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烈日灼人

爱情片俄罗斯1994

主演:欧列格·缅希科夫,Nikita,Mikhalkov,茵格保加·达坤耐特,Nadezhda,Mikhalkova,安德列·奥曼斯基,

导演:Nikita,Mikhalkov,

 剧照

烈日灼人 剧照 NO.1烈日灼人 剧照 NO.2烈日灼人 剧照 NO.3烈日灼人 剧照 NO.4烈日灼人 剧照 NO.5烈日灼人 剧照 NO.6烈日灼人 剧照 NO.13烈日灼人 剧照 NO.14烈日灼人 剧照 NO.15烈日灼人 剧照 NO.16烈日灼人 剧照 NO.17烈日灼人 剧照 NO.18烈日灼人 剧照 NO.19烈日灼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1 12:24

详细剧情

30年代斯大林统治下的前苏联。科托夫是红军的光辉领袖,拥有殷实家底和幸福家庭,正在与妻子玛露莎、女儿一起在别墅中度过幸福时光。不料,一名不速之客闯进了这里。一个失踪了十年的没落贵族米迪亚。米迪亚的到来犹如地狱派来的使者,随着他娓娓道来的故事,米迪亚和科托夫之间的恩怨纠结、和玛露莎之间的陈年旧情以及随着时代而扭曲的人生,都一一展开。而更为残酷的是,他带来了一个令科托夫一家陷入绝境的消息

 长篇影评

 1 ) 《烈日灼人》——斯大林的毒太阳

我在大学时代读过不少关于斯大林大清洗的著作,例如《让历史来审判》系列、《古拉格群岛》等,当然还少不了托洛斯基的《被背叛的革命》和未完成的《斯大林传》(他在写最后一章时被斯大林派来的特工暗杀)。《烈日灼人》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相关的电影作品,虽然这部电影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受到西方热捧(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但我以为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是值得肯定的(豆瓣评分达到8.6分)。

影片主角科托夫是老布尔什维克近卫军之一。作为苏维埃富于传奇色彩的战斗英雄,他知道斯大林的热线电话号码,过着普通人无法企及的特权生活;影片中受人尊敬的他,一个电话就制止了苏军破坏庄稼的坦克演习,但仍然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被捕前,他久久地凝视着自己与斯大林的合影。或许他在思考,难道他为之献身的一切都是谎言?

抓捕科托夫的米迪亚出身于一个只准讲法语的贵族家庭,双亲均遭老布尔什维克镇压,正是科托夫下令让他背井离乡,并且抢走了青梅竹马的恋人玛露莎(从米迪亚的视角)。米迪亚出卖了八名白军将领的下落,得以成为契卡(克格勃前身)的秘探,逮捕了科托夫,以叛国罪将其秘密处决;这到底是他个人的复仇,还是“俺胡汉三回来了”?

影片没有刻意去塑造什么英雄或小人:科托夫是个好父亲、好丈夫,豪爽、大气;完全被动的玛露莎旧情难忘;米迪亚最后自杀,证明他良心尚存……唯一的坏人似乎只有斯大林。影片末尾热气球吊起的斯大林的画像飞升起在金黄的田野中,如同毒太阳。画像下契卡情不自禁的敬礼,被契卡暴打的革命战争英雄科托夫则悲怆的留下了眼泪,这一幕我至今难忘。

1956年,赫鲁晓夫为科托夫叛国事件平反。同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但我觉得今天我们应该能够比赫鲁晓夫高明一点点,不再把大清洗的罪行完全归因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报告把真正的根源引向次要的方面,如斯大林的个性和特点中去,从而使官僚机构得以逃避批评,保存下来。在一个段子中,赫鲁晓夫又大肆揭露并批判斯大林的暴政。突然,却有人给赫鲁晓夫递了一个条子,上面写到“赫鲁晓夫先生,您在斯大林时期也是权力核心集团的成员,为什么在当时不反对斯大林的独裁呢?”赫鲁晓夫看过纸条后,没有做太多迟疑,便立刻将字条上的内容大声念了出来,台下开始出现一片骚动。赫鲁晓夫又大声说道:“这是谁递的条子?站出来!站出来!”下面的骚动更加强烈了,很多人都开始紧张了起来,经历过斯大林时期的人都知道,在大会上抓走反对者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片刻之后,赫鲁晓夫却平静的说:“你们瞧,在现在的情况下,我如此民主,你们却不敢站出来当众反对我;而斯大林时期是那样的恐怖而专制,我又能做些什么呢?谁能有胆量站出来顶撞斯大林呢?”接着,会场上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掌声。其实,赫鲁晓夫不敢说明的是,即使显赫如斯大林,也不过是官僚集团的代表。官僚集团才是幕后总指挥。在官僚看到世界革命的曙光消失,他们的生存受到威胁时,斯大林针对不断革命论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给官僚吃了一粒定心丸,从而得到了官僚集团的欢心,将托洛斯基排挤出国。二十年代末,城乡矛盾激化,布哈林要求扩大市场机制,排除工业企业管理中的官僚化。这就击中了官僚的要害。斯大林断然抛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全盘集体化,从而加速筹集工业化资金和扩大官僚的行政和镇压机构,反手打垮了前盟友布哈林派(布哈林在一封给斯大林的最后一封信写道:“我对你说句实话,我在侦讯过程中承认的那些罪行都与我无关。”那么为什么要承认呢?因为,“世界历史性重任”压倒一切。《斯大林秘闻》来源:总统档案馆)。

电影《烈日灼人》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被烈日灼伤的时代。影片中很多场景和道具都被寓意了深刻的义:河边危险的碎玻璃以及假日中的军事演习暗示着国家平静中有股暗流在涌动。三十年代,官僚集团看到由于自身暴政所招致的不满,不但毁掉斯大林,而且还将动摇整个官僚机构。1936年,斯大林宣称苏联是无阶级社会。但他心知肚明,党内反对派虽然被打倒在地,可他脚下的土地还在动摇。旧反对派分子依然心怀不满。在社会上,托派的传单在最高党校内四处传阅。高加索政教学校和莫斯科师范学院的学生,几乎人手一册属于禁品的“列宁遗嘱”。工厂的墙上,处处可见反对斯大林的标语。农民无力对抗集体化,却大量屠宰牲口,消灭储备,毁坏工具,由此造成的损失,不亚于一次战争。一些省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斯大林肃反秘史》第33页)。凭着他的惯常的实用主义,斯大林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管这个党是怎样的官僚化,他都不能够使它、更不能够使从1930年以前的时期留下来的共产党核心份子接受他的犬儒主义的现实政治。为了一劳永逸地巩固他的权力,他不得不要摧毁这个党。用一条血河把这个党与古典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分开。为此,在他们的纵容下斯大林实行了大清洗。凡是能够危及官僚统治的人(包括所有的托派成员)都被送去见马克思,数十年后反对派才重新积聚起力量。大清洗还为新进者提供了至少50万个领导职位,并且,通过把数以千万计的人强制劳动,为苦于劳动力缺乏的当局省了多少心啊。大清洗大约有200万人被杀害。(《斯大林政治评传》)

有人会觉得奇怪,一个秘密警察就把群众景仰的英雄拉下马,科托夫与领袖有合照,关系肯定不浅,但是要注意这不是电影的杜撰而是一个真实事件的电影再现!当时斯大林官僚集团正是通过这场血腥的大屠杀,把几乎全部的列宁的中央委员会和1924年至1933年之间的大部份党国领导人,彻底消灭了。整整一代受过十月革命锻炼出来具有无产阶级革命传统的苏联人民的精华,工人、农民及各阶层的优秀分子都被消灭了。不要说科托夫,就连对红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都被指控为犯了“叛国罪”,立即被枪决了。二战前受迫害者的红军指挥员竟达三万五千人之众,其中有苏联五名元帅的三人,十五名军团司令员中十三人,八十五名军长中五十七人,一百九十六名师长中一百十一人,四百零六名旅长中二百二十人,所有十一名副军事人民委员,八十名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中七十五人。这成为卫国战争初期苏联惨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卫国战争胜利之后苏联已经与美国并列成为两强之一,谁都想过几天轻松日子,但五十年代初斯大林还想发动新的清洗以继续凌驾于官僚集团之上,因此他就只好一个人躺在家里等死,大半天都没有人来救他。之后赫鲁晓夫发动的非斯大林化和清洗贝利亚也对党机关有利,因为贝利亚的掌权将使国家安全机关凌驾于党机关和整个政治体制之上,使官僚没有安全感。赫鲁晓夫执政后期记忘乎所以,竟然试图对官僚机构动大手术(特别是分农业党及工业党),结果自身落到医院里领取养老金。

 2 ) 《烈日灼人》:为永恒的离别唱一曲短歌

  一、通向幸福之路

  贝特兰•罗素在论及“幸福”这一话题时,曾说过:“动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够的食物,便快乐了。我们觉得人类也该如此,但在近代社会里并不然,至少以大多数的情形而论。”“黑客帝国”中的矩阵曾经创造过一个完美的虚拟世界,使人每日处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每一个欲望都得到满足,不多时日,他们就忍受不了这种安逸而精神崩溃了。不可否认的,疑虑和忧患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与生俱来的忧愁促使社会思考、进步,让我们在钻木取火后有了打火机,从咯吱作响的两轮马车坐到了平稳快速的汽车里,人们在永远追逐更完美生活的时候被焦愁所困。可是一旦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受到压迫和威胁,那么宽广的追求幸福之路将退化为走钢丝式的求生本能。

  有一个关于“何谓幸福”的前苏联笑话,听起来难免有些戏谑,但也在哑然失笑的同时常到了辛酸的现实意味。在这个幽默对话中,古板的英国人认为幸福是冬天里的暖炉,浪漫的法国人说幸福是与金发女郎的一次度假,苏联人对于幸福的见解是当半夜有人敲门,你可以从容的告诉来者要捉捕的对象其实住在隔壁。这种幸福并非来自普遍意义上的心灵的满足或者精神的愉悦,而是出自命悬一线的侥幸存活,死亡竟然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针兴奋剂,让活着变成一种至高的荣耀与快乐。这种幸福和每日都在猎豹爪牙下逃生的羚羊感到生存的简单快乐并无二致,这种快乐是消极的,正如“醉酒是暂时的自杀,是不快乐的短时间的休止”,人们用更悲惨的境地来麻木不幸,提醒自己惨淡的生活还存留着“幸福”。对于个人,这是乐观精神,对于一个社会,这是精神上的慢性自杀。

  俄罗斯电影“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 1994)将背景放在了1936年的苏联,透过民族英雄红军上校科托夫•赛基•培特洛甫的遭遇,描绘了当年旷日持久的“肃反”运动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电影并未运用刻画政治现实惯用的冷峻色调和激烈斗争场面,将画面定格在晨风里包裹着香气的乡间,翻滚着金黄色呢喃的麦田,母亲的歌声,妻子的巧笑嫣然和女儿的怀抱。这样浓厚温暖的氛围中,却隐藏着眼泪与冲突,不安与暴力一点点侵入到家园。

  科托夫上校六岁的女儿纳迪娅有着孩童们初入世界的好奇,她单纯懵懂,只不过幼小的她也已经深受爱国精神的感染。每次有少年先锋队员路过,她都会绷起小脸,认真地行礼,希望有一天也能神气地穿上整洁的队服,昂首挺胸地走进队伍。历经坎坷的米特亚却不无惆怅地对她说,如果真的经历过一起起床、吃饭、做早操的日子,就会会知晓生活是如何埋葬一个人,且一并抹煞了他们的个性与天性。

  当人们利用周末假期在湖边游玩时,广播里却一遍遍播放着庆祝解放胜利六周年胜利的话,并预警要进行毒气演习,每次结束前都不忘说一句:祝大家假期愉快。将不安与恐惧带进原本安宁的假日后,他们还不忘告诉大家这该是一个美好的假期,要知道自己是多么幸福。就像在说,我们不能游泳,不能嬉戏,不能享受静谧的午后,但是我们是如此幸福。他们似乎想要制造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从未实现过的乌托邦,只不过不是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是通过在艰苦环境中“提醒”幸福,潜移默化地让人们不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是将每况愈下的生存环境通过精神催眠硬生生变得“幸福”。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小说《动物庄园》中的有些情节就是取自俄国革命的真实事件,他在小说的序言中直言不讳的指责“大清洗”运动,指出苏联已经完全不同于1917年的样子,慢慢向一个等级森严的集权国家发展。而在任何一个政权建立的伊始,都不会刻意有计划地向集权方向发展,都会铺开一个光明远大的未来预想图,让任何一个见过的人都愿意付出不懈的努力向这个目标迈进。贝兰特•罗素在谴责苏联政府之前,也曾经写道俄国的年轻人比世界上任何别国的都快活,因为“他们在那边有一个新世界要创造,有一股为创造新世界所必需的热烈的信仰。俄国青年的信仰可能显得不成熟,但这究竟有什么害处呢?他正创造着一个新世界;而新世界是一定投合他的嗜好的,一朝造成之后,几乎一定能使普通的俄国人比革命以前更幸福。”奥威尔的小说中,甫一开始,动物庄园的长者只是倡导动物们紧密团结起来反抗压迫它们的人类,还高唱了那首激动人心的《英格兰之兽》,带领大家“倾听快乐的佳音,展望那金色的未来”。当它们真的革命成功,赶跑了人类,两位猪领导人一开始还像模像样的制定了“七戒”,誓要和人类划清界限。但是之后的局势却由两位领导人的意见相左,变成了一场内部斗争、排除异己的活动,发展到后来甚至成了血腥镇压的内部清洗。掌握权力的“拿破仑”(其中一只猪的名字)一步步背离革命的初衷,不许大家哼唱《英格兰之兽》,将“七戒”涂改掺水,对所有动物实行洗脑。到了故事的最后,猪和人类结成了盟友,并开始像人一样走路吃饭,直至动物们都分不清哪个是猪哪个是人了。

  影片中的上校科托夫就是创建社会初期的英雄,他勇敢、忠诚,热爱祖国,富有感召力,善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领导人。当军队的坦克开进了农民的麦田,他三言两语就让士兵们欣然臣服,原路返回,不仅因为他是众人爱戴的科托夫同志,也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当妻子马鲁西娅得知他曾经赶走了与她青梅竹马的米特亚,只为了能有机会亲近她,深受打击、痛哭着要跳楼,却被科托夫几句深情的呼唤拉了回来,安然地接受了这个有些残忍的真相。他和斯大林的合影照片一直摆在书桌和墙壁上的显要位置,这是荣誉,也是他的骄傲,他曾经与斯大林并肩作战,知道斯大林办公室的直播号码,这位“朋友”给他权力与荣耀,也带着他走向不归路。朋友,普希金说过,“我不再有朋友,或者他们已经远离了我”。科托夫的悲剧不只是斯大林一个人造成的,每个人都在这个事件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或者沉默,或者积极响应,让他没有任何选择地坐上了那辆一去不回的轿车。

  二、为永恒的离别唱一曲短歌

  “被太阳灼伤,绯红色的海洋干涸。我听你说过,我亲爱的鸽子:那里将不再有爱。让我们离去吧,我将不再冷落你。”——“烈日灼人”

  谋杀与罪恶喜好隐匿在夜晚肮脏的角落里,任凭它呻吟腐臭,哪怕只用耳朵聆听都能探知它丑陋的嘴脸浸了多少毒汁。被暗夜纠结着的噩梦总能被清晨的曙光驱散,连吸血的鬼魂也要藏进冰冷的墓穴等待再一次月升日落。所以,我们热爱阳光,爱它唤醒的鸟啼,爱它绽放了春天,爱它开拓着蓝天的疆界,爱它散发的激情,仿佛只要有一片它叶片上的光芒便能获得快乐。可是,在“烈日灼人”中,我们看到被幸福燃尽的家庭,被太阳灼伤的笑容,一株婆婆纳变蓝了所有金黄的时光。恋人们依旧拥吻,松树们依旧沙沙作响,远去的歌声却在诉说一次永恒的离别。

  电影开始于一段雪地里的舞蹈,被冰雪覆裹的大地,小型乐队在拱形的舞台上弹奏,恋人们踏着音乐的节奏紧紧拥抱。这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一抹冷色,那对相拥的恋人是寒冷中的一线温暖,导演却也在用这种气氛暗示了再深切的亲吻也无法逃脱命中注定的别离。导演将故事浓缩在了一天,保密局的摩爪伸向了缓慢、悠闲的田园生活中,以飞快的速度终结了漫长的星期日。

  坦克闯进了麦田,让科托夫难得的休息日都不得安宁,而这个偶然事件只是一连串变故的序曲。马鲁西娅搂着女儿惊恐地看着这一切,单薄的身影在空旷的田野里显得分外无助。冰冷的炮口没有指向什么入侵的敌人,而是摇向了自家的人民、同志,手无寸铁的妻女。

  科托夫住的是专门为艺术家和音乐家准备的豪宅,坐落在树林中,被树叶过滤的日光笼罩了一层光晕。他的母亲爱硫娜曾经是歌唱家,用歌声缅怀失落在光阴隧道中的记忆。

  **纳迪娅**

  纳迪娅是穿梭在树林间最清凉透彻的微风,不经过世俗的浸染,肮脏的阴谋到了她的眼中就变成了另外一种风景,新奇而别致。就像谈起当年祖母因为毒气泄漏被人从莫斯科抬回来时,她睁着大眼睛,煞有介事的说那是因为动物园太臭了,搞得大家都无法呼吸了。她对善恶还没有太多概念,她喜欢最终带走他父亲的米特亚,喜欢那辆保密局的车,喜欢哼唱那首忧伤的情歌“毒太阳”。如果不是她的世界过于简单美好,就是这个世界太会隐藏真相。本来,米特亚应该只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叔叔,轿车应该只是一辆孩子眼中了不起的物件,“毒太阳”该是一首优美动听的短歌,可是到了现实故事中,我们都会对他们心生畏惧,畏惧他们带来的血腥,畏惧他们带来的哀伤。

  湖中泛舟的时候,科托夫曾珍爱地抱着纳迪娅,仿佛她让一切事情都变得容易,让世间事物都变得和谐。他怀着沉沉地感怀说,如果能和她一辈子在河上漂流就好了。这句话是属于纳迪娅的温馨许诺,却是讲给科托夫自己听的哀愁与不舍。当在许一个最简单的愿望时,就是我们最害怕失去的时候。

  临别的时候,科托夫一直没有勇气穿上军装,却是纳迪娅相信了父亲善意的谎言,急急慌慌地给他穿衣服,得知可以开车让她兴奋地有些结结巴巴。她绝不会知道自己在无意中把父亲推向永别,这将是伴随她一生的悔恨。她和父亲最后的游戏是比赛谁可以不换气的一直说“呜——”,她自然是输了。父亲的声音悠长得像是一次静静的哭泣。他的纳迪娅给了他说再见的勇气。

  纳迪娅眼中并不是一个存在于幻想中的更美丽的世界,而是世界最初纯净的样子,只是无可奈何的现实让这个世界看来如此丑陋。

  **米特亚**

  说不上是反面人物,要说他本身也是整个悲剧中的一名殉难者,但是谁都会对他抱有负面情绪。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这是哈姆雷特著名的质询,也是从始至终鞭笞拷打着米特亚灵魂的问题。他曾经拥有不错的生活,却被战争夺走了,被那个有着宽厚肩膀、迷人微笑的英雄夺走了。面对命运的不公,他选择了默然忍受,甚至将命运的暴虐当成自己丧失良知的借口。他不像其他几名保密局人员深感自己所做的皆为正义,他知道那是罪恶的才会一再想要寻死。可是他的软弱让他最终屈从了生活,为自己的作为寻找依靠和借口。当他正在因为是否要杀死那个问路的人而犹豫不决时,看到了不远处冉冉升起的斯大林头像,他崇敬地看着画像,嘴边不禁露出狞笑,仿佛得到了莫大的鼓舞,眼睛也不眨地结果了可怜人的性命。稍微一个暗示就能让他变成杀人恶魔。

  他在科托夫家中出现的时候就披着伪装带着欺骗,假装盲人的样子却能讲出已经被深埋的记忆。他总喜欢假扮盲人,似乎这样就不必面对难以抉择的生活。不能说他是个坏人,但是却个性软弱,没有为了自己爱的人和家园做出什么努力与牺牲。当年受到了威胁,他就一语不发地离开了恋人,留下悲痛欲绝的马鲁西娅。他说自己的离开是为了不将暴力和血腥带进这个家园,而现在他却又亲自给这里带来更大的灾难。看似每件事都是不得为之,实际上还是为了保护自己。虽说科托夫曾经运用权力把他赶出了国家,却为了争取爱情争取事业都付出了真心和努力,手段不见得光明,但是人格上却是磊落的,起码他的双脚从来不用来逃跑。

  科托夫可以面对知道实情的妻子,米特亚却始终都无法告诉马鲁西娅真相。太多不能告人的秘密与折磨,最后还是在浴缸里割开了米特亚的手腕。

  **寻找扎哥连卡的人**

  电影里一直有一个寻找扎哥连卡的人,拖着一车的家具,却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他是故事的局外人,却一直试图走进这里,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先是遇到了无法解开的谜团,到后来这种寻找给他带来了冲突,最终惹来了杀身之祸。很像面对“大清洗”的知识分子,他们算是“清洗”运动的局外人,但面对这种重大的事件第一个反应就是想探寻到底发生了什么。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哪怕没有过多的企图,还是会不知不觉地卷进漩涡,然后在某一次行动中不知触动了政府哪根敏感的神经,就白白丢了性命。

  而另一个痴迷药物的女仆摩吉霍娃更像是反应过度的政府。一点小病就会让她塞进大把的药物,相同的,一个普通的暗杀让政府大动干戈进行了全国的“清洗”。当然,政治永远是搞不清楚真相的,导演也只能借着滑稽的女仆来讽刺一下政府的疯狂作为了。

  **毒太阳**

  “毒太阳”以一个火球的超现实形象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起初总觉得这个手法过于露骨,像滴在画布上的墨滴,醒目而招摇。后来,渐渐觉得它简单、直接地表达了“肃反”运动如何秘密而又公开的闯入人们的家庭,洒下死亡与恐怖。它不为人知又那么鲜明,像瘟疫一样蔓延,没有防毒面具能敌得过它的毒液。在目睹了米特亚的死亡后,它才心满意足地飞向了莫斯科。

  对于前苏联历史上的这次政治事件,众说纷纭,有谴责的声音,有反思的声音,也有质疑的声音。导演米哈尔科夫没有做过多的追问和过于苛责的批判,而是平静地叙述了受害者面对祖国的反目和亲人的离别时那种无法言喻的痛楚与无法愈合的伤痕。没有预想中的反抗与哀号,灾厄带着恬静的死亡悄悄降临,科托夫坐在车里满脸血渍,像受伤的野兽一样呜咽。“让溶化的积雪有如眼泪一样,从不动的青铜眼睑中流淌,让监狱中的鸽子在远方轻啼,让轮船在涅瓦河上静静行驶。”(阿赫玛托娃《安魂曲》)我们的心在1936年的太阳中慢慢燃烧。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1083856/

 3 ) 左轮手枪里有六颗子弹

*警告,有大量个人演绎,如有误读敬请讨论



左轮手枪里有六颗子弹,再数一遍,还是六颗子弹。

但是当米特亚将枪口抵上自己的太阳穴时,我迟疑了,左轮手枪里真的只有六颗子弹吗,为什么他的表情竟如此深切地平静,平静下充斥着满满的绝望。
我还是倾向于那是一把空枪的,因为无论如何米特亚都不会选择在此刻死去,他刚刚爬起来,从燃烧着火焰的地狱,他即将可以回到他记忆中最美好的那片地方,尽管那些人好像离开了他也依旧过得很好,但是他还是想回去试试的。
他只是…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竟为了这个决定如此痛苦,以至于他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虚无的神明,他站在自己的罪孽之中不断地用往事,过去的冤屈和痛苦提醒自己的无辜,如果我有罪的话,这枪里应该会生出第七颗子弹吧。
他努力装做游刃有余,不断提醒自己现在的成功,但是他的恨意和委屈永远都无法克制,过去的幽灵不断折磨着他,我本可以拥有美丽的妻子,我本可以拥有美丽的女儿,我本可以生活得典雅安宁…我…真的不甘心。
所以他是真的痛苦,他像个小孩子一样只是希望旁的人也陪他一起痛苦,他在树林里吐露回忆中的往事的时候无法克制的想把昔日的恋人拖进对当年的向往和渴望,他防毒面具下狂暴的琴声,他给小女孩讲故事,借以对整个屋子的人宣布他的不得已,他饥渴着旁人眼里的同情,饥渴着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宽恕,他向那个夺走他的恋人的男人宣布着他即将陷入与自己同样的命运时他希望看到与自己同样的恐惧,他希望…他需要证明他是因为被世界逼迫才会化身为这样的角色。
在毒太阳升起的一瞬间,他甚至已经说服了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他成长成一个冷静理智 ,执行着神圣使命的人。
但是当他回过头来看到他的仇人,满脸是血地哭泣的时候,他却又别开了头。
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永远是一个年轻的贵族,他的幸福是来源于美丽的花房,洁净的享受和音乐,那是再多的”正确“也无法扭曲的,正如他恐惧着流血和死亡一般,一个贵族是永远不会从流血和死亡中得到快感的。
所以大家都喜欢正直的科托夫,我喜欢米特亚。
科托夫是一个军人,他正直具有责任感,为自己的军功为傲,这无可指摘,这恰恰证明了他和米特亚是不同的人,他习惯了从他人的流血和死亡中得到军功,他习惯了生活在这样的体制之中,如果他在这起事件中不是受害的一方,如果此刻身份对调,他会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并且引以为荣,不会有人因为米特亚的哭泣而割开脉搏,那样才是最真切最深刻最残暴的无可挽回,毫无希望的寒夜。
至少现在,科托夫的痛苦,还能由一个贵族来哀悼吧。


B站个人演绎剪辑:[毒太阳/烈日灼人]厌弃-Mitya个人演绎

 4 ) 听它欢快的讲诉那悲哀的故事!

对科托夫和大清洗的历史不是很了解,但电影本身非常不错。开篇清冷的画面配合悠扬的音乐,从乐队拉远到镜头里出现一对跳舞的情侣再拉远出现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基调告诉我会是一个哀伤的故事。通篇喜剧效果、阳光明媚,乌托邦一样的世外桃源。前面铺垫的情节太美好,太幸福,一切因为那个不速之客的讨饶戛然而止!这使结局的悲伤更加深重,让人缓不过神的伤感!出卖了那个幸福的家庭、出卖了那个善良正直的人,这个叛徒终究逃不过灼心的罪恶感! 故事的背景是在前苏联历史上有名的的“大清洗”运动,大量屠杀和压迫流放反对派领导人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造成逾数以十万人死亡。S大林曾被誉为“红太阳”,影片结尾致辞:献给所有在革命中被烈日灼伤的人们!这正是一种最好的也最直接的隐喻! 科托夫扮演者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表演的太好了,多好的父亲、多好的丈夫、多好的军官、多好的人啊!他对士兵和蔼、为百姓排忧解难、对妻子温柔体贴,对女儿慈祥爱护。可是这一切都因为被卷入那场不该发生的运动而永远的失去了,结尾那车厢里传出低低的哀嚎声让人心碎! 小女孩的扮演者怎么选的,或者说导演怎么拍出来的,太自然了,纯真可爱,完全看不出任何表演痕迹! 影片配乐Outomlionnoe Solntce悠扬而伤感,在片头便影射出悲伤的结局,和片尾前后照应。通过小女孩之口唱出的几句歌词也有极大暗示作用:“被太阳灼伤,红色的海洋渐渐干涸,我听你说过,我亲爱的鸽子,那里将不再有爱!” 导演用最欢快的节奏给我们讲诉了一段最悲哀的故事!

 5 ) 被烈日灼伤,红色的海洋渐渐干涸

“被烈日灼伤,红色的海洋渐渐干涸”是影片结尾小女孩儿唱的歌谣,象征着影片的主旨以及苏联政权的瓦解。

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述科托夫上校一家人的幸福时光,但随着柯迪亚的身份被逐渐的揭开,可以感受到暗潮汹涌的危机。尤其在柯迪亚讲述那个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颗虚拟的太阳,它代表着危机已经悄然降临在这个和睦的家庭中。它将墙上的一幅全家福照片震碎,象征着这个家庭即将瓦解。这个灼热的太阳就是科迪亚所代表的恐怖势力。

在片中的后半段,柯迪亚的来意已经被解释清楚,他是斯大林恐怖统治下的刽子手,是政治迫害的工具,他此行的目的是要带走科托夫上校,可以推测出正式科迪亚参与迫害了科托夫上校。

影片的结尾,柯迪亚把上校带走,并在乡间小路上遇到了一辆拦路的卡车。这辆卡车恰好就是在影片前半段讲述的一位迷路的司机驾驶的卡车。但柯迪亚与其同事为了保密将这个卡车司机杀人灭口。可笑的一幕出现了,一幅巨大的斯大林画像冉冉升起,象征着恐怖的政治迫害。与此同时,车里科迪亚的同事还在称赞科迪的亚冷静与果决,他们认为那个迷路的卡车司机是科托夫上校逃跑阴谋执行者。此时的科托夫上校在绝望的哭泣,他明白这一切已无可挽回。最后,柯迪亚因愧疚而自杀,那颗虚拟的太阳也逐渐熄灭,但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不同地方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太阳在炽热的炙烤着。

 6 ) 残酷的温柔

田园乡间,残酷的温柔。
女孩对社会主义的懵懂憧憬,将军对政治危机的无可言说,秘密警察的伪装渗透。

体制化的人只愿诉说被自己命运胁迫,矫饰过去;而高贵的人则永远认为自己有选择,坚实地生活。
肯定自由意志,对生命的尊重,对自我价值的认定。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短评

田园风情下涌动翻腾的政治风云,人心在波动诡谲中沉沦。

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这个国度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米哈尔科夫。我们呢?

8分钟前
  • 董肥樂
  • 力荐

烈日之下诗化的伤痛

13分钟前
  • Scarrie
  • 力荐

麦田从伊始到结局,从险些被碾压到见证碾压,怪诞的毒太阳一直诡异的悬挂在麦田的上方。发生在这片土地的悲剧在很多年以后以复刻乃至重度改编的方式在南方的邻国重演,想到了一位和科托夫些许类似的英雄人物,只不过他最后死的对得起他打下的这片土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1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一个被无情的太阳灼盲双眼的人的悲剧,一个所有的人都被革命与专政这颗毒太阳燃烧,所有的人在绝对的光明下失去信仰和视力的寓言。

19分钟前
  • youngman
  • 力荐

"被太阳灼伤,血红的海洋干涸。"米哈尔科夫用满载丰收与喜悦的乡村田园美景反衬出斯大林大清洗的残酷悲凉,前一小时节奏舒缓散漫,但细节和情绪都已铺垫好,最后的合家欢和灵动可爱的小女孩天真无邪的推波助澜令人唏嘘不已。两次入房巡弋的火球和悬吊斯大林肖像的热气球,寓意昭然。(8.5/10)

2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8 1923前俄罗斯诞生过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 柴可夫斯基这些属于全人类伟大的灵魂 1923后一坨恶臭剧毒名为屎大淋的翔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巨大伤害是全人类的痛;影片最后献给那些献身革烈焰而被灼伤的人 在恐怖革命之下每个人都在说谎;小女孩是全片最出彩的角色

21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看完才知道导演和他女儿是主角。

23分钟前
  • 苏觋觋
  • 力荐

就是个硬生生带入历史层面的三角恋故事,豆瓣上苏俄老片的评分有时甚至比日韩片更虚高,米哈尔科夫的女儿是唯一亮点

27分钟前
  • RIC
  • 还行

再次肯定了我一直坚持的德国与俄国是最能尊重和利用本国的历史的国家。

31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美好而又漫漫漫漫长的日常戏,悲剧却来得如此深沉,田野间兀然升起的巨幅斯大林画像、一再出现的Утомленное солнце的旋律以及Над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33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推荐

又一次被米哈尔科夫折服!面对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升华历史!

3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用细节堆积故事,用轻松的镜头讲残忍的事,是中国导演最值得学习的。不过这真是一部电影节片,主题和拍摄的学院派满足了评委的一切需求。

39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危机一直潜伏于风吹麦浪的田园生活,结尾的巨幅肖像让人不寒而栗。第一次遇到没有主创还全场鼓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人民对这历史都特懂吧。

42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8/10。坦克糟蹋麦田,假日草坪的防毒演习和扎脚玻璃,弹钢琴时的防毒面具和墙上反复渲染的与斯大林握手照,这些闯入者将一派祥和拖向毁灭;场面调度营造舞台感, 开篇灰暗的克里姆林宫下角军人、清洁工的复杂运镜(拉出横摇再固定)交代时代风貌,假扮瘸子的米迪亚和步伐混乱的少先队进行编排映射虚伪人格,科托夫呼唤玛露莎下楼随后做爱的场面采用暖黄高光加柔焦、前景用栏杆遮挡,整个场面温馨彰显秘密警察的阴沉,当黑色轿车传出科托夫的哀鸣,没有被特务毒打的正面镜头给予其人格尊重,结尾的经典长镜头在特务枪毙问路司机出画后,移向货车裹尸处上方的镜子,脸在风中扭曲的斯大林气球缓缓升空,不动声色的惊悚,浴缸割腕的米迪亚眼角流泪以鲜血洗刷良知;烧毁森林的球形闪电是大清洗的残酷,迷途司机和哼歌跑过麦田的女儿暗喻不明真相的无辜民众。

47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我杀人,安知人之不杀我;始以杀戮张威势,继以懦怯长猜忌,戈矛起于石交,推诚不见腹心,民不见德,惟乱是闻,举凡丈夫之磊落,胥成女性之阴贼,声声同志,人人离心,异己必锄,同气相残,人诋其阴狠,我知其内馁也!我革人命,人亦革我命;君以此始,愳(惧)亦以此终”

51分钟前
  • 小凯曦光
  • 推荐

“被太阳灼伤,绯红色的海洋干涸。我听你说过,我亲爱的鸽子:那里将不再有爱。让我们离去吧,我将不再冷落你。”美轮美奂的麦田,温馨的家庭聚会,看似平静的情景下暗藏着汹涌的波潮和哀伤,虽然只字未提故事背后政治大清洗,但各种意像的使用让整个影片都充斥着一种残忍的美。

55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虽然很不想把这部片贴上政治标签,因为整部片实在是太温熙美好了。但正因为背景是在片中似乎只字不提的前苏联大清洗,显得片中的家庭温情和一望无际随风摇曳的麦浪透露出平静中的哀伤。看片的过程中经历了人性的反复,不能单纯用同情这样幼稚的情感去看待人物。纯真无邪得要命的小女儿,在成人的环绕下显得孤独而不自知。复仇和迫害全然绕道而行,直到最后也未有破坏家庭的表面宁静。最难得的是告密者的处理,饱含了人性的挣扎。唯一明示的政治标识,大概是片尾随着气球冉冉挂起的斯大林画像。

60分钟前
  • hilly
  • 力荐

前苏联大清洗的背景在片中几乎完全没有台词上的直接触及,前半的镜头叙事温馨阳光到几近流水账,之后各种反复,告密,阴谋,全都在小群体内套上温情的面纱自我隔绝。家庭与个人在由上至下的、以进步为名的苏共毒太阳照耀下,烧炽至烬。

1小时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于平波下暗流涌动,于无声处蕴藏惊雷。始于一个被大橡皮擦抹去之人的夏日造访,在慢刀解剖历史的同时又刃入脊髓地探讨。每个人都是洪流一叶舟,每个人也都有桨。念昨日美好之人在昨日消失之时却多沉默,人总说自己无能为力又想保住过去的一切,集体造就的烈日其实是每个人投射的火苗。虽说个人在时代的潮流裹挟中势单力薄,但个人也有或沉默或助恶或拒绝的选择权。秘密警察解决了一个无辜的路人司机,却嘟囔着欲加动机以求自己行为的正当性,正是这种个体的自我催眠造就了集体罪恶。红场清洗的栏杆,过度吃药的保姆,到处找路的司机,麦田上空飘浮的画像,耀眼的火球,飞掠之处留下一个个灼伤之人。

1小时前
  • 顾小山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