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2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3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4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5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6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3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4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5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6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7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8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19半个尼尔森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4:23

详细剧情

  白人历史教师丹•邓恩(瑞恩•高斯林 饰),在纽约布鲁克林一家破旧的公立中学教书,他的学生多是黑人。丹有激情和创造力,热爱学生,不遵循官方教学大纲,相信黑格尔辩证法,认为历史本质由相反力作用而成。他使得纸页间枯燥的历史生动鲜活,鼓励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及自己周遍世界的运作法则,学生成为丹存活于社会的救生索。晚上,他是不可救药的瘾君子。
  这种分裂的生活没有能持续多久,丹某次在空无一人的女更衣室吸毒而虚脱,被他的黑人女学生德丽(莎莉卡•艾普斯 饰)发现。共同保守的阴暗秘密,拉近了他们的关系,也改变了各自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理想的幻灭,自由的废墟

   一部注定票房不高,只能在美国艺术院线放映,但是影评人喜欢的电影。毒品、迷失、怀旧、种族偏见、幻灭虚无、身份的矛盾等元素搀杂的主题,一直在摇晃的镜头,略显晦暗的色彩,机锋暗藏的剧情,欲言又止的背景,微妙含蓄的语境,都成就了它小众的口味,量身定做一般等待着影评人的拍案叫好,呵呵,这么说并不代表我就在嘲讽这部小众的文艺电影,相反,颇为见喜。

    一个在日间用历史来教会非裔社区的学生独立思考,课后带领女孩们打篮球,在学生心中能力超强,和蔼友善的白人老师丹尼尔·邓恩,对教书有着激情和创造力,热爱学生,不遵循官方教学大纲,笃信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历史的本质由相反力作用而成,他鼓励学生思考和分析历史以及自己周围世界的运作法则,使纸面枯燥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成了维持他的生活的维生素,在夜间他却变成了幻灭空虚,颓废迷茫,不可救药的瘾君子;一个拥有因毒品而支离破碎家庭的早熟且自我保护的非裔女学生德蕾,父亲缺席,哥哥因贩毒入狱母亲因繁重的工作无法照看她,她喜欢打篮球,戴棒球帽,骑自行车,吃棒棒糖,她因自我保护而显得冷漠而泰然,早熟而另类。丹想帮助他,却没办法提出任何有用的建议。一次篮球比赛后,德蕾发现了丹吸毒的秘密,这促使两个都被毒品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逐渐靠近,结下了一段超越了寻常师生关系的友谊,他们彼此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关系超越社会阶层、种族、性别、年龄差异,建立于共同危机的认同感。两个脆弱的生命,都在寻找着依托,寻找可以相信的东西,是某种意义上的相依为命,处于特殊时空的彼此理解和帮助。偶有暧昧朦胧,却并非“洛丽塔”,关系独特而隐藏着悬念和张力。

    丹实际上弥补了德蕾缺席的“父亲”角色,激发了女孩懵懂的爱意,编导却扼杀了其的发展可能:德蕾在家对镜学成人化妆,却同时交织着丹与女同事在家做爱的镜头。而与此对照的,德蕾超越年龄的早熟自若,和丹与年龄不符的情绪化对照,成为了后者的安抚剂。于是“师生关系”出现一种反讽的微妙逆转,而德蕾成长所需的正面的成人引导,丹无法提供,弗兰克也是一样。

    弗兰克是德蕾哥哥的贩毒搭档,自认为有责任照顾她,如给些零用钱,帮她找回失窃的自行车,自然,也让德蕾帮他卖海洛因,这种利用,其实没有善与恶的是非判断,只是生存使然。丹和弗兰克,德蕾的两个“父亲”,清楚彼此的弱点,警惕和敌视彼此对德蕾的影响。直接交锋,引出了种族话题。

    弗兰克对丹的质问与轻蔑:“白人永远是正确的,对吗?”丹作为白人男性的权威,虚伪和优越感顷刻瓦解。同时,他却需要弗兰克的毒品,作为毒贩的弗兰克并非洪水猛兽,甚至显得亲切可爱,教师和毒贩,看似代表社会的“好”、“坏”两极,但实无明显的是非判断,并非非黑即白,而更多属于灰色的暧昧。

    什么是“半个纳尔逊”?“这是一个摔跤动作,一种僵持状态,但你可以逃脱,尽管需要技巧。”导演瑞恩·弗里克解释说,“只是个关于挣扎的隐喻,比如毒瘾或社会政治、阶级斗争或其他。这也是一首迈尔斯·戴维斯的歌,类似的主题。”只可惜这首歌版权过于昂贵,最终没有出现在电影中。编剧安娜·波顿更进一部解释道:“我们要拍一部很微妙和引发思考的电影,不喜欢过于直白,所以觉得这个标题符合影片的风格。”

    这种微妙的状态和对比在影片中得到了从一而终的贯彻,以至于从细微处不经意的流露出来。丹住的公寓破旧空荡,家具如自街上拾得,书架尽是左派著作(故让产生一夜情的女同事误以为他是共产主义者而使他大为不快),厨房和沙发是偶尔招待幽会的异性。白天在学校教书,他是孩子们的天使;晚上在酒吧混迹,他是自己的魔鬼。目光混沌,与酒精和毒品为伍,自我矛盾,人格分裂双重生活。所谓“为人师表”成为一种讽刺。旧时学生的父亲在酒吧为孩子学业成功感谢他,他竟然迟钝到认不出对方是谁。一个看起来挥霍岁月、游戏人生的中产阶级白人,实际是生活在别处的苦闷灵魂,一个有幻灭感的后理想主义者,沉重的挫败感使责任心丧失,好似贴在嘴唇处以遮掩伤口的美国国旗碎片。

    丹何以至于此?影片提供了隐晦的暗示。在历史课上他为学生播放的新闻资料片,主题是美国六十到七十年代民权和意识斗争的关键时刻。著名同性恋政治活动家哈维·米克被杀;智利民选总统阿连德被暗杀,中情局扶持皮诺切特军事独裁,并大量屠杀反对派与民众(值得注意的是,政变发生时间是1973年9月11日,不错,就是那个让美国心痛的同月同日);196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自由演说运动领导者玛丽奥·萨维奥在伯克利大学斯普劳尔大厅演讲:“当国家机器运转得如此丑陋。让你从心里感到厌恶,身心饱受摧残,你们不能袖手旁观了,觉醒吧,你们已经被搁在了它的齿尖上,躺在了它的轮子下,粘在了它的杠杆上,扔进了它的肉体内……你们要让它停下来,给人民看看,谁能让它停下来,谁能真正拥有它,要获得自由,只有让这台机器完全停止运转……。”丹与孩子们讨论何谓“国家机器”,而他作为公立学校系统的一部分和白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男性,也无法避免被学生归入他厌恶的“国家机器”体系。

    而更深层的,丹对于已逝激进年代的迷恋及幻灭引发的智力疲倦,相当一部分来自家庭的影响。发表演讲的萨维奥应与丹的父母是同龄人,同是嘻皮横行的战后“垮掉”的一代。从影片中家庭晚餐一场戏可知,丹父母曾是60年代的激进学生,如今却被幻灭感催化衍生成了酒鬼。母亲对丹说:“当我和你父亲年轻的时候以为我们能改变整个世界。”丹道:“至少你们停止了一场战争(越战)。”母亲笑答:“那还算不错。”而丹却只能感叹:“可是一个人,什么也不是。”

    从此,改变社会的理想,变为自毁的愿望;想挽救世界,却连自己也救不了。他终于明白正义的不可能性,也寻不到归属感——不真正属于任何地方,任何族群。他脱离现实,处于危险的虚空。一个挫败的自由主义的语言,一段1960年代激进热情的挽歌,留下理想化的孩子迷惑在自由的废墟。

    影片最后的结局并没有落如大众化的“救赎”的俗套,因为困境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全部解决,现代生活含混感太复杂而不易被表达和理解。结尾留下的理解多于无所凭借的希望,两杯清水暗示了活着的姿态。不随意评价人物,克制却直接,推动观众可接受的友谊界限。当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远离生活经验,变成神与鬼的故事,独独没有人的时候,这部电影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真实质感,显得清冽而冷静,值得一品再品。

 2 ) 小愤青的一半

看过很多有关老师的片子,励志的,性压抑的,传达精神的,批判社会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男的压完女的压的,可是这片的主题确实有些特别,虽是互救,作老师的还是主要给学生救赎了。

Fleck一定也是一个敏感的小知识分子,所以编导出来的东西总是或多或少映射了我这种理想主义分子身上的弱点——看得清楚,能解释,又怎样?

As he said, "One man alone can't change the world." 我们总是把自己想得太高,却又经常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

我稍微有些不清楚的是这电影的重点在哪,是导演借Dan强调的“辩证法”,还是依然无法消除的种族隔壑,抑或只是讲一个有起有落醍醐灌顶的故事。

初一看里面有些地方有些无趣,仔细观察,Fleck还是埋了相当多的伏笔,而且表达得颇为含蓄。运镜和剪辑都有独到之处,其中高潮之初的那两个眼神,都是一半躲在门后,暧昧并且耐人寻味。

Ryan确实演得很好,他的那双游离的眼神,不愧是被学院提名。

 3 ) 与救赎无关——《Half Nelson》

我通常是个扫兴的人,在大部分人为了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感动不已的时候,我会突然冒出来一句,说不好没多久王子就搞上了侍女、公主就勾引了骑士。事实在于,我本来也是这么想的,生活本来也就是这样的。我通常会嘲笑好莱坞大片那些煽情的过程、完美的结局,以至于我对一切都了如指掌,在谁出场的时候就知道他会和谁有一腿,而又会被谁害死,当一切都无法避开我的意料的时候,电影变成了只剩下视觉效果的又一个空虚的工具。

索性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和我一样不相信那些神圣的存在,或者说像我一样永远无法被圣洁的光芒所笼罩,也只有在他们的作品里,生活才被真正的还原成生活本身。而《Half Nelson》就是这样一部让你用一种灰色的方式触摸到了生活真相的独立电影,来自圣丹斯影展。电影里并没有一个叫做Nelson的人,Half Nelson最初来源Miles Davis的一首歌,同样这个词原意指的是一个摔跤的动作。导演Ryan Fleck说:“这是摔跤中的僵持状态,但你可以逃脱,尽管这需要技巧。只是一个关于挣扎的比喻。”

生命的挣扎被Ryan Goslin完整的演绎了,他的帅气掩盖在他茫然若失的眼神里,他的脆弱在他每次意气风发的背后,他在陈旧体制的背后做着一个循循善诱深得学生欢心的中学老师,而面对生活的压力与黑暗的他又是一个沉溺在毒品里寻找解脱的瘾君子。勉强维持的双重生活总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崩塌,而这个时候女学生的出现,就好像设定了一个救星,马上要展开一场救赎行动一样。可是电影出色在于Dan和Drey并没有想预料的那样走进互相的生活,他们始终保持那样一个陌生的距离,自己挣扎在自己的困境中,面对彼此,早已经没有力量和能力去做什么救世主。

我记得Dan在给学生讲辩证法的时候说,生活不是一个圆圈似的循环,而是一个了螺旋,每一天看上去像前一天的重复,但是每一天都已经有所不同。从平面的角度看,螺旋也只是若干个重合在一起的圆,但是在第三维的空间里,它在Z轴是有位移的,每一天都不一样。对于从小被唯物主义辩证法熏陶长大的我们这没有什么好难理解的,但是我们又何时把这些真理贯彻在自己的生活里呢。就像Dan,他了解很多,他明白很多,但是在他自己的生活爱情上,他又怎么能有办法不把一切搞糟呢。真相是我们总是祈祷期待会有那么一个人来拯救自己,可悲的是,这个世界,谁都没办法拯救谁,谁都不会是谁的Wonderwall。

PS:此电影充分贯彻了独立精神,使用类似Dogma 95的DV摄像,镜头时常晃动十分厉害,对此敏感同学请自动跳过。

 4 ) 那些无助的日子

    生活是需要理由的,我原来只是觉得应该为自己而活,而现在,算是清楚地理解了。不同的身份赋予你不同的希望,也带来了相等的绝望。当找不到出口,我们便会陷入深深的无助之中。那时,我们便渴望得到那些所谓生活的理由。
                              身份一:教师
    【半个尼尔森】中的丹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很瘦,年轻的脸上却有着浓密的胡须,加上乱糟糟的黄发,总显得佷疲劳,永远没有精神的样子。即便是沉溺在灯红酒绿烟雾缭绕中,他仍然是慵懒的,眼皮都不会费力抬一下,嘴角的笑容都显得飘忽不定。
午夜,酒吧后的巷子里,有些醉的丹对着两个女人说,“我的生活一团糟,不过我写过东西,”他顿了顿,“是的,我是个老师,但是我应该教他们什么?明白我的意思吗?我应该教他们什么?如果可以改变一个学生,那我就可以改变他们全部。”这就是他认为的救赎,做着可以有所改变的事情。此时,写作者和教师这两个身份像是有意识地把自己同他人区分开,象征着自己还有纯真的理想和高洁的灵魂。可是女人们还是走了,对话戛然而止。这样的尴尬,这种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苦闷总让人觉得万劫不复。
    丹无疑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甚至用用辩证法,矛盾,甚至是中国的阴阳学说来给学生们讲历史课。他讨厌同事的照本宣科,无视校长交给他必须讲的民权运动。他讲他认为的学生们必须理解的知识,和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让学生背一些正义但同时也总被历史所试图掩盖的事实。学生们站在讲台上背诵这些历史的镜头穿插在电影的中间,配合过去的影像资料。异常孤独的镜头却扎醒了麻木的人们,我们应该记得这些被苍茫历史所掩埋的人和那些事,这样才能唤醒我们快要被麻痹的良知。
由此可以想象,年轻时期的丹定是个充满热情,有着政治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的年轻人。他想挽救这个世界。而如今,所有的想法只能对着这些尚对理论似懂非懂的孩子。他们之中又有几个可以真正理解在讲台上发着梦的老师?所以,看着丹上课时的眼神,总让我觉得有些悲凉。
    当丹的学生对他说,“你也是‘机器’的一部分”时,丹的话似乎在告诉我们他承认自己也是这个他一直抵触的国家机器中的一部分。他说,“我们可能和这个机器是背道而驰的,但我们仍然是这个机器的一部分。我虽然为政府和学校工作,但我同时游离于众多的政策之外。”是的,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即使我们有再多的不满,即使我们非主流,我们仍然是这个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接受现实的人,一个不知怎样能够改变哪怕一点点的弱者。
    当丹在上课期间躺在办公室沙发上接近崩溃的时候,我们便了解,曾经作为生活支撑点的理想主义已经薄如蝉翼,甚至唤醒学生们的使命感也不再强大。每次讲课的内容都是揭开他伤疤的利刃。那些理想主义理论究竟能够改变多少这个让他窒息的世界?
                              身份二:朋友
    丹与杜瑞尔的友谊是故事的主线。他们真正相识是因为丹在卫生间里吸毒的时候被杜瑞尔发现,瘫倒在地上的丹一直无助地说,“我佷好,对不起,我佷好。” 他需要帮助,但身边的人离开太多。所以杜瑞尔要离开的时候,丹一直说“不要离开,就一分钟”,然后握着她的手放在自己的额头上。丹是如此的孤独而无力。
    无疑,他们是朋友,从最初的试探对方到之后的深信不疑。可是老师与学生的矛盾却总让丹有些犹豫。丹想保护杜瑞尔,送她回家,只因为他害怕杜瑞尔会受到伤害。丹习惯上课前看着杜瑞尔的座位,习惯开车送她回家,把杜瑞尔带回家并且一同做饭吃……矛盾似乎在杜瑞尔替毒贩子卖毒品给丹的晚上上升到了顶点,丹掉进绝望之中,他觉得自己要完了。他觉得,杜瑞尔就要离开他了,像他原来的女朋友一样。
    记得公园里,看到女友的结婚戒指,丹痛苦地靠在椅子上。女友说,“有些人确实变了。”丹低着头说,“不是我,我不可能变,因为我仍然是个混蛋。”女友望着他说,“你不是个混蛋,你只是个大孩子。”
    是的,丹只是个大孩子,他拒绝改变,自私地用自己的理解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所以丹总会让身边的人痛苦,继而离开他。而丹又怎会觉得好过?不断的失望与无助蚕食着他的身体,每当受到伤害,无力的他便用毒品来麻醉,毒品麻醉了他的痛苦,所有让他无能为力的事情,全部融化在汗水中。脑子空白了,什么都不用想了。这种软弱他无法面对更没有勇气承认,所以他拒绝和杜瑞尔提及毒品。
    丹说,“我努力过,振作起来,这对有些人确实有用。我曾经的女朋友就要嫁人了,所以它确实有效,但是对我却没有用。我太专注于我的学生了……”缓慢而忧伤的音乐满满想起,我为这个努力抹着眼泪的男人而觉得难过。是的,是的,每次在他收拾屋子,锻炼身体,倒掉烟灰缸里的满满的烟头时,我感觉他都是要试图振作。可是,女朋友离开了,朋友离开了,家人的不理解,猫死了,理想破灭了……重新找到继续的勇气怎会那么简单?
    当所有的理由都不再成为理由,我们怎样理直气壮地继续生活?
    不过我们还有杜瑞尔,这个可爱的天使到了最后,仍然不离开丹。杜瑞尔到丹的房子里找他。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她递给他一根她非常喜欢的那种棒棒糖,然后问,“想好了吗?”丹定了定,沉默着。之后我们就看到他刮了胡须,梳了头发,换了衣服,准备新生活的样子。看到这里,不禁松了口气。之前总是觉得绝望,丹似乎只有自杀一条路可以选择了,可是我忘记了杜瑞尔,此时她给了丹新的理由,或者是丹从她身上又看到了新的,可以继续从新开始的理由。总之,丹可以新生活了。
    我们应该开心,这样一段无助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电影
    影片的镜头经常摇晃,对焦也略显生硬,不过也因此让人觉得更像纪录片,真实的仿佛就是身边的事情。我不是佷喜欢翻译的中文,或许是“nelson”太容易让人误解成为名字吧。其实,“half nelson”的解释可以是从后面架住对方的胳膊然后用力压,以制服对方。这貌似是一种打斗方法。我是更喜欢这样的理解,因为这让我觉得电影在陈述人们一种状态,仿佛是弱者对生活的抗争,让人觉得无助,也更让人觉得悲壮。

 5 ) where is the other half of me?

我的另一半在哪里?

这话或许听着有点歧义。应该说,另一半的我在哪里?

白人教师在白天和黑夜割裂为两个不同的人。阳光、上进、为人师表VS黑暗、颓废、自暴自弃。如果没有外力,这个改变的循环最终会导致结束或者灭亡。黑人女孩的父亲缺失、哥哥进了监狱、母亲只是一个符号的存在。如果没有外力,最终将会踏上相同的毁灭道路。

"He is my friend."因为有了共同的秘密,原本应该保持着道陌岸然师生关系的两个人措不及防的被对方窥探到了自己的阴暗,无处躲藏。跨出了师生的界限,关系转瞬间暧昧不明。女孩在镜子前刷睫毛、涂唇膏,把辫子一一散下来。老师与新女友疯狂做爱,却在第二天早上气走对方。

我以为会有更多。比如女孩在监狱里的哥哥,比如每天拿着报纸照本宣科的老师,比如家庭聚会中弟弟的女友。但是什么都没有,平淡到简直以为这就是生活本身。因此,女孩将毒品送到老师面前那一刻的背景音乐居然显得如此震撼绚烂。

新老师到的那个早晨,镜头摇摇晃晃的扫遍空荡荡的屋子,还似乎不经意的顺便照到了盛猫粮的盆子。那一刻,真是吓得我够呛。我还以为老师吸毒过量而亡。还好还好,学校里发生的故事总会将希望留到最后。女孩又去敲了那扇门。虽然开门的人面色疲倦裹着床单,总算是还在。真好。

“不,不用来接我了。我不要搭你的车。”我要和贩卖毒品说再见。

“我就是一个混账大男孩。”但是我现在要长大了。

你有看到另一半的我么?

 6 ) Dual ID

一部很酷的片子,很久没有看过
Ryan Gosling水准很高
其他演员也好

在很酷的中学历史教师与孤独的吸毒者之间
Mr.Dunn彷徨、摇摆、沉醉、放肆、不知所措
最毒的不是罂粟
是无止境的孤独与落寞
独自在寒风中吹萧,明月都格外遥远

Dunn 是双子?
注定的双面身份
Le说:“一面天使,一面魔鬼。”
那么,我的魔性在哪?
或者,现在已经是?
:)
Be a nice guy, I told myself

无从排遣的寂寞
想喝酒了

 短评

“One person along means nothing.”救赎题材并不新鲜,Ryan Gosling的演技也无可挑剔。但是总觉得通篇下来没有高潮可言,结尾匆匆刮了胡子便算洗心革面。配乐倒是出色的很。而且Half nelson是摔跤运动一个动作的术语单臂扼颈。通常这是一种被对手控制住的情况,但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如同影片两主角。

5分钟前
  • 波澄酒
  • 还行

內心其實早已崩塌了,每天醒來卻又要裝作沒事繼續生活。這個容易叫人沮喪的世界,要多努力掙扎才能擺脫人生的僵持與絕望?努力與自己鬥爭,清醒地活著,卻與全世界格格不入。導演一定很清楚這感覺有多痛苦,才能寫出如此引發共鳴的劇本。有深度的電影,完美的演出,值得一看再看

7分钟前
  • SSSSSSS
  • 力荐

由于是先看了Detachment,所以感觉这部比起前者从力度和节奏上都要稍微弱一些;而彼时刚刚展露实力的Gosling也与已是影帝的Adrien有一段距离。观影中被几处历史背景和无关紧要故事的插入给打乱,好在Dan和Drey的故事很深刻也很有趣,所以继续观看了下去。(而这也算是Gosling比较好几个的演出之一了)

11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瑞恩•高斯林 盯着人看到时候,总有种楚楚可怜、可爱的感觉,虽然角色很颓废,但是他演来很稳重很温柔,其实片子还蛮闷的,不过我认真看完了

16分钟前
  • 安娜
  • 还行

高司令太帅了,没错他还是瘦点好看。其实他只是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只能靠毒品来麻痹自己失望的灵魂。电影设定有点像《超脱》,但当然两者都无可救药地犯了拧出个光明结局的臭段子。。。

1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单臂扼颈,胜负未定,艾利略特史密斯,戒毒的slowcore,洗

22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推荐

去年教师节没看的《半个尼尔森》今年「9.10」这样补上了。第一遍:鉴于腾讯视频时长对不上,因而找到 107分1秒 再观影,糟糕的机翻中字,再加上自己精神状态不佳甚至一度犯困,导致电影看得迷迷糊糊;第二遍:休息过后决定重看。没搜到匹配的靠谱字幕,于是就在腾讯视频观影。我去,「老师丹吸毒被女学生德丽发现」这个情节段落竟然大部分被删减掉了,这可是故事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呀!没了这段,后面德丽问的那句“你大概什么时候开始吸那玩意儿的”也显得莫名其妙了。…… 尽管如此,精神饱满的第二次观影还是收获了远胜第一次的观感。

2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功利社会上一定是孤独的,对吗?

28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演员很牛逼,实在看不太进去,那天从看一遍

29分钟前
  • 阿尔法
  • 还行

迷上高司令从这里开始。

3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在相互救赎的路线上Detachment真的和它有点像,前者的力道用得更狠一点。用生命和大麻在上课的反类型教师典范:高司令。

3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结尾真你妈让我失望,把脸刮干净了就真能和过去一刀两断么

37分钟前
  • 露娜peace
  • 还行

矛盾也好 颓废也好 需要的不是有人带你走上正轨 而是有那么一个人能在看到你最不想暴露人前那一面的时候还能懂你 陪着你

41分钟前
  • Kimiphilic
  • 推荐

好片!学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多么幸福,但又是一部能看出美国中学老师多么可怜可悲的电影。

46分钟前
  • 高光光
  • 推荐

赤裸裸的真实和Ryan Gosling的暗藏汹涌

51分钟前
  • Caesura
  • 力荐

ryan gosling很出彩.

53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这翻译真让人吐槽无能。还有这蛋疼无比的摄影。完全没有顾及观众观影感受的意思,看完眼睛那叫一个累。不是通篇特写就能标榜你独立的气质,也不是晃几下镜头就表明你是先锋实验派。过犹不及的卖弄技巧只会弄巧成拙。

57分钟前
  • 氟西汀
  • 还行

高爷那屌帅爱理不理的死样子太秒杀,哎~沦陷吧凡人颤抖吧灵魂 都去做高爷粉吧跟着他每个人都能拽起来!所以说有一个喜欢的演员撑着再闷再不对胃口的片子都能原地复活。

60分钟前
  • A L E X
  • 还行

高司令的演技真的;令人惊艳,几乎是一个人撑起整部影片,那种迷茫,那种痛苦,那种挣扎表现的淋漓尽致,只是在观看这种电影的时候确实需要一定的生活积淀,否则只能表面理解,并不能真正体会。

1小时前
  • 西格里德
  • 还行

不如預期好看。Ryan Gosling的演技很好嗎?我覺得一般啊。

1小时前
  • Griet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