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紫蝴蝶

剧情片大陆2003

主演:章子怡  刘烨  仲村亨  冯远征  李冰冰  王凯  谢承颖  姚安濂  Felicia Pullam  Seiichiro Hashimoto  高昊  

导演:娄烨

 剧照

紫蝴蝶 剧照 NO.1紫蝴蝶 剧照 NO.2紫蝴蝶 剧照 NO.3紫蝴蝶 剧照 NO.4紫蝴蝶 剧照 NO.5紫蝴蝶 剧照 NO.6紫蝴蝶 剧照 NO.13紫蝴蝶 剧照 NO.14紫蝴蝶 剧照 NO.15紫蝴蝶 剧照 NO.16紫蝴蝶 剧照 NO.17紫蝴蝶 剧照 NO.18紫蝴蝶 剧照 NO.19紫蝴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9

详细剧情

  1928年,伪满洲国的日本翻译伊丹英彦(仲村亨)离开中国情人丁慧(章子怡)返回日本,数年后他再回中国来到上海时,变身高级特务。而此时丁慧已成为地下抗日组织的成员,并与该组织首领谢明(冯远征)相爱。抗日组织去火车站接从外地聘请的暗杀日本情报人员山本的杀手时,误认其为小职员司徒(刘烨),混乱中,丁慧杀死司徒女友依玲(李冰冰),司徒则被伊丹英彦抓获。
  对一系列遭遇无比迷惑的司徒被释放后,发誓要为依玲报仇。丁慧与伊丹英彦重逢,成为两股势力互相设局要利用的重要棋子,她本人正为误杀无辜饱受内心折磨。某个日本会所举办的舞会上,伊丹英彦告诉丁慧山本与谢明均已死,丁慧震惊想刺杀伊丹英彦之际,司徒持枪闯进舞会。

 长篇影评

 1 ) 看的时候,一直让我想起贝尔托鲁奇的话

“人是历史的人质”——贝尔托鲁奇

刘烨饰演的那个角色,就因为穿错了一件外套,被莫名其妙的卷入刺杀日本特务的组织,于是生活命运被彻底改变。可是电影中的其他人又何尝不是。他们都失去了个体的自我,成了体制的牺牲品。这体制里有“国家”“民族”“爱国”等等概念。不知为什么,开头的一段突然让我想起89年的场景...娄烨是有才华的,能用电影表现人生命运飘忽不定的偶然性,中国导演中几乎只有他。

对了,看的时候我还想到了两部类似的电影,叶大鹰导演张国荣主演的《红色恋人》和《色·戒》。我觉得都很不错,都是从非常人性化的角度刻画革命这样的大叙事主题。

 2 ) 符号遮掩下的边缘探索

——边缘之于中心的动荡与暧昧。 影片《紫蝴蝶》是对于电影叙述边界探索的一次先锋性成果。先锋意味着独创,是未经验证的新鲜试水。最后的成果难免会有旁逸斜出之处,但最值得品鉴的也是其自由之声句对习见场景的破译,它带来了依循另一模式的思维,以及具有连带关系的艺术表达法,即使进步中也存在混乱和杂糅的成分。这也是第六代导演总体面临的时空转场中语言壅塞与排堵的必然挑战。 抛弃意识形态宏大叙事的第六代导演与先锋派文学同根同源,又与后现代表现手法脉理暗通,电影与文学现状影射了社会场域更迭带来的普遍性遭遇。在经济世界愈演愈烈的脱节与反叛之下,强大文化中心的长期聚吸同时也会滋生出一种倾向抽空与再造的离心力,指向另一种宣叙的机锋。具有群体归纳性的独特风格化标志由此形成。 张旭东评价贾樟柯电影风格时说:“这是一种对现实进行认知测绘的尝试,它们刻画了中国碎片化社会空间内部的特殊拓扑学。”碎片呈现并不意味着完整的缺失,而是达到了更真实层面上的概括性。第六代导演试图用日常性代替戏剧性,用开放性代替封闭性,从而消解行为的目的性和终极意义。它对电影内部和谐的传统逻辑做了一次打破和重设,对统一、集中和主流话语的权威进行了彻底的逆向背离。一种强烈的边缘性由此产生。 电影《紫蝴蝶》是第六代导演娄烨的代表作。仔细观摩娄烨以往的作品,无论是《苏州河》、《颐和园》还是《紫蝴蝶》,皆带有明显的仿自然主义痕迹,同时又有着蒙太奇学说对于象征镜头的组接和拼贴技巧,这两者分别是写实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典型特征,是表现和再现的一种平衡。在《紫蝴蝶》中,景别设置多为近景和特写,消除了审美距离,与被表现人物呼吸相闻,情感互通,提供了一个深入审视人物内心变动的角度。即使是烧杀抢掠的大场面,依旧使用近景镜头描画,制造出一种冲撞感和同步性。镜头与人的视线持平,将人物放在同等尊重的立场上交流,表达了摄影机背后的创作者力求以正常姿态介入完整立体的“人”的潜在坚持。长时间追逐人物背影的跟镜头,依赖主体运动来控制构图,也是冷静旁观的叙述方式的展现。对自然声的大规模收取,更是生活还原的写照。 然而导演并未让自身意志完全脱离电影叙述把控,相反,导演并不忌讳运用形式感强烈的象形镜头来勾勒思维路径,以传达对影像的主观性塑造。如同繁复巴洛克式的结构和叠化、重复、跳接的手法,都无一例外地传递出导演对故事内核的独特理解,增添了影片的思想外延和意识创造。 贝尔托鲁奇说:“人是历史的人质。”在大时代洪流的裹挟中,人们面对命运无常徒劳无功。作为片名出现的中心意象,是一只玻璃瓶里的紫蝴蝶,美丽而脆弱。它挣扎着用翅膀拍打空气来证明自己存在,但改变不了瓶外的世界。所以,在无力的现实面前,导演选择去除个体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人”的潜在压迫,剥离历史传奇的负累,将焦点锁定在人物身上,用富有实效的特写镜头呈现生命的真实状态,捕捉到每个人面部最细小的抽搐,以及内心趋近毁灭的折磨。此种觉察类似欧洲电影感性精神和深度挖掘的美学作风。 影片开场的持续性沉默,构筑了一种失语的困境,包含了“小我”的情感基因在历史大环境下的无处安放,人物如同处在历史与政治夹缝的真空之中。辛夏与伊丹街头步行回家,在家中相视无言,再到辛夏火车站送别伊丹,都上演在减弱色彩的如同曝光过度的滤光镜中。画面清冷单薄,人物缄口不语,个体层面的情感沟通仿佛被淹没到了压倒性的强烈干扰的环境杂音之下,丧失生命温度与活气。 故事非线性剪辑的跳跃和零乱暗示着个体命运偶然关联的叙述基础,原本毫不相干的几位主角聚集在同一时空,因误会和意外走向一种错综的联结。这是战争背景下的普遍性命题。人物处于“被卷入的状态”,事态和人物发展一起失控。最典型如司徒的命运,因错穿接头人大衣而被误认,紧接着陷入一场完全与之无关的党派纷争。又如同丁慧(辛夏)与伊丹的上海重逢,有着相当成分的偶然性。因其因果关系的丧失,对追根溯源的失败必然导引向故事层面的彻底混乱,理性变得毫无意义可言。这种对世界存在秩序的解读破除了商业电影中惯常运用的叙事密码,使电影更接近于复杂心境的卷轴式展现而并非情节设计的吸引眼球。 在室内场景中,画面黯淡晦涩,人物形象多为低调光下的剪影,有如堕烟雾之感。极度静谧的空间氛围构成另一种性质的重量悬置在空气中,狭小的活动范围中弥漫着隐隐的威胁。反复出现的点烟镜头,是人物内心起伏挣扎的侧写,是历史迫压下人性的短暂喘息。当场景转向室外,画面通常由躁动不安四处飞奔的人群、枪炮轰鸣带来的鲜血和熊熊燃烧的火光占据。人群与火光是导演的一组常用象征,人群寓意着强势的盲目与胁迫,火光则是久久压抑下的混乱爆发,如同大潮中无力无助的人们内心的呼号。大段手提摄影和虚焦镜头带来的煽动性与融入感,又是一种极致的动荡,与先前的虚静形成强烈反差。独立个人角落始终要被迫进入时代整体的震颤之中,人物被放逐于喧嚣的世界荒原之上,无处可逃。 影片通过正侧面刻画充分展现了人在历史大环境中的符号化过程,具有强烈的隐喻和透视意味。镜头内游动的人脸无一例外都是忧郁深重的,他们无法掌控自身命运,正如橱窗里展示的木头玩偶一样。报社人员的面目模糊无从辨认,司徒女友伊玲做接线员的繁忙工作场景的反复再现,代表了历史洪流中一粒微尘的机械运转,逐渐沦为无名无姓的同质化机器,宏大符号质押下的末端零件。长镜头的铺设使人产生一种耽溺的昏睡感,这也正是随时代巨浪翻滚的人物出于适应环境需要自动抽离情绪,走向麻木漠然的心理映射。 丁慧(辛夏)与谢明作为该层面上的一组对比关系存在,暗衬了人性在泯灭边缘上的挣扎往复。谢明是斗争中的理性主义者,他性格中的残酷与冷峻是摧残情感寄托后达到的一种极端。司徒无意间知道行动的秘密后,他毫不犹豫地打算开枪杀了他,但遭到丁慧阻拦。谢明说:“他是个祸害,像他那样的人多了。”他的情感发泄也是生硬的,动物性的,如同他与丁慧的性爱,在一种生僵的、冷漠的但狂烈的方式中进行。 而丁慧则是情感与理智的捆绑体。她有两个名字,正代表着她身体中的两种力量属性,包含了两种自我认证,存在分裂与撕扯的潜能。“辛夏”是美丽梦幻的异邦名字,生长在伊丹所描绘的与世无争的文学社里,是逃离历史与政治之外的本原身份,是空虚的精神代称。而“丁慧”则是她在政治斗争中的符号,具有现实的功能性,简单直接却又意蕴含混。在这一重自我里,她试图抛弃作为人的情感,用纯粹的理性来支配行动。但她终究无法斩断情感掣肘,最终因此丧命。在与旧情人伊丹的几次相处中,她都泄露出了软弱的本质。民族与个人的情感矛盾令她惊恐而徘徊,这是对原有秩序的摇晃与怀疑。无比反叛,也无比真实。 在最后的舞会场景中,伊丹拥着丁慧跳着舞。伊丹贴着她的脸说:“我们的计划成功了。”丁慧的眼睛猛地睁大,渐渐溢满泪水,恐惧被放大到窒息的程度。惊讶、慌张、痛苦、绝望种种情绪在她扭曲抽动的脸上依次轮转着。她缓慢地后退,惶惑而惊恐。镜头转向伊丹,他正在用满是鲜血的手颤抖着点烟。 导演说:“其实这部影片就是一棵树,看到辛夏跳舞结束时,这棵树就死了,此后的一段是死亡的树枝,它透露出这棵树活着时的信息。”这棵树的死亡,也寓意着时代巨音下独立个体的呻吟彻底被掩埋。 在《紫蝴蝶》的末尾,导演出乎意料地回到故事起点,使故事结构更加完整,意旨更为确定。在火车站事件之前,丁慧与谢明刚刚经历了一场绝望而暴虐的性交。出发前的这段对话,在阴郁和潮湿的氛围中,人影晃动不止,揭开了藏匿于故事浮动之中的核心主题,为影片的完结又添了一层迷离与狂乱。 丁慧:你怎么了?你是不是不舒服啊? 谢明:没有。我很好。 一阵沉默。 丁慧:谢明,你跟我认识一年多了,对吗?你还记得上次在一起什么样吗? 谢明:去年夏天,你也是在那儿跟我说,谢明,我们这样不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我们可以在一起战斗。 丁慧:你同意了。 谢明:是,我同意了。你呢?一年了,你觉得怎么样? 丁慧:挺好的。 谢明:真的? 丁慧:真的。至少我们都活着。 谢明:至少你还活着,我们还在一起战斗。 丁慧: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一阵沉默。 谢明:我们该走了,要不就晚了。 丁慧:我害怕。我害怕。我害怕。我这些天一直想哭。 丁慧抬起头,迷茫、困惑又似略有清醒地问了一句:“我们为什么要战斗?”把冲锋中被遗忘的人性逼向了最深渊,也是最核心所在。它瞬间推翻了一切乔张作致的既定意义,抛给我们一个根本性的疑问。然而,以人物微薄的力量无法作出回应。当二人准备停当坐入车内,叮当作响的电车正载着前去火车站接司徒的伊玲驶过。人物命运演绎着奇妙的错过与相遇。谢明问丁慧:“准备好了吗?”镜头缓慢地摇到陷于黑暗中模棱难辨的丁慧的脸。她停了几秒,看似下定决心地轻轻说:“准备好了。”进入战斗状态的人们,已然忘记了曾有的情感挣扎。 不知自己该去往何方的人物并未因此停下脚步,这其实是一种无从选择的困境。他们依旧沿着来时路一步步走向那个厄运的结局,警惕而盲目。导演没有留下一丝夹缝中的希望聊以自慰。但如斯宾诺莎所说,希望和失望都不应是善。不存在的虚妄希望,终止了失望如疾病般的蔓延。 导演以处在时代颠簸边缘的人作为叙述对象,但有意识地将他们的地位提升到了视像中心。其方式在于,影片展现的所有“历史的”、“政治的”或者“客观的”外部环境,都不过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外延。它们会以何种面貌出现,无一不以契合主人公内心情感为原则。强大的心理外化手段使原有的视觉素材烙上了远超其本身的含义印记,使影片获得某种方向的升腾。最后出现的长达三分钟的抗战影像资料,充满了毁灭、死亡、崩塌与残暴,原本只是客观的历史记录,以意识形态的角度还可以解读出某些普遍的政治意味。但因放在特殊的位置,又配上了旧上海风情舞曲的音乐,一种巨大的不协调感由此生发,但也因此带来了富有建设性的意义重塑。它完美地成为了女主角内心扭曲、撕裂与痛苦的视觉化描述,镜头与画面竟变得如此不可单立的统一,甚至使得这段影像作为历史资料的原本面貌遭到了极大的削弱。这也正是导演对强势话语的一次反讽形式的突围,体现了导演自觉摒弃民族与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真实状态的追求。这反映出导演对于重心安置的主张:即使是大写加粗的符号,依然无法掩盖个体生命的真实状态。导演试图把握某些共同情感,从而建构起一种纯粹的艺术,使之更贴近生命本源。 《紫蝴蝶》试图拨开符号遮掩的重重迷雾,创立一种崭新而脱俗的语境。对抗战、革命等传统话题进行隐讳的反向思索,是一种对根系的窥探与抚摸,对异时空中人性的打捞与复原,通过电影语法使思想蕴藉获得了一种自由成像的可能性。影片的局外人视点也是一种逆向的回归,这也正是边缘之于中心的相对性——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剖析曾在大时代集体围攻下沦为边缘上的呓语,但当电影与文学的边缘化叙事逐渐趋向普遍时,新时代版图中的边缘与中心的倒置随即显现。 “他们不属于任何政党,却有着合法的姓名和身份。”《紫蝴蝶》中的这句话暗示了新一代导演在大众眼中亦正亦邪的隐秘性与公开化。但当这些为主流话语所不容的导演们以代际身份被重新命名时,我们发现他们仍然被收容到了具有聚合性的体制之内。因广泛存在的流变性,“边缘”的定标模糊不清,边缘与中心的界限,也会处在永久的动荡与暧昧当中。

 3 ) 看娄烨诛心

我讨厌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论调。我喜欢诛心,所以我喜欢娄烨。娄烨的电影里经常出现政治事件,比如《紫蝴蝶》里的抗战,还有《颐和园》里的2^6。一些单细胞生物骂娄烨哗众取宠,讨好西方观众。他们不明白的是,娄烨只不过是在通过动荡的政局来塑造人物内心的迷乱,就像生物系的学生用营养液培育单细胞生物一样。我看了娄烨的三部电影。《苏州河》是关于梦幻,《颐和园》关于欲望,《紫蝴蝶》关于痛苦。其中,《紫蝴蝶》的叙事最为冷峻。娄烨用近乎残酷的冷静讲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他平静地看着伊玲倒在血泊中,她的记忆像鬼影一样纠缠着司徒;谢明像一块木头一样倒下死去,周围没有一声尖叫;司徒冲进舞会,在苟延残喘的生命的最后一刻结果了辛夏和依丹,然后像条狗一样被打死。在电影的最后,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镜头配合着30年代小资爱情的靡靡之音,让贯穿全片的冷静变成一种自残的快感。在经历了整部电影的压抑之后,这种辛辣的玩世不恭比任何悲愤的抒情更能发泄得淋漓尽致。

伊玲是一个极尽单纯的小姑娘,用不着诛,她的心思大白于天下。这么一颗透明的心配上一张纯净的脸,让她和她的蝴蝶变成了幸福的象征——这是娄烨的惯用手法,就像他的下一部电影中,颐和园是爱情的象征一样。当她死去之后,她变成了所有人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辛夏是个更有趣的角色。在大部分篇幅中,她是一个冷酷的女杀手。即便在冤杀了伊玲之后,她的自责与赎罪也完全在她的控制之下。她隐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只有在她死后的倒叙中,她内心最脆弱的一面才展示出来——这是我喜欢的诛心。她用性爱来逃避恐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她内心深处也是那么茫然和脆弱。当她和谢明终于强打精神,去执行“任务”时,观众已经知道,他们的目的地是火车站,他们不会等到刺客,他们会冤杀一个美丽的女子,他们会因此铤而走险,此行会拉开他们最终悲剧的大幕。在宏大的历史面前,个人命运就像风暴中的扁舟一样微不足道,但他们的痛苦却又那么震慑人心。

 4 ) 得不到你的爱情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拥有光鲜美丽的外表总是会惹人羡慕的。哪怕是她在唱《得不到你的爱情》这么名字的歌时,她也会穿上镶边的旗袍,化浓烈的妆,站在聚灯光下,用何等惹人怜爱的姿态去唱——得不到你的爱情。把台下的人羡慕得一塌糊涂。

但这只是我的想象。电影里的确有这首歌,一副横空出世的气派,很有点惊艳的效果。那是在刘烨和李冰冰,在自个儿的家里,静静地相拥而舞的时候,收音机里传出来这么一首歌,在热闹腾腾的爵士乐器前倒吟出了这么一句歌词:得不到你的爱情。

娄烨电影里的人为什么都这么克制——安安静静着的时候却扩张出一种歇斯底里。爆发起来的话也是舒缓而优柔,但还是会让人措手不及。

电影是一个月前看的,因为随便记录了些零碎的语句,丢了可惜,所以现在便把它们整理成一篇。现在来回想这部电影,最难忘的一段便是章子怡在那个日本人怀里跳舞时,听到她方失败的消息后的表情。我知道她在表达一种最为深重最为庞大的悲痛,在我的情绪稍微融进去一些的时候,她的悲痛开始旋转,随着她的舞步。然后我又被转了出来。

得不到你的爱情——还是在放着这首歌。得到的只是无奈,和深深深深的悲痛。我想,这便是电影的主题。如果可能的话,或许这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像电影一开始章小姐那活生生的干裂了的嘴唇。

(《得不到你的爱情》,作词:严宽;Singer:姚莉。)

 5 ) 类型分析



      豆瓣上给紫蝴蝶的类型是:历史/战争。“剧情”我真心觉得不能算是一种类型,换做“爱情/历史/战争”更贴切一点儿。



    按照罗伯特麦基的类型片编剧理论,影片的激励事件发生在第一幕后段,即丁慧的哥哥被日本人杀死(因此她成为了抗日地下组织的成员),按照普罗普的三十一个故事成分,即是壁炉边缺少一位家庭成员(哥哥死了),从而开始了剧情的进展纠葛。而标准三幕类型片的主情节的三个高潮分别在约30分钟,100分钟和120分钟。在本片中即是:三年后火车站混战,丁慧失手杀死伊玲,伊玲男友司徒莫名卷入反日暗杀事件;谢明刺杀山本,抗日组织遭到伏击,包括谢明在内全军覆没;舞会上丁慧、伊丹英彦与司徒悲凉的大决战。按照危机、高潮、结局来说,危机是舞场上伊丹和丁慧的一段对话,高潮是决战,在最后一段长闪回后,空袭南京上海是故事的结局。



    回到最初谈到的类型问题上,作为历史/战争类型的电影,主要包含的四个价值是:


    好人(丁慧) 不好不坏的人(谢明)
    看似好人的坏人(叛徒)(司徒) 坏人(伊丹英彦)


    这是相对于好人而言的几个不同程度的负面价值,其中包含负面之负面的价值是:作为叛徒的司徒,也是战争类型中最重要的对立价值。全片中三次用短闪回描写伊玲和司徒的爱情,同时也出现了三次伊玲和司徒在家里听的那首歌,即是为了反复强调终极负面价值的来源,爱,以及爱人被杀产生的恨。对丁慧的恨是因为误杀,而没有日本侵略就不会有这次误杀,对伊丹也包含了同样的恨意。这是高潮的枪战的逻辑。



    回到爱情的类型上,包含的价值主要是对于丁慧的感情:


    爱(伊丹英彦) 不爱不恨(缺)
    看似不爱的爱(谢明) 恨(司徒)


    相对于上一组价值而言,事实上这组价值的正面其实是:恨(司徒),也就是写为:


    恨(司徒) 不恨不爱(缺)
    看似不爱的爱(谢明) 爱(伊丹英彦)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片中每两个人之间都充斥着疏离感和不信任,甚至主要角色之外的山本和伊丹英彦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而唯一一个纯粹包含爱的角色,即伊玲,在第一幕高潮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了。而作为负面之负面的看似不爱的爱(谢明),是这组价值中的终极负面价值,因此在最后高潮之后,导演安排了一个大段闪回,来交代谢明和丁慧之间的感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高潮后有一大段闪回,但是因为在叙事上这一段也有很强的作用,并不能让观众就此回味影片沉重而高亢的高潮,因此最后影片多出一段上海南京的空袭,对于观众来说,没有新的信息加入,但那沉重的心情会继续延续下来,直到影片结束还回味不止。



    除此之外,娄烨导演对于人物情绪的细腻把握也令人沉迷,三年后丁慧和伊丹英彦再见时,丁慧受命引诱伊丹。两人分离后,伊丹躲在一旁查看有无跟踪,而丁慧义无反顾地转身返回奔向伊丹,虽然两人之间有诸多的猜疑,但是这份热烈的爱情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份禁忌之爱显然不可能有好的结局,这才造成了影片中无处不在的阴冷的气氛和距离感,这是娄烨的《色戒》,打上了导演强烈的个人烙印。

 6 ) 紫蝴蝶之二——与历史无关,与政治无关

    关于“第六代”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他们的作品题材似乎总是能和“底层”、“边缘”、“非主流”、“地下”、“另类”这样的词语关联起来。其实,并不是中国导演刻意选择了“边缘”与“另类”,而是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任何“个体”都必然沦为“边缘人”。于是,在“个体情感”的理解缺位(如“之一”所述)之后,“主流媒体”只能捉襟见肘地从“现实主义”、“麻木看客”、甚至“仁爱”这样陈旧的资源中勉强寻找解读电影的可能性。国外获奖曾经可以(在“主流媒体”那里)成为中国电影品质的证明(想想当年的《红高粱》,或者品味一下“贾樟柯是前卫的”这样的论断),但是在观影智商屡遭电影羞辱之后,恼羞成怒的“主流媒体”终于摒弃了这个在他们知识体系中唯一稍微靠谱的评价标准。于是我们看到,对于“第六代”作品,“主流媒体”总是干巴巴地使用着“虽然…但是…”句型。在“虽然”后面,他们心虚地写上一些“同情劳苦大众”、“敢于触及部分现实”、“有一定现实意义”之类不痛不痒的废话;在“但是”后面,他们则畅快淋漓地堆砌起“太偏激”、“专拍中国社会阴暗面”、“以获奖为目的,讨好外国人”之类的指控。
    当“主流媒体”试图评说娄烨时,情况就变得更加糟糕。因为“主流媒体”惊奇地发现,在娄烨的电影里,他们甚至看不到“同情底层人民”这样的内容,满眼看到的只是神经质的主人公自作自受地经历一些倒霉事。对于这样的电影,除了说“故作深沉”、“装B”,他们还能想到什么呢?
    ——然而这正是娄烨和贾樟柯王小帅的不同之处。在我看来,当贾樟柯等人以不否认的态度放任评论界赋予他们越来越多的社会意义时,只有娄烨始终坦诚地执着于“为内心而创作”。在娄烨的电影中,所有的“历史的”、“政治的”或者“客观的”外部环境,都不过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外延,它们会以何种面貌出现,无一不以“契合于主人公内心情感”为原则——就好像车站上惊狂的人流恰如其分地传递了《紫蝴蝶》的狂乱,而天安门前燃烧的火焰,也不过是余红内心情感的恣意蔓延。娄烨的电影总是情感鲜活,充满张力,(正如有评论所言)“追求生存还原,自觉摈弃民族和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娄烨试图把握某些共同情感,从而构建起一种纯粹的艺术,这条道路是否可行另当别论,可是导演的这种态度始终是值得尊重的(更何况娄导在《颐和园》中做得确实不赖)。
    从这个角度看,在《苏州河》、《紫蝴蝶》、《颐和园》三部电影里,我把《苏州河》放在最末位。《苏州河》为娄烨赢得了“中国的王家卫”、“中国的《两生花》”的称谓,可这样的话似乎算不上什么赞誉,倒是把娄烨形容得像从打口磁带上扒吉他谱的二流乐手。《苏州河》的确算得上是娄烨的突破之作,不过这个突破并不说明娄烨的电影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而只是表明娄烨基本具备了拍摄艺术电影的能力。在这部电影里,导演试图将苏州河塑造成《堕落天使》式的电影场景,可是镜头下的苏州河却处处透露出中国式古板。《苏州河》的人物与场景在气质上是脱节的,肮脏的苏州河并不能渲染出主角的内心气质,苏州河边的粗陋酒吧和带香草叶的伏特加同样也不能。
    对娄烨来说,从《苏州河》到《紫蝴蝶》,可以看作从寻找主题到寻找表达方式的过程。《苏州河》在叙事技巧上大做文章,实际上却确立了娄烨电影描绘个人内心情绪的主题(而娄烨通过《紫蝴蝶》、《颐和园》很快向大家证明,他所描绘的情感比王家卫更加深沉,热烈和贴近生命本源);《紫蝴蝶》拥有一个内容可以很丰富的故事,可其真正意义却在于它确立了娄烨的电影美学,亦即将内心情感外化至外部场景,使情感刻画手段远远超出演员肢体语言和表情的范畴。在《紫蝴蝶》的末尾,导演出人意料地回到故事起点,巧妙地将几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主角聚集在同一时空,让他们奔向各自的命运;紧接着,导演充满自信地剪接了一段长达三分钟的抗战时期影像资料作为结尾。这段充满毁灭、死亡、崩塌与残暴的影像原本只是客观的历史记录,可是放在特殊的位置,就完美地成为了女主角内心曲扭、撕裂和痛苦的视觉化描述。在这个镜头里,情感与画面是如此的统一,甚至使得这段影像作为历史资料的原本面貌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在《紫蝴蝶》里,娄烨没有考虑爱情,没有考虑背叛,也没有考虑爱国主义,他考虑的,只有狂乱与迷离本身。
    作为一位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娄烨却屡屡在自己的电影中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和敏感政治话题。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很多人所谓的“讨好外国人”、“赚取眼球”(娄烨并不需要这种层次的关注),而是娄烨对自己理念的坚持——即使是大写的,加粗的符号,依然无法掩盖个体生命的真实状态。
    娄烨的电影,与历史无关,与政治无关。

 短评

把王佳芝拆分成章子怡、李冰冰两体,娄烨的《色戒》。

5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娄烨还真是能指望的导演,抗日题材也能拍得带有个人特质。罗曼蒂克消亡时,你也忍不住哭泣

7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1.继[苏州河]中的现代魔都市井描摹后,娄烨意图勾勒出一个风云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的上海。2.一部浸泡在凄清幽邃的冰蓝色之中的电影,恍若一场遥远而浪漫的迷梦,但却极少有欢乐时刻,压抑、隔膜与忧愁随国仇家恨一道渗入了骨髓。3.导演尝试以个人情感与欲望来一定程度上消解国家、民族、革命的宏大叙事,但却只成功了一半,主要原因是对丁慧的情感与欲望并未作足够刻画,倒是另一条情感线更有力道。4.以结尾的闪回来揭晓悬念,确乎比较大胆的处理,于是,我们看到,不同世界的人是如何因偶然的错误而相互牵连,进而毁灭了对方的人生。5.以经典老歌《得不到的爱情》作为主题曲,并作为片尾的3分钟抗日战争黑白记录影像的配乐,更为明晰地将儿女情长、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危机并置,进而引起观者的进一步追思。(8.5/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看完后就再没想起来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

10分钟前
  • Enchanted Land
  • 还行

3.5。“至少你还活着,我们还在一起战斗。”“我们为什么要战斗?”显然不够好,但置于华语/题材维度,说《紫蝴蝶》和《鬼子来了》一样先进不为过。人本就是娄烨的魂。

15分钟前
  • Ocap
  • 还行

原名《无辜份子》

20分钟前
  • 鱼罕兔
  • 还行

1,湿电影代表作从周末情人一直湿到春晚2,床戏猛烈一点,色戒就不用出来混了 导演忍了两个小时,终于让章子怡动了两下观众表示很失落

24分钟前
  • 爆爆
  • 还行

妈的我烦了哈!!这个片子我可记得加了两遍了!还想咋的,我一次比一次评分滴!!

25分钟前
  • U 兔
  • 较差

不差。玩文艺范娄公子还是差王家卫一个档次,两人都这么求画面,还喜欢夜晚和雨。好在娄烨找到了自己的赤裸裸还原现实的方式,代表就是 花 。另:娄公子成功的一半是他的搭档:摄影师,配乐师,尤其是剪辑师。

29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是娄烨的一贯手法和气息,但是抗日暗杀的故事没意思,演员表现也一般,无功无过,现在担心的是,娄烨新片《兰心大剧院》可能也会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表现方式。

3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意料之外的喜欢!娄烨对传统意义上的抗战题材并不感兴趣,只是如同在夏日宫殿里一般痴迷拍摄宏大抵抗运动的历史背景下的男男女女。不信看电车旁走过的抗日救国的学生队伍,娄烨的音乐或多或少怜悯而温柔。救国宏愿和答不上来的战斗目的,沉浮在历史洪流里个体依偎在一起。多情的话语不重要,年轻的性命不重要,牺牲不重要,重逢不重要,甚至作为国家机器和革命斗士最后也显得不重要。人人如一张白纸,等着血来染净,然后打湿在1937年上海的雨中。徒劳的雨,失败的雨。

33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力荐

章子怡合作过的著名华人导演还挺多:张艺谋→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2002年《英雄》、2004年《十面埋伏》,李安→2000年《卧虎藏龙》,徐克→2001年《蜀山传》,娄烨→2003年《紫蝴蝶》,王家卫→2004年《2046》、2013年《一代宗师》,冯小刚→2006年《夜宴》,陈凯歌→2008年《梅兰芳》,顾长卫→2011年《最爱》,吴宇森→2014/2015年《太平轮(上/下)》…… & 娄烨与刘烨,两烨难得合作。

3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娄烨的色戒,摄影加上几个长镜头挺好啊。最后的床戏虽然晚得有点于事无补的样子,但这样交代始末我还是买账的。关键娄烨拍这种闷骚的感情太拿手了啊,并且拍哪哪下雨。=___=。

3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体制内大制作,娄公子的电影必须得看胶片啊!看完胶片回来就想把DVD扔了啊!影调丰富细腻,摄影极端讲究,娄公子式的特写和虚焦自成一家。叙事有点[色戒],剪辑神出鬼没……不过这是第六代里唯一的牵涉到二战的历史叙事了吧,国族叙述特别有意思。另外国际章的扮相怎么能那么像郝蕾在某片里的扮相!

3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很难不爱娄烨的电影里那种诗意的疯狂。不论背景是什么,主题怎么也逃不过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又不同于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一直在为小人物寻找一种普世价值,娄烨电影在追求的更是一种于独立微小个体的关怀。章子怡很有镜头感,但始终缺了点娄烨电影的气质。开头火车过站和片尾的床戏美到催人泪下。

40分钟前
  • 凉水
  • 还行

乱世的重点不在于窘迫,而在于乱,就那种不论得到什么都无法不担心第二天就会全部失去的乱。

4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56th金棕榈提名;4;车站那场戏太绝了;时代洪流是一个巨大的迷宫,我们甚至不知身在其中,没有寻找出口,得不到的爱情,虚妄别扭的性,这里一片混乱,大雨如注,我们都是这场滂沱大雨里的一只紫蝴蝶,不知道为什么却在拼命扇动翅膀;

44分钟前
  • Foriverwx
  • 力荐

8.9;almost his best

46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辛夏每次和伊丹告别,都轻轻唤一声,明天见。哪知道再见时,已经没有了明天;谢明每次和丁慧分别,都小心嘱咐一句,好运气。怎知道从加入组织之日起,赌的就不再是运气。这破碎的山河,每个人都流离失所。日本女人攥住不放的手、司徒错拿的外套、依玲坐过的电车,都如那夜瓢泼大雨里的音符,不知所踪。

5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分太低了,娄烨的最大成本制作相对应该也是他综合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而风格还那么个人,对那个时代的还原极为精准达到了这类影片的最佳。大银幕的手持虚焦雨夜特写也放大了那种气氛,爱不能性很别扭突然的暴力,两段连接两位女演员的长镜头很神,短暂出场的李冰冰是她所有电影里最美的一刻。电影博物馆章子怡回顾展2元胶片版。

52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