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你是橙色的

短剧大陆2023

主演:陈逸泽 吴夏帆

导演:佚名

 剧照

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2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3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4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5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6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3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4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5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6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7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8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19你是橙色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9 14:54

详细剧情

心动是最不可控的事情,因为心动不可预计,无法预料;但心动又是可解的命题,关于命题的标准答案是你;当心动有了定义,那么恋爱就有了颜色,你是橙色的,又不仅仅是橙色,在我这里,你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把握住当下的悸动,一起去恋爱吧。

 长篇影评

 1 ) 再美妙的性爱也无法消弭思维的鸿沟

Adele舔着嘴唇说自己喜欢吃,什么都吃但不爱吃海鲜,甚至吃饱了还要再吃。与男友分手躺在床上痛哭的时候,也不忘从床下掏出一包零食边哭边吃。身体本能的基本欲望占据了她的大部分,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朋友们谈论某个男生喜欢她,这个男生很好很有型,Adele就觉得也没什么不好,还能迎合自己的小伙伴。他们做爱的时候并没有亲吻,只是为了破了自己的处,为了解开对自己性向的迷惑。
第一次在街上瞥见的一头蓝发的Emma,Adele就被她深深的吸引。Adele最喜欢蓝色,大部分衣服是蓝色,被子枕套也都是蓝色。晚上在床上脑袋里满满的Emma,边想着她边自慰。
令Adele困惑的不是自己的性取向,她的爱无关性别。真正令她困惑的应该是无论她怎样都无法融入Emma的生活。Adele能够感受到Emma的时刻只有在做爱的时候,别无其他。
Adele帮忙筹办了Emma的party,所有的食物都是来自Adele一人之手。所有的人都夸食物好吃,但她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她根本无法插入他们谈论的话题,只有一人和她说番茄酱很好吃在哪买的的时候她才能侃侃而谈,因为这是她所熟悉的领域。感觉Adele就只是个厨娘而已,不停的问朋友们需不需要加面,像个局外人一样,整个party都在梦游。
Emma头发的颜色由蓝色变成了后来的金色,预示着Adele所迷恋的终将离她远去。分手的导火索是Emma发现Adele的男同事送她回家,逼问他们一共上了几次床。Adele一味的掩饰最终崩溃,Adele太孤独了,除了Emma,她一无所有,除了爱,她一无所有。可是思想上她们根本不能交流,她们就不是一类人。而真正的爱情,是两个丰富、且频率相同的灵魂之间实现的共振。
重逢的咖啡馆里,Adele不能自控的吞食吮吸着Emma的手指,以及疯狂的亲吻和摸索。说我想念你,我想念我们不能触碰对方、不能看到对方、不能呼吸对方,我想要你,无时无刻,没有别人,我想念我们的一切。 相对于Adele的失控,Emma虽然有眼泪但还是显得泰然自若。Emma终究还是起身走了。
三年后Emma举办了画展邀请了Adele,Adele穿着心爱的蓝裙子。她依旧还是像梦游一样的在画廊里游荡,看着Emma的女友像女主人一样的接待客人并给客人讲解。最后默默的转身离开,消失在街上。
她是否知道自己不管怎么样加快步伐,始终都赶不上Emma的脚步。你以为是自己太笨哪里做错了或者是没有好好把握,其实都不是的,感情都会走。
还记得那个最美的时刻吗,在公园的长椅上,逆光下你们亲吻。光在你们的唇齿间忽明忽灭,整个世界都为你们停止。
刹那即永恒,多希望永远停留在那一秒,你爱我的那一秒。

 2 ) 生活就是一片雾茫茫的迷惑

海里的阿黛尔将自己包裹在蓝色之中。我觉得这隐喻了她的生活状态。蓝色是温暖的安全的,漂浮的状态是迷茫的未知的,漂在生活之上慢慢地等着,似乎在等待答案出现的时刻,却又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阿黛尔的生活》最受关注的原因是它的同志内容,但它并不是一部同志题材的电影,并不注目于同志电影常有的社会禁忌(只一个小片段)和自我认同的议题。
阿黛尔和艾玛的分手,根本原因不在于阶级差异,虽然艾玛的家庭和朋友圈都是高知艺术家,阿黛尔的家人则是更关心生计的小市民,但成长环境的不同并不必然带来认知水平的分歧,个体才是根本原因。阿黛尔充满本能,本能地吃,本能地爱,大量特写凸显出她极具生活化的细节,甚至近得仿佛就在观众身边发生。食色性也,这样“吃货”的阿黛尔自然是欲望满溢。初见艾玛当晚阿黛尔就发了春梦,为了确定自己,主动和追她的男同学上床,然后将其变成炮灰。les酒吧的相遇,阿黛尔惊讶地游走于黝黑的洞窟,身边都是诡异的女同志(她似乎有点恐惧并觉得自己不应该和她们一样),只有艾玛的蓝发带来了安慰与安全(艾玛才是她想要的模样——或许也是女同志该是的样子)。艾玛自然也注意到在楼下彷徨的阿黛尔,阿黛尔的模样在艺术精致的艾玛眼里或许充满了可爱自然的野性,也深深勾动起她的艺术灵感。可以看到最开始艾玛对阿黛尔兴趣浓厚。酒吧里是艾玛先搭讪的阿黛尔,然后主动来学校找她,主动约会并给她画像(她说自己不经常画)。
电影用很多细节讲述她们之间的差异,酒吧初遇时,两人讨论艺术,艾玛说得头头是道,历数各艺术派别,阿黛尔却只知道毕加索(而且似乎只是这个名字)。阿黛尔其实不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喜欢阅读不过是和老师有关(也不喜欢过度分析文本),喜欢电影也说不上特喜欢谁,斯科塞斯库布里克或许还行。阿黛尔的状态始终是茫茫然无所知的,和相当明确自己的艾玛截然相反。公园约会时,艾玛随口引用了萨特,阿黛尔尴尬说自己不懂,问艾玛知道他的剧作《肮脏的手》吗?艾玛眉飞色舞说自己爱极了,然后滔滔不绝地谈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并推荐阿黛尔读,阿黛尔只无聊地拨弄头发说这对我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萨特或许和鲍勃·马利一样吧(艾玛掠过一丝尴尬)。公园野餐也凸显出两人的差异,阿黛尔什么都吃唯独不吃海鲜,甚至吃饱了还要再吃。艾玛家却十分喜爱,到艾玛家时,艾玛还教阿黛尔吃牡蛎,看来阿黛尔也津津有味(我总想到TTV里对牡蛎的隐喻)。
两人同居工作后分歧更加明显。阿黛尔完全无法融入艾玛的朋友圈,对艾玛的艺术也不关心,甚至忘记艾玛告诉过她的艺术家,只能做家政妇的角色并越来越孤独。艾玛劝她写作,阿黛尔说自己只写日记不想暴露自己。艾玛说不想暴露就创作吧,阿黛尔表示有艾玛就够了。艾玛事业遇到困难,阿黛尔却无法安慰她只能说“我和同事也经常吵架”。阿黛尔想做爱,艾玛无聊地说自己身体不方便(多半是撒谎)。在床上最亲近的时刻却毫无共同话题,两人的心理距离之大可见一斑。艾玛忙于工作冷落阿黛尔(但阿黛尔又能和她说什么呢),枕边人却无法安慰支持自己,这样的孤独对艾玛来说想必更加剧烈。阿黛尔因为孤独而出轨,艾玛暴怒将她赶出家门。我甚至觉得这个时刻来得太晚,两人能维持这么久已是奇迹。
三年后阿黛尔受邀参观艾玛的画展,这应该是艾玛最成功的时刻,但我看到阿黛尔还是三年前的茫然,没有真正关心艾玛的艺术,无聊地乱走,没法加入其他人的谈话(Lise则女主人似的与来宾周旋),在Lise的指点下才发现画上的自己。想到两人在一起时到处挂满了艾玛画的她,不禁觉得如果阿黛尔能够懂这些画,该多懂多少艾玛。艾玛前后三次说过阿黛尔funny,第一次是公园约会,第二次是野餐,阿黛尔说自己什么都吃,艾玛不由得笑说funny。第三次则是分手后的咖啡馆重逢,阿黛尔失言然后借口这是拙劣的玩笑,艾玛缓解尴尬似的说挺funny。前两次或许因为艾玛觉得阿黛尔很有趣,但第三次我就遗憾地想阿黛尔终究还是没变啊,不知道艾玛是不是也这样遗憾。
咖啡馆的重逢,艾玛讪讪地说着自己的生活,有了伴侣有了孩子有了家庭。阿黛尔问她性呢,艾玛落寞地说“不如和你”。阿黛尔工作顺利却情感空白,始终渴念着艾玛。阿黛尔吞吃着艾玛的手指(好像吞食意面似的充满欲望),接着剧烈地拥吻。身体的本能记忆又回来了,两人都有些忘情。但艾玛还是停止了,有些不忍但坚决地说自己有了伴侣,但会永远将无尽柔情留给她。艾玛离开时那个微笑太残酷,还是初遇时那富有意味的笑,好像一切都未发生,但这已经是结束了。阿黛尔是艾玛的缪斯,但仅是缪斯而已,是一幅画似的存在。阿黛尔始终看不清且怀抱幻想,艾玛却已看得太清楚(也受伤太深),身体的记忆只能是记忆,再美好再天堂都只能让它停留在略加遗憾的位置,因为如果满足就得付出太多代价。
本片是同志内容但不是同志题材,因为它离开对同志惯有的叙述角度而走得更深更远。当同志爱情不再因社会压制或自我矛盾而成为禁忌,人的脆弱会将爱情变成什么?我们依然相爱但是无法在一起,只因为我们太脆弱,脆弱于时时感到孤独,时时渴望倾诉,时时需要理解。人要生活就得直面很多琐细的压力,寻找一个能够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伴侣,恐怕比一个能带来剧烈高潮的床伴更重要。艾玛的新生活并不完美,但已经最为平衡,能够携手面对生活,这种踏实更为可贵。性并不能战胜脆弱,反而会加剧孤独。
艾玛给过阿黛尔很多机会走进自己的生活,两人交谈画画参观博物馆参加同志游行,阿黛尔只要有一点好奇,就应该看看艾玛喜欢的东西借此了解艾玛的内心,并拉近彼此的距离。公园约会,阿黛尔随口说“你可以辅导我哲学”,艾玛说“任何时候只要你愿意”(或许她以为阿黛尔有兴趣)。但阿黛尔只是将这个理由作为在家人面前掩饰艾玛身份的幌子,并没有真正意愿去做。两人上街游行,艾玛展现自己明确的政治诉求,尽情享受同志骄傲的感觉,阿黛尔只是茫然地跟着,觉得于己无关似的(相比前一场和同学的游行,阿黛尔尽力地随着人流喊口号,但这并非她对议题多么关心,而是觉得这样很有趣)。在阿黛尔家里夜晚两人做爱后,阿黛尔问艾玛给自己打几分,艾玛说14分因为她还可以做得更好。两人的差异在一开始就非常明显,似乎注定了分手的结局,但是这并非阿黛尔的阶级所致,而是因为她始终陷在本能里,没有好奇不会学习,什么都茫茫然不知其因。爱着艾玛但更多是性爱的契合,没能达到心灵的一致。有个小细节,艾玛在和阿黛尔一起时穿蓝色衬衫(应该是艾玛接纳阿黛尔的隐喻),结尾画展时就变成了红色。艾玛对阿黛尔而言是接近无限温暖的蓝,她本能地抓住她爱她却无法理解她,所以这蓝色终究要改变。
性取向的自我认同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本片里,艾玛很早就确定并坚定,因此这不成为问题。阿黛尔的认同,影片用一小段同学的霸欺展现。阿黛尔面对同学的羞辱,矢口否认自己是同志,这不完全是恐惧,而是她尚处于困惑。但这困惑在面对艾玛时并不重要,因为艾玛的感情足以代替一切。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艾玛的太过完美让阿黛尔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艾玛替阿黛尔完成了一切,拥有和谐的性与和谐的感情,还需要什么矛盾的认同呢?电影并未展现阿黛尔的父母怎样看待她的关系,但我想即使父母如漫画中将阿黛尔赶出家门,艾玛是收留她的,所以在艾玛的感情里,就像在无处不在的温暖的蓝中一样,阿黛尔感到满足并不奢望更多。
每个人都要学习认同自己的每一个社会身份,并在认同中确认自己的角色,寻找自己的位置。阿黛尔却始终摆荡着无法真正完成。作为艾玛的伴侣,她不主动学着接近她的生活艺术朋友圈,虽然艾玛耐心教她,朋友们对她很友好,在酒会上主动邀请她加入聊天,但阿黛尔还是讪讪地尴尬地笑,甚至忘记艾玛教过她的名字。只有当阿拉伯男赞扬阿黛尔的厨艺(这是她熟悉的),阿黛尔才抓住救命稻草。
从这个角度讲,阿黛尔固然没有对性取向太多困扰,但直到最后也没能真正学会认同自己的角色:一个伴侣和一个同性伴侣(她给男同事留假地址怕同事八卦)。她是一个完美的床伴,但这是不够的。说到床戏,三次床戏前两次十分剧烈,我甚至在想导演是否用这样夸张的床戏来表达,阿黛尔和艾玛只有在性上能够共融,因此床戏越暴烈才越显绝望,仿佛要努力补足越来越大的鸿沟。
有趣的是,阿黛尔是一个好老师,职业规划目标明确,并且小有成绩。我觉得阿黛尔选择教小孩子,是否因为她觉得自己和孩子有某些相似之处。教室是她可以掌控的地方,我相信这带给她安全,所以她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情绪转移到男同事身上,在艾玛冷落她时去男同事那里找慰藉。阿黛尔的职业身份明确且坚实,她成熟稳重,将感情的伤潜藏在工作之下。这个阿黛尔好像徘徊在主线之外成为某种分身。我想导演的用意或许在于,阿黛尔并非纯然的幼稚,她只是与艾玛在一起时,不能完全理解并认同自己的角色,在这一点上她始终很矛盾也很困惑,她完全可能像认同作为老师的自己一样认同这一个阿黛尔。
因此这就是遗憾之处,阿黛尔固然没有主动融入艾玛的生活,但艾玛也忽视了阿黛尔的感受方式(也许阿黛尔不善表达,更倾向于用食色倾诉),这点就是影片没有详细展开的了,艾玛有没有引导阿黛尔接受自我(作为同志、作为伴侣)?艾玛给了阿黛尔机会进入她的生活,但缺乏指导她的方法,而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让阿黛尔接受,这让阿黛尔更加困惑并且退缩。面对不熟悉的东西,阿黛尔选择退回温暖的蓝色之中,于是两人的分歧就越发明显。艾玛觉得阿黛尔不够主动理解自己,阿黛尔觉得艾玛的生活有太多未知的恐惧所以不敢进入。两人都缺少真正的沟通与体谅。阿黛尔纾解孤独的方式是回到熟悉的本能,因为她需要用身体才能安慰自己,包括吃,也包括做爱。这没有错但挺幼稚,可观众似乎也无法苛责太多。也许是本能驱使她暂时忘记了理智,又因为恐惧而撒谎掩饰出轨的事实。但已经压力山大的艾玛怎能容忍爱人的背叛,并且撒谎?与阿黛尔争吵时她说“你以为只有你很煎熬?“,在一切都混乱之际,阿黛尔的背叛是最后一根稻草。
这爱情一场,除了身体曾剧烈地探入,阿黛尔始终不曾真正进入过艾玛。结尾,艾玛拥着现任的伴侣,蓝色的阿黛尔走向未知的远方,我不太感到遗憾,因为我觉得阿黛尔有过那么多次机会巩固爱情,却无视它们的存在,将爱情一步步推向不可挽回的结局。导演给了开放的答案,但观众喜欢想象之后的故事。阿黛尔最后依然未明确自己,所以今后的感情或许仍要茫然一阵子(徘徊在男人与女人之间),但另一个成熟的阿黛尔总会成长,所以阿黛尔能够成为她可能的最好模样。

 3 ) 阿黛尔转身离开

身边无数朋友,看完《阿黛尔的生活》的第一个问题是:性爱场面有必要拍满二十分钟?还真刀真枪的样式,足可以收录进教学指南当活教材(真实度另说)。更有人好奇揣测,身为戛纳评委的李安,该不会是因为几场角力般的床戏,令他想起了《色,戒》,因此也加入了点赞的行列吧。 我看完电影的第一个问题则是,如果艾玛换个异性恋的性别,那么,她必然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的文艺渣男。无论她怎么以愤怒的受害者出现,她的表现似乎太过夸张了。感情本来就是两人的事,刚饰演过中年基佬的任贤齐老师就这么唱过: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阿黛尔的生活》所想展示的,其实也是一对拉的日常生活。 这部火爆2013年的同片,它把故事架构在极其流俗的一见钟情上面,此外还有相当稀松的日常起居,娱乐出行,夹带导演喜欢表现的特色食物,令观众头疼、令剧中人崩溃的吵架决裂,在大特写的频繁冲击下,两位女主演的迷人身体似乎一览无遗。 导演仿佛也想借此说明,他费尽心思去展示这对恋人的状态,不留死角,并且,抓住了她们最完美的部位,一种味道以及一个瞬间。在导演个人酷爱的跳舞场面上,阿黛尔更是能抛开一切,进入绝对放松、完全自由的情境。 对好色之徒来说,《阿黛尔的生活》似乎太过冗长,时不时来上一段素面朝天,镜头还晃个不停。对饮食男女而言,电影又把情感的事情说得太简单了,简单到不像一部常见的、穿越千难万阻并且汹涌猛烈的同片。她们分手的原因并不是爱情的魅力褪去,而是阶级落差带来的隔阂——无法被克服和消除。这也是双方家庭为何要先后出场的原因,以及几年以后她们组成了一个新家庭,那不过是一种尝试与努力。 艾玛是艺术工作者,思想复杂。阿黛尔拥有的却是普通人生,简简单单,这种天然的差异,必然导致生活出现裂缝。出身的不同带来了教育的不同,进而变成了思维认知方式的差异。艾玛想让阿黛尔靠近自己一些,令思想的土地变得肥沃,但阿黛尔更满足生活本身的丰饶,她热爱工作,擅长制作美食,跟周围人关系融洽,可是,她却无法真正进入阿黛尔的生活(尤其是核心的艺术创作),而只能充当了一个尴尬的旁观者和被画的模特对象。 虽然有外人的辱骂和不解,但实际上,相比其他同片里的洪水猛兽,《阿黛尔的生活》的相遇相爱几乎没有遭到太多阻力跟折磨。艾玛的才华得到社会认可,她也有艺术领域的朋友圈。相比之下,阿黛尔的地位就让她倍感失落,茕茕孑立。她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她无法完全面对自己的身份,更无法真正跟艾玛身心交融。这大概也是说明,在阿黛尔所处的阶级环境里面,同性恋仍是一种禁忌,至少是无法被公开宣扬的。可在艾玛的交际圈,同性恋仿佛是拥有着激发创作激情的源泉,大大方方,汹涌不断。 爱情因为强烈的第一印象而萌发,被食物所催化,借助性事而升华。身体的亲密,会带来生活的能量和热度,并且,两个人的渐行渐远,其实也是被身体所控制。后来在餐厅,两人一度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了激烈举动,阿黛尔试图用身体来唤醒艾玛的爱意,正如她的情感启蒙、人生一切,完全是被艾玛所唤醒。或许,导演也是想借此说明,只有在鱼水之欢的时候,她们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平等。不需要言语,就能找到神秘的平衡点,互相满足到对方。 因此,戏剧性不是这部电影所感兴趣的,实际上故事本身还有些俗气,缺乏吸引力。可是,导演把重心放在了其他东西上面,她的青春期困惑,她无可避免地陷入恋爱,她的人生彷徨,两个人的冲突交恶,试图挽回以及无能为力,这分明就是一份感情从萌生到死亡的完整记录。导演想要把握的是不同阶段的基调,以及两个人的情感特征。另外还有蓝色带来的甜蜜和忧郁,对阶层差异无法被消除的冷意和悲观。 所以说到底,阿黛尔只是一个平凡不过的底层女孩。不知道爱为何物,又渴望爱,无法放弃。她被蓝头发吸引,被开发,变成了爱人和被爱的对象,可是,她却无法真正在生活中与爱人平起平坐。 她无法抽离出一段揪心的情感,又不得不转身离开。【名牌】 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328784991/ 影之味:生蚝、臭肠以及菜尾汤

 4 ) 这是她的生活,还是我们的。

可能这是我这么多年最期待的一部电影,在知道它得了金棕榈之后,几乎日日盼着预告片,在预告片出了之后几乎每天看一遍。而之前也买了漫画来看。
居然是来法国第一本在一个小时内看完的书。
而电影呢,很好的吧,漫画没有描绘的细节,全部用一种非常写实,又那么符合生活逻辑地把故事圆满的填充了。

故事很简单,一个女孩在青春期,对性的感知与迷茫。再到遇到一个人海中,轻撇一眼就无法忘掉的女子,何况头发还是蓝色,这么扎眼的颜色。

于是,邂逅,熟知,相爱,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的产生问题,出轨,分手,失恋的痛楚,尝试着复合,最后再见面,发现其实她已经不在她的世界里,虽然画廊里展出的画上,画的都是她。

电影改编自法国同名漫画,和漫画的出入,大致在于,漫画的叙述主角应该是Emma,而电影是Adele;漫画用很多的篇幅去表现Emma如何和Adele在一起,两个人之间关系未明的纠缠,而电影则更着重与Adele在分手之后的种种;结尾的变化,还有Adele的职业的确定为老师而非公司职员。

很佩服Abdellatif Kechiche的大胆尝试,很少有一部电影,在一部三个小时的长度里,前两个小时居然几乎用的都是大特写的镜头,拍主角上课,吃饭,睡觉,自慰,做爱,洗澡,调情,但是却不让观影者对此手法心生厌烦,没有任何的被侵略感。
这种手法的运用,另一方面带入感极强,特别是在面对电影巨幕观影时,整个屏幕上充满着女主角的影像,她对Emma的眉目传情,她吃饭时候的愉悦,她的困惑与迷茫,甚至做爱的时候,还在用大特写。
给人的感觉 -- 震撼。

还有长达十几分钟的性爱场面,非常的让人震撼,倒不是说内容,而是完全没有任何配乐,最直观的方法去呈现。


想来阿黛尔的生活,其实也就是把她人生中这段经历,用最直接明了的方式呈现,当然它也在呈现两个人的爱情故事。

“爱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千种,万种,是擦身而过的一瞬,是阳光下的回眸,是某种气味或一句聪明的调皮话,但是分手的理由,总是单调的一致,无非即是不爱了。”

几个眼神的对视,几段暧昧的调情,交待了两人的相爱,而常规的爱情电影总是更喜欢表达--“成为爱情的过程”,往往对情侣之后,生活之下的情景较少如此事无巨细的展现。

想必导演很清楚,负面情绪的感染力远胜简单轻松的快乐。

蓝色是第一章里爱情的主色调,而第二章里它的功能就转为分手的写照。

Abdellatif Kechiche从电影第一篇章就做了伏线,两个家庭聚餐的场景与布置上的不同,对话和氛围上的差异。
虽然没有把“Emma在Adele家半夜裸身去厨房拿牛奶喝,以致于被Adele的妈妈发现两人的关系”,这段在漫画里算是有张力的情节放入到电影里。
但是他还是很好的选取了转折点。

整个电影的转折点,被导演很巧妙地安排在阿黛尔辛苦帮Emma筹备朋友的聚会。

而这个聚会上,艺术家的朋友,不是圈子里的人,自然也跑不远。在聚会里,身为幼儿园老师的Adele发现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残酷的发现,不仅仅表现在Adele时不时的瞧着Emma在聚会里的一举一动,同时也被镜头适时虚焦人物,对焦在背景里的默片 -- 用那黑白默片里夸张的表情去映衬Adele的焦虑心情。逃避,是对问题所能采取的最快措施。在聚会里她只能靠自己不停的忙东忙西,去照顾Emma朋友是否enjoy party,来证明自己也在参与这个party。而对于法国人或者艺术家来说,一个风趣幽默的对话或辩论,远比美食来的更重要。他们爱美食,但是他们更爱咖啡。

这是伏线一。而伏线二是后来在Emma工作方面出现问题,她在一旁吃早餐,却也提不出半点建议为Emma分忧解难。

距离的开始,意味着冷漠入侵在两者的关系间。

Emma忙于事业,无暇分心Adele, 从情感上合理的构建了阿黛尔肉体出轨的理由。

于是,他们也如一般情侣一样,最终走向了分手。

分手那段性,确是是张力十足,Emma的爆发也是Lea终于在整部电影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关键一幕。

之后便是很长的篇幅去描述,Adele失恋后的各种场景。想必,爱过一次,分过手的人,是能从中感受到那种挥之不去,又突然袭来的痛。

可以说是年度里最好的,表现失恋中受伤一方的种种的体验片。

她们相遇是因为蓝色擦身的一瞬,而分手后的那场再见戏,两人同样穿着各自蓝色系的衣服,坐在一个蓝色点缀的咖啡馆里,而一切早就不可挽回,-- 一个人不爱了,那两个人的缘分也就到头了。

电影结尾,阿黛尔去Emma的新画展,看到了Emma和她的现任。现任以一种女主的身份置身与画廊里 -- 与Emma的关系是平等的,能权衡宾客之间的关系,能给Emma事业一臂之力。
也许在阿黛尔转身的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自始至终都未曾在这段关系里找到过平衡。

------------------------------------------------------------------------------------------------

记得有次看导演的采访,他说,阿黛尔和Emma的分手,其实是阶层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

Emma代表的艺术圈,也即上层社会,话题总是关于艺术,哲学,连带Emma的家庭,非常的开放与轻松,对同性恋的态度亦是宽容。
而阿黛尔来源于中下层,她的家庭对艺术完全没有兴趣与不了解,对同性恋的态度也是反对。这点导演用阿黛尔家庭的聚餐,emma来阿黛尔家的聚餐之间的对话,以及阿黛尔父母为她过生日的聚会(内容也是极其简单的小家庭),甚至阿黛尔所处高中,那些同学对同性恋的反感,都可以窥视出来自两个阶层之间的不同。

但是,这部电影妙在,导演完全是在展示一个人的生活,始终是一种中立的姿态。(突然想到le monde这个报纸,在法国算是最中立的,虽然稍微偏左。)当然,也是看的出,他对阿黛尔的爱,对一个迷茫女孩到坚强女人的转变的用心刻画。

-----------------------------------------------------------------------------------------

给五星,是因为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可以在我过分期待的前提下,能给我超出更多的。

当我走出电影院,到街上,面对着巴黎的街道都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曾经遗忘掉的感觉,瞬间就把自己找回来。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不同的,但生活里总有那么些个线索,可以把一种情绪串联起来。

而这部电影所给的启示就,一部好电影,它做只是最具还原度的呈现了生活,但是,它把观影的人,带进了电影里,主角的世界。她的世界,她的故事,只是一个入口,而把观影的人最终打动的,其实是“我的世界”,或者“我们曾经或即将经历的生活”,是那一部分把我彻底打动了。或者,我在阿黛尔身上看到过自己。


-------------------------------------------------------------------------------------------------

这篇影评其实写完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中间也重新再把电影再看了几遍。以及也看了周围些友邻的影评。

好多都是关于Emma与Adèle之间出轨的讨论。

1.一段关系里,没有一个直接完全的责任人,就正如两人会在一起,绝不是一个人单恋的结果,而分手,也不全然是另外一个人的错。

2.为什么会把她们的分手怪责于阶层的不同?

举个自己的例子吧,到了巴黎才学的艺术史,刚刚开始到了卢浮宫参观,是到无数的艺术珍品在眼前,除了那一声的wow之后,是铺面而来的羞耻感,而同学在讨论,Poussin 和Rubens , 我连两个人是谁都不认识的尴尬,又有谁可以了解。即便如何努力想加入,但起码得先学了艺术史,懂得他们到底是谁,做过什么。
而在我学了一年之后,身体力行看了无数展之后,是变了,值得不是价值观或者人生观有什么变化,而是注意力点。
自己的生活里,是围绕着艺术,电影,音乐,看展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与拓展生活,而这一年所交到的朋友也是这个圈子里的。

然后呢,我的以前的朋友,一年后来到这里,我们从曾经非常好的朋友,变成,见面也不知道聊什么。

是人变了的结果。

回到故事吧。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一个高中,一个大学,世界对青年来说是很小的,学习,爱情,就是一切。

而工作后或者更成熟之后,一个是幼儿园老师,世界依旧是如此,没有得到拓展,而另外一个是艺术家。
一个艺术家如果停止拓展她的世界,她的一生也就完了。
拓展,就注定她的一生要无限的膨胀,去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知识,艺术理念和哲学。

如果一段关系,两者达不到同步,如何可以平稳同行直到人生尽头。

这段关系,可以说,阿黛尔没有变,一直是如此爱着Emma,变的是Emma.
但是,谁能怪她呢?

两人的感情始终是无关道德层面,不论是精神出轨也好,还是肉体出轨,如果不是感情早已有了裂缝,也不会得到这样的果实。

说到阶层,艺术,从来不是属于大众的,它从诞生开始,一直是社会金字塔最顶尖的玩物,而艺术家说白了也是为那一阶层人服务而已。
而老师,是为所有人,没有贵贱之分,很伟大的一个职业。
正如电影里的Emma,她的爱与不爱是忠于自己,不会顾虑他人。而Adele,就像老师这个职业的设定,从家庭,从自我,去是牺牲自己。

这个电影设定本来就是有阶层性的,这也是它高于原著漫画的地方,为什么她们不是来自两个相同层次的家庭和专业?

当然,爱情是可以发生在任何的情景里。

 5 ) 阿黛尔的徒劳无功

当阿黛尔在影片最后被一条鲜艳的蓝色连衣裙包裹着走出了画廊时,她也彻底走出了因蓝而结缘的艾玛的生活。我一边应付着猝然出现的宣告电影结束的字幕,一边目送她渐行渐远充满未知的背影。第一感触是相当同情阿黛尔这个角色,这个哭哭笑笑了三个小时,前后折腾了六年的女孩儿居然在最后什么都没得到,我对她的徒劳无功既感到委屈又充满了小小愤怒,似乎是对导演和编剧的残酷有些不满。然而法国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嘛。《阿黛尔的生活》这个大白话的片名似乎也是在安抚你的心绪:任何结局都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任何遗憾的事物都能得到原谅。

第一遍看《阿黛尔》的时候在想,为什么说艺术片绝大部分是大闷片,无非是因为它们无限接近于生活,没有夸张的情节和表演,没有特殊音效特技,没有高潮起范儿的宏大场面,更没有刻意修饰的演员脸庞,这样的电影几乎就是处在和观影者的现实生活平行的轨道。好的艺术片就是让你感觉不到这是电影。所以喜欢艺术片的人首先得对生活充满好奇心才行。如果要说这部电影里最美的是什么,首当其冲当然是两位女演员阿黛尔和蕾雅赛杜的脸。戏里的艾玛有着白得近乎透明的皮肤,宛如精心雕刻的深深双眼皮,她的头发是阿黛尔最喜欢的蓝色,她甚至连眸子都是一眼望得到底的湛蓝;阿黛尔凌乱的长发下有一张青涩纯净的脸,特写镜头里最瞩目的就是她时时微启的双唇,两颗兔牙让她像极了一只可爱的啮齿类动物。

目前大部分评论给阿黛尔定的标签都是:茫然无所知的、迷迷糊糊的、没有确定目标的、甚至连个双性恋都算不上的,跟着感觉走的姑娘。而反过来,对艾玛的一系列评价几乎就是以存在于阿黛尔对立面的形式:明确自己的性取向、理性的、有目标、坚持对梦想的追求、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与品位、不会被同为艺术圈好友的观点所同化,有着独立的思想和见解。艾玛的一系列优点我们都在影片中后段那场聚会戏中她和几个绘画同学的对话中体会到了。

我认为导演的初衷并不是要塑造两个截然对立的人让我们去分析为什么他们的爱情会失败。阿黛尔和艾玛就是万千不同类型中的两种人,只是艾玛这个形象会更完美、理想化一些,标题人物阿黛尔则完完全全是个“素人”。这个“素人”的概念是她身上可以折射出很多我们自己的影子。看完这部电影你或许在身边找不出一个类似艾玛的完人,但一定有那么几个神似阿黛尔一丁半点儿的朋友。这是这部电影最虐人残酷的地方,电影结束了,但是阿黛尔那张对生活还参悟不透的脸具有倾倒性地朝我们碾压而来。

蓝发的艾玛无疑是具备了强烈的女同性恋吸引力,艾玛第一次和阿黛尔说话的时候是硬从一个LESBIAN手里截获了正被搭讪的阿黛尔。阿黛尔说自己是无意中走到了女同志酒吧,艾玛笑笑说这种事儿可没有偶然性一说。这世上真是没有莫名其妙的相遇,都是有情感在驱动的。“素人”气质的阿黛尔让女神般完美的艾玛动了心。我从根本上也是喜欢阿黛尔这个角色的,也是因为她的“素”——她的原始的混沌的,可以让人放松喜悦的气质。有意思的是阿黛尔和艾玛的三场激烈情欲戏都是发生在故事的前半段,即艾玛还是蓝发的时候;那时候她的一颦一笑足够魅惑也的确可以暖人心,面对阿黛尔的无知她的蓝色表现出无限的包容和浓烈的兴趣。而当艾玛的发色毫无征兆地染回褐色后,我们隐隐中知道哦,时间过去了几年。她们的关系也以此为分界线开始显露出危机。

在一场众人聚会吃意大利面的时候有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集体对话,我认为也是剧情微妙的转折点。画廊老板说:分享这些意面真快乐,这是我们的快乐。艾玛问:快乐这件事情是可以分享的么?另一个女同学回答道:我们每个人都体验不同的快乐,我的快乐和你并不相同,我便不会收获和你一样的快乐。不同的快乐会收获不同的现实。当天聚会结束后,艾玛在床上便向阿黛尔提出了让她去寻找自己的快乐这个要求,性情原始的阿黛尔像颗忠厚的兔丝一样依靠在艾玛肩头:我的快乐就是你呀。古话说:越是独立的姑娘越是招人爱。诚然阿黛尔很可爱,但是在步入成年人世界的三年后她依旧原地逗留没有进步,她唯一为之奋斗的一件事是对艾玛的爱情,除了爱情她就什么都不剩了。在篇幅不小的幼儿园教学戏中,身为老师的阿黛尔和三年前那个坐在讲台下面听课的阿黛尔神情没有任何区别:游离的、漠不关心的眼神;失去艾玛后,和孩子们一起跳舞的阿黛尔更是一副随时要晕厥,目光涣散的样子。没有长进已是艾玛内心诟病她的缘由,没耐住寂寞出轨更是罪加一等,在完美主义者艾玛眼里是不可饶恕的错。艾玛的完美一直持续到分手三年后的咖啡馆见面,面对依然欲望如火的阿黛尔,她克制了自己的余情未了,告诉阿黛尔她有家庭有责任,却会把无尽的温柔留给她。看到这里,我相信她们依然是相爱的。

很多人都说,如果电影里的主角换成一男一女故事也能成立,我同意这个看法。因为这并不是一部跟社会压力和自我矛盾有关的同志电影,而完全是关于爱和性格的故事。但若换成异性恋在主题的表达上就不如同性来得深厚。它很适合每一个生活中的素人观看。看完之后会拷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明不明白自己到底是谁,剥掉自己的性取向和家庭阶级后自己又是谁。而启用男同性恋又不如启用女同性恋来得好。因为女人是表现性格脆弱的最佳诠释物。阿黛尔身上有着很浓的女性特色:善良、脆弱、敏感、生活里的晕头转向。她总是莫名其妙地就哭了,影片前半部分明明是自己甩了男同学,自己却在床上哭红了眼。她是个对伤害他人感到罪恶的女孩儿。

在分析两人分手原因的时候,我很不恰当地想到自己的父辈甚至祖辈,来自两个世界,性格不登对,一辈子都没有相互了解的夫妇实在是多如牛毛,可是哪一对都没有那么决绝地徒劳无功。可见阿黛尔和艾玛的故事也只可能发生在法国。

虽然最终是个分手的感伤结尾,神奇的是这部让心情破碎的电影叫我又重新相信了爱。一个朋友说,我们总以为是那些跨越了种族、跨越了性别、跨越了阶级身份的标签,才能使得爱伟大,其实真正让一样事物伟大的都是那些平凡的细节,好比土地的肥沃是因为缓流而不是湍流。一直冷静自持的艾玛在离开咖啡馆前终于也和阿黛尔一样掩面哭泣了,这是她除了分手之外唯一一次显得那么任由自己的情绪外露;而阿黛尔则仍然流连在那颗艾玛为她画过素描,亲吻过她的树下打着盹,做着梦。爱,一直就在那里。

 6 ) 美国公映后的碎碎念

抢在上映首日在IFC Center看了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片子很长,全放完要3个小时。现在看这个版本虽然略显冗长,但足够让人意犹未尽,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看了一些回馈,谢谢大家的指正。因为只是看完后随手记下自己的感受,并没有仔细的思考与修改过,有很多瑕疵与不严谨处。下次再看完后会修正一些内容与文字。谢谢!)


1.脱得够快,够彻底,够突然。电影开始没多久Adèle就开始脱,先是自摸,再是跟小摇滚男,本片重头戏,Adèle跟Emma真枪实弹大战三回则占据了后三分之二颇长的篇幅。我们的女主脚在Chapter 1里身材不算棒,可她的脸上的赘肉再多也遮掩不住年轻乳房的美好。这部电影的性爱场面够多,时间够长,长到甚至有点让人厌倦。看到有批评说这种同性爱场面比较假,现实中女同并不是这样的。现实中是不是这样,我没调查过,不好下定论。这种性爱戏当然可以做噱头,在此片中也确实不可或缺。制片方在美国上映号称一刀不剪被判成NC-17,与主流院线无缘。现在看这是一种策略性的做法,在性爱场景上略剪几刀并不会过于影响剧情的完整,如果不是说完全没有影响的话。当然导演和制片人可以有自己的坚持,因为这部影片即便上了主流院线恐怕也不会在商业上有多少斩获。两位演员非常用力,特别是这位年轻的Adèle。因为是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这么长的全裸性爱戏,前几场的注意力都被分散到生理层次去了。如果有机会重看的话本片的性爱场面应该再认真审视一遍。相当多破解人物的线索埋在这些香艳场景中。同性爱对不同观众的影响?作为一个男性我要负责任的说一句,管它上面是一男一女一男多女多男多女还是只有很多女性,我都喜闻乐见。不过女性对同性爱场面的反应,以及LGBT人群对这些场景的反应对我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2.吃的够多,够烂。我们年轻的Adèle在Chapter 1里主要干了两件事,除了搞之外基本都在吃。所谓食色,性也,可小Adèle在家里一遍遍吃着意大利面和土豆,伤心了就在床下抓一把零食,导演还是给特写,让在饭点时看这部时长3小时的电影前特意吃饱了的我患上了暂时性pasta恐惧症。看到里面的演员们一脸幸福的咀嚼着各种红色的pasta,一次次引发了胸腔以下部分的生理不适。吃的场面对Adèle这一人物的塑造是极为关键的。吃什么,和谁吃,什么时候吃,吃的时候在干什么,在说什么,前两个小时大部分剧情就靠这些细节推进。最重要的三场吃戏是Adèle拜访Emma家,Emma拜访Adèle家以及Adèle为Emma准备的party。在这三场戏之后,所有线索都非常清晰明了的指向Adèle同Emma必将分开的结局,而且一定不会是原作漫画那样的狗血结尾。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前的trailer里有一部是齐泽克各种瞎白话电影中的意识形态,2分钟时间狂言意识形态无处不在云云。这部电影里谈不上有太多意识形态元素(并非完全没有,并且那些元素还相当突出),但在这几场戏的处理中导演显然植入了他自己对剧情的考量。前两场家访的戏里明显形成一种对位,从人物表情,谈话内容,家居陈设,乃至吃本身都一再提示着这种事实上根植于不同阶级背景间的相互冲撞所必然导致的崩盘。我对法国的物价没有概念,不过从影片中判断,海产显然是一种相对奢侈,至少是中产阶级的食物。我们的Adèle不知道应该把柠檬汁滴进牡蛎里,她虽然声称不喜海产,可尝鲜之后却像吃pasta一样吃个没完;对位出现在Emma吃pasta的场景中,Emma对这一深受大西洋两岸劳动人民喜爱的无产阶级食品显然没有太多胃口,只是轻轻的吸了一根,而在下一个场面中,胃口一直很好的Adèle也只吸了一根。而在更早的一场野餐戏中,Emma对食品的挑剔与Adèle对食物的来者不拒已经在预示着两人间不可调和的鸿沟。虽然观看时有意识留意两场家访餐叙后的床戏,但注意力还是不可避免的被银幕上几片硕大的白肉吸引了去。相信这两场戏后的性爱场面一定会有所差异,至于差异在哪只好等下次观看时再留意了。

3.除了干和吃,这部电影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种嘚吧嘚。看到我们的Adèle在面对Emma家人时的困窘场面,我差点没笑出声来,脑子里则布满了布迪厄。这部电影残忍的地方在于,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都在彰显阶级差异。Emma的母亲和继父思想开明,她继承了生父的艺术细胞,对上层阶级的话题无一不知;Adèle学的是法国文学,却不知道萨特的名言,也没读完Emma在高中时代就念完的书。Emma的父母强调明确目标的重要性,而Adèle的父母只知道女艺术家应该找一个有钱人养着。英美版电影用的是漫画的名字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法国原版的名字是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 & 2。其实从一开始,这部电影就是以Adèle为绝对中心的,它确实在讲,或者说只在讲Adèle的生活。我们所见到的Emma,永远是和Adèle一起出现,或者是在Adèle视角中出现。电影中只有第三者追踪Adèle和Adèle自己两种视角。从这个角度讲我感觉这部电影并非一部爱情片。当然爱情,或者对爱情的幻想是本片的唯一主线,但是它的叙事围绕在Adèle身边,或者说聚焦在Adèle生活的失败上。Adèle生活的失败依旧在影片开始时就被点出,远早于Emma第一次出场。这样一个姑娘,永远处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状态中,她的生活中也缺乏能够指导她的人。在同Emma父母的餐叙中,Adèle谈到学校对自己的重要性:学校给了她一个摆脱周围平庸生活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在更早的一场戏中,Adèle说道自己不喜欢那些限制自己想象力的老师;而她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也建立在老师个人,而非课程内容上。她生活中的一系列失败是可以被预期的,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部极为写实,乃至极其冷酷的现实主义电影:我们的Adèle不但缺乏明确的目标乃至建立目标的意识,伴随着这种致命性的意识短缺,她也缺乏实现目标的能力,更没有个人实现所必须的心理素质。反观Emma在每个点上都与Adèle截然不同,她不但聪明,有目标,有对自己艺术态度的坚持,同时也有灵活的手段和坚定的决心,乃至对平淡生活的淡然态度。不应刁难我们的Adèle,她的出身决定了她难以获得Emma一样的视野和能力。可以看到导演个人背景对影片的影响:影片中无处不在(同时也难以被我辨识)的阿拉伯元素,通过演员之口对美国的抨击(引发纽约观众大笑),Adèle的同学的身份(可以明显通过肤色和面相认出),这位贴心的导演为了防止像我这样对法国社会缺乏基本概念的观众误解他的意图,干脆在gay吧一场戏里明说Adèle这个名字来自阿拉伯语,为此他将原作中女主角的名字,甚至作品的名字都改了。我不能将这些已经符号化了的元素全部辨识出来,这部影片的方方面面确实可供齐泽克先生尽情发挥(他的想象)。

4.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爱情片,简单将其归进同志电影更有简单化(过头)之嫌。本片中爱情的可贵更在于此。Adèle是个一直迷惘的姑娘,但她和Emma的爱情,却是真实的。我们的Adèle最可爱,或者说最惹人怜爱的部分也在于此,她看重这段爱情,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真正的爱情,她以此为生,且将继续以此为生。在最后那场略显多余的画廊戏里,Adèle寻觅着蓝色,她最后看到了什么?她只看到一幅幅的红色,最后竟是通过红色的来源才找到了唯一一抹蓝色。在又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Emma和“红色”在蓝色前合影。这是一个Adèle的视角。这是全片最触动我的两个地方之一。另一个出现在前一场的餐厅戏里,不懂酒的Adèle为Emma点了white wine,而这是她打电话给Emma的继父特意确认过的。她(徒劳的)试图用性挽回Emma,但我们已能看到Emma此时的态度:她已经不爱Adèle了,尽管在此前的时间里(我们知道至少有3年),Adèle从没有忘记Emma。下一场戏则用更冷酷的方式确认了这一点:既确认了Emma对Adèle再无念想,同时也(颇为滑稽的)确认了Adèle同Emma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Adèle这样一个姑娘,她生活在自己的爱情中,挣扎在不喜欢的工作里,除了爱情她一无所有,可我们眼睁睁的看着她失去爱情,并且再无挽回的可能。如果编剧把我们的Adèle写成原作中一样得绝症死了,对这个人物还真是一个彻底的解脱。

5.我自己不是同志,又是个(对女性同性爱喜闻乐见的)男性,所以在观看的3个小时里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影片的同志背景。相信相关分析已经汗牛充栋,在电影大规模公映后这些分析只会更多。有关同性恋,或者说女同性恋的情感,我并非专家,也没有很强的兴趣。之前在大学里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即同性之间的感情,它的情感模式,与异性恋没有本质区别。这种说法后来被同志(专家)嗤之以鼻。但至少在这部电影中,我从看到的内容中,我没有感受到这种本质差异。因为直到影片的最后,我仍有这个疑问,我们的Adèle,为了同Emma在一起同家庭决裂的Adèle(原作明示,电影暗示),她真的是个蕾丝边吗?通过导演的线索,似乎他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从一开始,Adèle就明确只对Emma感兴趣,她被Emma的蓝头发吸引,产生了性冲动(第一场自摸戏);她到gay bar,虽没有明确目的,但我们知道她是在期待Emma出现;而在那之前,她只是怀疑自己是不是个蕾丝边,因为她在同小摇滚男分手后被一个姑娘吻了;party上她被问起是不是只谈过Emma一个女朋友,Adèle疑惑的说是;在出轨之后,我们的Adèle撒的第一个谎是假称自己被一个姑娘送回家—在遮掩出轨这件事时她的第一反应是遮掩出轨对象的性别。与之对应,Emma的态度则是非常明确的,她14岁就知道自己是蕾丝边,此后便同女同交往,混迹在女同圈子中。至少通过这些线索,我们可以颇为明确的知道,Adèle她不是蕾丝边,她甚至连双性恋都算不上。我们没有看到她对一个性别的爱或一个性取向的爱,我们从头至尾看到的都是她对Emma一个人的爱。这种爱,可以说它是来自不靠谱女青年的自我幻想,也可以说来自性的投契,可它是如此使人触动。这样对一个个体的爱情,它是如此纯粹,如此稀有,它跨越阶级界限,乃至跨越性向差别。从始至终,只有我们的Adèle在坚持着这种爱情。换句话说,从始至终,也只有这个没有太多文化储备,尽是幻想且缺乏行动力的姑娘,真正获得了这种爱情。我是那样爱她,尽管对她有鲁迅式的抱怨,可我还是期待,在最后一个镜头之后,投身进房地产业的阿拉伯裔法国小伙能追上她,给她一个平庸的幸福。

 短评

有些人是长颈鹿,不需学会飞行就能摘到星星;有些人是变色龙,不需要走动便能隐藏自己,但阿黛尔只是阿黛尔,想吃就吃,想亲吻就要一个真心实意的吻。最残忍的不是结尾,甚至不是阿黛尔流着泪说出你已经不爱我了的时候,而是艾玛微笑着推门走入咖啡厅的瞬间,爱过的人最怕的是彼此终于能够相视微笑。

8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女主长得像cassie和pandora的合体,蓝头发像kate moss是怎么回事,故事架构蛮简单的,冲突和结局都在意料之中,说的挫一点,这个故事改成异性恋跟本没人要看!改成两个帅哥整个影坛就轰动了,作为个拉拉片只能处于文艺中庸的位置,有人感动到就好

13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还行

“跟你在一起我很快乐,这就是我快乐的方式”、“我想念我们不能触碰对方、不能看到对方、不能呼吸对方,我想要你,无时无刻”、“我对你有着无限的温柔,永远的,一生一世...” 爱在温暖蓝色时,爱在激情褪去后,爱在绵绵无绝期。所有的美好从那个一见钟情开始,所有的心碎也皆因你太美。

1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掉粉节奏#又一部无感的公认好片;撇去任何噱头不说,我也没瞧出多少深厚感情和微茫孤独来,她们分手后重逢的一段话稍许触动到,但这样的片太多了(既然大家都在强调不要冠以同性之名);大段情色戏、各种特写不忍猝看;整体平庸,毫无感动,大概我也完了。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形式:画面大多浸润在冷色调 特写 近景 长镜头 手持摄影的调制中,压迫观众视神经,又让情绪强烈地卷入。梧桐下的温软 床戏的酣畅 餐桌戏的诙谐等暖色场景平衡了节奏。内容:核心直指社会阶层差异导致了爱情的终结,再美妙的性爱也无法消弭思维的鸿沟,阿黛尔缺乏态度的性格决定了命运。【AMC又一城】

27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逼格不同的人,可以一见钟情,但无法长相厮守。

28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推荐

被刷屏&观影感觉都神烦,好在哪里了

29分钟前
  • 较差

饿的时候就想狂吃,伤感的时候想大哭,孤单的时候就想被爱,有裂缝的时候就争吵,痛过之后就离开。很细腻真实的影像,这不仅仅是adele的生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平凡普通带着缺憾但也美好灿烂。To love, and infinite tenderness.

34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推荐

从吵架那里开始我就一直哭。相信不只是我,所有恋爱过、失恋过的人,都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非常成功的改编,删去了原著中突兀的狗血段落。柯西胥真是一位生活的绝佳观察者,他一直用自己的节奏在描绘最普通的食物,最普通的人们和最普通的爱情,让它们发出了最灿烂的光。

3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官方首映完毕后,戛纳最大影厅里的所有人起立鼓掌长达十多分钟。完美的电影,it will make you fall in love hopelessly...and leave with a broken heart.

41分钟前
  • 添添
  • 力荐

如果是去年今日,我大概已经哭死在电影院。可365天过去,我的雨季结束了。

46分钟前
  • 很好很会吃米
  • 推荐

8 北非移民女同的自我认同之路。尺度方面基本上就是一部A片。女主兔牙很可爱,剧情和手法毫无创新。你不顾投资方的感受把电影拍成3小时,我就要考察你有没有《芬妮与亚历山大》的水平。结论是台词功底太差,引起冲突的方式太简单。

48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许多年以后,阿黛尔会回想起她与艾玛在咖啡馆分手的那个遥远的傍晚,她们的爱曾越过性别身份的鸿沟,却穿不透哲学卷册的薄页。

5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两个人都好肉,好喜欢的身材,看完超有欲望〜

57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看来不同阶级,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观的人,是很难有共同语言,也很难最终走到一起。片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剪辑的节奏和信息量释放最具水准,大量情绪化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毫无避讳,观影的震撼就来自这股无限贴近阿黛尔的生活的真实和直接,原来不作死也照样会死。★★★★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难以致信的真实,似乎就发生在面前,镜头都要贴到演员的脸上,两女主每一丝表情都发自内心,表演让人惊叹!食物、真实的性爱,看似很法国的故事,却让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于是餐厅里Adele再次见到Emma时我也不知不觉落下泪来。如此动人的故事和感情,那些不为所动反而恶语相向的恐同者请去死!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不要考虑同性还是异性,首先是一部爱情电影。初恋的心动、冲动、性的快感、爱的疯狂,渐渐平淡、背叛、失去的痛苦,像个完整的圆,如很多人经历过的爱。影片突破了性别,仅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改编得非常成功,尤其后面的处理,提升了全片。阿黛尔的表演真实且让人感动,好像这一切是真实发生的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部讲述生活且真正“活”的电影,从性爱到舞蹈,从派对到食物...代入感极强,两个主演奉献巅峰演技。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最喜欢的镜头是Emma和Liz在调情那段,Adele的妒忌与不安,落寞与孤独都投射在背后大荧幕的女演员脸上,这大概是全片最具设计感最不简单粗暴的一场戏了。几近三个小时的片长实在太长,足够让我回想起十八岁的那场恋情。有些人离开之后遗留下的缺口太大,过了三年五载还能真切触碰到尚未填满的遗憾。

1小时前
  • 樹一
  • 还行

哲学课未修完,来自蓝翔的她已离去

1小时前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