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在一起

剧情片大陆2002

主演:唐韵,刘佩琦,陈红,王志文,陈凯歌,程前,陈强

导演:陈凯歌

 剧照

和你在一起 剧照 NO.1和你在一起 剧照 NO.2和你在一起 剧照 NO.3和你在一起 剧照 NO.4和你在一起 剧照 NO.5和你在一起 剧照 NO.6和你在一起 剧照 NO.13和你在一起 剧照 NO.14和你在一起 剧照 NO.15和你在一起 剧照 NO.16和你在一起 剧照 NO.17和你在一起 剧照 NO.18和你在一起 剧照 NO.19和你在一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4

详细剧情

  普通百姓刘成(刘佩琦)为让从小拉小提琴的儿子刘小春(唐韵)的小提琴技艺有较大提升,带着他从江南来到北京,拜了性格怪异的江老师(王志文)为师,在学习过程中,刘小春逐渐与江老师成为忘年好友。风情万种的莉莉(陈红)与刘成父子俩住得很近,她让刘小春逐渐萌发生出莫名的爱恋。  刘成偶然聆听过一位年轻人的精彩演奏后,登门拜访了其恩师余教授(陈凯歌),并说服对方收下刘小春为徒。刘小春怀着无奈与遗憾离开了江老师,投身余教授门下,却只收获了束缚与压抑,他开始怀疑“父亲的选择”,与父亲的关系越变越紧张。

 长篇影评

 1 ) 《和你在一起》:具象影像下的抽象音乐



《和你在一起》(Together):具象影像下的抽象音乐
 (文:火神纪)


抽象的音乐是可以用具象的镜头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的。以我的音乐素养来说,这部电影里大部分音乐所表达给我们的情感,我大都理解不到其本身十之一二;然而,陈凯歌的镜头一路在替我铺垫情感,到电影最后的那场无冕之王般的华丽演奏却突然感动了我——我想,在那个点上,所有积蓄着的情感被突然点燃、引爆,然后崩溃。
我迷恋这样细水长流式的镜头语言,我迷恋这种积郁成灾的抒情模式,我迷恋那个低调做人的陈凯歌。——火神纪。题记。


很难得可以静下心来看一部已经过气了的电影,更难得静下心来为一部过气的电影写下些什么文字。因为,现今不仅拍电影的人们都在向票房看齐,写电影的人同样都在向点击率看齐;既如此,又何必徒劳呢。
我似乎是个挺固执的家伙。我总觉得——好的电影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及岁月中细水长流的推敲。这部电影更加证实了我的这个想法。有时候,翻看一部已经差不多快被人们遗忘的电影,也许要比买张戏票走进电影院去看当前的大热影片来得更容易得到惊喜;这也许,也是为何喜欢看老电影的缘故吧。

我们已经被太多太多的所谓大片所包围,而现如今的所谓国产大片,几乎都是在比谁往电影上砸的钱更多、谁的明星阵容更强大、谁的前期宣传做得更好、谁的诽闻和丑闻更多……我总是在想,靠这样的一切堆砌出来的电影,它的质量又拿什么来保障呢。这几年来的大片,几乎都面临同样的尴尬境地——每一部都票房大卖,而大卖之后也几乎恶评如潮。毕竟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影迷们花了许多钱和时间以及精力走进戏院,最后只是替那些并不太负责任的导演们买掉那张耗费巨资的账单,而他们交出来的作业却并不是我们所期盼的那么精致;做了冤大头的感觉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所以骂街者众,而说到底,出错的其实不是导演,不是影迷,更不是投资方和制作方,而是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当前近功急利式的浮躁。
去年,这样的现象似乎多少有些好转。也许,不只是影迷们在摸索着各大导演的脾气,导演们也在摸索着市场的规律和脉门;我们都是挺年轻的一个群体,我们都在共同摸着石头过河。调节好创作心态,尊重影迷别总是把我们当冤大头的凯子才是国产电影应该寻找到的那条通往经典作品的王道——到那时,卖座又叫好的作品也许就不再是梦想了。
我记得毛爷爷曾经说过——世界终究是我们的;而放在电影上,他的这句至理明言似乎也是同样说得通的。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其实才刚刚开始,让市场来调节这一切,其实也是一个挺好的开端,而总有许多人对于中国电影的前景堪忧,我却并不这么觉得;因为我们起步得晚,所以目前看来似乎还挺落后人家一大截,可是正是我们才刚刚起步,所以我们所可能有的潜力也是无法估量的。当然,看官们可以把这定义成是我想当然的乐观和一味天真浪漫到底。


有才华,是否就一定能成功呢。当然,我们都希望是;当我们还怀揣着美好的期盼把自己的某些特质定义为才华的时候。但是现实往往不是如此,我们所以怀才不遇,也许仅仅只是因为我们所怀揣的,并非真的就是他人所认同的才华;又或者,就算那些真的能被认同为才华,个人的际遇、他所拥有的人际脉络、以及这个网络所能被他运用起来的人脉关系……一些诸如此类的东西,最终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时所占到的比重,半点也不比个人才华少。
谁曾说——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谬论。假如把金子放到一个完全没有光线的暗处,不给它解封,它永远也发不出半点光亮。金子不可能发出任何光芒,这是由它的物理性质所决定的——它之所以让我们感觉它光彩夺目,是因为它能折射光线而非发光。

王志文的角色江问刘佩琦饰演的刘成那个问题,也许一语问破了这部电影最底层的一个思索——要音乐,还是要成功。这其实是个挺严肃的问题——有音乐才华,却不一定能够成功;可是这并不让人感觉到意外,我们能把这个可怕的现实归咎于社会吗?有时候我们也许也得考虑一下国情,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有才华的人又何尝千千万万,而其中能成功的却能有多少;更大一部分所谓的才华人士,大都也许只能无可奈何地怀揣着“大隐隐于市”的自我安慰游荡在野。
刘成选择了成功,我们却无法去苛责于他,纵然我们也同情江,可是我们拿什么去问责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一个从乡村小镇里走出来的农村厨师呢。我们设身处地地假想,如若是我们自己呢——我们给自己做选择,也许我们还能故作清高地说我们选择音乐;可是如果我们去替自己的子辈做一个选择,也许我们真得好好地掂量一下了。而第一个反应也许比给自己做选项时来得更快——成功,几乎能跟刘成一样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这是不需要迟疑的,刘成并不会懂得音乐对于儿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却刚刚目睹了一个成功的音乐家站在一个只属于他的舞台上享受他的观众如潮水般的鲜花和掌声,然后,儿子能够得到儿子自己也渴望着的所有一切。对于一个父亲来说,不管做什么,这个理由其实已经非常充分并且足以说服所有了。


那个时代里的陈凯歌,绝对是无愧于中国一线导演领军人物这样的称喟。在这部由他执导、参编并且参演的电影里,他给我们塑造了许多饱满而富有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心理的拿捏、情节的推进以及故事的展开,这部电影在全面开花并且多点突破方面给我们树立起了一个完美范本。
1993年,他的一部《霸王别姬》始终是时到今日我最喜爱的几部电影之一,加上这一部《和你在一起》,我想,我们也许有必要去重新审视一下他的《无极》。印象里,《无极》给我的部体感觉实在差强人意;可是在《无极》之前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作品,不管当时他的状态如何,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创作意图,这些电影都能被称之为经典。以大师称之,其实一点都不过分;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几乎已经被定论了的导演,怎么可能拍出我印象中那般不堪的《无极》呢。
我所观望过的陈凯歌作品其实并不很多,然而,就单单从《霸王别姬》与《和你在一起》这两部电影来看,陈凯歌绝对是把好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导演,作为一种创作性的工种,到了一定的境界上去,它是不大可能有太大的水平滑波的;陈凯歌是强大的,陈凯歌也是有一定境界的,《霸王别姬》不会是一部意外的神来之笔式的作品,因为《和你在一起》可以作为旁证;这就决定了境界,就由此推断,《无极》其实不可能太差。
境界要上升其实一点都不容易,而要从那个高度上往下掉,也不大可能掉得太远。基于这样的设想,以及从《霸王别姬》和这部《和你在一起》的完美印象,近期,我想把《无极》再找出来看一看。

我曾经因为写文章批驳胡戈的《馒头血案》而捎带地批判过陈凯歌在那场恶搞风波里小家子气的表现。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多少有失偏颇。当时看《无极》的时候,我并没有进戏院,甚至连DVD都没有,仅仅只是在网络下载了一个画质极差的枪版RMVB,画面质量、声音质量跟《馒头血案》差不到哪里去。所以,印象中的《无极》虽说不至于“无聊至极”,但也近乎惨不忍睹;而那所有说《无极》“无聊至极”的人们,多少是进戏院看的《无极》,多少又是以一张DVD为基准看的《无极》。胡戈所以能大行其道,跟大多数人的观影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没看正版,没进戏院,看同样音像质量的枪版就直下妄论,这也难怪陈凯歌那般发飙。
曾经在网络上翻了许多关于《无极》的评论,其中玩命般地批判绝不在少数,那些写评论的人们,又有几个是不曾看过胡戈的《馒头血案》的。虽不能说是那部恶搞性质的《馒头血案》毁掉了烧钱大片《无极》,但《馒头血案》也绝对撇不清关系,其影响绝对渊远而流长。陈凯歌的冲冠一怒拍案而起其实是有理由的,唯一遗憾的是他最后竟然接受胡同学的道歉而不曾将诉之法律进行到底;毕竟,版权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从版权方面着手的话,这件事最终将会有非常正面的典型意义。

第一只被吃的螃蟹想必是鲜美而多汁的,《馒头血案》也许不是那第一只被吃的螃蟹,但绝对是第一只横行于大江南北的螃蟹。陈老爷子在胡小同学的诚恳致歉中偃旗息鼓,在胡小同学的炒作中虽说最后还算理智,但也算是第一炒手了;而在维护版权方面,则多少显得有些虎头鼠尾了。
我在想,当年陈老爷子真该将胡小同学告上法院,电影本来就是一种非常严肃的艺术行为,而版权则是更为严肃的法律行为;也许告不倒胡戈,甚至最终的结果也许是更在火了的胡戈门上再浇了一把油,可是却给电影艺术的严肃性以及维护版权的坚决态度上来了一次行为艺术式的正名。何乐而不行呢。中国电影人其实更需要表达出这样的一种姿态,被恶搞也许是无法避免的,可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陈凯歌如果理都不理胡戈,也许时至今日,胡戈也许依旧只是一个玩视频剪辑的好同学;陈凯歌说要告胡戈,于是胡戈一下子火了。馒头门中,说陈凯歌是第一炒手其实一点都不过分。如果当年陈凯歌不去理会胡戈,广大影迷对于《馒头血案》也许也不过只是一笑置之。高姿态其实很重要,而既然放下了高姿态,那么就应该把严正的姿态摆出来,抓住版权的小辫子彻底地给电影一个正名。
《梅兰芳》,多少替陈凯歌挽回了一点颜面,只是《无极》却是否能够翻案,让其沉冤得以昭雪。《和你在一起》给了我一个充分的理由去重新审视那个也许已经被盖棺定议的故事。


回到这部电影上来。导演、演员其实都不错,所以人物形象丰满而有弹性;但这不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更出彩的是它对于人性的深沉思考与刻画。
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对于唐韵本色出演的角色刘小春为何对陈红的角色莉莉有一种看起来颇为暧昧的情感总是很想不通;刚开始我以为,会不会是姐弟恋之类的题材,因为刘小春与莉莉在这部电影总是以姐弟相称的。只是看起来又颇不像那么一回事,中国电影的尺度也许还没有开放到那种程度;我承认,有这样的想法估计是受了太多韩国电影的影响,目前来说,中国电影不大可能有如此暧昧的情欲电影,尤其是陈凯歌的镜头下,不大可能有这样的作品出来。
沉淀了几天,有一天突然想到,其实这是一种对母爱的渴望,纵然刘小春管莉莉叫姐姐,可是追究到深处去,这应该是对母爱的渴望。想一想刘小春成长的背景,其实这是一目了然的事,只是那一句“姐姐”,把这个显而易见的心理情结给轻描淡写了去。
由父亲养大,父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并没有接触其她女性——尤其是生长在农村,农村里对于这一点拘缚得更紧:未婚的女子看不上刘成,而已婚的女子与鳏居的男子更是必须死守俗规,刘小春在他整个成长时代里最基本的母爱,必然就成了一种彻底的缺失。
也许谈不上恋母情结,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既缺失,就会在其它地方寻找到缺口来对自己的情感进行一种补偿。在这一点上想通透了,再来看刘小春与莉莉,一切就显得理所当然般的清晰明暸了。


而反观莉莉对刘小春的情感,跟刘小春对莉莉情感又自不相同。刚开始仅仅只是认识,渐渐地走进彼此的世界,再后来,则完全地演化成一种姐弟情感。这一点其实并不矛盾;对于幼年丧父丧母的孩子,他的家庭其实就是一种“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家庭,如果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幸失去了双亲中的任何一个,他总会在他的生活中寻找一个跟他自己所期许的父亲或者母亲最为相似的人,给自己的不圆满的情感做一个补偿。
姐弟,是莉莉对他们二人情感的认可;刘小春也同样认可,可是在潜意识上,他更多认可的应该是因为母爱的缺失而给自己的补偿,更像是对母亲的依恋与渴望。

陈凯歌在表达情感上,其实是非常暗敛而差涩的,除了《霸王别姬》里多少看到一点小小的张扬,其它的作品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内收不外露的低调抒情。所以,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莉莉而不是作为主角的刘小春,莉莉是一个勇敢地追求爱情,对朋友讲义气,做事情有原则的人。可以说,除了莉莉,这部电影里的其它角色在表达情感上几乎如出一辙的内敛,这本身是符合中国人在表达情感上的共性的;莉莉的存在,在这部电影里也许可以算是一个另类,而正是因为有她的存在,这部电影才不会让人感觉到过分的压抑。
有另类,所以有亮点,然后就有了希望。我也许更喜欢这种更富于自我的特性,而非所有人都有的共性。这部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摆脱了那个年代里大多数国产电影带给我的压抑感。
这部电影里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差不多有近十个,他们之间的关系说简单也并不简单,也许不复杂。可是我单只举莉莉和刘小春二人间的关系,我想这已经足以起到“窥斑见豹”的作用了。以人物间的关系来实现人性刻画和心理描绘,并且能做到如此自然而不显山露水,这需要极高的修为。


江是另一个值得一说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把他和陈凯歌自己出演的余教授放在一起。余可以说,是一个被这个现实社会所认同的成功人士,他富有、桃李满天下并且声名在外;而江,刚是一个几乎被现实社会放逐的人。靠糊弄一些毫无天赋的孩子养活自己,以及自己所收养的那许多流浪猫;在音乐修养上,他是否比得上余,这一点在电影里我们是无法比较的,但是在自我的认知上,他的音乐修养带给他的,也许是他的整个颓废生活里唯一的快乐和个人价值的唯一依托。
余是一个现实社会所认同的音乐人,而江则是只为自己所认知的音乐人。而不管在任何一个领域,以江为代表的那些默默无闻,只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的人,也许要比余多上许多倍。而往往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至少,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我们所从事的是一个什么职业,不管我们对自我的定位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在自己身上,更多地体现出来的,是江那样的一种怀才不遇的自我悲悯。就算,我们也许也并不是那么有才,于是我们归咎到怀才不遇上去;因为只有这样的一种自我的认知,才使得我们不至于绝望,“得遇明主”的期盼才能在前方引领着我们看起来似乎坚强地走下去。
社会价值的认知,跟自我价值的认知;往往很难达到一种平衡。可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不平衡,我们才能在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正传》里勇敢地生存下来。我们,谁不曾如阿Q那样骂骂咧咧地给自己一种稍稍缓解压抑的快感;我们也许并不羡慕余,因为我们自认为我们还是有气节和骨气的,可是当我们最终被这个社会所定义了的时候,假如我们不能像余那样地活着,我们也许也还不至于落魄至江那样的窘迫,可是江这样的一个角色,他会自然而然地诱发我们泛滥起来的同情心。这里面,多少又有几分是因为自艾自怜的悲悯情结。


刘成呢,则是一个标准的社会化的人;可是,却还不曾被彻底地社会化。当他还年轻的时候,在车站捡回了嗷嗷待哺的刘小春以及一把小提琴,于是他选择了自己孤身一人养大这个孩子;就算他只是一个在乡下做菜的小厨师,就算他知道刘小春身边的那把小提琴价值不菲,就算他知道培养一个小提琴家必须付出许多精力和金钱,可是他从来不曾打过小提琴的主意,他固执地认为小提琴是这个孩子与他的生身父母仅有的联系,所以不管再难再累,他不仅把刘小春养大成人并且不曾荒废他的天赋。
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大无私情感,也许,从他把刘小春抱回了家的那一刻起,他真的就已经把刘小春当成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一切变得如此天经地义;可是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这种天经地义,当天经地义本来并不天经地义,却表现得如此天经地义的时候,这种天经地义着实很富有感染力。
当他认识到江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高人,他耗费九牛二虎之力让刘小春拜于江的门下;当他知道余的弟子能够那么大红大紫地站在一个独奏台上接受鲜花和掌声,他又开始了另一场拜师的挣扎;当余为了激发刘小春在琴艺上的情感让他独自离开的时候,他又义无反顾地单独走开……其实,“要音乐还是要成功”对于刘成来说一早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刘成仅有的问题是,如何给刘小春一个更高的起点,更能施展才华的平台;就算,最后那个满是掌声和鲜花的舞台上不再有他自己的身影。
我们都说父爱深沉,这个亦父亦母的养父所表现出来的无私与内敛,也许是父爱深沉最好的一个展现。


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其实还不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看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叹的是——它能把抽象的音乐通过具象的影像完美地表达给我们。
以我的音乐素养来说,这部电影里的大部分音乐听起来都是似懂非懂的,电影却通通过具象的影像表达进行层层的铺垫,让我把那层似懂非懂的抽象音乐更似懂非懂地笼统起来。
与刘成为了刘小春的成功而出走遥遥相呼应的,是刘小春放弃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放弃了一次国际大赛而跑到车站追随自己的父亲;这两者又同时与余的薄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飞奔到车站去,遍寻不着自己的父亲,于是刘小春在车站的候车大厅里拉起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用琴声找回了自己的父亲。
我不知道他所拉的那首曲子的背景、作曲家的故事以及曲子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可是经过了陈凯歌的层层铺垫,刘小春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冕之王般的自我沉醉。刘小春的音乐才华,在这部电影里,他经过了落魄的江所认可,也经过了风靡当时的余的认可——这是否能定义为,他受到的是现实社会与理想世界的双层认可;官方的标准以余的认可为标准,民间标间以江的认可为标准。
这一切其实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时至今日,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当时听到那首曲子时那种完全无法自抑的热泪盈眶。以具象表达抽象,这是非常困难的;而陈凯歌,在这方面是非常强大的,这部电影用影像表达小提琴,像《霸王别姬》和《梅兰芳》刚是京剧——如何用具象的镜头表达抽象的音乐,这是非常考究一个导演在驾驭镜头方面的功力的。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某一刹那,我突然感觉我是真的可以理解那首古典音乐曲子下面所要表达的所有情感。毫无疑问,这是陈凯歌的成功。

关于刘小春,我就不再多说什么了。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幸福得无懈可击的孩子——没有荒废上天赋予他的音乐才华,有爱他的父亲刘成,有“长姐如母”的莉莉,有悉心栽培他亦师亦友的江,有羡慕得近乎妒嫉的同学林雨(章婧),还有认可他音乐才华的余……人生如此,夫又复何求呢。

后记:这篇评论其实已经拖了很久,写了一半,一直没写完;也许是传说中的所谓瓶颈。不知道为什么,写陈凯歌的电影,多有这样的感觉。也许,总是因为觉得,电影里被赋予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常常感觉语塞——欲吐而后快,却从何处道。不过每次我总希望能写完;然后,给自己一个不需重负的轻装,以便更好地上阵。只是每每写完,却多了一种疲惫不堪的哀伤。

2009-08-06;己丑牛年辛未六朋癸未十六;辰初。爬坡节。


--------------------------------------------------------------------------------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和你在一起》
■译名:《Together》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薛晓路
■主演:刘佩琦、陈红、王志文、唐韵、陈凯歌
■类型:剧情
■片长:117分钟
■产地:中国、韩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分级:PG
■幅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制作公司:21世纪盛凯影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发行公司:A-Film Distribution
■首映日期:2002年9月10日(加拿大)

 2 ) 几个寓意

大学时候看的唯一被感动的片子;当时只觉得做父亲的很伟大。

后来和同学谈论一个13岁的主角子为什么总是在琴谱里面放美女图片。得出2个结论,一是青春期发育;二是对美好事务的追求,有着天分的艺术家感情总是非常细腻,都有着对美好事务的向往(原谅我把美女拟物化了)。

故事有2条主线:
1,父子之间的感情发展过程,影片主要突出的。
2,主角的成长过程,成为艺术家的过程。

一个小提琴家的成长经历越是曲折,越是能演奏出悲壮的曲目。

前提:
这个主角子为什么有艺术家的潜质?
从小缺乏母爱,只有小提琴陪伴,基本属于无师自通型。

成长期:
第一条线中,主角演奏出来的只是夹杂了自己对母亲思念之情的音乐,虽然能够打动人,但离大师级别还是有距离,且缺少明师引路。所以父亲一心希望主角可以有个明师提携。父子关系融合。
第二条线中,从到王志文家里练琴,到认识了风尘女子。主角子在这个阶段基本是成长的,不仅仅是琴技本身,还有自己的性格。

成熟期:
第一条线中,不懂艺术的父亲以完美的角度去要求一个艺术家,撕毁主角的美女,于是父子间开始有裂痕。到父亲回家,主角子寄宿到教授家庭,主角在这个阶段对父亲有强烈的不满情结。
第二条线中,主角子和王志文之间的冲突,和风尘女子间的关系融洽,更始期性格迅速发展。

高潮期:
第一条线中,主角了解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父子关系得以融洽复合。
第二条线中,主角看到了一起练琴的同伴的种种表现,成熟了,并且真正的长大了,其性格发育成熟。琴技自然更上一层楼。
在高潮部分,1,2两条线合成了完美的结局。

 3 ) 她和他的故事

今天看到有人说“好的影评大多都是对影片的过分解读”,深以为然,因为我的影评大多都不好,听到他这样讲,我很舒服。

但是影评虽写的不好,却还是要写,因为看了电影觉得有话非说不可,比如这部。

这是我凭着小时候的记忆找来看的片子,小的时候只觉得小提琴拉得好,只记得第二任老师对小春的利用,还有他在火车站拉琴的场景,却对陈红的美视而不见,大了再看,觉得自己当年真是瞎了眼。

所以我不想说电影里对世俗的挖苦,不想说辛酸和算计,互相利用与欺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陈红真是美掉渣。

她开朗,直率,真性情,甚至有点泼辣,美得世俗烟火,但是又像个小女孩。

他无知,寡言,幼稚,怀揣着想知道但又不敢问的问题,本能似的靠近她,爱她。

青春期的男孩,遇到这样一个妖娆多姿的女人,他馋她。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他只能对她好,尽己所能,拼尽全力。这样的爱,傻得让人不知道怎么拒绝。

不过这是中国,他们也不是来自西西里,终究一切不过是主旋律中的插曲,他们的故事,也就该这样结束。

 4 ) 在性的觉醒中寻回失落的母爱

     《和你在一起》这部影片,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讲父爱的故事,但仔细推敲,才能发掘出隐藏在父爱掩盖下的感情纠结,那就是刘小春对性扭曲的认知到被真正的母爱唤醒。在刘小春的心底,恋母情结极其严重。本片中并未出现刘小春的亲生母亲,但可以说,刘小春有两个母亲。一个是莉莉,一个是刘成。
    要想弄清楚这一切矛盾的源头,还要从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性别符码来解读。刘成是一个男人,为什么却说是刘小春的母亲呢。首先,刘成在整个影片中的所作所为,从正常的性角度分析,织毛衣,上厕所时偷听别人说话,做事的方式以及态度都像是一个女人的正常行为。其次,导演刻意在影片中安排了几次暗示,暗示刘成作为女性的符码。一次是开头,刘成和小春刚到北京,摄影机从低角度仰视地拍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像一个个坚挺的男性生殖器。接下来一个镜头,就听到刘成嚷道:“我要上厕所,憋死我了。”然后是刘成捂着裤裆寻找厕所的画面。这里很明显地把两种性别经行对照衬托,以高楼大厦为代表的男性在社会中占据着极度重要的地位,昂首挺胸。而以刘成为代表的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落魄和尴尬的地位。还有一次是在洗澡堂里,几个裸着上半身的男人围成一个圆圈,把只露个脑袋的刘成围在内。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这是明显的性别暗示,暗示刘成代表了女性的地位和处境。由以上几点可以清晰地知道,刘成在整部影片中扮演着母亲的角色。
    刘小春对待性的认知,一开始处于禁忌与窥视的状态。因为母亲的缺失,小春只和有些传统保守的父亲住在一起,所以小春是极度渴望了解异性但又被压抑于中国伦理道德和父亲管教的束缚,他把那份猎奇深深地压在了心底。小春在影片中13岁。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年龄。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来看,13岁是两性期的开端,此时期个体性器官开始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显示出明显的变化。从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影片中也多次对小春性发育臻于成熟进行暗示。比如进入少年宫时,他迫不及待地跑入圆拱形的门洞。以及他在一个个还不是很高的石柱上跨越。在13岁的他的眼中,了解女性,观看女性是一种禁忌,但强烈的好奇心和逐渐蓬勃的男性欲望又迫使他不得不去了解观看女性。两种观念碰撞摩擦,以至于小春对女性的身体产生一种扭曲的窥视欲。影片中多处细节对此进行描述。女性身体的照片被他偷偷地藏在曲谱本里,因为父亲看不懂曲谱一般也不去看,所以,曲谱本成为他心底的隐蔽森林。他拿黑色的笔在女人的脸上身体上任意描绘勾勒,以及抱着曲谱本撒尿,正是他对女性的一种扭曲认知的生动体现。
    刘小春对待母亲形象的错误定位,导致错位且畸形的恋母情结。莉莉是一个依靠男人生活的女人,打扮得性感妩媚。网袜,短裙,大波浪。这一切的女性气息都让小春深深着迷。影片中刘莉莉第一次登场就是以小春的主观视角出现,是莉莉性感的腿部特写。在古今的电影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是从头到脚来拍摄女人,那这个女人是个良家妇女;如果从腿部再往上拍摄,则代表这个女人不是省油的灯,多半是妓女之流。而在此处设计这个腿部主观视角的特写镜头,却含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小春对女性身体的渴求与窥视。在与莉莉的邂逅与交往过程中,小春逐渐产生对莉莉的依赖,对莉莉现状的同情。尤其是在那次和小春假扮母子的恶作剧似的玩笑后,莉莉身上掺杂母性与女性的特质,深深地植入小春的心底。复杂的情绪在小春的心理层层晕染开来。莉莉之于他,既有女性身上的性感柔美,同时又有母亲身上的善良体贴。小春对于自身形象的定位也因此而变得模糊不清,既有大男人似的胸怀来保护弱势女性,又有小男生面对母亲似的乖巧顺从。
    小提琴,这个在影片开头就一直出现的道具,实际上是母亲身份的代表。
    小春得知刘成没商量地就换掉了江老师,他极其气愤且不解,以报复的方式,把小提琴卖掉,为莉莉买奢侈的大衣,反映了彼刻小春对莉莉母亲身份的认同,对刘成的误解。那时的小春,还是一个在性的道路上迷途的孩子。他徘徊于女性和母性,对莉莉和刘成母爱的疑虑之中。
    在心底的关于性的秘密被揭穿撕碎之时,小春对于性的隐秘禁忌毫无保留地被刘成一片片摧毁。在愤怒的同时,小春也突然开始觉悟到什么。
    知道了身份的真相,小春切肤地体会到刘成的艰辛隐忍,他终于懂得,真正的母爱是十几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是不在乎血缘的亲疏视如己出,真正的母爱就在他的身边,可他却未曾察觉。当小春放弃大赛不顾一切地抱着小提琴跑回刘成身边时,他已经给了观者最终的答案。
    纵观整部影片,每一寸光影的设置,都饱含深情。金色的光晕勾勒出一幅一幅动人心弦的画卷,喝着优美婉转的小提琴旋律,奏成了一曲曲青春的成长之歌。
    泰戈尔曾经说过:“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最需要艰苦的练习。”
    刘成陪伴了小春迄今为止的全部时光,这个近在咫尺的人,萦绕不断的爱却往往令小春忽略搁浅。直到他懂得小提琴曲不在于熟练,而在于感情的投入。一回头,峰回路转,越过重重迷途,他终于寻回了失落已久的母爱。

 5 ) 你我皆能感受音乐带来的艺术

一位没有血缘、不懂教育的乡下爸爸,却坚守简单信念“和孩子在一起的小提琴就是他父母的心愿”,遗弃哪怕是有苦衷的,他在收获孩子带来快乐的时候,选择倾囊奉献自己的生命能量;一位不谙世事的孩子却充满独立与个性,这两位人物的塑造始终震撼着我!

从火车站他给莉莉拉箱子意外获得报酬,到后来给莉莉拉琴惊讶她随手给出的50元,来自乡下并不富裕生活的他,从没有自卑或投机取巧动过歪心思,才有了后面机缘巧合一气之下卖琴给莉莉买了2万7的大衣,看得出来这个孩子在细致地呵护来自她人给予自己的善意;

去江老师那上课,感受到了江老师那不上进、邋遢的生活作风,因为没有背景不被看好也闹过种种情绪,在床底下看到了老师臭袜子也故意给扔的远远的说没看见,把破洞的脏衣服扔到钢琴上,还把三只小猫一起关进笼子里。上课时江老师让他喂猫,他也能干脆利落地撂挑子不干并说“我爸是花钱请你给我上课的”,你看,这个孩子也懂得如何拒绝别人对自己不善意的对待。

在教学相长的这个过程中,江老师也收起那拖累过自己的“骄傲”,用心关注起眼下的生活;小春传承了即使不用手练琴,光用耳朵用心感受音乐,手中擦谱子的这一系列动作,把它们慢慢内化成了一种心流,为演绎加强了情绪的倾诉。

13岁的他练琴10年,一直都在爸爸的简单信条中前进着音乐之路,在准备站上国际比赛的舞台之前,终于懂得何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他做出了选择,拿着陪伴13年的小提琴一路狂奔到火车站,那个他曾被遗弃过的车站,跨越了13年的光景,站在爸爸面前,用心流和乐团连结,在属于他的舞台演奏了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向这位没有血缘的爸爸致以感恩的回馈。以第三章的结尾作为影片的结束,快板的形式把情绪伴着泪水渲染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力量。这实在是一场精彩的比赛,一场与人生不相上下的倔强较量,他如爸爸所愿,(做人)成功了。

音乐何其美好,它能让一个人独立、细致地感知生活;它能让一个人拥有情绪的倾诉通道;它能让我们更丰富的体验“我自己”。就像江老师说的“你开心才要练琴,不开心不要练,不要想你妈妈才练不想就不练”,不以功利为目的的演奏,就不会因为练不好而不开心、练好了又觉得无聊的死循环里。让音乐和自己通过小提琴这个桥梁连结起来,用心感受每一个音符、每一刻当下带来的美好。感知这份音乐的艺术之美,更是一种创造幸福的能力!你我的生活里皆有。

 6 ) “鱼,我所欲也”——《和你在一起》浅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谁而取何者也?”——这是电影抛给我们的一哲学问题,当然这也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电影《和你在一起》是由陈凯歌执导并参演的一部佳作。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之一,陈凯歌以其自身优厚的资历,老练的手法,形式的契合,全是故事的多角度与多层面,使影片在评论上颇有难度。影片从内容上来说,分别阐述了关于青春期骚动下的荷尔蒙、贫富差距下的阶级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对名利Or纯艺术的追求、厚重无私的父爱等。不知不觉就受众一种凝固的诙谐力与压迫感。诙谐在于故事中如何诠释小人物悲喜的表达方式、人与人之间互动中所带来的感动以及富有强大感染力的节奏感。而压迫,则是电影过后留给人们的沉思。谈笑中道出了现实的温暖与与无奈、传递出生活中的悲与美、确立和表达了影片所宣扬的价值观与抨击对象、从而引发观影者对人性、人与社会关系、价值观、理性与感性的思考。
这同样是一部叙述小人物讴歌大真爱的好电影。故事情节并不算新颖,甚至略微有些俗套,讲述的是社会底层小白丁(刘成)含辛茹苦将其儿子(刘小春)拉扯大,并严格恪守一个作为父亲的责任,将儿子的前途设为己任,省吃俭用攒钱共天才小提琴儿子去北京寻求更好的教育。两个人,一把琴和一卷干粮铺盖乘上了悠悠木船,走向了另一个“陌生的国度”
如果仅仅把电影的主题当做是如何在讲述一个父亲的伟大,那就未免显得有些浅薄了。电影以“父爱”为主线贯穿全剧,以干带枝 统领其中的角配,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艺术高于生活又还原生活的本质。就像这部电影,有血有肉的真实。
电影开篇就受众一幅静谧恬淡的江南风景。身着红色毛衣的少年怀里揣着小提琴飞快的巷径,和着几股悦耳筝筝的江南小调儿——这样的开场实属新鲜,更令人称赞的是结合小春为难产的孕妇助力时的一曲。以这种方式出字幕,不论是从“声”还是“色”的角度来说,都是无可挑剔的。前后场面的冷热、节奏的对比以及画面的质感都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此片不俗,开篇就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究竟是剧情设置的情感过于鲜明呢,还是现实就是那么“两级阶级”现实化呢?
当刘成与刘小春刚刚踏入那虚幻缥缈的城市时,影视语言就通过细节一针见血的揭露出他们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刘成头顶一个塞有钱的橘红色帽子、身上背着几只很具有“民工气质”的麻袋包,总是扯着大嗓门与小春对话等这些特点将一个地地道道的底层小市井形象描绘的生灵活现。其中有个片段:小春与刘成来到北京第一天住旅馆时,刘成在澡堂泡澡时被一群人包围在中间,镜头以俯拍的形式淡淡的引出了刘成又一特质:卑微。而当刘成怯怯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问到:真的是20块钱包洗包住?时,他身上的悲剧性瞬间就被悄然放大了。而刘小春因为年龄、阅历等原因,在他到达另一个“国度”时,总是好奇的。面对灯红酒绿筹光交错的城市生活,小春很实在的表现出无比的向往以及萌发了青春期的骚动:他羡慕又自卑的看着城市里的人来人往,他仔细盯着女人与男人的亲热、主动帮女人拿行李想引起女人的注意等。
跟随刘成父子二人赶京学艺的步伐,电影以独到的视角将城市人一贯的傲慢势利、虚荣伪装、贫富差距鲜明赤裸的呈现出来,不单揭露了带有明显刺眼的中国色彩的社会现状,也将之一一抨击与嘲讽。
当刘成舔着脸帮儿子张罗学校时,都巧不巧的在厕所里听到老师们的大实言,江老师余教授都道出了影片中的现实,现实中的真实:钱、权、关系。不同的是:江对于权钱交易充满了不屑与厌恶,而余则是相当淡定的妥协而为之。
江和余本来就是身份地位非常具有对比性的两个人,一个是穷酸落魄的知识分子,一个是被灯光人群所簇拥景仰的大教授。江之所“欲”是把音乐当做生命、不允许任何事物的沾染与亵渎,当做最为圣洁的事儿,他不理劳什子钱利,只是喜欢安静的窝在家,养几只小猫喝一壶热茶,这也可谓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时他也很接地气,他会因和邻居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架,很固执也很有趣,而这也正是他丰富人格魅力的体现,他对小春音乐方面的启导也是从做人教起,先做人再来通过感情来体悟音乐。他是一个寂寞孤傲灵魂乐者。余和江之所“欲”可谓是大相径庭,余有着丰厚的物质基础、名望以及被人群簇拥的音乐,而这正是这些世俗的牵绊,让他不得不向社会的现实所低头,他也有过良知,他曾告诫过自己的学生汤融要谦卑,可是最终还是为了自己还是一步步向现实妥协了下去,并极端的急于求成的给小春海灌“所谓的感情”。江老师教会小春用心灵、感情来感悟音乐,余教授则是教给了小春目的性极强的“成功说”就像江老师自己说的:我可以教你学琴,但是不能保证你成功。而选择余教授就意味着要成功。
电影中强调次数最多的就是“情感”二字,不论是浅层次的音乐上的还是生活中的。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江老师最常说:高兴的时候拉,不高兴就不拉。这关乎态度更专注于情感。于教授也常说:你的琴就是你的武器!你的情感就是弹药!世上唯一不能赠送的就是感情。技术可以给你,但感情得靠自己,你的工作就是征服”。拉琴需琴魂,拥有灵魂的音乐是永不分贵贱的。
刘成是一个卑微而又伟大的父亲,虽然他是社会下最底层的被统治阶级,但他却以中国式父亲的关爱方式为儿子无畏的斩割着前方的荆棘。他虽胆小懦弱,但他会为了儿子在生人面前怯生生又坚定的赔笑请求,勇敢又谦卑的在凄美的旋律中为生计奔走。这是他作为父亲的责任,更是他对小春毫无保留的爱。
莉莉在剧中的职业是一个不怎么讨喜的活儿,她虚荣、她私生活混乱,她是出了名的交际花,虽然她有这么多的不如意,可是她却有着一股真性情,尤其是在当她华丽的外表退却时瞬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从一开始找小春拉琴只为消遣,到以心交心,直至最后她对音乐所表现崇敬的态度,以及对情感的理解直至最后人性的回归,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小春对她的改变与净化。
电影中除了表现出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之外,喜剧因子也是十分到位的。电影选取了刘成在集市上买大米的情景,通过刘成乡里土气的搞价,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又有令人感到心酸,使电影结构更为充实,内容更为深刻。并且强大的节奏与闹剧般的收场无疑又为此部电影卓色三分。
虽说故事前半部分就很精彩,但也只是整部故事中的九牛一毛。影片的最后,终于将电影开始就铺垫好的包袱抖露出来:小春是个弃婴,当年是被刘成从车站捡来,因其身边放置了一把小提琴,便从小让小春学琴,父子二人便一直不懈的坚持了下去。在这段高潮中,导演将过去与现实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既保持了时空的连续性也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闪回以灰色为主色调,现实则受众高亮色彩(着重突出了小春在车站奔跑时迫切的想要看到自己的父亲以及按捺不住即将喷涌勃发的情感),此时色彩的有效运用、节奏的把握与音乐的升温将影片由推向了另一个高峰。而当另一时空大礼堂下的小提琴弹奏响起时,小春在车站也找见了准备离去的父亲,两人相顾无言,只是小春饱含深情的拿出小提琴,用尽全身的力气任凭指尖在琴弦上滑动、灵魂在音乐中奔跑、 最最重要的是通过带着情感的音乐向眼前这个男人倾诉自己对其的感恩之情与敬爱。这又是两个时空之间的拼接,一个是闪光灯对准的大礼堂,一个是人来人往的车站, 在强大的对比下,车站里对父的独奏更显的光辉与伟大,光的塑造恰到好处使阳光下为父奏响的小春绽放出强大的人性光辉,并彰显出音乐真正的伟大,导演通过对音乐节奏点与情绪的剪接点的准确把握,将二者时空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透过音乐强大的表意功能将后面没有过多台词的影片推向了顶峰。
这是导演用节奏与蒙太奇与感情讲述故事成功的典范,既戳中了观众的泪点,又将本片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鱼与熊掌舍谁而取何者也?当然电影最后也为观众解答了这一问题,通过小春,这一孩子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大家,舍名利而取真情也。
回顾片名,突然觉得《和你在一起》并不仅仅指与父亲在一起,而是指于真情、真爱在一起。这部“坎坷后的心灵鸡汤”式的电影就如同上了弹的枪,深深的击中了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当有人再次问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谁而取何者也?时,答:真爱我所欲也。




                     蜩儿2013年5月18日1:59:49

 短评

其实这可能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陈凯歌,电视上放的到结尾小孩找回来在老师面前拼命拉琴的时候就哭了,片子里这种少年人的“我偏要勉强”真的是很动人啊,在我还懵懂的年纪里已经隐约能认知到的道理……那会片子里我唯一认识的人只有程前,因为看过很多正大综艺= =

4分钟前
  • 萌特斯
  • 推荐

陈凯歌拍的最后一部好片。

9分钟前
  • 还行

王志文的表演看不出一点痕迹。小男主的表演就是完全没有在演,反而给足了观众想象空间 。/演好戏跟成功也是两回事。我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

11分钟前
  • 帅的让人生气
  • 推荐

你是想学音乐还是想成功?为什么是相悖的?也许是因为音乐是纯粹的,而成功需要包装。多么珍贵的时光,那个年纪对谁都是最真最真的,不管是父亲,老师,还是姐姐。父子情很感人,莉莉很讲义气。片子拍的很感人很燃。原来少年唐韵真的会拉小提琴,现在也是小提琴家了

14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慕名去看了一下这部金高银女士看了二十一次并且因此种下电影梦的电影,还行吧。

16分钟前
  • 人的随波逐流
  • 推荐

中规中矩的结构套路,起承转合按部就班。结尾还是挺好的没有落入俗套,如果是韩国电影爸爸肯定又在比赛前终于瞒不住自己得了绝症的秘密。反正我是哭了点儿,几个演员的演技还都是挺正点的

21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结尾小女孩讲的话好深奥好复杂好索隐好素质教育。。。

23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一部需要北京艺术圈艺考朋友在旁解释,解释为何考艺校比高考过独木桥难,方能看懂其中门道儿的片子。一部需要文艺青年在旁解释,方能明白陈红在孩子心里的存在,他长胡子了,她是第一个作为女性进入他生命的人,他将母亲姐姐情人爱人的所有幻想都放在了她身上。个人十分不喜欢最后结尾,又是强行上价值观

25分钟前
  • WIKI魏
  • 还行

影片主旨不够明确。陈夫人的戏份过重,在影片进程中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两位老师突出的特点被强调,但对于孩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笔墨稍欠。另外,我个人并不喜欢这样的父亲,以为倾其所有就叫做视如己出,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生活。

28分钟前
  • unsheath
  • 还行

陈凯歌在进入商业时代前留下的最后一部小片(薛晓路编剧)。配乐不加节制,煽情用力过猛,但是依然有非常真挚的部分。对我而言,陈红的角色塑造得有些令人生厌,剧情的进展也太过顺利,不过这个故事的着力点并不是音乐梦想,而是父子亲情。最后二十分钟的平行剪辑很见功力,成功构筑起电影的情绪高潮。

29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陈红还可以这么年轻

30分钟前
  • 朱尔摩斯
  • 力荐

艺术不是技巧而是精神,一个小故事,再次证实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看法,技巧都对而缺乏精神的艺术就只能差强人意。这个功利的社会,浪漫而单纯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只是顺从各种规则疲于奔命,从不去思考其合理性,很多人只是装着出世装着注重感情,仅此而已

35分钟前
  • 子 。非年
  • 力荐

印象最深的是王志文教小孩拉琴时说的一句话:“想拉琴的时候就拉,不想拉就不拉,别想你妈的时候才拉,不想的时候就不拉。”当时年幼的我真的觉得这才是正确的教育观念,始终没有忘记。

38分钟前
  • 西北偏北
  • 推荐

最后的交叉剪辑还有点小感动,但是实在不理解男孩三番五次的作死,放弃上升通道是要干什么,表达对父亲的爱?!(陈红可真漂亮)

39分钟前
  • 煮海
  • 推荐

大赞这部片,让我对陈凯歌一直心存理解。他也拍过这样经典而朴实的片子,他也曾有赤子之心。不过,无极之后,我权当他去了另一个世界。

40分钟前
  • 胖胖女超人
  • 力荐

非常喜欢的一部片子~

43分钟前
  • 崇子
  • 推荐

陈凯歌说给林雨的话可以复刻一份说给他自己听:都好(其实并不是,比如人物和剧情都挺拧巴),就是没感情,技术你可以炫,但真情实感你不给我,只靠煽让我自己脑补是动不了情的,只剩尴尬。记得几年前看过他批评常被拿来与此片比较的Billy Elliot,真是尬上加尬。

47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完全是剧情取胜,很久不见的令人感动到流泪的大陆电影~~

50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很干净的男孩子。

54分钟前
  • Zephyrance
  • 推荐

很一般的片子,陈凯歌只有《霸王别姬》《边走边唱》《黄土地》和《孩子王》拿得出手,其他全是烂片~~~

57分钟前
  • 科林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