fou》

臀部文明里,生命不值一提。

你说我没有思想只有感情,殊不知思想早就包含在感情的无言之中;我说你不懂浪漫只顾沉思,事实是疯子愿意以百公里时速冲进深渊。他不叫皮埃罗,叫费迪南,却被她一直唤作皮埃罗,他也一次不落地纠正;她用剪刀杀人,不爱看书,能够用枪精准收割人命,只留意过短的命运线。疯子和癫婆,他们绝望地陷入爱情,绝对地渴望自由,恨透了被消费主义浸毒腐化的人际关系,烦极了到处破坏引战的帝国主义侵犯,旧人相遇旧情复燃,瞬间就把反叛的烟花点爆,从日渐浑噩炸开缺口,跳进偷来的敞篷轿车,摆脱周遭的人情冷漠。逃亡不是目的,是满足个人欲望的手段,背叛不是刻意,为追寻属于我们的梦境。

对与错、善与恶在跳脱逻辑的对话旁白和暴力行为中完成解构,失去价值判断的意义,一切事物都在不合常理中得到碎片化后合理化呈现。仿佛他们生来如此,理性的蓝与感性的红转换交合,再怎么饱和鲜艳都不够贴切,迷乱的剪辑与突兀的征引随意进出,再怎么花样百出都不算出格。生活不像小说,那么顺理成章,有条不紊,而是和诗歌一样,长短全凭心意,自在逍遥,反正是写给自己的诗,押不押韵又有谁会提出异议?

电影是什么?电影是战场,是爱,是狠,是动作、暴力和死亡,但终归一个词,那就是“情感”。——此片最好的注解

 4 ) 《狂人皮埃罗》:戈达尔的生活实验

在表面的无序和杂乱下,影片有一个清晰的结构,戈达尔甚至分了章节。整部影片就像一场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分析、排除无关项,一切井然有序。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关于生活我们到底知道些什么。(至于戈达尔是否在角色中投射了他对于其情人即女主扮演者安娜·卡里娜的情感,我们不得而知。)

面对生活,影片给出两种假设:进入或逃离。而这两种假设其实早已都包含在影片开始的一段独白中:

委拉斯凯兹在五十岁之后,很少画确定之物。他总是用黄昏一般的笔触在事物的周围游荡,在阴影和透明的底色中,出人意料地勾画出跳动的色块,构成他无声交响乐的看不见的核心。在神秘的交流中,形象和声音互相穿透,不易察觉但不间断地前行,任何的羁绊和惊吓也阻挡不了它的脚步。空间的统治至高无上,就像空气的波动滑过水面,那些看得到的波纹就是它们的形态,像香水一样散发出气味,像发自自身的回声,化为没有质量的粉末在无尽的空间消散。
他生活在一个哀伤的国度,堕落的国王,生病的孩子,白痴、侏儒和残废,还有穿着王子衣服的小丑,他们的任务就是自己嘲笑自己,让那些无法无天的人捧腹大笑,在礼仪、阴谋和谎言编织的网中,为忏悔和自责所缚……

戈达尔声称本片是一幅委拉斯凯兹的画。有一句评价委拉斯凯兹的话同样适用于戈达尔:“他像一个站在高高的岸上看着一艘沉船的人那样,客观地观察并记录着人类的痛苦”。

“进入”意味着沉沦。费迪南参加岳丈家的聚会,伴随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似乎是他无法选择的。紧接着,影片连续呈现了一组静止的景框,充满色彩,像一幅幅油画,而费迪南穿梭其中,好像在玩横版过关游戏。七幅画,展示着现代生活消费性方方面面:汽车香水广告、消费情绪的美国电影、转瞬即逝的爱情、抵抗衰老的妆容、富含挑逗的内衣……直至第七幅,费迪南终于忍无可忍:

我很困……我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但它们好像并不是一个统一体,并不一致。人应感到同一,我感到自己被分的支离破碎。

随后,画面上一群人围着一个蛋糕包裹的人,费迪南挤入人群破坏蛋糕,洒向人群。周遭的一切让费迪南无能为力,消费社会对人的异化,人被解构,被扁平化。费迪南就好像生活在委拉斯凯兹那个“哀伤的国度”。

玛丽安的出现,是费迪南逃离的契机。若论其本质,逃离又何尝不是一种“进入”。开着林肯车逃离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费迪南与玛丽安在车上交谈,玛丽安似乎不想多说自己,神秘的“他者”牵引着费迪南逃离。玛丽安甚至给予了费迪南一个新的名字:皮埃罗。逃离的过程中潜在的含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生活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生活充满可能性,我们是否要穷尽其所有可能性方能一睹其真颜。玛丽安告诉费迪南:“我们看着办”。

匆忙从噩梦中逃离……
在沉默中…在沉默中…在沉默中……
我们从单行道逃离巴黎……

逃离是一次重新选择生活的机会,单行道走向更多的岔路。在重新进入之前,也许是最幸福的时刻。

在凑钱的过程中,费迪南提到爱伦坡的小说,其中主人公在街上看到自己的替身,直到他自杀后才能平静,一切结束时,他才意识到他杀了自己,只剩下他的替身。之前在玛丽安公寓趴在床上的死者,不正是之前无力选择的费迪南。

“我还活着,这是最关键的”,费迪南烧了车和钱,与过去告别,迎接崭新的生活,脸上浮现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

陶醉于配乐 Pierrot No.2 的哀伤,费迪南真的能走向他想要的生活吗?费迪南和玛丽安涉水过河,在山林间悠然自得,在田野间漫步。与玛丽安的逃离,甚至相爱,让费迪南对生活重燃信心。突然,一声刺耳的警铃,随之而来的是闪着光的“生活”两字,异常夺目。似乎在提示费迪南,这些只是幻相,只是生活迷人的表面。

“10分钟前我看到了死亡,而现在我看到大海、波浪、天空,生活或许是悲伤的,但是它永远美丽。”费迪南开车冲进大海,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自由。“爱需要重复创造”,生活需要爱,要有阳光、大海、天空,但是“真正的生活并不是这样”,这只“是我们唯一的梦”。理性的戈达尔给了费迪南一个感性的梦,又粉碎了它。

费迪南陷入了一种被称之为幸福的超自然情感中,似乎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他甚至忍不住问玛丽安:“你永远不会离开我吗?”从玛丽安闪烁的神态中,我们知道另有隐情,尽管她嘴上说着“当然”。逐渐地玛丽安对这种生活感到无聊、厌烦,开始抱怨费迪南用诗的语言与其交谈,而她却在含情脉脉地看着他。显然,费迪南自以为,玛丽安是他跳脱世俗的同路人,而这也许只不过是生活跟他开的玩笑。费迪南只能说“告诉我你所想的,你所喜欢的,然后我也会告诉你我的感受”,玛丽安说得却是“花、动物、蓝色天空”,这与费迪南想到的“野心、希望、事物的运动、意外”这类人的感受自是大相径庭。最终的结论只能是“我们难以互相理解”。

费迪南假扮一位中年作家,说出了本片的意图:“我想写的是关于生活,生活本身。”

唯一有意思的是人们走的路,即使他们知道去哪,也知道他们是谁,一切仍旧是个谜。
永远不解的谜是生命。
我们唯有继续探索。

玛丽安对着镜头说,她只想生活,而费迪南还不懂生活。

玛丽安与费迪南在树林中开心地唱歌跳舞,随后费迪南有一段独白,说他觉得自己在做白日梦,而玛丽安让他想到了音乐。音乐能到达文字到不了的地方,在生活面前,逻辑也并不能穷尽其所有的可能性,一定有我们无可奈何之处,这似乎就是戈达尔想说的。好像一切有了答案,好像又没有。我想起维特根斯坦那句有名的训诫:“凡是能说的,一定能说清楚,而对于不能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关于生活,我们似乎都有不可说的部分。但是戈达尔并不想就此结束,甚至还远远不够。

费迪南说:“我们不应该再说什么了。”玛丽安很矛盾地回答道:“我不会再说,但我会继续。”随着船靠岸,逃离似乎无以为继。玛丽安被带走,费迪南快速跑向玛丽安所在的公寓,镜头随即从大海逐渐转向玛丽安,似乎大海成了他们之间的纽带。到了公寓,玛丽安早已离去,脱去红色连衣裙,杀死侏儒。一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所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的了,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对于费迪南来说,过去的记忆如附骨之疽,让他在一遍遍“我不想看到血,多么可怕的下午五点”的呻吟中走向死亡,到最后,终于还是在火车来临的最后一刻躲开。

他决定继续寻找,“sea”、“soul”、“bitter”、“weapon”,费迪南在笔记本上写下上述词汇,似乎是找到玛丽安的重要线索。不经意间,玛丽安再次出现。费迪南再次燃起希望。玛丽安似乎心不在焉,带着费迪南出海。费迪南依旧困扰,“就像一个巨大疑问号俯瞰着地中海”,只得感叹“和你在一起永远迷惑不清”,然后不明所以地被其牵引着继续。

对于费迪南,玛丽安就意味着自由,那么,自由一定带来痛苦吗? 当费迪南执着寻找生活真相的时候,才发现生活并没有真相,对生活的希望也无法寄托于他人之上。最后反倒作茧自缚,毁灭了生活,也毁灭了自己,最后一刻的醒悟为时已晚。一声爆炸声后,镜头转向大海,所有假设都引向大海,你想了解生活吗?投入生活就好,就像沉浸在大海中,你会感受到大海的温度,大海的色彩。那里有难以忘怀的玛丽安。

随着影片,我好像走了一段很长的路,希望和绝望来回反复,身心俱疲后似乎对生活多了一些理解,或者就静静在那段配乐中哀伤就好,这也许就是生活本身。在进入与逃离中我看到过去,也看到今天,甚至未来。

在能够选择的时候,我们才是最幸福的。

 5 ) 狂人皮埃罗

一对小情侣疯狂的放逐与探索人生的过程,最后相爱想杀,真是够癫狂。在戈达尔的电影世界里似乎是不需要任何逻辑的,也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一切都是很自然地进行着,很畅快。宁波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展,画面与中文字幕分开的观影过程很煎熬,不能专心地看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画面拍的极美不愿错过一帧,而又是个文艺话唠,台词也很棒,也不愿错过半句,精神高度集中。戈达尔是鲜有的先锋主义者,从一开始就各种讽刺,最后更是将嘲讽进行到底。
雌雄大盗的前身,不得不说,法国人民都是曲高和寡的吟游诗人,男女背景式的独白,明明简洁的叙事能够阐述清楚的东西,一定要通过题外词把你的思考搅乱,这点上,美国人拍的才是可以定义为以人为本的电影,法国则更注重生活的体验,却又难有德国人民的深度。

 6 ) 重看

剧场重看《狂人皮埃罗》,似乎没有初看那么触动,也许是因为看戈达尔需要调动出一种迷影状态,而现在的自己既没到段位,也不在心情。

当然是犀利的,三色调、画外音、破四墙、段落重复、跳跃剪辑,都可以看成是对时空的断裂与增殖,戈达尔用电影的技术反程式化的技术奇观,用符号的冲撞(内在是文化的冲突)反单一符号的殖民,在混乱、阻断、脱线的时空中,语言逃逸出意识,影像跳脱出情节,用模仿与引用消解了故事本体的意义,显出终归虚无的悲剧性。电影模仿的不是生活,而是无须对生活负责的文学。戈达尔在一个类型片题材里呈现的意义,几乎都是类型片所忽略的,并且,仍保留着对人(安娜)的深情,可能正是这一点,让那些红裙舞动、莞尔一笑、相对一吻的场景,成为了经典的瞬间。

喜欢的地方包括:

在安娜公寓那个人动镜摇的长镜头,回环的舞台和动作设计,空间的魔幻感打开,也呼应了之前引用的space reigns;

两人在树林模仿歌舞片,远景镜头,但切在半身,有种海平面感;

开着豪车冲入海中,消解了物质的驱动,同时又是情节的伏笔;

两人分别对着镜头独白,在事件/动作陷入疲劳时,情感与生活又出现了;

用名字的问答来提示人物的连贯性;

用图画来指代人物,用引文来宣泄带有历史感的情绪;

霓虹灯的蒙太奇和酒吧爵士乐的乱入;

码头男讲的自己人生是一首歌的故事,“十年了”真是悲剧;

表演中的表演,引用中的引用,以及打破它们的对话“-闭嘴吧预言家!-我说的是书名”

“我们是假释的犯人,树呢”

“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巴尔扎克了吗?”

正如《理解戈达尔》里写的,男女总是无法交流,接连的动作总是指向“不该来这”的悲剧。

有时我觉得戈达尔完全在依靠小聪明拍电影,缺乏那种手工艺人精神,比如有些声音的刻意断切听起来非常业余,还有些引文感觉在回避真正困难的问题,但仔细想想,能将这些自如地运用在电影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自信。正如结尾所象征的,这种自信也会带着天才的光芒进入永恒。

 短评

色彩涂抹 横插一杠子的画面 唠叨的哲学或诗人般的阐述,无法无天的行为,往脑袋上缠炸药 我们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5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用拆解与破坏去构筑全新的结构,浓烈鲜艳的色彩是疯狂的写照,不计后果的行为是无因的宣泄,电影里的人物和电影后的戈达尔一样无法无天。

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这片子让我想起福克纳,野棕榈里的那个女人,不知道为什么女人和男人总是在不同场合象征着生活和语言的对立。粗暴和鲜艳,玩笑和狂躁,他的花招太多让人应接不暇。作为电影白痴,我喜欢那些被压缩成最小片段的抒情,那些自由疯狂虚无,那些无意义的符号的运用。喜欢他们忽然凝视镜头的时候。

7分钟前
  • 有必要
  • 推荐

阅片量每增加500部就应该重看一次

1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又是没法形容的一部电影,结尾简直了。戈达尔是怎样一个导演啊,把我想得到、想不到、做不出、做不到的事情都实现了,还不仅是电影层面上的,是文学艺术政治哲学爱情生活全方面的。不得不服。这部片配乐实在极佳啊...

1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8/10。戈达尔嘲讽地运用象征平等和博爱的法国国旗颜色,皮埃罗参加岳父家的无聊派对,他每走过一对情侣画面色调就随之变为红、蓝,笼罩着中产阶级的无聊,驾车逃跑一段皮埃罗和玛丽安娜的脸分别打着蓝、红的灯光,后面两人分别靠着射杀夺来的蓝色和红色的汽车兜圈打转,也对两人性格进行了对比(爱的小丑和生活的疯子),玛丽莲娜坐在船上那长镜头后面飘着的法国国旗加强了无政府主义的暗示。音画错位和镜头感称得上挥洒自如,两人逃上岛向美国游客表演越战,玛丽莲娜把脸涂黄、戴越南斗笠,皮埃罗扮演趾高气昂的美国水手,把燃烧的木材丢进大海表现击落飞机,画外音炸弹轰鸣,创造了非同凡响的效果;荒野中火烧车祸现场、两人手拉手趟过河流、加油站与工人对打,长镜头大全景、跟摇戏仿喜剧和动作片,皮埃罗坐船跟着玛丽莲娜的不对称构图表现妒杀之心。

2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上海电影节】目前看过的五部戈达尔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诗意,浪漫,美妙,摄人心魄。1.宽银幕,绚丽色彩,蓝白红,滤镜,斑斓路灯;2.烟花与霓虹,语词渐破碎的日记;3.声音拼贴与跳接,越战游戏配真实背景音;4.对流行文化与高雅艺术的碎片式重组;5.绝美风光与迷幻台词,梦,电影就是情感,远方,永恒。(9.5/10)

2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看完黑白标准银幕的《筋疲力尽》紧接看彩色宽银幕的皮埃罗,形式感倍增。开场时红黄蓝白调色,夜奔闪烁的车灯,人物在环境中的心理畸变呼之欲出。故事虽然跳跃得缺乏现实逻辑,台词倒是富有哲学思辨,他谈艺术文学语言,却不谈生活,人物间也不追求有效有意义的沟通,真实吐露都在狂人日记里了。戈影展

26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如果伍迪艾伦也可以叫姿势分子,那么戈达尔无疑是姿势狂人(Intellectual le Fou)了!!!

30分钟前
  • *******
  • 力荐

巧合就是,今儿没网,就从C.E.F盘找存货,随随便便看了两部都是戈达尔。鄙人浅薄,是看过不少电影,可向来对特吕弗,戈达尔,侯麦,新浪潮等没有太多共鸣和悸动。可这部不一样,看完以后有冲动,而且是性爱的冲动,而且是那种法式又绸缪又猛烈的性爱的冲动。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

3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色彩表意的极致。她说,警察不抓我们,是让我们自己堕落。他说,我以每小时100公里的时速抛弃自己。他们开车冲向大海的时候,激起的水雾映出了一道短暂的彩虹,美丽的就像他们自由而浪荡的一生。

34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重看#SIFF@环艺,四星半入;文化名人大集合,配以鲜亮色彩(镜头略过聚会不同场景的色彩变换最绝),美丽无比的卡里娜;疙瘩无意讲述亡命鸳鸯,时时戛然的配乐,跳切镜头,叙事节奏的飘忽,刻意断裂的时间点,存心打乱的事件碎片,反复吟诵的诗句,游历地狱一季,历经天堂瞬间。

3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戈达尔让我的语言捉襟见肘,他肆意的张狂的设置,调皮有意思的情节让人大呼过瘾。诗与画,感与想,总是乱入,充斥了电影。疯狂的气质,活蹦乱跳的表演,使这部一跃成为最喜欢的公路片。他电影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他不是为了完成故事,而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表明他的观点,比如他对越战的看法。

39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色彩大赞。虽然形式仍然逃脱不了导演钟爱的亡命戏水鸳鸯~~主题也总是重复着诗意的酸溜溜思考。人生...... 孤独...... 革命...... 和艺术...... 但这一部几乎一点都不闷,男人恨兔子,女人恨芭比,音乐恨可爱,节奏恨跳药。总之,恨强大 。。/// Tu vas perdre 96 secondes de ta vie.

44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无数个世纪过去了,就像许多风暴。我们都到了中年,不再对着镜子自言自语。我们杀人,我们唱歌,每次呼唤对方都用不同的名字,我们玩着小时候的角色扮演,我们是在休假的死人,我们讲故事维生。你在日记里写:诗是失败者的游戏。

45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不看看狂人皮埃洛怎么知道末路的焰火是怎么美,怎么知道戈达尔曾多爱卡里娜。是他写给她的长长情书,蔓延了整个夏日。你看贝尔蒙多一脸迷茫,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自由自在的奔跑。她是南方的风,不肯熄灭的彗星,笔墨未干的信纸。

5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自身的浅薄学识在戈达尔的电影面前自惭形愧,那些诗意的独白是哲思、智慧还是其他?我已不甚明了。三言两语无法概括对这片的评价,哪怕只是一个镜头里的色彩也足以看出导演的用心,更不用说还有一些别具深意的段落。开向海里的汽车,实在太潇洒浪漫。看到最后才发现这原来是戈达尔的黑色电影。

5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戈达尔挑战“集齐七种艺术就能召唤神龙”,随便黑了一把爱国主义。Marianne是法兰西共和国的象征。失散之后再会,女主Marianne就一身国旗色,而男主Pierrot就没有白色(王室色)。最后还是国家背叛了爱国青年,后者只能把脸刷脸了捆着红炸弹去死。

59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场疾病。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次梦境。这是一首现代诗,一首狂想曲,是某种最接近爱情和永恒的东西,以及随之而来的绝望、希望、苦涩、激情和暴力。我不知道戈达尔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为什么要挑战电影的一切常规来呈现这段感情。我只知道,我度过了余生都不会再有的两个小时。

1小时前
  • 晚不安
  • 推荐

中二得我好尴尬 够傻逼的 这片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没有工作、财产和社会经验 没有车 其实也未必真的有文化 可能有彼此但很快就会厌倦对方 这才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小家子气的事情竟然被当作浪漫去拍 因为只读过很有限的书便将之当作整个世界 真的很糟糕

1小时前
  • 柴斯卡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