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黑天鹅 剧照 NO.1黑天鹅 剧照 NO.2黑天鹅 剧照 NO.3黑天鹅 剧照 NO.4黑天鹅 剧照 NO.5黑天鹅 剧照 NO.6黑天鹅 剧照 NO.13黑天鹅 剧照 NO.14黑天鹅 剧照 NO.15黑天鹅 剧照 NO.16黑天鹅 剧照 NO.17黑天鹅 剧照 NO.18黑天鹅 剧照 NO.19黑天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6

详细剧情

  纽约剧团要重排《天鹅湖》,因前领舞Beth(薇诺娜•赖德 Winona Ryder 饰)离去,总监Thomas(文森特•卡索尔 Vincent Cassel. 饰)决定海选新领舞,且要求领舞要分饰黑天鹅与白天鹅。Nina(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 饰)自幼练习芭蕾舞,在母亲的细心关照下,技艺出众。这次,她希望可以脱颖而出。然而,在竞争中,她发现心机颇重的Lily(米拉•库妮丝 Mila Kunis 饰)是自己的强劲对手。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黑天鹅不及Lily。她感到身心俱疲,回家还发现了背部的红斑与脚伤。她一个人找到总监,希望争取一下。总监趁机亲吻她,却被她强硬拒绝。结果,总监居然选了她。队友怀疑她靠色相上位。在酒会上,Beth甚至当众发泄。这种压力外加伤病,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总监启发她要释放激情,表现出黑天鹅的诱惑。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中,她似乎也滑向了黑天鹅的角色……

 长篇影评

 1 ) 新瓶装旧酒

一部电影想要行至中段的时候让观众们疑神疑鬼摸不到头脑是很简单的事情,结尾能否圆场才是判断高下的关键。幸运的是,《黑天鹅》至少还能自圆其说,遗憾的是,它自圆其说的方式是如此的偷懒而且毫无原创性。当然,结尾还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差强人意的满足感,但是这更多的来源于感官的渲染而非理智的畅快。

这部电影的剧中戏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讲述纯洁的公主被魔咒束缚于白天鹅的形体,唯有碰到王子的真爱才能回复自己。就在她以为自己即将获救的时候,王子却被黑天鹅迷惑而误许爱誓。而结局往往主要有两种:悲剧的王子公主双双投湖,以及大团圆的战胜魔鬼永远幸福。电影中选取的是悲剧结局。当然,如果用这部芭蕾舞剧的大团圆结局的话,那么整部电影都会站不住脚。

和芭蕾舞剧有关的桥段是片中拍得最美的部分,特别是追拍女主角的舞姿,镜头一气呵成,想来摄影师和演员都演练了很长时间。加上改编版黑暗版老柴的音乐,实在是很震撼。只是这些大概一多半都应该归功于老柴,作为电影部分的情节和人物都实在有些单薄。

导演Aronofsky在推销电影的访谈中说:“这片子的灵感来源于波兰斯基在1965年的黑白电影《冷血惊魂( Repulsion)》。”这简直就是最大的剧透,我没有想到他竟然几乎是完全抄袭了《冷血惊魂》的概念:片中开头的缓慢平静,女主角中期的失去控制,甚至最后的解释,从节奏到逻辑都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芭蕾舞演员的设定以及随之而来的追求艺术完美的动机。我从来不喜欢波兰斯基六七十年代的那些惊悚电影,总觉得它们太做作而故弄玄虚,但是因为我知道波兰斯基这个犹太人的童年是在纳粹占领下的波兰死里逃生地度过的,所以我可以弗洛伊德式地理解他的杯弓蛇影。对于后来好莱坞无数的模仿者,包括Aronofsky,只能说是庸才蠢材了吧。何况,波兰斯基的原作里面至少没有卖弄血腥和情色作为噱头,这更让《黑天鹅》显得有些江郎才尽而不值得尊重。

情节毫无新意,人物也仅仅不过不失。女主角的母亲,前辈(感叹一下维罗纳的美人迟暮),以及竞争对手这三个女人似乎都有一点往事让她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但又都欲说还休,不过既然完全以女主角的视角展开倒也无可厚非。舞剧导演倒是一个有趣的另类英雄,他不关心自己手下舞者的身心健康,只在乎如何驱动她们让自己的舞剧更加完美,他可以用挑逗诱惑作为刺激手下进步的手段,却从来可以控制自己不迷失其中。最后当然要说到娜塔莉,就像她所扮演的角色一样,她对于白天鹅性格的把握明显强于黑天鹅性格。她唯一令人信服的黑天鹅表演是在结尾,而且那还是拜浓重的化妆所赐。她的气质长相,实在不能让人联想到诱惑和艳丽。

 2 ) 波兰斯基附体

       达伦曾直言不讳说《黑天鹅》的创作灵感深受《怪房客》《冷血惊魂》所影响,结果看片后发现果不其然,达伦就像波兰斯基附体,用充满了心理暗示和线索的镜头讲诉了这个关于人格分裂的心理惊悚故事。

       波兰斯基电影中的主角多为身不由己,被环境控制被旁人影响,正如同达伦《黑天鹅》中的女主角Nina。影片前半部分Nina是个克制冷静脆弱的女人,但争取角色的欲望把她推进了Thomas的办公室,更是把她推向了压力的顶峰。起初Thomas并不满意Nina对黑天鹅的诠释,认为她不够狠不够性感,没有释放出自己的情感没能够迷失自己,但却仍然选择了她成为新的Swan Queen。Nina对自己的中选感到吃惊,导致她在整个排演过程中都是极度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尽管她想要通过努力训练来弥补但仍然不能够完美诠释黑天鹅,这时Nina便处于一个技术再没作用自己不能再控制的状态。于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各种外力便开始作用,一步步的激发或抑制Nina人性深处的黑暗势力,而Nina便被动的卷进了这场黑白角力的风暴中心。
       Thomas是个有趣的角色,他在影片中就像个灰色人物让Nina同时也让观众无法分辨他的意图。办公室的强吻,自慰的作业,舞蹈室的主动诱惑,或许是因为他对Nina抱有占有的欲望而进行的一系列骚扰,却也同时可被解释为一种指导Nina诠释黑天鹅的非常规手段。不管怎样,是Thomas成功释放了Nina内心期待被渴望被迷恋被重视以及不顾一切追求完美的欲望。类似的性暗示还有地铁上对着NIna自慰挑逗的老头。
       母亲是个有强烈控制欲甚至有点偏执的女人,很多时候就像一个反面角色,因为她的爱就像桎梏牢牢套在Nina的脖子上让她无法呼吸。前有Thomas在努力释放,同时又有母亲在间接抑制和禁锢Nina内心蠢蠢欲动的黑暗欲望。例如Nina清晨自慰的那场戏,正当她让自己沉溺在性快感中时,却突然发现母亲就睡在床边,仓惶下被迫停止。母亲发现Nina背上的抓痕后强迫似的剪短Nina的指尖,然而那些伤痕本就是黑天鹅即将被释放的征兆,母亲的行为无疑是在阻止它的发生。于是母亲的角色便可被解读为在人性白与黑较量中,唯一能够抑制黑暗面的亲情和爱,只可惜这一次促使黑暗滋生的力量更大。因此在片尾白天鹅之死那场戏中,Nina眼中看到的只有看台上泪流满面满眼爱意和怜悯的母亲。
       Beth是前一任Swan Queen,在主演人选发布晚会上Nina目睹了Beth的不甘心和愤怒,以及与Thomas之间若有若无的暧昧。Beth出车祸后Thomas暗示Beth自杀的可能性非常大,这让Nina发现自己有可能是Beth和Thomas之间的第三者,也就是《天鹅湖》中的黑天鹅。这种想法无疑推动了黑天鹅的破茧而出。
       Lili其实在片中有两个,一个是真实存在的竞争者,一个是Nina在人格分裂后假想出来的一个敌人。作为真实的竞争者,Lili始终都是一副叛逆放纵的模样,穿着黑色,与Nina截然相反。这或多或少都给Nina造成一种”她黑我白“的暗示。在夜店的那一晚,Lili不遗余力的劝诱Nina放纵自己,甚至还拿了一件黑色衣服给Nina穿。也许只是偶然,但当Nina在厕所中换上了那套黑色衣服后,似乎就预示着其心中的那只黑天鹅已经诞生并开始成长。在影片最后一部分里,不管是真实的竞争还是幻想的背叛,真假Lili始终都扮演着引诱黑天鹅出现的重要推动力。这只黑天鹅在Nina心中时而化身成假想敌Lili,时而变成另一个Nina。而发生在化妆间的那场谋杀,黑天化身成假想敌Lili并激怒Nina,让她以为杀死了竞争者从而才能在舞台上完美诠释黑天鹅。

       如同波兰斯基的《怪房客》《影子写手》等,替代前任意味和暗示着重蹈覆辙。前一任Swan Queen Beth刚得知自己将要被替代时在化妆间大发雷霆后摔门离去,这时在一旁偷看的Nina溜进去偷走了Beth的一些私人用品如口红和小刀。这就构成了Nina对自己的”主动暗示“要成为第二个Beth。后来Beth的车祸和《天鹅湖》的剧情暗示,白天鹅只有以死来求解脱和自由。因此最后Nina倒在血泊中称自己终于做到了完美,她既成功杀了假想敌成为了当仁不让的黑天鹅,同时她也通过”被迫自杀”而达到了最终解脱。
      “黑天鹅”其实就是Nina的一个更加黑暗的人格,它一直在寻找破茧而出的时机。Nina站在两面镜子之间时看到镜子里面无数个自己中,有一个自己正在抓背,那其实就是黑天鹅想要撕破Nina的躯壳以让它的翅膀能都放肆的展开舞动和飞翔。Nina从夜店回家后与母亲对峙的一个镜头是,镜子中的本来只有一个Nina,却突然分裂出一个Lili,后者跑到卧室门口引诱Nina与自己的母亲作对。镜子其实一直都是表现人格分裂的最佳道具,《黑天鹅》全片更是遍布各种镜子,达伦近乎完美的利用了镜子和多面镜子的特点构造了令人惊叹的,人影交错似幻非幻的视觉效果。
       颜色同样是被充分利用。白色代表着纯净和纯粹,Nina在影片前半部分的着装多为白色。相反黑色代表的是更加放纵甚至邪恶的人性,这是Lili和影片后半部分Nina的着装基调。上面提到Thomas是个灰色人物,因此他出现的很多场景都是由黑色和白色共同构成,例如穿着白色衬衫的他坐在一对黑色椅子中,例如他家的装修基调也是由黑色和白色构成。影片的第三个颜色粉色似乎是代表克制和禁锢,芭蕾舞裙,Nina卧室,Beth的病房等都是粉色,
       超现实的想象场景曾在《怪房客》《冷血惊魂》中成为经典,《黑天鹅》的最后一部分也有非常出色的类似场景,例如破茧而出的黑色翅膀,突然断裂的双腿,逐渐长满全身的羽毛等都让人印象深刻足以过目难忘。


       暂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些,片中达伦的剪辑和对配乐的运用仍然给力,摄影更加不在话下,抢尽影片本身风头的娜塔莉波曼在片中的演技就算早有耳闻但仍然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精彩和震撼,力挺她拿下影后啊啊啊。

 3 ) 一个没有性魅力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文末新增,6年后的时空对话)

“你喜欢做爱吗? “啊?” “就是性。你喜欢吗?” “……” “我们必须敞开聊。” “……” “给你留个小作业。回家,触摸自己。” “……” “慢慢地。” “……” (互相沉默数秒) “明天还要工作。门卫会为你叫出租车。” 宣布公演主角的庆功晚宴后,艺术总监Thomas将女舞蹈演员Nina带回家,展开了以上的这段对话,这一幕场景来自于新近热门的影片《黑天鹅》。在对话的开始,你总以为要发生点什么,不过似乎并不止此。今年这部赚足了口碑的电影以描述为艺术完美而精神分裂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人们反复讨论着这个敏感、执著、紧张、美丽、压抑的女人以及演员娜塔莉本身,事实上,撇开人格分裂的热烈讨论,我们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一个有关“性魅力”,如何主宰人格及命运的案例。 以下一段依旧来自于影片中的对话,看着严肃死板的Nina与男舞蹈演员排练《天鹅湖》的片段,不耐烦的Thomas终于按捺不住火气指着Nina问男舞伴:Daivd,说实话,你想不想和她上床?!男舞伴笑了笑没有作答,Thomas狠狠冲着Nina说:不,没有任何人会想跟你做爱! 舞蹈室的灯光突然跳闸,陷入一片漆黑。被直愣愣晾在一边的女主角再次露出她那惶惶不安的受伤状,事实上,在整部电影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此女一直保持着这种受伤状(不得不佩服娜塔莉哈佛大学心理学专业出身,活生生将一个性压抑者的神态心理描述地如此逼真)。从影片的一开始,女主角便以紧皱眉心的形象出现,如同一只毫无抵抗力的白天鹅,又轻又脆弱。是的,你可以觉得这样真的很美。 但是,你一定不想和她做爱。 【我们想和什么样的身体做爱?】 没人想和一具僵硬、胆怯、充满抵抗的身体做爱。那么我们想和什么样的身体做爱?人类数千年的文化艺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无数香艳的可视档案,象征画派莫罗描摹的在希律王面前跳舞的莎乐美、法国洛可可画家布歇尔笔下骄纵可爱的小贵妇、安格尔画笔下散发着奶味体香的大宫女、沃特豪斯画作中诱惑水手的海妖塞壬……或者当你直接面对那些描绘罗马人集体沐浴、全称狂欢的画作,直接就是一部古典主义版本的情色A片,画面中充溢着丰乳肥臀、肤若凝脂、自信与娇羞于一体的古代女人们,提醒着我们那是一个淫荡和纯真没有什么区别的时代。 而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则常用“颠鸾倒凤”一词形容交欢的至乐境界,用现代人的归类法来说就是那著名的“69式”,用极敏感的嘴唇,触碰极敏感的私处,引起生理上直接的快乐,也可以引发灵魂“颠”与“倒”的销魂。归总以上所有资料,结论很单纯:丰满曲线是基础,姿态放得开,方颠倒众生。 让我们看看影片中的Nina,尽管优雅婉约,自有一种美的吸引力,身形却过于清瘦、干硬,表情更是苦大仇深,幽怨委屈,由于过于保守懦弱,一举一动无不畏畏缩缩、诚惶诚恐。每一次跳舞,都恪守“精确”准则,绝不“颠”,也不“倒”,不仅令总监无言以对,荧幕这一头的观众也昏昏欲睡。影片开场二十分钟处,Nina鼓起勇气去Thomas办公室请求让她演女主角,被上司一把门关住开始语词凶猛进攻。是要性骚扰?拜托,就Nina这副半死不活的样子,爱死娜塔莉的死忠观众都觉得这仗势完全引不起“性骚扰”的兴趣啊。 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答案是:别以为你长得貌若天仙,就拥有性的王牌。而没有性的袒露,一个女人永远只是个小孩。 什么才是具有爱欲魅力的身体?“克里奥佩特拉身着半透明的丝滑绸裙、涂抹诱惑的香油于全身肌肤,露出俊俏的乳房与微鼓的小腹,打扮成希腊神话中司性爱的女神Aphrodite,乘着铺满玫瑰花瓣的大船,由扮演成丘比特的裸身少年轻摇大扇,去港口迎接安东尼。香风、微汗、嫩肤、玉体、媚眼、红唇……”让一个作为健全男性的安东尼情何以堪? 当然,回归现代社会,女人想要吸引一个男人,仪式大大简化。如艳后的排场,普通白领伤不起。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就是启动起每个人体内原本便有的“性魅力“。 【为什么会变成性呆板】 “一个伟大的舞蹈演员,不能只是让观众在台下看着你而已,你必须要让他们爱上你,想跟你做爱!”Thomas激动地教育着技艺精湛却始终缺乏激情的Nina,几次试图打开她被压抑的水阀。而他所描述的便是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用生命的激情在精神层面掀起的高潮。我们同样深深地相信,一个对生命始终保持着狂风骤雨般强烈情感的人,他(她)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同样是炽热强烈而带有征服欲。看Thomas一把抓过弱不禁风的Nina,身体贴着身体,鼻息划过耳畔,毫不遮拦地去用力抚摸她的私处,在深夜的排练房扮演王子带她跳舞,僵硬的女人突然像通了电流,魂魄一下子回到身体般颤抖与不知名的狂喜,肾上激素达到最高处,这个男人却一把推开她,冷酷丢下一句:“刚才是我在诱惑你,接下来,该你来诱惑我。”转身就走,看得观众一惊一乍,老师你真是好用心良苦。 是的,此时此刻我们都可以爱上这个有点酷酷的老男人了,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办法爱上那个惊慌失措的女人。带有着俄国血统的导演Darren Aronofsky所阐释的这个故事总是会令我们联想到乌克兰的那位同样具有高度神经质并如同神一般的舞者尼金斯基,自我描述为“我的脉搏就是地震”的这位天才舞者,在二十世纪的中叶的芭蕾舞史上留下了飓风般的影响力。尼金斯基在自己的自传写道:“我是人群中的神,我是神所深深感受到的人,我要假装发疯,为了达到我的目的。”尼金斯基跳的很疯狂,他真的疯了,像做爱一样地去跳舞,他就是影片中作为导师身份的Thomas用“性的诱惑能量”教学理论中抵达了艺术的出神入化的一个成功典范。尼金斯基的一生的戏剧性并不比他在舞台上演绎的戏剧来的更弱一点,无时不刻释放着体内代表生命驱动力的“性能量”,台上台下张扬地没有任何区别,高傲、神经质、激情四射、诱惑观众,用每一个来自力比多(Libido)的动作,让观众在台下疯狂地爱他。在目不转睛的观看中,想与他“融为一体”。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待,父亲外遇,因情妇怀孕离开家庭、母亲为三个孩子放弃舞蹈生涯、哥哥进入精神病院、因天赋异禀受同学欺凌——尼金斯基有着一个极为破碎动荡的童年,同样这也是造成他在舞台上如此疯狂表达自己的宣泄形式,把所有灵魂中的痛苦与焦灼化为了外在动作。与尼金斯基有着相似缘由却在表达上走向反面的舞者Nina,则遭遇了另一种命运——压抑。她把所有情感表达都压抑了下去,只是纯粹地表达技术。 由于怀上私生女Nina而不得不终止舞蹈生涯的Nina母亲,无法原谅由于性冲动所带来的后果而成为了一个禁欲主义的象征,Nina于是便从此活在了暗无天日的性压抑的生活之中。自我和超我严格地控制着她,一切有关“性”的蛛丝马迹都不能出现在她的生活中,于是我们能看到一个二十多的女孩房间中依旧保持着少女时期的模样,永远只穿粉红色和白色的外衣这些外在的表征,当男人直接地向她表达种种性暗示,Nina惊异、意外、羞怯、躲避、言辞闪烁、不知所措……俨然一副“性呆板”的典型形象。 弗洛伊德所指出的“转换症”(conversion disorders),是指当事人内心产生的一些本能冲动因不为现实情境所接受,而被个体压抑到无意识领域,但它们并没有消失,并在寻找各种机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身体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行为就是这种被压抑力量的变相表达。如果说尼金斯基的转换症是将命运中的苦痛向外转化,变成艺术激情,而Nina则是将来自外界的心理创伤向内转化,变成了精神自残。投射了母亲愿望的超我严酷地鞭笞着本我,为了不违抗母亲,她只好在镜像中自我惩罚。背上抓伤的伤口、断裂的指甲片、幻觉中的黑色羽毛要刺破皮肤冲出身体……这些都是精神伤口。 而Nina整个压抑的状态在外在形体上还表现出一种坚硬的抵触性。按弗洛伊德的学生威尔海姆•赖希(W. Reich)的“人格铠甲”(character armor)理论来说,Nina因为需要建立自我保护机制而穿上了一层“人格铠甲”。人格铠甲是个体为免遭内外危险情境伤害而在内心形成的一种人格防御模式,个体经由人格铠甲而建立一种神经症式的心理平衡机制,但同时这也阻碍了人格进一步变化发展的可能。与“人格铠甲”相对应的还有“肌肉铠甲”(muscular armor)的概念,长时间的身体紧张对个体情绪表达与转换具有阻碍作用,这种阻滞的情绪与内在冲动就好像凝固住了一样,形成了一种僵化的人格。“只要身体的紧张、僵化状态存在,我们就无法突破这层铠甲而实现体验及相关情感的的变化、流动。” 这就是我们觉得这个女人虽然美得震惊却让我们毫无性欲的原因,Nina表现出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来自于精准而严苛的“克制”,而非体内蠢蠢欲动的“激情”。作为一个舞蹈演员,她的“肌肉”不是柔软而灵动的,而是像石头般坚硬和抵抗。没有人会愿意和一块石头跳舞,也没有人愿意和一块石头做爱,更没有人愿意和一块石头生活在一起。带着人格铠甲在日常生活中游走的人,在人群中是不受欢迎的人,看看在舞蹈队休息的时候便能知道,Nina永远都是一个人形单影只地坐在一个角落,远离队友,孤独又封闭。在自己的公司里,没有一位闺蜜或者同伴,在工作之外的生活,除了母亲一个人之外也没有朋友。 【像做爱一样热恋世界】 我们难以想象穿着厚厚的“人格铠甲”的舞蹈演员,能够将至真至狂的人类情感自如地表达出来,因为他(她)所有真切的欲念,都是被禁止和不允许的。而在性爱中,一个被过高“道德感”包裹着的身体,也绝对不会是一具受欢迎的身体,因为每一个诱惑性动作出现之时,“道德感”卫道士便会出来纠正你的体位,把兴致一扫而光。 影片中两个重要的配角:作为上司及导师身份的Thomas,与作为队友及竞争者关系的Lily,可谓是两个能正确运用“性魅力”于工作于生活的正面典范。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欲望,是两个真正懂得“自爱”的人。有人会觉得开除了前任天鹅皇后Beth的他十分的不专情,Beth离开舞队后转身便称呼Nina为“我的小公主”这个专属昵称,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也许并不是滥情的表现,反倒是他懂得投入生命的积极态度。演出如此重要,Thomas把所有的激情都投入到如何去塑造一只最完美的天鹅角色上,而非纠缠不清地在虚伪的道义上徘徊。而看Lily,则是一个更为惹人喜爱的角色。尽管有人同样会因为剧情的心理而排斥这个对主角产生威胁和竞争关系的人物,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能引起共鸣的人物。第一次出场便以不羁的朋克形象现身于象征正统的古典芭蕾舞的排练室里,给观众留下一个惊艳的魅影。 你也是第一次看到一个原本该把头发梳地一丝不苟的芭蕾舞女演员,扔掉了发绳,一边放声大笑一边与男舞伴纵情地跳舞,她的背上还浮现着黑色细致的纹身,那么洒脱那么无拘无束,让人想到生命本就该这样没有束缚,想跳就跳,就笑就笑,让一切规则教条见鬼去。什么叫活色生香?Lily就是一个跳着舞就能让男人有冲动想和她做爱的女人。“你看她跳的,那种热情是装不出来的。”Thomas对着正在观众席上悄悄看着Lily练舞的Nina说道。 一个人有多么热爱世界,就会多么地热爱自己。而非用“自恋且自我厌恶”(导演评价Nina角色语)式的方式。一个人要是声称他(她)热爱生命却不喜欢做爱,那这种热爱一定是假的。比如Nina的这种自觉优越的“自恋”事实上连她自己都无法确信,而Lily则是一个如此真真切切,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她会主动地去关心他人(Nina一个人在练功房哭泣她过去安慰),她在别人获得成功的时候表示真心的祝贺而非嫉妒(Nina成功演绎出黑天鹅后去后台表达敬意),她懂得好不羞怯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将每一寸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看到Nina压力太大带她去酒吧尽情狂舞)。这样的人,是真正懂得爱自己的人,她生命中所有快乐的动因不仅仅只有来自自身,还有来自于他人的互动之中。而Nina则永远都封锁在“自我”那个狭小阴暗的空间,把所有外在的人物都看成了不可靠、不稳定以及随时可能变成敌人的人。她每一分钟的注意力都花在了杯弓蛇影上,看上去十分地“珍重自身”,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极度不自爱。 【如何褪去人格铠甲】 但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如电影中这个可爱角色那么幸运,天生便能够如此自信地享受自己的身体与生命。在错误的教育与道德认知的限制之下,人群中的“性呆板”、“性僵硬”、“性冷淡”、比比皆是,在大多数情形之下,这是一个女性的命题。女孩一般都会受家庭以及社会观念影响而或多或少地限制了本身便该有的天然的性的吸引力,不懂得如何正确而快乐地使用它,从而使自己的人生缺乏了一种巨大的乐趣。而乐趣还只是其次,导致我们举手投足是否能呈现出强大气场,常常隐藏于一种难以言说的“吸引力”之中——那就是来自于力比多的魔力。当一个人从自己的身体开始,到自己的灵魂都能够刻骨热爱,毫不掩饰的时候,他(她)便具备了一种胜利意志的暗示,他(她)就算天生不美,却爱自己的每一寸肌肤,相信自己内在的巨大能量,谁会不爱他(她)呢?那便是一个所向披靡的人。 一个人没有性魅力,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在好莱坞所有占据首席地位的女人以及影史上所有令人刻骨铭心的女神,都具备强烈、纯真、奔放的性魅力,这种性魅力并不是指单纯的“生理吸引”,而是一种从精神层次散发到肉体上的绝对信心。一个不太有此种“性魅力”的演员,则常常只能处于一种被遗忘的二线状态,因为她尚未开发出那种真正能够吸引灵魂的潜力。“很多人常常忽略,我们的意志能力无论多么强大,最终还是要经由我们的身体展现出来。”心理学界的超个人身体治疗疗法如此认识道,同样,这个流派认为每个人事实上都拥有这种能力,只是看你有没有将它释放出来,而不是害怕它。 赖希提出的植物疗法(vegetotherapy)对解决“性呆板”来说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他“将人的上体由头道髋水平走向分为七层,治疗师通过按压当事人不同部位的肌肉,向他们解释身体阻抗的有关信息,帮助当事人打通受到冻结的身体层次,使生命能量重新流动起来,从而恢复情绪情感的自由表现。”当然,学会释放内在的激情的方式存在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之处,不再认为性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不再过度地压抑和克制自己的正常欲望,重新回忆起自己也可以像个小孩子般单纯地在人群中唱起歌来,就算你年纪活到一把了照旧可以在人群中尽情跳舞,在做爱的时候不再觉得是被动参与而是一种主动的创造,你在生活中得到的快乐会比现在多上好多。 换种话说,其实性魅力来自于信任自己,不如说它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原动力之一,它热情奔放,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侵略性,只是这种侵略并不是为了夺取,而是为了将爱大胆地铺撒到全世界的疆域里。当你开始信任自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你。

-----2017.2.21 后记 补—— 这篇文章出来出来许久了,最近又被网友翻出来,其实一直以来大家都对文章中的观点有所争论,从文章发表后我一直没有在评论和豆友们讨论过~只有在几个姑娘当时看完文章后很受触动给我发来感谢的私信,当时有简短的回复之外,我关于大家讨论的一些争论的地方一直没有参与讨论。感觉今天突然有种想说一说的冲动,哈哈,那就记录下来啦。 【关于这篇文章诞生的缘由……其实是】 当时我所在的杂志社,领导非常喜欢“sex”这个话题,非要坚持在杂志中开设一个这样的栏目,很囧的是在临近截稿日期,没有任何一个年轻的小编愿意接这个栏目!……结果,作为部门的小负责人的我,只好英勇就义来搞定这个无人认领的栏目。 那个时间点的我,回想一下,应该就是带着和Nina差不多的状态。 一直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没有清晰的感知,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中性化的”。 就是对“成为女人”这种意象是非常模糊,甚至在潜意识里会主动的规避,潜意识中大概会把“过于女性化的”=招蜂引蝶 (我想,这应该是来源于我的家庭中,“性”一直也是如此被隐藏着,闭口不谈或者是某一些看待他人的角度时给孩童时期的我留下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对,这种教育就是什么都没有跟你说,但是你长大后却完全有一套来自父母、周边社会环境、以及你自己的认知搭建,合力产生了一种“对性的认知”的知识。) 在我的成长环境中,这些,那些的一些元素,就构成了当时的那个状态,一直觉得自己像个“没有太清晰的年龄感”、“没有太清晰的性别”这样一种很中性的存在。 有一些女孩,长得非常具有女性特质,而有一些女孩,在容貌和生理形态上,没有那么显著的“女性化”的特质,我大概属于没有特别明显的女性特质的长相,对镜中自己的形象因此也是在关闭着一种“女性自我认知”的通道的状态。 感觉有点扯远了,说回来。 那比如是在性爱中,你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热爱、期待、欢呼雀跃的事,反倒像是处在一种社会的两性关系中,你迫不得已必须要做的一件例行的事。 但突然有一天,对,就是突然,我在下班路上,快要走近地铁的时候,头脑里正在构思一篇如何才能帮编辑部补个洞的稿件的灵感时,一些事情叠加在一起,发生了很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但其实吧,说神奇其实也不神奇,我只能说我非常庆幸于我的生命在精神分析这种工作方式的帮助下,获得了极巨大的帮助,我用神奇来形容它真是因为出于一种礼赞的心态吧……(~ o ~)~zZ 其实我一直在接受精神分析,那个时候大概做精神分析刚刚开始的一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恰好是在谈论一些关于“性”的议题,我自己一直在性上面有很多的困惑、比如我自己并不期待“成为女性”这种向往,而且我还总是在编辑部对编辑们说:我不是歧视女性哈但是请真的不要再找女性写手给我们写文章了,因为她们真的非常没有逻辑,她们写的东西都是些什么啊风花雪月,除了情绪还是情绪……在很长的时间段里,我一直都在用这种极其“偏激”的方式在和小编们沟通“女性写手”。那个时候我自己都知道开会的时候永远是一阵深度的无言沉默,现在都能想象他们的内心戏……o(╯□╰)o 那个时候,我说女性写手只会写情绪化的文章,没有实际的知识系统的东西,也就在等同于,在潜意识里高度地认可“男性”这种生物体所代表的“知识的权力性”,“话语的权力性”,一种被世俗社会根深蒂固而历史漫长地认可的,一种“成功的”、“巨大的”象征。这些思维认知,占据着那个时候我的精神结构。 突然有一天,在某一种阶段的精神分析工作的进行,通过对深层的意识的探索、重新认知、站在真正的自我面前思考,有一天,我就这样发现我真正的实体,对,她就是我自己。 我是****,我就是我,我是一个女的,而且,我是一个女人,大概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一直都没有这样认真的、郑重的、亲切地去看待过,我在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女孩,一个少女,一个女人,一个女性,这个生命的一种天赐的设定。 我是****,我带着框架眼镜,化个妆后还会挺好看的,但是一直习惯了从青少年时期就驼背的走路姿势,然后总是苦大仇深的表情,但笑起来的时候会特别憨,我的老公却说最喜欢这种不是为了故意拍照装出来的表情——绝对不是标准的露7颗牙齿而是露出一长排,但是老公却说他最爱这个时刻的我,真实、不是虚假的,不是美人啊但是好看。 对啊,我们都不必非得是美人啊才有吸引力,当然,说吸引力这件事,不是为了说我们要刻意地去追求吸引力(虽然这是一个疯狂地追求自拍直播美颜却一直迷失自我的时代),而是那个吸引力它就是存在在那儿啊,最最真实的那种,来自生命本真,而且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无论是长得什么样都存在的一种“美”的东西,就在那里。当旁人也能真诚地感知到这一种“美”的时候,我们自然会为止倾慕,而这种倾慕,并不一定来自两性“性”的吸引,也可能是一个生命个体,对另一个生命个体,由衷的欣赏。 那种“美”,只有当你成为你自己的时候,找回和自己真正的联结的时候,才会散发出来,而当你是一个女性,当你能够感知到作为女性这种生命的躯体,你去欣赏自己的身形,观察自己的面容,发现自己异于男性独特的思考方式,以及在走入生育的阶段后,去承纳另一个新的生命个体,去感知到你和自己孕育的生命体的极其感动的联结,由此所发现的宇宙中无声无息的、妙不可言的“道”,它就在那里,静静运转,不以任何事情的意志为转移。 你会欣然接受自己的身份,去享用它,善待它,用好奇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一切,每一刻的存在,都像奇迹般的啊。 ~(@^_^@)~ 感觉自己又扯远了,再一次地拉回来。 我想说,刚刚说的那些,是今天,2017年,在后来又走了很多年的精神分析的道路后新的重建、感知和在经历过无数事件后的体悟。 而在2011年写下这篇《一个没有性魅力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的文章的时间点,有着它当时独特的心情背景。那是一种突然意识到在下班路上走着走着,穿着一件宽大的绿色大衣,瞪着一双黑色高跟鞋,突然想自然而然摇曳生姿地走路来(我以前绝对不是这样走路的,我走的很中性化、直直的、僵硬的),摇一摇啊,摇一摇,女人就会这样走路的对吗,好有意思啊,不是很美丽吗?为什么我会觉得作为女性(展现魅力是比较可耻的所以主动规避的呢) 在轻微的摇动的走路中,我感觉到一种属于女性自身的、轻曼、舞蹈般的、韵律般的内在的生命节奏,在大自然中,女性就是如同花朵般的,有一种盛放的、柔情的美在里面,同时在静默中,又有坚毅的力量。 那个时刻吧,头脑中想起的并不是电影中的女主角,反而是Lily,这个有点野,不那么合规矩,却自然而然,大胆而坦率地展现着自己(显然是活在属于自己独特的女性身份中的那个她)的美的女性,她也很性感,那种性感不令人羞耻或不适,而是大大方方的,“就是如此而已。” 我想,当一个人都这样彻底的、真真切切地、坦率地活成“自己”了,Lily恰好在这里正是一个女性(与我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惊艳地触及到的经验,刚好洽和),在那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下,我想到了,“当一个人(当她是女性,当她能由衷而喜悦的接受自己是个女性)发现自我的时候,TA不需要去刻意地追求什么,而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是非常棒的体验。 作为一个女性,可以热烈地去爱啊,可以开心地去旋转,去舒展,去展现柔弱,也去挖掘内在的勇气。我们可以一直去谈自己喜欢的恋爱啊,也可以选择宁静地独处,有很多爱情故事可以发生,也有许多静静的、琐碎的、平淡的日子会慢慢进行。 【因此,这的确是一个带着特殊时间点、特殊感情色彩的标题党】 所以,如果从传媒的角度来讲,这个标题是带着标题党色彩的,因为但凡这么说话,就是属于二元论非黑即白的说法方式。不过我想人类世界的创作,总是夹杂着理性与感性(不切实际的一面),它们相互融合,如同不同的油墨色彩在画面中融合会产生复杂的、微妙的结合效果,我想这个标题,它就带着这样一种复杂的色彩。 它记载着当时“一个没有性魅力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这句话从我的脑海中激动地展现出来的时间、空间、地理、某事某刻的精神阶段,和状态,今天我回过头去看这句话,我觉得它像我的人生日记本上的一句句子。 我想说,性魅力不是直接等于“性”,而是个体的性别身份、外在的身体属性,在上天创造你是男性、还是女性这种生命体的时候,你的天然属性,你与它合二为一,真正,安详、平和地容纳在其中,没有任何割裂的一种状态。 而成功,也绝对不代表着仅仅等同于事业、财富、声名、地位、名利的成功,当我们会这样去想的时候,也许正是因为一种极为巨大的、人类的隐性的潜意识、一种历史悠久的权力认知,以及中国现有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下,会潜移默化地认为,但凡说起成功,差不多就是声名显赫,要么有钱,要么有名的定义,这是外部世界为我们的头脑所浸染的某一种思考模型。 而当我们真正发现我自身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轻松地回答出,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2011年的那一个时刻,我想的“成功”,是终于回归了自己,成为了自己,是莫大的成功,以后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宏大而是平庸,都是生命的巨大喜悦与赞叹。 而当你这样的活的时候,生命也就把最好的礼物重新给到了你。 希望我们有一天,都能触及到最真实的自我,最美妙的世界,就在那里,等待着我们与它的重逢。 晚安各位~

【PS:写在最后】

有感于自己从重病中获得帮助,逐渐好转后,体验到一丝“生命力重新回来的瞬间,给人带来的生命感动”,很希望把那一刻记录下来,传递给到更多的人,做了一个“生活恢复练习”的微信号(tangyuan-mag),希望每天做一个恢复小练习,帮助我们想起,回忆起,以及找回最初的那个你自己。“生活恢复练习”的实践和实验也一直在继续,很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另外今年开通的微博号:“路易斯的心”,希望自己从以前的单纯写作中走出,真正地去实践每一则“生活恢复练习”,谢谢大家支持~祝人群中的我们,虽不认识,依然可以握紧手,一起在艰难甜蜜中前行。

//weibo.com/6446588080/profile?topnav=1&wvr=6

 4 ) 殉欲者•殉舞者

入评理由:一个人与自己的角力,可以这么狂乱而优美。 片 名:《黑天鹅》 导 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主 演:娜塔丽•波曼、米拉•库妮丝、薇诺娜•瑞德、文森特•卡索、芭芭拉•赫希 上映时间:2010年12月 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 料不到年末竟有这样一个小高潮。 《黑天鹅》横空出世,广大文艺青年遂蜂拥而上,玩赏之,解析之,推崇之。 而这部电影的确艳惊四座,反正至少,它惊着了我。 故事很简单,关于一个芭蕾舞者如何艰难而疼痛地召唤出她身体里那只黑天鹅。 —— 舞者尼娜(娜塔丽•波曼饰)已经二十八岁,技艺无可挑剔,却始终只能跑跑龙套。 她的艺术总监,法国人托马斯告诉她,“四年来,你每一次舞蹈都毫无瑕疵,但我从未见你失控,从未见你释放自己。” 所以,尽管后来她终于有机会在《天鹅湖》中一人分饰黑白天鹅两角,成为当仁不让的女一号,她却始终惴惴不安。 不错,白天鹅的矜持、优雅和无害是尼娜本色,完全不成问题,但事情的关键在于,她要如何化身为邪魅而妖冶的黑天鹅。 一人分饰两角的尼娜,在现实中也日渐分裂。 她难以突破多年来“妈妈的小女孩”的角色,黑天鹅几番挣扎破茧,却又几番遭到压制。 托马斯布置给她的那个作业“抚摸你自己,投入地抚摸你自己”始终无法完成。 此后,电影的气氛趋于惊悚。尼娜被幻觉和欲念折磨到几近疯魔。 这个状态,在我看来,基本可以概括为一个尼采式的术语:迷狂。 如果说白天鹅代表着日神精神,强调适度、节制、美德和优雅;那么,黑天鹅所代表的酒神精神则更为原始、更为蛮夷,却也更逼近本质,它追求的是忘我之境,致力于摧毁日神式的戒律清规,是生命与其本质的全面融合。 穿越此种酒神式的迷狂,生命便可达至一种从心所欲的澄明之境。 而这个境界,尼娜最终达到了——付出生命为代价。 标志是那一场黑天鹅之舞。 尼娜面罩黑纱网,眼影孔雀绿,浓烈,妖丽,斜飞入鬓,杀机四伏。 她浑身闪烁着欲念,逡巡,环顾,世间都是她的领地,世人都是她的臣仆。 每一次伸足与展臂,都有千言万语:“来爱我,不准爱别人;来吻我,不准吻别人”,那么专横,那么魅惑,她是不可违抗的。 当尼娜做完著名的三十二周挥鞭转,双臂扬起如巨大的黑翼扬起,四面八方,投下魔魅般的暗影,我听见耳畔有风呼啸而过,浑身一凛,低头看时,只见一臂汗毛倒竖。 啧啧啧,那种邪美,真令人望而生畏。 真正的美,多多少少带点魔意,令人有芒刺在背的不安。 《源氏物语》中,桐壶天皇就曾因爱子光源氏过分的美丽,而下令各处寺院诵经,为其消除魔障。 因为美与毁灭仅一步之遥,这是美之为美的宿命。 最令人吃惊的是娜塔莉•波曼,我简直认不出她了。 在电影的前八十分钟里,她懦弱、娇嫩、担惊受怕一如白鸽,将一身妖气藏匿得那么好,以至于我完全可以忘记她曾是杀手莱昂的玛蒂尔达,那个坐在楼梯口抽烟的十二岁小妖精。 演员这个职业的妙处正在于此,她出借自己的身体,让角色潜入,获得另一个灵魂,借由一部部电影,她屡次还魂、变身,而我们看着她,恍若隔世,两个钟头,过尽凡人的一生。 影片中的三次自慰,被波曼演绎得隐忍、热烈而逼真,似目睹海潮般黑暗的情欲一浪高过一浪。 我们的先民当中,最早的舞者,是巫。 巫扭腰摆臀,模拟与天地交媾,在生殖性的欢愉与疼痛当中,告诉凡人下一年的来龙去脉,灾厄与吉凶。 所以当舞者在舞,她们其实正介于神与人之间,是祭品一样的存在。 潜意识里尼娜知道,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于是她就杀了这个自己,让第二重人格,即,黑暗人格妖艳地上了位。 这个世界上,不疯魔不成活的,绝不止程蝶衣一个。 只要还有艺术这回事存在,那么,艺术家的疯狂就会千秋万载地存在下去。 而且,必须如此,必须穿越酒神式的迷狂,才有可能最终抵达美的本质。 亦幸亦不幸,舞者尼娜跳了一场最本质的舞,因为她把自己,舞成了祭品。 2011-1-4

我的微信公号:逍遥兽

 5 ) 有一种美好是不属于人的

天鹅湖我看过至少四次,每一次看都是不同的感觉。

我第一次看是好像是初中,政治课上老师讲人民有钱了,就要搞搞精神生活,比如听听交响乐,看看天鹅湖。
那时,觉得看天鹅湖是属于领导的摆谱装文化的招式之一,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在电视上看了一遍,心理觉得自己算是有见识的人了。

我第二次看是在大学时,那时自己天天梦想自己成为半调子的摇滚喷青,满腔热血的参加到谁是最伟大的音乐家的争论中。
于是弄了张英国女王专场版的DVD,只当是文青功课。那场黑白天鹅是二个人。
我发现自己挺喜欢这黑天鹅的。
你说看了一场子的白天鹅,一个个都像道貌岸然的学生干部。
黑天鹅多性感,多金属啊。
看显示器上观众们热泪盈眶的激动,我突然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快乐。
我为自己的另类而自豪。

我第三次看时是在英国看的莫斯科团的现场。
那时在英国漂了一年多了,
满脑子的都没完没了烦心事,对付完了论文,便去看天鹅湖了。
这次最大的感觉是恍惚。当我挤在场子的一角时,我己经不记得自己在哪了,现在是什么时间了。
在显示器前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我是在看真人在跳舞。
可是当我看真人跳时,我就觉得演员和剧院都像气体一样,我只是漂浮在其中。
我徒劳的左右摆,觉得从不同角度看能看到显示器上的效果,从而断定眼前的不是真实的。
可是,我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真人,是真实的表演,
眼前的不是像素,是一个个会呼吸的真人,尽管让人觉得世界不真实。
一连几天,脑袋里都像过幻灯片一样,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概念,像一团气体。
至于世间的烦恼,早就忘光了。
这一场,黑白天鹅是一个人演的。
我看时没发觉出来,只是谢幕时找黑天鹅没找到,白天鹅谢了两次。

我第四次看天鹅湖是在飞机上。
家中出了大事,回国又被各行各业折磨了一烦。
在回英的飞机上,烦得想冲人大喊大叫,砸玻璃从飞机上跳下去。
那个时候所有的声音在我听起来都是刺耳。
机上的一切娱乐节目对我都没效。
只有天鹅湖这段能让我静下心来,因为不知为什么我觉得我从中听出了孤独和苦难的味道来。
以前我总觉得天鹅湖的故事只是一个老调的童话。
可这次听来,我觉得其实老柴自己的故事。
真正的白天鹅其实是老柴,王子其实是指你我一样的观众。
悲剧其实是因为的王子。

实际上我看黑天鹅的故事时,我觉得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在帮我们理解天鹅湖。
故事开始说女主能演好白天鹅,演不了黑天鹅。
其实老实说,我觉得女主其实白天鹅也没理解多少。
女主眼中的白天鹅只是优美,没有错误。
对女主来说,演天鹅只不过是幸福中的一朵小红花而己。
虽然很努力,但却不理解白天鹅身上厄运和苦难的一面。
女主是在城堡里的白天鹅,而天鹅湖中的白天鹅一开始就是被恶魔控制的。
有时我总觉得开始时的女主与说是天鹅,不如说是王子。
与其说是天鹅的化身,不如说是初识公主的王子。
王子被黑的引诱,女主也就一点点的理解了黑天鹅的魔力,一点点的理解了黑天鹅,黑天鹅演得越来越好。
只有你理解了黑天鹅的魔力的时候,你才理解白天鹅的无奈和痛苦。
女主最后所说的完美,我觉得不是说演好了黑白天鹅,而是它成为了完美的白天鹅,一只拼命挣扎的白天鹅。

王子迷上了黑天鹅,失去了白天鹅。
女主为了自己演好黑天鹅,杀死了白天鹅的自己。
女主即是故事里的天鹅,也是故事里王子。

我总是觉得天鹅湖之所以经典不是因为白天鹅多漂亮,而是因为它把白天鹅描绘成王子得不到的。
有一种美好是不属于人的,因为人的智慧上的无知,因为人性格上的软弱。
即便人拼命的挣扎,那种美好也只能留存世上一瞬而己。

 6 ) 嫉妒的原罪

《圣经》说人人都带着七种原罪(Original Sin)降生于世,升入天堂的前提,就是通过一生的忏悔行善,清涤七大罪:骄傲(arrogant)、愤怒(indignation)、不贞(disloyalty)、贪食(greediness)、懒惰(laziness)、贪婪(rapaciousness)、嫉妒(envy)。

在创世纪篇,便有了对嫉妒的记载。

4:1 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就是得的意思),便说,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
 
4:2 又生了该隐的兄弟亚伯。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
 
4:3 有一日,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
 
4:4 亚伯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
 
4:5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
 
4:6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
 
4:7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4:8 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黑天鹅不是一个有着美好结局的童话。

白天鹅本是美丽的少女,不幸被诅咒化成白天鹅,需要真爱解除诅咒。可心爱的男人被同胞妹妹黑天鹅勾引。于是只得选择自杀。

嫉妒的隐喻,不言自明。王子只有一个。你能得到,我为何不能。

高薪职位只有一个,获奖名额只有一个,第一名只有一个,得到上帝宠爱的,只是少数。争夺的道路是条独木桥,想要挤过去吗?拿出实力来。

nina有着过人的舞蹈天赋。天鹅皇后的位置,是她的梦想。付出了刻苦的训练和汗水。却被告知,仍需释放情感。

什么情感?嫉妒。

因嫉妒,黑天鹅释放出了魅惑,释放出了野性,释放出了全部潜力,释放出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处处和白天鹅形成强烈对比,看那,我有的,你没有。王子是我的,不是你的。

nina胆小,怯懦,压抑。身着素雅的白衣,淡色围巾,总是欲言又止的神色。而她幻想中的自己却是一袭黑衣,眼神凌厉,笑容自信,步履轻盈坚定。

这种幻想给了她一些勇气,她主动去要求天鹅皇后的位置。怪蜀黍问,你为何从不释放情感。nina说,我刻苦训练,只想做到完美。

可自从人类吃到了智慧果实,就永远不会得到完美了,因为他们太聪明,总是能发现不完美的存在,所以永远不会被满足。

nina所追求的完美很简单,循规蹈矩,付出就会有回报,因为我训练得比别人刻苦,所以这个位置就是我的。

就像她的处世态度,独善其身,没有多余的交往,拒绝发胖的食物。一心练舞。

这本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偏安一隅,获得自己内心的完美。但nina没有,因为她的态度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种刻意的压抑。她只是担心和别人交往,惧怕接触外界,在孤独封闭的内心里,她又渴求着外界的丰富多彩。

这给了她一种负罪感,她用抓背惩罚自己,掩埋欲望。

可扮演黑天鹅需要的不只是舞姿,更需要情感。需要的是一颗因嫉妒而变得不完美的心。有时候不完美比完美会更有冲击力,更值得艺术的歌颂。

她咬了怪蜀黍一口,拒绝了他的潜规则。黑天鹅的性格中必定有着刚硬的成分。性格太软弱的嫉妒,只会落得自怨自艾。而不是奋起争夺。怪蜀黍发现了nina的潜力。

于是歪打正着,nina如愿以偿得到了梦中的位置。

一任群芳妒。nina怕了,她是得到王子的那只白天鹅,时刻担心着王子被黑天鹅夺走。

她追求的完美,亦有人际关系的完美,她避免太多的交往,就是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带来不可避免的麻烦。简言之就是,我不犯人,你们也不要来犯我。还是对人际关系的恐惧。

宣布她当选的时候,从来只有新人笑,旧人哭,可她表情却如此不自然,似乎亏欠了BETH和其他落选的人什么,好像这个职位不是通过正当手段得来一样。实际上她只是不想太过张扬,引起别人的嫉妒。

这一刻nina还是那个怯懦的小女孩。她不知道,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取悦所有人,社会和竞争往往就是如此残酷。就像她看到的那座雕像,一个断臂的天使。其实是臂膀变成了翅膀。得到翅膀,就要付出胳膊的代价。

黑天鹅跳的不好,怪叔叔大发雷霆,nina说对不起,可黑天鹅不需要说对不起。在黑天鹅眼睛里,王子本来就是我的,抢来不会有任何负罪感,就如同这个社会上的正当竞争一般。我抢得的,就是我的。我只想把王子保存得更久更久,让所有人都抢不走。

看上去她似乎永远不会变成黑天鹅了。可是lily的出现,让她感到了危机。

Lily性感,外向,魅惑,大胆。和她形成强烈的对比。久练不成的自卑,角色被替代的恐惧,让nina产生了更多幻觉。她脾气变得暴躁,敏感,多疑。

她试图用轻柔的音乐让自己入睡,却变得更加烦躁。按照少女摆设的房间,不再适合她,她将所有象征童年的玩具熊丢进了垃圾桶。世界不再美好,她蜕变成了大人。

这一刻 她终于开始向黑天鹅转变。有了一付大人理所当然的硬心肠。刺死了抢夺自己角色LILY,就像刺死了那个天真纯洁,理想主义,小心怯懦的自己。

黑天鹅终于破茧而出。手臂化为魅惑的翅膀。

这个世界不再完美,那又如何,只要能留下我的身影,让人们看到我的舞姿,即使沾了肮脏的鲜血又怎样,美就是美。我就是嫉妒又如何,因为我会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好。

舞毕。白天鹅倒在血泊中,是黑天鹅刺伤的,还是它自己刺伤的,都不再重要。因为那都是她自己。

百度之,有一个有趣的理论。即使你发现几百万之白色的天鹅,也不能得出“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因为只要发现一只黑天鹅,这个理论就会被推翻。

即使nina内心再美好,只要有一小丝的妒忌,一根黑色的羽毛也会感染全身。

黑天鹅就在我们的内心里,原罪之中。

就连哈7也不再纯洁,曾经单纯的小男孩们有了成长的烦恼。罗恩也陷入了嫉妒的漩涡之中。然而友情最终胜利了。是个好结局。

在各种典籍里,对人类本性的描写总是一针见血,少了多余的修饰和掩盖。那是我喜欢的。能让我们更好地认清自己,和种种相由心生的魔障,穿越它,我们就会得到新生。

 短评

完美主义的确是一种失败的人格学说,直接导致走火入魔丧心病狂。Portman演得好用力,看得我心里发毛。假如她凭此片拿小金人的话,不为过。

3分钟前
  • Hao
  • 推荐

不配5星,至少20星。

4分钟前
  • sabretooth
  • 力荐

AMAZING.

7分钟前
  • 小椅子
  • 力荐

在离成功还差一步之遥的时候请不要丧心病狂

8分钟前
  • 晚晚
  • 推荐

我讨厌惊悚片里面搀和着情色,情色片里面搀和着惊悚……

9分钟前
  • kathyy
  • 还行

“我感受到了,感到了……完美。”一段用走火入魔来成就的完美,亦真亦假、亦实亦幻。影片从始至终都弥漫着黑暗的色调,很惊悚,很压抑,无论配乐还是摄影都极其吸引观众。娜塔莉·波特曼颠覆以往,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11分钟前
  • Q。
  • 力荐

旧酒无味,但新瓶子很美。

15分钟前
  • jumbu
  • 推荐

简直就是诠释演员如何成为体验派,影片太完美了!★★★★

1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做三好学生不容易啊!

22分钟前
  • 胡子(胡续冬)
  • 力荐

电影果不其然像极了《怪房客》《冷血惊魂》,达伦更像波兰斯基上身,用各种心理暗示的镜头讲诉了这个关于人格分裂的心理惊悚故事。配乐剪辑特别是摄影自然没的说,波曼的表演更是精彩难忘,不仅让观众信服更是对角色心生怜悯。

27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有点无聊 教育我们不要逼自己太紧

29分钟前
  • 黄妖柒
  • 还行

演的太像戏,拍的很刻意,惊你妹悚啊

34分钟前
  • sasasasa
  • 还行

好看到呛着人,波特曼就是一直被过于标致的容貌给拖累的公主,这是要飞起来了,看到干巴成那样五官依然标致的前公主薇诺娜赖德又出来跑龙套好心酸

38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舞台上那段黑天鹅太惊艳了!!!!!!Natalie这牛逼演技!!!!!!

42分钟前
  • XU
  • 力荐

就是个外国版“不疯靡不成活”的故事,加那么一点《钢琴教师》的桥段,怎么说呢,虽然natalie很用力在演,不过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剧本如人,可能是神经太紧绷了,反就不容易好。

43分钟前
  • jojo
  • 还行

一则少女小品,抄今敏不要抄得太凶残。论情欲的舒展如何提升艺术造诣。没人想与一具僵硬、羞怯、充满抵抗的躯体做爱。伟大的艺术家要心怀fuck the world.控制欲强的长辈太可怕了。压抑得越深则痛感越强烈,不过爆发得也会越猛烈吧。trust yourself.

45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那一颗星星是被吓掉的

50分钟前
  • Lou Lou
  • 推荐

其实没想象中精彩,精神分裂的表现力度不太够,手法也比较陈旧,差出fight club几个档次,大半夜的愣是没让我有一丁点紧张或局促的感官反应。反倒是配乐和Natalie的精彩表演收服了我,整部电影在交响乐的烘托下活像一出慷慨悲壮的天鹅舞剧,Natalie美翻了

5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镜子用多了,想不精神分裂都难。故事基本就是天鹅湖的变奏,与《摔跤手》一样的手持摄影,却少了摔跤手的写实风,多了些超现实的感觉与舞台味。女主、摄影、配乐、女配都很有实力。波特曼,好运!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娜塔莉·波特曼的演技啊!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黑暗啊!

57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